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精選14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78W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

在人的智力結構中,思維處於核心地位,是整個智力活動的最高調節者。如果沒有思維的積極參與,智力活動將停留在較低的層次和水平上,語教學活動就難以進行。為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又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和研究: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精選14篇)

一、結合學生實際,教給質疑途徑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創新質疑則是創新的先導。學生經過前一階段的訓練,已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質疑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的深刻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就應該給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我針對高年級以篇的認知為重點,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質疑方法:1對題質疑,強調並不是停留在向我們介紹的內容上的質疑。2對篇中段落之間的關係質疑。對中的關鍵詞、句、段的表達作用質疑。4在理解全主要內容時質疑。在學習寫作方法上質疑。

二、巧妙點撥,明確質疑方法

要讓學生掌握質疑問難的方法,教師必須要捨得花時間,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發現和思考問題中深入進行閱讀,從中培養學生創新質疑的意識和能力。如教《太陽》一時,我要求學生對題質疑,學生就提了“太陽有多大?有多熱?太陽和我們人類有什麼關係?”等這些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學生在預習中已有所知道,根本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我就對學生說,剛才同學們看了題後提的問題你們現在能回答嗎?學生們響亮地回答:“能!”“既然能回答,那為什麼還要把它當作問題呢?”這時,學生們面面相覷,我就馬上接著說,那你們能不能提一些自己真的非常想知道的問題呢?經我一點撥,學生們的思維就活躍起了,有的問:“書中說太陽很大,要10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這麼大,它到底有多重呀?”有的問:“太陽的溫度這麼高,我們人類是怎麼測出的?”有的問:“為什麼要用一個神話故事開頭?”等,顯然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預習之後,進行一番思考過的問題,這才是學生真正的智慧之花。學生經老師一點撥,也明白了看題提問的方法。

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提供質疑的機會,營造釋疑的空間

教學中,必須教學生有疑,有疑才能產生讀書的興趣,才能明白讀書的目的。我在講讀時要求師生互動,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以便及時捕捉他們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並引導學生自己去解疑,使學生的參與向深層次推進。如我在教《晏子使楚》這一的第四自然段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晏子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駁楚王,為什麼要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完還要故意笑了笑呢?”這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我及時地加以肯定和鼓勵,但沒有急於做出回答,而是順著他的問題發問:“是呀,晏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你們能自己讀懂嗎?”於是學生興趣大增,參與熱情高。通過自讀、四人小組討論,終於滿意地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通過長期的訓練,在質疑水平上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深刻性、獨創性。

四、結合教材,創造條件,開啟學生思維

(一)、抓住中心詞,精心設計練習,開啟學生思維。

中心詞是一篇的眼,貫穿於全。抓住中心詞,精心設計練習,既加深對內容的深入理解,又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我教《草船借箭》這一時,先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這個中心詞,熟讀找出有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在此基礎上,設計下面練習,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討論。1假如魯肅不肯“幫忙”,——。2假如第三天沒有霧或者不是“大霧漫天”,——。假如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曹軍“出動”,諸葛亮不但——,還可能——。4假如這二十隻船駛回南岸時,不是“順風順水”,——。諸葛亮預見到這些“假如”都不會出現,所以說他——。這五個練習中,前四題要求學生設想一旦這些“假如”出現後會發生的不同的情況,第五題則要求學生分析諸葛亮怎樣預見到這些“假如”不會出現。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既加深了對的理解,進一步瞭解了諸葛亮,又開啟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模擬情境,渲染情感氣氛,開啟學生思維。

生活閱歷,時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地域差異等都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障礙,跨越這一障礙的好辦法,就是藉助視聽媒體,創設“場效應”,使學生“直接”見其人,聞其聲,觀其事,臨其境,讓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下,開啟創造性的思維。如我在教《桂林水》一時,在悠揚的音樂中,播放錄影,出示畫外音:灕江的水平靜而清澈,兩岸奇峰羅列,姿態萬千,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江上竹筏小舟,間綠樹紅花,猶如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以圖示境,以聲傳情後,我指著江面小舟說:“現在你就在其中一條船上,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關閉畫面,此時的學生還沉浸在美麗的畫面中,描繪美麗的畫面正是心中所求,學生們富有創意的描繪就從口中誕生了。

(三)、理解內容,延伸情節,開啟學生思維。

延伸情節,就是對敘事類,依據其原有情節的發展邏輯,進行合情合理的推斷,想象出以後的“故事”。有些在高潮處嘎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可根據這一特點,順勢引導學生延伸情節,不僅可以深化中心,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教《月光曲》一時,中講到等盲姑娘兄妹倆甦醒過時,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飛奔回客店記錄《月光曲》,而沒有提到盲姑娘兄妹倆甦醒過後,會發生些什麼事?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於是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說說盲姑娘兄妹倆甦醒過後發生的事。學生們一經提醒,他們就根據對人物已有的認識,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個個感人的情節。

(四)、加深理解,換向思考,開啟學生思維。

換向思考,就是改變一下思考的方向,這有助於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我教《落花生》一時,學生們通過學習明白拿落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比較是為了讚揚落花生默默無聞,把果實埋入地裡,不講外表好看,只求對人有用的品質。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深入理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換個角度思考,讓他們讚揚一下石榴、桃子、蘋果,學生們興致就了,有的說,石榴外表粗糙,果肉卻晶瑩透明,說明它有不講外表只求內裡充實的好品質。有的說,桃子、蘋果外表好看,果肉又鮮美,是表裡如一的典型。這樣一說,學生們思維得到了發展,也明白了作者寫的目的在於宣傳一種精神,而不是評判落花生、石榴、桃子等。

