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通用1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28K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

好看的皮囊到處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通用15篇)

這句在網際網路上極端熱潮的話成了眾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為自己找物件的原則,想要去找一個有趣的靈魂攜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詞如此之火是不是因為《皮囊》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確實好看,銷路也好,看過的人絕對不在少數。可無論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我都要說一句透過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這是他應得的。

那麼小的時候就擔起了家裡的全部責任,生活讓他早早成了男子漢。如今他是業內挺有名的人物,看這本書有那麼多名人為其寫序,我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得是多優秀的人才能從那樣的小鎮走出來,然後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這樣的高度。哪怕我們外表漂浮疲憊不堪,但只要內心有所寄託靈魂可以安放,就足夠了。

皮囊之下,貫穿的是我們的靈魂。無論這副皮囊你是否喜歡,無論靈魂是否已找到出處,你都應該相信靈魂歸依了,一切才安穩。而那具皮囊只是偶爾保護我們的內心緩慢一點受傷害的東西。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2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著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裡。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洩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說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裡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說,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說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裡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裡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裡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說明,導致在這裡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為父親常說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3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說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說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床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裡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裡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嘆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說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著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說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作者說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閱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裡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著“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裡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說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4

我這兩天在攻讀《皮囊》一書。

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裡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扒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眼淚會禁不住的流出來,嘆息會從心底湧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活鮮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辨認。"

前幾天,我寫《覺醒之路》,用觀照自身來認識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這具皮囊。

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

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們是群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聯,會遇到形形色色許許多多的人,人各有異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質上有著一致的地方,我們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認識世界。

我們在交往中見證了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參與了我們的生命歷程,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閱歷。

這本書由《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張美麗》等14篇作品構成。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著我們人生的設定以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著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才明白自己是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5

讀到天才阿展哪裡我也沉默了,一個天才擁有一個缺陷兔脣,他通過自己出色的高標準和領導力,讓一幫小朋友臣服與他,但他卻只是把他們當做鍛鍊自己的試驗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養成了自己自私的個性,他如願遠走他鄉上學,但他卻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鄉甚至痛恨,一輩子都不願回來,蔡崇達怕被他那些負面的情緒影響,開始遠離他。

但天才阿展最終也沒能如願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達努力過上了。

是啊!我們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對故鄉的仇視,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時一個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過於壓迫自己,期間讓我聯想到現在的孩子們,他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確有壓力有壓迫,但再大的壓力和壓迫也要一步步來,如果太過於在意和緊繃會讓我們變得功力和自私,最終浮躁。

甚至在出現一些打擊時,心裡的安全防線會全數崩塌,有的心理強大的會再次站起來,不強大的可能會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還會選擇自殺,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通病,為什麼平時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自殺了的原因和罪魁禍首。平時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把他們壓的太累了,以至出現在一些挫折他們軟弱的內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選擇離開。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6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蔡崇達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頁就以一個倔強的裹腳阿太將我拉入了特有的閩南風情的小鎮裡,這個滿嘴無牙,說話漏風,堅持自己用小腳丈量小鎮街道的高齡老太,卻在不經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那個即使切斷了手指,也異常冷靜的99歲阿太看盡了世間的苦難與變遷。她說的這句話也是《皮囊》這個書名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著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所以我們的靈魂才始終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給作者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也是從第一個故事開始,奠定了這本書悲情的感情基調。

人生匆匆幾十年,明白自己要什麼,明白自己活著為什麼,在父母日漸老去,兒女繞膝漸遠,朋友奔波陸離時,能與愛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著的真正意義。

通過作者的敘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以《皮囊》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對那些我正在愛著或者曾經愛過的人,我希望你們明白,我多麼希望付出全部為你們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們刻在我的骨頭裡,即使時光列車拖著我的肉身一路遠行,至少你們的名字和名字牽扯的記憶,被我帶走了,這是我對時間能做的唯一反抗。”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7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我似乎也脫離了肉體,只剩靈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著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裡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裡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裡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裡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裡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8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於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裡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於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說:“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後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隻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後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後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說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彷彿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麼這樣,阿太說因為她捨得。阿太的捨得來自於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9

《皮囊》很親,因為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為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才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為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裡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裡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著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著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裡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著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0

一口氣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記不得是怎樣隨手在微信讀書裡翻到的。剛讀幾行,就被吸引住了。我義無反顧的一路閱讀,微信讀書記錄,一共花了五小時十分種。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硬氣的、頗有見識的阿太。勤勞能幹、而帶點小倔強和小任性的可愛母親。愛交友,豁達卻又總受病痛困擾的父親。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們。敢為人先卻不被世俗接納的陳美麗。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對現實,最後被現實無情撕裂的大學同學。還有善於反思,細膩敏感的阿達。他們都讓我感動。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親一次次地去神明處,帶著點小任性地討要預言、討要說法,真是把我樂壞了,同時一個堅韌而又可愛的母親形象,噴薄而出。《厚朴》讓我再次審視青春與現實的連結。《海是藏不住》,讓我反思孩子的教育問題。《阿小與阿小》、《天才文展》,讓我瞭解了少年們成長時的迷茫與追求。

