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6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94K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我一直將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一直激勵著我。古人云:“人貴能持之以恆”,這句話也不證實了這個道理嗎?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6篇)

正如中國女排,她們在經歷了20xx年的低迷期,仍然不放棄,努力堅持才能再次榮登世界之巔。這幾天人們都沉浸在這份喜悅之中,中國女排因為堅持,她們成功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不努力。

古今中外無數的成功者,都以他們生動的人生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堅持的寶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才打敗了吳國;司馬遷飽受艱辛,歷經20xx年才寫成了《史記》;愛迪生試驗了上千種材料,終於找到製作電燈的鎢絲;拿破崙幾經波折,才成為稱霸歐洲的法蘭西皇帝;馬雲艱苦打拼,才成立了今日的淘寶網……

如此等等,都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堅持是一種態度,只有堅持不懈,人生才能趨於完美。

身處絕境,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就在於,強者能夠抓住逆境背後的機遇,在絕境中逢生。而弱者則是在逆境中隨波逐流,在絕境中選擇了放棄。失敗者並不是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絕境中,成功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成功者比失敗者多堅持了一分鐘,多走了一步路。

曾經的我還以為進不了理想的中學,但正是我堅持著心中的信念和夢想,終於如願以償。每當自己一次次挫敗,感到自己不行了,失敗了,我都會啟用這種力量,讓我重新站起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大多數人都是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只有堅持到底,那麼就一定會成功!堅持就是勝利!我們要學習中國女排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偉大的精神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正是靠著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團結奮鬥的拼搏精神,中國女排在極其艱難的情形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贏得了一場場蕩氣迴腸、慷慨壯烈的史詩般勝利,最終在里約賽場贏得金牌,再次在奧運賽場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高升起五星紅旗。

這種感動整整綿延了35年。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於中國女排,成為這支光榮集體的強大基因。儘管其間幾經挫折、磨難、沉浮,但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於國際賽場。在最艱困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奮起,而沒有絲毫放棄。這種愈挫愈奮的堅強,鑄就了幾代中國女排的精神氣質,在漫漫歲月中豐富了中國女排精神的內涵,成為一代代中國觀眾熱愛女排、支援女排、守望女排、將女排視作"英雄之師"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師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獻和傳承。在中國女排漫長的奮鬥歷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們銘記,她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最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個人利益,不計榮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線,擔當起國人的期望與重任。

幾個普通鏡頭,留下了這種精神的感人瞬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郎平從大洋彼岸歸來執教陷於低谷的中國女排,首都機場歡迎的人群中,有她當年五連冠的老戰友,她遙遙地向著戰友們揮手示意,無聲宣示著振興這支英雄之師的意志。幾年前,老隊友陳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慟中堅定了重回中國女排、續寫中國女排輝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陳招娣忍著傷痛,與大家奮戰到奪冠的最後時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傷的陳招娣"背上領獎臺"的骨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戰鬥情誼。這一切,賦予女排精神鮮活、實在的內容,成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奧運賽場,向來是最高強度的競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競技者自身的潛力與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發、昂奮、高漲、磅礴,形成氣吞山河的力量。靠著"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韌勁,中國女排硬是咬下了這一場場硬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寫下了新的傳奇。這是拼搏精神的勝利與壯歌!

中國女排在里約再度奪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日益崇尚訓練條件、獎金待遇的當下體壇,拼搏精神彌足珍貴、永不過時、必須弘揚!

中國女排在奧運賽場寫下的新的壯歌,將鼓舞國人在感動落淚之時,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點滴奉獻匯入時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第一次寫周秀芳的故事時,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對於大多數鄞州人來說還是一個很遙遠很陌生的地名。記得當時某位與貧困學子結對的愛心人士,一個字一個字告訴記者,那些陌生的鎮名、村名、校名應該怎麼寫。

如今,不僅漵浦山區已經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愛心匯聚之地,還有源源不斷的人群,在那山路上,用腳步丈量著屬於他們的公益歷程。

