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通用31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98W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

暑假,我讀了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我十分佩服小說中老漁夫的意志,他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通用31篇)

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漁夫,在一次單身出海打魚時,釣到了一條大魚,卻拉不上來。老漁夫同魚周旋了幾天後,才發現這是一條超過自己漁船數倍的大馬林魚,雖然明知很難取勝,但仍不放棄。後來又因大馬林魚傷口上的魚腥味引來了幾群鯊魚搶食,但老人仍不願就這樣放棄,最終突出重圍,將大魚帶回了漁港,讓其他漁夫佩服不已。

當我讀到“老漁夫想:這裡離海岸實在是太近了,也許在更遠的地方會有更大的魚……”時,我十分佩服這位老漁夫,因為他這時已經打到了一些魚,但他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向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再看看我們,平時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們都叫苦連天。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應該像這位老人一樣胸懷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標。

當我讀到“《老人與海》的讀書感想將纜繩纏繞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舉著鋼叉,在它躍出水面的一瞬間,竭盡全力地向它的心臟擲去,一聲哀鳴結束了大魚的生命,它靜靜地浮在水面上……”時,我的心也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我非常欽佩老人那種毫不畏懼、堅持不懈的精神,雖然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學習老漁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

從小到大,我讀過許多的書,也學習到了許多的知識,不過,我最喜歡的書是《做一個最好的你》,一直激勵我做好我自己!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自信的重要。它通過比爾醫生的結論而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心理學家隨意挑了幾個學生,卻都因他的幾句話而信心大增,因而變得聰明機智,這就是這篇文章的所在中心。不論你的外貌怎樣,只論你看待生活的角度正不正確,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待的比別人差,就像跑步,我們出發在同一起跑線上,就看你後天的努力與發奮。

這篇文章讓我充分領略到自信的含義。它好比路燈,照亮我們前進。它好比橋樑,帶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就說比爾。蓋茨,如果沒有充足的信心,能成功創造電腦·微軟,成為美國的首富嗎?劉亦婷,也正是因為自信,才成為最有名氣的哈佛女孩之一,菲爾普斯,也正是因為它,才創下連闖8枚金牌的好成績……這些,都和自信有著很大的聯絡。所以,不要在乎自己的尺寸與大小,只看你內心的價值。

自信,築造成功的必需成分。成分越多,“成功”這座大樓就越大,越高,越穩。如果你想出類拔萃,成為生活中的佼佼者,就趕快試試這個神奇的“藥方”吧!

自信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決定著你以後的人生!所以我要做個自信的人,堅韌不拔的人的!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3

書,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離不開書,語文書、數學書、英語書……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

優美的民間傳說,宛如一條彩虹,盤踞在人們想像的太空中。

短短的幾行詩,就使人強烈感受到我們歷史跳動的脈搏。

這些書籍,把我帶到了一個廣闊多彩的世界。我就像一股柔弱細小的溪水,彙集起許多晶瑩的泉水和露珠,逐漸豐滿起來。

書,給我了童年的樂趣和美好的享受,教我去思索人生,使我人幼稚走向成熟。沒有書籍就好像世界沒太陽;沒有書籍就好像沙漠沒有花草,沒有書籍就沒有我們美好的未來。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4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這是高爾基曾說過的一句名言。不錯的,我每次手裡拿到一本好書,就迫不及待地翻開,先猛看幾小時,再細細地品味著。品著品著,不知不覺被書中的情節捲入,隨之震動,時常被文章裡的歡樂氣氛感染,獨自笑起來;有時看到緊張之處,那扣人心絃的情節促使我的心“怦怦”跳個不停;有時,又會被書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感動得流淚……

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堅強的意志,不要知難而退,而要知難而上;我讀了《西遊記》,明白了做事要堅持不懈;我讀了《心靈牧場》,它陶冶我的情操使我成為一個重感情的人;我讀了《雷鋒日記》,明白了雷鋒就是這樣“自己活著,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只要堅持不懈地讀書,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就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5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裡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裡,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裡、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援,使他在黑暗汙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鬆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6

做最好的家長!相信是每個家長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家長呢?我帶著虔誠的向學之心跟隨李鎮西老師走進他“最好的家長”世界。

《做最好的家長》通讀下來,可以看出李鎮西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一直遵循這樣三個簡單的原則:一是培養女兒良好的品質,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二是使女兒健康快樂的成長;三是因材施教。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肯定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和意識。但是說起來簡單,往往做起來難!起碼,我在孩子學習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時候,盛怒之下,這些念頭就全飛了。這就是與“最好的家長”的差距吧!

一個擁有良好品質的人,才真正能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做貢獻!在李鎮西對女兒的教育中,品質教育無疑是佔了最大比重的,而且,這也是教育孩子首當其衝的目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但現實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品質教育反倒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並不是家長沒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充滿競爭的、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商業氣息濃厚的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與來愈冷漠,人們越來越自我。對於自我的關注、自我價值的體現愈來愈重視。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關注事情的過程,只關心結果。但一個人良好的品質往往體現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在做事的過程中。如同升大學,人們關注的只是最後的結果:大學聯考多少分,考上了什麼大學,有誰會去關心你上高中時做了些什麼呢?這也許就是晴燕那些同學“自私”的原因吧!

在講求實效、追求經濟利益的當今時代,無疑知識能力的“變現”速度是最快的,而思想品質的“變現”是最為緩慢的,甚至是不凸顯的。正因為這種不凸顯,致使我們廣大家長漠視了“品質”教育。但它恰恰影響著決定著你會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7

總起來說,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儘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為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於譯者來說,譯文註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後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說,缺少了一個瞭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於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為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為:原文——上上,譯文——上,印製——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讚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於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說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於發展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儘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8

我看了一下蕭紅的生平,1911——1942,32年的人生歷程,作者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文中寫道“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環顧其一生,顛沛流離,逃婚、屢次的遇人不淑,婚姻不幸,身心分裂……“短命的小魚死了!是誰把你摧殘死的?”(見《同命運的小魚》)這應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悲嘆!她的寫作風格,用尼采的一句話來形容是:“血寫的文學”,杜鵑泣血,血盡了,32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蕭紅,用女性作家十分的難得的寫作風格,寫作視角,留給後人無數個問號、無數個歎號以及無盡的思索!