通過以上這幾種途徑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的提問能力有了很大進步,思維也明顯地活躍。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訓練,其切入口,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也是靈活多變的,我們只要能夠自覺地注意這個問題,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必將產生好的效果。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2

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創新,作業批改的方法也同樣需要改革創新。

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從學生訂正作業失誤引發的思考

學生訂正作業往往會一錯再錯。若再令其訂正,就會產生厭煩情緒,乾脆抄襲,應付了事。結果,使訂正作業失去了訂正的意義。究其原因,原來學生只知道見“×”訂正,但又往往找不到錯誤所在,更不知道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產生錯誤原因。特別是差生就更加束手無策。這正說明了傳統的對“√”、錯“×”的批改方法並不是完善的,其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指導性。因此作業的批改方法需要改革。

二、改革作業批改的嘗試

在改革批改作業的探索中,採取有批有改,批發結合,立足指導,培養能力的方法較好。

用符號標出錯誤所在,使學生一目瞭然。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無論是應用題還是計算題,基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全域性性錯誤。如應用題的列式錯誤,主牌題中的法則性錯誤等;另一種是區域性性錯誤,如應用題中解題思路基本準確,只是某一步的失誤而導致產生錯誤。在計算題中,某一步的失誤而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對全域性性的錯誤,我在打“×”的同時,並在算式的下方畫出符號。對區域性性錯誤,我在打“×”的同時,並在錯誤的地方用“?”或“○”符號把錯誤標出來。由於明確地指出了錯誤所在,學生就能集中精力思考問題,訂正錯誤,節省時間。

用批語評析產生錯誤的原因,使其認識到產生錯誤的根源。採取根據錯題,對“症”寫批語,使批語和批改符號相輔相成。所寫的批語應掌握兩點:一是根據“因村施教”的原則力爭做到“因人施批”。二是時刻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提高計算水平。主要是說算理和用算理的能力,如錯題:

477+(261—18)÷9

=477+243÷9

=720÷9

=80。

批語:

優等生:請看看例題,想想錯在哪裡?是什麼原因?

中等生:請讀課本上的有關運算順序,想想自己是否按要求進行計算的?

後進生:你的第一步脫式計算很好,但當展開括號後,算式477+243÷9是一道加除混合運算,能先算加法嗎?請看看課本上的運算順序,再訂正。

採用“推遲判斷”的方法,提高學生訂正的興趣。

傳統的批發方法,對做錯的打“×”後,再亮一個“訂正”,學生一看到“訂正”二字,沒勁了,有的垂頭喪氣,有的黙默無言,尤其是差生他們麻木了。乾脆無所謂,把作業本一下子塞進了書包。我採取的是“推遲判斷”的方法,對做錯的同學允許他們認真訂正後再寫等級,現時寫上鼓勵性的評語:如“你真棒”等。這種方法既淡化了評價的甑別功能,又突出反映了學生的縱向發展,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這種推遲判斷的方法,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他們新的學習動力,故而能自覺主動地訂正錯誤。

實踐證明,改革了作業的批改方法後,對學生的錯題,不僅治了“表”,也治了“本”,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養成說算理用算理的良好習慣。起了積極引導的作用,當然,把這種方法再和適當的面批結合起,效果就會更好,而這種方法對中高年級學生是確實可行的。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3

在學習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後,發現新課標在加強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與文化素養積蘊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生創新意識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給創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教育部門也更加註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於創新教育的研究也隨之深入。

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由自在的活動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展示閱讀的成果,那麼創新教育中閱讀教學的價值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不可否認,這些研究極大地推進了創新教育的程序。然而,在現階段,在我們剛剛開始大面積深入研究創新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時候,已經暴露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些課堂上常常聽見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請談談你的閱讀感受。”“還有什麼要說的嗎?”“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等等。師生就是在這樣的“對話”中結束了40分鐘。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語文課學生究竟收穫了什麼?

“知識與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性目標,字詞句篇、聽說讀寫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最外顯的特徵,同時也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依託。而近來語文教學愈來愈捨棄“學科特徵”,並在自己不該“管轄”的科目中行走,不少閱讀課上成了“文化民俗課”“地理常識課”“戲劇表演課”“風光旅遊課”……不少具有遠見卓識的語文教育專家對類似於這樣的所謂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進行質疑,甚至提出比較嚴厲的批評。因為這樣的課形式的東西多,實質的東西少,不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視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其實,老師們心裡也很清楚,學生在課堂上誇誇其談,成了“動口不動手的君子”,其實學生的語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待當前的創新教育,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的一些做法,下面,我提出一點我的想法,和大家共同討論:

一、基礎知識的獲得至關重要

目前,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倍加關注的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誠然,實踐能力的確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是作為學生,尤其是國小生,如果沒有厚實的知識作為基礎,那麼學習又該如何建構呢?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賴以自豪和驕傲的經驗——強調“雙基”的落實。儘管這曾經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進入過誤區,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雙基”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部分。事實上,新課程實施以後,“雙基”這一概念已經逐漸從我們的一些語文教師頭腦中淡出。很多研究課,包括一些名師的觀摩課,早已把字詞教學的落實、文章結構的把握、表達方法的`揣摩等拋諸腦後。這些東西到底需不需要?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回答:文盲不識字,但只要有了共同的話題,他依然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與你“對話”,我們能根據他的“對話”能力說他的“語文素養”好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他沒有一定量的語文知識儲備,不具備一定的語文表達能力,他不會閱讀,不能用書面表達,更不用說後續學習或進入相關學科領域。因此,學習的創新完全應該從最基礎的知識獲得開始。尤其是語文閱讀課,由於學科特徵,它對於語言文字的積累、語感的長期訓練、培養等更顯得重要。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忽視知識獲得的過程。

