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精選2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11W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

生命開始的時候,嬰兒的記憶力和想象力還處在沉睡的狀態。感覺是他知識唯一的來源,他什麼東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這時,你千萬不要去阻止他,因為這樣他才能學會用看、摸和聽的辦法;他才能體會到看和摸的區別;他才能瞭解物體的冷熱、軟硬、輕重、大小,從而慢慢感覺到物體種.種不同的性質。我們都知道,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才能懂得遠近的概念。因此,應該讓孩子常常走動,使他們學會判斷距離。(學習是從摸一摸、弄一弄開始的,所以不要天真地以為鋼琴,英語才是學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精選26篇)

啼哭是嬰兒表達願望的唯一訊號,是人類共同的自然語言。這聲音抑揚頓挫、十分響亮,而且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對嬰兒進行研究,重新學會這種語言。(摸摸、弄弄是學習的開始,啼哭是交流的開始。)

好的乳母能聽懂乳兒所說的一切,還能夠回答他們,雖然她們說的只是一些沒用的單詞。但伴隨這些“咿咿呀呀”的聲調,她們能清楚地瞭解對方。(想要了解事物必須從最簡單入手,人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事物,要想更好地掌握孩子的特點,就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去了解他,這樣才能形成你日後的權威性,也只要這樣,你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如果簡單地把講道理當成是對孩子的教育,那未免太天真了。教育從瞭解入手,教育從瞭解開始。

如果一個母親不能從孩子一出生就馬上進入角色,那她就相當於放棄了部分做母親取得權利。除了語言之外,手勢的溝通效果也不差。嬰兒的臉上有令人驚異的表情:微笑、慾望和恐懼,他們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靈活。但是,嬰兒的眼睛除了清澈純潔外,無法表達其他的感情。這是因為感覺表現在臉上,而感情則是需要通過目光表達。 (哦,原來嬰兒的感覺表現在臉上呢。) 我們一定要關注嬰兒的哭聲,因為哭聲是嬰兒與未來社會相關聯的第一環節。當嬰兒啼哭時,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宣洩。 最初的幾聲哭聲,是一種請求,如果你沒有理解,哭聲就會變成命令。嬰兒本身是柔弱的,他們先是想依賴,隨後才想指使別人。不過,這一現象並不是由本性產生的。(這盧梭觀察的還真夠細緻的呢。) 當嬰兒不聲不響使勁伸手時,他不能感覺那個東西與他之間的距離,當他又哭又鬧地伸手時,那是他想讓你把那個東西送給他。前一種情況,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東西前面;第二種情況,你要假裝沒有聽見,不必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 (由此可見,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慣出來的。) 在達到具有理智的年齡之前,為善與為惡都不是出於認知,無所謂善惡。 一個孩子總是弄亂所看見的東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個粉碎。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從生命週期的迴圈上看,人從出生時的柔弱到青年時的健壯,再輪迴到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狀態。此時,他常常一動不動,希望周圍的一切也是同樣的平靜。為什麼同樣的軟弱卻在老人和小孩之間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呢?

其根源在於,孩子正在向上發展、在成長,老人在向下衰退、趨向死亡。可以說,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圍的一切活躍起來。所有的改變都是一種活動,即使破壞的成分較多,但這並非出自於邪惡,只是破壞更適合孩子活潑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圍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們去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了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

讀後感:

一、一旦為人父母就一定要擔負起做父母的職責。

二、不要讓孩子養成把周圍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們去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於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醜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在《愛彌兒》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物件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上,盧梭要求後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遊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並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盧梭還認為勞動對人的生存意義重大,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另外培養自由的方式也應該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兒童直接從外界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幫助兒童審慎地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合理的教益,而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點。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盧梭這位劃時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驅,不曾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也未曾長久地從事教師工作。但通過頑強的自學和吸收前人先進的思想,通過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深刻觀察與思考,在深刻批判封建教育不合理性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理論;抨擊了封建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標——培養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身心特徵,強調教育應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循序漸進,依次實施,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和兒童的興趣,反對教師、成人的干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極不平凡的見解,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學性。雖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其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偏激性,片面性、保守性和落後性,但無數深刻的教育觀點,現在讀起來仍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3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型別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4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一個半月的時間下來,看得比較慢,所以上下兩卷書並沒有全部看完。但卻也在看過的一些章目中窺見了這位偉大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見解。無論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則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上都給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關乎教育,關乎人性,更是一部關於人生及生命本體探尋意義的煌煌鉅著。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總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像尼采曾說過的那樣,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以不在當時那個潮溼的環境中大放光彩,在經過時間沉澱,時代乾燥了之後可能更能準確地定位其價值。《愛彌兒》中的一些論斷在當時引起了不同凡響的轟動與爭議,哪怕是現在,面對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們也能在這本像預言一樣的書裡面找到依據與線索,給我們啟迪與智慧。

