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精選30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07W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精選30篇)

一一題記

20__年的春節,祖國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天空烏雲密佈,沒有往年熱鬧的氣氛,也沒有大人的快樂笑容。手機上不斷變化的數字讓我不寒而慄,我一直關注著新聞,也一直關注著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鍾南山!

他兩鬢斑白,鏡片後一雙堅毅的眼神和一張剛毅的臉龐,讓人肅然起敬。誰又能想象到,他已經年過八旬了?

本來按照退休原則,他已經不必再奮戰在抗疫最前線了,但他卻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趕往湖北武漢。十七年前,他奮戰在抗擊非典最前線,十七年後,他再戰防疫最前線。

你瞧,他坐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時,累得忍不住開始閉目養神了,儘管是打瞌睡時,他也是雙眉緊鎖,好像在思索著該如何打贏這場“防疫戰爭”。

他再三提醒: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歲的他仍然二話不說奔向了防疫第一線。其實,他也是為人夫父,也有溫馨美好的小家,也有親人,但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有國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無一絲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獻給了他最愛的祖國。身臨一線,他也十分擔憂,但一旦祖國有需要,他仍會全力以赴地衝到抗疫最前線,無懼各種風險。

鍾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樣,在防疫前線像座大山一樣屹立不倒,時刻警示著我們一一中國人絕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遲早要被我們中國人所打敗!

鍾南山,他像一棵蒼天大樹抵擋住疫情的猖狂襲擊,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庇護了我們,免遭病毒的襲擊。他不正像“保護神”一樣保護著我們嗎?

鍾南山,他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們美麗又偉大的祖國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每個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堅強的天地。

鍾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戰士,同樣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樣,我十分敬佩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鍾南山院士難道不像春蠶一樣,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嗎?讓我們牢記這場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鍾南山院士吧!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張楠的真,是真性情、真男兒的真。

對父母他是孝順的兒子,對姐姐他是胸藏大愛的弟弟,對戰友他是無私幫助的兄弟,對國家他是鐵血忠誠的男兒。

從開始認識張楠到回想張楠,他的事蹟讓我感動,讓我動容。更因為他是生活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英雄,對我產生十分強大的影響。

張楠,我們的好兄弟、好戰友、好班長,您未曾走遠,您永遠都在!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3

隨著疫情的發展和變化,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不斷更新相關診療方案,各地也因地制宜出臺地方方案。但在這些方案中都側重中藥的治療,對於中醫強調的整體綜合治療沒有提及,針對不同病情的病人,沒有增加或推薦鍼灸、刮痧、拔罐等外治療法,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張伯禮坦承,的確,大部分病人都用的是中藥,其他方法在治療中使用受到條件約束比較大。有一些地區如廣西等用了綜合療法。這次,中藥注射劑在重症肺炎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國家診療方案中進行了推薦。特別要提到的是康復階段,可以採用一些傳統的中醫康復方法來促進機體恢復,如太極拳、八段錦、食療、穴位相關療法以及心理疏導,體現中醫藥綜合干預的優勢。

面對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特別是地方方案中推薦的中藥預防方,很多人惶惶然,普通健康人群有必要“全民喝湯藥”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張伯禮說,“我們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中藥,沒有必要全民喝湯藥。中藥防治的重點在於調節肌體的功能狀態,而不僅是針對病毒本身。人得病,是病毒和人體免疫力博弈、鬥爭的結果,如果病毒勝了就得病了。所以,只有提高自身抵抗力,才不容易得病。我們不主張人人都服用中藥來預防。隔離的高危人群或者密切接觸者,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湯藥,具體可遵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主管部門推薦的診療方案和建議處方。”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4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八年級接到通知,大年九年級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500餘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製了很多藥在書上。“我們上前線前,知識在腦子裡。”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溼、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淨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並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後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並對這四類人採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裡,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採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溫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釋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盪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今後,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築輝煌。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5

不因你是我的親人就給你謀便利,不因你是弱勢群體就選擇遠離,該對你好的,便毫無保留的給你幫助,不該對你好的,便對你十分“絕情”。這就是高德榮同志在工作生活中的“雙重標準”。

也許很多人會想,面對某人某事,好或是不好,幫或是不幫,全由高德榮的心情來決定,沒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支撐。筆者認為,這便是他們膚淺了。因為如何來判定某人某事為何類標準,在高德榮的心裡自然會有一個牢固的判定底線,那就是他所堅持的原則。

這種原則不為親情牽絆,因為對於親情,他從不搞特權,不搞特殊化,即使是雞毛蒜皮、順路一稍的小事;這種原則也不會用心情迎合,不管是想還是不想,願意還是不願意,應該做的他都會做,不該做的他堅決說“不”;當然,這種原則更不會為權利而改變,無論身居何職,他心裡想的都是讓百姓脫貧致富,不會因為困難而逃避,不會因為官位調動而趁機疏離。

這種原則是純潔高尚的,只因是國家公職人員、只因是為人民服務的主體,他便堅持為此奉獻一生。這也正是我們必須去認真學習、慢慢體會的精神品質。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6

一天24個小時,我們有10個小時在廠裡;一年有365天,我們有340天在廠裡;我們面對同事的時間超過家人;我們與同事的通話超過了朋友;我們對老闆的敬畏超過了兄長。

我們來到這裡也許都是為了錢,我們就像同乘一艘去遠方淘金的船,我們有智勇雙全的船長,我們有能幹的舵手,我們有辛勤的水手......

船的前行離不開我們每一個成員,哪怕你只是一個水手,我們都很辛勞,哪怕你是船長。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大家都放下所有的不公,坦然的,努力的為這艘船的前行出一份力,前行的路上有風有雨,有其他更好的豪華的船的誘惑,有船長的指責,有同船人的排擠,有......

其實哪裡不是一樣,哪條船,哪個人又不是一樣呢?環境能改變多少,改變的只能是自己,適者生存是久遠的規律。

我們做的只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共同面對困難和錯誤,而不是互相看笑話,互相揪小辮子,互相包庇,遇到問題,我們不怕,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彼此推卸責任,落井下石。就好比船壞了個洞,一船的人都在說不是我弄的,是舵手的錯,是水手的錯,是莫莫莫的錯,那結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大家齊心合力,把那個洞及時補上,那不一切沒事了嗎?

