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論語心得(精選30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1W

學習論語心得 篇1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並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後,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學習論語心得(精選30篇)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跟更好罷了。

學習論語心得 篇2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並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後,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我們過上心靈的那種生活。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我想用它來洗滌心靈,修身養性跟更好罷了。

學習論語心得 篇3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裡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裡,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裡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學習論語心得 篇4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並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程序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著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學習論語心得 篇5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6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春節放假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群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麼?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一個頭腦!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習論語心得 篇7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裡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裡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學習論語心得 篇8

7月5日,學校組織我們進行了論語講座,通過學習,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思”,這樣才能“為師矣”,而現在我因各種原因疏於學習新知識,對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更是很難做到“傳而習”, 所以常常會感到非常的慚愧,作為一個老師,更應當做一個精進好學的人。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學習,一種是被動學習。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會主動去學習,而自我感到什麼都知的人往往會放棄學習,或採取一種在某種壓力之下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時學習的知識會博學,被動學習時學習內容會有侷限性。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發達社會,網路、傳統教育、自學等,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不少未知領域或溫故了舊的知識。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要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這個字。 “恕”,即為“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語,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教學態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能只是嚴厲斥責,而是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學生的未來撐起了一片晴空。

寬容作為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教育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與胸懷提高自身修養。要尊重理解學生,並給以臺階,既要讓學生下得了臺,又要讓學生登得更高。這樣學生還會還老師一個驚喜,師生間更多了一種默契,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為寬容,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理解和 尊重,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 與過程,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寬容能驅走怨恨,寬容能帶來親情,能創造輕鬆、和諧、融洽的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做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於坦露自己的心聲。無論是“率而對曰”的子路,還是“春服即成,浴於沂,詠而歸”的曾皙,都敢於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年齡小可能沒有很深的體會,而做教師的是有這種體會的。那麼,做教師的有責任領好學生的每一步。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初級到高階,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學習論語心得 篇9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瞭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可見孔子的“仁”、“智”與我們現代的新課標要求是一致的。

《論語》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也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學習論語心得 篇10

《論語》是一部古代教育學,中心思想是教育廣大學子達到“仁、義、禮、智、信”。其中有些論述對怎樣做好教師也有很大的教義。比如:

一、教師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教師要莊重嚴肅,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威嚴,學生學東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離,和學生沒大沒小,無話不說,雖然一時受到學生的親近,時間一長,學生就對他失去應有的敬畏,把他的話也視為兒戲,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認真的教態,學生就不敢輕視,老師對於自己的每項指令都說一不二,要求一絲不苟。學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念頭,執行力會大大提高。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凶猛,莊重而又安詳。孔子是老師的鼻祖,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而溫和,威武而不凶猛,莊重而安詳。這給我們做老師的形象上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是一味的凶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而是一位長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學態度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這要比有些老師,不懂裝懂,生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學生好。老師嚴謹的態度,給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學習上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漸。作為老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可以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自己靈敏又好學,還要善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作為教師,要有旺盛的學習慾望,善於從自己的周圍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優點值得自己學習,別人的錯誤,也值得自己引以為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作為老師要教育學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認識正確,可以向老師直面提出,老師也要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學生,不必唯我獨尊。

三、教育方針

子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作為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教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學費,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老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內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說:孔子的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細想品德,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對事業、對長者、對朋友忠誠的態度,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於中等以上的學生要適當地拔高一些,將一些稍有難度、有一定靈活性的題目;對於中等一下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實行分層教學。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特別聰明和特別智力低下的學生是無法改變的,對於學習語數外、數理化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孩子的智力特點,該學其他的專業。現在很多老師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成績時,總是拿班裡培養出了多少大學生,競賽時有多少人獲獎作為自己炫耀的業績,其實這裡面有老師的成分,但與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很大關係,老師不能貪天下之功為己有。在教學中,老師只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適時疏導,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們先在的教育,老師代辦的較多,在課堂上還沒等學生思考,就急於給學生說出答案。學生問題時,不讓學生思考,而是把解題過程給學生和盤托出。還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會,把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給學生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比對。還有些老師在不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答案,等等。這都有悖於孔子倡導的啟發式教學。

