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美國旅遊心得感想(精選3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5.14K

美國旅遊心得感想 篇1

1、安檢

美國旅遊心得感想(精選3篇)

美國的飛行安檢特別嚴格,不但要脫掉外套、鞋子,解下腰帶,託運的行李不允許上鎖,他們可能會隨時開啟檢查,而且檢查使用的是強X光機,膠捲必須取出,否則還沒回國膠捲就全“洗”出來了。最“與眾不同”的是每個航班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人被抽做“特別檢查”。這次,我們就“有幸”碰上了一回。

那天,在從華盛頓飛往舊金山的機場,我和往常一樣和先生一起辦理check in,一起托執行李,隨身帶了一隻旅行包,交給先生揹著。過安檢時,我先交上登機牌,順利通過,接著緊隨我身後的先生也交上登機牌。。。。。。一分鐘、二分鐘,檢察官遲遲沒有交還,還通過對講機喊來了其他工作人員。“有什麼問題嗎?”先生問。檢察官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需要再核對一下資訊,示意我先生跟來的工作人員一起走。來人還算客氣,看我焦急,就對我解釋說,“放輕鬆,沒什麼問題的,只是例行檢查而已”(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特別檢查)。滿腹狐疑的我看著先生被帶到安檢門的另一側,單獨隔離在一間透明房子裡,幾分鐘後,房子上的燈顯示沒有探測出異常,先生又被安檢員帶到旁邊,用一個什麼檢測器,探測全身的每一個部分,包括光腳丫子。全身都檢查完了,然後檢查隨身攜帶的那個旅行包,檢察官戴著手套,拿著鑷子,一層層仔細檢查,把包裡的每一樣東西逐個取出,用那個檢測器上下探測,連一張小紙片都不放過。全部檢查完沒有異常後,她再把每一樣東西放回去。整個過程我先生只有被動看的份,連最後要求自己裝回東西都被檢察官微笑婉拒。出來後,我和先生討論為什麼他會被抽到做特別檢查,他長的像阿拉伯人?名字像恐怖份子?後來發現直接原因是他的登機牌上有4個A,凡是被打上4A的人就是特別檢查物件,安檢口工作人員只是照章辦事,這個“彩”是在換登機牌時已經“中”上的,只是我們第一次沒有注意到而已。回國後查網路,發現有此經歷的人還不少,有專家指出,由於去美國旅行人的機票大都是在國外購買,機票號碼顯示持票者為外國人,因此在美國受到特別檢查的概率也就高。但對於什麼樣的人被挑到做特別檢查,似乎毫無規律可循,既有經濟艙的,也有頭等艙的,既有有色人種和外國旅客,也有衣冠楚楚的白人,對明顯阿拉伯服飾的人也沒有特別關照,似乎是完全隨機的。

美國機場的X光機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更強更敏感也體現在我們同去的一個團友身上。該老先生若干年前腦部做過手術,應該是被打進了一根鋼針之類的東西,據他說,他出國從來沒有因為腦部的這跟鋼針而遭遇過麻煩,但這次在美國,每次過安檢每次都“嘟”,而手工安檢因為不能排除他頭上有其他東西而每次都被要求關在那件透明玻璃房子裡“面壁”,直到機器也確認無可疑才被放出來。

2、吃飯

中國人上餐館,習慣了直接看到空位就坐下,尤其是在繁忙時段,前一桌客人剛走,後一桌客人就坐下了,然後看著服務員收拾餐桌,送上選單。而在美國,餐館門口都有一塊牌子“wait in here”,剛開始以為是繁忙時供客人排隊等位用的,後來發現,在空閒時客人也會自覺在這塊牌子處等候,等待服務員領位。剛落地美國時還不懂這個規矩,看到餐館裡沒人就直接找個位子坐下了,發現服務員錯愕的表情還覺得奇怪。後來有一次在一家繁忙的餐館裡吃飯,坐在一桌還沒收拾乾淨的桌子前,叫來服務員準備點菜,結果被服務員禮貌的“請”了出去,堅持要我們等她收拾完桌子再進來坐。幾次以後悟到了美國人的邏輯,原來美國人把餐館也當家一樣,沒有經過領位就進入餐館和沒有經過邀請就擅闖民居一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在她們還沒有完成餐桌的清潔工作以前,你的入座就好比讓外人看到了她們家凌亂的還沒收拾的屋子一樣讓她們感到難堪。因此在這裡提醒各位要去美國的朋友,在美國吃飯,一定記得等待服務員領位,即使飯館裡空無一人,這也是一種禮貌。