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那個滾燙的名字--周秀芳。

記者在漵浦的第一站是北斗溪鎮桐林希望國小,是她牽線捐建的29所希望國小中的第一所。

“下雪天,孩子們在沒有門沒有窗戶的教室裡上課,小臉凍得通紅。”這樣的情形,每一次在記者腦海浮現,只為了與眼前高山之上,樹木清幽,校舍嶄新的景象作對比。

每一次去桐林,一路都是“過山車”般的轉彎,驚心動魄的山路,同行的新聞界同仁,有人在半路就吐了,有人到第二天還暈著。

這樣的山路,恐高、膝蓋疼痛的周老師,走過了4年。

在那些希望國小,每一次都會出現的畫面是,周奶奶被孩子們圍在中間,他們親熱地叫著她,好像是在叫著自己的親奶奶,他們還總會拿出畫之類的小禮物,送給周奶奶。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身影,燦爛的笑容,與周圍山區的環境,與他們身後一個個貧困的家庭,形成了一種反差,給初見的我們帶來強烈的震撼,總是有人當場溼了眼眶。

在孩子們中間,她的笑容熱情親切,她的聲音溫柔隨和,她叫得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她會問起他們家人的近況,她會勉勵大家要努力學習,她會隨時隨地教導學生,從握筆的姿勢到正在做的數學習題。

是奶奶,也是老師。從她身上,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被愛被重視的幸福。特別是一些身體上有些病殘的孩子,依偎在她身邊時,臉上的神情特別踏實。

在山村的國小,聽著孩子們的聲音,看著那一條條曲折而漫長的山路,曾經,這些孩子們為了上學,每天要走上幾個小時。

也只有走到這裡,看到她和孩子,才會更加明白,那一所所希望國小,那些因為她而來的支教、送教的老師,對於孩子們,對於山區的未來,所具有的意義。

她因此成為所有人的“周奶奶”,孩子、村民、家長、學校老師、縣城裡社群的居民以及記者在漵浦不同場合遇到的人們,都知道她。

她實實在在感動著漵浦,感動著湖南。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時隔兩個月,伍淑清在接受採訪時,批評了香港特區政府部分公務員,並認為香港經濟已進入下行週期。她認為,香港商界深受香港風波之害,可惜現在敢站出來講話的人還太少!

在香港,伍淑清被人稱為“美心大小姐”,因為她是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的長女。而在內地,特別是在首都北京,她往往被人暱稱為“001小姐”。原因是1979年6月到9月,伍淑清從香港到北京,去了7次,只為謀求到內地做航空食品的機會。1980年4月,“外資審字(1980)中外合資企業第一號”終於出爐,亦即美心集團和中國民航總局成立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商言商而言,“001小姐”也好,“美心大小姐”也罷,從這家航空食品公司的成立來看,伍淑清確實有過人的政治嗅覺和商業嗅覺。

那麼,如今她怎麼看香港風波和香港的商業前景呢?海叔從採訪稿中,似乎感受到她並不樂觀。她認為,香港經濟的下行週期恐怕至少要持續三年。“經濟壞到底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再上來的。”她說,“就算中央有政策,香港本身還有底氣麼?”不過,她也並非完全看衰香港經濟。她還表示:“內地的企業來香港,用香港的平臺融資還行。要是內地企業不再來香港融資,你香港錢從哪裡來?”

海叔覺得,伍淑清看到的無非香港經濟的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香港本地的民生經濟,包括旅遊、餐飲、零售等等,短期前景有些不太樂觀。由於風波所及,香港的這些行業確實受到了打擊。計程車司機們敢怒敢言,卻屢屢被打壞車輛;在日內瓦發聲後,伍淑清父親伍沾德創辦的美心集團旗下多個西餅店、餐館與咖啡館屢遭香港破壞,儘管伍淑清後來多次宣告她不是美心的股東,也不在美心工作,但對美心的打砸攻擊至今仍未停止;至於零售業,包括知名的銅鑼灣崇光百貨等,一旦遇到鬧事,總得提前打烊甚至索性一天不開門。

第二個方面,則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包括最大的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這一地位仍在,這方面的前景“還行”。換言之,在她看來,未來內地企業來香港融資,保證了香港經濟的活力。這無疑是香港仍有光明未來的一個方面,但單靠這方面顯然不足以確保香港經濟行穩致遠。

她感嘆說,深受其害的香港商界其實應該站出來做些事情,可惜現在敢站出來講的人還太少。如此說來,在她眼裡,香港商界不是沒有明白人,只是怕公開說了什麼,被搞事者起底、與己有關甚至無關的商鋪被破壞……