淘金的路上有太多的瑣事,一大廠的人有太多的矛盾和情感,最重要是要以廠為家,把廠當家,愛廠如家!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7

“最艱難的成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從抗擊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漢抗疫,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陳薇受命率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趕赴武漢,率領團隊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傳播變異、快速檢測技術、疫苗抗體研製等,與軍地有關單位迅速建立起聯防、聯控、聯治、聯研工作機制。

核酸檢測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技術支撐。抵達武漢後,陳薇帶領專家組僅用一天即完成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和檢測平臺搭建工作,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

為加快推進科研與臨床有效融合,陳薇率領科研人員在病原學、免疫學、空氣動力學等領域展開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檢測—抗體篩查—多重病原檢測”的鑑定鏈條,精準診斷臨床患者感染型別,率先在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院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臨床診斷準確率和治癒率。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漢,陳薇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爭分奪秒開展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這是一個個值得銘記的閃光時刻——

3月16日,陳薇帶領科研團隊研製的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臨床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4月12日,該疫苗開展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當時全球唯一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談及疫苗研發,陳薇說:“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床試驗,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大國形象、大國擔當的體現,更是對人類的貢獻。”

建設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與產業創新中心,是陳薇的夢想。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一直在為此積極建言、大聲呼籲。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這是陳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面對已知和未知,她帶領團隊時刻枕戈待旦,不斷超越自己……

採訪手記

在陳薇看來,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在數十年如一日為國奉獻、為民解難中,陳薇和戰友們竭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成倍放大自己的價值。

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一名院士,她領銜研發全球第一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彰顯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絢麗的奮鬥篇章。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8

1988年,從浙大化工系畢業的陳薇,還是一個鵝蛋臉、長髮披肩,笑容稍顯靦腆的少女。

1991年,清華碩士畢業後,陳薇簽約了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即將過上高薪白領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幫導師取一份抗體,走進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那裡尖端的研究課題和先進的科研裝置震撼了她,也吸引了她。

電影《碧海藍天》中有句臺詞:“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迴應它,人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如果去迴應它,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很多心愛的人和物。”

一邊是錦繡般的前程,一邊是內心強烈的召喚。

在經過衡量後,她最終放棄了大公司的職位,她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參軍!投身於國防大業。

同年4月,她被特招入伍。

“清華人到部隊去等於是埋沒了自己,入伍就意味著落伍。”

時光撥回到1991年,那時的大學生還很稀缺,更不用說清華的碩士了。

大家都勸她別犯傻,但她卻“一意孤行”,前往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她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兩年後她和師弟在一次學術會上碰面後,她發現師弟的收入竟然是自己的上百倍。

而且,科研工作如同航海探索,如果能發現新大陸當然有極大的成就感,但更多時候是枯燥乏味的航程。

點選播放 GIF 2.1M薪酬低,前途未卜,辛酸孤苦,但她卻內心堅定,毫不動搖,做好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準備。

她先是花4年時間成為了微生物學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又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這種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讓人望洋興嘆!

從此她開始嶄露頭角,先是入選了軍事醫學的A類人才庫。後來又晉升為研究員,享受首批軍隊特殊人才津貼。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9

通過學習滕啟剛的先進事蹟,我認識到他在完成職業所賦予的職責與使命中,肩負起了作為法官應有的擔當。我深刻體會到向英模學習必須要落實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啟剛的衝鋒陣地,接到案件,他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查清案件事實。我要學習他對案件的“較真”,對真相的執著追求。

見賢思齊、奮發努力。我要向先進看齊,以先進為榜樣,身處行政崗位,要以“螺絲釘”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誠擔當鐫刻進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中,將默默奉獻書寫在平凡崗位裡,以紮實可靠的作風,以奮鬥拼搏的姿態,主動投身到遼河法院高質量發展的程序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滕啟剛工作和生活中的大愛情懷打造了他獨有的人格魅力,甚至影響著身邊人的職業理想。一件件日常工作事蹟,是審判一線的同志學習的榜樣,一樁樁故事折射的精神也為我們行政崗位幹警立下標杆。

我們要學習他“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無論在哪個崗位,他總能滿懷激情,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奉獻精神,忠誠審判事業,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盡責盡心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學習他樸素的價值觀,潛心紮根基層30年,牢記為民宗旨,認認真真堅守正義勤儉持家當好法庭和自己家庭的大家長;學習他“心中裝著百姓,在具體司法實踐中體現人民性”的百姓情懷,善於換位思考,踏踏實實沉下身子幽默智慧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張繼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一個月前,她最早發現這場疫情苗頭,並和院方一起上報。

1月30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到了這位54歲的溫和女醫生。個頭不足1.6米,話語輕柔,一雙疲憊的眼睛透出和善。

7個相似病人4個來自華南海鮮

她判斷“這肯定有問題”

20__年12月26日上午,醫院附近小區的一對老兩口因發燒、咳嗽來看病。當時兩人是自己走到醫院來的,拍出來的胸部CT片,卻呈現出與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變。

張繼先讓老兩口叫來他們的兒子做檢查,兒子沒有任何症狀,但CT一照,肺上也有那種表現了。

這一天,還來了一位華南海鮮市場的商戶,一樣的發燒、咳嗽,一樣的肺部表現。

“一般來說,一家來看病,只會有一個病人,不會3人同時得一樣的病,除非是傳染病。”張繼先給這些病人做了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與流感相關的檢查,病人全部呈陰性,從而排除了流感。

張繼先頭腦中的疑團越來越大,12月27日,她把這4個人的情況向業務院長夏文廣、醫院院感辦和醫務部作了彙報,醫院立即上報給江漢區疾控中心。

12月28、29日兩天,門診又陸陸續續收治了3位同樣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人,這一下就有7個相似的病人了。

“這是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病,同樣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有4個病人了,這肯定有問題。”張繼先判斷。

7個病人,症狀和肺部表現一致,只是輕重有區別。張繼先敏銳地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即又向醫院進行了報告,並建議醫院召開多部門會診。

會診專家一致認為不正常

立即向衛健委疾控處報告

12月29日下午1時,分管院長夏文廣召集了呼吸科、院感辦、心血管、ICU、放射、藥學、臨床檢驗、感染、醫務部的10名專家。

大家對這7個病例進行了逐一討論,影像學特殊,全身症狀明顯,實驗室檢查肌酶、肝酶都有變化,專家們一致認為,這種情況確實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視。

追問到還有兩例類似病史患者,到同濟醫院、協和醫院去治療,留下來的地址也是華南海鮮市場後,夏文廣副院長立即決定:直接向省、市衛健委疾控處報告。

疫情越早發現越有利於控制

6位病人當天轉院金銀潭

12月29日是星期日,省、市衛健委疾控處接到報告後快速反應,指示武漢市疾控中心、金銀潭醫院和江漢區疾控中心,來到醫院,開始流行病學調查。

傍晚,武漢市傳染病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業務副院長黃朝林和ICU主任吳文娟來到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逐一查看了這7個病人,接走了6位病人,其中輕症3位、重症3位。那一家三口的兒子堅決不去金銀潭醫院,留在張繼先這裡繼續治療,今年1月7日病癒出院。

張繼先接受採訪時堅定地說,疫情越早發現越有利於控制。“我們現在感覺自己做對了!”