全書大部分都是描寫阿達的家庭瑣事,至親友人,讀來卻全無瑣碎煩悶之感。反倒覺得,人物性格立體,節奏有張有馳,剖析深刻真誠。我想這與阿達強悍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跟隨著阿達的描述,與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觸動。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1

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2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3

親子共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為配合學校組織的這項課外作業,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效果,我與兒子共同讀完了一本《快樂男孩的故事》兒童文學作品,感觸很深。

剛開始,小孩對讀書很不感興趣。因為有很多字詞都不認識,儘管有拼音註釋,但對於拼音都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讀書實在是很困難。起初不得不邊教拼音邊讀書,前幾個故事基本是由我讀完的。但慢慢的兒子對書中的故事情節產生興趣,書中故事講述什麼事善良,什麼是無私,什麼是堅強,什麼是智慧,書中語言通俗優美,內容簡潔洗練,插畫鮮亮生動。通過觀看書中的插圖,兒子開始詢問這個圖是什麼意思,那個圖的人物又在做什麼等問題。

漸漸地兒子對讀書產生了一點興趣。對我印象很深的是讀完《曹衝稱象》這個故事後,他開始嘗試著自己讀書。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開始邊讀拼音邊認字,但一個故事讀下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不知道故事講的是什麼意思,我不得不在讀一遍,講述故事的內容給兒子聽,通過講述故事內容來吸引兒子對讀書的興趣。

慢慢地經過鍛鍊,兒子對拼音和生字也認識得越來越多,讀書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但學到了新的生字,對拼音有所掌握,大致瞭解故事的內容。同時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個樂於助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的孩子。

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閱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閱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領悟,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是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教育兒子知識搭建了平臺。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4

讀完了這本書,我受益非淺,它教會了我怎樣分配錢,怎樣賺錢,怎樣……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你是否能掙到錢,最關鍵的並不是你有沒有好的點子,也不是你有多麼聰明,而是你的自信程度。”而且這本書,還讓我認識了成功日記,《能下金蛋的鵝》的故事,裡面有很多會掙錢的人,如塞爾、金先生、達瑞、吉婭等。

富有的金先生的掙錢之道是:“每當獲得一筆錢時,要這樣分配錢,每個月除去生活費後,剩下的50%存入銀行,40%存入夢想儲存罐,10%用來當零花錢。”而且,他和他的員工們每天都要寫成功日記。

會掙錢的達瑞的掙錢之道是:他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他知道能做的和擁有的東西上,所以他成功了。比如:他幫助人們把報紙塞到房門底下;他為顧客將垃圾運到垃圾桶;他幫助別人負責喂可愛的寵物;他為別人看著沒有人在家的房子、給植物澆澆花等等。因此,他從中獲得利潤,每當這些活幹不完的時候,他還會找一些人當自己的員工,每個月會給一些“工資”,這真是一舉兩得呀!

會說話的小狗錢錢把以前的主人金先生的掙錢的教訓都告訴了吉婭,吉婭依據金先生的經驗,來創造了自己的掙錢之道:“當遇到困難而猶豫時,就看看自己的成功日記,這樣就會膽子大。”她還吸取了表哥馬塞爾的教訓,自己再補充一些,注意一些,她似乎凝聚了所有會掙錢的精華呀!這一點,多虧了她的愛狗——可愛而聰明的錢錢。

和網路一樣,錢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人帶來好運的同時,也會給人帶來殺身之禍。要想帶來好運,就請快來看《小狗錢錢》吧,相信你一定會受益非淺。

閱讀皮囊心得體會 篇15

看此書的緣由是因為對改編版電視劇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語堂本就在心中是一個頭戴光環般的存在,捫心自問總覺得不看原作著實是一件對不起作品的舉動,若是別人問起來“你有沒有讀過《京華煙雲》”我卻開始褒貶趙薇的演技,委實不妥。細細咀嚼這本書的過程正伴隨著我考前複習雅思的十幾天,於是在網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資料,作為“一箭雙鵰”的補課。

此書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則為《MomentinPeking》。細細品來中文的譯名雖著眼於短暫的時光,卻又勾勒出一幅巨集大的意向。似乎僅是看這名字,便能回想起幾十年的一切,那麼龐雜繁複,卻又那麼簡潔明快,亙古消失於一瞬,再大的痛苦與歡樂也被滯留於地面,藉以後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態,曼娘,紅玉,阿滿,素雲,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猶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不一樣註腳。林語堂講,小說本就是個“小故事”,但就是這樣平實而謙卑的態度,將這作品寫成了一本哲學著作,一本人物品鑑,一本宗教浮圖,一本歷史凝結。

