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2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48W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截至目前,和平方舟拜會、接待外國政要230餘人次,38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先後登船。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2篇)

20__年,和平方舟訪問加彭期間,總統授予中方11名任務官兵國家榮譽勳章,並在加彭國防部舉行授勳儀式。爾後登船參觀時,他與獲勳官兵代表逐一握手,表示祝賀與敬意:“和平方舟所做的,一定會感動全世界。”

20__年11月26日,結束訪問的醫院船準備離開坦尚尼亞,總統帶著木雕國禮趕到達累斯薩拉姆港送行。

20__年5月1日,多明尼加與中國正式建交,6個月後,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首次往訪。多明尼加高階官員評價說,此訪是兩國關係發展的良好開端,是兩國建交後交流合作的生動體現。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啃硬骨頭,不得不提中國軍隊的一個連隊,該連是敢於啃硬骨頭啃出來的。此連叫“硬骨頭六連”,戰爭年代以刺刀見紅威震敵膽著名,來自陸軍第1集團軍。

今天,1月22日,是該連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52週年。

這是一個神奇的連隊,令多少人為之嚮往和羨慕。

六連是全軍唯一被國防部和兩次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

劉伯承、賀龍、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5位元帥為六連題了詞。

是唯一一個在《鄧小平文選》裡出現的連隊。

最牛的還是這個連隊能打仗、打勝仗,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打硬仗、惡仗。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作戰137次,用刺刀殺出了“硬骨頭”的英名,湧現出劉四虎等15名戰鬥英雄。

學習硬骨頭六連,不忘初心,保持優良傳統的精神;

學習硬骨頭六連牢記使命,能打勝戰的精神;

學習硬骨頭六連堅忍不拔,勇於犧牲的精神;

學習硬骨頭六連苦練內功,練兵練實的精神;

學習硬骨頭六連敢於突破、勇於創新的精神。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亦師亦友 一身本領傾囊相授

多年過去了,本可躺在“功勞簿”上輕鬆度日的朱有勇一點都沒改變,他一如既往地選擇和團隊並肩作戰,並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上。

“朱老師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教育家。”團隊成員魏薇告訴記者,團隊每一個成員他都悉心指導。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錯,他會“罵”你,但“罵”過之後就不記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難題,他會教你,但教過之後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

“朱老師的學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樣性的大框架下有著不同的領域,他會針對每個人的研究領域,制定專項指導。”團隊成員杜飛回憶,她讀博時有次在彌勒的葡萄園中做實驗,尋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會減產的方法,但總找不到原因。正煩惱時,朱老師來到葡萄地邊,褲腳都沒來得及卷就邁進地裡,走到身邊詢問情況。“就這樣,朱老師和我在葡萄地裡試驗了好幾個小時,了之前的困惑。”杜飛說。

朱有勇下田和學生們一起幹活不是新鮮事。“每年年底石林縣的試驗田裡三七出芽時,朱老師都要呆上一段時間,和大家蹲守田邊採集資料。”團隊成員金怡吉說,從進入攻克三七連作障礙專案組以來,連續4年朱老師都和學生們一起,早中晚“三班倒”採集資料。

“大家要好好幹,多在田裡為農民解決問題。”在團隊成員葉辰印象中,這是朱有勇常說的話。“只要老師沒有出差,早上8點半到晚上6點,他一定雷打不動在辦公室裡。因此,做學生的更不敢有半分鬆懈,朱老師想到什麼問題,就會主動找學生討論,經常會進實驗室親自指導實驗。他指導每一個學生都親力親為,不管碩士、博士,從不假手他人……朱老師的脾氣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性,將我們帶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嶄新的領域。”葉辰說。

在團隊建設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寬厚的長者,非常注重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幾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獎金設立“朱有勇獎學金”,專門用於獎勵雲南農大的優秀師生,以鼓勵他們刻苦學習、潛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麼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我們都願意和朱老師溝通。”團隊成員朱書生說,和朱老師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覺中你就沒有了與院士對話的壓力、與長輩說話的拘謹,有的就是摯友之間的閒談。他從國小聊到中學、大學,從校長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時候,會和我們講述他的過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煩惱和心中的憂愁。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張桂梅同志紮根基層,以身作則,為了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她事無鉅細地照顧學生,在教育上她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她為了信仰不顧自己身體,帶病堅持,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她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她執著奮鬥,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都深深感染了我們每位教師!