2月1日,記者多方求證,各方信源均證實是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最早上報疫情,並評價,給政府及早監測疫情爭取了時間。

她訂購了30套帆布工作服

一直用到了1月22日

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時,張繼先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塊與其他區域相對獨立的地方,建立了有9張病床的隔離病房。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是離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兩家三級醫院之一。那6個病人被金銀潭醫院接走後,張繼先的呼吸科門診又陸陸續續收治了類似的病人。到元旦時,這9張隔離病床不夠用了。

從發現那一家三口起,張繼先就要求所有的呼吸科醫護人員戴口罩。醫院給他們科室批了N95專業防護口罩,“我們只有進入那個區域才戴N95,其他區域還是一般醫用口罩”。

與此同時,張繼先囑咐科室人員在網上訂購了30套細帆布的白色工作服,12月31日那天,這批被她視為隔離服的工作服寄到了科室。

自購的工作服被大家穿到了醫生白大褂和護士服的裡面。“不管怎麼說,我們多穿一層,對自己防護好一點。”

這一套厚帆布的“防護服”一直到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能夠人傳人,才完成它的使命。這一天,醫院給他們配備了三級防護服。

元旦期間,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的門診量開始激增,由原來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收的像最開始7名患者那樣的病人越來越多。

張繼先他們去給其他呼吸道慢性病住院病人做工作,讓他們儘快出院,有的病人不願意出院,醫護人員就找各種理由勸說。

敏銳和防護意識

來自於“非典”時期的鍛鍊

醫院處處小心,因陋就簡地把防護做到可能做到的極致。從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現在,張繼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無病人交叉感染。

病人的病號飯要從隔離視窗送進病房

張繼先說,對傳染病的防護意識生根於“非典”。20__年抗擊“非典”時,時年37歲的她是江漢區專家組的成員,每天的任務就是下到各個醫院排查疑似者。

“我從那個時候就有感覺了,什麼叫公共事件,什麼叫群體事件。”張繼先說,醫生看病,要問病人的住址、職業,這一下來了4個華南海鮮市場的,怎麼會沒有問題?“這就是‘非典’時期鍛煉出來的思維。”

病人太多 醫護人員太苦

“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

原定採訪張繼先的時間是29日中午,記者出發時,接到醫院黨委書記邱海芳的電話:“您現在別來了,張繼先主任在病房大哭!”

1月30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當面問起張繼先悲傷的原因,她說:“病人太多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太苦了!”

1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為第三批定點醫院,收治病人由醫院統一安排。病人太多了,必須按輕重緩急來統籌。

北京東直門醫院援漢的醫護人員抵達醫院,張繼先忙著安排食宿以及工作崗位

有的病人病情發展太快,手段用盡,還是走了,張繼先大哭;有時防護服快沒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張繼先大哭……張繼先說,這個傳染病,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病人湧向醫院,從來沒有見過。

“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這一個月來,睡眠嚴重不足,體力嚴重透支,她竭盡了全力。

痛哭一場

她又一頭扎進病房

那裡是

容不得她一絲馬虎的戰場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毛相林,男,60歲,漢族,中共黨員,國中文化,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下莊村村委會主任。1997年,擔任老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向絕壁挑戰,歷經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20__年,改任撤併後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帶領村民脫貧攻堅,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

當好村民修路的領頭人,苦熬6年始終保持頑強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是老下莊村的真實寫照。下莊四周高山絕壁合圍,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幾乎與世隔絕。全村4個社,96戶、近400人住在“井”底。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僅200餘米,與外界聯絡,只有3條小路。其中一條“大路”有3個大臺階,108道“之字拐”。由於條件所限,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下莊人過著苦種薄收的日常生計。

1997年7月,接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毛相林,從縣城參加完村幹部培訓班回來,坐在老下莊的“井口”之上,鳥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個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開放都這麼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個樣,如果再過些年下莊還是老樣子,我這村支書就有愧百姓,簡直就是白乾了。

那時,毛相林下定決心,要努力改變下莊村的落後面貌。要改變,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從“井底”到“井口”的鄉村公路。

回家後的毛相林當晚便召開群眾會,擲地有聲地提議修公路。有人議論,有人搖頭,有人懷疑一無資金二無機械,要硬生生在懸崖上摳一條路,當時的村民沒這個底氣和勇氣。毛相林並沒有洩氣,他扳起指頭給村民們算起了細賬,告訴村民:“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通過反反覆覆的打嘴仗算細賬,村民總算達成共識,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莊人終於在寒風刺骨的一個大雪天,在“魚兒溪”畔炸響了第一個向封閉與貧困宣戰的開山炮。

沒有炮眼,放紅繩鑿;沒有挖機,用雙手刨……在峭壁懸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繫長繩,放到山間懸空鑽炮眼,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就這樣,村民們在空中蕩,壁上爬。分好幾個施工班,多處開炮,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口,形成一個個石礅,然後“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修路難,在懸崖絕壁上鑿路難上加難。男男女女帶著工具和乾糧來到工地,以洞穴、巖壁作為安身落腳之處。為防止晚上睡覺翻身掉下懸崖,他們便在腰間拴根“保險繩”,繩子的一頭拴在巖縫的老樹根上。為鼓舞群眾士氣,毛相林與村組幹部一起向群眾發誓:不貪佔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齊的號子聲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艱難延伸。毛相林的擔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嶺到各個工地巡查安全,晚上還要在工地上總結安排工作。

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親700元的養老錢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傢俱款,還以個人的名義向農村信用社貸款1萬元;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雙膠鞋,手上和腳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帶動下,一些縣城打工的村民也自發回村加入築路隊伍,甚至有老人主動請纓到工地做飯。

儘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傳導到每個工地,但在挑戰懸崖絕壁時,先後有6位村民獻出了寶貴生命。從不輕易掉眼淚的毛相林哭過,但他從未絕望過。他常說,我個人解決不了的還有組織在,下級解決不了的還有上級在。1999年,巫山縣委縣政府將下莊路納入全縣重點工程建設,給予物資支援。

最終,歷經七年鏖戰,20__年初,懸岸絕壁間一條長達8公里的“抗爭之路”通車了,幾輩人渴盼的出山公路夢想成真。

20__年1月,兩合村合併到下莊村,村民委員會換屆時,毛相林被村民高票當選為村主任。從村支書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他不辜負組織和群眾信任的初心始終未變。下莊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摳通了。但人民群眾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下莊還要再修通一條致富路。

毛相林積極動員有富餘勞動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來,先後有百餘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勞務收入200餘萬元。毛相林又動員村民種植紐荷爾,為把關技術,他挨家挨戶地檢查驗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窩種樹。幾年來,全村種下650畝紐荷爾,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500多畝已試花掛果,預計給村民增加收入200萬元。毛相林還鼓勵村民種植了幾百畝的西瓜和南瓜。僅西瓜一項,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細數村民的增收門路,毛相林將其概括為“三色”經濟: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正是在“三色”經濟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__年通過貧困村脫貧攻堅驗收。

