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14W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王婭是本市一名普通的電力退休職工。從1985年開始,她就走上了愛心公益之路,並默默堅持了30餘年,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她愛心善舉的痕跡。在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後,更是將唯一一套住房捐給基金會,用於資助寒門學子。此外,王婭還常年無償獻血,並於20xx年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決心將自己的仁愛之心從生前延續到身後。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選15篇)

20xx年7月,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1500餘萬元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王婭知道此事後,通過郵件與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取得聯絡。“我是工薪族,願意為貧困孩子盡點心意。”王婭述說了她樸素的心願。於是,她開始資助西部地區多名貧困學生。先是匯去6000元資助了甘肅一名高中生三年的生活費,隨後又捐出6000元資助了另一名學生。王婭常說:“雖然我沒有孩子,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孩子是未來。”

當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倔強的王婭一邊和病魔抗爭,一邊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就在化療進行第五個療程的時候,王婭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使用昂貴的化療藥物,將本應用於治療的錢全部捐給貧困學生,就這樣,一筆3萬元的捐款匯到基金會賬戶上。不僅如此,王婭還將僅有的也是最大的資產--一套商品房捐贈給基金會,用以資助更多的貧寒學子。

2月16日22時21分,王婭因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按照她的遺願和生前協議,她的遺體被送到了天津醫科大學,這位生前堅持助學助困的普通女工,在身後為醫學教育事業燃盡自己的光輝。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王婭,一個普通的名字,連日來在天津市民口中傳頌。

王婭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電力退休職工,她致力慈善事業三十餘載。今年2月16日,與胰腺癌抗爭了11個月的她靜悄悄地走了。在彌留之際,王婭聽說資助的學生家裡發生變故,不僅從治療費裡拿出20xx元捐贈,還再一次和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簽訂了20萬元的債權捐贈協議。2月20日,王婭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天津市紅十字會向王婭的家屬頒發了她公益路上獲得的最後一張證書——《遺體捐獻證書》,她成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遺體捐獻者。

王婭從1985年開始致力於慈善事業,30餘年奉獻愛心、捐款捐物,從西南旱災、青海震災、南方水災、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處處都有她留下的愛心。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捐助西部貧困孩子的故事,讓王婭深受感動,隨後她通過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資助西部地區多名貧困學生。去年3月,當66歲的王婭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後,放棄使用昂貴的化療藥物,卻向基金會捐款3萬元,更將名下唯一房產無條件捐出用作助學。

王婭在遺贈書裡寫道:“我一生行善,已將生前主要財產捐贈,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而今臥於榻上,每念及此,終覺欣慰之至,此生無憾。”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搖曳的樹枝、被高樓遮擋的樓角、玻璃折射下灰藍色的天空……不與朋友聊天時,躺在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病床上的王婭,喜歡仰頭望向窗外。主管醫生呂巨集程曾經俯下身子,順著王婭目光的方向望去,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幅畫面。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問道:“王姨,您在看什麼?”收回目光的王婭笑著說:“我在看太陽,每天能夠看到太陽的升起,我就覺得特別溫暖。”

看到太陽就會覺得溫暖嗎?呂巨集程有些疑惑。昨天,當手捧鮮花來到“奉獻著生命禮讚──王婭緬懷告別儀式”的現場,聽到大家講述著一個個有關王婭和愛的故事時,年輕的他突然明白了:一切的溫暖都源於愛。只要心中有愛,這世界就會溫暖如春。

67歲的王婭走了……昨天,為助學傾盡所有的她,完成了人生最後的“給予”──捐出的遺體被送往天津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回憶著她的點滴,帶著哀思送她最後一程。

含著淚水的回憶,懷著哀慟的溫暖……

溫暖是什麼?