第一卷開篇,作者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或許作者並不是想要強調人性是惡,道德敗壞,而恰恰正是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嬰兒們都天然的美好無瑕,並無後來的拙劣之分。盧梭從自然哲學觀出發,認為應尊重兒童的天性,迴歸自然為精髓。他在書中幾次三番的強調,“應該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是符合常倫的常識,然而真正能時時做到這樣的家長或老師卻不多。只有擺正成人與孩子的世界觀,才能正確地處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價值觀。

在受到盧梭提出的三種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時,我們能否發出感慨:“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然而我們又會產生疑問,自然賦予他什麼呢?真正做到這一點有多難?盧梭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這樣的兒童教育,實行起來是要遇到許多麻煩的,因為只有眼光深遠的人才懂得它的意義,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來,花這樣多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不過是頑皮的兒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歸於自然,把兒童當兒童,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經常精心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情境:在 “種蠶豆”的故事中他們可以找農場主幫忙,通過自己的勞動的實際付出去體會別人的辛苦,使愛彌兒意識到他在這裡投入了他的時間、他的勞動、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後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財產權;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帶著愛彌兒去蒙莫朗錫鎮北的森林,讓愛彌兒在對知識是否有用表示懷疑與疑問時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來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識;在學習物理時他帶著愛彌兒觀看魔術師小鴨子的表演,讓愛彌兒自己發現磁石異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這些都是現實生活實際事物觸發,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視角來設計的情境,讓愛彌兒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不是總在懷疑“這有什麼用處”。

在看這些盧梭設計的教學場景時,經常對比著我會聯想到現在我們社會中的教育。我們學著所謂的豐富的知識,學富五車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腦袋裡儲存知識,我們以為裝在了大腦裡就會運用了,而事實上“會用”的場合也僅限於在考場和考卷上。就觀察自己而言,學到的書本里的知識似乎與生活是完全脫節的。在生活中,我們不會用到高等函式,不會去算算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慮什麼地磚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繼續,所以我們依舊把學的有用沒用的知識都打包起,束之高閣,積滿塵埃。這邊是無止盡的學,這邊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沒有充實的的生活,倒是兩不相誤!而在盧梭的教育理念裡,我們應該拋棄那些繁重而缺少實際意義的教育模式。

“你們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將會後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到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孩子不應該是被逼著去學用剝奪了其玩耍時間為代價換得的無有用處的知識。也不該是僅為傳授知識而學知識。“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隻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所以問題不在與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你要始終記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給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即使他一無所知,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未受欺騙就行了。”

例如,盧梭在書中提醒人們:在這個階段(10歲或12歲時),不必急於教孩子讀書識字,不可讓孩子成天沉沉悶悶地啃書,而應讓他多接觸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發現他從沒有見過的新奇的東西。正像盧梭在書中說的那樣,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能夠加以利用的生命時間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華里,綿延廣浩的知識海洋裡,我們是滄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說過,儘管所謂的知識無窮,對於個體而言,真正能使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聰明的人懂得怎樣去追求這些為數稀少的知識,而大多數人則更多的要與並不能帶給我們幸福的知識周旋。寶貴的光陰耗盡了,卻也沒有達到我們人生的初衷,快樂的享受生活。而對孩子們更是應該如此。記得美學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那些平時在實驗室裡忙個不停的人們,在真正得以空閒下來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是一件多麼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著還有什麼想頭。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說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沒有具體考核衡量的標準來判別。而書中,愛彌兒也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想象的學生”。

另外,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無疑這樣的做法會招來質疑,所以作為此種教育做法與理念的執行者,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能夠抵制世俗的壓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遠見與智慧。所以確實,教育工作者的難為之處,更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長,也是同樣有難處的。因此,盧梭在書中設想的也應只是理想狀態吧!在不同的現實社會中種.種瑣碎的阻力都會使我們無法完成心中所設想的理想狀態。

