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德育教育經驗論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15W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下面就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推薦德育教育經驗論文的範文,歡迎閱讀。

德育教育經驗論文

德育教育經驗論文篇1

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即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的。這四個要素在國小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又彼此密切聯絡。而“行”是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由此可見,國小思想品德課中的行為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德育目標。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為,並使之科學化、持久化,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

對學生的行為訓練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國小思想品德課的行為訓練應該做到:訓練要求具體化,訓練要求規範化,訓練形式多樣化,訓練內容系列化,教學要求立體化。

一、訓練要求具體化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要注意整體性、層次性。整體性即體現課程標準對國小思想品德教學總內容的要求(學科目標)。層次性則體現在把總目標分解成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各個年級的教學目標上(年段目標、課時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把握好“度”,不隨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國小思想品德課中的行為訓練,要求要具體明確,不能籠統抽象,這樣學生才記得牢,學得會,做得到,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接觸到學校這個大家庭不久,他們所掌握的道德行為都是機械的和被動的,問題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穩定的,他們不善於把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聯絡起來,容易出現言行脫節、道德行為不穩定等現象,他們的感知和思維活動都依賴於具體形象。

例如: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值日勞動的行為訓練,不應該對他們一位單純地講勞動的意義,而是應該對掃地、擦窗、灑水等值日勞動中一系列的常見活動,提出具體的要求,教給他們正確的操作程式,明確每項勞動所要達到的最終要求,並以此來檢驗自己的勞動成果。

二、訓練要求規範化

道德習慣是道德行為通過反覆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動力定型,是自動化的行為。形成了習慣,能使道德行為由偶然性變為必然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許多要求學生形成規範行為習慣的內容,如:對人有禮貌,遵守課堂紀律,升國旗時要肅立等,對這些規範點必須以規範化的動作反覆訓練學生,使之形成習慣,成為不由自主的行動。例如:我在教學《和外國朋友在一起》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讓學生排演了“外賓來到我學校”、“外賓和我們一起上課”、“外賓和我們拍照留念”等幾個小品,讓學生參與到課文中去,在和“外賓”的待人接物中,懂得對外國客人要熱情大方,有禮貌,要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道理,掌握禮貌用語和禮貌待人的具體做法。在此基礎上,通過平時的生活實踐加以鞏固,使學生的禮貌行為慢慢形成習慣,成為自覺的行動。

三、訓練形式多樣化

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從心理學角度看,國小生的主要心理特點告訴我們,他們的感知覺中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容易被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如果行為訓練的形成單一,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厭倦感。

為此,可以這樣做:讓學生聯絡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現身說法”,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進行的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學生只有具備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按照道德規範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加強道德修養和自覺調控自己的言行。少年兒童追求上進,嚮往英雄,好模仿。通過讓學生收集榜樣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學生在形象性和現實性的範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用榜樣示範法對學生起導向作用和促進作用。如:以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為榜樣,學習老一輩革命家高尚的精神,激勵學生奮進;以當代少年英雄賴寧為榜樣,關鍵時刻衝得上;以學生接觸最多、最親切的教師、家長為榜樣,以身邊的同學為榜樣。讓榜樣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上,給以極大的影響,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根據教材內容、目的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環境、條件等,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形式多樣的行為訓練,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理想的效果。

四、訓練內容系列化

學生的認識總是從未知到已知,從膚淺到逐步深化的漸進過程。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也是一個由低到高,從簡單到複雜的長期過程。荀子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因此,衡量一個學生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能否身體力行,對學生的行為訓練的內容也必須形成一個合乎邏輯的系列。

