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事蹟學習心得5篇

欄目: 十一國慶節 / 釋出於: / 人氣:2.18W

共和國勳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勳章。共和國勳章授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國家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的傑出人士,每一位獲得共和國勳章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事蹟學習心得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事蹟學習心得5篇

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事蹟學習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家們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的貢獻彪炳史冊。“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民族英雄。

作為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位列新中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譜,他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姓名卻一度少有人知,直到晚年,“中國氫彈之父”才廣為人知。“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于敏曾經用《後出師表》中的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愛國報國之心。雖然都是核彈,但是相比原子彈,氫彈研究技術難度更大。從掌握原子彈到掌握氫彈,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英國用了4年,蘇聯用了不到4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零8個月。不僅如此,中國研製的氫彈結構也是獨一無二,被業界稱為“于敏氫彈構型”。與很多“兩彈一星”元勳不同,于敏從未出國留學,所以他自稱“國產土專家”。他的這一特殊經歷,加上卓越的才華,讓中國氫彈的研製路徑完全撇開了外國。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進行氫彈空投試驗,彼時的國際環境下,這枚氫彈對我國戰略安全起到的保底作用、基石作用,用任何語言來形容都不過分。對於這朵蘑菇雲,在試驗現場的于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對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意味著什麼。看著蘑菇雲,于敏只說了一句“回去可以睡覺了,睡得踏實”。功成身退,這是歷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秉承的信念,淡泊明志在於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于敏對中國氫彈研製居功至偉,但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中國氫彈之父”,他給出的理由謙遜到讓人難以反駁,“核武器研製是大科學系統,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氫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一句話,把所有榮譽都歸於國家與集體。

20xx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給一位老者親自讓座。如此高的禮遇,他受之無愧。他是黃旭華,我國國防科研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毫不誇張地說,在特殊的年代,隱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祕密戰線中的英雄。他們不僅默默無聞,甚至還要對至親保守祕密,去哪裡、做什麼、什麼時候走、什麼時間回……一走數年,親朋好友失去他們的訊息都成常態。也許,經年之後,伴隨著一件件國之大器的亮相,他們才又突然回到家中。

上世紀50年代末,在“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號召下,從上海交大畢業的黃旭華被挑選參加核潛艇設計。核潛艇長什麼樣,大家都沒見過,手頭只有一位外交官從國外帶回的一個核潛艇模型,這個模型被專家們拆了又裝,裝了又拆,而“真傢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和同事們克服十餘個頂級難題,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逐漸讓中國的核潛艇有了“輪廓”。1988年,我國政府對外宣佈:中國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由於工作高度保密,黃旭華在親友圈中消失了整整30年,連父兄去世,他都沒能返鄉奔喪。有一次,黃旭華突然從外地回到自己的小家,“爸爸,你到家裡出差了”,聽到女兒的這句話,他當即淚流滿面。1987年,曾經有家雜誌刊登了一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報道的正是黃旭華的故事。已至耄耋之年,黃旭華至今還沒退休,仍舊堅持週一至週五每天工作半天,“我已經93歲了,還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樑。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這是給另一位“兩彈一星”元勳的頒獎詞——孫家棟,這個名字,和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等諸多第一緊密關聯。他幾乎見證、參加和領導了中國航空航天的所有大事件,也是為數不多健在且依然奮戰在工作崗位上的大師。

科技進步永遠沒有終點,“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不僅有為新中國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物,還有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大家”。袁隆平,從上世紀70年代發現一株野生雄性敗育稻開始,引領著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髮展,創造了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收穫了響徹世界的“東方魔稻”。屠呦呦,堅持40年、經過191次實驗失敗,最終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給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無數瘧疾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

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學習心得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還有兩位老兵的身影。槍林彈雨的年代,他們從戰火中走來,為新中國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成為千千萬萬英雄老兵的代表!

1945年入伍的李延年,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多次榮立戰功。抗美援朝戰爭中,1951年,在美軍發動的“秋季攻勢”中,時任連指導員的李延年,和連長劉鳳臣一道,帶領戰士在反擊346高地的戰鬥中,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協調4個連隊作戰,擊潰了美軍10多次反撲,斃傷美軍636人。此役成為志願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李延年被志願軍記特等功一次,授“一級英雄”稱號。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時任廣西軍區邊防一師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延年與戰士們同吃苦、同戰鬥,凡是有他在的地方,戰士們都說“心裡踏實”。在這場戰爭中,李延年同樣表現出色,榮立三等功。離休後的李延年依然為和社會各界講傳統、講經驗、做公益,詮釋著何為真正的老兵。

張富清,原本想做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兵,卻因為20xx年湖北來鳳組織退役軍人登記,發現了他“壓箱底”的戰功證書獎章,意外成為“網紅”。張富清是西北野戰軍一名老兵,他當年所在的718團是著名的359旅一部。張富清在戰爭中多次當敢死隊員,捨身炸碉堡。永豐血戰,718團1營一天換了3個營長,6連一夜換了8個連長。張富清任突擊隊長,炸燬了敵人多座碉堡。戰鬥中,他突然感到“頭被砸了一下,卻不疼。抽空一摸,發現滿頭是血,原來是頭皮被子彈劃開了”。此戰,張富清立一等功,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王震給他戴獎章,彭德懷見到他時也說:你在永豐立了大功,我把你認準了,你是個好同志!張富清戰鬥一生,奉獻一生,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兩次獲“戰鬥英雄”稱號,卻深藏功名。“他們(犧牲的戰友)才是英雄,他們才是功臣!我有啥好顯擺的!”這位老兵流淚的樣子,深深刻在每一個人心中。