六、學風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學習中要多做少說,勤於行動。培養學生一種務實的學風。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是一種互動性活動,不但要靈敏好學,還要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學學習。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重要的知識點要認真識記,默默背誦,學習要耐得住寂寞,若有餘力,則以學文。要不恥下問,還要誨人不倦。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說: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著唱。其實,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保持謙遜的學風,只要別人做得好,就要認真向他學習,直到自己掌握為止。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說:有錯誤不改,是真正的錯誤。很多學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有些錯誤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對錯誤不重視,以後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以上是對《論語》中的部分論述的理解,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學習論語心得 篇11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著我們翻閱。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說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說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臺,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敘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說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說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說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說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說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嘆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衛國之政,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裡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裡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這裡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說,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說,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著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裡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說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有說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說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說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裡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說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說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12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裡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裡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裡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學習論語心得 篇13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傳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應該經常考慮“人為什麼活著?”,然後明白“人是為追求幸福活著”。如果此生註定不幸,而又有一種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會拒絕出生。筆者認為,《論語》開篇《學而第一》的第一段話就講什麼是幸福。而且對於教師的幸福觀啟示尤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生有三種幸福:學習的幸福,朋友講習的幸福,心胸開闊的幸福。在這三種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學習的幸福,因為它在生命成長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筆者讀論語的第一句話,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學習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的第一句話。《論語》第一句話就講學習,決不是偶然的,它反映著儒家對學習型人生的嚮往,告訴我們學習是出於生命成長的需要,生命成長就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造物主給了我們什麼,二是我們努力到什麼水平。因此,所謂命運是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互動的結果。先天條件是不能選擇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們要尊重它,因為它是後天發展的物質條件,它決定著我們可以往哪些方向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因此儒家認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知命”就是對人生的一種科學態度,就是尊重事實,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給自己的發展科學定位。這是科學發展觀。“知命”才會“安命”,“安命”的人會把人生的寶貴精力從怨天尤人中解放出來,從而專心致志謀發展。安命以後,心有所止,氣定神閒,所以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桑蘭坐在輪椅上笑對人生。安命之後,一個人才能積極從現有起點出發,創造自己的未來。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擔今天所不能改變的現實。但是生命狀態中不僅包括不能改變的現實,還包括可以改變的元素。對於這些元素,應盡到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感謝造物主,他只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給了人類自己。因此,當我們失意的時候,不要忘了造物主還給了我們一半的生命自主權,因此一個人永遠都不可消沉。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也別忘了,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人是有命管著的,必須量力而為。所謂成長,專指對於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發展。而充分發展唯一手段就是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漢語中學習這個詞的詞源。這句話首先告訴我們學習是“學而時習之”,然後告訴我們學習是是快樂的事情。可是今天很多中國的學習者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了。這跟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誤讀關係極大。長期以來,語文老師把它翻譯成“學習完了之後及時溫習、複習,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我上國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是這麼翻譯的。那時感到很奇怪:學習完了及時溫習、複習有什麼可樂的?問同桌“你學完了及時溫習、複習,很快樂嗎?”他說“我從來不復習”,我笑了,難怪他學習不好!如果學完了及時溫習、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那麼中國還會有學不好的學生嗎?尤其是還會有厭學的學生嗎?因此,那時覺得孔子很淺,說的話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現在明白了,孔子被現代人誤讀了。我們怎麼能把“學而時習之”中那個“習”翻譯成溫習、複習呢!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羽”,下面是“日”,習的本意是小鳥學飛,小鳥學飛得一遍一遍地練,因此習的本意是練習、實踐的意思。這樣一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嗎?學完了之後就時不時地把自己學到的用於生活、用於工作,那麼學習到的都是有益於生活、工作的事情,學習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啊!原來《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包含著我們中國哲學的一個偉大的命題“知行合一”!

這句話可以破解中國當代教育中的很多難題——為什麼中國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贏在起跑線上輸在終點?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不出一流的科學家?為什麼很多大學生人格萎縮?因為我們的教育與生活、社會實踐嚴重地脫節。學習應是學而時習之,結果成了學而不習,成了僅僅掌握書本知識,只備考試之需,學習者意識不到考試之外它還有什麼價值!因此,學起來索然寡味,學習就成了只有硬著頭皮才能堅持下去的事情!學習不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只是為了考試,因此,在考試之前還有動力,考試之後,動力全無。學習與生命成長脫節,這正是中國人感覺到學習是苦差事,而外國人不以學習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國很多的教師都不喜歡學習。中國的中國小教師的繼續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課程和培訓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很多的中國小教師職業倦殆,沒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學生。很多教師除了教科書、參考書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書一概不看,幾年不讀一本正經書,看書看的都是《女友》、《故事會》、市井小說一類的東西。學生課代表給老師往辦公室裡抱作業,總是看到老師在打無聊的網路遊戲。“師者,人之模範也”。老師如此,學生怎麼能在學習方面歡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樣,有其師,必有其學生。老師怎麼能給學生髮揮這種教師影響呢!因此,老師不學習就是誤人子弟。

