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5.26K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

“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採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我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為簽證的關係,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午時才到。我到了後,那12箇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教師你最之後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餘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2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他決定離開南京,勵志回重慶去讀農學院。到了西南農學院,他更是過得自在,期間只有一次輝煌:救過一個人。他編的考分歌謠在班上流傳:"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不留級,不補考。"

1953年8月畢業,全班同學都被分到了全國各地,最遠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後,就坐著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外的安江農校。

這一呆,就是20__年。

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上的課讓學生喜歡。"他上課上得好,下課還跟學生玩,"當年的學生回憶說,"他不講究那麼多,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試驗逃過劫難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裡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缽裡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_"停刊前的最後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援袁隆平的試驗。

"_"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倖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罈罈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裡。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裡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物件。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汙泥裡,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著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開放的科研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雲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海南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麼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裡,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裡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熱?吭?20%以上_。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3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4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裡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資料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援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20__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__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鬆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裡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菸,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菸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菸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啟用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菸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菸的人不想抽菸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菸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菸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菸。”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6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他的童年時光,幾乎都是戰爭的威脅中度過的。那時的他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處逃難。

年幼的他不懂,為什麼我們中國要受欺辱?為什麼我要東奔西走?為什麼中國要忍受飢餓和貧窮?等到袁隆平高中畢業,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穩定了,但在他的學業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難。上了大學是好事,可是學啥?父親的思想比較傳統,希望兒子能通過上學走入仕途,升大官,賺大錢。可袁隆平不樂意呀,他不喜歡錢,偏偏喜歡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裡,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歸宿,在別的孩子把賺錢當成理想時,他卻對鮮花,綠草,果樹有著異常的嚮往。而他也確實這麼做了。1949年,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西南農學院的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湖南農校任教。在那幾年,他邊教課邊學習,不光給學生提問題,更喜歡給自己提問題。課堂外的他,經常埋頭在田野間,去從實踐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災害來了,很多地方都鬧起了饑荒,人們有的餓死,有的病死,就連袁隆平的身體也有些撐不住。

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他愁得連覺都睡不好。在當時,雜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難題,就連發達國家的專業人員也沒有攻克,很多人都覺得袁隆平在痴人說夢,可他偏偏不服輸——“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人民捱餓的景象就是他的動力,他邁開雙腿奔走進田野,去尋找那從未有人見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頭頂著大太陽,腳踩在爛泥裡,彎著腰一點點地觀察、尋找,後來他終於找到了,可這僅僅是第一步。實驗,觀察,整理資料,撰寫論文……潛心研究了好幾個春秋,他才使雜交水稻成為了可能。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7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醫護人員同人類的“敵人”進行著殊死搏鬥。當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是他們沒日沒夜在一線上作鬥爭,保衛著我們的家園,保護著我們的健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長髮。還記得她說“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現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17年以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原本計劃春節去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說,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床醫學,現在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

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種生物來說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但那些依舊在前線奮鬥的人,捨己為人,疫情當前,有這麼一群逆行出征的人,他們或請戰馳援武漢、或在一線聯防聯控、或默默堅守崗位,以無畏的精神請戰沙場,構築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成為這個特殊春節裡靚麗的“風景線”,也正因有了他們,各戶人家才得以守護、每份團圓才更加幸福。

逆行出征,他們是默默“做貢獻”、堅守本職崗位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抗擊疫情的最廣泛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冬日雖寒,溫暖常在;疫情面前,人人有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都是戰士,都需要衝鋒在前。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無論是環衛工人、運輸司機,還是微公益協會志願者、藍天救援隊,甚至越來越多的單位、團體、個人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他們有的在交通運輸、防疫物資加工等戰線上堅守崗位、保障需要;有的協助社群進行疫情監測及排查;有的為村民上門講政策、做疏導、穩情緒……

不僅僅如此,教育部也採取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措施,老師們紛紛端坐在鏡頭前,開始了他們的“網紅生涯”。對於每位師生來說,這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每個人都在努力適應,雖然網課效率沒有在學校的高,但我們卻更應該比在學校時更加努力,克服困難,做到自律,不辜負老師的辛苦付出,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堅信,有這麼一群最美逆行者衝鋒在一線、戰鬥在一線,我們一定能讓病毒止步於此,我們一定能迎來春暖花開的一天!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8