下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寫在村民臉上,甜在村民心裡,也映照著毛相林花白的頭髮,更激發著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執著堅守求證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為一名群眾身邊的好乾部。”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徐前凱,男,漢族,中共黨員,1987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入伍,重慶榮昌人,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車務段榮昌站車站值班員。

他18歲參軍,曾在洪水中救起放牛娃,在寒冬跳進淤泥里加固連隊的魚塘。退伍後,分配到遵義車務段,後調入重慶車務段,先後6次獲段崗位技術比武第一、第二名,多次榮獲段“安全生產標兵”“先進生產者”稱號。

20__年7月6日15時49分,他跳火車救下一名穿行鐵路的68歲孤寡老人,自己的右腿被火車碾斷,導致膝蓋以上高位截肢,其胸懷善良之心,勇行扶危之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讚譽。

榮獲“最美鐵路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新時代·鐵路榜樣”等稱號 。

徐前凱同志在橫穿鐵路老人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關鍵時刻,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用熱血奏響了一曲英雄凱歌。

他的事蹟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重慶日報等媒體報道後,瞬間刷爆網路,引發無數網友的感動與敬佩。

徐前凱剛入伍時,身體瘦弱,體能較差,但他沒有氣餒,拼命“開小灶”查缺補漏、強化訓練。

5公里武裝越野,他給雙腿加綁沙袋還要多跑幾公里;單雙槓手臂力量不足,他舉啞鈴、做俯臥撐直到汗水滴溼整張報紙;手榴彈投不遠投不準,他把揹包繩一頭栓樹上一頭綁手上來回揮動練爆發力、練“瞄準”,以致手掌脫皮見血。

不到半年,他的體能科目全部達優,長跑、器械測試還經常進入“前三甲”。

20__年5月的一個暴雨天,徐前凱巡邏返回途中發現一個放牛娃被困在河中央。他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下水,救下隨時可能被洪水吞沒的放牛娃。

當得知放牛娃剛上國小二年級,父親病逝、母親改嫁、與爺爺相依為命時,他掏出身上僅有的160元錢,後來每月發津貼都會拿出一部分錢給他們爺兒倆送去。

兩年軍旅歷練是徐前凱人生寶貴的課堂,得到了意志的磨鍊、黨性的錘鍊,他憑著過硬的素質與高尚的人品,不僅入了黨,還被評選為“優秀士兵”。

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徐前凱事蹟學習個人感想感悟5篇範文(五)

20__年7月6日15時22分,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車務段榮昌站值班員徐前凱等人開始調車作業。

15時49分,當機車推進車列執行至車站聯絡線293公里580米處時,意外發生了。

正在作業的徐前凱看到,在列車前方10多米遠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位老婆婆。

徐前凱的第一反應是按下停車按鈕,竭力呼叫停車,用力地吹響口笛提醒。列車以大約10公里的時速行駛,即使按下剎車鍵,依然會繼續滑行約50米才停下。

“讓開,讓開,快點讓開,撞上來了!”吐出口笛,徐前凱大聲吼道。

耳背的老婆婆依然愣在軌道中間。

10米、8米、6米……

容不得多想,來不及猶豫,說時遲、那時快,徐前凱大吼一聲,縱身一跳,飛奔救人。

由於距離太近,救人過程中,徐前凱右腿在側身旋轉用力時進入鋼軌,火車車輪無情地從他的右腿上軋過。

“那個穿工裝的小夥子從火車上跳下來,跑過去拉老婆婆,第一次沒拉動,第二次又上去才把她推出來,結果自己就沒跑脫,火車從他腿上軋過去。”現場目擊者、村民吳開華說,“其實他是可以躲開的,但還是選擇了再次救人。”

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凱的右腿卻被軋斷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眼淚止不住啊,人在一邊,腿在一邊,但他還在關心老婆婆受傷了沒有。”榮昌站站長李毅回憶當時情景的時候,眼眶溼潤。

唐俊是重慶市榮昌區中醫院外科醫師,參與了徐前凱前期搶救以及截肢手術的全過程。

“我們乘120救護車趕到時,天上飄著雨,現場情況比較複雜。”唐俊介紹,徐前凱整個身子趴在鋼軌邊的地上,右下肢已缺失,鋼軌的碎石子上有很多血跡,一位老婆婆癱坐一旁。

初步診斷顯示,徐前凱因失血過多處於失血性休克狀態。“再晚點後果不堪設想。”唐俊和同事一邊緊張地搶救,一邊通知當地血站緊急送血。

“患者徐前凱傷肢離斷,殘端毀損嚴重,無再植條件,經上報院領導後,在積極抗休克的同時進行截肢手術治療。”截肢手術主刀醫生黃紹棲說。

最終,手術3個多小時,輸血1600毫升,才使徐前凱轉危為安。

徐前凱奮不顧身救人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在山城重慶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少市民和網友希望給他募捐,還有愛心企業發起了專項資助,但均被徐前凱及家人婉拒。其實,徐前凱家的經濟條件非常一般,父親退休金每月3000元多一點,母親的才20__元出頭。

徐前凱的父親徐榮貴說:“我兒子救人是因為他認為這件事該做,不是為了別人的捐贈,更不是希望以此來獲得什麼回報。”

網友“悅來越好”留言稱讚徐前凱:“用一條腿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他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眼淚止不住落下,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 鐵 路 的 驕傲!”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與發展歷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實從未遠離人類,在歷代應戰疫病的過程中,中醫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乙腦、流腦、出血熱、SARS、甲流等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均發揮了應有作用,社會各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臨床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症患者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隨著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目前,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張伯禮說,“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僅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定點醫院就有400餘張床位,金銀潭醫院開設了中醫病床40餘張。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全國多地中醫院參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醫會診制度;多個省市釋出檔案,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醫藥治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於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狀,縮短療程,促進痊癒;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程序。除了臨床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床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專案-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省平順縣人,現任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她帶領西溝村群眾艱苦奮鬥,治山治水,探索山區發展道路,發展農、林、牧、副生產。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治山治溝、興企辦廠,逐浪市場經濟大潮,奮力建設小康新村,西溝村的發展始終踏著時代的步伐,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她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人民創造歷史,歷史造就英雄。申紀蘭同志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是人民的光榮、國家的財富、山西的驕傲。她從1954年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至今,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初心,始終對黨忠誠,執著為民,樸實奉獻,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程序,詮釋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實質內涵。申紀蘭同志身上,生動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的優秀品質和先進事蹟,是全省每一位人大代表學習的榜樣。