“在書裡面,作者寫了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應該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如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觀教育。”而對於已經具有一些經驗了的更為年長些的孩子,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鍊的是感官;然而,唯獨為人們所遺忘的,而且最易於被人們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盧梭指出不僅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過它們學習正確的判斷,也即學會怎樣去感受。如怎樣摸,怎樣看,怎樣聽。為了要學會思想,就需要鍛鍊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和各種器官,因為它們就是我們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國古語說的那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在一定階段,“鍛鍊感覺”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優秀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思想被我們一直傳頌。諸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教無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雖然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背景,但我們還是能跨越時間、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鳴。諸如,盧梭也很強調興趣、愛好,遠比知識重要。裡面說到,“智慧的平靜的歲月是那樣的短促,它過的那樣迅速,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徑,所以,企圖在這段期間內把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實在是一種妄想。因此,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有道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問本應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有了興趣的發現才會引起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挖掘。知識、書本是多的學不完,看不完的。與其打一百口淺井,不如專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勞淺薄花同樣的力氣卻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後者卻井水汩汩。讀書也是這樣,記得老師也經常強調,學而精。在某一方面有著最為得力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無用功。仔細尋覓一方面適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罷,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相比於現在的各種教育方式,優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僅存於書本中,束之高閣。

在實際中,仍貫徹著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則,使教育發展滯緩,優秀人才培養更是受阻。這是緊重要的問題。盧梭又指出,建立在愛好興趣幾點上的學習,也要時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負擔,以至使他感到厭倦,而在他快要睏倦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馬上停下來。他說道,“重要的不是他學多少東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違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裡是怎樣想法的呢?即使說這種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當我們看見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於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強硬的要求他們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繼續不斷地工作,我們怎麼不感到憤慨”。“野蠻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關懷的教育,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的內容失卻了這些,而僅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經是野蠻的了,所導致的也只能是野蠻的產物,直到最後流血受傷。讀到這裡,引發的感慨是,當一位成功的老師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師終究還是不同,前者在理論上加以指導,後者是付諸於實踐。甚至覺得,教師需要一種東西,“天賦”。

我很喜歡書中談到的這個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個年紀只有九到十歲的兒子的學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師和孩子一起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去散步,那裡有一些國小生在放風箏。父親邊走邊問他的兒子:“風箏的影子在這裡,風箏在哪裡?”那個孩子連頭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說:“在大路的上空。”“不錯,”海德爵士說,“大路是在太陽和我們的中間”那位父親聽見這句話,就吻他的兒子,考完以後,也沒有說什麼話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給老師一張錢票,在它的薪俸之外還給了他一筆年金。這位父親是多麼賢明,他的兒子是多麼有出息,那個問題正適合與用來問他那樣年紀的孩子;他的回答雖然簡單,但是你可以從其中看出那個孩子的判斷是多麼準確。

也許這個故事乍一看平淡無奇,並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讓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須要有很深刻的判斷能力,才能評價孩子的判斷能力。”一個出色傑出的老師必須具有這種很深刻的判斷能力。而實際中,苛求這樣有遠見與智慧的和深刻判斷力的老師是不現實的。出現的多有這樣一類的老師:“一個教師考慮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比考慮他學生的利益的時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樣證明他沒有浪費時間,證明別人給他的薪水他是受之無愧的。

他把一套易於表現的本領教給他的學生,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誇耀於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滿意,此後,他把他的東西收拾起來就走了”,可以說教師中存在這種境況是很多見,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當然這是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所決定的,教育制定規定教學任務,姑且稱之為“集約型”的教育方式。但是,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然並不是所有教師都如此,或者說並不是一位教師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貫徹如此。還是有很多不僅是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學片段的。我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一位不一般的歷史老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懷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實,講真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他總是重複強調說,中國人,我們缺少的其實只是常識,而實際中被我們所稱之為的常識卻早已違背了人性。