為了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精神。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20__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面對兩名兒童(一人五歲,一人六歲)意外落水,重慶育才國小王紅旭老師丟下自己3歲的孩子,奮不顧身跳進長江進行施救。很快水裡的異常也引起路邊群眾的汪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幫忙救人。大家通過手牽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協助王紅旭老師把兩名兒童從水中救起,經檢查,兩名兒童生命都沒有大礙,可是王紅旭老師因為救起1名女童並將其遞給共同施救的同伴,轉身繼續營救另1名被衝入江中的男童過程中,迴游途中體力嚴重不支,瞬間被捲入江中,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為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著。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溫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著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9

“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這是1943年主席為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五的親筆題詞。馬錫五擔任庭長期間,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執法嚴正,剛直不阿,他的審判方式被稱為“馬錫五審判方式”。

20__.6.4,57歲的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滕啟剛積勞成疾去世,他的故事讓人們想起了“紅色法官”馬錫五。

11月4日,滕啟剛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遼寧時代楷模”榮譽稱號。這個被稱為“馬錫五式好法官”的人的故事,像暖流溫暖著初冬的遼瀋大地。

“滕氏調解法”讓百姓心服口服

滕啟剛30年來從未離開過千山區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區人民熟悉和愛戴的法官。20__年到千山法庭工作的王鉍程,從滕啟剛身上看到馬錫五的身影。

“馬錫五下鄉瞭解情況遇到農民下地歸來,會把農民手中的牛繩接過來幫他拴好,等他休息一會才開始談;滕庭長經常帶著我們把法庭搬到農民家炕頭,盤腿坐在炕上從拉家常話開始。馬錫五說,群眾找上門來反映問題,是對你的信任,怎麼可以拒之門外?滕庭長把自己的電話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群眾諮詢、傾聽他們的訴求。”

就像“馬錫五審判方式”給邊區人民帶來公平正義一樣,滕啟剛的“滕氏調解法”讓千山群眾感受到司法溫度。

20__年,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鎮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廣場,需佔用一個農戶門前200多平方米土地,農戶要求高價補償,村裡做了多次工作也沒用,氣得村書記找滕啟剛要起訴農戶。

滕啟剛瞭解到這個農戶剛做完心臟手術,脾氣還很暴躁。他找到農戶說:“我來不是因為村裡告你,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你不用把我當法官,就當懂點法律的人,幫你出出主意。”一番話拉近了距離。幾次登門交流後,問題得到解決。

有人概括“滕氏調解法”:辦理家庭糾紛,運用“親情融化法”;矛盾複雜,依託各類組織運用“外力協助法”;涉及利益分配,運用“換位思考法”;糾紛激烈,運用“背靠背法”。對滕啟剛來說,所有調解法只有一個核心:用心去調解、用情去疏導、用法去解疑,讓法律以柔軟方式走進群眾生活。

滕啟剛整理歸檔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寫著“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結案”。那是20__年,滕啟剛收結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從張桂梅老師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獻給了黨、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貧困山區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們要以學習先進典型為標杆,對照黨章、準則、條例查詢差距、檢視剖析好自身存在問題,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繫群眾、服務人民的公僕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紮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連日來,隨著媒體的廣泛報道,老軍人李文祥的事蹟在中原、在全國各地傳頌,感動、震撼、陶冶著無數受眾的心靈。李文祥的故事,讓我們領略了一種別樣傑出、豐富的人生,讓我們切切實實目睹了革命老前輩的不凡品格。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設時期又是這樣安貧樂道不問索取;從不炫耀成績,於樸實無華中埋頭實幹……“這就是你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省委書記盧展工一語中的。

一個沒有精神的時代,註定是一個平庸的時代、一個無所建樹的時代。我們處於一個市場經濟時代,物慾膨脹、極端利己等市場經濟副產品讓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喪失了精神,李文祥的事蹟,對許多人來說顯得十分遙遠、陌生。但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正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堅實的脊樑。遠的不說,在我們中原大地上,就誕生了並不斷湧現出一代代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一批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志士,一群群甘於平凡、埋頭苦幹的“孺子牛”……正是有了他們,中原大地始終浩氣勃發,河南發展始終動力澎湃!

