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精選1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33K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話有兩個解釋:一是晏平仲這人善於交友之道,與人相處時間越久,越讓人感到尊重;另一個解釋是晏平仲這人善於與人交往,與人相處越久,越對別人尊重。

對於第二種說法,我倒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話說浩然居士到這單位兩年了,與一些同事漸漸熟識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沒什麼事,在一起閒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當時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記得以前看書,說有人給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有人說以麟對蔡,對仗不工整,曾國藩氣憤地說,蔡是靈龜,以靈對靈,有什麼不工整?後來我查了字典,蔡字確實有龜的意思。

於是當時靈機一動。就拿他的姓名開涮,說“知道蔡姓的來歷嗎?古漢語中,蔡是龜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說完後的結果嗎?對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歡而散。回頭一想,這事確實是我不對,因為我犯了說話的大忌——沒有顧及人家的尊嚴。後來就找機會向這名同事表示了真誠的歉意。

語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寶劍,拿在武功高的人手裡,可以行俠仗義,可以鏟惡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拿到這把寶劍,他可能會隨意揮舞,一不小心就會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現金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對語言的重視,“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是對語言的態度。

在古代,有人主張乾脆就少說甚至不說話,我想現在來看未免可笑。我們應當儘量成為語言的高手,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用,只是與人說話時要慎重,不論是單獨談話還是在眾多的場合,都切記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就像一個拿著寶劍的小孩胡亂揮舞!

另外還有一事要注意,中國人過去有句話講,“熟而忘禮”,這真是人的通病,我們對初認識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長,相互熟悉了,有時就無所顧忌了。其實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說話時都要維護人家的尊嚴,要慎言。所以要學人家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一點浩然也做得不好,說出來這些心得,與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經》上說:“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不錯,古人所言不虛,我們的社會並非平等,而是有貴有賤,有尊有卑。過去不是說三教九流嗎?就是說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衛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著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上天的眼裡,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著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裡人並沒有貴賤之分

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幹什麼,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

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與西方人相比,中國的尊卑意識更強。還記得有一位作家出國後,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軒昂的幹著清掃工的活,清理著草坪;看見門衛不卑不亢地為大人物開門。覺得非常驚訝。其實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這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幹什麼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況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搶,能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麼好自卑的?這一點,我們真應當向人家學習。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乾二淨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3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話有兩個解釋:一是晏平仲這人善於交友之道,與人相處時間越久,越讓人感到尊重;另一個解釋是晏平仲這人善於與人交往,與人相處越久,越對別人尊重。

對於第二種說法,我倒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話說浩然居士到這單位兩年了,與一些同事漸漸熟識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沒什麼事,在一起閒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當時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記得以前看書,說有人給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有人說以麟對蔡,對仗不工整,曾國藩氣憤地說,蔡是靈龜,以靈對靈,有什麼不工整?後來我查了字典,蔡字確實有龜的意思。

於是當時靈機一動。就拿他的姓名開涮,說“知道蔡姓的來歷嗎?古漢語中,蔡是龜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說完後的結果嗎?對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歡而散。回頭一想,這事確實是我不對,因為我犯了說話的大忌——沒有顧及人家的尊嚴。後來就找機會向這名同事表示了真誠的歉意。

語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寶劍,拿在武功高的人手裡,可以行俠仗義,可以鏟惡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拿到這把寶劍,他可能會隨意揮舞,一不小心就會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現金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對語言的重視,“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是對語言的態度。

在古代,有人主張乾脆就少說甚至不說話,我想現在來看未免可笑。我們應當儘量成為語言的高手,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用,只是與人說話時要慎重,不論是單獨談話還是在眾多的場合,都切記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就像一個拿著寶劍的小孩胡亂揮舞!

另外還有一事要注意,中國人過去有句話講,“熟而忘禮”,這真是人的通病,我們對初認識的人,一般來說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長,相互熟悉了,有時就無所顧忌了。其實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說話時都要維護人家的尊嚴,要慎言。所以要學人家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一點浩然也做得不好,說出來這些心得,與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經》上說:“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不錯,古人所言不虛,我們的社會並非平等,而是有貴有賤,有尊有卑。過去不是說三教九流嗎?就是說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衛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著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上天的眼裡,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著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裡人並沒有貴賤之分

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幹什麼,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

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與西方人相比,中國的尊卑意識更強。還記得有一位作家出國後,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軒昂的幹著清掃工的活,清理著草坪;看見門衛不卑不亢地為大人物開門。覺得非常驚訝。其實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這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幹什麼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況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搶,能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麼好自卑的?這一點,我們真應當向人家學習。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乾二淨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4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的經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儒”字兼有象形、形聲、會意三個方面的特點。講他是象形,是說“儒”的甲骨體畫的就是一個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養身心,潔身自好;說他是形聲字,是說“儒”字從“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讀音;是他是會意字,是因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類,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來的意思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論語》涉及到求學悟道、禮樂規範、治國安民、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但都是為實“仁”這一道德規範服務的。

談到學習,孔子認為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和命運,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圍繞學習,孔子對學習的態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經典理論。

談到人際交往,孔子倡導自愛和愛人,極力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號召人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懲惡揚善,助人為樂,明辨善惡,多交益友。