對於香港特區政府的部分公務員的抨擊,在於一些人以保持“政治中立”為由無所作為,更有甚者,有人認不清自己的身份,去參加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遊行。最近的案例,就是10月31日,西方“鬼節”那一天,有人在非法示威現場戴有面罩,襲擊在場警員。警察扯下面罩,發現此人是香港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助理文書主任。伍淑清也說:“前幾天抓了幾個人,有的是海關出來的,有的是律政司的……這些公務員到底是該為政府工作還是上街?這暴露出什麼問題?”伍淑清反問稱,“這說明他們的腦袋是不清楚的,既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也不清楚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不合法的,一窩蜂。”海叔注意到,在伍淑清提出這一觀點之際,《人民日報》也於差不多時間發表了一篇評論,提出“香港一部分公務員不能一邊享高薪厚職,一邊胡作非為”。無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領特區政府,恪盡職守,努力穩控局面,改善社會氣氛,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但內部個別公務員,包括公營的香港電臺的一些人的一些歪風,確實該殺一殺了!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中國女排堅定“為國爭光”的信念,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她們對發球、攔網等技術動作幾乎每天都要練習成百上千次,對訓練比賽造成的肩、腰等傷痛從不叫苦叫累。憑著堅韌的毅力,她們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形成了以快速多變為主體、兼備高打強攻的獨特風格。

1981年第三屆世界盃賽上,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的戰績首次奪得世界冠軍,開創了中國女排的新紀元。之後,中國女排再接再厲,不屈不撓,克服重重困難,相繼蟬聯1982年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世界盃賽和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完美地詮釋了頑強拼搏、團結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

中國女排奪冠後,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的熱潮。“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象徵。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為我國體育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中華各族兒女不斷奮發向上,追求卓越。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1964年5月我出生於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6年畢業於新疆大學中語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當了一名教師。20xx年,我創辦了依麻木鎮國語國小。

親身感受文化的差異

在大學裡面我讀的是漢語言專業,與漢族群眾交流沒有語言障礙。但我又想去內地看看,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發展變化。1998年,我停薪留職到內地做生意。我去過全國的好多地方,銷售過藥品,做過小商品批發。我一邊做生意,一邊觀察所到過的每一個地方,沿海發達城市對我的思想衝擊特別大,那裡的人們思想觀念開放,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特別勤奮,能吃苦,工作效率高,非常重視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進。在外闖蕩了兩年,20xx年的時候,我帶著積蓄回到了阿克蘇,開了一傢俬人藥店和一家義烏小商品批發城,還在我的家鄉烏什縣依麻木鄉開了超市和藥店。

因為做生意的原因,我接觸到了很多的維吾爾群眾,他們中很多人一輩子沒有走出過烏什縣,甚至沒有走出過依麻木鎮。在他們眼裡,世界就是幾畝地、幾隻羊,從家門口流過的託什幹河就是天底下最寬廣的河流。在我開藥店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老太太帶著自己的孫女來藥店買藥,我看見那個孩子在出水痘,小臉兒已經慘不忍睹,就趕緊告訴老太太要如何治療,誰知老太太卻斥責我,她說:“我的孩子長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詛咒才變成這個樣。”

在這樣一個宗教氛圍比較濃厚的地方,父親因為在一次封齋期間吃了一塊饢而受到排擠,1999年父親去世時,宗教人士甚至不願意來家裡做儀式。

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事情,我深刻地意識到,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科學文化的落後,嚴重製約了人們思想解放,打針吃藥只能解除身體上的病痛,卻治療不了精神的匱乏和思想的愚昧。

心靈震撼,萌生辦學念頭

我把在內地的親身經歷和回到家鄉的所見所聞做了對比,使我深刻認識到了新疆和內地之間的差距,其實這個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要想讓家鄉的人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就必須通過先進的教育來實現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有一天,在去縣城的班車上,我碰見了3個揹著書包的孩子。那時天色已晚,我很好奇地問孩子們:“你們這是到哪裡去?”孩子們答:“我們去學校。”我很納悶的說:“鄉上就有學校啊!”3個孩子聲音提高了幾度:“我們在烏什縣上漢語學校。”那一瞬間,看著孩子們驕傲自豪的神情,我一下子茅塞頓開,猛然間萌生了要在鄉里辦一所漢語學校的想法。