在這裡我想通過一個案例說明一下:

應該指出,具體針對國小課堂教學而言,學習就是學生把已有知識進行有機的篩選、合理地轉換、重新的建構,從而獲得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創新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即求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所以我們在創新教育中,應該把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堅實的知識基礎上,也就是說,研究與開展創新教育時,應把引導學生獲得堅實的知識及其過程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

二、重視求同與求異的有機結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創新就是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自己尚未發現的東西,於是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就成了國小教育階段創新教育的核心任務。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中的言語特色,要求學生進一步欣賞、積累、運用祖國的語言,併為學生提供發散性訓練,創造性地解決課內課外學習和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強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學習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

語文教學強調訓練,並不是說要另起爐灶,而是要求與閱讀教學和諧共生,相互交融,讓閱讀過程成為訓練的有益載體,讓訓練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學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我們自然贊成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品質的培養,然而,我們認為在大力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同時,應該避免產生偏激行為,即為求異則求異,認為凡是標新立異東西或別出心裁的東

西都是創新,而根本不去考慮其合理性、科學性、簡約性,那麼,我們的創新教育很可能就會步入一個誤區。因此我們認為在創新教育中應該正確處理好求異與求同的關係,努力做到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使學生在原有的不同的層次上都能有所發展,都能實現創新。

例如,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我們認識到,引導學生在原有的,我們認為比較合理的事物、道理、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修正,使其逐步提高、更趨完善就能夠滿足需要的話,就不必強求學生去另闢蹊徑,因為在這樣一個加工、改造、修正的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同樣能夠被啟用,同樣能很好地做到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同步、辯證、有機的結合,同樣能在貌似求同過程中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而這樣一個加工、改造、修正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三、要注重創新的過程而非形式與結果

長期以來,有關結果與過程的討論已是老生常談,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已是學科教育費時低效的瓶頸所在,在原有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研究創新教育的問題,就難免會陷入這個長期積澱的泥潭。

對於國小生而言,我們提創新教育中並不在於他們能夠發明什麼新的事物,產生什麼新的思想,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即遇到問題能否開啟思路,能否從多方面的途徑來考慮問題,能否掌握一定的創新的方法,是不是養成了創新的良好習慣,有沒有鍛鍊自己勇於創新的良好的意志品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所應該關注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超越現實,引導學生由學會模仿到嘗試創造,由固定的想法到發散的思維,由隨意的幻想到科學的想象,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潛能,這才是我們教師應該做的。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中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群鳥活動的場面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同學們,鳥的天堂中鳥的形狀還有……,鳥的顏色還有……,鳥的活動還有……”一時間,學生紛紛舉手,積極發言,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令人不由得為學生的勇於創新的精神叫好。但當我們冷靜地反思一下這個教學過程時,會發現以上的訓練僅僅是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對一些簡單的單項的詞語的積累,而這樣一個所謂的發散性的訓練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完全是一種低效勞動,又能談得上什麼創新呢?

而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強調語言的體驗和感悟,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的自由發展。他執教的《爺爺的蘆笛》就是他對學生精神生命的不斷喚醒,是切實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力佐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我們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創新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在四十分鐘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還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說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如何體現合理性與價值觀,以避免給課堂教學的某個環節機械地貼上“創新教育”這個標籤。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而創新教育的關鍵又是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同時今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綜合的、多向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發散思維訓練時一定注重學生培養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

總之,創新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但我們不能把創新教育僅僅作作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喊在嘴上,也不能在寶貴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作一些無謂的所謂的創新。要讓學生在主動的參與、紮實的訓練、自由的表達中進行高效的、自主的學習,從而實現創新,發展素質。應該說,創新教育在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的指導作用也無法忽視,其實施對於廣大教師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進行更多的創造性的勞動。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4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動物的生存與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動的存在方式,但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人的生活是一種不斷地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的高階生命活動。因此,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要求我們必須關注教育主體的生活質量、生命價值和意義,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不斷髮現和創新的過程,在發現和創新的過程中去展示個體生命的靈動與飛揚。“創新所帶給人的精神愉悅是任何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所無法比擬的,那是燦爛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輝煌、最汪洋恣意的綻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自我實現最高的表現形式。教育作為人道主義的事業,理所當然應該關注個人生命質量的提升。”

(一)課堂教學是教師不斷通過創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講授和傳遞,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運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教師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他們的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淪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式機械執行、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在這種單調乏味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體驗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

馬克思曾經說過:“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從根本上來講是教師不斷進行創新和超越、體驗生命律動以及實現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實現從“教書匠”向發展型、反思型和創新型教師的轉變,把研究和反思作為自己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方式,通過自由而富有創新性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積極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斷地確認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在這種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從而使自己的職業生活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才不

只是與科學,而且是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一個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 一名優秀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根本上是因為他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個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是不可能形成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的。