因風而生,因風而滅,緣生緣滅本非卿心,縱有千般不甘,奈何!——同為女子,惜蕭紅才情為其浩嘆!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9

《富蘭克林自傳》講述的是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從默默無聞到功勳卓著的奮鬥歷程,是一部成功勵志的傳世經典之作,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美與善的道德真諦,被公認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閱讀此書,是與一個偉大心靈的對話,使我們收穫一份人生修養的智慧,完成一次實現美國夢的奮鬥歷程和完美道德的精神之旅。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一位在許多方面均有建樹的通才。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還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發明家、作家和思想家。在18世紀美國,他是僅次於華盛頓的最著名的美國人。拜讀完他的自傳,我深切感受到他勤懇、誠實、好學、簡樸、公正的偉大品格,他善於交際,樂於助人,處理問題能力很強,熱衷於社會公共事業,恰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美國精神:獨立自主、主動進取、勇於探索。

縱觀其一生,富蘭克林並沒有太優越的成長環境,可以說是平淡出場。他於1720__年出生於北美洲的波士頓,在家中17個孩子中排行15,父親做油燭生意,因難以承擔他的上學費用而迫使他中途輟學,從12歲起就開始在哥哥的印刷鋪裡做學徒,儘管日子很艱難,但他卻用閒暇時間刻苦學習,閱讀了大量書籍。在政治、科學、歷史、文學等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這種從貧窮到富裕、從卑微到偉大的自我奮鬥、自我實現歷程,給了我很大啟示。

富蘭克林熱愛讀書學習,善於獨立思考。即使工作忙碌,生活貧苦,他仍然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和熱情,想盡一切辦法,擠出一切時間和一切金錢來買書和看書。他可以為了省錢買書而不吃葷食,他可以為了早日歸壞所借書籍而挑燈夜讀,他在艱苦的學徒生活中仍然擠出閒暇時間努力讀書,學習知識。他對於閱讀到的知識或者意見能夠獨立思考分析,批判的吸收學習,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更加讓我堅信書是無價之寶,是最大的快樂。

富蘭克林還是一位勤奮踏實、努力工作的人。他從10歲起輟學,12歲便開始從事印刷業工作,一直勤懇工作,成為技術高超的印刷工人,並於1726年自營印刷工廠,從此事業蒸蒸日上。這使我們年輕人早日意識到潛心事業、節儉生活的重要性。

富蘭克林一直重視培養自己的文學修養,提高寫作能力。他從小就對寫作很很感興趣,喜歡閱讀詩歌散文,然後通過模仿名家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加上他很強的分析問題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自己寫的評論文章,這種能力極大的幫助了他政治事業的發展。相比之下,大學期間我更應多寫論文,完善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富蘭克林十分重視自己的美德,他給自己提出了13個要求,分別是:節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遜。他一直在盡力做到這些,儘管難以完全滿足要求,但他還是堅持不懈,讀到此處時,我不禁為這位世界偉人給自己提出的高要求而驚歎。我想能夠做到那十三條的人們都能稱之為“聖人”了。雖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只有努力做了,才有做好的希望。我的目標是在自己身上培養這些美德,學習富蘭克林,一個時期內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點,養成良好習慣後再培養另一項。於是我安排節制為美德培養的第一位,因為它需要大腦冷靜,思維清晰。這種冷靜的頭腦和清晰的思維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經常保持警惕,抵抗舊習慣的惰性,並遏制無窮無盡的誘惑,在獲得這個美德後再培養其它美德就容易多了。

富蘭克林喜歡交朋友,他謙虛謹慎,勤懇真誠的品格讓他非常受人歡迎。他經常和朋友參加讀書、寫詩及辯論的活動,慢慢的他自己組織起各種讀書及討論社會問題的活動,體現了較強的社交能力。他與許多朋友都保持了終身聯絡,這點讓我十分欽佩。交一個朋友容易,但經營一份友誼卻很難,唯有真心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真心回報。

富蘭克林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他積極從事公共事業,併發明瞭許多造福人類的有用東西。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屬於某個宗教,但是他相信上帝,相信自己應該為了社會正義和人類幸福而努力。他創辦了美洲第一家會員制圖書館,建立了費城學院,成立了全美首家醫院;他發明了避雷針、新式火爐、新式燈塔;他的《窮理查年鑑》為許多普通民眾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參考;他在費城、賓州擔任許多社會職務,包括郵局、警務、消防、議會、軍隊等。他能夠非常勝任這些社會職務也顯示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毫無疑問促使他最終在政治上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

我覺得以上這些都是一個普通人最基本的素質,只是富蘭克林全部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好,所以他成功了。所謂見賢思齊,當我讀完這位偉人的奮鬥歷程後,即使不去刻意模仿,也會被他刻苦勤奮、追求上進的精神所感染,從而激勵自己在學習和為人處事上努力自我完善。同時,我感受到,擁有高尚的品格,不斷學習思考,為他人及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每個人都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不能被原來的自我束縛,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理想和幸福,明白要前進就要志在前進。我想這就是富蘭克林精神的核心吧!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0

讀完《紅巖》這本書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現在幸福安逸的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融進了多少革命先烈的熱血。

《紅巖》的兩大重要人物是劉思揚,還有江雪琴同志,他們臨危不懼,穩重鎮定,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也絲毫沒有要屈服的意思,他們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應該具備這樣的品質。江雪琴同志曾被敵人扎穿過手指,灌過辣椒水,她受盡了各種各樣的酷刑,面對死亡,她毫不畏懼,一生到死都在與敵人作鬥爭,她說:“死亡對於共產黨來說是太小的考驗。”她知道自己已經看不到解放時歡呼的場面,但依然不放棄鬥爭。

劉思揚同志也同江雪琴一樣,有著堅貞不屈的意志。雖然他沒有受很多毒刑,但他非常關心獄友的情況。在渣滓洞的這段時間,他和獄友們一起商量越獄計劃,幫助戰友們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最後,他為了保全獄友的安全,犧牲了自己,為黨立下了大功。