整整十年,年年有獎。張老師十九次獲獎;勳章一年比一年多,規格一年比一年高;獎金一年比一年多──有5000元的獎金,她考慮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黨費。有3萬多元的獎金,她捐給了災區,捐給了比她更困難的人,捐給瞭解放前就入黨的農村困難的老黨員。剛剛獲得的雲南省"興滇人才獎"的獎金30萬元,她決定捐給政府,用於一所貧困山區學校的建設。何止是獻出獎金,就是每月領到的工資,張老師都只留給自己100元的生活費,其餘都統統用於慈善事業──她刻薄自己到了"兩年沒吃一頓肉"!她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各級領導、同事、或好心人買了,硬往她身上套的。榮譽越多,勳章越多,張桂梅對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不少人反覆叮囑她:"張老師,為了孩子們,你也應當善待自己!"最近,張桂梅又起草了一份《關於創辦華坪縣貧困女子高中的設想與計劃》,在計劃中,她要實現

的最終目標是:要使華坪縣今後的女性都沿著"高素質的女孩──高素質的母親──高素質的下一代"良性迴圈。張桂梅的身體雖然兩次經過大手術,現在肺部也有病灶,但她行善助學的義舉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張桂梅卻說:榮譽是人民給我的,應當讓它為人民造福。張桂梅[1]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

,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鬥,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她立德樹人,始終堅持一線言傳身教,加強師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給予困難學生母親般的呵護,深受師生和群眾愛戴。她敬業奉獻,長期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於興教辦學,在與時間賽跑和病魔抗爭中,以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不懈追求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永遠奮鬥的絢麗人生。在張桂梅同志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人民教師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心

有大我的家國情懷、教育為民的責任擔當、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張桂梅同志是教育戰線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優秀教師代表,是生動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傑出榜樣,為大力表彰和學習宣傳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部決定授予張桂梅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學習她愛黨愛教、至誠報國的崇高信念,學習她教育扶貧、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學習她以德施教、敬業愛生的師德風範,學習她執著奮鬥、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自覺將學習張桂梅同志精神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相結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揚奮鬥精神,強化使命擔當,只爭朝夕,銳意進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5

1964年1月22日,解放軍某部六連因“戰備思想硬、戰鬥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被國防部授予“硬骨頭六連”光榮稱號。以能打大仗、善打惡仗、敢打硬仗而聞名的“硬骨頭六連”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連隊,硬在勇猛頑強、從不畏懼,素以“三股勁”“四過硬”的“硬骨頭精神”享譽全軍。

“硬骨頭精神”是一種艱苦奮鬥、百折不撓、敢於拼搏、無私無畏的精神;是激勵鬥志奪取勝利的傳家法寶,是擔當使命強軍興軍的精神利劍,更是深化改革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

“硬骨頭精神”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勇敢品格和自強精神,激勵的是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進取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都決不低頭,敢於拼搏、勇於犧牲,直至奪取勝利的精神風貌,充分彰顯了人民軍隊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

一、“硬骨頭”嚴標“硬槓槓”,才有群而效之的號召力。

政治標準是黨員幹部的“硬槓槓”,旗幟鮮明講政治,要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要把嚴苛的政治要求入腦入心入行,在政治歷練中轉化成果,重牽引、強指導,自覺監督和接受監督。

二、“硬骨頭”支撐“硬肩膀”,才有銳意進取的貢獻力。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黨員幹部把“民心”作為“剛性需求”,克服“自我”意識和“畏難”情緒,不找藉口,不推脫扯皮,自覺承擔踐行“我是黨員,我先上”。

在抗擊“病毒”的自我革命中擰緊“總開關”,深耕細耕“責任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敢於認錯糾錯、承擔責任,在踐行公僕情懷中辦實事、出實績。

三、“硬骨頭”下足“硬功夫”,才有攻堅克難的戰鬥力。

不怕騎生馬,猶能挽硬弓。不論是“指揮部”還是“戰鬥部”,共產黨人是歷經無數挫折困難而依舊挺立、不斷壯大,靠的是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執政本領。

四、“硬骨頭”苦練“硬拳頭”,才有狠抓落實的執行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黨員隊伍秉持“做了不等於做好”理念,在積累經驗中狠抓執行本領,嚴格規範行為,保障執行高效運轉,既凝聚合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又要響鼓重錘強化緊迫感。