3、購物

在美國購物很自由,心情很愉悅。買東西時,沒有營業員喋喋不休的勸說(也可能和我是“外國人”有關),可以慢慢看慢慢挑;試衣間很多又很大,而且燈光明亮,溫度適宜;買回來後不喜歡了,更可以隨時去退,只要是沒用過的都可以退,絕對不需要理由。

美國旅遊心得感想 篇2

從近一個月的美國行歸來,感觸頗多。到過了美國東西部,接觸到美國的各個方面,算得上是深度瞭解了吧。相比談對景點內容的觀感,我更傾向於談一下自己親身感受到的一些社會細節的問題。

1、素質:美國人素質還是很高的,這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些細節中得到體現。在美期間,所到之處都沒有發現插隊問題,在登機、登車、買快餐付款、超市付款處,菜場收銀等處,人們都自覺排隊,並且每個人都和前面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行人過馬路時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車行至沒有訊號燈的十字路口時,即使沒有攝像頭和交警,司機也會自覺停下,四處觀望確定安全後再繼續行車。這些都已成了美國人的基本素質。

2、教會:和美國本土人一樣,很多在美國的中國人都會去教堂做禮拜。有了基督教的信仰,人們都變得博愛、熱情。並且他們的信仰很虔誠,很少有事情能夠阻止他們去教堂。

3、學校:在美國國小附近的路口,總是可以看到老師帶著學生過馬路的現象。在晴天的早晨,學校還會舉行升國旗儀式,儀式上會請學生代表朗讀、帶頭合唱等。天氣不好的時候,學校則開廣播晨會。

4、交通:美國的交通很發達,靠近市區隨處可見六車道、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很少有堵車發生。美國人開車都很遵守規則,前後保持適當距離,很少見超車現象。由於交通違規、擁堵較少發生,交警執勤的現象在美國就很少見了。

美國旅遊心得感想 篇3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曾經引發了許多人對人生的感嘆和思索。但是,生與死的拷問,並不僅僅侷限於人。1961年,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問世,在西方規劃界掀起了一場“大地震”,現代主義城市規劃制度、方法、原則及其強烈作用下的城市被推到質疑和拷問的境地,並由此萌生了後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種子。儘管雅各布斯並非城市規劃專業人士,在書中對城市規劃界一直奉行的一些金科玉律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言辭也十分犀利甚至幾近刻薄,但卻引發了規劃界對社會公正、城市多樣性、複雜性、人性化等全方位價值判斷的深刻反思。此後,城市規劃開始由工程技術轉向關注社會問題,人本主義在規劃中逐漸張揚。可以說,雅各布斯的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城市規劃的走向,也啟發了人們對城市及其生活的重新認識。

記得多年以前,有個同事說起他學生時代的一次課程設計。那是一條老街道,兩側的建築有些破舊,環境也比較凌亂,但卻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街邊的鋪面、攤點人頭攢動,也有主婦閒聊、小孩玩耍、路人過往,這一切跟雅各布斯所描繪的街道生活十分相似。設計的目標是將它改造為一條交通方便、分割槽清晰、秩序井然、環境優美的新街道。在當時來說,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一次課程設計了,但剛好有個外籍教師在該校訪問交流,他覺得題目不對,會誤導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他認為原來的街道生動、真實,生活豐富多彩,充滿著活力和溫馨,為何要改造它呢?同事說他當時很不理解外籍教師的觀點,因為教科書上早就列舉了破舊、混亂、複雜、無序的種種弊端,應該以嶄新、整齊、簡潔、清晰取而代之,那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空間秩序並帶來視覺美。這個外籍教師連基本的城市規劃原則都不遵循,不是幼稚,就是獵奇。同事當時懷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因為那時,我們正在接受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思想的洗禮,還沒有了悟“生活本身就是目的”的真諦。

