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5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W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是關於《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5篇,這對大家的高中英語學習會很有幫助哦,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一):

此刻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複,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且這種反覆,還將無限重複下去,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於抽象,那麼把這種“永恆輪迴”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一向被重複?如果法國大革命一向被重複?如果法西斯戰爭被一向重複?那麼此刻我們所學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一樣呢?又或者說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向都是“重複的此刻”。永恆輪迴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職責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恆輪迴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而我們此刻所瞭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迴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輪迴的!每個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沒有彩排,沒有比對。昆德拉將人生比作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如同書中提到的那句德國諺語: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人們肆意的生活,變得比空氣還輕,隨意的漂浮在空中,脫離了土地與人群。那麼問題來了,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我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一樣的情婦做愛卻不一樣床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一樣的女人之間遊離,他幻想經過效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能夠說他想用自我的手術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於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僅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一樣。能夠說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慾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說:“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麼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此刻他的世界裡,隨即佔據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床榻之岸的塗了樹脂的孩子”佔據他床榻的另一側。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常活在嫉妒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二):

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裡的一個情節: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細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向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麼。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終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職責,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米蘭要傳達的感情觀。“感情”總是玄而又玄。我以往以為,感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麼感情將不純正。此刻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感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麼,找個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我對對方的職責,這才是感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職責走過的感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感情。寫到那裡,我才發現執著地追尋一個自我想象的人是多麼愚蠢,感情是在異常的時段遇到異常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三):

1985年,著名翻譯家韓少功根據英文版本翻譯了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成了譯壇上的常青樹,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猶存。20xx年後,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博導許鈞翻譯了昆德拉這部最負盛名的作品,改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兩個書名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傳遞的意思不太一樣,原書名‘生命中’的範圍太廣,是一個總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內的一切東西;新書名中的‘生命’二字單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許多的哲學意味。

這雖是一本小說,卻很難懂,昆德拉上來就要與讀者探討讓人頭痛的哲學問題。昆德拉苦心孤詣地要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輕與重”的討論當中。在那裡,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昆德拉受難的靈魂。

開始讀的時候,刪去無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節的起伏跌宕,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情感的糾結而廢寢忘食,淚眼朦朧。再讀,思想上飽受的折磨……以致之後多次拿起這本書,總在想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何必要開啟它。開啟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經愛上這本書,也就把它放在床頭,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嘗試著與它對話,撩撥心靈的弦。

有一段關於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裡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正是這種遊離於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於災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僅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於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複深夜裡的惡夢。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裡,人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我們會經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後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重”之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裡,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迴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能夠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可是不久,失去職責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現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擔家庭職責的這份“重”。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麼?到了昆德拉那裡,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完全來源於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隻雞毛,你很難憑藉力氣將它扔過高牆。“沉重的輕”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對於活在自我身邊活生生的人,漠視、排擠他、打壓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淚,多一次舉手之勞的掌聲,多一句鼓勵話語。那樣,會有什麼變化呢多關心自我身邊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要給自我身邊的人獻出一點點,自我的心境會改變,生活也會是另一個樣貌。

我還在讀這本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四):

看著我書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國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時在網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此刻最終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於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可是要做好重讀的準備…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僅難懂,並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就不要開啟它。開啟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我讀了之後,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資料並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迴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迴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資料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牆。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聰明,他將整隻雞扔過了牆,然後對國王說,我能將整隻雞扔過牆,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終是他贏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於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隻雞毛,你很難憑藉力氣將它扔過高牆。

習慣上,經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可是氣來。到了昆德拉那裡,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可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迴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僅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麼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心得範文(五):

這段日子,一向在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雖已經是第三次閱讀了,可是依然,會迷失在這未知的孤獨的空靈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蘭昆德拉所描繪的那種奇異的,炫目的,卻又是徹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讓我的靈魂確實體會到了什麼,可是,那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不足以化作語言上的充分理解。很多文字,被他豐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這個書中的世界中來,探索人性,探尋生活,似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都被這樣的詰問了;我們的生活,也被這樣的揭露了;這一切充滿了嘲諷的意味,也充滿了徹底的叛逆。

