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通用16篇)

欄目: 勵志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1.74W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通用16篇)

大家好。很榮幸在今天的座談會上發言。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訊息讓我等痛心。然,斯人已逝,如今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們新一代青年汲前輩精神,接力奮鬥。所以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致敬袁老學習精神,終生求知再創新功。

古湍飛瀑,終生求知讓我們能在專業領域精益求精,永攀高峰。

耄耋之年的袁老仍在攻關超級稻研究,並願為了其推廣到全世界而練習英語。在我看來,這不只體現了袁老心中有大愛,更體現出他對專業知識儲備要求之高。或許在座的各位想問:“英語與袁老專業有什麼關係?”其實,相關領域的研究會推進所屬專業學習。就像義大利畫家達芬奇為摸清人體每塊肌肉去解剖屍體,終成美術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而這類學習好比瀑布,瀑布飛流而下,衝擊力形成的,不是獨獨一個小而深的坑,而是一大片的湖泊。故終生求知,精研自己專業同時學習相關領域,終會讓我們在專業上有所突破。

靜水流深,終生求知讓我們修身煉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工作雖繁忙,但袁老也會在閒暇時練習小提琴。這類興趣愛好看似對工作無益,但它有修身養性、豐盈自己之效。就像雷海為,在送快遞之餘誦詩吟詞,以詩詞滋潤生活,用才情充盈靈魂。這好比溪流,雖無驚濤駭浪之澎湃,但於無形中滋潤了它身下的土地。故終生求知,在學習工作中找到樂趣,提升自己人生高度,這何嘗不是種修行?

水到渠成,我們這個年齡段的青年學生當秉前輩學習精神,再創新輝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袁老用切身行動告訴我們: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我們也應收下前輩之“水”,於心田修渠,讓終生求知之水長流,進而提高自我修養。甚至能像袁老一樣,為國家、乃至全人類的事業增一點光、發一份熱;充分利用這本該學習的年齡,練好本領、將自己火熱的青春投入無限的進步中。

袁老之風,如高山仰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希望在座各位,飲源頭水,以學為舟,把握青春,承前輩事業,再創不世之功!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袁隆平有兩個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願,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於名利之外,對於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裡袁隆平已經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蹟。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_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援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併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從_年至_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員。_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並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近耄耋之壽在國際大會上以英文致辭,又悉知不僅如此,袁爺爺還通俄語,懂拉琴,會跳舞……迫使一眾以為袁隆平只懂科研的網友們驚訝。

事實上,袁隆平絕不是個只知科研的老學究。他工作與愛好並重,工作時嚴謹認真,空閒時培養愛好,發展技能,可以說是因為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開拓與進取的人。漸高的年歲,繁重的責任……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全面發展的呢?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的愛好,一方面則是因為外界條件的需求。拉琴跳舞作為自身愛好,忙中偷閒,苦中作樂,為放鬆心情,為陶冶情操;至於學英語學俄語,這是為外界條件所需求,為學習他國優秀知識與先進經驗,為減少講解雜交水稻技術位於各國交流探討,更為發揚中國精神,樹立良好國家形象。在內在與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動之下,袁老才得以在高壽仍然奮發進取,不斷求知,不斷學習。

保持這種終身學習習慣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魯迅先生者,先從舊學後從新學,學醫一路日本,從文之後僅憑學識即可受邀至各校講學,又通設計、美學、日語、俄語、英語……不可謂不觸手成春,才學廣見,又譬如史界大儒錢穆者,能吹笛兼通曲藝,晚年興起甚至可以唱一出很好的京劇……這些光輝的名字與世界如輝然群星一般指引我被不斷前行,然而高山仰止之餘,我輩青年又當如是?

你也應當效仿這些過去或當代的偉人,不斷學習,奮發進取,並不是說也要苟求人們懂上他兩三門外語或者挽起袖子能種地,紮上領帶能賦詩,不是這樣的,我們只是對當代的青年提出這樣的期望:

一願你們永遠對未知保持好奇,對知識保持熱情;二願你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論境遇、年齡都可以通過對知識或技能的學習,獲得一份獨特的體驗與樂趣;三願你們在不斷鍛鍊思考中開拓創新,走出前人沒有涉及的心路,剔除前人沒有探索的新境界。

知不可上,學不可已。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4

大家好!

