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通用18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63W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執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執行規律,瞭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資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鉅作。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通用18篇)

一、《資本論》研究物件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據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餘價值及其規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執行規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執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範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餘價值及其規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資本規模擴大用於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巨集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和規律。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資本為研究物件,考察不同產業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闡明商業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規律,其中,商業資本就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資本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

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於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執行藍圖,並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執行規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2

)剩餘價值理論符合社會主義實踐規律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及實行社會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場經濟中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體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餘價值。科學地運用剩餘價值理論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並不是剝削,並不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本質。因為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被我們集中起來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關係國計民生的大的工程專案的開發和發展都是離不開這些集中起來的資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說明了剩餘價值論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理論基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

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指出利潤全部被生產資料的佔有者獨佔了,工人僅獲得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補償的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剝削存在的原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剩餘價值理論應結合社會主義實踐進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承認勞動者對勞動力資本的所有權,工人的勞動力資本也參與到了利潤的分配中,並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潤也不僅僅是隻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所獨佔。

通過理論的內在邏輯推導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和剩餘價值等經濟範疇仍然存在,並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促進作用。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集體和勞動者之間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平等合作關係。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3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是在父親的書櫥裡,很厚的精裝本。

那時,父親是解放軍政治學院政經教研室的副主任,掛著將銜的教授。專門給那些到這所軍隊高等院校來進修的團級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們,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小時候我很好讀書,曾經翻遍了父親,還有母親的書櫥。為此曾經遭到父母親的嚴斥,而且把書櫥上了鎖。因為他們的書櫥裡,不僅有諸如《資本論》,《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還有像《紅樓夢》、《西遊記》與《戰爭與和平》一類的世界文學名著。他們不希望我過早去接觸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可不管他們將鑰匙藏在哪裡?我總有自己的辦法找到。於是,他們的書櫥,還是被我徹底翻閱過不止一遍。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會如此的大膽與離經叛道。其他,包括三個大我很多的姐姐,在書櫥被鎖後,再也不敢去偷看裡面任何一本書籍。我是翻閱這些書櫥最全面的人。

當然,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不可能對《資本論》這類書籍感興趣。吸引我的是裡面像《紅樓夢》《西遊記》《戰爭與和平》等大批的文學作品。

第一次知道《資本論》是寫的什麼?大約在國中二年級。我走進書房時,看見父親在讀這本很厚的書,便隨口詢問了一句。父親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那時一本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馬列主義教科書。作者就是卡爾。馬克思,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我曾經不經意的朝著那本放在父親案頭的厚書撇過一眼,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觸到這部書的實質內容,是文革開始以後,我已經去了寧夏的建設兵團。在連隊發生“關於真理”的大辯論時,常常在那些高中生的嘴裡,還有他們那些大字報上,聽到和看到關於“資本論”中,可能是被斷章取義,或者完全肢解後的隻言片語。

第一次自己翻開這部經典著作,是我走進大學校園以後。我是讀中文系,像這類教科書並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為讀中文,也要讀些諸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副科,曾經做過最簡單的翻閱,幾乎連一頁字的讀書筆記也沒有做過。

歸根到底,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資本論》。

這些天突然打算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和學習《資本論》,其實並非無的放矢的一時間心血來潮。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經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間,恐怕更是少有人會去讀這樣的專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在,甚至已經在廣大群眾中嚴重缺失。更加令人擔憂的還是,在當今思想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說,正在遭受到嚴重挑戰,正在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詆譭、篡改與攻擊。

我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馬列主義的人。於是,我決定認真地從頭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理論,我想通過學習來弄明白,中國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裡?當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過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對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總還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讀的第一本書,理所當然應該是《資本論》。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4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5

《資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鉅作。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執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執行規律,瞭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資本論》研究物件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據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餘價值及其規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執行規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執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範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餘價值及其規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資本規模擴大用於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巨集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和規律。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資本為研究物件,考察不同產業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闡明商業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規律,其中,商業資本就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資本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

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於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執行藍圖,並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執行規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6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是在父親的書櫥裡,很厚的精裝本。