趙穎:“溫暖是吃著白水煮菜的師傅,說起又有一個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時的滿足。”

“你能想象得到我師傅每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嗎?”告別儀式上,王婭的徒弟趙穎哽咽著問站在她身邊的記者。

1976年,王婭成為一名電力工人。20xx年後,前來國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報到的趙穎,當上了王婭的徒弟。在趙穎的眼中,師傅是個對工作要求極其嚴格的人,“她常說,我們做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但一件小事的發生卻讓趙穎看到了師傅的另一面。“那年年底,公司有位同事的家被盜了,年貨都丟了。大家就商量每人拿出點年貨幫幫她。”那天,晚歸的趙穎路過值班室時,看見師傅王婭偷偷把整整一箱的年貨放進了大家準備第二天送給同事的年貨筐裡。可當向師傅問起這事時,王婭卻一直沒有承認。“從那時開始,我就認定了我師傅,覺得她就是個做了好事還不願說的好人。這樣的人,值得相交一生。”

相差20歲的王婭和趙穎不僅是親密的師徒,還是一對兒“忘年交”。即使是在王婭退休後,趙穎也一直與師傅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那天,我去師傅家看她,一開門她便滿臉笑容。她拉著我的手說,‘小穎,我今天聯絡上了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以後我要盡我所能地幫幫西部的孩子們。’”之所以對那一天印象深刻,趙穎說,不僅是因為那天的師傅說起這些時笑得像個孩子,更是因為從那天開始,師傅的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差。“她最喜歡吃的是白水煮菜,因為不用放油,幾乎不太吃肉,一個雞架便是一頓奢侈飯,一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她說,錢要用到有用的地方。”說這些時,趙穎哭紅了眼睛。

身邊的人,其實都看不慣王婭對自己如此“吝嗇”。走進王婭位於西青區中北鎮華亭麗園的家,70平方米的一居室單元裡,只擺放了沙發、餐桌椅、電視櫃、書櫃和床幾樣簡單傢俱。開啟她的衣櫃,更是簡單得令人吃驚。幾件薄厚不同、款式普通的衣褲,是她一年四季的服飾。“師傅都是自己買布做衣服,50塊錢就能做一身,她說這樣的衣服質量好還便宜。”趙穎說。

在臥室的書桌上,散落著王婭手寫的每月收支情況。每一筆收入與支出都詳細記錄。話費支出100元、生活支出566元、捐款20xx元……除了必要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學生的錢,佔據了王婭資金支出的最大比重。“買菜挑便宜的,生活上能省則省。”高桂芬和王婭相識多年,談起自己的這位老姐妹,高桂芬紅著眼睛說:“我們看不慣她這樣,希望她過得好一點,可是她說自己過得很幸福。唯一讓她煩心的就是,每次看到孩子們的資料,都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真的是哪個都想幫。”

溫暖是什麼?

陳章武:“溫暖是平凡的王婭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著有需要的人。”

王婭的家,沒有講究的裝飾、華麗的擺設,卻有她心中千金不換的“寶貝”──那一厚沓捐款證書和受資助孩子們寄來的封封書信。攤開一張張證書,看到的是王婭30年來捐資助學的心路歷程。

早在1989年,希望工程設立之初。當時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婭,毅然捐出了100元善款。自此,一份“初心”成為了一生的堅守。100元、500元、4000元、30000元……數字在疊加,愛越延越深。一生獨身的王婭雖無子女,但她把自己母親般的溫暖獻給了千里之外的孩子。

3年前,王婭從媒體上了解到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捐資助學的故事。趙教授一生節儉,攢下千萬家產全部奉獻給了貧困學生。王婭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雖沒有千萬家財,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女工,但她知道世間有很多和她懷揣同樣“初心”的人。她要找到這些人……不久後,王婭給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發去了郵件。理事長陳章武親自回覆了她。“她說自己是工薪族,但第一筆捐款就匯了6000元。”陳章武記住了王婭。

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晚期,王婭加快了捐資助學的腳步。放棄了昂貴的醫療、拒絕價格高的進口藥,王婭在病中又向基金會匯去3萬元。她說,自己的機會不多了,要抓緊每一分鐘,做想做的事。

生命有多長久?從呱呱墜地到心跳停止,生命可以是一個確切的數字,也可以擁有超越數字的深度和廣度。

去年8月,醫生告知王婭還有半年時間。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停止化療、放棄手術,接受保守治療。她從容地背起旅行包,踏上了飛往西部山區的飛機。看到孩子們艱苦的生活,她幾次潸然淚下。回機場的路上,王婭沉默良久。她對興華基金會愛心人士楊志明說:“我想把房子捐了。等我死後,房子變賣的錢可以繼續用來幫助困難孩子。”短短一句話,舉重若輕。楊志明望著眼前這位身型消瘦、已被病魔纏身的老人,驚訝於她身體內蘊含的巨大力量,敬佩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舊為素不相識的寒門學子奔走。