有人說《京華煙雲》是《紅樓夢》的投影,此言甚是。傳說當初林語堂是欲譯《紅樓夢》之於西方人品讀卻不成,轉而寫就此本小說,以達成初衷。然而,當初讀巴金先生的《家》的時候,聽說過甚者將其歸為一本抄襲之作,後人盲目的比較和浮躁地貶低,也就略顯偏頗。但我確實認為,林語堂是想以《紅樓夢》的形式,以幾大家族的浮塵隱喻社會變遷和歷史改革,“形”的借鑑卻並非“神”的抄襲,過多的比較甚至是人物間的對號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語堂的一生都在作為一個“搭橋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補東西方溝通間的障礙,寫出《京華煙雲》,也像是以一個親民的故事,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讓西方民眾能夠直觀而深刻地品味到這異域特色,以及濃濃亙結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中的社會形態,風土人情。

《京華煙雲》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在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間。本書從一個戰爭起筆,寫姚家舉家南遷,又以另一個戰爭收尾,寫木蘭攜家眷北上。其間穿插了多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篡國,張勳復辟,直系奉系戰爭,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等等。舊式人物慢慢隱去,新式人物漸漸崛起,西洋文化浸潤到中國文化的側面,新舊的交鋒實為殘忍卻也好看。小說中還不免穿插了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畫家齊白石,一生主張舊思想的學者辜鴻銘,他們的出現都讓讀者心覺饒趣味味。

此書人物關係並不複雜(較之《紅樓夢》幾百號人浩浩蕩蕩),也並無過多強烈的戲劇衝突。電視劇版的改變商業化十足,賺足了觀眾的興趣點,若是從電視轉戰書本,不少人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可是書籍本就是個慢熱品,當你發現性格特徵鮮明的每個人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不一樣寫照之時,電視直觀卻又不需大腦思考的弱智遊戲,就遠遠不敵這引人豐富聯想的書海暢遊了。

接下來就說說書中的幾個代表人物。

姚家兩個小姐姚木蘭,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但性格相異。木蘭一生以“妙想家”著稱,她不拘泥於死板的條條框框,勇於寫就個性化的規則。而莫愁則隱忍慎重,賢惠持家,她沒有姐姐較強烈的情感起伏,可是大智慧也在平靜的外表現顯露無疑。

立夫和木蘭都是彼此一生的摯愛,無需過多言語,只是走在一齊就能心靈相通。但木蘭卻嫁作蓀亞之妻,立夫則成為莫愁之夫。木蘭對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則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處。可敬的是這樣的感情卻如此內斂地深藏於四個人的內心,彼此明知,卻也彼此隱晦。甚至木蘭應對丈夫的外遇竟然處理得靈巧聰明,毫不失自我大小姐的風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賓,把感情演繹成了最臻美的調理磨合。兩家人的生活安安穩穩,從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終歸隱田園成為了樸實的農村人,甘於化為樸實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蘭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隱忍,成為了書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精華。人也能夠至美如此,便真是讓眾人心生敬佩,卻也面上無光。

代表“舊”的,男性之於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於曼妮,紅玉。前兩者作為家中掌權,甚至是政界名流,卻一生礙於自我不敢放開的眼觀,理解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我作惡太多,卻被這湧動的新思想和奮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則痛在自我一輩子珍如愛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視若無物,又是被民眾慢慢淡忘。後兩者則是切切實實的傳統女性代表。曼妮一輩子守寡,認為這是自我表達感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謹慎,不關心政事,但最終卻發出了“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這樣的字句從曼妮嘴裡說來,便甚顯嚴重。最終可憐地死於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後還被糟蹋,一家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紅玉自幼多病,喜愛寫詩,一身的閨怨氣,一臉的苦命相,最終也只是聽信了一紙籤文,為愛的人投江自盡。這幾位無一例外的杯具結果也隱隱暗示著拘泥的舊思想是無法立於當世之道。

代表“新”的,環兒,陳三,黛雲。其種.種作為大家一想便知。

木蘭,莫愁,立夫,蓀亞則處於過渡期,敢於理解新思想,卻也擁有固守的一套原則。比如莫愁致死不願意立夫參與政事,明哲保身。木蘭也因為長女的死亡拒絕了兒子的參軍。立夫政治慾望強烈,但也被妻兒所限,最終看到在軍隊的兒子不免留下熱淚。蓀亞為人老實本分,自覺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蘭為妻,也並無其他作為。

我始終覺得,《京華煙雲》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歡樂和靈性。姚老先生敢作敢為,竟然拋下兒女隻身雲遊,歸來時一身禪悟。姚家新買王府花園,家人趁著興致齊寫對聯,詩興大發。齊登泰山,杭州夜遊,立夫證婚,木蘭求情,種.種事件有歡快,有沉重,卻只好感慨這浮生若夢。恍恍惚一生已盡,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現,如夢方醒,雖是橫屍遍野,可是木蘭還是以往的妙想家,帶著無涯的人生,帶著無盡的期望融入山野。

“她們漸漸和別人的影子混溶在一處,消失在塵土飛揚下走向靈山的人群裡——走向中國偉大的內地的人群裡。”

於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場大夢,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