那時,父親是解放軍政治學院政經教研室的副主任,掛著將銜的教授。專門給那些到這所軍隊高等院校來進修的團級以上政治主官,也就是政委們,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小時候我很好讀書,曾經翻遍了父親,還有母親的書櫥。為此曾經遭到父母親的嚴斥,而且把書櫥上了鎖。因為他們的書櫥裡,不僅有諸如《資本論》,《馬克思全集》、《恩格斯全集》等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還有像《紅樓夢》、《西遊記》與《戰爭與和平》一類的世界文學名著。他們不希望我過早去接觸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可不管他們將鑰匙藏在哪裡?我總有自己的辦法找到。於是,他們的書櫥,還是被我徹底翻閱過不止一遍。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只有我才會如此的大膽與離經叛道。其他,包括三個大我很多的姐姐,在書櫥被鎖後,再也不敢去偷看裡面任何一本書籍。我是翻閱這些書櫥面的人。

當然,一個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不可能對《資本論》這類書籍感興趣。吸引我的是裡面像《紅樓夢》《西遊記》《戰爭與和平》等大批的文學作品。

第一次知道《資本論》是寫的什麼?大約在國中二年級。我走進書房時,看見父親在讀這本很厚的書,便隨口詢問了一句。父親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那時一本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馬列主義教科書。作者就是卡爾。馬克思,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我曾經不經意的朝著那本放在父親案頭的厚書撇過一眼,而已。

第一次接觸到這部書的實質內容,在那些高中生的嘴裡,還有他們那些大 字報上,聽到和看到關於“資本論”中,可能是被斷章取義,或者完全肢解後的隻言片語。

第一次自己翻開這部經典著作,是我走進大學校園以後。我是讀中文系,像這類教科書並不是我的必修科目。只是因為讀中文,也要讀些諸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副科,曾經做過最簡單的翻閱,幾乎連一頁字的讀書筆記也沒有做過。

歸根到底,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資本論》。

這些天突然打算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和學習《資本論》,其實並非無的放矢的一時間心血來潮。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經不再被人提起。尤其是在一般人中間,恐怕更是少有人會去讀這樣的專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在,甚至已經在廣大群眾中嚴重缺失。更加令人擔憂的還是,在當今思想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學說,正在遭受到嚴重挑戰,正在受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詆譭、篡改與攻擊。

我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但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馬列主義的人。於是,我決定認真地從頭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理論,我想通過學習來弄明白,中國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裡?當然,我就算真弄明白了,也不過自己明白了而已。可我想對得起自己一生的信仰,總還是一件好事。

既然如此,要讀的第一本書,理所當然應該是《資本論》。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7

沒有讀過資本論之前,只知資本主義終將走向消亡,共產主義必將取得勝利,而不知為何如此。沒讀過資本論之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只知剝削的存在,而不知統治階級的資本家是如何進行剝削的。

馬克思的《資本論》給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可以看到資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看到資本運作的齷齪,卑鄙,骯髒與可悲,看到共產主義的信仰的神聖,純潔與科學。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從商品和貨幣的概念與關係開始,講到資本與貨幣的轉化,講到剩餘價值的概念以及資本家是如何利用剩餘來剝削無產階級,講到協作,大工業,工資,生產力的提升,最終以嚴密的邏輯推導,說明資本主義由於自身的矛盾性,否定的否定,終將走向消亡被共產主義所替代,共產主義終將勝利。

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充滿著工人與資本家的鬥爭,資本家處心積慮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工人認識到這一點之後,聯合起來對抗資本家,限制工作時長,資本家又採用增大勞動強度的方法來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在限制工作時長,以勞動成果來評估工人勞動價值時,工人又不得不高強度工作,以不斷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在工人進行高強度工作獲得更多生活資料的同時,資本家又能從中免費分得一份,無論工人如何工作,剩餘價值不得不流入資本家的資本積累中,資本家資本日益擴大,從而主導了工人的生活,在將工人畸形化後,在用工荒時大量僱傭閒置工人,在正常時期,僱傭少量工人或僱傭工人妻兒等廉價勞動力,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由於自身的限制(畸形化),沒有獨立生產的能力,被資本家以低廉的“救濟金”“放養”在社會上,從而實現資本家資本的不斷擴大。

資本家利用工資掩蓋了自己剝削的本質,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發達資本主義地區的剝削更加嚴重,雖然工人的生活水平在顯式的提高,但是對於不平等的程度來說,這種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而資本家的資本積累是私有的,所以勢必造成社會的崩潰,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對抗少數的幾個資本家。資本家依賴於無產階級,又在對抗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在渡過青少年時期,步入成年,即將進入中年,最終走向消亡。而現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做的,無非是減弱這種“年齡”上的增長,大把吞嚥“保健品”來減弱這種趨勢。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歷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任何對抗歷史趨勢的行為都將付出血的代價。