回到天津,楊志明協助王婭辦理了房產公正、過戶等手續。辦好了身後捐贈遺囑公證,王婭又放心不下,最後決定將身後捐贈變為生前贈予,並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

了卻後顧之憂,事無鉅細的王婭還想到將去世後醫藥費的二次報銷、單位發放的喪葬撫卹等錢款,都提前做公正,全部捐出去。

溫暖是什麼?

王海龍:“溫暖是王婭忍著病痛,還在努力地逗我們開心。”

對於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海龍來說,王婭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位特殊的病人,“當了這麼多年的醫生,幾乎天天都會遇到有病人來找我要‘單間’,王婭卻是個例外。”剛住院時,由於床位緊張,王婭住進了一個4人間病房。在腫瘤科,4人間是最擠的病房。在她入院的30多天裡,王海龍曾3次找到王婭,想幫忙安排“單間”,但都被謝絕了。擔心王婭是因為費用的問題,王海龍特意寬慰她說“錢的事不用操心”,當時已經很是虛弱的王婭卻擺擺手說:“我就想花自己的錢,我的錢有限,不用去單間了。我在這裡住得很舒服。”

腫瘤晚期患者一般要承受著來自身體與精神上的疼痛與壓力。王婭的特殊,還在於每一次當醫生對其進行治療時,拖著病體的她卻總是反過來安慰醫生,“有一次給她做腹腔引流,看見她面板裹著骨頭,擔心她疼,我們猶豫著遲遲沒有下手。沒想到虛弱的她竟笑著說‘沒關係醫生,你們做吧,從我這個角度看過去,你們真是帥氣的白衣天使’,那一刻,突然鼻子就酸了。”回憶起這一幕,王海龍的眼睛紅紅的。

“王姨,您今天心情真好!”這是腫瘤科的護士們,每天跟王婭打招呼的習慣用語。“從住進來的那天開始,王姨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愛笑,無論是什麼時候,只要看見有人走進她的病房,她會馬上露出微笑。”在護士長魏靜的眼中,瘦弱的王婭有著一種特殊的力量,她的笑容讓人倍感溫暖。正是因為這份笑容與溫暖,每當路過王婭的病房,魏靜和護士們總願意向裡多看幾眼,並喜歡叫她王姨。“我們真的沒想到王姨的背後還有那麼多感人的故事。”

同樣沒想到的,還有王婭同屋病友的家屬韓大哥,“當時就覺得她是個很樂觀的大姐,也是個很會替別人著想的人。在她走了兩天後,我在網上看到了她的報道,特別震驚,對她真是特別佩服。我這人沒上過多少學,不會講話,我就是覺得如果咱們的國家能多點像她一樣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好!”

溫暖是什麼?

周玉峰:“溫暖是無論您在哪裡,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著您。”

“王姨,我來看您了……”告別儀式上,周玉峰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這位從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一路“站”過來的老師,剛說了這幾個字,便已潸然淚下。17日凌晨接到王婭去世的訊息後,周玉峰買了最早一趟來津的火車票。當時車票難買,“即使站著我也要站到天津,我一定要去送送王姨。”

周玉峰在靈臺一中負責學生捐助的對接工作,而靈臺一中正是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對口援助學校。周玉峰與王婭的第一次見面是兩年前,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那天,坐在臺下觀眾席上的二人聊了很多。“王姨很關心娃娃,聊到娃娃家裡困難,她聽著就眼圈泛紅。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王婭問起當時她資助的學生白雲的情況,當她得知坐在不遠處的男孩正是白雲時,她卻拉住了想要介紹二人相認的周玉峰。“別告訴孩子,別讓他知道我就是資助他的王奶奶,我就這麼看看他就好。”

