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精選1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19K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

在一個下著雨的週日下午,我做完了各科作業,就捧起兩天前剛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朝花夕拾》讀起來,其中有一篇正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也是我們這學期要學習的課文,我就細細地讀了起來。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精選14篇)

這篇文章著重寫了作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寫了自己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她,討厭她喜歡切切察察,懂得許多讓人不耐煩的規矩,甚至因為隱鼠的死而對她心生不滿,到後來變得感激她、懷念她,對她發生了空前的敬意。

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她給作者買了《山海經》這本讓他十分嚮往的書。從文章來看,那時,作者生活的空間十分狹小,也缺少書讀,生活十分單調,就像他在《故鄉》裡說的,平日裡只能看見高牆的四角的天空。

作者曾聽一個遠房的叔祖介紹過繪圖的《山海經》是如何的好看,可是卻無法得到,空有幾百文壓歲錢放著,卻沒有好機會去買,他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間去大街上玩一趟,而那時書店是不開門營業的。大人們並不關心孩子讀“閒書”的這些事,所以,儘管作者念念不忘,向很多人說過,一般人都不肯為他去買,只有阿長關心他,主動來問,儘管她不識字,也沒聽準書名,把《山海經》說成是《三哼經》,可她卻能費許多周折,自費把那繪圖的《山海經》給作者買來。

作為一個下人,一個女傭,她能這麼關心孩子,盡力去為一個孩子做事,不能不讓人心生感激!所以,當作者意外地從阿長那裡得到繪圖的《山海經》時,他“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可以想象,他當時的那種狂喜的心情!從此,對阿長心生敬意也是不奇怪的。

跟作者小時生活的那個時代比起來,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就幸福得多了,不但吃穿不愁,父母還特別關心孩子的成長,有條件時就帶孩子一塊外出旅遊,讓孩子去見識外面的世界;只要是孩子學習、成長需要的書籍,父母總是不惜重金去買,國家還專門撥款給中國小校配備圖書室,充實圖書,縣裡、鄉鎮上都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可以借閱,除了有豐富的圖書可以閱讀外,我們的學習還特別受重視,國家設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連聾啞人都有聾啞學校可以就讀,學校裡有經驗豐富的老師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比阿長還關心孩子,樂於幫助孩子,學識也淵博得多,工作上總是不辭辛苦,循循善誘,而且國家還給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免除了學雜費,實行了免費教育,我們的學習條件是多麼優越啊!

作為青少年一代的我們,有如此優越的學習條件、生活條件,有何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2

阿長原是魯迅家的一個保姆,可在魯迅先生的眼中,卻不是把她當保姆看待的。魯迅先生並不是擺出有錢人少爺的身份講述家裡的傭人,而像是講述一個有意思的朋友,無半點身份地位的優越感。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以真誠的筆調向我們介紹了他童年時的好夥伴—阿長。

說起阿長,魯迅便先實在地說自己不喜歡她。因為她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在年幼的魯迅眼裡,這當然是一個不怎麼親切的形象。而且她總喜歡管自己,“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這有些像我們,同樣不喜歡打小報告的人。對於她謀害隱鼠,魯迅頻頻提起,還有些記仇呢。這麼誠摯可愛的話,魯迅就像一個貪玩調皮的孩子。不喜歡阿長,還有原因“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阿長真是一個有些邋遢的人,難怪魯迅煩。這麼質樸的筆調,魯迅和阿長真是打打鬧鬧又親密的好朋友。

不可否認,阿長身上當然有好的一面,它不僅是魯迅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師,教給他一些人情世故,為人處事的道理,比如說吉祥話。魯迅以謙虛的態度說自己的“保姆”對他的教育,這實在是可敬的。另外,阿長也教給魯迅社會的黑暗,讓他對世界有更深的認識。

阿長也是一個可愛的人,她膽小,提起長毛軍還會拍著胸脯說“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另外,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傳統遵循者,這在她教魯迅的“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裡,不應該走進去;晒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中可以看出來。

令魯迅難忘的,還有阿長送給他的山海經,這也說明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超越了主僕之間麻木的關係,他們真真是好朋友。

阿長身上也有可貴的品格,魯迅也說“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文章最後,魯迅對他的這位朋友阿長表示了誠摯的敬意。也告訴我們,友誼沒有侷限,我們要真誠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任何人身上都有珍貴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3