書中向我們闡述,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以破壞自然及人類的可持續來進行,榨取工人剩餘價值,不惜縮短工人壽命,健康,破壞原始資源源泉,強迫私有生產個體或被迫走向無產階級或加入資本家陣營,這與人類生來嚮往的自由是不符的,高歌自由的資本主義下隱藏著的是強迫與奴役,更可怕的是,這種強迫和奴役是自願的,自願知曉被壓迫,被剝削,還是不得不去選擇。

共產主義的必將依託高科技革命,科學文化的覺醒,當勞動不再是人類用來生存而出賣的物件,當勞動不再是套在人類身上的枷鎖,當勞動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必要途徑,當勞動是可以與詩歌,自由,愛情相提並論,當勞動成為全人類嚮往的時候,共產主義也就來了。

共產主義的信仰是神聖的,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是一個人克服了千年前從樹枝走向地面時所殘留那種本性的醜惡的真實的寫照。共產主義社會不是烏托邦國度,它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時代。上個世紀的偉人已經給人類指明瞭方向,這條路上行走的是為全人類未來奮鬥的義士,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吧!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8

本學期快要結束了,就讀書一事該總結一下。本學期,主要是看馬列著作,認真看了《資本論》。我覺得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礎理論就是剩餘價值論。這是一個屬於馬克思的原創理論後果。(我以前從網路上聽人說,馬克思的經濟學來自亞賣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哲學來自德國古典哲學個性是黑格爾,屬於他本人原創的`只有剩餘價值論,沒什麼了不起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很不認真,其整個的作用只能是顯現說者的無知和狂妄。對付一個正在經濟學領域做了幾十年老實認真鑽研的學者,並且迄今為止並沒有人能夠令人佩服的證實他的理論過失了,這怎樣能不維持足夠的尊重呢我覺得在學術的領域裡,一不該賣譏刺嘲笑新手的無知,即使聖人也是從天真無知的孩童一步步走過來的;二不該賣蔑看忽略差別的瞧點,不瞭解尊重別人老實的勞動後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強勢階級的哈巴狗、應聲蟲。馬克思實在繼續了前人的鑽研後果,但是他並沒有像某些人那樣照搬照抄,並且他每應用到前人的後果時,總是十分忠誠的指出這是某某的後果。更何況,馬克思的繼續是批判的繼續,正是批判使他的繼續差別於並且高於那些自稱是亞賣斯密、黑格爾正統衣缽的人。假如沒有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衛李嘉圖和黑格爾不會從棺材裡爬出來,把利潤的雄式轉化

為剩餘價值的雄式、把盡對精神的辯證運動轉化為精神生產的辯證運動吧一個學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偉人的鑽研後果,使熟識越發接近真理,他也是學術史上的明星;更何況馬克思做的勞動遠不止此。)

這次讀《資本論》也將相關人物也作了瞭解式的閱讀,見附註。現就“關於剩餘價值”特作我的兩點看法:

第一,剩餘價值或者剩餘勞動,並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獨佔的,而是自禮貌初期就有的。正是從一個勞動者的勞動不但能夠養活他本人,並且也能夠養活另外不勞動者的時分起,換句話說,就是有了剩餘產品之後,人類才進進了階級社會,使得一部分人能夠從勞動者中分散出來,不勞動也能夠生存。

很多人把剩餘價值讀成了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非凡一些無知的青年,為了反駁馬克思,他們就力圖走證實資本主義剝削中沒有或很少有回資同族無償佔有的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他們不曉得,資本主義時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歷史時期內,積累起如此巨大的社會財產,正是由於它的對剩餘價值的剝削比歷史上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要嚴重,生產的剩餘價值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第二,剩餘價值率的計算方式,是剩餘價值(即利潤)除以工人人為(可變資本),不思考資同族(指:股東及上層建築)購買機器、原料等等的用度(這一筆用度喊做穩定資本),由於穩定資本並不耗費資天職文,正在經過工人的勞動之後,它的價值整個轉移到了工人的產品之中。工人的產品價值由三部分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變資本,機器、原料等用度即穩定資本,工人為資同族創造的個性價值即剩餘價值。