當然,這本小說中不只有劉思揚和江雪琴同志為黨為革命獻身,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同志,也在為解放而鬥爭,為人民而獻身。時間能帶走這些烈士,但是帶不走他們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他們頑強抗爭的精神永遠永遠的留在了世人心中。

朋友啊,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的!所以,請你們不要讓他們白白犧牲,珍惜現在。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1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著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為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複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湧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後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後,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後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裡充斥著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著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於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後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裡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2

離開了,不再回來。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萬物生機勃勃地叫喚著,一個冬天積蓄的離愁都在此刻一瀉難手,幾個年載已悄然過去,幾個寒秋的荒涼,幾個寧夏的思念,可一切卻仍舊如此。等待的都沒有回來,思念的,總會更受傷害。

翠翠仍舊沒日沒夜的幫忙渡河的人們拉著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飛到了遠方,去尋找安慰,最後的渡船,沒有該來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等待,盼望著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著虎兒草,帶著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對山,那動人的歌聲中傳遞的濃濃溫情。

或許是天公不做美,整個蒼穹烏雲密佈,從早上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渡客,果不其然,不一會兒便嘩嘩下起了傾盆大雨,河上後浪推著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擺動著,就連那繩索也顫抖著,翠翠倚在窗邊看得正入神,忽而發現,繩索似乎要斷了,因為日久失修,歷經風霜的繩索已無法再經受這般強烈的打擊了,開始一根又一根的斷掉,翠翠心中一驚,啞然失聲,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奮不顧身地跑出戶外,緊緊地抓住即將斷開的繩索,並不斷的呼喊,可這時又怎麼會有人呢,冰冷的雨滴無情地敲打著她單薄的身子,她不禁顫抖著,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緊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紅了,可是這風浪無情,豈是她這麼一個弱女子所能阻擋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覺得一股強大的力量將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邊風的呼嘯聲漸漸變弱,視線也漸漸模糊,黑暗中,她似乎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溫暖而有力量,給予了她睜開雙眼的勇氣。

她睜開雙眸,看到了以為是夢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個等待了多年的人,那個思念了多年的人,現在,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說:“你還好麼。”她再也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來,多年來所停留在內心的淚滴,一齊湧出了眼眶。

原來,她隨著河流衝到了下游的城鎮,而他,一直都在這個城鎮,當他又在遙望故鄉時,他看到了她,毫不猶豫,救起了她。

之後,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邊的那隻渡船,他們結了婚,在這個鎮子上又做起了擺渡這一業來。

她說:“是這渡船讓我遇上了你。”

他說:“是你讓這渡船找到了我。”

我說:“是緣分,命中已定。”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3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被外人讀懂的現象是常有的,讀懂自己,視自己為正常——《挪威的森林》讀後感。不要輕易將自己與外界的不同,歸咎為自己的反常。最有能力讀懂自己的人,正是自己。讀懂自己,將自己視為正常。

讀罷挪威的森林的最後一句話,我腦子裡一團亂,喜歡意境不喜歡劇情——《挪威的森林》讀後感。這是我的第一感覺,荒謬,無語。完全不知道主角在想些什麼。渡邊與玲子這算是什麼事兒! 所以我對全文的劇情看不懂,可能是年齡的緣故?我不知道,在此僅表達一下自己的無知,無法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或許20-年後再看會有不同吧。整個故事給我的唯一印象是村上對大自然的描寫令我神往。恨不得立刻去作者所描寫的地方親身感受一番。。 以上 不吝賜教。。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4

凱勒曾經說過: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書可以告訴你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書可以使你知識淵博,書也可以使你改變人生。

書還能為我們展現一個精彩的世界。讀書,就猶如彈奏美妙的樂曲,把譜寫在五線譜裡的靈魂,深處的震動,彈奏在了鋼琴鍵上,有勵志的清晰,有醒悟的明亮,有益智的悠揚,有創作的激越,有喜怒哀樂,有五彩繽紛,相伴一生。

讀書還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擺脫平庸。讀書讓我們拒絕平庸,我們生活的空間可能依然狹小,讀書卻可以讓我們胸懷世界,暢飲世界!

書還是你最忠誠的朋友,書也是你最溫暖的家。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就會從讀書中發現無數的奧祕。擁有書,就像擁有了整個世界;擁有書,就像擁有了一個美好的明天。

朱熹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同學們,用心讀書吧!萬物蟄伏依待夏風的季節,讓我們把讀書活動作為一次全新的耕耘與播種,等待碩果,讓迷人的濃濃書香飄溢在我們的校園上空,讓讀書生活,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每個腳步,更加自信、充實地走向美好,走向未來!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5

如果周萍或者四鳳有一個人知道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那麼這場愛情是不是就不復存在?如果周繁漪不是周萍的後媽,那麼是不是他們就可以愛在另一個場角,做著與周家無關的事?

如果當初的周樸園娶了魯侍鳳,又或者這個周家的少爺沒有看中這個丫鬟,那麼這場倫理的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產生了。

可是周樸園愛上了魯侍鳳,周萍愛過繁漪,然後又遇到四鳳,他愛上了自己的妹妹,沒有任何意料,愛情在他們面前,單純得像張白紙。只是這張紙,一開始就被塗上了白的顏料,粉飾著無謂的太平。他們說,曹禺先生

最愛的那個女人是繁漪,他把她刻畫的深刻,雖然充滿矛盾,但是她文弱、聰慧,對詩文有一定的愛好,她的骨子裡有一股熱情和力量,那是對那個社會的控訴。

這個名門嫁給的人不但沒有快樂,卻一步一步淪為了“瘋子”。也許這對她來說是個好的結局,她和周樸園之間沒有愛情,她是周樸園娶回來作為擺設的。

依然記得她在知道周萍愛上四鳳以後,那個決絕撕裂的聲音:“你記住,不要逼急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已經絕望的女人”。可是那個她的愛人,終究甩手離開,愛情留守的最後只剩下一個留戀與回味,可是命中的她是

個決裂的女子,用她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愛情。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6

讀邊城,拖了很長的時間,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擾了看書的心境,亦或許是自己的懶惰導致。本以為會是很長的故事,卻在今晚來了個突然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這個純純的的愛情故事,像一根針,輕輕的刺痛了我的心。我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然而對於愛情,卻總是希望看到美麗的結局。也許是因為曾經錯過的美好歲月,那些等待愛情的日子,那些青春的回憶,總是會讓人心中有些淡淡的痛,以至於讓我不忍心再看到這些。