李文祥老人的精神,就是新時期“三平”精神的寫照,是“普普通通、踏踏實實、不畏艱險、俠肝義膽”的河南人的典型,值得大力弘揚、認真學習。浴血奮戰求解放,甘做村官為黎民,我們要學習李文祥心繫人民的情懷。功名利祿面前淡泊,苦難憂患面前挺身,我們要練就李文祥無私奉獻的風骨。位卑未敢忘憂國,即便在最基層的崗位上也做到“守土有責”,報效國家人民,我們要接過李文祥那火熱的責任感。不圖虛名,不慕浮華,只為多幹實事,造福一方,我們要好好傳承李文祥那務實重乾的作風。

中原經濟區如何建?領導幹部作風如何轉?答案不是抽象的理論,它就寓於千百萬優秀中原兒女的實際行動中,寓於他們身上蘊涵著的偉大精神中。李文祥身上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他給我們樹立了一面鏡子,一個楷模,一個標杆。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作為法院幹警,要像滕啟剛同志那樣服務群眾、忠誠組織、執著事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銳意進取的幹事激情、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我將堅持以人民滿意作為法院工作的最高標準,認真恪守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提高法院工作在人民群眾中的認可度、滿意度。

事有千件,貴在實幹。要使滕啟剛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落到實處,就一定要以滕啟剛精神為根本要求,緊密聯絡思想實際,聯絡工作實際,聯絡生活實際,切實做到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嚴從實要求自己,做法治道路上的“燃燈者”。學習借鑑“楓橋經驗”,整合社會資源,以我院“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為平臺,加強行政案件訴源治理,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第一次看到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張桂梅校長的事蹟是在20-年11月的學習強國平臺上,起初也只是當作一條新聞點開的,但看完後內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在網上搜索了很多關於張校長的報道,甚至當時就有一種衝動,我要帶女兒去那所學校看一看,看看別人是怎麼學習的,我已經和我家的丫頭說了此事,可惜的是受疫情影響,暫未成行。1月5日,在參加黨員學習時和大家一起再次觀看了張桂梅校長的事蹟,我感覺心情難以平復,必須要寫點什麼。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對於貧困這個詞沒有什麼太深的印象,即使年少時家裡生活條件不太好,在父輩的努力下,我們後來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但在很多地方,貧困仍然存。20__年我曾經去過雲南,當時坐著北京212途經貧困山區的學校時,所看到的場景讓人記憶深刻。當時臨近中午,年長一些的學生用幾塊磚頭支起飯盒用樹枝生火燒飯,做好了再分給年紀小的學生一起吃,他們住的房子即使在白天都是黑乎乎的,孩子們聚在一起,他們睜大了眼睛看著你,那種眼神讓任何人到了那裡都會有一種想法——要把自己身上所帶的能幫到他們的東西都給他們,當電視中的畫面真實的出現在你面前時,真的讓人無法忘懷。但你能給的東西總會用完,用完了又該怎麼辦?

-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為了脫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並且決心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張校長紮根雲南從事教育幾十年,她看到了貧困給學生們的求學之路帶來的羈絆,特別是在一些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孩子十幾歲就會出嫁,貧困以及守舊的思想中斷了她們的求學之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校長走的就是以學脫貧之路。辦一所免費學校,這個想法在常人看來近乎瘋狂,先不說別的,我們又有誰敢有這樣的想法。但張桂梅校長不但想了,而且促成了,20__年11月,麗江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建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這所女子高中不僅是一所免費的學校,而且招收的學生不論基礎,不設“門檻”,甚至第一屆的學生有的成績只能考幾分,這樣的成績誰能想到她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在三年後的大學聯考中達到綜合上線率100%。雖說社會上難免會對華坪女子高中的學習方式有雜音,但對於山裡的貧困女生來說,只有學習才能讓自己邁入更寬廣的天地,才能讓自己徹底的擺脫貧困。

我們要記住華坪女子高中是一所公辦學校,在這所學校裡求學的同學從沒有忘記對黨和國家的感激,而張桂梅校長是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托起了華坪女子高中同學們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

最後,讓我們一起記住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的高三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我們學校這段時間組織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路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作為一名戰鬥在一線的教師,我覺得和她相比較我深感慚愧,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蹟後,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20__年春節雖然很冷,但最美的逆行者卻溫暖了我們的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中國人回家與家人團圓的腳步:沒有想到我們會重蹈20__年非典的覆轍,也沒有想到我們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需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更沒有想到當我們居家不曾踏出家門半步時,有多少“逆行者”正在冒著生命危險拼命拯救病人的生命……

他們說:“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逆行者”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他們仁心仁術,大愛無疆;他們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在奉勸民眾不要去武漢的同時,他們卻寫好請願書逆流而上。他們不是偉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是他們用平凡的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生命尋找更多人的生命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患者的人生!