制度和執行必須做到有機統一,完善執行環節,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的執行機制。關鍵時期更要從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發,讓資料“說話”,嚴督實導、決勝出戰,瞄準點鉚足勁,發揚釘釘子精神,多積尺寸之功推動落實,不偏不浮、不庸不虛。

五、“硬骨頭”發揮“硬作風”,才有共築防控的向心力。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硬派”作風積極落實到行動中,公權重器不容絲毫私用,貫徹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以“嚴”的主基調狠抓上推下交、相互交辦等現象“抬頭”,核實核准、通報約談,執行到底、反面震懾。

站在新的起點上,責任與夢想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弘揚“硬骨頭精神”,引導和激勵中華兒女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使這種精神牢牢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心靈,見之於人民群眾的行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弘揚“硬骨頭精神”,堅持敢啃硬骨頭,砥礪奮進,攜手同行,矢志不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6

一個國家、民族要生存發展,不可沒有雄風銳氣;一支軍隊要打勝仗,不能沒有鐵骨血性。在“硬骨頭六連”即將迎來命名50週年之際,重溫這個英雄連隊74年的輝煌歷程,學習領悟習近平主席關於“軍人還得有血性”的重要論述,深感“硬骨頭精神”作為軍人血性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風貌,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也是對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傳承和昇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硬骨頭精神”,培育敢打必勝、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鍛造新一代官兵的血性雄風。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打勝仗的追求,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砥礪有我無敵、所向披靡的殺氣

軍人的使命感總是與他的熱血一起激盪。軍人生來為戰勝,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打贏一無所惜。軍人血液裡只有充滿對使命責任的擔當和對打勝仗的追求,才能做到逢敵亮劍、有我無敵、所向披靡。“硬骨頭精神”內涵極其豐富,既有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的“三股勁”,又有戰備思想過硬、戰鬥作風過硬、軍事技術過硬、軍政紀律過硬的“四過硬”,無論是一人拼殺11名敵人的“拼刺英雄”劉四虎、一次俘敵20餘人的“特等戰鬥英雄”尹玉芬,還是威震老山前線的“小尖山16勇士”,都彰顯了敢打硬拼、刺刀見紅的血性殺氣。在經受血與火考驗的戰場上,這種英雄氣概能夠激發無窮的力量,把對勝利的渴望轉化為英勇殺敵的行動。

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熔鑄軍人的血性,必須始終牢記“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切實樹牢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多年的和平環境,容易使官兵的尚武精神弱化,甚至出現練為看、演為考的不良傾向。因此,必須持之以恆地抓好戰備思想教育,引導官兵時刻想著打仗,時刻準備打仗,在日常養成中真抓實備,堅持把訓練演習、比武考核、遂行任務作為培育戰鬥精神、砥礪血性虎氣的主陣地,按照“真、難、嚴、實”要求,特別是針對資訊化條件下作戰特點、戰場環境,把對手設強、把情況設險、把困難設足,讓官兵在逆境、困境、險境、苦境中錘鍊拖不垮、打不爛的頑強意志。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生死觀的感悟,堅持用“硬骨頭精神”激勵勇於犧牲、一往無前的豪氣

“戰士軍前半死生”。軍隊為戰爭而存在,而戰爭就會有流血犧牲。做到能打仗、打勝仗,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解決好如何認識生死、如何面對犧牲奉獻的問題。歷史上,無數中國軍人“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留下了一曲曲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慷慨壯歌。在“硬骨頭六連”74年的光輝歷程中,一茬茬官兵平時勇於奉獻,戰時勇於犧牲,義無反顧用鮮血染紅戰旗,詮釋出“自己死兄弟戰友生”“個人死國家民族生”“肉體死精神靈魂生”的無私情懷,彰顯了軍人血性的崇高境界。勇於犧牲奉獻,始終是我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重要法寶。

軍人,就是要勇於直面血與火、苦與累,張揚一股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青年官兵是沐浴著和平陽光長大的,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影響,一些官兵的犧牲奉獻精神有所削弱,對國家面臨的複雜安全形勢關注不夠,對可能隨時上戰場準備不足。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熔鑄軍人的血性,就要不斷強化官兵保家衛國、犧牲奉獻的精神基因,持續抓好軍人職能使命和軍人職業道德教育,反覆學習領會習近平主席關於軍隊職能的重要指示,學習中國曆代軍旅詩詞的名篇佳作和講述革命傳統的紅色傳記,用一代代“硬骨頭六連”官兵捨生忘死、崗位奉獻的典型事例,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軍人價值觀、生死觀,奠定隨時準備打仗、隨時捐軀為國的思想基礎,激發廣大官兵捨生取義、勇於獻身的熱血情懷,真正做到平時不怕苦、戰時不怕死,甘為打贏付出一腔熱血。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榮譽的崇尚,堅持用“硬骨頭精神”催生勇於爭鋒、捨我其誰的銳氣