筆者因為在河南省的中國小校長培訓中教學效果好的緣故,因此,經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國小校、教師進修校邀請,給中國小教師講學,深感中國小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很多中國小教師不學習。為什麼?學習觀不端正。把學習僅僅與狹窄的功利目的聯絡起來,只要不考試,就不學習。把學習僅僅理解為學,而不把學到的東西想辦法用於生活、工作,結果生活、工作無起色,也就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今天學《論語》,目的就是重樹正確的學習觀。《論語》中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習是最快樂的事情。我學習,我快樂;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應該學到老,活到老;學習是人生快樂、幸福的源泉;學習使我們青春常在。

因此,教師節來臨之際,我要對親愛的同行們談談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想當一個好老師,尤其是想當一個擁有快樂心情從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師,此生必須與學習相半。在古代,秀才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不老藥,讓我們將來免得老年痴呆症;書中自有金鑰匙,讓我們一生更理性;書中自有好朋友,讓我們一生不感孤寂;書中自有好氣質,讓我們超群絕俗。”教師只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不管他長得是否漂亮帥氣,站在講臺上,就會光彩照人。好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就是站在講臺上就顯得比一般人更美麗的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14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 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 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2....;《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 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最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學習論語心得 篇15

《論語》所反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淬鍊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為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鑑。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而今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是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以公民道德建設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道德精髓,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基石。當然,儒家在做人修養上注重“仁”、“愛”的品德,“無同情之心者,無羞恥之心者,無恭敬之心者,不可稱之為人”(《孟子·公孫丑》),孟子認為,人之性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此四心,萌發人的仁、義、禮、智。“君子居心於仁,居心於禮。仁者愛人,有禮者恭敬人”(《孟子·離婁》)。孟子講仁,以仁律己,就是把自己當人看,守仁就是守住自己,“不失赤子之心”。顯而易見,孟子的“仁”與孔子的“仁”是相一致的,素有“孔孟之道”之說。因此,儒家提倡做人的良知、正氣、節操和胸懷:不泯良知,讓社會行於正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自信人生二百年,自當擊水三千里”,把壯氣、豪氣匯成一腔正氣;“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教人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行仁仗義,守身如玉,做大丈夫;“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讓人有博大的胸懷與境界。“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儒家認為道德是人內心信念的提升。孔子強調正確立志,要求“為己”;孟子強調“思誠”。《大學》和《中庸》中“慎獨”,強調即使獨處無人監督之時,也要堅決履行道德規範,更是道德自律的體現,通過修身完善自己,通過自省來督促自己。孔子重視修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自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論語·述而》)“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顯然,學習《論語》,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誠然,誠以為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必須認真讀書並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迴圈、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於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要使自己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學習論語心得 篇16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學習論語心得 篇17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的經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儒”字兼有象形、形聲、會意三個方面的特點。講他是象形,是說“儒”的甲骨體畫的就是一個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養身心,潔身自好;說他是形聲字,是說“儒”字從“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讀音;是他是會意字,是因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類,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來的意思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

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論語》涉及到求學悟道、禮樂規範、治國安民、為人處世、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但都是為實“仁”這一道德規範服務的。

談到學習,孔子認為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和命運,他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切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圍繞學習,孔子對學習的態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經典理論。

談到人際交往,孔子倡導自愛和愛人,極力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號召人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懲惡揚善,助人為樂,明辨善惡,多交益友。

談到思想修養,孔子首先主張人應該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人生目標,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慾,仗義疏財,勤儉節約,廉潔自律。

談到為政治國,孔子用“正”解釋“政”。他認為,所謂“政”,就是正義、正氣、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視執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關心民生疾苦,反對煩政擾民,主張愛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論語》的思想內容,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都早早融進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論語》對中國史的深遠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浸潤,對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無論怎麼高度評價,都不為過。古往今來,一直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並非虛張誇飾之詞。

學習經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開拓創新。

一、求學悟道

熱愛學習,刻苦勤奮。持之以恆,惜時如金。健全心理,虛心好問。敢於質疑,開拓創新。

二、修身養性

愛國憂民,立志為先。修身養性,誠實恭謙。自律自強,質樸勤儉。任重道遠,一往無前。

三、人際交往

識別善惡,崇尚信義。豁達包容,彬彬有禮。助人為樂,嚴於律己。廣交益友,見賢思齊。

四、公務方略

執政為民,克己奉公。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率先垂範,草上行風。知人善任,人和政通。

學習論語心得 篇18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如何使自己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呢?《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個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滿懷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為,但在現實中往往事與願違。要使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工作並快樂著,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和自信心。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擔,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心態,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抱怨工作的勞動強度、收入的不公,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偏離人生的目標方向。

