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培訓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3K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 篇1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可以說在穿著打扮這方面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在上這門課之前我連很多的化妝工具都沒聽過,更不用說認識和了解一些常用的化妝品的使用方法。在選課時抱著很期待的態度,很希望能學好,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出眾些。

人們常說“人靠衣裝,美靠靚妝”“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從上了這門課以後我是深有感觸,化妝確實有著很神奇的作用,它可以彌補我們面部的不足,也更能彰顯出我們的優勢,一個妝化得好與壞都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形象,同時化好了妝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自信和魅力。

在沒學這課之前我對淡妝、裸妝、晚妝,煙燻妝和夢幻妝等各種妝基本上都不瞭解,不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場合該化什麼妝,但是自從上了課以後我都基本瞭解了這些妝的特徵以及化的方法,雖然技巧掌握程度還有待提高,但是我還是會堅持學習,使自己不斷進步。

學這門課不僅教會了我一些基本妝的化法,還學到了一些關於面板護理與保養的知識始我不知道自己的膚質,很少會注意面板的保養,只有在面板特別乾燥到起皮的程度才會抹點兒童霜,而且從不注意要吃些有助於美容健康的食物,只是偏袒於胃口的需求,但是從上了這門課後我開始注意飲食和面板護理的事項了,每週也會做幾次面膜,也買了一些護膚品,這段時間確實發現自己的面板要好些了,不會幹燥的起皮了,也變白更有彈性些了,所以還是要感謝周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祕方。

學了這門課可以說是讓我終身受益,不管是參加節目表演、面試還是生活中都很有幫助,讓我變得更加自信,很多同學都說我越來越漂亮了越來越會打扮自己了,所以現在的我很自信很快樂的面對生活。

學完這課有點小小的遺憾就是由於課程時間的限制沒能從老師那學到服裝搭配和髮型選擇和禮儀方面的知識,很期待周老師下學期的課,我也會加強自己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其他途徑學到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知識。

總之還是要感謝周老師這段時間辛勤的教導,我會更努力的去完善自己。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參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業有限公司創辦的岑溪市首屆“茶藝師”培訓班,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學習和積累,可以說是受益匪淺。瞭解了茶最早起源於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中國不僅是茶葉的故鄉,還是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

過去只知道綠茶、紅茶、花茶、龍井茶、烏龍茶這幾種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種類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而龍井茶屬於綠茶這一分類。除此之外,它們的加工方法和沖泡方法都各有差異。

何為茶藝?茶藝是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泡茶的技巧,實際上是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比如,沖泡綠茶要用玻璃杯,因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顯露出來,也便於我們欣賞茶芽形態和茶湯的顏色。明代茶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就有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的水質好壞,對茶葉的色、香、味,特別是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很大。而飲茶的技巧則是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色、香、形、味、韻的體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溫度,沖泡的時間。因此,可將茶水比例,開水溫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的三要素。

現如今,茶藝已經慢慢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來時都是以茶代禮,聚會時一起聊天喝茶,這些都與茶息息相關。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但願中國的茶文化越來越發揚光大。

最後非常感謝岑溪市天晟茶業有限公司給大家帶來的這一次學習茶藝的機會,讓愛茶的人相聚一堂談天論地,也讓我的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個優雅的女子,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愛茶,懂茶,惜茶的人。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 篇3

5月22日-28日,我參加了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實踐活動,作為第四團第四組的一名成員,赴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留車鎮族坑村開展調研工作。在一週的調研時間裡,我與第四組的其他5位同志一起,駐村入戶,走訪慰問,按照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的統一要求,圍繞“三農”有關問題,解民情,察民意,探民心,與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交朋友,獲取了寶貴的調研資料,也經歷了難得的心靈錘鍊。這次下基層農村調研實踐活動,讓我有了許多的思考和體會,現從三個方面報告如下:

一、立足現實,把“三農”問題繼續擺在戰略基礎地位

“三農”問題為何一直這麼重要?因為農業仍是最基礎的產業,農村仍佔有最廣大的國土面積,農民仍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又因為即使在已經開始邁步走入“”的今天,無論農業、農村還是農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在這次調研活動中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也親身感受到了。

第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由誰接手?千百年來,農業和土地都是中國農民的立命之本,但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們所調研的族坑村來看,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或經商,務農的只有留守的老人、婦女等。更關鍵的問題,這些外出的人即使回來,也已經不願或者不善於種地了,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也遵循著跳出農業、脫離土地的方向。“”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當我們明確了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些戰略目標的時候,還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加快培養新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由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接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農民增收如何實現?農民難,最難在增收。按照國家現行的政策,農民的收入包括三個方面: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從族坑村的情況看,對絕大多數農戶而言,家庭經營收入的來源是種植水稻、臍橙和養殖畜禽。種水稻,只能保證溫飽,在增收方面的貢獻很小。種臍橙,是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市場價格的變化無常和大多數農戶的經營規模很小,使它的作用僅限於能增收而難致富。養殖畜禽,利潤大,但風險也大,再加上投資大、籌資難,不是人人都能做,大多數情況可能是我們所遇到的那樣:一個老漢一頭牛,順順當當養上三年不過賺來千把塊錢。再看工資性收入,主要是外出務工,族坑村有人出去打工的家庭生活基本都還不錯,但也談不上富裕。這些人在外面辛苦不說,家裡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普遍存在,而且還有他們出去後如何退回來的問題。因此,打工有助於增收,但卻未必有助於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強。第三是轉移性收入,主要是農業補貼、社會保障和扶貧,農民對此十分歡迎,增收效果也比較明顯。但從現階段看,它不是普惠性的,而且水平也比較低。可見,要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特別是持續增收,在上述三個方面都要繼續再下工夫。

第三,農村教育為何兩難?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在這次調研中,最感動我們的恰恰也是孩子。當聽到孩子們在教室裡朗朗讀書,我們欣慰,但轉而見到年久破舊的校園,我們又不禁嗟嘆;當發現孩子們在“小白老師”的課堂上十分活躍,我們開心,但轉而探訪一個孩子的家,看到一間不屬於他們家的舊屋,一桌簡單且缺乏營養的飯菜,一對年老體病的老人,以及一個與白天在學校截然不同的男孩兒,我們又不禁心酸。特別是那一晚與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座談,面對他們反映出的農村教育兩難問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尚未鞏固的農村教育體系內,卻和城市一樣存在著優質生源流失的問題,這是農村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鎮上為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將村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集中到鎮中心校繼續學習,這本是好事,但上學地點的變化增加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政府補貼孩子生活的支出,而在現階段對農村教育支出有限的情況下,對於改善辦學條件的投入就要相應減少。這些兩難為何存在?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我們要努力的是,不僅讓農村的孩子們上得起學,還要讓他們上得好學。

第四,農村文化發展怎樣保障?我們調研所在的族坑村有著悠久的家族傳統,全村人都姓陳,一族出過三位進士,至今還保留著家族的祠堂和祭祖儀式。上一任村支部書記按名字在家族裡算是長輩,再加上他又是個能人,因此任內的工作有聲有色,威望也高。這應該就是一些學者所說的家族傳統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家族傳統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在保留著這樣文化的農村已不多見。與城市一樣,農村也存在著文化斷檔的問題;與城市不一樣,農村不那麼多元、開放,文化或許真的會就此斷掉了。文化缺失在農村的影響已經顯現,由於缺少更多的文化活動,包括族坑村在內的許多農村都還有賭博的惡習,許多已經致富的農民,因此而再次返貧。或許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這樣的情況會慢慢減少,但文化真空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為此,在農村重拾傳統文化是需要的,引入新文化也是需要的,但關鍵在於怎樣給文化的連結和發展提供保障。多年來開展的“三下鄉”活動是一種探索,農民歡迎,政府支援,效果明顯。但如何能讓送下去的東西留住、紮根,進而生長出新的東西來,卻正是現在更需要做的。