經過特蕾莎的描述,米蘭昆德拉用童年的創傷所帶來的思想的沉重,賦予了她脆弱卻又執拗的性格。對於特蕾莎來說,表面看來托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實上,她的沉重感來源於她的思想。她一向在這個思想的重壓下,不堪重荷。而對薩比娜來說,背棄是輕的,其實並不是輕,而是無法承受的一種逃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托馬斯也許和薩比娜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吧。又或者,他們才是一類人,都是背棄了自我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句:“從此,薩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給我的印象很深刻。薩比娜是一名捷克畫家。而書中的薩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滿著矛盾的集合體。米蘭昆德拉居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暢的敘述這個故事,這些冰冷的,又閃著誘人光芒的文字,讓人心清冽也讓人心蠱惑。

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潛入到了我們的靈魂深處,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準。所以,他所寫的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卻又是讓人覺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價值標準被擊破,一切的謊言被揭穿,並不是那麼直接的批判主義,卻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徹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維幻滅的夾縫中正是米蘭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卻又是在他的筆下被抨擊得粉碎。輕飄飄的語言,淡漠的,客觀的,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謊言,輕輕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領域中,恐怕,米蘭昆德拉是我所見的走得最遠,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總覺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細細的去推敲的。每一縷思緒鋪開,攤平,就不如一閃而過時候那麼美麗了。太多的思緒這麼鋪開來,置身於陽光下,那麼,它們也許就是平凡甚至醜陋的灰塵罷了。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我為自我創造的謊言中。每一片思緒都能純淨到不包含任何雜質,恐怕縱使是佛祖也難以做到,所以,佛要說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認為,在人複雜而又深刻的思維中,是離不開謊言的。

在人的大腦飛速的運轉中,思維不可能被苛求成純潔無暇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任何一種思維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覺得幸福,就要忽視不愉快的或者欺騙自我說一切都很歡樂,從而獲取幸福感。這其中的取與舍,輕與重,是人有本事駕馭的選擇。也是人類成為發達的被大腦所支配的聰明的動物的基本標誌。

其實,我一向很逃避反覆的來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也許這是人的本性。誰都不期望對生活看得太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得太透,對生命和思想看得太過真實。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得難得糊塗吧,可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種近於旁觀者的態度,又會讓你在不經意間開啟心扉,渴望去閱讀。

每次看完這本書後,都有些地方讓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蘊含著很多思維。看似混亂的故事,也包含著人對自我以及伴侶,還有這個世界的一種奇異的情感和批判。

在輕與重之間,也讓我產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問。而這些壓抑在心中的疑問,似乎,在閱讀的時候,已經讓我心領神會。卻不敢去詰問自我,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雖然,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難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節,可是,這書的結局,卡列寧的微笑這一章,文筆是多麼美,多麼讓人心震撼。那種近於完美的平靜,並不是真正平靜,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孤獨,可是孤獨又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嗎?全書中僅有卡列寧是在溫柔而平靜的微笑中死去的,讓人心多少也在這書的最終一節獲得安寧。

讀完全書後,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裡卡爾對米蘭昆德拉的評價,說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的確是這樣的,米蘭昆德拉是在以一個撒旦的視角,來洞悉這個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內心深處。他嚴厲,不留情面的控訴。在建立牧歌然後又摧毀這個牧歌。讓我們的靈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後陷入近於絕望的掙扎。

三次閱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了,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書的背景是戰爭與流離失所。而書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戰爭著,也是處於流離失所的狀態。也許,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質疑與幻滅主義的結合,而到達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無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無以解剖的地步。說他的作品是撒旦主義形式一點也不為過。而米蘭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麼含混,那麼充滿了疑問。正是這些分散的思想開啟我們閱讀的興趣,也正是這對一切都持著懷疑的態度,讓我們一向在書中尋找最終的牧歌。

合上書頁,已經夜裡十點鐘了。混亂寫下了這些文字,我實在無法有條理的梳理自我的思緒。也許此刻的心境,與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人的心境相近吧!總之,此刻想好好的睡一覺,然後,珍惜完美而寧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