對付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的區別,很多人分不明確。舉個例子,比如某個資同族用10000元購買機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購買工人。(為方便起見,機器生產過程中所需求的電力等個性用度忽略不計。)這樣,他的預支資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穩定資本,5000元是可變資本。再假定他生產的產品賣了5000元,即獲得了5000元的清利潤。如今,他的利潤率是5000/15000=33.3%,而剩餘價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緊的資料不是利潤率,而是剩餘價值率。只有可變資本才花了資同族的錢,由於5000元人為從資同族手裡轉移到工人手裡了。而穩定資本由始至終都是控制在資同族手裡的,只但是它的外形改變了罷了,最初體現為10000元人民幣,然後體現為價值10000元的機器、原料、土地,最後體現為價值15000元的產品的一部分。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9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寫成的科學鉅著。它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既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又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階級偏見、掩飾和謬誤;既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工人階級的聖經"。(恩格斯:《〈資本論〉英文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頁)。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基礎是僱傭勞動,工人的報酬使用貨幣支付的……只有在國內現有的貨幣量足以適應流通和由流通決定的貨幣貯藏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夠得到加大規模的、比較深入和充分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前提。”(《資本論》第二卷381頁)通過閱讀《資本論》,我們可以瞭解到:解放初的中國恰恰缺乏上述前提,資本主義生產處於極度微弱的境地,但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又是鴉片戰爭後百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取向。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與勞動者形成了歷史的統一,這就為極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較快地實現生產資本的大量積累以及勞動者之間以信用貨幣為媒介交換彼此的勞動成果創造了條件。於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了中國的必然取向。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為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條件,而當時全國人民高昂的建設新中國的熱情及大批先進分子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無私奉獻的豪情又為此提供了主觀條件。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沒有現代工業技術、管理知識的積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實現工業化同樣是不可能的。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0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xx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

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1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物件。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物件、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2

《資本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內部結構和它的經濟執行規律,以及實現資本主義變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的產生和不斷壯大,從而指明瞭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為了充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執行規律,《資本論》分三卷共兩千多頁行論述,其中第一卷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描述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任務是研究它“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生產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都表現得最直接、最單純,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是面對面直接對立著的。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對資本流通過程做單獨的考察,揭示了資本流通的本質和它與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區別。通過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一方面闡明流通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顯示出一種現象,即剩餘價值的獲得不僅有賴於生產過程,也賴於流通過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這就為模糊剩餘價值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這

一事實提供了一個表面根據。另外,在資本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資本的新的具體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又進一步掩蓋了生產過程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從而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被進一步掩蓋起來;再加上資本週轉的速度的確直接影響著一定資本量的增殖程度,這更加使人們相信流通過程是剩餘價值的源泉之一。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實現問題是再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關鍵。流通過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確定下來了。從資本流通過程來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深層本質已經被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以利潤為核心範疇展開分析。馬克思指出:“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相互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資本論》的核心觀點是剩餘價值理論。深入鑽研剩餘價值理論,我們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從而可以透徹地審視資本主義偽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為建立更加和諧、人道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借鑑參考。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3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 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週期的存在,而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封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絡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書中最感興趣的還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金融與《資本論》,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 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 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 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 的學說,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金融與《資本論》

資本論》問世一百多年來,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市場化趨勢不斷加強,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也在變化和發展。從1825年資本主義第一次經濟危機到20__年美國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讓資本主義經濟在危機,蕭條,繁榮之中不斷迴圈。《資本論》能否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分析和闡述?能否看見泡沫經濟之後的真相?

馬克思說:“獨立的金融危機是不以經濟危機爆發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它是當社會的再生產過程到達極致、全面的生產過剩尚未發展到臨界程度時所產生的金融危機。”