因為有了上面的問題,所以作為國家基礎的農業、農村、農民都還不穩固,必須把“三農”繼續放在戰略基礎的地位來對待。短短一週,我沒有給上面提出的問題找到答案,但我有了繼續尋找下去的決心。同時,我也明白了,絕不能離開“三農”談“三農”,只有返回農村,回到農民身邊,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二、深入基層,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

這次調研實踐活動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為我們提供舒適住房的大叔,是為我們烹調可口飯菜的大哥,是為我們準備洗澡熱水的大嬸,是為我們安排調研行程的村幹部,是一個又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農民群眾。短短數日,我們和他們沒有太多言語,但哪怕只是幾分鐘的交流,也讓彼此之間悄然建立起了感情,以致最後依依惜別、難捨難分。一直以來,我們這些在“大機關”的年輕幹部,工作不願講感情,只知道辦事要講求規律、服從原則、遵守規定。然而,通過這次調研,我發現其實我們錯了,或者說認識是不全面、不深刻的。我們做工作,關鍵是要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這件事說起來最容易,做起來最難。

首先,要對人民群眾充滿感情。當前,黨和政府都在深入研究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就是群眾工作。我們作為黨員,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的青年幹部,做好群眾工作,就要對群眾充滿感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次調研,短短几天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記憶,就是因為我們帶著感情下去,帶著感情去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我們的感情,首先是對身邊那一個個普通農民的,儘管他們帶著客家鄉音的話語令我們半懂不懂,但連日來的朝夕相處,一起吃飯、喝茶、抽菸、聊天,彼此的心在不斷貼近;我們的感情,也是對基層幹部的,他們陪著我們轉遍每家每戶,從農民的話語和表情中,我們看到了基層幹部為黨和國家、為農民群眾的謀心出力,從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們體會了基層幹部的不易與淳樸,儘管他們不完美,但卻很真實;我們的感情,更是對農村廣闊天地的,族坑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彷彿是鮮活的,把我們與這個陌生的地方緊緊聯絡在了一起。上面這段話不是在寫散文,而是我們這幾天的真實感受,離開族坑村,我們都被“掏空了”,人回到北京,心卻留在了那裡。群眾給了我們這樣的感受,我們又怎能不對群眾充滿感情?

第二,要讓人民群眾接受我們的感情。我們對群眾充滿感情,不能嘴上說說就算了,而要讓群眾感受到。在族坑村,我們探訪了村裡的貧困戶、五保戶,慰問了留守兒童,儘管帶去的慰問品和慰問金很有限,但農民們依然激動不已。是因為他們太需要這些東西和錢嗎?不是,是因為我們真實地走進了他們的家裡,和他們坐在了一起。農民群眾最講人情味,只要你走近他,他就會接受你。如果我們只是坐在北京的辦公室裡,研究和制定這樣那樣的政策,即使我們造福於群眾,群眾也會和我們陌生、有距離感。只有來到群眾身邊,他們才會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存在,相信這些共產黨的年輕幹部對他們是充滿感情的。

最後,要與人民群眾建立最深厚的感情。隨著國家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我們都處在劇烈的大變動之中。越是變動,越要找到可以信賴和依靠的力量,這樣才不致迷失。這股力量就是人民群眾。只有與人民群眾建立起最深厚的感情,從群眾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就能應對一切變動,迎接所有挑戰。與人民群眾相處,有時候我們覺得很難。在去族坑村的路上,我心裡也忐忑過,不知見了那些陌生的農民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見面後,握一下手,敬一根菸,我得到的是一臉憨厚的微笑,換來的是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轉眼間,一切顧慮煙消雲散。其實,與人民群眾建立感情是最簡單、最自然的事,不需要多複雜的形式,舉手投足之間,我們便與他們培養了感情,基於這感情,他們給了我們從工作到心理上的莫大支援。