軍人血管裡流淌著崇尚榮譽的血液,就會為榮譽而頑強拼搏;軍人心田裡播下了崇尚榮譽的種子,就會為榮譽而英勇獻身。作為全軍唯一一個兩次被最高統帥部授予榮譽稱號的英雄連隊,“硬骨頭六連”的連史就是一部崇尚榮譽、追求榮譽、堅守榮譽、創造榮譽的生動歷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六連官兵始終把維護榮譽作為神聖責任,叫響“困難面前有六連、六連面前無困難”的鋼鐵誓言,鍛造了勇往直前、捨我其誰的英雄品質。

崇尚榮譽是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取向,也是激盪軍人血性、催生無敵銳氣的不竭動力。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熔鑄軍人的血性,就要學習“硬骨頭六連”崇尚榮譽的精神追求,注重用好單位歷史傳統、英模典型等寶貴資源,大力表彰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和個人,努力構建珍惜榮譽、爭創榮譽的制度機制,激發官兵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強烈願望。

當代軍人的血性,不同於江湖遊俠的鬥氣,而是信念與使命的結合、力量與智慧的象徵。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熔鑄軍人的血性,要始終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現代軍事科技知識武裝官兵,以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固本培元,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凝心聚氣,以過硬的軍事技術精武強軍,真正把軍人的血性豪氣灌注於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中。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7

79年前,“硬骨頭六連”是由14名紅軍骨幹組建而成,戰爭年代六連以敢於刺刀見紅文明全軍,在連隊參加戰鬥中陣亡過半的惡戰超過了十次。這支被人們稱讚為“戰備思想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的連隊,誕生在烽火抗戰的翼中平原。

1964年1月22日,國防部授予解放軍某部六連以“硬骨頭六連”光榮稱號。

“硬骨頭六連”是我軍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連隊,“硬六連”是人們對這一英雄連隊的讚譽。“硬六連”命名至今已經40年了。40年來,儘管主客觀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硬六連”始終保持了“硬”的品質,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中“全面過硬”的典範。“硬六連”硬在以勤學苦練不斷提升知識素養和作戰能力上。硬功靠勤修、靠苦練,也靠開拓創新。

今天硬骨雄風依然在,血染戰旗同樣紅。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打勝仗的追求,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砥礪有我無敵、所向披靡的殺氣;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生死觀的感悟,堅持用“硬骨頭精神”激勵勇於犧牲、一往無前的豪氣;

軍人的血性源於對榮譽的崇尚,堅持用“硬骨頭精神”催生勇於爭鋒、捨我其誰的銳氣;

當代軍人的血性,不同於江湖遊俠的鬥氣,而是信念與使命的結合、力量與智慧的象徵。堅持用“硬骨頭精神”熔鑄軍人的血性,真正把軍人的血性豪氣灌注於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中。

一個國家、民族要生存發展,不可沒有雄風銳氣;一支軍隊要打勝仗,不能沒有鐵骨血性。在“硬骨頭六連”命名週年慶之際,重溫英雄連隊的輝煌歷程,深感“硬骨頭精神”作為軍人血性的集中體現,弘揚“硬骨頭精神”,培育敢打必勝、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鍛造新一代官兵的血性雄風。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每天傍晚,在夏威夷珍珠港東側的山巒上,總會有一道彩虹飛架其間,用七彩的顏色裝點著這太平洋上的迷人群島。20__年6月24日至7月15日,在位於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裡,停靠著這樣一艘船,巨大而潔白的船體和船體上醒目的紅十字,給這個停泊著各國戰艦的港區帶來了不同的氣息。這是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隨中國海軍編隊赴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20__”演習。靠港期間,和平方舟醫院船進行了形式多樣的醫學交流活動,與各參演國的醫務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在夏威夷架起了一座醫學交流之橋。

開放姿態迎多邊交流

和平方舟醫院船從6月24日抵達夏威夷珍珠港碼頭停靠後,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軍事醫學交流活動,展現出了中國海軍醫院船積極開放的姿態。

