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5W

《論語》是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翻譯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3篇
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範文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範文2

在學習班裡,同七年級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起初,我看不懂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極其深奧、奇怪的文字。後來,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大意,讓我們讀三遍,然後,背下來,我覺得非常容易,比死記硬背強多了。最後,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下面,我選了幾則論語,分享給大家。

論語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大意是: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也很快樂嗎?所以我覺得,人生,好比一塊麵包,你已經把一塊麵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過完了,你可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處的東西,不是嗎?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應該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應該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讀了這篇論語。我知道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一個創意。

以上幾句中,有好幾句論語是孔子先生寫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讀了上面幾句論語,你是否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又懂了幾分道理,那就請繼續在論語中遨遊吧……

學習論語十則心得體會範文3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種說法毫不誇張。《論語》裡充滿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歷經歲月滄桑而生命不息。我這裡從《論語》十則中選取他講學習的三則,以達“一粒沙中見世界"之功。

一、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一則講了學習中的記憶問題。中國古代多講究人文學科,重耳舌相傳與記誦功夫,所謂“博聞強記"、“過目不忘"皆是這種情況。事實上,記憶在學習中的地位是的確至關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學習實際上是通過不斷的刺激,加深對認識物件的印象以求掌握運用之。記憶及其根本與基

礎構建了一個人知識儲存的“硬體"。怎樣記憶?重複是不二法門。所謂重複,便是孔子所談的“溫故而知新"。惟有“溫故竹,方能具備新的基礎知識;惟有“溫故"並輔之以思,方能打通關節、開啟視野,達到“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則講的是學習興趣。事實上,沒有絲毫的興趣可言的話,是全然談不上能夠對所學的內容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意義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僅僅憑一時的興趣而無深深的理解與體味,同樣是不能理解其中樂趣的真正所在的,對於該學科也難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學者講究一個“正心誠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僅僅以“心"、“意”之正誠為治學根基,我表示懷疑。因為孔子早已經深刻地指出學習的深層次動因。創造力與積極性恰恰來源於興趣。由此觀點,我們也可以想到傳統應試教育的畸形對於學生身心的摧殘,可以想見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為過人之處。他不只從書本中獲得所謂“死”的知識,更要源頭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功效。因為儒家本來就是一種人世的倫理與學問,所以對現實的關懷遠大於對於“彼岸”的追索。事實上,一個人處於社會中,也應該具備這種情懷。譬如一棵樹,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廣,其枝葉也就越繁茂。感謝語言·感謝文字

人類社會作為—個整體得以不斷地向前發展,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學習”——在同時存在的人們之問,知識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和發揚。“學習"是人類生存和前進的本源性的動力之一,所謂學習便應該是從外面的世界獲得原先沒有的知識,並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語言的時代,知識流傳的時間和範圍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傳,千百里的道聽途說,使許多訊息離它原來的真相越來越遠,終於只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個古老民族沒有文字信史之前的傳說那樣,一切都變得虛幻縹緲,不可捉摸。遙遠的歷史湮沒在時間的塵埃之下,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現使一切都改變了。文字寫在竹簡上,刻在石頭上,又從竹簡上被抄到紙上,現在又存到了光碟上。

道理是樸素而永恆的,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發生本質上的遷移;我們學習的道理以及學習的實踐,也絕不應該有任何時間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