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精選6篇)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1

前兩天講解了簡單的方程的解法,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覺得孩子們接受的不錯,一節課下來練習了好多題,每個孩子都能得心應手,自己還有點竊喜。可是今天卻讓我大跌眼鏡。

昨天上課講解了例4和例5,孩子們對了複雜的方程有了初步認識,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們也覺得很熟悉,原來是簡單的方程結合在一起變成複雜的,只要掌握運算順序就不難,結合例題的圖示,分彩筆的例子,先分什麼再分什麼,讓學生明白在具體算式中也是結合著實物圖來做,先把3x看做一個整體,把剩下的4根彩筆減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筆,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這樣下來孩子們能夠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們能夠知道先處理多餘的彩筆,再考慮整盒的彩筆。這樣下來理解也不是問題,又練了幾道同類的題,也很順手。例5的講解上有些難度,孩子始終不太理解把括號看做一個整體,但在講解和練習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驗收一下昨天學的怎麼樣,結果讓我很頭疼,為什麼過了一宿好多同學又沒了思緒,留了6道題,少數幾個好同學能夠順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學還在思索著,課下輔導了幾個差生,原來他們又把前面學的簡單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給孩子們消化時間,課上會了不代表他們一直不忘,還得多加練習啊。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2

《解方程》是學生接觸方程以來的第一堂計算課,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本著孩子比較感興趣的基礎上,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課前預習,課上交流的形式進行,整節課大多數孩子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夠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是個別孩子沒有掌握。現反思如下:

1、出示預習提綱,讓孩子預習有根據。

為讓孩子形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師指導孩子進行預習,出示了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什麼是方程的解?舉例說明。

二是什麼是解方程?你是根據什麼來解方程?

三是如何進行方程的檢驗?

好多孩子能夠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探究,並對意義理解比較深刻。

2、課上交流。

交流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對於什麼是方程的解,孩子們舉例子,根據例題來詮釋方程的解的意義。在進行交流根據什麼來解方程的環節中,孩子們各抒已見,有的是用加法中各部分間的關係,有的是用等式的性質,還有的還介面答。依次把方法展示給大家,讓孩子明白方程的解的意義和解方程的過程。再確定統一的解答方法,這個環節孩子興趣很高,大部分孩子能夠學會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整個的環節讓孩子在探究中發現規律,找到方法,學生學的開心,對於概念的理解也很紮實。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3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構建式子和方程的知識體系,會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掌握方程的有關知識。

在課前通過解讀式與方程的知識,雖然有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學知識,但仍可對某部分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通過舉例等的引入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絡,在學生進行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整理的知識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複習內容,突出學生在整理知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複習效果。

其實在本節課之初,並沒有預料到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有很多茫然之處,以至於在教學中遇到很多學生沒有反應的尷尬場面,在老師提出問題後,學生好像什麼也不知道,幸虧有以前的教學經驗,對此種情況進行了預設,在學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先把問題放一放,等練習幾道具體的例子後,思維和知識體系會逐漸明朗。

教學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不能認為學過的只要複習一下,學生就能弄懂,如用方程來解決問題時,對於簡單的題目,學生做的很好,但稍複雜一點的題目,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分析題目,找出題目中的關係式。從中也看出這部分學生並沒有掌握好這部分知識。在接下來的複習中,可以著重來複習這部分知識。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4

式與方程著重複習用字母表示數、簡單的方程及其應用。

成功之處:

分層次學習,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梳理。在教學中主要分為兩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學習用分母表示數。在教學中首先指出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說一說你會用字母表示什麼。在這裡要著重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啟發學生通過更多的例項來理解用字母表示數,並自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回顧、小結書寫數與字母、字母與字母相乘時應注意什麼,並通過連線搭配的練習將含有字母的式子與對應的用文字表達的含義連起來。這種練習的實質是數學語言的訓練,它能幫助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符號形態與文字形態的轉換,同時也是寫代數式的輔助練習。

第二層次:學習簡單的方程及其應用。在教學中要注重方程概念的學習,啟發學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據,也就是等式的兩條基本性質,最後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時解題步驟,關鍵是列方程的依據,也就是等量關係。

通過這樣分層次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每個知識點的層次性,對於知識的梳理起著連結作用。

不足之處:

1.對於每個知識點不能具體深入,只能蜻蜓點水式的點到為止。

2.練習量少,特別是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很多型別不能在這一節課上體現。

改進之處:

可以每學習一個知識點,準備一定量的練習題,利於對於知識點的鞏固與提升,也利於學生好好地消化每個知識點。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5

在教現行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九冊《簡易方程》時,發現現行教材與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兩個加數相加,求一個加數就用和減去另一個加數,即:加數=和-加數;兩個因數相乘,求一個因數就用積除以另一個因數,即:因數=積÷因數”;

現行的教法和國中類似,即:解方程時利用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一個數或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方程兩邊的值不變,但具體解題中與國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項與合併同類項,思想方法卻是相同的。

在教學中發現國小生對這種方法掌握較困難,主要表現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數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習慣;

第二,用代數式表示一個得數或結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與數,字母與字母之間的簡單運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個數。

我們知道算式思維與方程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複雜的問題中用算式很難解出,用方程卻簡單的多,現行國小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學的意思,旨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便於與國中銜接。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通過練習學生還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課後教學反思總結報告 篇6

義務教育國小階段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在解簡易方程呈現五個例題。

其中例1以X+3=9為例,討論了X加減某一數的方程解法。教學重點是運用等式的性質1解方程,並引入方程的解與解方程兩個概念。如圖所示:

為了便於給出解方程全過程的直觀展示,例題中藉助三幅天平演示圖,展現瞭解方程的完整思考過程,這一點值得稱道,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圖示剖析,有助於學生自我探究理解,學習解簡易方程,從而學會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但問題來了。在例1當中沒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示範,只有檢驗過程的示範。如上圖所示。而完整的示範出現在例3,經歷了例1運用等式性質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質2解方程,遞進至例3完成方程轉化解方法(未知數位於減數、除數位置,屬逆向解方程)才有一個完整的解方程的示範。

從學習心理學來講,學生在接觸新知識點的第一印象極為重要,第一次學習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邁出的重要第一步。這一步的踏出對學生而言異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腦對新知的接受是處於興奮狀態,此時的理解記憶刻痕是最深的,無論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難上加難。作為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第一次接觸新知,“課上損失課外補”更是事倍功半。

學材的編排著實讓我有點撓頭,明明能夠一目瞭解,通過閱讀自學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規範,這樣一個基礎性的知識點,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點不得勁兒,也有些不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