是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曾被愛情留下淺淺的傷痛。正因為這淺淺的痛,和絢麗多彩的青春形成鮮明的對比,才讓我們更加懷念愛情的美好。故事中的翠翠,大老,二老,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我他的代表。

青春時期的愛情,總是會有淡淡的苦澀,但正是這淡淡的苦澀中,卻能品出不一樣的人生感悟——僅以此文紀念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並祝福我和慧慧的愛情。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7

初讀《邊城》中的這些選段時,我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只是其中的人物——翠翠,一直吸引著我…

選段中大部分以翠翠的回憶寫了一系列的事:與爺爺觀船賽、碼頭上邂逅二老儺送…但作者似乎毫無線索的將翠翠生活的瑣事串聯起,我只是越發奇怪:

就說“二老儺送”吧,作者為何花大量筆墨寫了段他與翠翠間的對話,並多次出現在後文翠翠的話語中。我認為,只是認為,這一定有什麼關聯,加之我多年“偶像劇”的經驗,莫非翠翠對二老有意思的愛慕?其實這也並不奇怪,都說女人的心像裝滿水的玻璃瓶,雖然已經滿滿的,但看上去還是什麼也沒有,讓人捉摸不透。這一點作者是體現在了翠翠的身上的:文中,她多次提及“二老”這個名字,但似乎又在刻意迴避些什麼;其次,她也經常聯想到與二老有關的“青浪灘”、“順順一家人”等事物。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特意安排了兩人的初次相見——一個傍晚的碼頭,比起電視中的狗血且做作的劇情,這已經很樸素了。之後,作者又寫“翠翠總覺得在日後的幾個節日裡,沒有那個端午美”、“翠翠偷聽爺爺們的對話,得知二老在青浪灘過端午,心裡怪怪的”,以及最後的翠翠拒絕爺爺再去城裡看船,但是又思念二老的矛盾心理,正是翠翠心裡一絲絲的情愫,印證了歌德的那句話——那個少年不鍾情,那個少女不懷春?

於是在作者的筆下,娓娓寫出了一個多情、含蓄的少女形象,對於感情有著朦朧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內心又過於矛盾和羞澀,因此不敢於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然而她又是那麼的單純和善良。

但在一道課後練習題中問道:“為何翠翠的愛情會以悲劇結局?”

由於沒有閱讀全文,我無法得知。但我猜測,只是大膽猜測:是因為翠翠的性格所造成的。含蓄多情,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不敢愛不敢恨、多疑,對於自己真實的情感,她不敢主動去面對和承認,只是一味的逃避和退縮。另外,她不敢於嘗試,只是等待,等待著他人來向自己主動,這就發展成了一種被動。因此也許這就是她愛情的悲劇的最終原因。那麼我們又何嘗不是?

平時的生活中,對於親情、友情、愛情,我們要敢於表達自己最真實的看法,任何感情都一樣。如若我們只是不說,那麼我們的家人、我們的摯友、我們的戀人又怎會明白我們有多麼愛他?所以,我們要敢愛敢恨,處於主動的地位,不然你周圍的人會因為你的被動而離你而去。許多的機會亦是如此,若不珍惜和把握,失去之後我們只能“惆悵而獨悲”。

拓寬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多愁善感的翠翠,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所以珍惜吧,這樣生活才不會以悲劇而終。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8

約半年的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裡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放佛他們都在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著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為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著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裡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著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著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著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 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巨集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19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為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著”娓娓道來。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為了尋找活著的可能,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

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裡不斷飄蕩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蕩不羈的亂x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裡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慾。

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紮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著西班牙大航艦的著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鍊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絡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

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x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痴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著一床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裡。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著最亙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

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馬爾克斯本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快x,孤獨的快x。在二十多萬字中,出現最少的,是眼淚;出現最多的,是希望與歡樂。在孤獨中,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著”所需要的一切,他們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卻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難以企及的程度——看透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們不滿足於ròu 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獨立的x感,追逐一種自身與世界的微妙平衡。對於他們中的每個人而言,世界或許簡單之至,或許複雜至極,卻都無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體,因為存在,所以孤獨。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屬於那個時空的一切常規,選擇了一條痛苦卻又妙不可言的、只屬於自我的生存之路。他們彼此之間不曾有絲毫的理解,更不為外人所明白,卻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

百年之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因“活著”的選擇而陷入深深的孤獨,卻沒有一個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在孤獨中,這些平凡人獲得了一種意識的覺醒,一種冥冥之中出現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著他們每一個人,走進了這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血緣的紐帶並不是維繫家族的脈絡,“孤獨”才是這個家族唯一的標識。這也許就是《百年孤獨》中那些魔幻情節發生的確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獨的x感使然。

所以他們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選擇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獨,用孤獨的方式去捕捉活著的x感,一種生命中唯一真實的體驗。那種莫可名狀的慾望使這些由文字構成的形象在虛幻的情節中真實無比,而馬爾克斯之所以會在上校死後伏案哭泣,是因為他才是這孤獨家族中僅存的一員。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為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澱,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所以,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x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才是我們“活著”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著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x,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才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裡,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裡。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0

這個暑假我擁有了一本好書,書不厚,但暖人心。初入眼簾時,鮮豔的紅色讓我入了迷。封面很簡單,大紅的底色只襯著兩個大字——活著,在微弱的紫光下,書後似乎隱藏著什麼,顯得異常神祕。

伴著好奇心,我翻開了第一頁……

書以美國民歌《老黑奴》起源,因為這首歌,作者被深深打動,於是寫下了這篇小說《活著》。作者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親眼目睹了人們在這個紛紜擾擾的叫做活著的故事裡死去。

大致閱讀這篇小說時,書中主要講“我”在一個鄉下聽一位老人福貴講述他自己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由於好賭而輸盡家財,變成一個窮人,他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他的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活到現在。