三、實事求是,讓調查研究成為工作的基本方式

我不敢說在這次調研中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果,但調查研究本身已經是我最大的收穫。一路上,我們聽得最多的是同一句話:“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眾所周知,就是在尋烏這個地方,毛澤東同志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和《尋烏調查》兩篇光輝著作,從此這句話就成為全黨的共識。我從20xx年參加工作開始,至今已近7個年頭。在工作中,我講過很多話,但做過的調查研究卻很少。包括我在內的一些年輕幹部,長期以來似乎已經把“沒有調查,也有發言權”這樣一種工作狀態當作習慣,今天來看,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要認真對待和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明確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反對什麼、倡導什麼、避免什麼、追求什麼。

反對空口無憑,本本主義。我們年輕幹部最缺少的是經驗。在缺少足夠經驗積累的情況下,最容易犯的是兩種錯誤:一是空口無憑。張嘴就說話,什麼都敢說,這作為一種工作態度是積極的,但如果說的內容沒有事實作為基礎,沒有認真的思考和論證作為依據,空口說白話,就要不得了。特別是在對群眾說話、為群眾制訂政策的時候,尤其要反對空口無憑,因為它影響極壞、危害極大。二是本本主義。喜歡說書上怎麼怎麼寫的,領導怎麼怎麼指示的,檔案上怎麼怎麼規定的,唯獨不願說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當然,這不是說書上的話、領導的話、檔案上的話不能說,我們的工作要以書上的理論作為指導,要與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要嚴格按照檔案規定辦事。但是,理論之所以有效,中央精神之所以正確,檔案之所以可行,都是因為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是對實踐的客觀反映,否則,也需要修訂和完善。因此,根本上還是要用事實來說話。只拿本本說事,根源在於不掌握實際情況,怕犯錯誤,殊不知本本主義是更大的錯誤,因為本本看似正確,更有迷惑性。所以,我們必須像毛澤東同志說的那樣,旗幟鮮明地反對本本主義。

倡導調查研究,親身躬行。為了不犯空口無憑、本本主義的錯誤,我們就要調查研究。有了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調查研究,就是要掌握實際情況,因此必須到實際中去,特別是要到基層去。要知道,資訊在一級一級傳遞的過程中必然要被篩選,進而與原始資訊產生偏差,有時甚至與原始資訊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基層產生的是原始資訊,從那裡獲得的情況才不會失真。同時,做調查研究,不能由別人代勞,特別是在調查環節,絕對要親身躬行。因為調查就是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別人給你的,怎麼也不會是第一手的。在研究的環節,可以讓別人參與,大家討論,吸收不同的意見,但主要的和具體的分析工作還是要自己來做,從自己收集的資料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

避免漫無目的,主觀臆測。調查研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容易,做好很難。這裡面有方式方法問題,也有態度問題。漫無目的就是一種錯誤的態度。來到農村,滿眼全是沒見過的新鮮事兒,走馬觀花,眼花繚亂,最後在腦袋裡什麼都沒留下。調查研究首先得目的明確,你要了解什麼,尋找什麼,獲得什麼,挖掘什麼,都要事先準備提綱,按照提綱,按圖索驥,才能得到需要的資料。拿稀罕當寶貝,是調查研究最容易犯的錯誤。即使是這樣,調查研究也不會一帆風順,往往實際的情況與當初的設想差別很大。這個時候,又容易犯下主觀臆測的錯誤。為了把調查研究做下去,讓資料儘可能符合需要,我們往往會主觀猜測實際情況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把不相干的事也強拉進我們劃定的圈子裡。這雖然不同於前面說的空口無憑,但實際後果是差不多的。當然,主觀臆測與合理的主觀推斷是不同的,合理的主觀推斷是調查研究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但它的基礎還是事實,手中已掌握的情況必須能夠充分佐證推斷,這個推斷才是合理的。