“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一摸索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參與帶孩子的摸索過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觀察孩子,從而使孩子在這一自然過程中順著自己的天性發展。這一點值得我們現在的教師和家長加以重視”。在幫助孩子養成生活習慣的同時,盧梭強調教師不單純是要做言辭及行為上的巨人,而是應該“謹言慎行”。從文字中,可以理解為教師不是說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樣。文中舉出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當愛彌兒跌倒時,教師會鎮定的注視他,不是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呆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便也會平靜地對待摔倒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來。可以看出,教師可以有效的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慣,不一定要隨時灌以滿滿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只需隨時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節中,還有一個教育現象。“名門巨戶之家的教育,只是在於使接受這種教育的人與眾不同,所以它總是選擇最花錢的科目教,,而不願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處也不教。”看到這裡,我的感慨是,盧梭概括洞察的確實深遠。歷來,不分國界,似乎都走不出這個名利的圈子,看看當今社會上的各種教育現象,又何嘗不是如此。盧梭就拿這個舉了兩個例子,學騎馬與學游泳。在商業化社會,趨利趨名的心理在大眾心裡越來越濃厚,也許教育的初衷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是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深思的問題。對有用知識的追求,對為人類幸福服務的那些聰明而為數甚少的知識的態度如何,擺在怎樣的高度。

有人說,中國至少在近兩三百年內,教育不會有太大改觀。確實,無論在學校裡還是社會上,對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大家都能說出一二。我們對比國內外,感嘆中國式教育的失敗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很多人,看到諸多問題所在,沒能夠試圖提出解決辦法,只寄希望於時間、後人來為我們“現狀後改變”,這是一種看法。也有人反映,確實,教育制度牽涉著其他關鍵要素,就會提到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然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先哲們提出的偉大思想吧!在專制盛行的社會背景下,一些預見性問題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給我們啟發。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品格高尚的作者對話,在驚歎其思維火花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境界。盧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3年時間寫作的《愛彌兒》,值得我們幾遍的細細研讀,收穫通向幸福的知識!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5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慾望的人。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辦法是達到慾望和能力之間的平衡,用擁有的能力去滿足擁有的慾望。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慾望也得到了滿足,這樣人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麼,而是需要什麼。

除了公認的幸福因素健康、體力、良知以外,每個人對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實上,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良心上受到的譴責,其他一切痛苦都源於個人的想象。

法沃蘭曾經說過:“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他想要的東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獲得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捨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對幸福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現有的物質基礎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會很快樂。同時,他也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做壞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堅守在大自然所賦予你的位置上,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脫離了那裡。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6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說,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說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作為教師感覺收穫很大.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啟發。

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聽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說吧,如果孩子不喜歡應用計算機,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讚賞,要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對計算機的認、摸、用不斷加深其對計算機的瞭解。當孩子覺得計算機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學習認識計算機的操作,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我想這樣的計算機教育不可能讓孩子學不會計算機的運用。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7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並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並與自己的所愛結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製好—幼兒園、國小、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麼?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著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後,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後,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並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8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9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之手。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物件,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型別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夜深人靜時,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遊戲中培養創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0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

《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1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保持著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裡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有個小品裡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著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20__年大學聯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瞭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徵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鬆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絡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裡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常德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2

在《愛彌兒》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物件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裡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路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3

暑假時讀了《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讀完之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不得不說,書中的理念對我來說是種衝擊。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呀!人與人相處都是相互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其實付出的時候不求收獲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我以後也要把這種美德當作一種人身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物件——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讀了《愛彌兒》這本書後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以後有時間我還會重新細細品讀。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4

在《愛彌兒》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物件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侷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願,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挺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 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裡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後,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路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5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讓愛彌兒從遊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遊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遊戲是孩子最正當但是的行為,在這點上我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就應透過遊戲持續著活潑的性格。

但是,我們此刻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過於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儘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裡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佔用了孩子大部分遊戲時間。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國中教育、國小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

盧梭的《愛彌爾》,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明白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遊戲,這樣才能到達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

我發現此刻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絡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就應得到的是什麼?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就應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夠生活。

生活,並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處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於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向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好處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醜,能夠透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應從我做起,從這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衝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於東方不敗之地。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6

《愛彌兒》,精簡的封面,熟悉的名字,法國、盧梭。聽說這本書是在師範裡學教學論的時候,教材和老師都提到過它,以為是本拗口的理論著作,那天在新華書店第一次親密接觸,出於它的名氣我隨意翻開幾頁語言居然很能吸引一個喜歡看小說的我。於是決定好好拜讀。