要學習申紀蘭同志對黨忠誠、一輩子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政治立場。申紀蘭同志是1953年入黨的老黨員。她從入黨之時就認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國家才到了人民手裡,讓普通百姓有了說話的權利,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她常說,“我就是共產黨解放了的,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永遠忘不了共產黨,我要把一切獻給黨,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我要和鄉親們在一起,把根永遠紮在農村大地上。”她堅信“按照黨的要求幹,就沒有什麼幹不成的事。”曾經有人讓申紀蘭同志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一生,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忠誠”。她把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灑在了西溝的大地上,落實到了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行動中。她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黨和人民的意志融為一體,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談意見、提建議,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一名基層人大代表的最大作用。向申紀蘭同志學習,就要像她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忠誠於黨,忠於人民,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協助做好憲法和法律及人大決議決定的貫徹實施,當好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橋樑紐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人大工作中,確保人大工作正確方向。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虎年的鐘聲劇響起!一場人類的家園保衛戰悄然無聲地打起!人們還沉浸在過新年的喜悅中,心想著一年沒見的親人!然而新型冠狀病毒跟隨著春運人口的大遷徒,來勢凶猛,確診病例從武漢的27例,一下擴散至全國的1萬多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全國各地全力進行防控,遏制疫情蔓延。而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成為核心"戰場"。醫護人員、醫療物資、生活保瞳物資緊急集結,馳援武漢。每個中國人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大家逆向而行,貢獻力量。

除夕夜,一個家家團圓吃年夜飯的日子。150人的軍隊醫療隊連夜出發飛赴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陸續集結出發。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各種機械開足馬力,建設者們爭分奪秒,力爭早日完工。現場就是戰場,早日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鐘遏制疫情蔓延。

從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親赴武漢,到15名醫務人員確診被病毒感染,再到樑武東醫生的犧牲……醫護工作者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在我們與病毒之間築起高牆,在看不見的戰場上衝鋒陷陣。“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每個人心目中的英雄”,在醫護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了高貴的品格!“哪有什麼白衣天使,只不過是一群平凡的人披上了一身載著使命的外衣。”這是一位醫生的話,普實而聖潔!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讓我們向在祖國各地依然堅守崗位的冊醫務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在災害面前,我們中華民族從未畏懼,永遠奮勇向前!武漢——這座歷史名城,我們與你同在。眾志成城,抗擊肺炎!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壁立千仞,群山合圍。翻幾座大山,盤過108道“之字拐”,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便映入眼簾。這裡地處巫山深處,如“深井”一般,“井底”緩坡上,小樓星羅棋佈,大片柑橘林連綿起伏。

毛相林(上圖,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是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老村支書,當地人稱他當代“愚公”。

成為“愚公”,是被窮逼出來的。“鎖”在深山裡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

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

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遊。隨之,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一輛輛小轎車來來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20__年,曾經最窮的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__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小時候,毛相林就常聽長輩們唸叨。坐“井”觀天,村民們有時也開玩笑說要修路,可沒人敢下決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歲的毛相林去縣裡開會,發現鄰村村民家裡有電視機,還有車子來收購蔬菜。“沒想到山裡還能這麼生活!”回到村裡,毛相林馬上召集村民們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這山,鳥都飛不過去。”“錢從哪裡來?”“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夥你一句我一句。村裡有幾百畝地,鄉親們不想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難也是特別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動手,劈山開路!”毛相林給村民們算了一筆賬:公路預計七八公里,計劃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將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沒出路!幾經周折,全村人終於下定決心。

男女老少齊上陣,冬去春來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辦法,一塊塊石頭鑿。絕壁上,一個個“空中飛人”綁著繩索鑿開炮眼、放上炸藥……鞋子磨破就赤腳,夜裡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壞訊息還是傳來了。村民黃會元被巨石砸中,滾落下山,悲痛萬分的毛相林一度動搖了修路的決心……此時,黃會元的父親站出來說,“為了子孫後代,我兒子死得光榮!繼續修!”頓時,大家齊刷刷地舉手,擦掉眼淚,繼續走向工地……

終於,20__年春天,一條“玉帶”出現在山腰上,下莊人終於打通康莊大道!

“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當天就能往返縣城。不少村民開始外出務工,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村裡沒有產業,只能自給自足,村民依然貧困。“修好路,還要發展產業,開啟財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來,帶領村民繼續“折騰”。

20__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發展蠶桑賺了錢,便號召村民種桑樹養蠶。沒想到,100多畝桑樹欣欣向榮,30多張蠶子卻死氣沉沉。原來,下莊村海拔高、氣溫低,不適合養蠶。

“毛矮子蠻幹,就知道瞎搞!”失敗後,村民們意見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會作檢討。

“老毛心還是好的嘛,只是急了點。哪個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產黨員還怕這個?”會上,老黨員楊元玖鼓勵毛相林,也平息了大夥的議論。

山裡人,脾氣倔。失敗反而激發了毛相林的韌勁:“失敗了不要緊,繼續幹!”

第二年,毛相林在縣城吃到一種西瓜,覺得特別香甜。他又動心了,想種植西瓜。不過,這次他精明瞭,先請教農技人員,自己試種兩分地。

可喜的是,種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給村民們吃,還賣到縣城,賺了一筆錢。在毛相林帶動下,下莊村終於有了第一個像樣的產業。今年,村裡西瓜種植面積達200畝。

村民們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勢而上。20__年,他邀請市縣農業專家深入考察分析,確定發展柑橘、桃、西瓜三大產業。

在毛相林帶領下,下莊村終於打通了脫貧致富路——650畝柑橘套種西瓜、南瓜,150畝桃園套種西瓜。村民劉恆保種了10畝柑橘,去年初掛果就收入2萬多元。“光靠遊客開著小車來採摘,就賣完了,都不用出門嘞。”劉恆保說,明年柑橘進入盛產期,收入還將翻番。

“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過六旬的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他在琢磨,怎麼能讓村裡在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振興鄉村。

29歲的毛連長曾在外種西瓜、跑銷售。今年春節回家,毛相林上門找他,“連長,留在村裡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

看著毛相林滿頭白髮,毛連長又回憶起當年修路的場景。看著村裡產業蒸蒸日上,他動心了,選擇留下,還說服女朋友也回來,準備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

這兩年,返鄉村民越來越多。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選擇回來,振興家鄉。

20__年,毛相林提議,建一個全村的事蹟陳列室,記錄下莊人修路的故事:“講述修路歷程,激勵更多人!”