快樂工作,不能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當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才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讓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在競爭激烈的現實面前,應調整好與同事,取長補短。當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樂工作的同時,更要快樂的學習,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社會中、工作中學習,從國小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學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人人都要面臨新時代、新發展、新變化、新要求、新環境和新崗位,必須堅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高效工作。向領導、同事、老師及身邊的人學習,要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一起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去工作、學習,使自己使他人都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19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學習論語心得 篇20

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過去只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排版印刷術,還有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加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寶藏。

對孔聖人的認識,僅是泛泛知道一點點,只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是通過文革運動的批林批孔,把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搞亂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了外國經濟、文化,雖然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了,隨之社會風氣出現了很大的混亂。儘管中央領導一再出臺很多防腐倡廉的政策和法令,媒體不斷加大宣傳遵紀、守法、崇尚道德文明的法則,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表彰好人好事,每年全國評選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仍不能徹底改變社會秩序混亂的形勢。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接觸到了大成文化國學班,接觸到了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成文化的傳播者,敬愛的楊老師,教我們學習了《弟子規》,使我認識到百善之首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人生天經地義的責任和義務,而對親情友情都同樣要付出赤誠的愛心,通過學習《論語》使我認識到:孔聖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不論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遊列國說教中,遭遇陳蔡絕糧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弘揚仁德。他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老師,仁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愛人”。在孔聖人看來,只有能愛人的人,才稱得上仁,仁者愛人。

我們應該學習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愛人,要從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孝敬父母、長輩、師長,愛護和關心周圍的鄰里、朋友。當他們有困難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全力幫助。如上車讓座指路,對有了災難的人應盡微薄之力捐款,對流浪街頭的殘疾人應隨多就少地施捨一點,這些都是一般人的舉手之勞。孔夫子又說:“荀志於仁矣,無惡也。”只要我們心中有了仁性,就會致力於愛,有了仁愛就不會再去做壞事。處處關心別人,愛護大家,這樣人與人之間,社會才能和諧共處,有了和平、溫馨的環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決心快樂地建設自己的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以往雖然自己也做了些關心幫助別人的小事,但距孔聖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遠,今後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給子孫周圍鄰里宣傳聖人、君子的仁、愛、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質。如果人人都來傳頌孔聖人的禮儀、仁愛,祖國變的更加美好。

由於自身文化素質低,年事已進入暮年,《論語》又是一門高深的學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很多東西都很難聽懂,只能領會一點大意,希望楊老師能考慮到大多數學員文化程度較低,講課不要太深,由淺入深的滿足象我這樣的學習要求。以上如有錯誤,請批評指導。

學習論語心得 篇21

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

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22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應該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學習論語心得 篇23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以儒家思想為特徵形成的儒學文化圈裡,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記載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觀,社會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主張,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與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的格外分明,對人心、人性的善與惡有著透徹的理解,而對於為人處世、治國安邦,孔子更是滿腹經綸。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論述,下面我就學習從四個方面來淺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於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則都談到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強調溫習的重要。孔子的時代,教的功課有禮、樂、射、御,所以不僅有溫習,還有實習,要實際操作。“默而識之”,強調了“識”,即記住,只有記住才談得上掌握鞏固。“溫故而知新”,溫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固然為了“識”,為了掌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但不要忘記“知新”,只有有了新體會,新發現,才達到了“溫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只有不斷地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才能使知識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溫故知新”閃爍著辯論思想的火花。孔子還特別強調“學”與“思”的結合,不可偏廢一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為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係,值得借鑑。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 。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係,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係,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學問家,一生勤奮治學。他總結出豐富的治學經驗,傳延百世。做學問自然以“學”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習”“溫故”“問”“思”等。他指出“溫故”與“知新”,“學”與“思”的相互依存關係,非常可貴。他認為學無止境,所以要“學而不厭”。越是大學問家越能感受到知識汪洋無際,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家。

總結一下,其實學習《論語》的過程,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的毛病習氣作鬥爭的過程。通過學習,使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比如懶惰、貪吃貪睡等,老師說,君子見得思義,不佔別人便宜,即使是隨手可得,也決不沾染。在學習後常常感到非常的慚愧,當後不再造,作一個安分守己、精進好學的人。

學習論語心得 篇24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閒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靈公有把您留在衛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麼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麼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裡的名,不等同於名字,而是指名分。什麼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絡。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後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並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幹什麼幹什麼,該得什麼得什麼,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於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慾。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後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幹就不能發揮,你再巨集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裡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佈於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不說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於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於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於“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麼東西,什麼特性;什麼特性,該有什麼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乾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學習論語心得 篇25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學習論語心得 篇26