(1)普遍的相對生產過剩

馬克思說:“獨立的金融危機來自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其分析表明,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充套件中,各國金融、貿易和生產相關聯.世界金融系統本質脆弱.一方面是生產特別容易發生相對過剩,另—方面是金融特別容易膨脹,而資本運動又極其敏感,金融危機容易產生、發生了就是國際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結合馬克思的觀點,可以認為美國次貸危機是金融系統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美國的金融體系一直以穩健著稱,可是由於金融創新,導致了很多金融衍生品,次級債就是被包裝的金融衍生品。   客觀來看,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發展史上並非從未出現過金融衍生品的身影。上個世紀90年代,匯率期貨、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曾分別在上海和海南“粉墨登場”。然而,由於現貨市場不成熟,監管主體不明確,交易所之間惡性競爭,公司內控機制缺乏,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原因,這些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蘊涵著經濟危機可能性的兩種形式:一是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即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所產生的買和賣的分離?二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而產生的支付鏈條關係的破壞。但這只是“危機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無非就是危機的最抽象的形式。沒有內容,沒有危機的內容豐富的起因”。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才使危機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馬克思從理論邏輯上分析了經濟危機從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基礎。他發現在資本主義幼年時期沒有生產過剩危機,在工業發展的初期,停滯現象只限於個別的工業部門或個別的市場。工業週期階段的變換“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

(2)虛擬資本

格林斯潘認為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是電腦,是電腦只記錄了20年的資料,而這20年是高速增長的20年,所以導致了風險意識的喪失。閱讀馬克

思,發現了他對於危機的看法,他認為危機來自於虛擬資本。   馬克思說:“虛擬資本一詞來源於18世紀南海投機泡沫時人們所說的虛擬價值,即:實際資本在貨幣表現上的一個升值。以後,人們將貨幣、非勞動所得等等皆稱為虛擬資本。”他第一次注意到虛擬資本在較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重要意義。並試圖從理論上找到它與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之間的聯絡。

9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每一場金融風暴都與金融衍生工具有關。在巴林銀行風波前後,國際上曾發生過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鉅額損失的事件。所以馬克思的觀點還是得到了驗證。   20__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外匯交易的規模每天超過3萬億美元,每年超過800萬億美元。是實物經濟規模的十多倍。如果再加上債券、股票和其他金融市場之交易,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人炫目,正是金融危機的元凶。

馬克思說債券、股票、匯票、土地所有證等所有權證都屬虛擬資本範疇。這些資本。一不對應於現實的資本。二,虛擬資本有其相應的市場價值,它的價值基本上與實際資本無關,

聯想到次級債風波里面放行的次級債券,歐洲、日本都買了很多美國的債權,結果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直接導致了世界性的金融損失。

20__年,華爾街的信用類衍生產品的市場不過3萬億美元,而到危機發生前的20__年底,達到了60萬億,四五年時間翻了16倍。這些金融衍生物大部分掌握在美國頂尖的5名銀行家手中,其中摩根大通 30萬億,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都超過了10萬億美元。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4

年七年級次偶然機會提前讀到《知的資本論》,作者是藏在蔦屋書店背後的大BOSS增田宗昭。這本小書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最喜歡的一本書,字數不多,卻耐人尋味。

雖然像增田宗昭這類BOSS親自寫的東西,很難符合編輯的要求,在我看來實物書也的確是靠排版硬撐起來的。不過,書的價值不在於字數,而在於紙張所承載的內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個詞:提案力——對顧客而言,有價值的不是作為物體的書,而是包含在書中的提案。喬布斯要賣給人們的也不是iPhone這一硬體,而是通過iPhone來進行生活方式提案。

從本質上說,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選擇性,所以才會有市場營銷。要確定目標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通過這種方法制訂銷售計劃。然而一旦越出單純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種哲學,換句話說,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麼商品就會獲得超越國境、人種、年齡、性別的翅膀。

增田先生認為,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在賣書。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書店面臨倒閉。而蔦屋書店不僅活下來,還擁有1400多家店鋪,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取得這樣的成績,增田先生的提案並不神祕。

最早的“蔦屋書店枚方店”成立於1983年,它開創了錄影帶、唱片、書籍三位一體的全新模式。在此之前,這種書店運營模式還被視為異端。因為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貨的批發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煩並未將增田先生阻撓,他依然將顧客價值放在第一位,愛讀錢德勒小說的人,可能也想聽聽主人公愛聽的冷爵士。而有了蔦屋之後,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書是提案的載體,所有生活相關的都圍繞著一個核心提案。這裡的“提案”可以等同於“策劃”,也可以等同於“設計”,就是既要緊跟時代,又要看清本質。

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各類新科技不斷地變革我們的生活,難道變革就是為了讓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盯著手機看嗎?不,創新者知道,變革才剛剛開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精神需求是高階的、巨大的需求,蔦屋書店不僅是一家書店,它本身正是為了滿足顧客價值的生活方式提案,是一個顛覆的文化空間!