許多年過去了,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雅各布斯的觀點早就連同其他各種觀點被引介進來了,但並未在規劃界引起多大的反響。為何時至今日,當《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的中譯本出版後,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呢?答案可能跟時代背景有關。但凡一石能擊起千層浪的著述,大都直面現實,切中時弊,方能引發共鳴。雅各布斯撰寫該書之際,正是西方戰後大規模重建之時。從思想領域來說,理性主義佔據主導地位,從城市規劃領域來說,現代主義大行其道,規劃師們普遍相信:他們在描繪美好的物質空間的同時,也在設計著美好的社會和美好的生活。他們注重了空間的物質屬性,卻忽略了空間的社會屬性,似乎只要用新環境來替代舊環境,各種社會問題就能自動解決。事實並非如此,現代主義創造了許多鋼筋混凝土森林,使城市容納了更多的人口,但卻沒能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園,反而造成了各種消極後果,社會結構被肢解,人際關係被割裂,種族隔離、貧富差異、犯罪率上升、小汽車肆虐、社會動盪等問題越來越尖銳。現實與願望相去這麼遠,對現代主義的質疑自然會引起強烈反響,這或許是當時該書引發“地震”的時代背景原因。從國內情況看,由於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西方存在差異。改革開放以來,先是解決各種短缺問題,其次是解決改善和拓展問題,時至今日,各種累積的社會問題開始顯現出來,成為城市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可能是該書在國內能引起強烈反響的時代背景原因。當然,國內人文意識的覺醒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當人們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城市及其城市規劃時,就發現半個世紀前美國發生的一些故事,似乎在我們身邊上演,並且很容易拿書中的事例相互印證。因為雅各布斯不是城市規劃專業人士,無須高屋建瓴地去構築巨集大、完整、系統的理論框架,她涉足城市規劃領域的方式是批評當時流行的做法,其依據也非主要依賴於理性分析和邏輯推理,而是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從一個空間的使用者角度去感知、從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中去思考、從實地調查中去總結。在眼睛和心靈面前,所謂的專業知識變得無力招架了,因為說到底,城市不是建來看的,而是要為使用者服務的,使用者有沒有專業知識,並不妨礙他的真實感受。同樣的,國內各界人士從自身生活經歷出發,也很容易詬病當下的城市規劃,特別是所謂的舊城改造,因為後者已經帶來並且會繼續引發成堆的社會問題。

也許人們會問,既然雅各布斯早已把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作了顛覆性的批判,並且從事實看來很有道理,為何還不放棄這些教條呢?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任何學說和理論,都是針對當時當地的問題而提出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十分罕見。雅各布斯對現代主義規劃的兩位大師霍華德和勒柯布西埃都給予了無情的批判,並且言之成理,但並不能因此得出她比那兩位大師正確或者高明的結論,因為他們當時面對的城市問題完全不同於雅各布斯時代的城市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自然不會相同。即使這兩位大師之間,觀點也大相徑庭,要想去偽存真,還得釐清城市規劃發展演變的脈絡,才能準確把握住不同時期、不同學說之中的精髓,不至於滑到“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去。