那期節目錄完回老家的路上,白雲曾問起周玉峰,坐在他身邊的奶奶是誰,“我看她在現場總是滿臉微笑地盯著我看”,當得知那就是王婭時,男孩有些失落,“周老師,您應該在現場告訴我,我想當面跟奶奶說聲謝謝。”“你好好學習,爭取考到天津去,以後有的是機會。”周玉峰安慰白雲說。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一次的“擦肩而過”,竟成了白雲和王婭永遠的遺憾。“王姨在靈臺一中一共捐助了7名貧困學生,得知她去世的訊息,孩子們都哭了。就在那天夜裡,靈臺下起了大雪,所有出山的路都被雪給封住了,要不然,我一定帶孩子們一起來送送王奶奶。”

在周玉峰的上衣口袋裡,揣著孩子們託他帶給王奶奶的信,他小心翼翼地開啟,想念給王姨聽。“王奶奶,我們不僅在物質上有了您的資助,更重要的是您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無限的溫暖,我們將會把這根大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王奶奶,您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您把所有的溫暖都給了別人,我很想對您說,來生您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

昨天,送別王婭最後一程後,周玉峰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無論您在哪裡,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著您!”

生如夏花般燦爛,死若秋葉般靜美。

輕輕地你走了,沒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的卻是滿天繁星:

在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那些深受感動的同事們,正在籌劃著組織一系列愛心捐助活動,“王婭是我們國網天津電力人的驕傲,也是我們的榜樣。她走了,她未完成的事業,我們來。”

在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護士長魏靜拿起手機撥通了孩子的電話:“寶貝,媽媽想跟你商量件事,我想捐獻眼角膜。”

……

萬物復甦,春天來了。王婭,你看到了嗎?

這世界正因為有你而變得溫暖如春!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朱麗華雙目失明,卻為他人帶來光明未來。28年來,她捐款373萬元,資助了寒門學子480人次,還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先後獲得了“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道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30多項榮譽。

9月21日,初心榜樣朱麗華的事蹟見諸報端,朱麗華用初心書寫的大愛故事震撼了嘉興人。“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一元錢。”“讓幫助過的人活得有尊嚴,是我最大的快樂。”“我的財產、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將捐獻給社會。”她的肺腑之言,溼潤了讀者的眼眶,也映照了紅船旁一名六旬黨員的信仰之光。

9月29日下午,市委書記張兵專程來到南湖區麗華推拿診所,看望慰問盲人黨員朱麗華,並向她送上了鮮花。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活動。嘉興全市掀起了一股向朱麗華學習的熱潮。

從報紙到電視、新媒體,朱麗華這個名字被印刻在人們眼中、耳中、心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她,成了全社會的榜樣。張兵先後兩次就朱麗華的報道作出重要批示,倡導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10月16日開始,朱麗華一次又一次走上宣講臺,將她的初心和夢想娓娓道來。從市區到縣(市),從機關到學校,從部門到街道……人們一次又一次被她感動,熱淚盈眶。

被她的事蹟吸引而來的,還有新華社、央視、中新社、浙江日報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她的事蹟也從嘉興傳播到全省,乃至全國。

10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嘉興開幕。朱麗華的事蹟在殘疾人之間口口相傳,國務院和中殘聯、人社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接見了朱麗華。

褪去榜樣的光環,朱麗華依然是殘疾員工的好所長,是貧困學子的好媽媽。有人想來診所看望她,都被她一一回絕,“如果聽了我的故事有感觸,不妨將愛心傳遞,多關注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天前,朱麗華在前期捐款333萬元的基礎上,向嘉興市民政局發起的“暖巢行動”匯去了一筆40萬元的善款。40萬元,相當於她為顧客推拿6600多次。她要為低保家庭改善生活環境,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而她對於自己,依然苛刻,不論走到哪裡都穿著同一件紅色外套。

愛心使者,是她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她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前天,朱麗華獲評第六屆“浙江慈善獎”。手握愛心形狀的獎盃,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將堅守初心,繼續傳遞溫暖和愛。”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然而,浪花翻滾的驚豔裡,總是浸透了迎擊磨難、戰勝挫折的淚腺。

當62歲的盲人推拿師朱麗華因為鉅額捐資助學再次被媒體聚焦時,人們驚奇地發現:

雖然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著自己的雙手,在佈滿荊棘的征途中推拿出璀璨人生。33年前位於市區斜西街313號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內11個平方米的一間房、一張床、一位盲人靠著一雙手艱難起步的推拿診所,如今已經擴充套件到467平方米、20個床位。“朱麗華”三個字則已成為嘉興市盲人推拿界響噹噹的品牌;

她以愛為源,以心引心,帶著殘疾人朋友向著光亮那方,學著堅強,帶著理想,不斷強壯自己逆風的力量。她的麗華推拿診所讓100多名殘疾人朋友擁有了謀生的技能,不但實現了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而且還可以做到小康路上不掉隊;

她用“行”示範,做光明的舉燈人,哪裡有使命的召喚,哪裡就有她積極的回聲。抗震救災、扶貧幫困、救死扶傷……她總是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她憑著一雙手的起早貪黑,支撐起480多人次貧困學子的求學夢想。從1991年希望工程開始,一直到現在,累計捐款333萬元。

作為一名追光者,她是無所畏懼的;作為一名造光者,她是積極有為的;作為一名發光者,她又是可敬而溫暖的。這就是盲人朱麗華的光明世界。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古稀之年的周秀芳,遠赴貴州、湖南支教,匯聚市民愛心送到貧困山區,並精準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脫貧。她的事蹟在浙江、湖南等地引起強烈反響,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等領導都對她的事蹟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褚銀良更是號召全區上下向“支教奶奶”周秀芳學習,並赴湖南長沙看望了周秀芳,向在湘鄞商代表介紹她的事蹟,鼓勵企業家們助力家鄉愛心人士的公益專案,將一個人的義舉變成一群人的善行。

昨天,中華慈善日。這是屬於周秀芳的不眠之夜,全國道德模範、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重量級榮譽,同時落在她頭上。

事實上,這幾年來,當她的故事傳遍浙湘兩地,當我們一次次為她刷屏點贊,在我們心中,她早已經是令人仰望和學習的道德楷模。

這些榮譽,於她是實至名歸。

記者寫的第一篇報道,是她在“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年度人物榜上列首位。此後的3年裡,記者開始追隨她的身影,記錄關於她的每一個感人故事。

她是一道光,會發熱,有能量,照耀到了那些貧困群體。她的故事,也為有公益之心的鄞州人、寧波人、浙江人、中國人……打開了一扇門,看到了行動的方向。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最初,其實沒人看好蘇炳添。他的身體條件並不優越。小時候在體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練勸他離開田徑隊。從10秒59到9秒99,蘇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們總以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是天才。殊不知,那個在舞臺上閃著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過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脫胎換骨的自我蛻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是因為從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來的模樣才被被慢慢點亮。就拿運動健兒來說,如果您也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終身鍛鍊,終身成長,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視體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體育鍛煉的愛好,定時拿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父母要有良好的體育習慣,以自己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帶孩子多進行體育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體魄與身體素質。

其次,體育鍛煉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當然,這需要家長充分引導,以身作則!孩子由於還處於未成年階段,對待困難容易氣餒,容易放棄。父母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失敗觀。

此外,家長還可以及時關注一些體育方面的話題,讓孩子接受到一些體育知識,提升體育的興趣。在飯桌上,茶餘飯後之時,不再只一味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多給孩子講講體育新聞或者趣聞,對提高孩子對體育的興趣頗有助益。

學會冷靜是人生必修課

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時候,當家長覺得孩子總是不盡如意的時候,可曾想過,除了一味指責,是不是更應該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援,陪他尋找更多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沒有人會生來成功,如果孩子們在學習過程遇到了問題,我們也不能急於指責孩子,而是應該耐心地找出問題,分析解決辦法。譬如,試著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建立錯題集,改進寫字速度……總之,請相信,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成功,不過是找準方向,然後不斷努力罷了!