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個性特徵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獨特結合與表現。教學風格是教師的個性特徵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面反映,是教師在教學藝術上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而且,教師的教學風格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沒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也難以培養出富有個性品質的學生。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5

連綿秋雨擋不住學習的熱情,颯颯金風迎來了收穫的序曲。9月15、16兩天,我和十餘位教育同仁共赴鄭州,參加了“聚焦核心素養,呈現統編教材實踐”名師創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聆聽了薛法根、魏星、李偉忠等全國著名特級老師的課堂教學及講座,收穫滿滿,受益多多。

抓好關鍵問題,精彩句式反覆練習

這是李偉忠老師講授《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帶給我的最真切的感受。李老師講到“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時,讓學生反覆讀,同時,要求他們聯絡生活實際,將原句變換成“的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的花。”這樣的句式,讓學生改寫。有孩子寫的是:“長長的絲瓜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黃色的大花。”有的孩子寫的是:“彎彎的牽牛花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蘭色的小花。”孩子們在舉一反三的練習中,既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也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語文課習慣了老師的分析,少了孩子的練習,於是語文課堂成了老師的一言堂,老師喋喋不休,學生昏昏欲睡,課堂瞭然無趣。李老師的課堂,讓我們感受到:只有讓孩子參與其中,課堂才更生動。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發現問題

哪怕他們提出的問題並不理想。這是黃國才老師的課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黃老師講授的是《“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在人教版五年級的教材中,這篇文章是一組人物描寫中的一篇,主要從人物肖像、語言等方面刻畫了王熙鳳乖巧機靈、聰明能幹、有權有勢、善於逢迎等性格特點。黃老師一上課就能孩子普及了很多“紅學”知識,包括相關考證,對於那些愛讀書的孩子來說,這些講述真的很有趣味,但如果對《紅樓夢》不太瞭解,可能聽來也是一頭霧水。在設計問題時,黃老師的問題是:“看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結果出現了短時間的冷場,接著有學生提出了問題,但都被黃老師否定——要麼太簡單,要麼被認為沒價值。黃老師一直強調,課堂教學要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生思考。可是,學生往往達不到我們期待的高度。讓學生主動提問題,學生提問的多半是很簡單的或者沒什麼價值的。正因如此,我們往往懶得給他們提問題的時間,而是直接把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拋給他們。可是這樣以來,孩子們越來越缺乏批判精神,卻來越不會思考。我的想法是:即使學生最初提出的問題沒意義也要鼓勵他們多思考,一點一點慢慢引導,強化訓練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那怕他們最初提出的問題真的毫無意義。如果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完美,又能給出完美解答,那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呢?

讓孩子慢慢長大。這是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課帶給我的啟示。薛老師給大家帶來的課是二年級的《風娃娃》,他的課不急不徐,不故作姿態,通過一遍一遍的指導朗讀,到最後達到了讓學生嘗試複述課文、改編故事的效果。他講得透徹,學生學得起勁兒。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個小女生怎麼也說不好,薛老師就連續她練習了三遍,至少花了五分鐘的時間。薛老師說,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把五分鐘時間用在一個學生身上有點浪費,是對這個孩子而言,她可能受益終身,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能力得到了鍛鍊,自信得到了提升。你這一節課用五分鐘的時間你關注了這個學生,下一節課可以花幾分鐘時間關注另一個需要指導的學生。讓他們一點點進步,一點點長大,到最後你會發現,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關注。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嫩芽,你要為它澆水施肥,守望它,慢慢長大,直至根深蒂,固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葆有耐心,守得初心,才能靜待花開。

姜樹華老師和沈玉芬老師的課,都涉及到了資源整合,講一篇文章的同時關聯到相關的文章,既能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又能達到舉一反三的鞏固效果。劉雁華老師講授的寫作課《石榴》更是接地氣,在讓孩子們看過一個範文之後,又讓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石榴的顏色、外形,內部結構,並品嚐石榴的味道,進而對《石榴》進行詳細的描寫。每寫其中一個部分,劉老師都找同學展示,且讓同學們評出誰哪拿個詞用得好,哪一句話用的好,並說出好在哪裡。這樣的生動有趣的寫作課,孩子們如何不喜歡?

聆聽名師的授課,查詢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如何指導孩子進行有效的習作練習,如何讓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這都是需要我們不斷摸索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向名師學習,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向教育專著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相信我們也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完美課堂,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此過程中,修煉自己,成就自己。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6

大三了,出於對學校的安排,我們進行了一次《機構創新綜合實驗課》,雖然只是兩天的實踐課程,可對我卻是受益匪淺。

早上是理論知識的講解,下午我們進入到了可實際操作的教室,進入到教室我內心就對眼前的一切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好奇。在看起來不怎麼大的教室裡擺滿了各種機構,各種裝置。在此面前的忙碌著的是同學,臉上顯現出各種渴望,看到的是同學們的思考的眼神。眼前的一切看起來好不熱鬧。