經過在內地的打拼和回家後做生意,我積攢了一些積蓄,在得到家人的支援後,20xx年5月我拿出60餘萬元投資興建依麻木鎮國語國小。那時候,依麻木鎮是一個宗教氛圍比較濃厚的鄉鎮,辦一所國語國小,壓力不言而喻,一時間非議四起——鎮裡為什麼無償劃撥土地給他辦學校?庫爾班有錢沒處花了?辦什麼辦“國語學校”!死後“胡達”不要他。頂著這樣的壓力,我還是義無反顧的創辦了國語國小。學校是辦起來了,又一個嚴峻的問題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招生難的問題。那些日子,我每天帶著一名漢族老師深入農戶家中做宣傳,通過耐心細緻地勸說,採取先上學後繳費,對貧困戶、特困戶的孩子實行半價、免費等優惠政策,最終總算有100多名維吾爾族學生報了名。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家長提出條件:“庫爾班,你一定要請維族老師來給孩子教漢語。”從事過教育工作的我卻認為,只有讓漢族老師來授課,這些孩子才能學到純正的漢語,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礎。終於開學了,這件事轟動了十里八村,有一部分人專程趕著毛驢車來看稀罕。

初見成效,深化民族團結情

20xx年8月20日學校正式開課。當聘用的漢族老師站在講臺上時,一些家長意見頗深,甚至擔心漢族老師打他們的孩子。幾天下來學校的學生由最初的100多人減少到50多人,還有一些家長送孩子進教室後,仍站在教室外看漢族老師如何教他們的孩子。一天,兩天,三天……家長們終於放心了。直到20xx年11月人數才固定在80人左右。經過不斷的努力,國語國小越來越壯大,相繼開設了學前班和一至六年級,共十三個班級,有850名學生和28名漢族老師。一些較遠的村也將學生送過來學習國語。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漢族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在一起,活動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這樣既方便教師給孩子們教授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學習教師身上良好的生活習慣。漢族老師十二個小時“泡”在學生中間,業餘時間老師們就和孩子們溝通交流。愛其師,信其道,久而久之,便在校園中形成了師生之間互助、互學、互信的濃郁氛圍。全校師生過春節,一起吃餃子;過端午節,一起吃粽子,中秋節一起吃月餅。在校園中,我們要求學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天候使用國語,建立孩子們的國語思維習慣。

我們很重視對孩子們的國學教育,在學校教孩子們跳秧歌、打快板、唱京劇和豫劇,感受國學文化的魅力;背誦《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學習國學文化的精髓。通過國學課堂讓孩子們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既豐富了孩子們的娛樂生活,又可以讓孩子們時時刻刻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認同中華文化,成為民族團結的小主人。

碩果累累,樹立民族團結典範

20xx年來,先後共有七屆340多名學生從國語國小畢業,257名學生考入了自治區內初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內地新疆高中班。20xx年大學聯考,一位世代為農民家庭的依麻木鎮維吾爾族孩子——穆薩·圖爾貢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全地區為之沸騰。在談到大學聯考感言時,穆薩·圖爾貢深情地說:“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主要得益於在依麻木國語國小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如果當年不是在國語小語上學,我可能會輟學,和同齡人一樣早已結婚生子,一輩子也走不出小村莊。是烏什縣依麻木鎮國語國小讓我明確了人生的方向,我永遠感謝依麻木鎮國語國小!”

依麻木鎮國語國小名聲越來越大。一位曾經反對過辦學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孩子也送來了。他來的時候有些難為情,也有些擔心,怕被拒絕,但是我很爽快地收下了他的孩子。現在,這位宗教人士成了國語國小的義務宣傳員。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鎮很小,世界卻很大。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讓我家鄉的孩子們走出這一方封閉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現代化的腳步。

一滴水只有匯入海洋才能獲得永久的生命,維吾爾族只有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續的發展。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盛錦平:(葉連平)因為各個方面表現很突出,所以在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可以主動的靠攏黨組織,要求加入黨組織。

入黨後,葉連平更加幹勁十足。1990年,到了退休年齡的葉連平必須要告別講臺了,然而他卻捨不得離開。

葉連平:後來有人笑我,你退休啊,你哭什麼傢伙,唉,對不對?那麼坦率地說,我捨不得離開,我真的捨不得離開。

立志在三尺講臺奮戰到最後一刻

離開學校講臺的葉連平在自己家中的講臺上繼續奉獻著人生,19年來,已經有超過1000名孩子在葉連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學習,村民們說,葉老師如果收費的話,這麼多年的代課費早就超過百萬了。而對孩子們甘於奉獻的葉連平對自己卻格外地苛刻。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卜陳學校校長 居平樹:他在物質方面,他與一般人相比都不如,他的一件衣服穿60年,還在穿,比我的年齡還要大,他的房子住了30年,還是原來的老房子。