此時,我感到我的心已經非常沉重了。先是為福貴的敗家而感到氣憤,再後來又為了福貴悲慘的命運感到悲哀。整個故事氛圍都比較陰沉沉,但是,無論福貴的命運有多麼悲慘不堪,即使到了趨於死亡的邊緣,他都活了下來,在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時,眼睛裡流露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也正是從這裡,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觸動了。

說到福貴,他本身並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在他年輕的時候如此放蕩不羈,後來雖然變老實了,但是並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過仔細想想他還是有著其餘人不曾擁有的品質。福貴受到的打擊和痛苦是常人所沒有的,可他還是靠著自己的力量,活著,堅強的活著,不像春生因為在受挫折而自殺,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著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亦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我相信只要活著,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

活著就好!我高聲讚揚那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或許像福貴那樣活著,或許像老牛那樣活著……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裡,更扎我心裡。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不痛,不悲,不喜…彷彿是一片青葉在風中搖曳,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1

每當聽到挪威的森林這首歌,就會回想起每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如在曠野之中聽見吉他柔和而冷清的曲調,撩撥人的心絃,有風迎面吹來,捲起衣襟拂動頭髮,直從脖領、袖口和褲管吹進去,那風是涼的。

初讀時是高二的下半年。一個秋天的下午,沒有陽光。在同學的書桌裡翻得一本譯林的刪節版的《挪威的森林》,在自習課上小心翼翼的讀起來,片刻便墜入其中,將一切全然忘記了。我看小說很快,一口氣讀下去,直到放學後教室裡只剩下我一個人時才知道該回家吃飯了,戀戀不捨的放下已讀了大半的書,滿懷惆悵的走回家,匆匆吃過飯就又回來。一口氣讀完,合上書本,長長的嘆出一口氣,久久無法平靜下來。

但是這一次的閱讀並未使我將其銘記於心。由於讀得很快而又沒有大段的時間去體味,加之書是借來的,所以,《挪威的森林》只是給了我一個淒冷的印象的,很長時間沒有再看過。偶爾之間想起,默默的感嘆。真正愛上這本書是高三下學期的重讀,是2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林少華先生的全譯本。在高三那一段寂寥而壓抑的生活中,我帶著近乎冰冷的心在書中尋得了似是屬於我自己的悲傷。那種共鳴是痛苦而又不無愉悅的。好像在風中聽見吉他在低低、反覆的長吟。我深深地被那憂傷的曲調感染,似乎真正聽到了那首《挪威的森林》——從此,這本書就被我帶在身邊。常常在週末午後空蕩的教室裡抑或哪一個暗淡的黃昏,靠窗輕輕翻開書頁,將心慢慢沉浸在那濃濃地惆悵之中。

林少華先生在譯序中談到村上的比喻是獨到的一家,對此我非常贊同。他的確很會將語言以不常見的方式組合並表達出十分完美、貼切的含義。這一點在景物描寫中體現的猶為突出。如開篇第一章對那片山野的描繪以及“渡邊”在天台上放飛螢火蟲的一幕,無不令人身臨其境。而一入其境,我必然從中感受到風。所以,村上的語言總是給我一陣陣風的氣息,是風聲伴著吉他的和旋……此外,村上語言的節奏感也非常之好,讀來灑脫、伶俐,依舊如那風。

但是那風是冰涼的,不是刺骨的冷,卻是透心的冰涼。《挪威的森林》仍舊是以它哀婉的故事引人入勝的。主線是渡邊與直子的愛情穿插以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敢死隊等人的生活。猶其令我感到淒涼的是渡邊那日夜煎熬著的心和他為了愛而不斷振作和努力的執著。一個人做到如此,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渡邊是一個冷調子的人物,但我不同意林少華先生說他是一個把玩孤獨的人。村上也應該不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渡邊曾經說過:“哪裡有人喜歡孤獨啊!只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從全篇看去,渡邊也一直為戰勝生活而努力著。雖然他的掙扎完全是內心和情感上的,但外在的孤獨究竟是一個表象。“孤獨”哪裡可以玩味啊!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裡,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群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揹人群道德,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著噪音出現,為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群格格不入,為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群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著生!人們一開始以為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為是“生”的方法——以為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型別的人。

直子的死卻的確讓我感受到了同渡邊一樣的無法自已的淒涼。村上將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話,著實令人毫無準備——“直子死了以後,玲子仍給我來了幾封信。信上說那既非我的責任,也不是某人的責任,而是如同天要下雨,不是任何人能制止的。但對此我沒有回信。我能說什麼呢?況且畢竟已經無可挽回了。直子已不在這個世上,已經化為一抨灰燼。”我清楚的記得我如被人當頭一棒似的打呆了,內心死寂彷彿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邊。我反覆讀了這段話卻始終不敢相信,如同凋謝了一個小心翼翼,精心守護的願望,支撐這個願望的柱子被毫不留情的攔腰打斷。村上的目的達到了,他將讀者變成了渡邊。直到現在讀起,一股深深的惆悵仍會堵住我的胸口,久久不能散去。

對於直子的死本是順理成章的,讀過一點小說的人都該想到。但在《挪威的森林》裡,村上已將讀者的心攫取,使人完全忘記了客觀,而一心祝願烏雲終會散去,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們和渡邊一樣去守護那“彷彿風中殘燭的靈魂的最後忽閃。”但一切都是徒勞的。直子最終選擇了以死來獲得新生。也只有死才能驚醒人們思考,思考那個社會,這才是村上的真正用意。如果說村上這部小說是戀愛性質的,那麼其中對社會的思考也是很深刻的。書中明面上將木月、直子、玲子寫成是精神病人,但是我、永澤、敢死隊甚至端莊的初美和活力四射的綠子無一不呈現出一種病態。那就是戰後的日本,一個有一點良心和追求就要瘋掉的時代!經濟雖然復甦,但整個社會像一條巨大的冰涼的鐵鏈將人們緊緊纏繞、扭曲,製造悲劇的根源是社會的醜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每個人都在走向毀滅,而彼此在靈魂上互相排斥,彷彿解除痛苦方法只有變成精神病人然後再自殺。因此木月自殺、直子的姐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自殺未遂而直子最終自殺。自殺又都是毫無預兆而莫名其妙的——那就是冷漠,無法穿透的人與人的隔閡,哪怕是直子最終也沒有給渡邊留一句話,就像直子的姐姐沒給家人留一句話,木月沒給直子留一句話,一切情感都已經扭曲了!他們生活在冰冷的、又黑又暗的森林裡,孤獨主宰著他們的思想直到死也不曾放過他們——也許這樣說摻入了我的主觀猜想,但我的確是這樣感受到了,併為此悲哀!