《知的資本論》帶給我很多啟發,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是智力,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亦然。這裡的智力更應該指知識維度的拓展、獨立思考的延伸。隨大流的人越多,知的資本(智力資本)就越寶貴,而我們要舒服地隨大流,還是勇敢地擁抱自由?相信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5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物件。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程序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6

通過四個月的讀書,結結實實讓我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資本論》看透了社會的真相。這一本好書,好書是值得讀很多次的,以後拿出來再看一看應該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吧。以下是算是《資本論》的一點體會:

1、提高對時間的感知

因為從畢業後開始記錄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長時間有很清晰的時間,久而久之,對時間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強了。而讀完《資本論》更是強化了我對時間感知,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絕對時間的,沒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資本論》中對時間在勞動生產上對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通過對時間的壓榨,資本家獲得了額外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對我們個人來說,一天就24小時,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個問題。除了日常的工作學習外,是否有意識的對額外的時間做做規劃呢,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考慮下這個問題。市面上有很多時間管理的課,但是我基本沒怎麼聽過,這種技巧類的不如自己記錄分析然後做調整來的實在。

一般我們會過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對時間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後快。可以這麼來,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時間表,評估下時間消耗,有個大約的值,做完後記錄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長時間,以後再做可以有一個參考,多次重複後就知道時間該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開始,想好了再去執行,只要你不停下來,就會做完,《資本論》1700頁不就是這麼讀下來的嘛。

2、獲得內心的寧靜

讀書使人寧靜,到了夏天還涼快呢。

20__年是我認真讀書的開始,以往讀書都求快求多,去年買了幾百本書,算下來也沒看多少,而且永遠在一個讀不完的死迴圈狀態中。通過讀《資本論》,深刻的感觸到,讀書就要看經典,經典書經過時間的淬鍊,能流傳於後世必有其道理,通過讀這種書來獲得對世界的認識比從媒體和那種暢銷書來的實在。就像查理芒格說的一樣,我們要與逝去的偉人做朋友。多讀經典書,讀點費腦力的書,我認為這樣對於個人專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幫助。讀書不那麼焦躁,也不那麼急切,就是安安靜靜地看,一邊看一邊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會為了看到最後一頁瘋狂翻書(以前的壞習慣),腦袋中留不下一點讀過的內容。這是個過程,持續做下去必定會有提升的。

3、增加學習的慾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讀書,讓我感觸到了學習的快樂,對學習有深度知識的慾望更加強烈了。這本書翻譯的有些繞口,很多內容其實讀了也未必明白,這不要緊,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學習能力的提升就應該是涉及而上,一讀就懂的文章知識密度應該是比較低的,不然不會那麼容易讀,而這對於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過讀這種大部頭書籍,來提高自己學習的動力,事實上是做到了。

4、渴望腦力的增長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書籍難度有點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個月下來,對這種級別的內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種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認知,娛樂性的都是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本來時間有限,鑰匙還在這上面消費,那我的認知資本不久越來越少了麼,怎麼去提高自己的腦力呢。

5、對深度交流的喜愛

讀書,交友,交流,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正好國家博物館還有關於馬克思的主題展覽,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資本論》三卷內容概述

第一卷從商品貨幣談起,講了什麼是商品,交換過程及商品貨幣流通,貨幣的資本化,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工資及其蓄積過程等內容。這一部分在學生時代也學習過,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貨幣的功能,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相對剩餘價值中的分工與機械大生產,計件工資及計時工資,資本的原始積累等等,從中可以看到資本是逐利的,而且最開始都是通過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開始,像英國的圈地運動,“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樣的場景,還有殖民活動。

第二卷談到資本的形態變化及迴圈,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是如何迴圈的,資本的週轉,最後說到了社會總資本的在生產與流通。資本因為其逐利性,所以會不斷的投入再生產、不斷獲取更多的價值,就像我們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樣的錢做更多的事情一樣。資本可以通過提高週轉率來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對我們個人而言,買的東西要用起來,電子產品也好,鍋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讓它們用來填充自己家的空閒,把自己手頭上能用的都用起來,不用的可以變賣,讓自己的資本轉起來,形成好的現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談到了利潤及利潤率,平均利潤,生息資本,地租等內容。利潤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餘價值,所以說,利潤率是小於剩餘價值率,小於剝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猶太人很早就發現了利息這一個神奇的東西,金錢是有時間價值的,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借一筆錢就佔用別人用這筆錢,最後還款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付個使用費呢?利息可以說就是這個使用費了。如果放在時間這一維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滾雪球了,複利這一神奇的增長模式是一個奇蹟。

