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8.96K

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篇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迴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全篇16章,內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紮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麼?”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麼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澱了多少智慧與聖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裡的章節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於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 我對此深表贊同,同時,我更想表達對於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此處三句應是他提出的修養方法。

那麼曾子為什麼強調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後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 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以“習傳”為基。忠本於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補 “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信本於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淨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反覆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麼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於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錯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後,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於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於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複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說:學習與實踐是快樂的!和朋友交流溝通是快樂的!不輕易生氣有修養的人是快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快樂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大家天天見見面說說話,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交流溝通才是快樂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因為有修養才是快樂的。沒有修養的人,天天與人鬥與地鬥與天鬥,老幹仗,老生氣能快樂嗎?不快樂能健康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物件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孔子認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裡的兩章內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是如此。

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篇2

遍觀《論語》最有名的,莫過一那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時隔數千年,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其中重視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和重視修身律己的觀念,不論對學術界還是普通國人更要重視和提倡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 學記》)

記得,我是在國中學到這句話的,因為課本中那節《論語十則》。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由教科書的安排中,可見這句話的地位之一斑。

論語不是一部由單獨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們合力編撰而成的,所以,在《論語》中,不但有子曰,還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當中,曾子曾經曰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別人謀劃操辦卻不盡心盡力嗎?同朋友交往卻不講誠信嗎?對老師所傳授的學業沒有好好溫習嗎?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了。《周易》說:“君子以反身修德。”現在也常說,批判與自我批判。自古以來,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見曾子這句話的影響力之深遠了。是為金玉良言也。

上述兩句,是我在《論語 學而》中,最為喜愛的,故有感而發。當然,這不是《論語 學而》的精華的全部,也不是《論語》的全部精華,不可一概而論之。

已經讀《論語》兩三個星期了,僅僅讀完《論語》中的第一篇《學而》。也許有人要問我,你為什麼讀的那麼慢?給我兩三個星期,我都可以讀幾百萬字了!

對此,我也不想爭辯什麼,於《論語》而言,有人可以在一個星期裡一口氣讀完,也有人宣稱一輩子都讀不完,哪怕他已經讀《論語》讀到可以背了。為何差異如此之大呢?這裡,我不得不感嘆一下,那些把國學經典當快餐文學讀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誇耀自己已讀了《史記》《老子》《孟子》《孫子兵法》等等好幾本國學經典,自稱通其關竅,不過數週。當時,我是甚羨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訝然,朋友何其才也,於數週間,通其關竅,吾不如也,恐周樹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國之大才也!

其實寫,讀《論語 學而》有感,這個題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這篇小文中,切實的說,也就寫了《論語 學而》中的兩句話,而舉證參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貧乏,真才實學不多,甚至沒有,亦談了不少題外話,箇中因果實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淺,不自量力矣!疑在有譁眾取寵之嫌!似為滿足虛榮乎?當真愧不能當,但實在於《論語 學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記之,又無力於作題目,只好姑且妄之。請讀者姑且聽之,萬望見諒。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點一二,吾當應了孔老夫子那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習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篇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迴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的教會不能在中國紮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麼?”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麼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澱了多少智慧與聖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裡的章節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於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 我對此深表贊同,同時,我更想表達對於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此處三句應是他提出的修養方法。

那麼曾子為什麼強調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後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 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以“習傳”為基。忠本於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補 “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信本於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淨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反覆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麼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於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錯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後,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於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於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複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說:學習與實踐是快樂的!和朋友交流溝通是快樂的!不輕易生氣有修養的人是快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快樂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大家天天見見面說說話,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交流溝通才是快樂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因為有修養才是快樂的。沒有修養的人,天天與人鬥與地鬥與天鬥,老幹仗,老生氣能快樂嗎?不快樂能健康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物件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孔子認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裡的兩章內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