渡邊聞得直子的死訊後的徒步旅行頗為震撼人心:一站接一站的坐車、一個城鎮接一個城鎮的穿行……那是怎樣的一種無助的悲哀!他還能做什麼呢?他該對誰去吶喊:“生活啊,為什麼你不能放直子一條生路?”那沒有迴應的寂寞裡是令人窒息的孤獨。但是村上在最後還是選擇了讓渡邊奮起而不是讓他也瘋掉。雖然結尾處渡邊站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何為正中央?正中央就是沒有同類的孤獨的唯一。但是我相信渡邊、玲子、綠子終會在那個冰冷的森林裡頑強的走下去。就如同直子在開篇的時候對渡邊說的:“對於你,我是放心的,我永遠也不擔心你會掉到那枯井裡去的,我是知道的。”也許正是這樣的放心才讓她有勇氣離開渡邊。我由衷的佩服村上訴說故事的超人能力和把握全域性的深厚功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是如此自然而看不見雕琢的痕跡。

村上一開始就提出了對生死的態度並將這一態度貫穿全篇,那就是——“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文中每一個死去的人都不是永遠的消逝,反倒時刻影響著生者。他們的死存在於生者的生之中。渡邊正是穿梭於這生死之間,體味著友情與愛情的意義。我想,最終是死者讓渡邊一步步成熟、成人的。

提起《挪威的森林》也不能不提到其中作為一個重要線索的“性”。儘管我並不贊同文學作品中以性為主線去展開情節。但是村上筆下的性卻以其坦然、真誠的筆觸給每一個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渡邊對直子的渴望以及直子不斷為迎接渡邊而作出的艱苦的努力,雖然這是以性為起點的,但真正表達的是超越性本身的對愛、對至純至美的嚮往和憧憬。

再一次掩卷長嘆,在生死的反覆中又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洗禮。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片無際的山野,舉目望去是“彷彿冰凍凝結的藍色天空”和“片片起伏的如海浪的草地”,“草的香”、“雲的白”、“山的青”,還有那“撫動衣襟”的風,一個個身影在遠處浮現又走遠。只剩下一種聲音,是那曲《挪威的森林》,是那曲生與死的交響,是玲子的吉他在風中的反覆的長吟……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2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汙、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訊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3

前幾天,我讀了由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告訴我們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艱苦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讚揚了他們堅定、勇敢和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共產黨員的女兒。當時,國民黨--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著重慶上空。小姑娘的父親是一位地下黨員,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因受到追蹤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一樣驚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夠替大人做事。而這對一個--歲的小女孩來說,那是多麼不容易啊!

當我讀到她獨自一人上山,到鄉公所樓上打電話給媽媽請大夫,遇到“我”後,平靜的回答了“我”問的話之後,我感到她多麼地勇敢、鎮定啊!正因為她堅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總有人父親會回到她身邊

到了那一天,人民群眾就可以做主人了。所以,她有這種勇氣,這種膽量!

首先,《小桔燈》之“美”,美在選材上能夠“以小見大”,“平中見奇”。作者善於從看似尋常的事物中發掘出不尋常的意義,從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冰心把山村小姑娘、不起眼的小桔燈、小姑娘照看生病的媽媽和做燈送客這些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事,放在四十年代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在國民黨的陪都重慶、光明與黑暗正在作生死搏鬥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上,從而開掘出“人民在受苦,也在反抗,在盼望,盼望著革命勝利的曙光”這一具有深刻思想意義的主題。《小桔燈》只有一千五百多字的短小篇幅,卻包容著如此深刻的寓意。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4

“《寶葫蘆的祕密》?”對!最近,我讀了一本這樣的書,它就像是一本魔法書,讓我時時刻刻都想看,上學的路上看,放學的路上也看,就連上廁所的時候我還在看。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去領略一下這本書的風采吧!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開心的,是激動的,是期待的,帶著這樣的心情,我翻開了第一頁,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串串生動的文字,便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心中的期待又濃了幾分。我又翻開了第二頁,一個個搞笑、有趣、疑惑的故事,看得我一會兒捧腹大笑,一會兒懊惱不已,一會兒激動,一會兒驚訝,此刻,我的好奇心已經上升到了極點,我帶著這樣的心情又翻開了下一頁,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看得我目不轉睛,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覺中,我都看了一大半兒了。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王葆的小男孩,偶然間,得到了一個神奇的寶葫蘆,從此之後,他的生活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什麼,便有什麼,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可是這寶葫蘆也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例如:有一次數學考試,這是王葆最頭疼的問題,在考試中,王葆不停的請求寶葫蘆幫他變出答案,可是一直沒有反應,直到快要交卷的時候,一個叫蘇鳴鳳的女生,她的試卷竟然不見了!她可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反而王葆原來的白卷變成了一百分的試卷。“呀!”看到這,我竟失聲喊道,“你想要的東西,全……全都是……是寶葫蘆偷……偷來的!”我不敢相信,原來這就是寶葫蘆的祕密?神通廣大的寶葫蘆竟然是一個可惡的“盜賊”,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了看,千真萬確!“寶葫蘆!你怎麼可以這樣!”這時,王葆生氣的把它重重的往地上一砸,現在,就連我也想把寶葫蘆扔掉!如果我擁有寶葫蘆,我一定好好讓它改過自新,讓它變成一個誠實、善良的葫蘆!誠實,就是考試不作弊;誠實,就是偷吃了糖,也要勇敢的說出來;誠實,就是要有一顆敢於面對的心……

看完後,我輕輕地合上了書,但臉上的驚訝還在,原來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裡感到很欣慰,再仔細回想前面的內容,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任何事情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只要為夢想付出了汗水,才會無愧於心!

