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讓我們一起關注母親教育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5.9K

題引: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破壞者”,一個無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我總是努力想找到一種更積極穩定的生活方式,但總是苦於無法做到。我總是感到自己不僅是一個思想上的膚淺者,更是行動上的“矮人”。現在我好像暫時清楚了:“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讓自己發光”,對苦難虛無必須用創造來克服它、超越它。

讓我們一起關注母親教育

由於才疏學淺,更覺得缺乏實踐的檢驗與思考的深刻,我從不想也不敢向任何人推薦我喜愛的“好書”。因為我知道人各有所好,真正的好書是不需要什麼包裝與宣傳的,更有太多的好書是隻適合於少部分人的。同時,我本人的閱讀口味更是傾向於“自我感覺良好”的閱讀。也就是說,書對我而言,先不管外界如何評價這本書,只要它能從內心“感動”我,它就是一本最好的書。但對別人而言,卻不一定是。之所以改變主意是因為我突然想到:自己又不是什麼“名人”,不至於引起對別人閱讀的“誤導”。只要發自真心,或許更能引起另一些“我”的共鳴。

今天,再一次閱讀王東華的《發現母親》,讓我忍不住想要向那些真切關心教育關心孩子的人推薦它。為什麼要掩飾自己對它的偏好呢?這是一部關於研究母親教育的鉅著。讓人驚奇的是,作者原來卻是一個仇恨家庭的人,之所以考大學的動因便是遠遠地離開家!更令人無法置信的是作者畢業於華東交通大學,所學的卻是工科(學工程設計的)。這樣不可思議的“轉行”不但使作者的外在生活一無所有,並且對於要進行母親教育的研究,簡直是需要從零開始。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部書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與贊同,也為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目前作者還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母教研究所。

這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呢?是什麼使作者有了如此大的勇氣與信心?是什麼使作者無悔地做了這樣的選擇以及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述了自己的各種人生、思想經歷。我寧願相信作者激動得有些誇張的話:“我知道我已經將自己全部交給了這一事業,我知道我不需要去尋找了。從此我的生命為它而歌而舞,而歌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我的生活從此有了目標,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總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為我獲得了屬於我自己同時也是屬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精神自我!”這種由於過度強烈激動而近於瘋狂的語言,難道不正是源於一顆積久而發的真誠的赤子之心嗎?我不想掩飾自己對於這種發自內心的激昂、張揚的語言的偏愛。

長期以來,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學校的身上,近年來教育不斷引起國人空前的重視,我們不斷呼籲教育的改革。我們不遺餘力地聲討傳統的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等。我們不止一次地強調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新。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社會改革家、理想家最終都把最關切最博愛的目光投向了教育,把最真誠美好的希望給予孩子。(如魯迅、胡適、蔡元培、高爾基等不勝列舉),這並不是偶然的。然而儘管如此,對於一切教育改革,我們始終感到改革的步伐太慢太不盡人意,太多的形式化,表面化。很多口號最終成了一句空話,很多“計劃、目標、反思”最後都不了了之,很多改革成了“包裝”,很多“檢查”“聽課”成了“負擔”……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們一方面既詛咒這種現實的不合理,一方面卻又積極主動地“迎合”這些黑暗與虛偽。為人師者尚且如此,又能指望我們的孩子怎樣呢?我堅信王東華先生所說的:人類目前所強調的教育都是“顯教育”,對於更本質更重要的“潛教育”卻不加關注。道德、勇氣、責任等不是通過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過教育者的“做”才能達到目的的,過往的教育學是“教”的教育學,[蓮山 課~件]以後的教育學將是“做”的教育學。

再來看看我們的家庭教育吧:很多家長缺乏基本的教育意識,對孩子聽之任之,對孩子的任性束手無策或者一味使用簡單暴力、說教等。對於我們熱火朝天的課程改革、素質教育觀等更是一無所知,“分數”意識尤其深入人心。給我們的教育改革帶來了太多不便。單純無知的孩子無所適從,以至於在校是一個樣,在家又是另外一個樣。這種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式的分裂會造成學生人格上的嚴重分裂。

最後我更要說的是,即使農村家庭教育現狀不能令人滿意,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很多學校所謂的“問題學生”都來源於“問題家庭”,很多由於家長的素質低下及家庭環境的惡劣而讓我們雖費盡心血仍是無力挽回。更多的家長缺乏教育意識而對孩子漠不關心或過份溺愛。因此我們學校要迫切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並且儘可能地做好家校聯絡,尤其是教師與家長的配合教育。而且我個人還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暫時的,也更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永久性的,並帶有更多的自主性。在學校裡,我更是常常痛心地想到:很多學生在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在家庭社會卻是個不懂尊重父母他人、做事懶散不負責任的人,父母教育意識的缺乏、品行不端更是令人不無擔憂。這樣的“好學生”,一旦受到些許挫折、環境影響或者不久的將來,又能有怎樣美好的前途呢?我時時痛苦地感到自己的工作陷入一種可怕的侷限性,一種深覺無能為力的內心焦灼與創痛。

固然學校教育有很多令人失望之處,固然學校教育對個人成長也有自身獨特的作用。但是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應該是整體的全面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但社會、家長(尤其是農村家長)卻把過多的期望寄託於學校,認為學習知識教育孩子是學校單方面的事。從一個更客觀更實際的現實意義上來講,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的各方面遠比學校更全面、直接,影響也更深更持久,我個人甚至固執地認為更重要。

我當然無法寫出對像作者(王東華)這樣的對教育深切理解的書。但我會以無比的深切理解來嚮往偉大的家庭、母親教育,我相信這美好的事業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與關切,也相信作者一定能在關於母親教育的研究上不斷有新的創新。之所以寫下這些混亂不堪的文字,首先是強烈地渴望為“母親教育”做點什麼,然後更是希望大家能把關注教育的眼光放寬遠,能從母親教育等不同的角度整體來考慮,當然也希望閱讀愛好者能看看這本書。末了,正如作者所希望的:願天下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

Tags:母親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