追求有的放矢,實事求是。要把調查研究做好,首先要端正態度。正確的態度之一是有的放矢,帶著明確的目的性來搞調查研究,提高效率,有舍有得。另一個正確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實際情況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調查研究開始了才發現困難重重的情況屢有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實事求是,或者調整調查範圍,或者改換調查物件,或者修正調查思路,或者完善調查方法,總之要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圍繞著獲取實際情況這個唯一的目的,來組織調查研究工作。對待調查的結果也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它不和我們的心意就捨棄,往往越是這樣的情況,才越有價值。因為,從主要目的的角度來看,調查不是為求同的,而是為求異的。

四、立足本職,以更飽滿熱情投身國資監管工作

這次參加“百村調研”實踐活動的青年幹部有近500人,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調研經歷不同,因此各自的感受和體會也不同。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國資幹部,通過此次江西調研之行,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深刻認識國情,站在全域性高度增強做好國資監管工作的自覺性。國情是我們做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特別是像國資監管這樣極具探索性的改革事業,必須在深刻認識國情的前提下來做工作。通過這次調研實踐活動,我認識到農業未強、農村未穩、農民未富是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農業未強,是說原有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已經鬆動,但農業比較效益的低下和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使建立新模式的努力受到影響,農業現代化面臨複雜考驗。農村未穩,是說城鎮化的程序已經開始,但方向和道路尚未明確,農村正處在轉型的陣痛和變動之中。農民未富,是說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後,農民增收成為亟需而更難解決的問題,農民怎樣更多分享發展成果正待破題。帶著這些認識,再來看作為本職的國資監管工作,就有了新的體會。

三十幾年的國資、國企改革歷程已充分證明,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考慮並符合當時的國情,並要隨著國情的變化而適時調整。無論是承包制的大放異彩,還是兩步利改稅的失敗結局,無論是國資局的先立後撤,還是國資委的破繭而出,都是或應或悖當時國情而必然要出現的。今天,我們的國資監管成效顯著,但深層次問題也越發突出,下一步的改革怎樣走、向哪裡走,答案同樣要在國情裡面去找。“三農”問題看似與國資監管工作無甚關聯,但實際上它是我們出臺政策時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處在高階和前沿地位的國有企業,必然要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起,承接農業的轉型,引導和帶動農業實現現代化,這就需要我們在調整和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的時候,對此給予足夠的考慮。又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市場將被進一步開發,國有經濟在其中的佈局和發展也需要提前謀劃,華潤集團的“希望小鎮”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在全黨上下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的背景下,農民增收問題愈顯重要,國有經濟除了通過稅收和向社保分紅之外,在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也要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對企業進行考核和制訂收入分配政策時,同樣需要考慮這些情況。因此,“”時期,我們應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統籌包括“三農”問題在內的各種因素,來綜合考慮國資監管工作的下一步改革思路和措施,使我們的工作更加符合新形勢下的國情。

密切聯絡群眾,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檢驗國資監管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密切聯絡群眾,始終依靠群眾,是我們黨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走向勝利的法寶。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無論身處何職,做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兩個字刻在心裡,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絡群眾,就國資監管工作而言,一是要尊重企業的實踐經驗,走群眾路線,就是要遵循企業發展規律辦事;二是要支援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思維,密切聯絡群眾,首先要密切聯絡這些企業的“帶頭人”,充分發揮他們對企業發展的重要引領作用;三是要發揚幹部職工的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企業中最廣大的群眾主體,書寫中國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國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民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光輝篇章;四是要關心職工群眾的生活和幸福,讓他們共享親手創造的發展成果,並通過我們的工作,把黨的關懷和溫暖帶到群眾中間,培養廣大職工群眾對企業的深厚感情,夯實黨的群眾基礎。