該書卷首介紹了盧梭最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後。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0、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看著這開頭的四五頁裡,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讓自然說話,那我們教師要來做什麼呢0—12歲不進行教育怎樣行,怎樣能夠用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呢我疑惑這樣的觀點怎樣會被全世界認可這麼久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是帶著問題繼續在這本書中慢行,帶著問題試圖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尋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接的有一次出去旅遊,與我同車的班級有幾個學生沒有座位,只好幾個人挨一個。這時有個女生站起身來說:“坐著最不舒服了,我要站著。”並猶豫著站起身來,作為老師的我當然是反對她這樣的做法,因為在車裡站著萬一有個剎車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何況她還只是個四年級的孩子。“不能夠,坐著。”我對她說。誰明白這一說她倒反而堅定地要站著。看著這個倔強的小女孩本來還想繼續發揮教師的威嚴。但是又突然覺得也許乾脆就讓她站著,讓她品嚐到因為車子啟動、停下帶來的不平衡,到時我不說她也會自動坐下。這天如果我強制讓她坐著下次她還是要站起來,也許那時真正的危險還大一些。我默認了她的決定,自己往她那裡站一站。靜下來時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職責,更不是向著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著學生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用心地立刻採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著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到達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看似消極的背後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

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

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麼苦挑燈夜讀的苦盤旋在各種培訓班的苦不,挑燈、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就應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嚐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明白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怎樣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立刻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後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先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明白錯是什麼!書本往後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留意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就應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明白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明白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中還有一個教育準則,那就是“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儘可能充分地活動,他反對捆綁兒童的四肢,要求為兒童穿上肥大寬鬆的衣服。”對於外在的衣服,盧梭尚且如此重視,要求是務必寬鬆,所以盧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由與自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盧梭教育思想的體現。不謀而合《窗邊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長從不要求我們穿新衣服到學校,而是要提倡我們穿乾淨的舊衣服,這樣哪怕在爬樹的時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能夠盡情地玩。”,想想我們此刻的學校,除了體育課學生有多少時間是在盡情地玩玩但是孩子的特權,儘管盧梭的名言:“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徘徊在我們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卻有誰去真正理解貫徹了呢

如今的社會競爭是熱門的話題,分數又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趨勢所向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已經承認了“玩”是種錯誤,我們教師也習慣了當看見學生在玩時送上嚴肅的目光,以為這是在進行教育,學生以為自己在犯錯誤,其實我們都在犯錯!而且在對待玩的問題上,往往老師犯的錯誤更嚴重!於是我對學生看見我走向教室就趕緊跑進教室、藏好自己手裡的卡片、遊戲立即停止這些畫面感到自責和難過,雖然我還曾為此驕傲過。說得簡單些我是無形地制止了玩的現象,嚴重些我是在制止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潛力,最根本的是扼殺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我們在犯多麼嚴重的錯誤!你發現了嗎感受到了嗎感謝《愛彌兒》指出我尋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至於讓我走得太遠。我想對所有大人們說:應對孩子的玩,讓我們多些“不教育”,還孩子們該有的自由童年吧!

《愛彌兒》還沒有看完,但是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它帶給我的思維撞擊,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於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大人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讓思維爆發革命的書,哪怕沒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讓我們呼籲更多的兒童們有“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7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愛彌兒》出版後轟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物件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侷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必要讓學生儘可能地接觸、瞭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關心當代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把當代和未來的科學發展的絢麗藍圖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去觸摹、體驗,並初步掌握。

學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開發智力,培養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發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並舉的思想格局。充分認識科技教育在“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的推動作用。有效地培養跨世紀創新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8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透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狀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貼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個性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物件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

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期望他的教師以前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期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能夠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能夠預斷第二次也必須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職責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些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物件——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讀完這本著作,我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育中,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足夠重視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沒有充分思考到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差異性。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我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務必充分思考到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要我學”變“我要學”。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19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裡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著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為,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著多麼重要的借鑑好處啊!