6月28日,由美國第三艦隊醫療主管、環太編隊聯合指揮所醫生提姆西•希曼(TimothyHinman)海軍上校帶隊的9名環太演習衛勤部門醫務人員登船參觀交流,拉開了和平方舟醫療交流的序幕。

參觀完和平方舟的提姆西•希曼表示“和平方舟醫院船裝置精良、船員友好,你們應該為擁有這麼棒的醫院船感到驕傲。”

在隨後的十幾天裡,美國海軍醫務局局長、第三艦隊司令、韓國海軍參演編隊指揮官等多國海軍將領,以及各國參演人員20批1228人蔘觀了和平方舟醫院船。

在醫院船檢傷分類區,各國醫務人員駐足觀看和平方舟歷次人道主義任務介紹;在術前準備間,各國醫務人員瞭解手術準備情況,詢問關心的問題;在中醫診療室,外國軍人親自體驗到了中醫傳統療法,嘖嘖稱奇。

在迎進來的同時,醫院船醫務人員積極走出去,多邊、雙邊交流日程安排密集,先後參與或組織學術論壇17場次,共有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的醫務人員參會,進行了20個主題的交流,發言題目60餘個,和平方舟醫院船參會人員達280人次。

在多邊交流中,中國醫務人員就“中國傳統醫學在軍事行動中的應用”、“高壓氧治療在中國的研究進展”等10個題目進行發言。通過發言和交流,和平方舟既展示了自己的優勢,又找到了需要改進之處。

“(醫療訓練)模擬假人各種生理指標根據病情和處治方式進行變化,包括在夏威夷陸軍醫療中心的模擬系統,美軍是走在前面的。”和平方舟醫院船海上醫院軍事醫學組組長秦超參觀完美軍醫院船和陸軍醫院後表示。“他們的評估體系、遠端關鍵醫學等都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他說。

與”仁慈“號相比,“設計理念上我們雖各有特點,但服務的理念殊途同歸。我們的醫療區域的劃分、功能設定、救治流程等獲得很高評價,這些年的任務獲得讚賞。”和平方舟醫院船此次演習醫療計劃官王志慧表示。

專業素質引各方關注

7月3日,在和平方舟舉辦的論壇上,海上醫院醫生張劍關於“損傷控制手術”的發言贏得了眾多在場醫生的讚揚,紛紛提問,展開了深度交流。不少外國醫生表示,願意與和平方舟就此展開進一步的交流活動。

在和平方舟上,像這樣由中方主導的多邊學術交流共有4場,接待外方學術交流人員120人次,並以醫院船在人道主義救援減災中的運用、擠壓傷和燒傷處理實踐等5個主題展開討論。海上醫院醫務人員就“中國燒傷臨床實踐”、“損傷控制手術”等11個題目進行發言。

一次醫學交流中,加拿大皇家海軍太平洋海上力量軍醫尼古拉斯•威斯爾(Nikolais Vasil)中校聽完海上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生付本升關於中醫的介紹後,主動提出體驗中醫傳統醫療手段拔火罐。

當尼古拉斯•威斯爾對和平方舟進行完參觀之後,隨即向海上醫院院長孫濤表示,“今天的參觀太棒了,就像走進一所陸地醫院!感謝你們提供這麼開放透明的展示,我期待著在演習中看到你們精彩的表現。”

醫學交流過程中,中方主辦論壇設定一個題目,常常有國家準備兩個發言者,但由於時間關係只能讓一個人發言,各國對中國主辦論壇的重視可見一斑。

為了準備醫學交流,自6月初從舟山出發以來,和平方舟海上醫院共組織衛勤演練合練4次,靜態展示英文訓練8次和學術交流試講十餘次,戰傷救治與衛勤理論授課6次,紮實的準備工作為高標準參與學術交流打下了基礎。

港岸期間,和平方舟與各國進行的對口交流涵蓋專題研討、技能培訓、艦艇開放日等各種深化交流活動。交流涉及軍事、臨床、傳統、公共等各個領域。據悉,和平方舟為交流活動準備的16個題目,有15個都進行了交流。

自信心態展中國形象

和平方舟入列之後,經歷了和諧使命、菲律賓的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考驗,獲得了高度讚譽和評價。這些任務的完成和讚譽的獲得,與海上醫院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密不可分。