頂級運動員如此,我們的孩子更如此。

蘇炳添父母對兒子的評價很低調,只說努力了就好,結果怎麼樣現在誰都不能下定論;兒子能有多點時間回家看望父母,他們倒是高興,一年見不上一兩次面,挺想念兒子的;當然,不能影響比賽和學習,兒子既要好好比賽,也要好好讀書,將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蘇炳添父母對孩子不驕不躁的教養態度,蘇炳添對待比賽時才能永遠保持一顆冷靜踏實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蘇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護自己的身體。他作息非常規律,晚上23點睡覺,早上7點多起床,不抽菸不喝酒,也不追求大運動量訓練。他曾提過自己在20__年上半年訓練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__年在封閉備戰的時候,成績也不比今年的成績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沒有比賽,然後在5月底的時候就訓練過度,就出現了一些骨裂,然後看到鑽石聯賽取消,國內所有的比賽都取消,我自己就請假回家了。”

這就是蘇炳添之所以能夠在31歲依舊成為中國短跑領軍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對任何情況,他都極度自律地完成訓練計劃;不管年齡多大,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成績,將技術推進到新的高度,他都願意做出改變和嘗試。

有時,那些努力和嘗試並不一定能幫助到他,就像他所說,有的帶來了傷病,讓人不得已選擇放棄,但有也有另一些帶來了積極的進步,激勵人繼續打磨到完美。

正是蘇炳添對待短跑的極度自律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極限,做到更好 。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要成為冠軍,但也應該有進取心,對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專注的態度,自覺自律地努力達到目標。

“我們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這一點(站上奧運決賽)了,我希望我們後面的年輕運動員,可以借鑑我的訓練手段,然後調整,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

站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裡,蘇炳添說到了劉翔,“劉翔就像是中國田徑的開路人”。而如今,蘇炳添成了下一座燈塔,把劉翔給他帶來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遠。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翻開毛卓雲20xx年來記下的5大本共10餘萬字的工作日記,記者看到了他與涉艾在押人員的一次次交往,為企圖鬧事者感到憤怒,也為巧解難事感到欣喜。他把在押人員思想感情變化、行為轉化成果等都記錄下來,分析成功案例。僅對一名命案在押人員的詳細分析,就有10篇之多。據此,他歸納總結出涉艾在押人員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勞心法、破心法、寧心法,為浙江省特殊監管物件管理工作提供經驗遵循,並在全省公安監管系統推廣。

“所謂破心法,就是要找準溝通交流的切入口,有效開啟在押人員心結,達到教育感化的效果。”毛卓雲說。29歲的癮君子小古因搶劫一家珠寶店被抓,入所體檢時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心理一度接近崩潰並試圖自殺。毛卓雲一次次和他耐心交談,但小古根本聽不進去。毛卓雲從其同監室人員處瞭解到小古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後悔,想進行“救贖”,所以才有絕食的想法。毛卓雲便用整整一天時間與他談心,告訴他“做好事就是救贖”,讓他每天打掃監室。終於有一天,小古想通了,對毛卓雲說:“我要好好勞動,好好活下去。”

20xx年年底,浙江省公安廳命名授牌“毛卓雲工作室”,毛卓雲卻堅持掛上“紅絲帶工作室”的牌子。在毛卓雲眼裡,這些在押人員不僅是嫌疑人,也是病人,懼怕病魔,更害怕冷漠;渴求被治癒,也渴求被關愛。毛卓雲還組建了“關愛會”微信群,20餘名曾經的在押人員是群成員,他們共同探討最新的艾滋病醫療資訊,分享生活感悟,彼此傳遞著正能量。“看到他們開啟全新的生活,是我最開心的事。”毛卓雲說。

當記者問他如此堅守的初心源自何處,老毛想了想說,18歲從軍時親人寫給他一句詩“不要空言了了事”。他還說,實實在在做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就能成為專家。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說這病,難醫!你這裡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裡,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溫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著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說:“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說:“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裡面有一群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說: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著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xx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說捐款1萬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說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著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著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著一群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說,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溫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說:“活著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著夢想追光,帶著情懷造光,帶著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伍淑清,1948年生,香港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之女,祖籍廣東臺山。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第七、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上世紀80年代參與建立我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現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香港迴歸後,伍淑清建立“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計劃每年組織一萬名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學習,認識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增進民族情懷,關心祖國未來。

伍淑清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是,時任中國民航局局長當時對他的父親伍沾德說,“伍先生,因為中國沒有審批中外合資企業的先例,審批還需時日。我們先握握手,一言為定。”聽到這番話,伍沾德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相信鄧小平先生宣佈的改革開放政策。”於是,雙方握手為約。