18世紀下半葉,產業革命席捲歐洲。到了19世紀,西方基本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並迎來機器大生產時代。工業成為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隨著工業生產的集中而迅速擴張,原有的城市形態難以適應工業化時代的各種要求,使得城市在組織制度、社會結構、空間佈局、生活形態等方面都遭遇強烈衝擊,到了霍華德時代,社會矛盾極度激化,城市環境十分惡劣,交通擁堵、住房短缺、地價飛漲、疾病流行、道德淪喪、人口爆炸等“城市病”可謂病入膏肓。人本主義思想家們認為,大城市是罪惡的淵藪,是違揹人性的,是不人道的,必須加以控制和消滅。霍華德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之一,出於對人性和自然的熱愛,在對土地所有制、稅收、城市膨脹、城市貧困、環境惡化等種種社會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田園城市”理論,由此奠定了現代城市規劃的基石。誠然,霍華德最擅長的並非形體規劃,其理論的精髓也不是田園城市的總平面,而應該是他的社會改革主張。之所以將他推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奠基人,是因為他首次突破了以往城市規劃要麼炫耀統治者權威、要麼彰顯規劃師個人審美情趣的巢臼,提出了關心公眾利益的宗旨,這一點成為了城市規劃百年不變的職業信條。

真正構建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是稍後的柯布西埃,他堅決反對霍華德用空間分散的手法來解決“城市病”的“田園城市”模式,認為那是“麻醉劑”,認為應該在人口進一步集中的基礎上藉助新技術手段來解決城市問題。他反對傳統的街道和廣場,認為那是舊城市所有弊端產生的根源,他自信已經創造出現代城市最終並且通用的形式,如功能分割槽、道路分級、街區的土地儘可能空曠並用作綠地、城市格局簡潔嚴謹蘊含秩序、建築按照群體靈活自由佈置、大型公共建築富有雕塑感並體現幾何形體之間的協調與均衡等等。伴隨著現代建築運動,柯布西埃的規劃思想也影響到世界範圍,此後的大規模重建和新建,基本按此模式展開。新建的典型城市如昌迪加爾和巴西利亞,都是按照圖紙建造出來的,並在一段時期得到廣泛讚譽,後來卻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改建的地區則如雅各布斯所描繪的那樣,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所以,到了1970年代,西方對現代主義的批評越來越多,直至“後現代”學者乾脆宣告它的終結。不過,用歷史眼光來看,他簡潔明晰、追求效率的思想對戰後急需重建家園起到積極影響,也體現了技術進步的作用。另外,他的思想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接受,因為其設計思想中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色彩,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建造模式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其高度理性也容易受到發展中國家決策者的青睞,其作品的形式美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所以,儘管1970年代以後在西方開始出現後現代思潮,但在發展中國家,現代主義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可以說,現代主義解決了一些城市問題,卻又帶來了另一些新的城市問題。當帶來的新問題上升到主要問題時,就是它遭遇拷問、走向終結或者變革、新生之際。

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矛盾凸現期,大城市的一些痼疾也愈演愈烈,困擾著市民的生活,對效率的過分追逐使得我們放棄了其它許多目標。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生活質量的改善,反倒失去了一些傳統魅力地區,城市被切割成一個個孤島,汽車彷彿成了城市的主角,空間變得單調乏味,可望而不可及,或者專注表面文章,街道生活漸趨式微,人際關係也逐漸淡漠,一句話,“現代城市病 ”的若干症狀開始凸現。當此際,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給我們的感覺已經不再是他山之石可攻玉,而是有切膚之痛了。我們的確應該深刻反思城市規劃的習慣做法,校準我們觀察現象、分析情況、解決問題的座標,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改進規劃方法和決策程式,使規劃真正起到維護公眾利益的作用。

儘管該書討論的是40多年前美國大城市的問題,但對於我國當前仍極具借鑑意義。書中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無論是從認識論還是方法論的角度上來講,亦不無啟發。