在珍珠港舉行的各類交流活動中,中國醫院船醫務人員展現出的自信和專業水準受到廣泛好評和歡迎。

和平方舟醫院船海上醫院中醫醫生翟笑楓對此感觸最深,中醫在醫學交流活動期間受到重視,在”佩特利塢“號兩棲攻擊艦進行的醫學論壇上首個發言之後,又在展示過程中受到參觀者的爭相體驗,最後,在和平方舟的中醫診療室裡,舉辦了一次多國醫務人員參與的中醫基礎培訓,現場氣氛熱烈。“我們進行展示的同時,更是一個尋求合作,互相學習的機會。”翟笑楓說。

夏威夷當地時間7月15日,和平方舟醫院船根據演習安排離港赴演習海域開展海上階段醫學演練。同時,和平方舟醫院船與美國“仁慈”號醫院船互派醫務人員駐船交流,人員涵蓋美方的醫生、護士和技師,和平方舟醫療區域將向駐船人員深度開放。

海上階段,和平方舟還將迎來人道主義救援演練,和平方舟將接到由美方扮演的傷員,並進行處治。據王志慧介紹,“這是第一次完全的背靠背的演練。”

無論是駐船交流,還是接近真實的背靠背模擬,都展現了和平方舟和中國海軍醫務人員的自信姿態。“這些交流,對海軍走向深藍,對醫院船多樣的任務,都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海上醫院院長孫濤說。

在和平方舟停靠珍珠港的十餘天裡,夏威夷的彩虹每天都會如約而至,站在珍珠港裡停泊的各國軍艦上,都能看到它搭起的美麗虹橋。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9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典型的民族“直過區”,經濟建設起步晚,整體受教育程度低,是全國扶貧攻堅工作重點縣。20__年,中國工程院確定在瀾滄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時年60歲的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幹!”他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紮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貧的重點產業示範專案。“冬春季節,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絲,5盤中有4盤是雲南產的”,從20__年開始,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瀾滄“冬無嚴寒”的特殊氣候條件,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期,在雲山村種植冬季馬鈴薯,因種植產地較少,冬季馬鈴薯鮮薯價位高;同時,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調研發現,瀾滄縣境內有大面積退耕還林的思茅鬆,是三七等名貴中藥材最適合生長的環境,針對這一當地區位優勢,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專案組在瀾滄縣建立林下有機三七種植示範基地和育苗基地。如今,冬季馬鈴薯從最初100畝的技術示範推廣種植到17000畝;林下三七從2畝示範擴大到了8000多畝,成為瀾滄縣脫貧摘帽的重要產業。

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不斷創新突破,從利用物種多樣性建立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體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樣性研究應用在三七、冬季馬鈴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等特色產業,每一項科研成果都讓農民得到實惠。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傳承和發揚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胸懷家國,腳踏實地,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厄瓜多瓜亞基爾港

厄瓜多是和平方舟此次任務的最後一站。和平方舟在此開展的免費醫療、學術交流、裝置維護、文化聯誼活動,受到了當地民眾和軍方的歡迎。

厄瓜多陸軍司令羅克·莫雷拉中將和中國駐厄大使王玉林出席了和平方舟舉行的甲板招待會,雙方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辭。甲板招待會是和平方舟一項重要的“品牌活動”,通過各種文藝演出,增進雙方的友誼。

和平方舟水兵軍樂隊的一曲民樂合奏《喜洋洋》,拉開了歡樂的帷幕。女兵表演的古箏《彩雲追月》,音色優美,讓大洋彼岸的厄瓜多軍人感受了東方藝術之美。甲板招待會的“壓軸戲”是水兵桂江波精彩的沙畫,更讓外方讚不絕口。當外方得知他不僅擅長沙畫,還是能做一米長的船型大蛋糕的炊事兵時,情不自禁地送上掌聲。

22日上午10時,分別的時候到了,船長郭保豐駕船出港。進出瓜亞基爾港的航道特別長,郭保豐看到,迎面而來的厄瓜多海軍和民用船隻紛紛拉響汽笛表達敬意。舷號為RA70的厄海軍青博拉索巡邏艦艦長弗萊哈·厄內斯托還通過甚高頻用中文說:“非常感謝和平方舟對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幫助和服務,我們愛中國!”