袁隆平有兩個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願,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於名利之外,對於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裡袁隆平已經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蹟。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援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併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員。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並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5

親愛的同學: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

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解決了我國億萬人的溫飽問題,是令我們尊敬和敬仰的科學家。作為一個每天與水稻打交道的人,我們都以為他會是那種挽著褲腿俯身在稻田裡的人。像許多生物課本上的照片那樣,可真實的袁隆平卻是顛覆了我們的印象。他英文流利,俄語也不差,小提琴、踢踏舞,都不在話下,這真不像是一位89歲的老爺爺做的事,他的活力和他的精神令我們這些青少年都敬佩至極,他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更是新中國的偉人。

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要學習袁隆平的精神,要不斷地提高自我修養。我們正處在一個黃金年齡,我們活力四射,我們激情澎湃,我們擁有滿腔的熱血和情懷,所有美好的未來都在向我們昭示,我們要像袁隆平一樣做一個永遠不知道疲倦的人,對一切事物抱有好奇心和新鮮感,做充滿熱血的青年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王源作為當紅的男星,被無數的粉絲追捧。他作為聯合國青少年代表出席聯合國會議,並全程使用英文演講,這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可他做到了,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他更代表著我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新青年。他彰顯出的氣度與胸襟更代表著我中華民族的面貌與精神。為了這一天他自己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艱辛,他是我們所有青少年的代表,值得我們向他學習。

青春期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最值得懷念的事情,在那些日子裡我們為了夢想而拼搏努力,我們將自己的汗水和淚水揮灑在那裡,袁隆平爺爺已經89歲了,可能還在孜孜不倦地學習,他不僅每天將時間放在科研中,還學習英語,練習小提琴。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我們向他致敬,致敬他的精神和品格;我們向他學習,學習他的態度和毅力。青春需要奮鬥,需要像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精神,我們展現出的不僅是青少年的面貌,更是新中國的面貌。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7

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

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他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國小一年級時一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裡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袁隆平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謝謝大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天下富足,禾下乘涼》。

噩耗傳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5月22日13時02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吳孟超同志是我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國際肝膽外科的著名專家,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

在這痛心疾首的訊息之後,讓我不經想起了袁老生前說過的:我有兩個願望,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老一生致力於國家糧食發展,鞠躬盡瘁。

他說,敬天惜糧、勤儉節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20__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但是,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我們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他說我是研究雜交水稻的,目的就是增產糧食,保障糧食安全。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穫,每一粒糧食可以說吸天地日月之精華,附農民辛勤之汗水。科研人員想方設法鑽研怎樣提高水稻產量,哪怕提高5%-10%都十分不易!糧食增產是令人高興的事!但當看到提高產量的糧食卻被白白地浪費掉了,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看看工廠食堂、酒店賓館、學校飯堂,白花花的米飯倒在泔水桶裡,太刺眼了!現在,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率超過10%,大型聚會的浪費更是接近40%。雖然他們是用錢買的,但是沒有糧食的時候,有錢又怎麼樣呢?過去說:兩個金元寶挑不到一個窩窩頭;20世紀60年代,有人拿著當時市面上面值最大的10元錢想要買一斤糧票,但是買不到。有錢也不能填飽肚子啊!

提倡節約不是強制做什麼,也不是要求少吃飯,更不等於缺糧,而是提醒人們銘記豐年不忘飢苦,富歲當思節約之誡,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人對飢餓會有深刻的印象,他曾親眼看到有人因為飢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那種感覺真是錐心般的刺痛。在那個困難年代,糧食非常珍貴。因為經歷過飢餓的痛苦,所以爺爺們這一代人對於糧食格外珍愛。

古有宋應星貴五穀而賤金玉,寫就《天工開物》;今有袁隆平心懷禾下乘涼夢,致力雜交水稻的研究。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更普通,卻比普通人更懂得奉獻。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1

大家好!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我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2

大家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古以來飽受飢餓的威脅。就在這時,袁隆平站了出來,他用他的心血給人們帶來了香噴噴的飯菜。

袁隆平為我們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1953年畢業於西安農校。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還得過“科學獎”,“傑出發明獎”,“金質獎章”,“世界糧食獎”等十項國際大獎。20__年,他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61年,當我們中國人正因為飢餓失去生命的時候,袁隆平站了出來,他經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終於發明出了具有較強的雜交優勢和增產潛力的優質水稻。1980年,袁隆平將我國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了美國!