閱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裡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說,能夠肯定地說,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裡,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著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裡,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狀況,不忙著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著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說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說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麼了作文網。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國小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著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著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裡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說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麼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中農業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是最有益於人類的職業,也是最高尚的職業。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幹農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祕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有機地融合。”他把愛彌兒培養成既像農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過四十餘年的研究發現: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幹,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於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並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爆炸的經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學生思考”、“獲得經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0

一直以來,盧梭最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啟蒙時期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為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部哲理小說,但是其中蘊含的無論是在任何時代看都具有先進意義的教學理論,使其成為教育界影響深遠的一部小說,裡面的某些主張仍然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苦心鑽研、孜孜以求的目標。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於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人的功與過全都規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裡的父母親長輩等。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成龍成鳳。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裡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人;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鑑:“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名國小老師,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當他們正在處於一種過渡時期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如何將這種變化轉變為一種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時,教師就應該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變化情況,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學計劃,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更好地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的過程。可以說,《愛彌兒》給了我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讓這群什麼都不是很瞭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也許我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還很多!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1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該書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物件,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此書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對於兒童成長各階段中的身心表現和特徵的描述是細緻入微的,是將“把兒童看作兒童”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當中包括有他的天才想象,但主要是包含了他對兒童、對自身和對當時社會教育的細緻觀察。他的這種將兒童看成發展中的人、看成有階段地向前發展的人的觀點是可取的,而他根據觀察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來進行教育階段劃分的嘗試精神和做法更值得稱讚。因為在此之前對教育階段的劃分中,柏拉圖依據的是培養“哲學王”最高治國者的需要;亞里斯德依據的是他設想的靈魂的三部分組成;誇美紐斯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則偏重於模仿自然的四季變化。他們都未能象盧梭這樣完全依據兒童自身的發展來劃分年齡階段。

盧梭關於兒童天性中包含主動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結論,以及他呼籲保護兒童純真天性、讓兒童個性充分發展的主張,代表了社會進步的心聲,預含了豐富的現代好處。

盧梭的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要求的產物,又具有著現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實際上,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兒童觀的更新是人類教育的發展由古代中世紀教育轉向近代教育的關鍵之一。沒有新的兒童觀,也就沒有新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在盧梭之前,文藝復興運動的鉅子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對禁慾主義、主張個性解放;然而正如盧梭所言:“很早以來就有人在大聲反對這種舊有的教育方法了,可從來沒有人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和科學,傾向於破壞的成分多,傾向於建設的成分少。”

因此,盧梭的確是在研究兒童、更新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從而在建立資產階級教育理論方面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教育思想家。從盧梭開始,才真正系統地在教育理論上實現了由尊重人權向尊重童權的過渡,開啟了兒童研究的大門,吹響了兒童天性解放的歷史號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瀾。難怪康德要把盧梭的性善論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相提並論,認為牛頓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盧梭則揭示了人性的發展規律而大加讚賞了。

盧梭嶄新的兒童觀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也是後啟來者的,為西方現代教育思潮之先河。及至20世紀,杜威在其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更是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天性的理論,他要求給兒童主動活動的自由、讓兒童在做中學習,以及主張兒童適應他所在的社會等。在這些思想中,都有盧梭的兒童觀、教育觀投下的影子。皮亞傑也稱讚盧梭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皮亞傑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

我相信盧梭的兒童觀對我們瞭解學生,尊重學生有很大的幫忙。首先我們要明白兒童觀的含義。“兒童觀是成人如何看待兒童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涉及到兒童的潛力與特點、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好處、兒童生長髮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問題。”眾所周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務必有正確的兒童觀。

其次我們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兒童有兩個特點:第一,發育的不成熟。他告誡成人:對兒童的種.種不成熟的表現,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當對兒童的孱弱予以保護和幫忙,並及其留心兒童隨時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第二,天性的純潔善良。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並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持續兒童天生的自然狀態,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盧梭還認為,兒童的身心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兒童的發展變化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併且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看成發展變化中的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簡單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盧梭對兒童幸福的詮釋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樣簡單的;幸福就是免於痛苦,也就是說,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條件組成的。”因此,他的愛彌爾自小不需要經受襁褓的束縛。能夠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隨意活動,盡情呼吸鄉村的好空氣。盧梭讓愛彌爾不用學單車、小推車和引步帶。當他明白怎樣把一隻腳移到另一隻腳前邊時,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輕扶一下。每一天把他帶到草地上,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一天跌一百次。或許身上常常都有點兒傷,然而他永遠是快樂的。