在鄉黨委、政府支援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於20__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奮勇,當起講解員。

在村口的下莊人事蹟陳列室裡,常常可見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遊客講述當年的奮鬥故事。

“這是我們當年修路時穿的鞋子,已經磨穿了……”毛相林說。這樣的話,毛相林不知講過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滿感情。

看著一撥撥年輕人來來去去,毛相林感慨萬千:“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5月9日,長壩鎮組織全鎮幹部職工、村(社群)支兩委100餘人召開了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

報告會上,由該鎮紀委書記傳達學習了省委組織部《關於追授龍增剛同志為優秀共產黨員的決定》,並詳細回顧了龍增剛同志生前拼搏實幹、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事蹟。

最後,該鎮黨委書記指出,全鎮廣大黨員幹部要把龍增剛同志作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一面鏡子,深入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群眾、愛崗敬業、廉潔自律的崇高精神,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思想政治建設,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深入踐行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

一是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優秀品格。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精準的舉措、更加堅忍的鬥志,努力在發展中創新思路,在改革中尋求突破,在開放中開創新局面。要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銳意開拓進取,爭當脫貧攻堅先鋒,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脫貧攻堅中建功立業。

二是學習他紮根基層,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把老百姓的呼聲作為“第一訊號”,把老百姓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老百姓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竭盡全力為百姓多辦事、辦實事、解難事,做百姓的貼心人。

三是學習他愛崗敬業、鞠躬盡瘁的實幹精神。要堅持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的工作作風,紮根基層,忠誠履職、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精彩的人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業績。

四是學習他敢於擔當、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加強黨性修養和服務群眾意識,淡泊名利、做人嚴實,堅守清廉底線,認真履行職責,服務於大局、服務於群眾,不斷提升業務工作能力和水平。

據瞭解,截至5月10日,該鎮15個村(社群)已全部召開專題黨員大會傳達學習了“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全鎮黨員幹部已上交學習心得50餘篇,全鎮上下掀起了學習“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龍增剛先進事蹟熱潮。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袁老去世的訊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訊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__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__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__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__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說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說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資料來說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__年800公斤、20__年900公斤、20__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__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開啟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援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說明了一切。

袁老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裡,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碟,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19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麼學農,為什麼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於一次偶然:國小一年級時一次郊遊,教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裡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麼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後學農,如果那時教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髒,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因為兒時的這個願望,高中畢業後,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後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半輩子。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0

李文祥: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一位平靜的耄耋老者,一位平常的慈悲長輩。“平凡”、“平靜”、“平常”,在李文祥同志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屈不撓的堅毅、不折不扣的堅持,和不卑不亢的堅強。而這一切,正是“三平”精神的直接體現。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這極具概括力和滲透力的“三平”精神,是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在20xx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是對中原人群體性格的精煉概括,是河南精神核心的生動展現和總結,是中原優秀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和特徵的具體體現。

從現在開始,我決定學習李文祥,將“三平”精神落到實處,落到生活和工作中來,落到每一個真實的當下,落到行、住、坐、臥中來……

在平凡之中依然有著偉大的追求。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晁錯論》中說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的志向如何,決定他以後得發展如何。這個志向,就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追求。革命先烈方誌敏曾說:“我們活著不能與草木同腐,不能醉生夢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為!”平凡之中,也不能失去我們的追求。追求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燈,會引領我們向著勝利的方向前行!儘管我現在的工作環境一般,又屬於“無房無車無票子”的“三無人士”,但我依舊堅持著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而且會為之奮鬥不止,直至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在平靜之中依然有著滿腔熱血。三國時的軍事家諸葛亮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即是說,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看似平靜之中,卻蘊含著對人生、對社會、對事業的滿腔熱血,更是一種積極進取、為事業兢兢業業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境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應在求真務實、嚴謹科學的“平靜”之中,心正氣正、激情滿懷,時時刻刻為黨的事業準備著,隨時願意為黨的事業奉獻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平常之中依然有著極強烈的責任感。有位教師在文章中寫道:“雄鷹看到藍天的廣闊,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飛瀑看到峭崖的險絕,便一瀉千仞,流銀瀉玉,靈動如龍;海燕看到巨浪的洶湧,偏引吭高歌,乘風破浪,大氣巍然。我們如果沒有責任心,就如那牆頭的浮草,輕浮淺陋。”一個沒有責任心、責任感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唯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才願意去付出、去努力、去開拓、去奮進。雖然我們的生活很平常,但責任感卻不能忘,我們每做一件事情,要權衡輕重,不能盲目,不能莽撞。

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就很難發展、壯大;一個人沒有精神,就很難成才、成功。精神是脊樑,是支柱,是財富,是我們生命的基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有“四種危險”擺在全黨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險”居首位。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文化的生命、民族的靈魂、國家的希望,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強大動力,是時代最鮮豔的花朵。而“三平”精神,正是解除我們“精神懈怠的危險”的重要“法寶”,理應得到弘揚和傳承。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幹部,我們更應該學習李文祥同志,弘揚“三平精神”,爭做“簡單、坦誠、陽光、激情”式幹部,在實際生活中,堅持信念、淡泊名利、自覺擔當、默默奉獻,把這種精神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範縣做出更大的貢獻。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1

在武漢深入一線探索,運用中醫藥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張伯禮感觸很深,對於如何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問題,“第一,雖然中醫有了定點醫院,但數量及床位仍較少,缺乏系統全面的中醫診療體系;第二,中醫藥診療方法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臨床診療和研究力量的協同性需要優化,形成綜合性力量;第三,對中醫藥的偏見或者說是信心不足還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醫生及管理人員,中醫藥在非中醫院的使用有待推進。”

他總結經驗和教訓,“第一,我們不但要整理歸納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臨床療效,更要做理論層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溼邪為主,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相對溫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現象。這些都符合溼性黏膩、重濁持久的特點;同時溼邪易轉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們在中醫理論方面應該有所創新。第二,在體制機制方面,國家和各地區釋出了很多中醫診療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但也需要中醫在第一時間介入防治工作,掌握臨床資料,研究歸納疾病的證候規律,基於證候變化特點優化中醫診療方案就會更有臨床指導性。第三,應該成建制地組建醫療隊,設定更多的中醫定點醫院,以後一旦有新發的傳染病疫情,中醫應該儘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醫雖然與SARS時相比參與得更早,但還是晚了一些,以後有類似情況中醫一定要早介入,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2

在網上觀看學習了“蔡蘊敏先進事蹟報告”之後,感觸很深,從蔡蘊敏的同事、領導、患者家屬、媒體人及蔡蘊敏本人的不同視角瞭解她。她在20xx年的護理生涯中,她將“解除病人痛苦,讓病人活得有尊嚴”作為工作目標,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精湛的護理技術,勤勉敬業,恪盡職守,弘揚了無私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她的先進事蹟,我們覺的在以後工作中應該做到:

一、要養成勤奮敬業 踏實肯幹好作風

蔡蘊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以忘我的境界照顧好每一位病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正是靠著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我們覺的我們就要象她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恆和堅軔不撥的意志完成各項工作。

二、要養成腳踏實地 樂於奉獻的好品質

蔡蘊敏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可貴之處在於她通過艱辛工作,經得住考驗,一如既往的踏實工作,這就說明,要養成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要務實,想實招、求實效。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一定做到“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

對照蔡蘊敏先進的典型榜樣,我們想: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應保持一種激情,以更務實的工作作風,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本職工作。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3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給予張定宇和張繼先同志記大功獎勵的決定》。

其中,張繼先是湖北省第一個為疫情防控工作拉響警報的人。

張繼先,女,現年54歲,1989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湖北省、武漢市委員,湖北省職業病塵肺病鑑定專家,現任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內科黨支部書記。張繼先同志以超強的專業敏感意識,最早判斷並堅持上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個為疫情防控工作拉響警報,是醫院救治一線的“帶頭人”,始終不渝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根據官方訊息,張繼先是在20__年12月27日把相關情況向醫院領導彙報,醫院迅速上報江漢區疾控中心。

“非典時期鍛煉出來的思維”

張繼先是如何發現的?