如:低年級著重進行養成教育,訓練學生學習、生活和勞動的習慣,訓練學生的文明禮貌;中年

級著重對學生進行集體生活行為準則的訓練;高年級著重指導他們進行意志、品格的訓練。訓練的內容要有層次,有針對性,切合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養成教育來說,它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根據一年級初入學兒童的年齡特徵,第一學期對學生著重進行最基礎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按時上學,遵守課堂紀律,對老師要有禮貌,和同學友愛互助,講究個人衛生等。第二學期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如學會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對人要有禮貌,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打擾別人,保持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不說謊話,做個勇敢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做家務活,當好值日生等。這樣有條理、有坡度地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適應了他們道德行為的發展基礎,併為中、高年級繼續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五、教育要求立體化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需要正確的指導和反覆的訓練,還需要注意課內外、校內外延伸活動的開展,導好學生社會行為表現。引導學生用道德尺碼去檢驗社會上的千姿百態,辨別美與醜,善與惡,增強抗腐能力,把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社會要求掛上鉤,增強道德信念,昇華精神境界。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帶鼓動性的問題:“你學的道德,你家中人也懂嗎?請你向他們講講,並做給他們看看。”例如:在教學《助人為樂的好少年》一課時,課前我要求學生收集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動人事蹟,課中組織學生學習課文中**、**等同學助人為樂的事例,並以我校幾年如一日照顧鄰居孤老的“學雷鋒標兵”潘峰為榜樣,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做個助人為樂的好少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每週五主動去給幼兒園的小朋友打掃衛生。又如在《人口的警鐘》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強化由於我國人口過多,雖然有些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佔有量卻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後面的觀念,增強人滿為患的憂患意識。課前我要求學生採訪自己的父母和祖輩,讓學生家長用錄音形式現身說法,來體會黨和政府所制定的計劃生育的國策好。從正反兩方面(獨生子女好和多子女劣)來初步認識只生一個好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要為控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作貢獻的責任感。課後組織學生打著“只生一個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等標語的橫幅上街宣傳。使教育的社會職能蘊含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之中,使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結合形成立體化的教育網路。充分發揮家庭、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影響,轉化消極因素,優化國小生健康成長的環境,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化。

德育教育經驗論文篇2

鄧小平同志對學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級教育領導部門也都強調必須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所以學校教育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則顯得更加重要。因為隨著商品的流通,人們原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受到了衝擊,產生了變化。這種衝擊與變化也直接影響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

國小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即讓國小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特區、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為特區和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

為培養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上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瞭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其它學科包括數學、英語、自然、音樂、體育、美術等教學大綱中也都明確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任務。

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還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其實,各學科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的思想教育內容充實,其它學科的潛在思想教育內容也不少。如數學課必須適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科學的思想方法;自然課可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愛護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並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美術、音樂可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只要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範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我們完全可以結合班級實際和學校的中心工作來進行。例如,學校抓校風建設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和違紀現象,引導學生去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從而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如果學生無法分辨或意見不統一,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切忌過早下結論和簡單地灌輸。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遊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教育經驗論文篇3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系統來考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範影響受教育者,啟發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經過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我總結出一點德育工作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教育說服

教育說服法是通過“曉之以理”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社會道德行為準則,改正錯誤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行為的一種教育方法。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師曉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學生心悅誠服時才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道德動機推動道德行為 ”因此,如果學生對教師講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壓制和強迫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育結果,還會產生負效應。因此教育說服法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說服法很多,如主題班會、思想品德課、座談會等。下面談談我作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 情感陶冶法

積極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構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創設富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學生在特設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薰陶,從而陶冶情操、修養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品德培養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一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所以,對於一個高中班主任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係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一個健康的道德環境。我在建設班風的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優良的班風可以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強烈而感人的氣氛,優良的班風能充分地發揮情景教育的功效,對學生產生巨大而無形的“滲透性”影響,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薰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鳴,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從而達到“修身養性,壯情煉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準,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醜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在這種健康輿論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充套件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

(三 )實踐鍛鍊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鍊,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時由於高中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積極好學、求知慾和上進心強,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種實踐活動恰恰特別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我在實踐中也大量地採取各種實踐鍛鍊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特定事情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範的措施,然後以探討的方式附於集體討論法,最終得出一定的道德評價。

(四) 耪樣模仿法

耪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英雄模範和其他先進人物的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班主任作為一名教師,不僅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航者。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其思想品德和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樣。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我作為班主任,要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對學生傳授道德規範,另一方面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既重言教,又重身傳,努力做學生修養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聯絡,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一般地說,“知”的培養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誌;“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因此,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促進四要素統一和諧地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慮認識過程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班會或團隊活動向同學們正面宣傳提倡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是需要的,但抓住時機,創設自然融洽環境,努力激發學生自身的“內應力”與道德情感則是另一回事。在校內、教室是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在這兒,有的通過別開生面的班隊活動,有的挖掘學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則根據學生個性與心理特徵,因勢利導,達到各種教育預期目的。但也應看到,由於對學生“主體需求是內化的原動力”這一點認識不足,在如何把社會首先規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品質方面研究得不夠,我們的某些方面教育就顯得脆弱與生硬。學生在那種正面教育場合,有時很難放開自己,他們經常只是首先意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學生在活動中發言,所說的也常是此刻我應該說此什麼,而非內心真實所感,不能期望這種形成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其實,真能觸到學生靈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跡。它不僅發生在操場上,發生在課間十分鐘,而且發生在事先無所準備的最自然的生活與情境中。因此,進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開啟學生心靈的啟動器,是“知”與“行”的中介和“催化劑”。

