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而後思探而後行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23K

讀書的好處是多方面的,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我們只有一次人生,而讀書卻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體驗多種的人生,在你面前展現廣闊的世界。

讀而後思探而後行

讀書具有樂趣。這種樂趣不為外物所滯,而求於內心樂趣。有時讀書的樂趣可以用放浪來形容,有些書讀過了以後,會令我們會手舞足蹈,欣然忘食。

讀書陶冶性情。腹有詩書氣自華,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相信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讀書使人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而香卻沁入了骨子裡。

讀書增長知識。古代讀書人要進行科舉考試,作為現代人也常常要與考試打交道,譬如:升學考試、學位考試、業務考試、職稱考試等等。這時讀書無非就是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通過考試來證實自己的能力。

讀書是一種樂趣,要享受這種樂趣也需講究些意境。我愛夜讀,每當夜深人靜、微風輕拂之際,開啟一盞檯燈,調好一杯咖啡,捧出書來,心便沉入了一種寧靜的意境。白天的緊張與勞累都忘卻了,處事的煩惱與愁緒也消失了。沒有寒暄與打擾,獨自神遊於字裡行間——科學的精密,哲理的深邃,詩歌的靈巧,藝術的美妙——都奔湊到眼前。待讀到會心之處,擊掌而笑,與古賢交談,與今哲辯論;或臨窗而立,看星月移動,聽樹舞婆娑,更是樂在其中。

然而書有好壞優劣之分,有些書可供品嚐,有些書可以吞下,但有為數不多的好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人生有限,學海無涯,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讀;還有不多的好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譬如說,《讀者》就是好的讀物,每當開啟《讀者》,就有一股書香撲面而來,沁人心扉。它經成千上萬讀者慧眼挑選,披沙揀金,彙集而成,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讀過一本《讀者》,就象交了一位益友。

書是傳播思想的,它能啟發人的思維,亦可成為束縛人的框框,所以讀書既要能入,又要能出。所謂能出,就是要跳出書本的框框,進行質疑和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之後必須進行思考,才可免於迷惘和危殆。宋朝理學家朱熹在《訓學齋規》提出:“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說的恐怕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讀書時宜做些摘錄筆記,讀書後可寫點心得體會,將自己的質疑和思考整理出來。

然而,個人的讀書思考可能是主觀的、片面的、膚淺的。這時不妨沏上一壺清茶,邀上三五好友,進行讀書交流和探討。富蘭克林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通過頭腦風暴,人人暢所欲言,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傾倒出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茶過三巡之後,往往妙語連珠,脫口而出,高山流水,知音可尋。特別是今天網路的普及為讀書交流和探討提供了方便,我常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放進論壇或部落格,與網友交流和探討,集思廣益,往往受益匪淺。

如果讀書之後,止於思考和探討,而不付諸於行動,那麼只是清談。讀《荀子•儒效》,使我明白教學的過程可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節,並把行看作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習可解釋為接觸外界,掌握知識,見諸行為,以美其身。教者須以身作則,而學者要持之以恆。經過讀書學習,認真思考,才能掌握知識,靈活運用。荀子認為,整個教學過程,是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要包括知行的過程。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而困。”教師傳授的多半是書面知識,講解以後,需要指導學生實地觀察,觀察以後,更要加以分析,使學生懂得道理,把聽到見到的轉化為自己學到的知識。

有了知識,再用於實踐,並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算完成了教學過程。反之,如果只聞不見,雖然聽到很多東西,一定會錯誤百出;如果只見不知,雖然看到很多東西,一定會鬧出笑話;如果只知不行,雖然知道很多東西,卻不解決問題,成為無用的累綴。荀子在兩千年前提出的教學過程,仍然基本符合人類的認識過程。人類的認識,只有不斷推進,才能不斷提高廣度和深度。

通過讀書,我實在是享受了許多難以形容的樂趣,也得到了一些知識和智慧。然而這只不過是我讀書的點滴感受而已。朋友,不論你的人生航向駛往何方,如果你有時間,請你拿起書本來吧。唐朝詩人顏真卿有首詩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時不我待,我們應該珍惜。

Tags: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