為了能夠幫助貧困學生,葉連平還在20__年拿出5萬元積蓄,在社會多方的支援下,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截至目前,獎學金已發放了7次,惠及132個孩子。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葉連平最近有些“小情緒”,他抱怨說:“這段時間活動多了,耽誤我給孩子上課。”葉連平說的“活動”,是指今年9月,他先後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和“新中國最美奮鬥者”稱號。他認為,兩次赴京領獎,撂下了不少課。他不能讓那些留守兒童等他,只有和孩子在一起,他才踏實心安。

“我92歲了,必須和時間賽跑,才能多教些孩子。”這是葉連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因為這樣的初心,年過九旬的葉連平才以奔跑者的姿態出現在烏江邊上,成為鄉村留守兒童的“擺渡人”。

1928年出生于山東青島的葉連平前半生顛沛流離,因為父親在南京美國大使館做勤雜工,他得以在那裡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也因此,他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懷疑為“美蔣特務”,被強令離開南京,輾轉流落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卜陳鎮。“這裡的農民收留了我,到任何時候,我都忘不了這份情誼。”

197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葉連平成了和縣卜陳中學的一名老師,這距他1955年從南京的夜校被“掃地出門”過去了整整23年。“我年富力強的23年浪費了,我得玩命找補回來。”

退休後,他心依然牽掛著學生,他發現,農村的孩子因為學不好英語,往往產生厭學情緒。20__年,葉連平在自己家裡開設英語課堂,義務給留守兒童補習英語。從那以後,那間30平方米的舊屋子,每天一放學,就擠滿了孩子。

葉連平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但為了村裡的留守兒童,葉連平先後花光了自己的30萬元積蓄。葉連平無兒無女,和老伴過著清貧的生活,至今還住在30多年前的平房裡。然而就在這所不大的老房子裡,在葉連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沒有間斷。有的學生離家比較遠,每天來回上下學不方便,葉連平就讓這些孩子住在家裡,免費包吃包住。

楊鴻雁是葉連平早期資助過的學生。國中三年,她一直在葉連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後來,楊鴻雁考上了大學。因為父母在外打工,開學那天,是葉連平把她送到大學報到。送完楊鴻雁,因為沒有趕上回去的車,又捨不得花錢住宿,葉連平在大橋洞下貓了一夜。

葉連平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到孩子們身上,對自己卻非常苛刻。一件60年前的棉襖,已經打了多處補丁,他至今還在穿。

“我希望撥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這是葉連平自我鼓勵的話,也是一個老黨員對留守兒童作出的承諾。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伍淑清,1948年生,香港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之女,祖籍廣東臺山。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第七、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上世紀80年代參與建立我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現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香港迴歸後,伍淑清建立“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計劃每年組織一萬名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學習,認識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增進民族情懷,關心祖國未來。

伍淑清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是,時任中國民航局局長當時對他的父親伍沾德說,“伍先生,因為中國沒有審批中外合資企業的先例,審批還需時日。我們先握握手,一言為定。”聽到這番話,伍沾德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相信鄧小平先生宣佈的改革開放政策。”於是,雙方握手為約。

1979年11月,距離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伍淑清之父伍沾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自己墊付500萬港幣購置裝置開工,再等待批覆合同

伍淑清回憶,父親做這個決定時,曾揹負了不小的壓力。“當時很多身邊的人都勸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問題要自己承擔責任’。”然而她的父親,並未退縮。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1986年,學成歸來的朱麗華,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她的精湛技術不但讓她贏得了眾多回頭客,還伴隨著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迅速在嘉興市區開啟局面。

《病殘兒童的福音》《治療腦癱二十二例》《推拿療法結合功能訓練治療腦癱九十二例臨床報告》等論文的相繼刊發,讓越來越多的嘉興人忽然發現,朱麗華的推拿實踐,已經昇華為理論,指導並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我終於不再是家人的累贅了!”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朱麗華把所有的委屈、無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淚下。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這樣的證書。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堅決的雙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當造光者:

“讓更多的盲人像我一樣走出黑暗”

經歷過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經歷過絕望,才懂得絕望中那一絲光亮多麼珍貴。

如今的麗華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有人問:“朱醫師,你的診所就業大門為什麼獨獨為盲人而敞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喜歡將心比心。她覺得隨著推拿診所的美譽度日增,讓自己好好地活著,已經不成問題。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唯一。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她想通過診所營造的光亮,讓更多盲人在頹廢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與朱麗華相伴了28年的吳阿姨說,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自己的人生不知道會是啥模樣?兩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懷著同是天涯淪落人、再難也要相攜著手闖出一片天的心境,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裡把我帶到哪裡,用心關照著我,比自己親姐妹還親。我比較笨,朱醫師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啥也看不見的我不被拋下,多虧了她帶著我、推著我。”吳阿姨說,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的生活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正常人活著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6月16日上午9時至17日凌晨5時,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雲縣遭遇強降雨,持續暴雨引發山洪,黃文秀在抗洪救災途中不幸遇難。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回到家鄉百色支援建設,成為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6月24日,光明日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看完各家媒體對黃文秀事蹟的報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物。可能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提時代,說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或者科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盪滌靈魂、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時代呼喚黨員幹部的擔當。黃文秀在扶貧日記中寫道:“一位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說過,‘一個國家的落後在於精英的落後,而精英的落後在於嘲笑民眾的落後’,我們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並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我怎麼能不響應號召呢?”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更是要以身作則,樹立為人民服務、建功立業的決心和信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不得,畏手畏腳怕出錯而不做事要不得,紙上談兵不深入群眾、不深入基層調研要不得,“數字”脫貧和虛假脫貧更要不得。我們肩上擔負著使命、責任、信仰、人民群眾的期望而負重前行,前行的路上或許荊棘滿布,或許有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但又何足無懼,當一個人的思想強大到足以凌駕時間與空間,當一個黨員幹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追求,忘“小我”而追求“大我”,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便可以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時代呼喚青年一代的擔當。現在很多青年學生從小就生長在兩代人給他們搭建起的“溫室”裡,對於人生的規劃可能更多的在於實現自我。因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種在少年時代就樹立起來的巨集偉志向、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對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引導中顯得尤為重要。黃文秀身為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畢業生,畢業後沒有貪戀大都市的繁華,沒有衡量個人的得失而選擇一條可能更開闊、更安逸的道路,而是選擇回到家鄉、反哺家鄉、建設家鄉。筆者認為,黃文秀事蹟也應該宣傳到更多的學校、更多青年學生的視線,不是說簡單的鼓勵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工作,而是為了引導青年一代的價值觀,是要他們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不斷增強自己的綜合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更遠大的人生理想,為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而奮鬥。由此,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來。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朱麗華雙目失明,卻為他人帶來光明未來。28年來,她捐款373萬元,資助了寒門學子480人次,還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先後獲得了“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道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30多項榮譽。

9月21日,初心榜樣朱麗華的事蹟見諸報端,朱麗華用初心書寫的大愛故事震撼了嘉興人。“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一元錢。”“讓幫助過的人活得有尊嚴,是我最大的快樂。”“我的財產、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將捐獻給社會。”她的肺腑之言,溼潤了讀者的眼眶,也映照了紅船旁一名六旬黨員的信仰之光。

9月29日下午,市委書記張兵專程來到南湖區麗華推拿診所,看望慰問盲人黨員朱麗華,並向她送上了鮮花。

10月10日,中共嘉興市委作出決定,在全市廣泛開展向朱麗華同志學習的活動。嘉興全市掀起了一股向朱麗華學習的熱潮。

從報紙到電視、新媒體,朱麗華這個名字被印刻在人們眼中、耳中、心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她,成了全社會的榜樣。張兵先後兩次就朱麗華的報道作出重要批示,倡導全市共產黨員和各級幹部認真學習。

10月16日開始,朱麗華一次又一次走上宣講臺,將她的初心和夢想娓娓道來。從市區到縣(市),從機關到學校,從部門到街道……人們一次又一次被她感動,熱淚盈眶。

被她的事蹟吸引而來的,還有新華社、央視、中新社、浙江日報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她的事蹟也從嘉興傳播到全省,乃至全國。