(一)以情育情,以情動人

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說,情能動情。即在一定的時間和範圍內,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發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絡的情緒。我曾帶過一個班,有兩位女同學因小事發生口角,繼而惡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軒然大波。事後,我不是武斷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當事人心平氣各地瞭解情況,並打算抓住這個時機,召開一個主題班會。班會以小組為競賽單位,安排了學生喜聞樂道的歌曲、典故、諺語、名人名言等專案,圍繞著“團結、友情、親情”進行了緊張的比賽,學生們情緒高漲,竟相參與。當活動進行到高潮時,我在黑板上寫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幾個大字,緊著錄音機裡傳出了《相親相愛》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情感共鳴。隨著如潮般的掌聲,那兩個同學不約而同地走上講臺,四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認識到同學間,要互相“包容”,只有團結一心,班級這條“大船”才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向上的班風。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們知道,單純地對學生說教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同樣單純地採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說理,也難以使學生產生有原則、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愛之切”正是這個道理,因此,班主任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使他們知道應該怎麼做、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如去年五月份,發生在美國轟炸南聯盟中國大使館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我趁此機會讓學生觀看電視,收集有關新聞報道,激發他們的愛國激情,發出了“中國人民不可欺”的強烈心聲。同時,又讓他們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勵他們“為中華崛起讀書”以實際行動來聲討美國的暴行。這樣,無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就是說,認知越豐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會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導行

情感的另一特點是實踐性。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搖動情感發展的動力。所以情感教育要從實踐開始,在實踐中,以行育情,越實踐,學生的情感就越深,反過來,情感越深,就越願意實踐,從而形成自覺行為。

在以“愛心獻功臣”的活動中,我班學生紛紛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片愛心。錢雖不多,但卻體現了中國青少年對那些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一直是批評的角色,是小搗蛋,但了也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援助當然源於他們對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獲得一份快樂嗎?他們自己卻沒覺察到,就在那瞬間,他們的靈魂迸發出怎樣可貴的火花。我抓住時機,談了愛國的含義,談了什麼叫高尚,使同學們從奉獻中體會到自身精神的愉悅。這樣,這使整個教育過程都瀰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氛圍。

總之,當學生不僅學會了留心觀察周圍世界,心胸開闊,樂於助人,而且也學會留心觀察自身,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變得更好、更完美的,他們才算真正逐漸成長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師的貴任之一就在於抓住良機,尋找學生對外界教育影響的最佳接受點,以情育人,最終過到知、情、行的統一。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深入發展,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利益關係、目標追求、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學校德育面臨著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變遷。道德作為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將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隨著經濟生活的變革而變革。在社會日益趨向現代化的程序中,教育不可避免地捲入高速運轉的社會機制。升學教育中,智育被抬到無限高的地位,德育則乏人問津。儘管這一做法意味著與教育完整性的背離,但從多方利益出發,這種現象似乎已約定俗成。“德育為首”成為一句喊得很響做得很虛的空話。雖然今天素質教育以不可阻當之勢對抗著“應試教育”、“升學教育”,但考試制度不變,德育地位仍難從根本上提高。

拋開外在因素,探求本質原因,中國小德育工作出現種種弊端其根源在於自身。中國小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還有教育物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的思想意識、心理品質、價值標準與以往學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都未能及時地對這一點科學分析、科學對待。依然採用陳舊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難產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實落實學校德育工作、走出學校德育工作誤區將是一項十分複雜而又具體細緻的系統工作。除學校常規教學外,還要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軍民共建、跨學校跨地區互助活動等渠道,讓學生進行道德體驗,用貼近生活的理論和實踐,培養學生適應市場經濟所需的政治觀點、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和文明行為,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平等競爭思想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質。向深層次的心理品質教育延伸,向高層次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擴充套件,將養成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和理論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的知、情、意、行同步發展,成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學校要發揮主渠道作用,堅持育人方向,根據學生實際來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各班級、各年級、學校總體都要積極宣傳新人新貌、好人好事;開設事蹟展館,提倡文明禮貌、社會新風尚;強調思想進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學,強化德育效果,學校應建立健全學校、家庭長期聯絡制度。一方面幫助家庭瞭解學生品德發展情況,並根據學校工作重點確立家庭教育任務,互相彌補不足;另一方面根據家庭教育是互動教育的特點,通過子女成長影響家庭的價值觀。形成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總之,充分發揮各渠道優勢,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提高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效果,實現整體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