1979年11月,距離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伍淑清之父伍沾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自己墊付500萬港幣購置裝置開工,再等待批覆合同

伍淑清回憶,父親做這個決定時,曾揹負了不小的壓力。“當時很多身邊的人都勸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問題要自己承擔責任’。”然而她的父親,並未退縮。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總結出管教工作“五心法”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監管系統推廣

在很多人印象中,管教民警是個“大老粗”的角色。毛卓雲卻寫得一手行雲流水的書法,經常把還飄著墨香的祝福、短文貼到監室。

上學時,毛卓雲最頭疼寫文章,這12年,卻寫了10萬多字的工作筆記。“有時把案例記下來做具體分析,有時候就傾訴內心苦悶。”通過多年的積累,毛卓雲歸納總結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勞心法、破心法、寧心法。目前,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監管系統推廣。

12年來,毛卓雲幾乎總是風輕雲淡地對領導和家人說“不用擔心,沒事的”。在他的工作日記裡,卻多次出現了“害怕啊,我真的好害怕”“累啊,真的很累。”有的寫在被艾滋病在押人員攻擊後,有的寫在幫艾滋病在押人員處理暴露的創口後。他也曾多次偷偷去檢查,怕自己萬一被感染。

寧波市看守所所長張百川說:“老毛始終堅守崗位,不因為安全風險巨大而畏懼,不因為崗位邊緣而鬆懈,不因為臨近退休而懈怠。毛卓雲始終不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為安全文明管理、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做出了特殊貢獻。”

現在,家人也成了毛卓雲的有力後援。徐愛英說:“我知道他的脾氣,他認準的事情,就會一直做下去。我們只有給他支援,多多提醒他小心,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全國人民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此時,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決賽正在日本大阪體育館進行,中國隊對陣東道主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後關鍵一分,中國女排3∶2艱難獲勝拿到世界冠軍。

中國女排7戰7勝,首奪世界冠軍,實現三大球歷史突破。

讓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僅僅是一段傳奇故事的開端。1981年在日本世界盃奪冠後,中國女排接連拿下了四個世界冠軍:1982年第九屆世界排球錦標賽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1985年第四屆世界盃冠軍,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

這五支冠軍隊伍裡,始終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隊內的頭號主攻手,1986年,她以助理教練身份出征。

取得這樣夢幻般成就,郎平靠的無非是一個“拼”字。

“我記得特清楚,我們一進體育館,牆上就掛了大標語,臥薪嚐膽,打敗日本韓國。”郎平說。

“每天就是三點一線,訓練場、食堂、宿舍。”年輕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這麼艱苦地去訓練,你就趕超不了別人。”

正是憑著這股刻苦勁,郎平包攬了三大賽的冠軍MVP(1982世錦賽,1984奧運會,1985世界盃),也讓她贏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稱號,成為球迷口中的“鐵榔頭”。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作為從家鄉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庫爾班·尼亞孜當過教師,開過超市、飯館和藥店,跑過全國許多地方,後來他逐漸意識到,打針吃藥只能解除身體上的病痛,卻治不了精神的匱乏和思想的愚昧。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與反覆權衡,20xx年5月,庫爾班決定在家鄉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開辦一所國語國小。

前進鎮99.5%的人口是維吾爾族,絕大多數人不會說國語。國語國小創辦之初,沒人願意將孩子送到學校,他就帶著一名漢族教師挨家挨戶動員。一些家長被他的執著所感動,80多名學生報了名。

國語國小是一所民辦學校,教職工沒有編制,除了正常上課的8個月,其他4個月教師們還得出去找工作;而且這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教師每週一到週五都要跟孩子們一起在學校度過。建校20xx年來,學校先後有200多名教師流失。幾乎每個學期開學前,庫爾班都要忙著到處招收新教師。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卻咬牙堅持了下來。庫爾班常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他辦學的信念卻始終沒有動搖。因為他堅信:只有語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語言通,就能心靈通!