我也不例外,經過一下午的實踐操作。在我頭腦裡也出現了許多許多的疑問。“我該設計怎樣的機構“。開始我和我的組員開始談論該如何設計我們機構,創作我們的作品。實驗室裡提供的零件有各種長度的杆,凸輪,齒輪,墊圈,套筒,還有皮帶輪,根據這些提供的零件,同時我們也是盲目的思索著漸漸的便先想到了切割機構,由切割機構我就展開了聯想,豎直運動是切割,那水平往復運動呢?水平往復運動可以用來幹什麼,刷牆、清潔,都是可以的,所以也就確定了我們的機構方向。更進一步引發了各種遐想。應該有什麼樣的裝置,應該怎樣來實現便是我們談論的焦點。由電機開始,隨後是蝸桿,由蝸桿帶動蝸輪。隨後應是斜齒輪。然後再根據我們設計機構的需要,根據機構運轉的需要,便選擇一系列齒輪結構。最終我們設計的是一個曲柄滑塊機構來實現清潔,我的組員負責安裝,我則是找需要的零件,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便完成了我們原先設計好的機構。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校驗能否實現該機構所要實現的運動。我們先使用手動的辦法,開始校驗我們設計的機構的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發現了很多幹涉的地方,看著我們畫出的草圖是很正確的,可具體的安裝的時候卻出現了很多的干涉,這或許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的一種問題所在,我們尋找具體的干涉原因所在,我們調節齒輪所在的平面,我們加高杆的位置,我們做了好多好多,終於在我們手動校驗的結果下,發現我們的機構能達到預定目標了,我們便找來了電機開始做具體的檢驗,最後的結果是我們設計的機構能實現我們想象的運動,而且運動的很準確。可以說兩天的忙碌,流掉的汗水到了此刻回味起來便也只是一種成功。因為我們看到了屬於我們的果實。

可說我們設計的機構經過兩天的努力便圓滿的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便是向老師介紹我們設計好的機構的具體的情況。因為經歷兩天我們設計好的機構總體看來還是比較簡單,而且運動也不復雜。所以作介紹的話也比較簡單。細心去聽完每一組介紹自己設計的機構。我也認真總結了自己陳述用語,先介紹我們組員設計的具體思路,最主要的是設計的目的,要實現什麼樣的運動。還有就是我們創新在什麼地方,隨後指出優點及缺點,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按照自己的思路一一說明。

本次實驗課對我們學機械類的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因為本次實驗給我們提供了實際操作的平臺,以及機構創新的平臺,這勝於我們大學四年學習機械類的課程,也可以說是一個校驗過程,認識,總結的過程。在一定的基礎上提高我了我們對機械的認識,完全是親自接觸,由此我們自己也有了較深的體會。我非常的希望這樣的實驗課程學校裡面可以多提供一些機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對機械的認識,以及興趣,更多的是可以改善我們學習理論知識的進度,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學到真本事。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7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國小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並已經深入貫徹,實施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使資訊科技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在我們旗縣,資訊科技教育還處於發展的初步階段,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沒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條件實現資訊科技教學的學校,沒有充分的利用現代化資訊科技教學的硬體裝置。資訊科技新課程的教學改革,我認為,須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一個人的認識過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們要充分發揮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優勢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為學習者創設多樣化的情境,進一步優化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多樣化,有利於幫助國小生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國小資訊科技與各學科結合入手,建立新型教學結構,實現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觀念的切入點。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我確立了五個方面的觀念,即:以學生為主體,倡導開放式、多元化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樹立教育公平化的觀念;充分相信學生創造潛能,培養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觀念;充分了解學生的好奇心,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確立科學教育觀念。

2、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主要職能由“教”轉變為“導”,要更加註重教師“導”的作用。擇優而“導”,“導”之有效;有法而“導”,“導”到實處,以“學生髮展為本”。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課程中需要體現“課程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參與者、資訊的諮詢者”等角色。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能是“教”即傳道,授業,解惑。教育技術的現代化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主要職能由“教”變成“導”,由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師為中心的主體者轉變到今日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導者、啟發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的大量工作也由課堂上的講授知識變成了課前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軟體製作,選擇教學活動策略;變成了課中的演示導學;變成了課後教學資訊反饋和教學策略調整,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而且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量的增加,必將更加註重教師“導”的作用。

由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學、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的範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忐忑不安”的感覺。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共同探索,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教師應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共商有關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學由“我說你聽”變為一起討論,一起商量。即“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

其次,這種感覺會使教師真正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師自己也比較注意學習,但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和考試有關的東西,除此以外極少關心。而且,由於基礎教育段的課程內容相對比較穩定,一般任教幾年以後,在自我學習方面的壓力就不會很大。但進入研究性學習以後,指導學生學習時讓教師從內心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的狹窄、對本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的漠視等問題,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隨著知識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學習開設過程中,教師因此獲得多少新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發起教師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願望,因為這是未來時代教師必須具有的品質和素養。

再次,教師會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從個體教學走向合作教學。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學習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科研方法、各種專業、資料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的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絡,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合作。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挑戰。我們可以看到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將是一種根本的轉變和更新。

3、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資訊科技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對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進行改革,要探究一種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新課程標準為基本理念,以資訊科技為認知工具,以優化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為目標)

4、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

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資訊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資訊,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儲存資訊、利用資訊和交流資訊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獨立動手的能力。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要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做到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資訊科技與各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絡,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將相關的學科知識聯絡起來學習、思考,發現新問題,將學習與創造、探索與創新結合起來,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應用計算機和網路,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科知識和主體意識及實踐操作能力,還善於將資訊能力遷移到其它學科中,促進學科間整合。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8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如大學生該不該應聘豬肉佬?英王室是否應退出歷史舞臺等。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絡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絡,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裡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直認為這些活動非常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南海問題、烏克蘭問題、俄美歐關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程序、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二、質疑導思 啟用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選修課中《美國兩黨制》藉助多媒體20__年美國總統大選資源而設計的三道邏輯性較強的思考題:

(1)為什麼每個總統競選者都需要“廣籌資金”?