20__年1月18日,圓滿完成“和諧使命-20__”各項任務的和平方舟,在參加智利海軍成立200週年紀念活動後,返抵舟山某軍港。

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大洋洲到中南美洲,和平方舟航程31500海里,診療50884人次,輔助檢查26231人,實施手術288例,還拜會和接待到訪國的國家元首、軍政高層230餘人次。這些數字每一個都是有溫度的,蘊含著真誠、健康、生命和喜樂,彼此加深了從軍方、官員到民眾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認同。

和平之舟,揚帆萬里,代言中國。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海納百川 更多人才脫穎而出

分外看重團隊精神的朱有勇,儘自己所能為團隊成員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開的“祕密”。

導師與學生合著的論文,通訊作者是導師,這是學術界的“慣例”。但在朱有勇團隊裡,負責論文試驗和撰寫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團隊年輕老師參與指導和修改可以成為通訊作者。

“把更多機會讓給年輕人,幫助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提高水平,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鍛鍊和培養人的過程。”朱有勇說,團隊的成員都年輕有為,他們的辛苦理應得到回報。

黃惠川告訴記者:“朱老師是實幹家,他常常告訴大家,在這個研究團隊裡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回報,我們幹起來也特別有勁。”黃惠川對此感慨頗深。

“創造條件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每個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長的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保持好團隊的活力、競爭力。”這是朱有勇一直踐行的育人之道。

團隊成員李成雲是20__年加入到團隊中來的,他離開原單位本打算到省外尋找發展機會。得知訊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極力主張他留在雲南,加入團隊。“到團隊不久,朱院士就把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任務交給我,擔負起很多研究專案的工作。”李成雲說,完成了兩個國家973專案,自己也成為了973首席,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接下來承擔的一個又一個科研專案,讓我成長更為迅速,獲得了雲南省第二屆興滇人才獎以及雲嶺學者等人才稱號。

和李成雲一樣,朱書生的成長得益於加入了一個團結、創新的研究團隊。這位慕朱有勇之名從北京來到雲南的年輕人,在剛來的第一年就承擔了省科技攻關專案,在同學中成為獨立負責科研專案的第一人。40歲出頭的他,如今已是雲南農大植保學院院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之一。“我很慶幸加入到這個團隊,是這個全國一流的平臺讓我成長成才。”朱書生感慨地說。

時代楷模“和平方舟”精神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什麼?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來,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邁進,不斷出新成果,持續研究農業,就是最快樂的事。

“冬季馬鈴薯鮮薯價位高”“瀾滄可以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馬鈴薯產區之一”……20__年11月的一天傍晚,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村一座普通的小院裡,映著落日的餘暉,朱有勇和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邊吃飯邊探討如何幫助當地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產業。大家的話語,體現著一個高水平農業科研團隊所具備的智慧、團結、包容的氣質。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朱有勇團隊在田間地頭產出世界級科研成果,躍升為全國該領域的領軍團隊?走近他們,透過團隊的成長之路,記者尋找著答案。

身先士卒 帶領團隊創造精彩

在人們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別是在團隊建設上,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為每一個成員的成長成才竭盡心力。他與團隊成員數十年來同甘共苦,團結協作,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在這樣的團隊裡,我們收穫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彌足珍貴的人生經驗。”他的多位學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團隊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碩士。這個團隊把生物多樣性研究演繹得分外精彩,多名團隊成員成長為業內科研骨幹,眾多人才支撐著這個在該研究領域國內排名第一的領軍團隊。

把成功歸功於團隊,常懷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來,他所取得的成績,除了是自己幾十年堅持信念的結果,是學農愛農、潛心研究的結果,更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的體現。“天時,就是黨和國家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我們研究團隊的大力支援;地利,就是雲南的地理地貌多樣性、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條件;人和,就是雲南農大治學嚴謹、團結進取的團隊精神,尤其我們這個研究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團結拼搏。而我,永遠是團隊中普通的一員。”朱有勇說。

“研究的頭幾年很難,昆明到石屏縣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費幾天時間。”團隊成員李作森回憶,為了更好更快地搞實驗,當時猶豫很久,團隊買了一輛桑塔納轎車。朱有勇帶著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萬公里。“有了車以後他工作更加‘瘋狂’。”李作森告訴記者,好幾年春節的大年九年級,他和朱有勇就驅車趕到紅河試驗田裡,開始分析土壤、佈局選種、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試驗田裡,記錄作物長勢變化。晚上就在試驗田附近點個煤油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討。”團隊成員李炎教授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