10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嘉興開幕。朱麗華的事蹟在殘疾人之間口口相傳,國務院和中殘聯、人社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的領導接見了朱麗華。

褪去榜樣的光環,朱麗華依然是殘疾員工的好所長,是貧困學子的好媽媽。有人想來診所看望她,都被她一一回絕,“如果聽了我的故事有感觸,不妨將愛心傳遞,多關注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幾天前,朱麗華在前期捐款333萬元的基礎上,向嘉興市民政局發起的“暖巢行動”匯去了一筆40萬元的善款。40萬元,相當於她為顧客推拿6600多次。她要為低保家庭改善生活環境,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而她對於自己,依然苛刻,不論走到哪裡都穿著同一件紅色外套。

愛心使者,是她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她給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前天,朱麗華獲評第六屆“浙江慈善獎”。手握愛心形狀的獎盃,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將堅守初心,繼續傳遞溫暖和愛。”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堅決落實道德模範幫扶政策,讓好人得實惠,讓好人有好報。”得知好人王婭身患重病後,西青區區委書記李清就幫扶王婭女士有關工作作出專門指示。區裡在醫療救治方面為王婭開啟了全程免費服務的“綠色通道”,成立了醫護救助組24小時隨時待命並定期為王婭作全面體檢。同時,區裡特聘請外院專家共同制定診療方案,購進了專用藥物及器械。王紅梅主動請纓,參與到對王婭的救助中。

王紅梅告訴記者,最初王婭是拒絕的,在她看來,這些每天奔走在住戶間為患者治療的家庭醫生們太辛苦了,她不願意給醫生們添麻煩。為了打消疑慮,王紅梅以朋友的身份慢慢走近王婭,最後使她同意接受治療。每隔兩天,醫護人員就會來家中幫王婭輸液,有時看到王婭強忍病痛,他們還會幫助王婭按摩舒緩。因為長時間輸液,王婭手上的血管已經非常敏感,稍不留神就會鼓包。為此,王紅梅和同事們幫王婭削好土豆片,壓在針眼處止疼。細心的呵護讓王婭很感謝他們,她對王紅梅說:“你們對我太好啦,我特別不好意思麻煩你們。”然而在王紅梅和同事們看來,這是職責所在。身為醫生,他們堅守著病人健康。身為普通人,他們無時無刻不被王婭的樂觀堅強感染著。面對王婭,他們願意全力以赴陪她同病魔抗爭。

好人王婭的事蹟被報道後,許多人想通過社群醫院的工作人員認識王婭,為她捐款、贈物。出於醫生的職業道德和對王婭本人的尊重,他們婉拒了這些要求。但在為患者診療時,他們也會把王婭的堅強和勇敢講給諮詢王婭情況的熱心人。

醫之大者,在醫術,更在仁心。在無數個病痛纏身的灰濛濛的日子,家庭醫生的悉心照料似一縷和煦的陽光,為王婭帶來溫暖。“作為醫生,我們用盡職盡責守護好患者健康的方式,把王婭大愛無疆的精神傳遞下去。”王紅梅動情地說。

是的,在西青,傳遞關愛為道德模範及時排憂,是從區委區政府到基層幹部的擔當。無數輕車簡從的慰問,定期詢問生活情況的工作安排,及時為道德模範雪中送炭的呵護從未間斷。他們心懷使命,滿載溫暖,他們以盡職盡責的形式,為這些曾為他人送上溫暖的人,送上溫暖。愛的能量,在西青生生不息地迴圈。

這一刻,他們都是王婭。

這一刻,王婭的名字,是擔當。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朱麗華是我的摯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卻用她的愛與溫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生動詮釋了紅船旁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

不幸的意外,使她雙目失明,甚至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偶像張海迪的一次報告使她受到了啟發,增強了樂觀生活的勇氣。她潛心學習推拿技術,獲得中醫執業資格證書,成為嘉興首個盲人中醫師;她白手起家辦診所,解決了十幾名殘疾人就業問題,並免費傳授推拿技術,讓100多名殘疾人找到了工作;300多名腦癱患兒經過她的治療,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

“有生之年多回報社會,多幫助別人。”朱麗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創辦的推拿診所成為第一批96345社群服務求助中心加盟企業。除了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她每年把大部分收入捐贈給社會,貧困學生、殘疾人家庭更是她資助的物件。