(2)為什麼有人願為競選捐錢?

(3)材料中反映出,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錢”“和權" 的關係是怎樣的?

引發學生思維的振動和共鳴,進而非常順利理解知識並進行推理出新的知識點,同時努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性較強,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能提出有深度的觀點,衍生新的知識點和再現原有知識,使課堂提升到一個高度。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通過教學研討、專題研究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9

數學新課程的實施已經全面鋪開。通過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國小數學學習,使我認識到: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經過一個學期的數學新課程教學,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課標下數學教學與舊課標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以下是本人在學習數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教學理念上的差異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並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設定問題的情境化。數學中很多的結論和證明並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首先通過思考題,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能動探究,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結論。

二、教學過程上的差異

新課程標準下,要求課堂教學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轉化為探索—研究—創新,從而實現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習的教育觀轉變,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實際上也就是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不斷的訓練和提高。

三、教學方式、方法上差異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育的邏輯和接受的邏輯,即教材中的章節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的單元,教材內容先後順序無一變動地成為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授課方式基本上是“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師生互動少,學生的潛能沒有充分得到發揮。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關注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新課標也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的整合,通過各種資訊科技及各種軟體使學生更能直觀的理解、認識數學的本質,並且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實驗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不足的地方加以正確引導,經過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髮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數學知識應用的實踐化和生活化

新課標要求數學知識應用的實踐化和生活化,要求數學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絡起來,即為“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理念。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所提出的思考題、探究題都是直接與生活中的問題,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的一些例項,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當前,教學方法五彩紛呈,舉手投足不知所措,聽了專家的報告,頓覺有晃然大悟之感:先學一家,融匯白家,發展創新,自成一家;先入格,後出格,入格求形似,出格求神似,一語道的,教學切不可趕時髦,擺花架子,盲目追隨,死板硬套,而應該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性格、閱歷、見識、語言表達、現代技術應用能力不盡相同,若套用同一模式,勢必洋相百出,不成體統。

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要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不可照搬照套。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五彩繽紛的花園裡,不可眼花繚亂,要學蜜蜂,採擷百花精華,自釀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

通過學習使我深深認識到我們要先做人,再教書。做人要有一個好心態,一個好心情。心理健康,身體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態成就一切事業。愛學生,愛同事,輕輕鬆鬆地當老師,快快樂樂地當老師,簡簡單單地當老師,放下包袱,拋卻沉重,讓微笑永遠綻放在您的臉上!我們要善待學生,尊重生命。要善於引導,能理解、寬容。

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任教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教師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教師還必須發展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為此,新課程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通過學習,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內涵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教師應無私地將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維護自己的學生,並關愛他們,以自己高尚的品行為學生樹立起榜樣。面對後進的學生,不能採用暴力或體罰等行為,而是應該用加倍的愛去幫助他們進步,這不僅是從職業角度,更是從法律角度對教師的義務作出了規定。教育不僅是教,更是教與學互動的一個過程。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只是一個教書匠的水平。只有通過在教育中不斷學習,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教學有所創新,才能逐漸提高教學水平。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0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要求我們必須關注教育主體的生活質量、生命價值和意義,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不斷髮現和創新的過程,在發現和創新的過程中去展示個體生命的靈動與飛揚。“創新所帶給人的精神愉悅是任何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所無法比擬的,那是燦爛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輝煌、最汪洋恣意的綻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自我實現最高的表現形式。教育作為人道主義的事業,理所當然應該關注個人生命質量的提升。”

(一)課堂教學是教師不斷通過創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講授和傳遞,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運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教師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他們的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淪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式機械執行、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在這種單調乏味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體驗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

馬克思曾經說過:“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從根本上來講是教師不斷進行創新和超越、體驗生命律動以及實現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實現從“教書匠”向發展型、反思型和創新型教師的轉變,把研究和反思作為自己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方式,通過自由而富有創新性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積極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斷地確認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在這種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從而使自己的職業生活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只有在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才不只是與科學,而且是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一個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

一名優秀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根本上是因為他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個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是不可能形成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的。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

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個性特徵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獨特結合與表現。教學風格是教師的個性特徵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面反映,是教師在教學藝術上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而且,教師的教學風格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沒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也難以培養出富有個性品質的學生。

課堂教學如何適應新形勢,如何創新提高教學效率呢?

1、課堂教學觀念要創新

思想支配行動,沒有教育觀念的創新,人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變化。為此,課堂教學必須在觀念上創新,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學生觀、教學觀。科學的學生觀,要求教師以發展的、全面的觀點來看待學生,不因為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不足而過多地責備他們。科學的教學觀,要求教師改變舊的教學觀念,不僅要使學生學好、學會,還要引導其好學、會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人類已存的知識,而且要讓他們學會探索和發現。

2、課堂教學模式要創新。

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構建,不可能脫離我國現實的課堂教學現狀。目前,課堂教學採用的教學模式,概括起來為如下五種:傳遞接受式;問題探究式;情境陶冶式;自學輔導式;互動交往式。這些教學模式,只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有選擇性的使用,都能保持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課堂教學創

新的目標。由此看來,能否實現創新目的,關鍵是教師怎樣科學的組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模式、學生能力。對於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切忌生搬硬套,形式上轟轟烈烈,內容上新瓶裝舊酒,這樣是對“創新”的誤解。真正的創新教學模式存在於教師對古今中外各類教學模式的借鑑、組合及巧妙運用的過程之中,存在於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之中。