20__年12月26日上午,張繼先在專家門診時,接診了家住醫院附近小區的老兩口。兩位老人因發燒、咳嗽就醫,拍出來的胸部CT片,卻與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

張繼先讓老兩口叫來其兒子做檢查,兒子沒有任何症狀,但CT顯示肺上也有特殊表現。

同日,還有一位華南海鮮市場商戶,存在同樣的發燒、咳嗽和肺部表現。張繼先憑著對傳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給這些病人做了多項流感相關檢查,結果全部呈陰性,從而排除了流感。

27日,她及時把四人的情況向醫院領導彙報,醫院迅速上報江漢區疾控中心。

據《中國婦女報》報道,在20__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為江漢區專家組成員,每天下到各個醫院排查疑似者的張繼先,憑著一個醫生的責任和對傳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她感到“這裡有問題”。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說,“我從那個時候(20__年)就有感覺了,什麼叫公共事件,什麼叫群體事件。”

她提到,“這就是非典時期鍛煉出來的思維。”

去年12月28日、29日,門診又陸續收治3位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人。前後7個病人症狀和肺部表現一致。

張繼先立即又向醫院報告。

醫院召開多部門會診,對7個病例逐一討論,追問到還有兩例類似患者,到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治療,也來自華南海鮮市場。醫院高度重視,立即上報。

據《長江日報》報道,各方信源均證實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最早上報疫情,給政府及早監測疫情爭取了時間。

在1月29日接受採訪時,張繼先還曾在病房大哭。她說:“病人太多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太苦了!”

20__年1月1日市場被查封

2月4日下午5時,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門診部,張繼先接受了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主持人董倩採訪。

你是怎麼敏感地發現疫情的?你現在幾點上班幾點下班,有沒有休息……一個一個問題問下來,張繼先一一作答。

自疫情發生以來,張繼先沒有休息,也沒有了上下班的概念,開始還能住在家裡,後來就住到了醫院旁邊的賓館,一來方便與家人隔離,二來科室有事可以及時趕到醫院。

“你為什麼要在網上買工作服,不讓醫院配發?”最後董倩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張繼先回答,如果醫院配發的話需要訂做,而網上買能夠很快到貨。

今天下午,張繼先又接受了“戰疫情”特別報道主持人董倩的專訪。

張繼先說,在她來之前,她所在的醫院有18位患者出院,這18位患者全部是在20__年12月11日左右開始入院治療的,入院時的病情都是中度到重度。

在被問及是如何發現華南海鮮市場是疫情的源頭時,張繼先說,醫生在填寫病例時發現,共同點都是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4

反邪教戰線這是一個特殊戰線,戰鬥在這個戰線上的每一個同志,都有著不平凡、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做了哪些工作,他們付出了多少,是如何付出的,鮮為人知。屈申作為他們中的優秀代表,通過他的事蹟,將這些戰鬥在反邪教這一特殊戰線的人們的那種敢於不畏邪惡、不懼恐嚇,勇於戰勝一切困難;把邪教人員當親人,“挽救一個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的默默貢獻的精神風貌展現給全國人民、世界人民,可歌可泣!

對於邪教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是反邪教中的一項全新的、困難之大無法想象的工作。邪教把人變成“鬼”,教育轉化工作者要把“鬼”再變成人。這個過程之艱難誰都無法想象和預料。而且,每一名邪教人員因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家庭環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教育轉化工作也得因人而異。更何況,需要教育轉化的物件,大都是邪教痴迷人員。這些人都受到邪教的嚴重精神控制而成為了邪教的“棋子”,無論是從語言上還是行為上,都“言行一致”的聽從聽令於邪教教主及邪教組織的指揮、操縱。對於這些人的教育轉化,需要的是“鬥智”,而不是“強攻”。

屈申同志之所以能在20xx年的教育轉化工作中轉化了300多名痴迷邪教人員,就在於他在工作中能夠因人施教、因人施策,並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轉化痴迷邪教人員的工作方法。

正如上所述,做邪教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是把“鬼”變成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邪教人員來說是非常艱難和痛苦的。對於教育轉化工作者來說,需要的不僅是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責任感,而且還要有對邪教人員如親人的熱情和溫度,更需要極大的耐心。屈申同志就具備上述這些品德和素質。因此,他戰鬥在反邪教教育轉化工作崗位上才會無堅不摧、戰無不勝,再痴迷的邪教人員在他的教育幫助下都能從“鬼”變成人。

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大篇幅對屈申同志事蹟的宣傳報道,是對全國反邪教戰線默默工作的同志的成績的充分肯定,從一定程度上講,開啟了我國反邪教工作進入“新常態”——從隱蔽走向公開的新局面。而這,表明了黨和政府對開展反邪教工作的自信。

反邪教工作是項艱鉅、複雜、長期的工作,需要千千萬萬個像屈申這樣的“反邪教衛士”繼續為之奮鬥和奉獻。

屈申的事蹟是平凡的,屈申的事蹟又是感人的、催人奮進的。我們反邪教戰線的同志們應該向屈申同志好好學習,並且向“反邪教衛士”屈申同志致敬!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5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為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臺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幹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為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臺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軍區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為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說:“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裡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裡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戶牧民家裡出來,又進那戶牧民家裡,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為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

1986年,廷·巴特爾在薩如拉圖亞草原上做出驚人之舉,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60多隻羊全部賣掉,用賣羊錢買回網護欄,圈起300多畝草場,一年後的實際效果更是讓牧民感到震驚。廷·巴特爾圍封的300畝草場打下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廷·巴特爾家出欄一頭牛收入1200元,別人家兩頭牛才賣1000元,這鮮明的對比使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跟著廷·巴特爾幹,沒錯。

在廷·巴特爾的悉心指導下,牧民們實實在在地落實著保護和建設草原,出現了輪牧區、休牧區。廷·巴特爾把自己的草場細化為8個區,兩個禁牧區,一個種植青貯區,一個種樹種草區,另外4個是春、夏、秋、冬輪牧區。

20__年7月,錫盟盟委、行署在全盟範圍內提出“圍封禁牧、收縮轉移、集約經營”的圍封轉移戰略時,薩如拉圖亞嘎查100%的草場都進行了封育和劃區輪牧,牧民建網圍欄的面積達30萬畝,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設養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過去的500元飈升到現在的3600元。“圍封輪牧”對恢復草原植被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草畜不平衡的問題。

廷·巴特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論”再次給牧民以啟發:養一頭牛隻有4條腿,5只羊卻有20只蹄子。很顯然,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大於超過一頭牛,養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養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護了草原,又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樂而不為呢?