朱麗華還是一名優秀的殘疾人工作者,擔任著省盲協副主席、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市盲協主席等職務。她協調起草制定了《盲協內部管理條例》及《盲協組織機構工作規範》,使盲協組織工作有了更具體的章程;組織視力殘疾人蔘與業餘交流慰問活動、學習盲文等。

她還連續五屆當選嘉興市政協委員,為殘疾人事業積極建言獻策。朱麗華始終認為,愛心是需要傳遞的,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儘可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一個人,燃盡了青春,把愛與希望種在無數人心中……你賦予的力量,再艱難的道路,我們繼續著征程……”最近,在廣西百色市,許多人都在動情地傳唱著這首名為《力量》的歌。它是百色市一位村民為哀悼因公殉職的黃文秀所作。(7月1日,人民日報)

對於百坭村的村民來說,黃文秀這個名字飽含深情:北師大碩士畢業的女娃娃,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讓百坭村的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實現了貧困戶戶戶有產業,村集體經濟專案增收翻倍。習近平總書記稱黃文秀“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她從革命老區走出來,又投身於貧困山區建設,面對險情,朝著受災群眾方向篤定前行,強降雨引發的山洪讓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這是一位以生命赴使命的共產黨人,她以無悔青春詮釋了一名黨員的初心與擔當,踐行了入黨時的誓言。縱觀歷史,“逆行”也是我黨一脈相承的優秀品質。革命年代,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探索國家出路上負重“逆行”;災害第一現場,黨共產黨員率先馳援;災情最重的地方,共產黨員衝鋒在前……正是這些“以生命赴使命”的“逆行”,在砥礪前行中亮起了黨旗,照亮了新時代的“長征”路。

“ 逆”的是環境險情,書寫的是時代命題。有人說農村是“3億人離家的世界”,黃文秀卻說“我就是要回來的人”。她投身到脫貧攻堅的一線,將“鄉村振興”的種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青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綻放芳華。面對的惡劣的天氣,她選擇做風雨中堅定的“逆行”者,“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的初心,樸實而堅定,是當之無愧的青年榜樣。

“行”的是英勇無畏,彰顯的是使命擔當。回顧20__年3月剛上任時受到的挫折,黃文秀寫道:“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繼續前行。”她把自己的扶貧路比喻為“新的長征”,從“新手”到“熟路”,面對險阻從未退縮,也不曾放棄。如何尋找扶貧最佳路徑,徹底改變貧困面貌,考驗的是黨員幹部克難攻堅的智慧,檢驗的是執政為民的使命擔當,越是緊迫,越要實幹,越是困難,越要突圍。

“衝”的是大愛大義,擦亮的是先鋒底色。“百色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自己的家鄉,面對如此情況,怎麼還有理由不回來呢?”黃文秀決口不提家庭困難,毅然投身到最艱苦、最偏遠的鄉村山野。即使是在陪護父親做完肝癌手術不久,仍惦記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連夜冒雨也要返回崗位。她像一名戰士衝鋒在前,將火熱的青春化作號角,激勵更多黨員幹部砥礪前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這條脫貧攻堅的“長征”路與初心永伴,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讀懂“以生命赴使命”的“逆行”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2022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女排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古稀之年的周秀芳,遠赴貴州、湖南支教,匯聚市民愛心送到貧困山區,並精準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脫貧。她的事蹟在浙江、湖南等地引起強烈反響,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等領導都對她的事蹟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區委書記褚銀良更是號召全區上下向“支教奶奶”周秀芳學習,並赴湖南長沙看望了周秀芳,向在湘鄞商代表介紹她的事蹟,鼓勵企業家們助力家鄉愛心人士的公益專案,將一個人的義舉變成一群人的善行。

昨天,中華慈善日。這是屬於周秀芳的不眠之夜,全國道德模範、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重量級榮譽,同時落在她頭上。

事實上,這幾年來,當她的故事傳遍浙湘兩地,當我們一次次為她刷屏點贊,在我們心中,她早已經是令人仰望和學習的道德楷模。

這些榮譽,於她是實至名歸。

記者寫的第一篇報道,是她在“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年度人物榜上列首位。此後的3年裡,記者開始追隨她的身影,記錄關於她的每一個感人故事。

她是一道光,會發熱,有能量,照耀到了那些貧困群體。她的故事,也為有公益之心的鄞州人、寧波人、浙江人、中國人……打開了一扇門,看到了行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