鍾南山院士今年已經84歲的高齡了,原本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卻選擇了臨危受命。他從沒有過絲毫猶豫,就像當年面對肆虐的非典一樣,匆匆出發,奔赴戰場。他在高鐵上的那一張照片,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國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73歲,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拼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一線。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研製抗擊疫情的藥,她一天只睡三個小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70多歲的老人了,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你爭分奪秒,為生命築起希望的港灣。你忘了害怕,堅守著捨生忘死的諾言。你忍住淚水,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你逆行向黑暗,無懼危險。你與病魔激戰,拯救病患。你為人民奉獻,犧牲在前。白衣天使,大愛人間。這就是中國醫生! ”這一則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道出了逆行者們的大無畏精神。是啊,疫情無情,人間有愛!退縮,從來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我們擁有著力量,我們必定會勝利!

加油,逆行者!加油,武漢!加油,偉大的祖國!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無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貴,雪中的梅。”這是感動中國20-年度人物給張桂梅的頒獎詞。實至名歸,因為她是拿命在踐行自己的初心。

在頒授現場,有一個催人淚下的細節——張桂梅被人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人們清楚地看到她的手上貼滿膏藥。張桂梅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切。她在發言中動情地說:“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沒有豪言壯語,卻能直抵人心。

大山沒有窗,山巒遮蔽了夢想的光芒,大山需要窗,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張桂梅為師以德,志向恆遠,數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擔當與奉獻。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推動建立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位山區女孩,用知識改變命運。她重疾纏身,每天吃著多種藥物,卻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徒步翻山越嶺,走遍山區村寨,將陽光和雨露灑向孩子們的心田,為鄉村女孩插上築夢的翅膀。她勤儉樸實,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最低標準,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來資助學生、發展教育事業,他沒有積蓄,卻並不貧窮,知識是他的財富,信仰是她的力量。用紅色的赤誠點燃大山的希望。她以“紅梅傲雪,大愛無疆”的精神,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幫助他們實現“知識改變命運”。她是孩子口中慈愛又嚴厲的“張媽媽”,是將全部心血傾注在教育事業上的“燃燈校長”。用初心和信仰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為民奉獻、堅韌執著的高尚情懷!

春迎百花夏望月,秋收碩果冬傲雪。人間本多情,我讀懂了你初心不變的教育情懷;生活本多彩,我看到了你甘於奉獻的生命本色!

再高的山也無法禁閉夢想,再遠的路也不能阻隔信仰,張桂梅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永遠閃爍著希望之光,指引少年乘風破浪!她是時代的傑出楷模,是我心中敬仰的巾幗英雄!

有人不解,沒有子女,沒有財產,張桂梅如此拼命圖的是什麼。用她自己的話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為社會作貢獻時,她覺得值了。教書育人的樸素心願,正是支撐她堅持到底的不竭動力,豁出命來也要改變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像張桂梅一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燈塔,指引著孩子們前行的方向,激勵著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堅守初心、照亮他人。因為熱愛,我慶幸選擇了教師這份平凡而神聖的工作。躬耕不輟、專注於心,使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我恪守的教育信條。我雖然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貢獻,但在學生的擁戴、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讚譽中感受到了做教育工作的滿足感。見賢思齊,為師以德,初心如磐,篤行致遠。未來的路,我願意牽著學生的手,將無數中國英雄的精神鐫刻在孩子們的心裡,讓孩子們乘著信念的翅膀在祖國的天空中翱翔!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已近耳順之年,始終無畏歲月,我相信我還是從前那個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義的少年。”

這句話是滕啟剛法官對自己初心的詮釋,也是他一生堅守信仰的縮影。_年6月4日,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滕啟剛,因病去世,時年57歲。他一生堅守信仰,為公為民,先後獲得“全國法院優秀直播法官”“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調解能手”等30項榮譽。斯人已逝,可他的話語仍然鏗鏘有力,久久地撞擊著每一個法律人的心靈。

我們要牢記我們為了實現理想信念而出發。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終身的課題。滕啟剛法官對黨的忠誠和熱愛不僅僅翻湧在他的心底裡,更是流淌在他的每個舉止之間。他在申請入黨時曾激動的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能有今天,一切都要感謝黨和人民培育了我。愛黨於我而言,是一種鐫刻進生命裡的情感”;他最愛唱的歌是《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每當唱到“是你領我走上光輝的人生路”時,就禁不住掉眼淚;在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時,他也會態度誠懇的告訴當事人:“我不僅是法官,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滕啟剛把對黨的忠誠牢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為理想和信念不懈奮鬥,書寫了無愧於黨和人民的精彩答卷。在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熾熱的赤子之心,感染著我們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為前行之路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我們要牢記我們為了捍衛公平正義而出發。