3、課堂教學內容要創新。

教師在使用現有教材時,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①從教學內容的背景入手。如數學教材可注意教材背景的適當拓寬,開拓學生的視野。②從教材內容的過程入手。應試教育注重教給學生知識的答案,對傳授知識的過程重視不夠,特別是在傳授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時,滲透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教育不夠。③從教學內容的新穎入手。教學內容必須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用當代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內容不能僵化,課堂氣氛更不能死氣沉沉。④從教學內容的應用入手。讓學生明白知識應用的價值,引導學生到工廠、農村、科學實驗基地親身感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新欲。

4、課堂教學原則要創新。

課堂教學原則創新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主體性原則。貫徹這一原則,一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三是要發揚教學民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②開放性原則。創新課堂教學原則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智應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教學內容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封閉的、既不拘泥於教材,也不侷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教學效果不滿足於課本和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③挑戰性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向老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尤其允許學生髮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提倡學生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提倡學生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否定權威的結論等等。④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的個體,這種差異表現在智力因素、個性特點、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創新性課堂教學不能像過去那樣“一刀切”、“齊步走”,而是通過分層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5、課堂教學方法要創新。

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應以“追求卓越”為目標,創設讓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的開放、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在方法創新的課堂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發散性思維;沒有批評制止,只有真心誠意的讚賞和鼓勵;沒有高高在上的嚴師,只有和藹可親的兄長。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1

五一前,我前往北京參加了全國“創新杯”教學藝術大賽,從之前的數次磨課到北京講課,真的可以說一次難得的經歷,也是一個苦盡甘來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蛻變的過程。

從接到通知,我便開始著手準備,選課、做課件、備課,每天除了學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在選定了《楊氏之子》這一課後,前前後後共經歷了八次試講,其中有四年級學生,也有五年級的學生,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每一次試講的感受和效果都不盡相同,課後隨著老師們,校領導,市教研室的老師,省教研室的老師的指導和教研,不斷改進。每次試講後都會是一個不眠之夜,對教學的思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方法,甚至課堂上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都仔細揣摩,精雕細琢,力臻完美。通過一輪輪的試講和在北京的聽課、學習,我對教學有了更清晰、也更清醒的認識。特別是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的《重疊問題》,給我很多啟發,雖然不是語文課,但教學的理念是相通的,一堂課可以說上得生動有趣,孩子們主動積極的學習行為,令在場的每一位老師為之心動,這不是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課堂嗎?而老師真得成為了一位引領者,帶領學生很自然地走進一個個數學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中發現問題,並且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合作互助,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答案。我坐在臺下,能清楚地感覺到每個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愉悅之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有個孩子在黑板上貼圖時,由於個子矮,極力踮起腳尖,這時已是六十歲的吳老師,竟毫不猶豫地抱起那個孩子,使那個孩子順利地完成貼圖的過程,我們都忘不了那個孩子回到座位時,臉上的那個笑容。我想,這正是吳老師高尚師德的真實體現,更看到了吳老師對學生全方位的關注。我想:這堂課,定會成為那個孩子永生難忘的課堂。

其實,細細想想,學校一直提倡的“雙主創新”教學模式,也是這個思路,真正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老師在什麼時候導學,怎樣導學,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從北京回來,我更加鍾愛文言文的教學了,而且對文言文的教學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又在我五年級嘗試教學了六年級下冊的《伯牙絕弦》,沒想到孩子們異常感興趣,完全沒有了初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孩子們已經能基本背誦下來。於是在參加礦區組織的教學模式大賽時,我毅然選擇了《世說新語》中的一篇新的文言文《詠雪》作為教學內容,嘗試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課後通過市教研室李老師的評課,發現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人才觀”的問題,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的方向。

北京之行,開闊了我的眼界,做教師必須見多識廣,所以必須豐富自己的見聞,而且要多經受鍛鍊,豐富自己的經歷,就如學習游泳不是站在岸上可以聽會的,而應該是親自跳進游泳池,不斷嘗試之後學會的,也許會喝幾口水,這些都不可怕,但畢竟有了真實的體驗,學習起來也會更加輕鬆。

我相信這次北京之行,收穫的絕不僅僅是幾張獎狀,視野的開闊,思想的轉變,經歷之後真實的體驗,才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2

在公司正值上產時期,6月9日至19日公司領導安排了在新疆石油學院的宣傳思想文化業務知識培訓班,目的旨在增強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基本任務、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的認識和把握,增強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能力,提高通訊員的寫作能力,提高油田公司資訊網的稿件質量,讓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

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培訓的機會,上課時,聽的認真,記的仔細,積極參與,我深深懂得,每一次機會都來之不易,每次培訓都凝聚著組織者和授課老師的殷切期望和心血。這次培訓班學習,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此次培訓學習內容廣泛,課題新穎,交流互動,我們深受啟發,帶著沉甸甸的收穫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感到領導對我們的教育和培養,心懷感恩之心!感到工作思路清了,目標明瞭,責任重了,壓力大了,動力足了!