仔細梳理這份名單會發現,在眾多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兩位“80後”的身影特別突出。出生於1987年的申亮亮去世時只有29歲。20xx年5月,申亮亮赴馬裡執行第四批維和任務,在執行任務中遭遇恐怖襲擊。他果斷指揮戰友向目標射擊,在汽車炸彈瞬間將戰友推離,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其他人員的平安。1986年出生的張超,年輕的生命同樣定格在了29歲。犧牲前他是一名飛行中隊長,20xx年4月,在執行任務時突遇空中險情,張超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被迫跳傘,不幸壯烈犧牲。戰爭年代,無數人用熱血保家衛國;和平現代,同樣的熱血,詮釋著不同的共和國英雄稱謂。

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學習體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20xx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可謂處於“攻堅”的關鍵時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脫貧攻堅路上,“努力向前跑”的過程中,他們是親歷者,更是帶頭者。

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林場,王有德一待就是幾十年,“讓沙丘綠起來,讓職工富起來”成為了他畢生的追求。幾十年間,他帶領林場職工,在浩瀚的沙漠邊緣築起一道綠色屏障,將毛烏素沙漠向東推了20多公里。林場職工年均收入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現在的最低6萬元、最高20多萬元,家家住上了樓房、戶戶開上了小車。這位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帶領職工大力推進防沙治沙,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呈現出人進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寬林帶、多網路、多樹種、高密度、喬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經驗。20xx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他決定退而不休,在企業家的幫助下,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繼續防沙治沙事業。

高德榮官至副廳級,與別人走出大山就鮮少回頭不同,他走出大山都是為了把更好的發展機會再帶回寨子。有人說他是獨龍江邊的“釘子官”,在真正瞭解他的人眼中,高德榮永遠是那個為獨龍江鄉打通公路、修建隧道而不斷奔波的“老縣長”,他打心底裡愛家鄉,離不開寨子。他是窮孩子出身,太瞭解獨龍江鄉的苦與困,修路、帶著鄉親們致富就烙在他的心裡。任職雲南省怒江州人大會副主任期間,高德榮把辦公室搬回獨龍江鄉。基於對故鄉的熟悉,他科學制定發展戰略,突出培育“水電、礦業、旅遊、邊貿”為主的特色產業群,為當地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退休後,他繼續駐紮在獨龍江河谷,跑工地、進農家,為實現獨龍族整族脫貧而不辭辛勞,為的就是到了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獨龍江鄉不拖後腿。

作為8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僅有的兩名女性之一,申紀蘭今年已是90歲高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前的西溝是山連山、溝套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沒土光石頭,誰幹誰發愁。現在西溝生態環境好了,紅色鄉村休閒旅遊也發展起來了,山東、東北等地的人都到我們這邊來旅遊了。”申紀蘭所在的山西省平順縣是太行山區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改革開放以來,她勇於改革,大膽創新,帶領當地百姓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

42人70年!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要麼為新中國成立立下功勞,比如張富清、李延年;要麼為新中國強大打下基礎,比如於敏、孫家棟;而袁隆平、屠呦呦等人,更是為人類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作出傑出貢獻的外國友人代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他們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們的故事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學習感想

袁爺爺您好,寫新這封信沒有特殊的含義,只是因為敬佩您,出自內心的向您表示一聲感謝,感謝你的無私。、樸實的品格不時的地鞭策教育著我。感謝你一直作為一個平常的勞動人民來看待社會看待手下的每一顆水稻。

有的時候不應該過於注重結果,也許,腳踏實地,始終不渝的向自己的目標努力更好!您耗其一身研究雜交水稻,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您只是想做一個善良、對人民有用的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的努力、奮鬥!即使在期間也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他用心享受這個過程,坦然的接受每次失敗,最終您成功了!而即使成功的您也仍是不遺餘力的僅需造福人類,為國爭光。身價千萬的人有好多網,這當然也包括你,但身價千萬卻仍默默奉獻與社會,不求回報,不慕榮利的人確實少之又少

在我們看來,您的成就是非常驚人的,可有多少人瞭解這巨大成功背後的辛酸苦辣,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呢!我們不能人人成為袁隆平,但您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您那種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正是我們當代青少年所缺失的嗎?!他那種淡薄名利的情操不正是我們當代青少年慢慢拋棄的嗎?!

20xx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學習有感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我國雜交水稻研究,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在這多半個世紀裡,他始終戰鬥在農業科研第一線,不畏艱難,追夢求實,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貨。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拓者,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還保障並開闢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路程,更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樹立了豐碑。

最近,袁隆平的“豪宅”映入眼簾,非常火熱。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這樣一座大宅子袁隆平卻全部用來搞科研!把“豪宅”當“田間”。他說到:“如果把我國內陸兩億畝地具備種植水稻潛力的鹽鹼地再利用起來,按照畝產兩三百公斤計算,就可以增產500億公斤糧食,就可以多養活2億人類”。他以人民百姓為重,心繫於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操很好的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優秀的品質。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

袁隆平的精神在當代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科學家,他為民為國不畏艱辛,勇於付出。他曾深情講到“一個科學家如果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我們要學習他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誠信立人,學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有困難不退縮,有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捨。

他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巨集大抱負,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以及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是他告訴世界“我們的土地不僅可以養活自己,我們還可以養活世界上更多的人”,是他告訴世界,“這是中國的榮耀,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個在田地裡彎著腰的身影,當我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新世紀裡,永遠不能忘記是誰為我們擊碎了美國的“中國糧食危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