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的內心期待,也是共產黨人追求的崇高價值。在千山政法系統廣泛流傳著一個8倍放大鏡的故事,這是一個法律人尊重法律、捍衛公平正義的最好的例證。_年,在一起案件中,王某因衝突動手打了任某,由於關鍵證據監控視訊極不清晰,難以辨認實際情況,公安機關沒有做出行政處罰,任某因此把公安機關告到法院。面對這樣複雜的情況,滕啟剛買來8倍放大鏡,頭幾乎貼著視訊一幀一幀細緻察看,眼睛看紅了、看出了淚水,幾分鐘的視訊看了3個多小時。終於,他捕捉到了王某抬手打人的動作。法院判決公安機關重新作出行政決定,對打人者給予行政處罰。

滕啟剛法官以實際行動堅守了公平正義,司法公正的基因早已浸潤他的靈魂血脈,他的生命如同炬火,照亮我們捍衛公平正義的旅途。

我們要牢記我們為了踐行為民初心而出發。

滕啟剛法官常說一句話:“法官辦理一個案子,也許就是當事人的一生”,他說他是農民的孩子,深知老百姓打官司的不容易,因此他把自己的電話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群眾的諮詢、傾聽他們的訴求。有時他剛開完庭就接到群眾電話,長時間傾聽累得直打盹,但手裡還依然握著電話。_年冬天,滕啟剛接手了一個贍養老人糾紛案件,老人到法庭求助。滕啟剛深知一紙判決解決不了問題,下決心做好子女工作。當時正值寒冬,天空飄雪,鄉間道路崎嶇泥濘,他踩著積雪到幾個子女家瞭解情況,擺事實講道理,耐心的調解終於贏得了老人子女的尊重和信服,他們答應輪流贍養老人。對於滕啟剛來說,調節工作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就是用心去調解、用情去疏導、用法去解疑,以百姓心為心,讓法律以柔和的方式走進群眾生活。

對老百姓,滕啟剛法官總有一顆“柔軟”的心,他愛到群眾中去,愛聽老百姓說話,他把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記在心裡,用真情和實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稱讚。滕啟剛法官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豐碑上鐫刻著司法為民的錚錚誓言,時刻提醒我們走好腳下的路。

我們要牢記我們為了擔當責任使命而出發。

“滕啟剛法官在生活中開朗活潑,親切和藹,但一到討論案件時就像換了一個人,十分嚴謹認真”,滕啟剛法官總給人留下嚴謹的形象,他對於研究案件的細緻程度甚至可以用“苛刻”來形容,他總說“只有到現場找真相,才是我們法官敲響法槌的底氣。”_年,一家礦山公司因尾礦發水造成耕地和果樹被淹,因為對賠償金不滿,幾十戶村民湧到法庭討說法。在評估過程中,滕啟剛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不顧汙染物對面板的傷害,一下子踏進10多釐米厚的汙染層,不斷提醒鑑定人員,這裡的汙染物更厚一些,那裡需要再測量……最終村民獲得了合理的補償,雙方都沒有上訴。

我們常問:“究竟什麼是擔當?”我想擔當就是面對困難,不逃避,不推諉,勇於挑起重擔。滕啟剛法官將一生的美好光景都奉獻在了司法事業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伏案工作,這就是擔當。他的一生猶如一本厚重的書,每一次翻看總能汲取營養,讓我們每一個旅人重整行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人的生命原本脆弱,有些人卻成為歷史長河裡閃耀的星標,人的精神原本渺小,有些人卻穿越時空在你我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恆的豐碑。滕啟剛法官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他以生命做讚歌,讓我們每個尚在路途中的行人,不忘出發時的初心,在新的征程上砥礪前行。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英雄是什麼?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他可以是在生死麵前敢於踏出第一步的人,也可以是在危難之際勇於發出第一聲的人,是敢於犧牲的革命先輩,是保家衛國的英勇戰士,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當然,也可以是默默於人群之中,甘於奉獻、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生命的人。滕啟剛同志,正是這樣一個躬耕於我們身邊的英雄,他平凡而不渺小,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英雄”這個詞彙做出了獨特的詮釋。

作為法院青年幹警,我們將接過滕啟剛同志傳承給我們的火種,在平凡崗位鑄就忠誠擔當的品格,練就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高揚幹事創業的奮鬥精神,以青春無悔踐行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以矢志奮鬥譜寫法治事業的輝煌成就,以擔當有為鑄就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利用假期,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被他的事蹟一次次打動一次次落淚。在網上閱讀了《楊善洲的故事》。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著我。反思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教師自己今後該如何向他那樣守住一方淨土,甘為人民的孺子牛哪?