一、思想上有了新認識

作為基層的一名政工幹部,負責作業區的宣傳文化工作,以前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比較片面和狹隘,通過聽了朱軍教授的課,讓我對企業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中逐步形成並不斷髮展,為企業信奉倡導、為員工認同接受,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以及這些價值理念在企業規章制度、行為準則和企業對外形象中的綜合表現,是一種文化形態、一種管理方式、一種管理理論。作為一名政工人員,在工作中要做企業文化建設的傳播者、踐行者。我認為:自己要有文化有思想,才能擔當思想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宣傳者。要加強學習,學習新經驗、新做法、新觀點,尤其要加強理論的學習,把理論結合實際,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有成效。

二、互動交流,視野上有了新拓展

這次培訓中大家都是公司的員工,也有熟悉的同行,但有許多常見其名不見其人的一線通訊員是第一次見到。很高興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同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交流,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充分闡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委婉謙虛,有的一針見血,有的獨樹一幟,有的質疑問難,引起大家無限的思考,留給我深刻的記憶和回味!

作為綜合組的成員,每天面臨許多雞毛蒜皮的工作,為了應付好工作,有些東西都是臨時要用趕快去補一下,例如公文寫作,總是用得時候才臨時去翻書,影響了工作的效率;以前寫東西目的性不強,滯後,切入點不新,所寫報道深度不夠。來到這裡一下子聽了老師的講座,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雖不能全面地掌握企業文化、禮儀、攝影、寫作方面的知識,但理論水平有了新的加強,將更好地指導工作。對我以後的工作是一種極大的幫助,對我更是一種激勵與鼓舞,可以說這次培訓使我補了元氣、添了靈氣、去了驕氣。

三、自我反思,工作上有了新目標

這次培訓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技巧,更激發了寫好通訊報道的信心和決心。向書本請教,聽老師專業的講座,學習同伴的長處,這些都為自己的宣傳工作水平的提高作好準備。“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掌握了有關寫作的部分知識,但要寫出好作品,關鍵要靠自己以後在實際工作中的努力。培訓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端,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更寬闊的視野、更務實的態度,做好作業區的思想宣傳文化工作,不斷提高自己宣傳工作的能力。

培訓時間雖然短暫,但對我的幫助卻是長遠的,這次培訓不僅是一次業務學習培訓,更是一次深層交流、思想提升,富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不僅是對自己知識的擴充、宣傳理念的提高,更是對自己觀念的一次更新。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3

一個月的培訓,使我的語文教學有了很大長進。

講座《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我們認識到要讓學生有創新精神,那麼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礎,廣才學,薄名利,遠物慾,樂在其中。在示範課上,卿平海老師不止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快樂的十八種技巧,新課程作文教學的策略更為我們上了一堂幽默的、新穎的、發人深省的作文教學示範課。紙隨心飛當學生的精彩文章在課堂時呈現時,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原來頭疼的作文教學可以這樣上。

睿智的韓軍老師,讓我們見識到了來自中國頂級中學語文教師的風采:在質疑中辨詞義,在思索中排語序,在快樂中練鋪敘,在分析中寫題記。在這堂示範課中,我們初步認識了新語文教育的理念:真是、自由、個性;學習了新語文教育的方法:舉三反一,咬文嚼字,美讀吟誦,化意為字,真是自由,重文寫白。極具親和力的老師王君,為我們上了《我的叔叔于勒》,並做了《——醜小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的專題講座,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整天都抱著教參,瞄著會考去教學,毫無新意。其實,語文教學可以是王君老師這樣:細膩而深刻,美好又真實,新穎又嚴謹的青春語文。

優雅的顏運靜老師用涓涓細流般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國中語文課程模式探究》,使我心中原本迷霧般的新語文課程模式豁然開朗,同時更加認識到:只要落實好了新語文課程模式,學生無論是語文素養,還是語文成績,都會不斷提高。

我理想中的語文課是細膩又深刻,美好又真實,新穎又嚴謹的,是充滿人文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是啟迪學生智慧,引領學生理想的。是的,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和探索。我們應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改的浪潮,努力學習,[純教育系統範文大全—]讓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設,在實踐中成長。

儘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濘的,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從頭做起,有自信能堅持,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一定會煥發出生命活力,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

有關於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14

時光飛逝,轉眼間創新設計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一個學期,回顧這段學習的日子,真的感的是收穫啦!學習生活提高了我的獨立學習工作能力和為人處事能力,在學習期間我最大的己可以做些什麼了,從實踐中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二,通過課程的學習,加強了我對第三,在上課的這些日子裡,我學會了在學習中創新,在學習中成長。

剛開始上專業課的時候,因為實踐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來總是笨手笨腳,也覺得挺幫助下不斷進步和成長,也充分感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團結和溫暖,於是我決定就算再苦反而覺得輕鬆了許多。通過虛心請教,在老師的指導幫忙協助下,解決了很多專業上和技術通過創新設計這門課,在學習的半年時間裡,我知道了實踐創新的重要性,所以我不斷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聯絡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使我們通過實習在專培養,從而為畢業後走向工作崗位儘快成為骨幹打下良好基礎。“理論來源於時間,理論最實踐的重要性。通過平時書本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學習瞭解製作電路板都得以解答,並進一步讓我深刻地理解、體會和證明了理論知識,讓自己有了深刻地記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為一個大學生,應以學業為重,學習就是首要任務。學習學不讀好書,還要行萬里路,從實踐求真知,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本學期創新課程過程中,我不但對所學習的知識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立工作能力等。我堅信,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從中獲得的實踐經驗使我終身受益,並會印證,我會持續地理解和體會實習中所學到的知識,期望在未來的工作中把學到的理論知識來,充分展示我的個人價值和人生價值,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