以上就是個人的讀書體會,自己寫的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好,寫下來全當是留下一個記錄,以後重讀會有新的體會,前後比對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7

《資本論》是研究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鉅作。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對資本經濟執行體系作了詳細、科學的論述,深層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為我們研究認識資本主義執行規律,瞭解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資本論》研究物件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馬克思已給出答案:“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據此,《資本論》體系結構可概括為:“一個起點、一個基礎、一條主線、三個過程、十個方面”: 一個起點即商品;

一個基礎即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一條主線即剩餘價值及其規律的揭示;

三個過程即“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二卷講資本的流通

過程,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十個方面包括: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個別資本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主義經濟執行規律中,關鍵點就是商品,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家之路就是商品經濟。而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執行基礎是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並完成的,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範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剩餘價值及其規律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從而實現資本規模擴大用於再生產,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從巨集觀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著重揭示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

件和規律。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以產業資本為研究物件,考察不同產業部門間的競爭如何使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理論闡明商業資本的作用和工商業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規律,其中,商業資本就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商業利潤是從事商品經營所獲得的利潤,是商業資本從產業資本那裡瓜分到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借貸資本和利息理論從借貸資本的特殊運動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來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質;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關係。地租理論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於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各種收入及其源泉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三位一體公式進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內容的錯誤,進而追溯其理論淵源,集大成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剖析力為我們展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執行藍圖,並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本質及執行規律。理解這些關鍵知識點,對我們把握資本主義的弱點和宿命,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積極作用。

二、《資本論》基本結構

《資本論》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內部結構和它的經濟執行規律,以及實現資本主義變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的產生和不斷壯大,從而指明瞭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為了充分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的執行規律,《資本論》分三卷共兩千多頁行論述,其中第一卷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為《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描述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任務是研究它“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生產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和消費關係,都表現得最直接、最單純,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是面對面直接對立著的。

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對資本流通過程做單獨的考察,揭示了資本流通的本質和它與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區別。通過對資本流通過程的分析,一方面闡明流通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重要性,同時也顯示出一種現象,即剩餘價值的獲得不僅有賴於生產過程,也賴於流通過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這就為模糊剩餘價值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這

一事實提供了一個表面根據。另外,在資本流通過程中出現了兩種資本的新的具體形式: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這又進一步掩蓋了生產過程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從而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被進一步掩蓋起來;再加上資本週轉的速度的確直接影響著一定資本量的增殖程度,這更加使人們相信流通過程是剩餘價值的源泉之一。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實現問題是再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關鍵。流通過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確定下來了。從資本流通過程來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生產的深層本質已經被深深地掩藏起來了。

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以利潤為核心範疇展開分析。馬克思指出:“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相互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資本論》的核心觀點是剩餘價值理論。深入鑽研剩餘價值理論,我們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從而可以透徹地審視資本主義偽善、冷酷、自私的一面,

為建立更加和諧、人道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借鑑參考。

三、《資本論》核心和關鍵理論——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通篇可以說是圍繞剩餘價值理論來展開,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的一條主線。理解剩餘價值理論,對我們理解和掌握《資本論》價值理論體系至為關鍵。剩餘價值理論是人本理論,具有科學性、優越性。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深刻領會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學術價值。

(一)剩餘價值理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這種理論的本質是尊重人的勞動和人的勞動產品,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崇高理念。

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存在重“物”輕“人”的現象,典型例子就是三要素論。企業使用資本、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製造產品,並按計算出來的對總產品所增加的貢獻(即邊際產品)向每一要素付酬。如果一切進行正常,所付出的酬金總數則剛好等於企業實際獲得的淨收入。在這種過程中,資本獲得利潤,勞動獲得工資,土地獲得地租,這些收益都是它們提供的服務報酬。這種理論的明顯問題是,將物的貢獻和人的貢獻等同起來,沒有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但是,從剩餘價值論的角度來理解,勞動者的收入可以

被看作是勞動力的價格和工作時間的函式,其所得收入可以說是來自其所付出勞動的貢獻。

但資本和土地所有者在分配中能夠得到相當數量的收入,並不是由於他們在生產中付出了勞動(如果將他們的經營等勞動收入歸入工資的話),而是由於他們握有資本、土地等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權。