啟迪之一是對於城市的理解。我們在建設和使用城市,對這種使用的經歷都有著親身體驗,因此可以說我們擁有一個很好地認識和理解城市的基礎。跳出職業規劃師的角色,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觀察,也許會有更多的體會和收穫,正如本書作者以一個普通公眾或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去觀察城市中的生活一樣。城市是一個極富動態和多樣化的地方,書中所提到的那些成功的城市區域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作者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字對大量城市生活進行了生動地描述(如作者將某一街道上從早至晚的生活場景描繪成“芭蕾”),這能讓我們深切體會到,當我們面對城市時,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生命,一種最為複雜、最為旺盛、最為真實、最為鮮活的生命。因此,當我們面對和處理城市問題時,必須抱著一種敬重的心情和謹慎的態度,去仔細觀察和辨析城市生活中的細節以及隱藏在背後的秩序和原則。

城市始終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其中包容了動態的、豐富的生活。城市不會是一件凝固的藝術品。藝術是生活的抽象,與真實總有一定差距,而城市裡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則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理解和認識到城市的這種多樣化、複雜性甚至是矛盾性。那些“大師”、“天才”筆下描繪的非凡的城市藍圖、烏托邦式的城市理想,是試圖把城市當作一件終極的完美的藝術品去創造,也許在“天賦神權”或“天賦皇權”的時代這種理想有可能實現,但在今天這種人權、民主的時代,永遠只能是也僅僅是一張美麗的藍圖。對於城市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學者曾這樣描述:人們為了生存,來到了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人們留在了城市。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也是城市的生命。城市需要各種各樣的多樣性,各種互為聯絡、互相支援、錯綜複雜的多樣性,基於此,城市生活才可以進入良性和建設性的運轉,城市中的人也因此可以保持並推進社會和文明的程序,才能“生活得更好”。有了這種對城市本質(生活)的理解和對城市天性(多樣性)的認識,也就能確定我們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終極目的。目標瞄準了,當面對複雜的城市問題和各種有關城市的理論、理想時,才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

啟迪之二是對傳統城市規劃理論及實踐的質疑和反思。經受過傳統規劃教育,從事這個行業的規劃師,常常沉迷於一種巨集偉的、激動人心的、終極目標式的規劃設計成果,而又為其實施所困擾。“牆上掛掛、紙上畫畫”,常常是規劃師所面對的無奈。而有些時候,規劃的實施又真的能帶來圖板上的藍圖所描繪的那種美好場景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有些時候某些規劃的實施恰恰不亞於一場災難。作者在書中通過美國大城市的例項對此有過描述和分析。不幸的是,40餘年前發生在美國的有些場景今天在我們的國家卻正在上演,儘管時代背景、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有所不同。而在我們今天的時代和地域背景下,在強有力的調控下,規劃的實施似乎還更加輕而易舉。值得質疑和反思的是,那些美麗的藍圖跟城市當中天天發生的生活或事件是不是真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有著直接的聯絡?一些傳統的思想和做法(作者認為如霍華德)想做的就是把權力、人口、用途和資金的增加等等都“凍結”起來,然後將其安排在一個處於靜態的形式中,控制起來。本書作者將這種思想視為“封建思想”。這種思想也許在具有強力計劃控制的背景下還有一定意義(其真正實施也不見得就是好事)。但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時時處於動態變化的背景下,這種靜態的思想、巨集偉藍圖似的結果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本書幾乎完全是從過程和動態的角度來談論城市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活不會是靜止的,城市也不可能是一天建成的。對城市而言,過程是本質的東西,這不僅體現在城市的形成過程中(在“神權”或“皇權”時代,也許有的城市出現不需要過程,但那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這種意義上的“城市”)。城市日常的執行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更進一步說,一旦我們從過程的角度考慮城市問題,那麼我們也就必然會考慮到產生這些過程的因素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也是本質的東西。發生在城市裡的過程並不晦澀難懂,並不只是專家才能弄懂。在城市中生活的任何人都可以看懂和理解這種過程,但我們有時候往往一不小心就沉迷於一個夢幻般的結果中,卻忽視了這種過程。

啟迪之三是對城市問題及方法論的認識。本書中,作者引用了沃倫?韋弗(洛克菲勒基金會自然和醫學委員會前副主席)的觀點,科學思想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處理以下三個問題的能力發展的過程:

⑴簡單性問題,包括幾個有著直接聯絡(通常可以用公式來表達)的變數(因素)問題,如古典力學,聲、光、熱、電學等;

⑵無序複雜性問題,各個變數(因素)處在雜亂或不可預知的狀態中,但從整體上來看系統又擁有一種可以分析的平均特性,如現代的統計學、概率論等;

⑶有序複雜性問題,各個變數(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的,以致可以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本質上是有序的,如生命科學。

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常常把城市看成是簡單性問題或無序複雜性問題,也一直試圖從這個方面來分析和對待城市問題。早期的規劃理論和實踐中,規劃概念中的變數,如人口、用地規模,以及服務設施、交通設施、開敞空間等等,它們往往被認為是簡單的、又相互關聯的簡單的變數,被置於一種封閉的、靜態的體系中。當然,許多規劃理論家和實踐者早已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20世紀,城市規劃理論開始汲取統計、概率理論這些新思想,一不小心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似乎城市問題就是無序複雜性問題,只有通過純粹的統計分析才能理解城市。有了這種認識和概率統計方法,也就有了可能對城市進行的聲勢浩大的調查,也就有了很多可以炫耀的統計資料和各種圖表。此外,從統計方面勾畫出城市規劃圖也就有了可能,而人們往往對這種圖還深信不疑。這也恰恰是我們許多人在今天樂此不疲正從事的工作。新的方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但城市中的問題真的是非理性、不可理解、不可預測的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來說,概率和統計這種方法只能使得我們對所謂的城市問題進行“鳥瞰”式的分析,提供一個更廣泛的分析範圍而已。

作者認為,城市就像生命科學一樣也是一種有序複雜性問題。城市中的各要素處於這樣一種情形中:諸多的變數各不相同,但同時又通過一種微妙的方式相互聯絡在一起。因此,城市問題表現出來的往往也不會是單獨的一個問題,我們只要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和分析就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這些問題表現出很多變數,但並不是混亂不堪,毫無邏輯,相反,它們互為關聯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種有序複雜的機體充滿著很多可能還沒有檢驗過的關係,但顯然這些關係不僅互為關聯,而且完全可以被理解。對待這種問題的方式,是先確定一個變數(因素),從其存在和行為著手,然後想方設法弄清這個變數(因素)與其他變數(因素)的緊密關係,以此來達到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從有序複雜性的角度來看待城市問題,需要通過顯微鏡式的細緻觀察的方式才能對這些活動有所理解,這種觀察方式既不同於適用觀察簡單性問題的那種粗糙的、肉眼的方法,也不同於適用對待無序複雜性問題的那種鳥瞰似的觀察方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處理簡單性問題和無序複雜性問題的分析方法也會得到使用,但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策略。這一點,也許是本書從方法論上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多樣性是城市的生命,因為城市中的生命和生活就是多樣和複雜的,我們根本的目標就是提高城市的活力,營造豐富的生活。規劃和設計城市,實際上就是在規劃和設計生活。那麼別人的生活可以被你規劃和設計嗎(尤其是當面對城市中成千上萬人的時候)?也許很難,所以我們必須拋掉曾經罩在我們頭上的光環,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去面對和理解城市中的一切。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因而城市是複雜的,但是,它也是有序的。我們可以去感受豐富多樣的城市生活,去挖掘隱藏在背後的秩序,因而我們也就可以通過規劃和設計去引導城市的生活,通過引發城市的多樣性,而使城市富有活力,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儘管我們面臨著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是對於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因為“一個城市有了活力,也就有了戰勝困難的武器,而一個擁有活力的城市則本身就會擁有理解、交流、發現和創造這種武器的能力。……充滿活力、多樣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是自我再生的種子,即使有些問題和需求超出了城市的限度,他們也有足夠的力量延續這種再生能力並最終解決那些問題和需求。”

絕妄去迷證真如――我願意用本文標題與規劃界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