功夫不負有心人。20xx年以來,國語國小累計考上內初班的學生達到257名,錄取率接近80%。國語國小的每個孩子都是維吾爾語、國語的雙語翻譯,他們正越來越多地走出偏僻的鄉村,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臺。20xx年,國語國小第一屆畢業生穆薩·圖爾貢以701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國語國小也榮獲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等欄目相繼專題報道。

“從小就要在孩子心裡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用傳統文化和國語教學幫助他們走向未來。”庫爾班始終這樣認為,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辦學20xx年來,庫爾班一直摸索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孩子們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的興趣。如今,國學文化已成為這所鄉村國小的必修課。學校教室牆壁上貼滿了中華文化掛圖,教室裡擺放了各式各樣的瓷器,《花木蘭》《紅燈記》《沙家浜》這些豫劇、京劇經典名段每個學生都會唱。庫爾班說,學好中國歷史,孩子們才能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語國小還教孩子學唐詩、背《三字經》,過端午節、中秋節時,學校還給維吾爾族學生髮月餅、粽子。隨著學校少年宮的投入使用,孩子們還學起了書法、二胡、古箏,進一步培養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

庫爾班不但關心教學,而且還是位十分關注社會公益的熱心腸。辦學十幾年來,共為近100名家庭困難的學生免除學費10萬元。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發生後,他第一時間捐款1萬元,動員全校師生捐款,到集市募捐,共籌集善款1.8萬元送到了地震災區。通過這樣的公益活動,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熱愛公益、感恩社會的精神。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伍淑清一直熱心教育。1998年,她通過自己創辦的民間機構帶領900多名香港學生到北京參訪,時間早過官方組織的交流團。“香港長大的孩子,不給他到內地走一走,腦袋沒有版圖,這個就有很大的侷限性。”伍淑清相信百聞不如一見,學生親赴內地有助增進他們對國家的瞭解。

在香港特區政府允許非宗教等民間團體辦學之後,伍淑清於20__年創辦中華基金中學。學校雖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但和中文有關的課程均使用廣東話或者普通話授課。與香港其他中學不同的是,中華基金中學的圖書館內,有很多無法在香港書店買到的涉及中國歷史、時政等領域的書籍。這是伍淑清近20年來從內地各個省市買回香港的書。

伍淑清希望學生明白,這間學校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她認為愛國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香港需要做國民教育,但要使用香港的方法來做。“培養孩子懂得自己是一箇中國人,已經等於培養他愛國;你不培養他是中國人,他就不懂中國,跟他再談愛國教育,是白費。”伍淑清說。

對於香港發生一連串極端暴力事件,伍淑清和她的朋友們都感到非常痛心,並希望香港經歷這一切後從中多汲取教訓。她認為事件已經演變成一場,背後既折射香港深層次的矛盾,也有不同的政治勢力想利用事件打擊香港特區政府,以及利用香港打擊整個中國。

2022感動中國人物王婭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取得佳績的重要精神動力保障,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種正能量,學習傳承女排精神意義重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女排精神始終需要繼承發揚。然而,女排精神該怎麼發展,怎麼打造,怎麼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拋諸腦後。

首先,女排精神是為國爭光。中國女排作為一個運動專案的國家隊,它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數十年如一日,揹負著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把為國爭光視為己任。只要入選中國女排,為國家爭光每一名運動員的重要使命。中國女排隊員要有遠大的理想,要有這種責任,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個點。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為國爭光的責任、志氣,就沒有中國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是永不放棄。中國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站上最高領獎臺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們被打趴下了,傷痕累累,她們還能不能站起來,還能不能繼續往上衝。幾十年來,中國女排的隊員們始終都會站起來。站起來並不是一個常態,有的時候站起來又倒下了,倒下了還能再站起來,這才是女排精神之靈魂。我可以失敗,但我不能放棄,我可以達不到目標,但是我不能沒有追求。

最後,中國女排精神就是團隊協作。對於中國女排這個集體來講,團結、奉獻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生活當中的團結、訓練當中的團結、參賽當中的團結、榮譽面前的團結、困難面前的團結等等。在球隊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有人敢於站出來勇挑重擔,敢於衝鋒陷陣挑大樑。在痛苦中去求得團結,追求和諧,手挽手,一條心,一股勁,用團隊的力量去戰勝一切。

中國女排一路走來,數次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我們相信,“女排精神”必將繼續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的教練員、運動員奪取冠軍、為國爭光的前進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