國資監管工作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大局,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和黨執政基礎的穩固,更事關全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本質上講,國有企業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應該為增進人民群眾的福利而有所貢獻,當然,具體的實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是,不能把形式當本質。國資監管工作與其他政府管理工作一樣,其成效如何最終都要看能否符合並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設立國資委,建立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黨的xx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體制執行幾年來,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和發展。黨和國家關於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的決策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僅要在認識上形成共識,更要在實踐中經得起檢驗。作為具體貫徹和執行黨和國家決策的主體,國資委有責任自覺地朝著有利於維護好、實現好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方向,來謀劃思路、制訂政策、推進改革。但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是短期內通過幾項工作就能判斷出來的,我們只有始終堅持密切聯絡群眾,走群眾路線,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去理解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什麼,去把握國資監管工作怎樣才是符合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我們還要把國資監管工作的發展狀況、人民群眾對國資監管工作的反映,及時反饋到中央那裡,使中央能夠根據變化了的實際和人民群眾的意願,來完善決策。

堅持深入基層,把調查研究當作開展國資監管工作的“必修課”。中國的國資監管工作沒有先例可循,外國更沒給我們提供可以照搬的模式。要做好這項極具中國特色的事業,實踐是我們唯一的課堂。在這個課堂裡,需要學習的課程有許多,但其中調查研究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必修課”。對從事國資監管工作的人員來說,加強調查研究有著特殊的必要性:一是國資監管事業極具探索性、挑戰性,在實踐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情況和問題出現,我們要及時做好應對,就要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大量實踐資料,特別是一些具有苗頭性、傾向性的情況,認識和把握企業發展規律,從而增強工作的主動性。二是國資監管事業直接面對的是企業,企業講求實實在在的效益,這就要求我們的監管工作也必須求真務實,而調查研究就是求真務實最好的工作方法。三是現代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也處在快速的變革和創新之中,要使國資監管工作跟上企業變化的步伐,需要我們在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判斷企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從而來調整我們的工作。四是在倡導“大國資”、“大家庭”理念的背景下,開展務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對於加強國資委與所監管企業,以及各級國資委之間的工作聯絡和交流,推動全國國資監管工作“一盤棋”格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五是我們從事國資監管工作的同志背景各不相同,特別是許多像我一樣的年輕幹部對企業不瞭解、不熟悉,工作中難免會有不符合企業實際的情況出現,因此,除了到企業交流鍛鍊之外,更多時候,我們還要通過開展經常性的調查研究,來走近企業、認識企業,積累自己對於企業的經驗。

做調查研究,就要放下身段,到企業去,尤其是要到基層企業去,到生產經營的一線去。這是因為,基層的情況是最原汁原味的,問題是最直接的,經驗也是最鮮活的。在機關工作主要是掌握面上的情況,到基層去調查研究主要是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和生動的例項,兩相結合才能把問題分析透徹,制定的政策措施才會更加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想見,一支具有良好調查研究工作習慣和能力、掌握有效調查研究工作方式方法的幹部隊伍,對於提高國資監管的有效性,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是多麼的重要。特別是對年輕幹部而言,深入企業基層,還能增加對企業的瞭解,增進對企業幹部職工的感情,培養對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事業的責任感,這對年輕幹部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從本職工作做起,自覺地學習、運用調查研究,上好這門“必修課”。

以上就是我在江西參加“百村調研”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供各位領導同志檢查批評,供與我一樣的年輕同志交流,也供我自查自省。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 篇4

教育資訊化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通過學習製作課件,我對多媒體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知道了好多以前根本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收穫很大。

一、認清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我們用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問題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有助於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在教學過程中把豐富多彩的視訊、動畫、圖片等資料展示給學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某些問題的設定,可以培養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意識,加深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選擇合適的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增大我們的課容量,節約時間。如果沒有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單純靠粉筆、黑板等教學工具來進行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是跟不上現代化教學的要求的。

二、明確了多媒體課件應具備的特點。

要讓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性。

這是多媒體課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課件必須為教學服務,必須符合學科的教學規律,反映學科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在課件製作中,媒體素材的選擇與組織、問題的設定等方面都必須體現這一特性。同時應深入淺出、注意啟發。

2、科學性。

“科學性”是多媒體課件最基本的特點。課件最基本的特點。課件所涉及的內容必須科學、準確、健康、符合邏輯、層次清楚、合情合理,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知識水平。