因此,在判斷三要素在分配中的收入是否合理時,僅研究這些物對財富的貢獻是不夠的,還要研究人們對這些物的佔有和利用是否合理。而在這方面,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沒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研究。事實上,由於人們在出生前無法選擇家庭,個人天賦存在差異,市場外部性的存在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對市場有多方面的影響,即使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人們對物的佔有和利用也會存在很多不合理。如果有這種不合理存在,物的貢獻和人的貢獻是不能等同的。

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不考慮實際勞動貢獻,完全按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產出的成果,從而不可能使對生產力發展貢獻最大的“人”得到最多的激勵,必然使社會出現過多的食利者階層,進而妨礙生產力的發展。

而現代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推行的利潤分享機制、勞資集體談判機制、保護勞工立法機制、累進式所得稅機制、遺產稅和土地稅機制、社會福利和補貼機制、政府幹預機制等,表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實行市場經濟,但沒完全實行按生產

要素分配。這說明了,在社會生產發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決定性。同時也說明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剝削的論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生產力發展的途徑。

因此,為促進生產力的更快發展,純市場交換機制導致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團的平等協商和政府幹預等其他機制作補充的。只有在利潤分享機制中充分考慮人本主義因素,將人的貢獻與物的貢獻加以區別,才能符合社會規律,促進社會進步,體現人本關懷。

(二)剩餘價值理論符合社會主義實踐規律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及實行社會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場經濟中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實行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體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餘價值。科學地運用剩餘價值理論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並不是剝削,並不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消滅剝削的本質。因為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被我們集中起來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關係國計民生的大的工程專案的開發和發展都是離不開這些集中起來的資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對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說明了剩餘價值論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理論基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的前提,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

馬克思在剩餘價值理論中指出利潤全部被生產資料的佔有者獨佔了,工人僅獲得作為勞動力再生產的補償的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剝削存在的原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剩餘價值理論應結合社會主義實踐進行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承認勞動者對勞動力資本的所有權,工人的勞動力資本也參與到了利潤的分配中,並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潤也不僅僅是隻被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所獨佔。

通過理論的內在邏輯推導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和剩餘價值等經濟範疇仍然存在,並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促進作用。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關係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集體和勞動者之間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平等合作關係。

(三)剩餘價值廣泛應用於第三產業等領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並且認為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為不創造價值的眾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

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為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範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並且腦力勞動者由於從事的是一種高階的複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在現代,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於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餘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被分割為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儘管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後性,但是剩餘價值理論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為剩餘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為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為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為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為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讀書心得筆記 篇18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瞭解,知道了有《資本論》這本書,知道書中有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餘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經過三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穫匪淺!

只可惜,由於閱歷和時間的關係,使我無法對《資本論》進行深刻的瞭解。眾所周知《資本論》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濟學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為一體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全書,並且它又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實際上這是一部以剩餘價值理論為基石的經濟學鉅著,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祕密,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

剩餘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指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幹活付錢”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幹活付錢”並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為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例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為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為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

那麼,究竟什麼是剩餘價值呢?馬克思的《資本論》裡面的一段話“其中的G′=G+△G,即等於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作剩餘價值。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馬克思又進一步論述,“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件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一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作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件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在這話裡,很明瞭地將剩餘勞動時間與剩餘價值掛鉤起來,從而得出資本家通過榨取剩餘勞動時間來獲得剩餘價值。

這種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瞭解到資本家是如何榨取剩餘價值,即剝削工人。馬克思用一個個清晰的辯證,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講述了工廠主是如何一點一滴剝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盜走了所有的工人們財產與勞動成果。也明瞭的敘述了資本家們是如何用工資的形式隱藏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如何把工人的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清晰的告訴所有的勞動者,你們被資本家們騙了。你們被資本家盜走了財富卻渾然不知。

其實,我們將剩餘價值理論換個方法表示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如:整個工作日A=必要勞動時間a+剩餘勞動時間b。a在穩定的生產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必然通過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是續漸減少的,所以在A不變的前提下--這種不變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b在續漸地增加。後面的情況所造成的後果是,由於a的減少而使勞動力的價值降低,然而它被剝削的程度更大了。

馬克思的《資本論》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一種學說,每一種論述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我們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盤否定。而《資本論》中剩餘價值理論對指導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然有著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此次學習《資本論》一點所得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