袁隆平為了我們大家的糧食,世界的糧食,他不顧自己去為別人著想。袁隆平在攻關的十年裡,他有七個春節是在海南度過的。袁隆平還有一些名著,比如說《雜交水稻》等。

現在,家家戶戶都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米飯了,這些都離不開袁隆平的心血,沒有他的努力,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袁隆平,你真是中國的驕傲!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3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有的人的偶像是能歌善舞的明星,有的人的偶像是威風凜凜的軍人,有的人的偶像是技藝精湛的醫生,而我的偶像是在稻田裡揮灑汗水的。 

當你在吃飽飯的時候,也許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卻想到讓全國人民都吃飽飯的中國幾億人的糧食問題。

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點科技工作者””中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僅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相當於每年解決了3500萬人的糧食問題。

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夢寐以求的榮譽、名利、金錢對於袁隆平來說,似乎沒有任何意義,他依然穿著樸素,每天只惦記著實驗田的水稻,他依然騎著摩托車風塵僕僕地去實驗田裡,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實驗田裡的陽光。即使再去北京領獎的途中,他也依然惦記著實驗田。

20__年陽光熾熱,土地溫暖,90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在實驗田埋頭苦幹,他希望全世界的耕地都可以種上雜交水稻,為當地人解決糧食問題。

這種不懈奉獻的精神是有良知的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品質,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他們也許沒有獲得財富,沒有獲得名利,但是他們的奉獻卻造福了人類千秋萬代,為人類文明開疆拓土。

他們夜以繼日的工作,沒有閒情逸致去看雲捲雲舒,他們精確的估量生命的意義,沒有時間去計較生命的長短,他們在模糊的泥土上撿拾細小的沙粒,使這些美妙的晶粒綻放開來,給了我們方向,使得世界更加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時才能夠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成為大片綠蔭,歌頌那些為我們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去回饋他們對我們做出的奉獻,去感恩他們的一顆真心。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向偉大的科學家學習,我們的時代一定會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4

大家好!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尖銳命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就能養活中國人。”袁隆平用驚人的科學成就響亮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袁隆平、平頭小臉,土裡土氣。而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稻穀60%,源自於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是怎樣的力量使一個人的命運積極影響著13億人的命運呢?又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呢?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決時,他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

面對未來,袁隆平仍滿懷夢想,他希望雜交水稻由目前佔世界水稻面積10%提高到20%,實現總增產3000萬噸,真正造福全人類。袁隆平用科學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實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個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袁隆平。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5

大家好!

袁隆平手裡掌握著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說事業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

田裡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蔥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裡。十多年來,他先後換過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_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著摩托車在田間轉。

_年底,在朋友們的勸說下,袁隆平買了一輛賽歐牌家用汽車。朋友對他說,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他興致勃勃地學起開車來,感覺還不錯。有時,他把汽車開到了田邊。他還笑著說,要去考一個駕駛證哩。

謝謝大家!

2022年袁隆平逝世一週年演講稿 篇16

大家好!

讀袁隆平,讀“雜交水稻”之父,我可以從中讀出精神,讀出品質,讀出境界。

讀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

“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多麼偉大的理想啊!多麼崇高的追求啊!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是無數英雄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堅定而明確的理想。他們把理想作為自己人生的航標,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直達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緊弦的發條,拉滿弓的銳箭,展示出常人所難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過讓常人望而卻步的艱難險阻。終於,他實現了他的夙願:用佔全球8%的耕地養活了佔全球22%的人口,他讓中國人遠離了飢餓。

讀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業,必須先學做人。

只有做一個老老實實的,才能踏踏實實做事;只有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貪圖名利,他可能早已是億萬富翁;如果袁隆平貪圖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歲的高齡流連於稻田之間。他是真正想為人民做點實事,為農民增收,為國家分優。

讀袁隆平,我知道機遇寵愛有準備的人。

從查得威克發現中子,到中國科學家合成人工胰島素。他們遇到機遇,獲得成功,哪一個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哪一個不是經歷了數千次的實驗呢?有位名人說得好:“當你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時,就可以考慮機遇了!”是啊,機遇永遠偏愛有準備的人。

讀袁隆平,我知道運動是很重要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試想,如果所有的科學家都健康長壽的話,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增添多少新的發明創造啊!每次聽到有風華正茂的科學家去世,我都會為他們感到惋惜,為國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經常運動,使自己身體健康,有了強健的.體魄,才能為人類多作貢獻。

讀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昇華;讀袁隆平,使我的心靈得到美化;讀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