這,是一本好書!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5

這是一條彩色的河,在無際的沙漠中緩緩流動,變幻著顏色。我赤足站在河邊,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滿我喜歡的色彩。這,便是呼蘭河的顏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顏色……

——題記

在一個午後,享受著慵懶的陽光,品著一杯果汁,看著手中的書——《呼蘭河傳》。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遠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中,“我”是個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孩童,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後花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說的開端。在這小小的縣城裡,有著淳樸的居民和純淨的鄉村生活,雖不如大城市那般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最愛的花園,我特別喜歡那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般的語言,簡單又活潑,寫得多好!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在家中長輩的那一個年代,是那麼貧苦。記得小時候,在我吃晚飯時,總愛是把米粒飯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裡還有大半碗飯菜沒吃就倒進了泔水桶。每每這時,媽媽便像唐僧一樣的來教育我。我雖然表面上很不耐煩,但卻牢牢的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裡。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那麼困苦,媽媽很小的時候便要去田裡幹農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餓得肚子咕咕叫卻還是吃不上一頓飽飯,僅有的那一點食物還不夠塞牙縫的,卻要分給一家五口人吃。在我們奢侈的揮霍水果時,你可曾想到,在那個年代,被說新鮮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爛的都沒有。冬天,在我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卻還嚷嚷著冷時,那時候的人們卻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風霜雨雪中不停的幹活。

而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詩,像一幅畫,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但文中小團圓媳婦的童年也是那麼悲慘,她短暫的生命讓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貧苦,被千里迢迢送去當童養媳。她剛入門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錯事情時,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樑上,用燒得通紅的鐵塊烙她的腳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紂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時,婆家人給她用開水洗澡。當時的人們因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來看熱鬧。看著她在水裡痛苦地掙扎,沒有人來救她。當她昏死過去時,人們才跑過去,有人還留下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學,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救人”。當他們看到昏死的小團圓媳婦,心裡掩埋的良知,憐憫之心才被喚醒。可最終,她還是難逃悲慘的結局。每每讀到這裡,我總會義憤鷹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復了心情,合上書本,天邊已燃起了火燒雲,我閉上雙眼,細細地回憶著書中的每一個字眼兒。整篇小說既樸素又流暢,讀著它,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不論是小城的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合子戲,還是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作者蕭紅筆下充滿生機的圖畫,令人讀後掩卷長思,滿口餘香,回味無窮……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6

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揹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幹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7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衝突的思考與隱憂。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以《邊城》等作品享譽文壇,蜚聲海外。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箇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國小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一九年,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8

今天我讀了金銀島這本書,書中的一節:本葆將軍客店,裡面的事情,讓我慢慢講給你聽。

本葆將軍客店坐落在英國海岸線上的黑上港旁。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環境十分幽靜,來這裡飲酒的,住店的大多都是一些水手。一天早上,有個褐色的臉上有一道道把的老稅收來到了客店門口,客店老闆霍金斯看見了,忙上前叫道:歡迎!歡迎!霍金斯打量著來客,只見他身材高大,結實而笨拙,面板晒成慄殼色。她身穿一件髒兮兮的藍色外套,肩膀上拖著油膩膩的髮辮,一側臉上有捱過彎刀留下的創疤,一雙手疙疙瘩瘩,傷痕累累,一看便知是個飽經滄桑的老海員,他總是閒著沒事,便扯起嗓子唱著一支古老的水手歌謠:“十五個人趴著死人箱。唷呵呵,郎娒酒一瓶。快來嘗,其餘的都做了酒和魔鬼的犧牲品,唷呵呵,朗模酒一瓶,快來嘗!”

晚上,他總是坐在客廳一角的壁爐旁,低著頭猛喝酒,別人好意的向他打招呼,他卻不理睬,有時還會粗暴地抬起頭來,惡狠狠地瞪對方一眼,就想跟誰有愁似的。

老水手很可憐,不過他脾氣很大,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會改掉這個壞脾氣,讓大家都和我做好朋友,別人都說:“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29

美國斯賓塞。約翰遜作為醫學博士與演說家,寫的一本《誰動了我的乳酪》,讓我感慨萬分,作為一名醫師與教師的我,一次次地解讀,解讀中我也漸漸地介入故事所說的奇妙的迷宮中......

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你可以抱怨、牢騷滿腹;面對變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面對變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面對變化,你還能否思考?思考一下,是誰改變了你?究竟是誰動了你的“乳酪”,乳酪代表你、我、他的工作、財富、幸福、夢想、愛情、學識、心情等......

故事中虛構的四個角色:兩個老鼠:嗅嗅(能夠及早地嗅出變化的氣息)、匆匆(能夠迅速開始行動)與兩個小矮人:哼哼(因為害怕變化而否認和拒絕變化,這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唧唧(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行更好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已去適應變化!),住在一起的四個傢伙,為了填飽肚子和享受樂趣。他們在不遠處的一座奇妙的迷宮裡跑來跑去,每位都以他們各自的方式不懈地追尋著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終於有一天,他們在乳酪C站找到了想要的乳酪。吃、用、樂、一天天、一年年,他們從沒想過,乳酪是從哪裡來的,是誰把它們放在那裡的。他們只是理所當然地認為,乳酪總會在那裡。擁有乳酪就擁有幸福。

有一天,乳酪突然不見了,對於老鼠來說,問題與答案是一樣的簡單,情況變化了,他們也決定隨之而變化,開始邁向別的地方尋找新的乳酪,甚至連頭都沒有回一下。此時兩位小矮人氣壞了,大聲地叫喊,誰動了我的乳酪,聲音越來越大,一天天、一月月,後來,哼哼認為,誰動了乳酪誰會歸還,開始了漫長的等等,唧唧也等了一段時間,開始想到乳酪可能真的不會迴歸,對哼哼說,我們走吧!哼哼說:“我喜歡這裡,我只熟悉這裡,這裡很好很舒服,再說,離開這裡到外面去是很危險的。”唧唧想乳酪就是生活,過去的就會過去,自已必須改變,如果不改變,就會被淘汰。後來唧唧終於走出乳酪C站。開始新的搜尋與跋涉,為了提醒哼哼,他在牆上寫下一句話,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兩個老鼠並不考慮任何別的事情,傾盡全力地尋找新的乳酪,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終於在乳酪N站,這可是最大的乳酪倉庫,從此歡度快樂時光。數年後,唧唧終於來到他們面前。聞聞新的乳酪,唧唧想到原來乳酪C站的乳酪是舊的,味道永不及眼前,舊乳酪在當時吃的時候可能發黴、發臭,自已當時都不知道。於是快樂地投入乳酪懷抱,吃著新鮮可口的乳酪,他想這就是生活,朝新的方向前進,會有新的生活。