盧梭認為,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其天性充分自由地運用,就會既使兒童此刻感到快樂和幸福,也會使兒童將來獲得快樂和幸福。

盧梭的兒童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解放兒童應從四個方面著手:讓兒童主動探索學習,讓兒童創造性地學習,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係束縛中解放出來,把兒童從家庭、教師和社會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來。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2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說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著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絡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裡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說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著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絡。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溫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閱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臺,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3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型別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4

本學期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一書。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我覺得他藉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緻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雖然我並不是對書中的內容都報以肯定的態度,比如在選擇接受教育的學生的出身時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斷:"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看到社會上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有類似這樣的差別。窮人住的地方很貧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窮人是不需要受什麼教育的,他的環境的教育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從他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個適合所有一切人的環境,所以,與其教育窮人發財致富,不如教育富人變成貧窮;因為,按這兩種情況的數字來說,破產的比暴發的多。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富有的人;我們深信,這樣做至少是可以多培養一個人的,至於窮人,他是自己能夠成長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斷,我想是出於他對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論述中,他反覆說過,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來自於成人或生長環境中出現的其他人的影響,因此,他認為選擇愛兒是"搶救了一個為偏見所犧牲的人"。可能是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所盧梭有了窮人可以自然成長而富人卻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即使是生活環境不同,但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都受到了來自於各方面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都是有好有壞的,並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卻是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麼他憑什麼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完成一次之後,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於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於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於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採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於這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於我們的工作物件--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盧梭的一個想法"一個教師!啊,是多麼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的人。"對於我們來說是要時時提醒我們注意的,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5

盧梭教育法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她相信人性本善,一切的罪惡都是後天授予的,都是社會和成年人教給孩子的,這一點和西方傳統的對於人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我也比較好奇他在當時是受什麼影響,或者是經歷什麼,是經過什麼樣的思考,給予什麼樣的觀察能夠如此堅定的說,堅定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這是他整個教育體系的前提大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那麼它整個教育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認同或者要實施他的教育法,首先就必須要像盧梭一樣認同他,這個關於人的設定的大前提就是人性本善。那人到底是不是性本善的呢?這個問題究竟該如何去解決呢?

基督教相信人是有原罪的,人是性本惡的,任何罪惡都是與生俱來,人犯罪是不用教的,孩子不用教他就會驕傲,她就會嫉妒。這一些其實也比較符合我們日常的觀察,讀書究竟是如何開始堅信人性本善的,這一點讓我非常好奇,他可能在別的思想著作當中已經詳細的描述過,如果有人知道,我也非常希望能夠請教。

還有盧梭也認為鄉下人要比城裡人相對來說能做的可恥的事情比較少,這一點我覺得他自己猜想的成分也很大,畢竟他自己是城裡人,對城裡人,對貴族的觀察,可能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但是對鄉下人的真實情況他又瞭解多少呢?去我們今天也知道,其實窮鄉惡水出刁民嘛。在比較貧困的地方,人可能更加少受到道德的束縛,人做的事情會更加的赤裸裸的展現人性當中惡的一面。

但是它對於孩子的天性,對於適合孩子的教育的洞察,還是相當的深刻的,比如他就說對孩子要多深交,少說多做,因為孩子是從實踐中去學習,而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去。學習的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今天去借鑑,我們都說要和孩子講道理,其實很多時候講,就算孩子當時明白了,他可能並不是真的明白。

《愛彌兒》讀書心得體會整合篇 篇26

在《愛彌兒》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我們身患一種能夠治好的病;我們生來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得到自然的幫忙。思考社會教育中有關這方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能感受很多作為教育者應當具備一些基本觀念與思想。教師務必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才能擔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歷史職責。

一個好教師就應具有哪些品質,人們對這個問題是討論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實現和向善的傾向,只有帶給適宜的環境和社會,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發展,人總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就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教師就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教師也不再是過去的“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取。

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它在繼續不斷地鍛鍊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這就提示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要尊重學生的感受;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取的餘地,並尊重學生的選取;教育中要個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師生關係有賴於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師生關係建立與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教師來說,有著幾個方面要做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怎樣處理好這些矛盾;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加強學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鍊的直接經驗;根據學生意志品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鍛鍊措施;加強自我鍛鍊,從點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認識到學生是發展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幾點,才是為教育真正的開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