學習他們愛國愛黨,無私奉獻的精神。

學習他們,就是要像他們那樣,樹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楊善洲同志擔任保山地、縣主要領導長達三十餘年,但從未為妻子孩子撈上一冊“農轉非”的戶口本,沒有給家裡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他常對家裡人說: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政府,縣裡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作為捐資助學等捐獻了出去。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是要像他那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學習楊善洲同志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

楊善洲同志穿著樸素的服裝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仍以普通群眾的心態往來其間,以赤誠之心對待群眾。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以一團火的激情,腳踏實地,撲下身子,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我以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更加愛自己的事業,熱愛學生,瞭解尊重學生,時刻把學校放在心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學生放在心上,把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不講條件,不打折扣的完成工作任務。

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後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於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併到省人大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一句話說得鏗鏘有力。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永葆鍥而不捨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拼搏到老、奉獻到老,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像他那樣有一顆知足的心,給自己的幸福畫一條最淺的底線,給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一個崇高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從點滴工作、從平常的生活中感悟幸福的能力;懷一顆感恩之心,認真黨的事業自己的這份職業來之不易,多思考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歷,想想更多人對自己的期待,做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有一顆奉獻之心,明確只有在為人民服務過程中通過為他人創造幸福才能讓自己真正幸福,也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笑容便都帶著教育的符號。我們走在校園裡,不經意地撿起一塊垃圾;面對學生進步時會心的微笑;說到不正之風的厲色聲討;見到正義之舉時的由衷讚歎……所有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都會潛移默化的給學生以正面的影響,這就有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通過學習楊善洲的事蹟,自己更加認識到,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還要不斷提高對教師道德的再認識,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規範自己,在不斷地更新自我中成長淨化,努力做學生和教師的典範。

2023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隨著鈴聲響,一位老師拿著話筒喊著:“下來吧,下來吧!”400多名來自山上的孩子,正在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拼盡全力奔赴而來,從視訊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99%還是愛讀書的,因為她們嚐到了不讀書的苦頭。這位老師的初衷是救人的,孩子們越苦讀老師就會越苦教,而這位胸前佩戴黨徽臉上蠟黃的老師就是張桂梅,她紮根貧困山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卻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正是瘦骨如柴的張桂梅,奉獻了一生創辦了國內一流的華坪女中。1996年,張桂梅調到雲南華坪女中教書,後來,她患腫瘤後,鄉親們救了她並捐錢,為了報答鄉親們,她能做的就是教書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20__年創辦了免費華坪女中,剛開始她也遇到了困難,有很多女孩子放棄上學,回到家裡待嫁,張桂梅就去家訪,她要帶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可是這是大山裡的傳統習慣。訪問一兩家就覺得心裡很難過,沒有米了,沒有衣服了,她就去送可就是不聽張桂梅的,可是她沒有放棄,這些孩子不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裡的女人也不懂,她知道解決低素質的母親,解決低素質的孩兒,一定得讓孩子讀書。

她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忘初心。辦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剛剛開始她改變了一個女孩子,成績從五分,到考上二本,她是這麼做到的呢?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們有點收穫,要不她就會覺得會白乾,每天陪在女孩子們身邊,女中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30歲,她要求老師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要有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從不休息,這讓顧家的我慚愧。張桂梅頂著社會的壓力和社會的質疑,直到孩子考到670,孩子們的成績離不開張桂梅的付出,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女高。

她與命運抗爭,對黨忠誠一生。因為長期奔波,身體大不如從前,她說“只要能吃飯就能熬得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其實張桂梅在剛調來華坪女中的時候,就是有病的,各界都捐錢給他治病,她就想大家都這麼希望她活著,就要好好的活著,活著就不能白活,有些人不明白她這樣做,在她的內心當中,信仰支撐著她,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拋頭顱,灑熱血,背後強大的信仰力量讓她守護著女高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共產黨,也不會有華坪女中,她告訴孩子們要熱愛校園,更要熱愛國家,不管走到哪裡都不能忘了國家,這裡也成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家,這就是她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她那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的品質,學習她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範,我要時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奉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