3、互動性。

一個好的多媒體課件具有友好的人機互動介面。友好的人機互動介面除了有美觀大方的頁面,還包含各種型別的圖示、按鈕、視窗、熱鍵、熱區等,讓教師在課堂上更有靈活性,根據實際選擇不同的學習路徑。

三、課件製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課件製作要簡潔實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畢竟是一種輔助手段,它是用來輔助我們的教學的。一個好的課件關鍵在於它的實用性,應該說只要是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有助於引起學生的深刻思考、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的課件就是好課件。

2、注意色彩的合理應用色彩的應用可以給課件增加感染力,但運用要適度,以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為原則。如:色彩搭配要合理,動、靜物顏色要分開,每個畫面的顏色不宜過多。

3、注意字、圖、聲的混合對於一些動畫,由於其自身不帶聲音,設計時,應為動畫配上適當的音樂或音響效果,這樣可以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聽功能,有利於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

對於一些重點的字、詞、句,除了採用不同的字號、字型和字形加以強調外,也可以運用動畫、閃爍引起學生注意。另外,我認為不要試圖每堂課都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處理,這樣既沒有必要,也不現實,製作一個好的課件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教學的有利補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還是在課堂。

四、利用好現代化教育裝置,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這次學習製作課件,讓我認識到一個優秀課件不單純是一種技術的運用,而應該從教學設計,技術運用,內容呈現,創新與實用等去設計和製作。我要利用好學校先進的多媒體裝置,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美容護膚培訓心得體會 篇5

為期兩天的南通大學20xx級團支部書記培訓已經圓滿結束了,在這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兩天裡,我收穫了很多。

記得在開班典禮上,校團委楊書記著重給我們講了身為一名團幹部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讓我們這些大一的團支書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好地發揮組織領導,榜樣示範和橋樑紐帶的作用。在講話結束之前,楊書記對我們提出了幾點要求,希望我們能夠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待團幹部的工作,把這份工作當作一份是事業來幹,把它作為展示自我才華的一個平臺,在工作中互相幫助,相互支撐,以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另外,其他幾位老師還分別從團幹部的工作藝術,團支部建設與團活動開展以及通訊報道的寫作三個方面對我們進行了專題輔導,並分組舉辦了團日活動的展示並進行了評比。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自己對有些方面瞭解的不夠,這些專題輔導加深了我對工作的瞭解,增強了我做好這份工作的自信心。

在這兩天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大家一起準備團日活動展示的過程。起初,我認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學院,彼此間不熟悉,在兩天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準備好團日活動並進行展示,可能效果不會很好,可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在得知要進行團日活動展示的中午,我們幾個學院的臨時負責人就交換了聯絡方式,並在下午確定好活動的流程並進行了分工合作。

這次,我們機械工程學院主要是負責知識競答和大合唱,其中大合唱是和化工學院一起配合完成的。當晚,我們確定了人員的名單,並組織了排練。雖然這幾天晚上氣溫很低,但大家都能準時到,並積極參與到排練中。剛開始,大家不熟悉,不好意思唱,也擔心唱不好,後來經過幾次排練,覺得效果越來越好,但是由於臨時決定脫稿,所以表演時效果有點欠佳,導致耽誤了一點時間。那晚排好節目回到宿舍,我便開始整理知識競答的題目,並在第二天把整理好的題目交給了主持人。令我們激動的是,在這次團日活動展示中,我們第四組整體表現不錯,雖然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不足,但我們不管是上臺表演的,還是在幕後組織策劃的,大家都很開心,不只是結果,更是過程!

雖然兩天的相處時間很短暫,但我們早已成為要好的朋友,大家相處的都很融洽。在準備活動期間,我們共同處理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實踐中,我更加了解到楊書記所講的在工作中相互幫助,互相支撐,積極面對的重要性,更加清楚地瞭解到團日活動的流程以及怎樣面對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更加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我相信,這些對我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