談到思想修養,孔子首先主張人應該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人生目標,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慾,仗義疏財,勤儉節約,廉潔自律。

談到為政治國,孔子用“正”解釋“政”。他認為,所謂“政”,就是正義、正氣、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視執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關心民生疾苦,反對煩政擾民,主張愛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論語》的思想內容,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都早早融進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論語》對中國史的深遠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浸潤,對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無論怎麼高度評價,都不為過。古往今來,一直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並非虛張誇飾之詞。

學習經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開拓創新。

一、求學悟道

熱愛學習,刻苦勤奮。持之以恆,惜時如金。健全心理,虛心好問。敢於質疑,開拓創新。

二、修身養性

愛國憂民,立志為先。修身養性,誠實恭謙。自律自強,質樸勤儉。任重道遠,一往無前。

三、人際交往

識別善惡,崇尚信義。豁達包容,彬彬有禮。助人為樂,嚴於律己。廣交益友,見賢思齊。

四、公務方略

執政為民,克己奉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率先垂範,草上行風。知人善任,人和政通。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論語。《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我這書讓我讀的費飲忘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我覺得孔子說的實在是太對了!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平時學的知識通常過了一到兩個月就會不記得,讓我想起了學完之後要複習。如果不復習,獲得了再多的知識也沒用,到了畢業後,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試時忘記了複習,結果考出來的成績不太理想,這件事不就是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嗎?

學習貴在堅持,“溫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廢,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通過“溫故”學到新的知識。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讓我們後代的影響非常大。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6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春節放假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群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麼?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一個頭腦!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7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裡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著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說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說的。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8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 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9

一提到《論語》就會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對弟子的教誨。《論語》這書是全世界的精華寶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自從秦始皇的那個時候有“炆書坑儒”,打打打急了《論語》的傳播,可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遙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當我們拿著一本《論語》看時,可能剛開始覺得只是幾句簡單的話罷了,可是細細品讀,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這些只是概括性的結論而已,事實上,孔子對待不同的人,對於它們就有不同的解釋,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這對我們現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在這裡發出自己的不滿,發出自己的呻吟,“還老百姓們一個和平安全的生活”。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作為學生,我們應懂得“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知道學習卻不思考,就會因為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就會對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裝懂。”我們應該熟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話,我們差不多都會說,可是我們真能做到的又有幾個,那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吧。

我覺得孔子是個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如,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衛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著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上天的眼裡,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著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裡人並沒有貴賤之分。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幹什麼,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乾二淨了。我們要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不想說《論語》你必須去讀,但我們確實需要去讀,它就是我們的精神營養品,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如果缺少營養就會影響到健康,而《論語》正是會影響我們一生的難得之物。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0

在學習班裡,同七年級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七年級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起初,我看不懂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極其深奧、奇怪的文字。後來,教文言文20xx年的那位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大意,讓我們讀三遍,然後,背下來,我覺得非常容易,比死記硬背強多了。最後,我寫下了這篇讀後感,下面,我選了幾則論語,分享給大家。

論語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大意是:學習之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也很快樂嗎?所以我覺得,人生,好比一塊麵包,你已經把一塊麵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過完了,你可以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處的東西,不是嗎?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應該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應該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後凋謝。讀了這篇論語。我知道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一個創意。

以上幾句中,有好幾句論語是孔子先生寫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讀了上面幾句論語,你是否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又懂了幾分道理,那就請繼續在論語中遨遊吧……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1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2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成長,在假期裡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併為每位教師贈送了《論語》和《是什麼使教師進步》兩本書,使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非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絡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為我們增加營養。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xx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麼,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裡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裡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於是,他打倒了孔子。於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裡說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隨著我這並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一場經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一心,為捍衛勝利果實而奮鬥。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這種出自於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動力有多強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為推動歷史的發展的動力嗎?從歷史看,至少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人們的私利顯然要比公心有著更為強大的推動力,確切的說,真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還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戰勝資本主義的道路,也就是戰勝人類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異常艱難的。但是,我相信,由於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對抉擇的失衡,也就是對中庸之道得丟失——諸如此類的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是否知道有這麼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這件事,這是大家不知道的,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極端,除了要擺正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根本關係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禮毋視,

非禮毋聽,非禮毋聞“的毅力和信念,是堅決的信仰和執行,而非理論的探討。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這正是當今世界所缺少的(拋開對金錢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會造成“群體短視“,也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註定了我們只有在一次大規模的毀滅之後,才會在廢墟上建立這樣一種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其意義有了極大的不同。孔子其實是最早的社會主義的倡導人,是第一從實踐上去探索的學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學說是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種實踐的操作方法。這同樣是儒家現代復興的基點所在!

孔子和毛澤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們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們一個用溫文爾雅的情感力量,一個用躬身親為的實幹家力量。改變了中國。所以,我喜歡《論語》,喜歡《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辯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另外,本人工作學習很忙,實在沒時間去把我的文章總結髮展了,還望見諒。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的首要任務是瞭解社會,適應社會,而後才是改變社會,所以,不論是人性的善和惡,我都要瀟灑走一回了,不論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許有一天,我會出淤泥而不染,那時,我也許會寫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