《論語》是一部古代教育學,中心思想是教育廣大學子達到“仁、義、禮、智、信”。其中有些論述對怎樣做好教師也有很大的教義。比如:

一、教師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教師要莊重嚴肅,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威嚴,學生學東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離,和學生沒大沒小,無話不說,雖然一時受到學生的親近,時間一長,學生就對他失去應有的敬畏,把他的話也視為兒戲,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認真的教態,學生就不敢輕視,老師對於自己的每項指令都說一不二,要求一絲不苟。學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念頭,執行力會大大提高。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凶猛,莊重而又安詳。孔子是老師的鼻祖,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而溫和,威武而不凶猛,莊重而安詳。這給我們做老師的形象上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是一味的凶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而是一位長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學態度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這要比有些老師,不懂裝懂,生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學生好。老師嚴謹的態度,給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學習上也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漸。作為老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可以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自己靈敏又好學,還要善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作為教師,要有旺盛的學習慾望,善於從自己的周圍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優點值得自己學習,別人的錯誤,也值得自己引以為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作為老師要教育學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認識正確,可以向老師直面提出,老師也要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學生,不必唯我獨尊。

三、教育方針

子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作為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教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學費,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老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內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說:孔子的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細想品德,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對事業、對長者、對朋友忠誠的態度,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於中等以上的學生要適當地拔高一些,將一些稍有難度、有一定靈活性的題目;對於中等一下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實行分層教學。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特別聰明和特別智力低下的學生是無法改變的,對於學習語數外、數理化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孩子的智力特點,該學其他的專業。現在很多老師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成績時,總是拿班裡培養出了多少大學生,競賽時有多少人獲獎作為自己炫耀的業績,其實這裡面有老師的成分,但與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很大關係,老師不能貪天下之功為己有。在教學中,老師只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適時疏導,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們先在的教育,老師代辦的較多,在課堂上還沒等學生思考,就急於給學生說出答案。學生問題時,不讓學生思考,而是把解題過程給學生和盤托出。還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會,把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給學生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比對。還有些老師在不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答案,等等。這都有悖於孔子倡導的啟發式教學。

六、學風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學習中要多做少說,勤於行動。培養學生一種務實的學風。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是一種互動性活動,不但要靈敏好學,還要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學學習。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重要的知識點要認真識記,默默背誦,學習要耐得住寂寞,若有餘力,則以學文。要不恥下問,還要誨人不倦。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說: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著唱。其實,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保持謙遜的學風,只要別人做得好,就要認真向他學習,直到自己掌握為止。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說:有錯誤不改,是真正的錯誤。很多學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有些錯誤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對錯誤不重視,以後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以上是對《論語》中的部分論述的理解,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學習論語心得 篇27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閒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靈公有把您留在衛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麼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麼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裡的名,不等同於名字,而是指名分。什麼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絡。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後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並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幹什麼幹什麼,該得什麼得什麼,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於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慾。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後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幹就不能發揮,你再巨集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裡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佈於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不說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於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於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於“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麼東西,什麼特性;什麼特性,該有什麼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乾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學習論語心得 篇28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裡,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著,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

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學習論語心得 篇29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學習論語心得 篇30

小時候,媽媽讓我看《論語》,我看了好幾遍,也能背出幾句來,可我卻沒有理解任何一句話的意思。

我是獨生女,所以大人們將我視為“掌上明珠”。小時候我不懂事,吃飯時,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裡扔。媽媽見了說:“虧你還讀了那麼多遍《論語》,怎麼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媽媽訓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二年級的一箇中午。我們班發生了一場“魚丸風波”。我班的二號胖子小陳,看著他碗裡的美味佳餚—魚丸,差點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竇看著魚丸卻皺起了眉頭。小陳看見了皺著眉頭的小竇,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邊嘰裡咕嚕說了一通話。說完後,小竇眉開眼笑地把魚丸一股腦兒地倒給了小陳。我和一些同學見狀,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魚丸倒給了小陳。沒過多久,小陳的碗裡矗立起一座巨集偉的魚丸金字塔。這時朱老師進來,看見小陳苦著臉,捂著餓扁的肚子,對著“金字塔”無從下手。朱老師急忙走過去,從他碗裡扔出了許多魚丸。終於讓小陳吃到了飯。當朱老師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在黑板上寫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並且對我們講了這句話的由來。這時,我聽了朱老師的話,我才漸漸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自己不要的東西,不能強行別人。我們這麼做,給小陳添了很多麻煩。

通過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寫的《論語》蘊含著許多我們做人的道理,我還會再讀《論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