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無事生非的高層管理

欄目: HR管理 / 釋出於: / 人氣:5.01K
無事生非的高層管理
近些年來,明星們惹是生非的新聞是一串一串的。蘇永康的搖頭丸事件、謝霆峰的撞車事件、花錢如水的鬆島菜菜子、周華健的婚外情,更不用說一打接著一打的誹聞故事。原因是什麼?有人說“他們也是人,所以也會犯常人犯的錯誤”。其實並非如此,本質上的原因是“無事生非”。

首先是無事。從某種角度來看,明星們活在一個不正常的生活圈裡。他們做很少的事情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回報與投入完全不成比例,便形成一種相對的無事狀態。無事不是說完全無所事事。是指多數的時間處於無事的狀態,並且做的不是需要大量動腦筋的事情。如歌星,他們(她們)只需要動動嘴就行,至於經濟、財務等自有經紀人打理,於是大部分時間便是無所事事,有時間去生非。

其次是精神空虛。明星們也許沒有成名前活得很辛苦,但有成為明星的夢想,總是很充實。一曲成名後,已經夢想成真,況且成為明星已經是他們事業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們容易失去人生目標。人從動物發展而來,進化最快的是思想。所以人最耐不住寂寞,沒有目標導致精神空虛。

再次,不是無事的人都能夠生非,生非需要資本,沒餘錢的人只能坐者喝喝茶,聊聊天之外,打家劫舍的總是少數。而明星不同,他們有資本揮霍,他們比中了彩票的人更甚(因為他們的資本源源不斷)。他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中了彩票的生活圈裡,從一無所有到富甲天下。並且,明星多數是年輕人,過量的精力又沒有家庭的負擔。

此外,生非還有另一層意義。明星的價值在於眾人矚目,是非越多,吸引的眼球越多,明星的個人價值也就有上升的機會。而且,明星們生非之後往往無事:成龍左摟右抱依舊演他的電影,謝霆峰撞車只需要240小時社會服務。這也是明星持續生非的重要原因。

回頭看看我們的高層管理,同樣有諸多的無事生非,輕的造成企業虧損,嚴重的使得企業不復存在。他們除了那些所謂明星們無事生非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深層的原因:

首先是權利慾望的膨脹。大邱莊的禹作敏在致富後,將自己看成大邱莊的土皇帝,為所欲為。到最後,高層管理已經失去管理的本性,高層管理成了懲罰異己的法庭。一些其他的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雖然沒有禹作敏那樣成為土皇帝,但把企業甚至於員工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者大有人在。於是動不動就找幾個人訓話或者是其他處罰,顯示自己是高層管理者。

其次,尤其是又是老闆又是高層管理者的企業,這些老闆一般是暴發戶式的起家方式,暴發的方式造就了他們豪賭的本性,企業變成了籌碼。典型的如史玉柱,豪賭巨人大廈,最後導致巨人集團的倒下。此外,國內還有這樣一些高層管理者,他們是剛上市的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他們曾經為錢而絞盡腦汁,一旦上市就像中了百萬彩票的窮光蛋,錢多得不知道如何花,於是也是一場豪賭,揮霍無度,等到股民的血汗錢用完了才知道一無所獲,所以不少優秀的企業在上市之後虧損得一塌糊塗。

有一種高層管理者,能力有限,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坐到了高層的位置上(如部分政府任命的高層管理者),他們也想有所作為,為表示自己不是混飯吃,總得作出成績,於是乎,成天的異想天開:今天要多元化發展,投資幾個新廠;明天要改變形象,整出個企業新CI;又或者做幾個廣告,搞個什麼企業商務。然而都是時髦的花梢,沒有實際的奉獻,倒是企業資源在源源不斷地流出,一旦資源不足,就只能虛報利潤,再頂不住了,便趁早跳槽或者調到另一個企業依舊進行他的“事業”。

還有一種更可惡的高層管理,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的高層管理,因為廠子不是自己的,為中飽私囊,混水摸魚,先把水搞混了,謀取自己的利益,折騰到差不多了,溜之大吉去自己做老闆。這已經不屬於無事生非的範疇,已經是職務犯罪,然而由於國內的法律監督職能不完善,這種高層管理者大有人在。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這種高層管理是國有資產私有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這種現象即使在私有企業也同樣存在。

有人說:最難做的是高層管理,最容易做的也是高層管理。難做是因為高層管理承擔著企業生死存亡或者發展的重任,因而難做;容易做是因為高層管理者如果只是做做企業的形象,到處開開會、訓訓話那又是很容易做了。國內的高層管理者有一個特性就是能上不能下。只要做過一次高層管理就不會再下來,在一個公司無法生存時常常是到另外一個公司繼續做高層管理者,或者乾脆另起山頭成為老闆。且看國內的高層管理者,如果不是因為年紀而退居二線,有幾個貶為“草民”?因為“刑不上大夫”,所以他們生非也無事,高層管理也遍是最容易做的了。

從無事到生非常常經歷了一個發展的歷程,首先是:

無事 + 沒有目標 + 資本過量 → 生非

而一旦生非之後的無事又催化了可進一步生非的意識:

生非 + 無事 → 更嚴重的生非

長此以往,生非甚至成了一些高層管理者生存的價值,他們在一個企業裡面搞得花裡胡哨,不成了又到另外一個企業繼續,還稱為鞠躬盡瘁。於是身後留下的是一串串董事長、總裁、總經理的稱號和一個個虧損的企業。國人向來有重視從業歷史的習慣,不曾有過同類稱號的人是不能做高層管理者,所以彼得原理在這裡用得也就淋漓盡致了。

記得曾有企業家說,做企業家太難,成了是大家的功勞,敗了是一人的失誤。然而,真要能有這樣的監督環境,就不會有無事生非的高層管理了。實際上更多的是:成了是一人的功勞,敗了則是大家的責任(惟獨沒有自己),所以國內有名的企業家比有名的企業更多。

來源:中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