廷·巴特爾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時刻裝在心裡,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20__年錫林郭勒草原歷史上遭受了一場罕見的雪災。身為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牽掛著雪災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鐵鍬和雙手開出一條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訪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牧民。薩如拉圖亞嘎查有83戶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從一家到另一家,最遠距離達80多公里。廷·巴特爾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戶地問寒問暖,把黨的關懷送到每一戶牧民家裡,送到每一個牧民心中。

廷·巴特爾給嘎查的幹部立下幾條牢不可破的規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請客送禮;不能動用集體畜群;不出錢為幹部購買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費。

20__年,阿巴嘎旗經營管理站對嘎查賬目進行清查核資時發現,20__年薩如拉圖亞嘎查沒有一筆招待費,也沒有一筆汽油條子下賬,懷著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賬目沒查出一筆招待費。事實告訴我們,廷·巴特爾是一個廉潔的黨支部書記,身體立行、嚴以律已,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和表率作用,帶出一支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

薩如拉圖亞譯成漢語是月光,廷·巴特爾帶領83戶牧民通過28年的努力和奮鬥,使薩如拉圖亞嘎查的天藍了,水更清了,草更綠了;使生活在這“月光”裡的人們富裕了,文明瞭。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6

總是盼著冬天,盼著過年,此時,冬日已至,春節也已至,新冠肺炎這位不速之客,竟不知何時,降臨在我們身邊。

回首往事,春節時,門庭若市,一出門便能感受到熱鬧的氣氛,你會看的,街上熱鬧非凡,鄰居阿姨們,聚在一邊嗑著瓜子,一邊還不忘聊上幾句,噓寒問暖;但是現在變了,不同於往日。街上沒有了往日那般熱鬧,家家戶戶門窗緊閉。街上也沒有什麼人,都在躲避,這可怕的疫病。

本來在這個時節應該是處處鶯歌燕舞,但卻因為這可怕的疫病,人們不得不待在家中,為國家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這種時候,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有的是志願者,工作人員們的負重前行。“您好,請配合我們的檢查”,“您好,請您待在家中,減少外出”,“感謝您的配合”,這是他們最常說的話。

在這種時候,不見白衣天使,只有與死神抗戰的醫護人員們。看著那些死去的人們,死神似乎用著一種輕蔑的語氣嘲笑著:“呵,人類!你們搶的過嗎?你們真的以為,就憑你們這點薄弱的力量就能與死亡抗衡嗎?”搶的過,一定搶的過,08年的非典,我們不也搶過了嗎,如果問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自信?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背後有強大的祖國母親。一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我們眾志成城,堅信我們一定搶的過,所有的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服,整裝待發,憑著一顆神聖而偉大的心,堅決與死亡鬥爭到底。

大年三十本該是與家人團圓的日子,應該好好坐在一起,談一談一年的變化,吃上一頓團圓飯。但疫情當前,那些醫護人員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碗筷,失掉與家人團聚的時光。連夜奔赴武漢,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年長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無一不是他們所牽掛的。但疫情當前,他們必須要放下。

疫情就像是一灣寬廣的海峽,將他們與家人分開;疫情如同一座凶險的山峰,將他們分成兩部分,擋在家庭與抗爭前線之間,他們在山這頭,而家人卻在山那頭;疫情如同一扇沒有鑰匙的門,將他們隔離在這道門門兩側。

這讓我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在天災面前,我們人類如此弱小;但其實疫病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就一定能夠打敗它,沒有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沒有什麼困難是解決不了的。

相信在櫻花爛漫之時,我們一定能夠打敗疫病,帶著家人和孩子,去武漢看一看櫻花。去各地遊玩,去享受美好生活,那時,歲月靜好;那時,月色尤其溫柔 ,人間也皆是浪漫。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7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訊息 早在1月26日,農曆大年八年級,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就已帶領團隊進駐武漢。

至2月2日,已是第8天。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此次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這不是陳薇第一次面對疫情。

這位1991年經特招入伍的女少將,此前已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最近的一次,是在20__年,她帶領團隊研製的重組埃博拉疫苗,使中國自主研製的埃博拉疫苗首次獲得境外臨床試驗許可。

多年以來,陳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她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此次出征武漢,因為夜以繼日地工作,團隊所有人都很疲憊,但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長期奮戰!

此番出征,更讓陳薇感到,疫情防控絕對不能等到疫情來了再做。

她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單,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學家”體制,長期支援一批團隊一輩子就做某種病毒或細菌的深入系統研究,不追熱點,敢坐冷板凳。“別管這個病毒是來了還是走了。”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大病之後重在休養,過去很多康復者不願意捐獻自己的血漿。”陳薇說。

1月31日,拿著科技部下發的《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專家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

感動之餘,長期專注與生物安全領域研究的陳薇說,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於他人的急救。

在她看來,在政府推行免費治療、醫務人員獻身拼搏的大環境下,這應該是康復患者和醫護人員同心同德,為病友們作出貢獻的時刻。

抵達武漢的第5天,陳薇院士在金銀潭醫院,見到了院長張定宇。

面對這位身患漸凍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卻依然奮戰在一線的同行者,陳薇的話很簡潔:“你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

她忘不了張定宇更簡潔的回覆:“彼此彼此。”

共和國勳章人選鍾南山事蹟學習心得 篇28

根據園區支部開展向蔡蘊敏學習的通知精神,我觀看了金山電視臺播放的“金山區衛生系統蔡蘊敏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蔡蘊敏是國內僅有的7個“國際造口治療師”之一,報告會分別從蔡蘊敏的同事、病人家屬、領導、記者、本人五個角度講述蔡蘊敏先進事蹟,從不同視角圍繞蔡蘊敏同志“敬業、進取、團隊、奉獻”四種精神講述他們眼中的蔡蘊敏。報告會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病人家屬小雪父親的那段講話,他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蔡老師11個月的上門換藥,讓她的女兒帶著尊嚴和微笑離開人世。蔡老師讓我們全家人堅信:天使之愛在人間!”

不知不覺間,近1個小時的報告會在雷鳴般的掌聲和感動的淚水中落下帷幕。蔡蘊敏同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與弘揚。通過觀看蔡蘊敏同志的先進事蹟報告,聯想到了我們日常的工作。在資訊管理部,每天都有新的資料要輸入、電話要回訪、資訊要更新、班車要帶等等工作,日復一日,每天都做著同樣的工作,雖然你會感到枯燥,有時會感到很煩悶,但只要我們敬業,認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創新進取,發覺新事物,新做法,提高工作的興趣度,快樂工作;負責好資訊管理部的每項工作,團結一致,讓園區同事及時瞭解企業最新資訊狀態,促進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使相互關係更加和諧;為園區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園區的事業立足基石,蓬勃向上!學習蔡蘊敏同志的各種精神,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斷髮揮、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