唧唧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他認識到他沒有比老鼠們先到是因為沒有先行動,將問題複雜化了,被自已的恐懼感給控制住了。變化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好,越早放棄舊的乳酪才會越早發現新的乳酪,“搜尋”比“停留”更安全。當你改變了自已的信念,你也就改變了自已的行為。

呼啦,“變化萬歲!”許多的事情有時需要我們簡單地看即可,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已,就可能永遠找不到屬於自已的乳酪。阻止你發生改變的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你自已。唧唧一邊享用新乳酪,一邊開始新的檢查與搜尋,因為他的生活需要走向明天,隨著乳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故事雖然結束了,可哼哼還不知道,作為讀者的我聽完後想去告訴哼哼,可我轉回一下,自已還不知道自已在有的時候,有的方面原來就是哼哼,就是嗅嗅、匆匆。唧唧是誰?是與時俱進的十全十美的簡單的自認為的小矮人......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30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偶然發現的,讀了幾頁以後便已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了。一口氣將一套七本全部買來,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讀完不算,再讀第二遍。滿腦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兒。

我素來喜歡歷史。對於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喜歡查閱、比對,以求瞭解更全面、更連貫。大多史書記載史實的語言平直,無趣味,晦澀難懂。當年明月卻用詼諧、調侃,而又不失真的現代人眼光和現代筆調,將明朝三百年曆史寫得那麼好看,那麼流暢,那麼膾炙人口!這種行文方式將死寂的歷史躍然紙上,將已逝去的歷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與你對話,與你談心,讓你為他想,為他急,為他不捨,為他不值!真可謂感悟很多。寫出幾點,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過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謂徹徹底底的貧農,一無所有,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開始起義,最終取得成功。當他一旦成功,將元朝的地主趕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個地主都要實現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對於廣大窮苦老百姓,並沒有因為新地主的上臺而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是無休止地為各個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臺付出長年忍受戰爭之苦,流離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賦稅、勞役和兵役。這一點,各位地主應當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對於這一點,王賢人同志當仁不讓。想當年王賢人沒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鄰居、同僚視為異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別人不願去的偏遠山區驛站,他一呆就是好幾年。他沒有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放棄,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獨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聖賢就此誕生。他的堅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為方式,值得借鑑。

三、朱棣同志是偉大的。

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朱棣同志與篡位二字是分不開的。所謂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我以前對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兒》卻讓我瞭解了真正的朱棣。當建文帝對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時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結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當皇帝,這無關緊要。我們關心的是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歷史證明,他是。在永樂大帝的統治下,修書——《永樂大典》這一偉大書籍編纂完成;遷都北京――為國人的長治久安和免受蒙古鐵蹄的踐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擇;遠航――派遣鄭和下西洋,為中西文化的交流,為和平與友好樹立了豐碑;親征——六次親征蒙古,最終死於征戰途中,對於侵略我們的敵人敢於亮劍,親自亮劍,強勢,不畏懼!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國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負,才能揚眉吐氣。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國家何愁不強盛!

四、為崇禎同志平反。

大多人對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印象便是:無能、膽小怕事之輩、亡國之君是也。瞭解了其在位期間前前後後的歷史情勢之後,結論是:一部國家機器,帶病運轉多年,國庫已空,財無所剩,人無所用,所謂氣數已盡。任崇禎同志如何節儉,如何勵精圖治,已無法扭轉那輛失控的破車。他只是不幸運地碰上了那個年代,風雨飄搖中,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他盡力了。他無愧於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為的祖先們有愧於他。同情你,崇禎。我以我個人的名義為你平反。

有關讀書心得的文章 篇31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主人公究竟是什麼?無數的疑問,伴隨著這篇荒誕不經的曠世奇作的展開而展開,進行而進行,結束而延續。

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可試想世上誰人能自己一覺之後變成一隻甲蟲後不大驚失色,格里高利這種失常的渾然不覺,使小說中隨著故事的開展而逐漸瀰漫開的荒誕更甚於人變蟲的異象。

小說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著,隱藏在小說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說,而是對小說中潛臺詞的共鳴。如果說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利在這樣一個被異化的社會環境中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

曾是格里高利的巨大甲蟲就這樣蜷縮在薩姆薩一家屋中的角落,經歷了最初的恐怖之後,仍沒有忘記他(它)曾是這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一員。他的母親試圖關心它卻又不敢接近,他的父親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唯獨格里高利的妹妹,聰明的葛蕾特敢於接近並關心他,可卻無能為力。最可憐的當屬格里高利本人,他試圖靠自己改變一切,甚至想重回職位,可在小說構建的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切抗爭都變得徒勞。結果只是——“‘當然死了。’老媽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說,一面用掃帚將格里高利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

荒誕情節中生出的夢魘與蒙克在其著名畫作《尖叫》中那現代式的憂慮極為相似。美國作家w?h?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為什麼我們厭惡?因為厭惡即恐懼,恐懼我們的無助,我們的無能為力。我們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力量,我們幾乎改變一切,無助似乎是不應該的。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揭露的事實卻破碎了我們的美夢,所以我們厭惡,可其實物件卻是我們人類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或者換言之,我們什麼也沒有改造成功。作為對人類改造的回報,一次次的自然災害,疾病橫行,真是對人類莫大的譏諷。我們改造了什麼?曾經,我們將樹木一棵棵伐去,蓋上摩天巨樓,並驚呼,我們創造了新世界。可轉瞬,我們卻又不得不一株株地種上。毀屋種樹,退耕還林,一切依舊是原樣,什麼都沒變。

此刻,個體的無能為力被擴大為群體,可在浩渺無垠的囂囂塵世中,群體又退化為個體。如此這般,和諧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我們無權選擇自然,而自然卻在選擇我們。

和諧共處,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繼續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