《多元智慧》是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撰寫的心理學名著。 通過讀《多元智慧》這本書我知道了智慧包括:語言文字智慧、數理邏輯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旋律智慧、人際關係智慧。長期以來,家長和老師都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上了,只拿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來作為衡量優劣的唯一標準,主要相信紙筆測試的結果,事實上,這很難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任課老師對他們“另眼相看”。但我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從多元智慧理論來看,我們老師和家長認為的“差生”只是在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方面表現不夠好,但其他方面並不代表不出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學生都是優秀的,不存在差學生和好學生,不存在智慧水平高低問題,只存在智慧型別或學習型別差異的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也早已習慣用成績好壞來給自己定位,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就像做什麼都行的能手,而成績差就幹什麼都不行,這樣便形成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成績好的,自信,全面發展,成績差的,自卑,全面落後。原本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本身有一些特長,譬如唱歌很動聽,但因為成績不好,所以不敢在很多人的場合展現自己,因此埋沒了自己的優點。

作為教師,不能單一的用學生的成績來衡量他們的優劣,應該對每個學生都平等相待。而我們看待學生,也應由以關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轉為關注“你的智慧型別是什麼”。一個學生的智商可以測試,但一個學生的智慧是不能通過筆來做文章的。

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潛力的,天生不存在“差生”。學生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發現。根據多元智慧理論,學生有“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差異。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要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個人都達到一樣的目標。只有瞭解學生,瞭解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差異,才能制定“存異”的教學目標。

多元智慧理論的研究者已經為我們教師點亮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明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鑽研教育理論,與教學緊密的聯絡起來,激發每一名學生的內在潛能,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人生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4

開啟窗戶,一陣清風撲面而來,夾雜著一股香氣,讓人不禁想起那本《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的封面語:“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刻一朵花的香。”

散文篇幅很短,句句精煉,敘述的每件事都如一陣香風將人帶入書中,再吹進腦海裡,留下一陣香風將人帶入書中;再吹進腦海裡,留下無限的思考,尤其是書中那篇同名散文,總會佔據我空白時間的思考。

既然選了這篇散文作整書的標題,那必定是作者丁立梅感觸最深的一篇。全文分三部分,敘述三件平常小事:因為環境的微小改變而心神不寧,與做宮延桂花糕老人間的回憶,被賣雜糧餅的女人記住而驚訝,體現作者對平凡與尋常的思考。

總有那麼一類人住於我們的腦海中,雖然是認識的人,但現實中必須以陌生的方式相處。我們也許會存在於陌生人的記憶中,到底有多少人認識你,數也數不清。

我家樓下的院子裡住了很多老人,只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小時候下來玩,我都能刻有哪些爺爺奶奶是準時下來聊天散步的,哪位阿姨會下來買菜的。後來我下樓玩的次數越來越少,在房間裡寫作業的時間越來越多,無數次地路過玩樂的小地方也沒能看老人們一眼。

有一天我和媽媽路過那裡,一個手上拿著扇子的奶奶說“哎呀!這個小姑娘長得比以前高多了!”“是哦!她以前經常拿來畫畫的,長這麼大了!”我驚異地看著她們,都是當年那些散步的老人,過了好幾年還清楚地記得院裡有我這麼一個愛畫畫的小姑娘。她們就像磚上的拖鞋,做宮延桂花糕的老人,賣雜糧餅的女人一樣尋常,卻又佔據了腦中一部分,在遺忘了與認識之間徘徊。而我又在她們記憶與思想中佔了幾成,在我匆匆路過後,又第幾次成為了話題呢?

人與人之間總有一種關係不可擺脫,就是記住與被記住的關係,當回憶的風吹進腦海泛起陣陣波瀾,眼前浮現的也許是一張陌生又熟悉的臉,就像風會記住一朵花的香。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5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裡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湧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裡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應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裡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刻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裡,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裡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裡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奮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6

《史記 貨殖列傳》是一篇極有政治、經濟價值的文章。

商人,在中國古代常常是被壓制、歧視的一個階層。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對商人不屑一顧。司馬遷卻能給他們列傳,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讚賞他們的才智。更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對人的逐利之心給與肯定,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社會風氣寬容、自由、開放。所以能培育出司馬遷這樣自由的思想家。

《貨值列傳》的一開篇,司馬遷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話:”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明顯,司馬遷是反對老子的觀點的。他說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司馬遷說的還算客氣。我倒覺得這是一種愚民政策。至於其中的”鄰國相關,老死不相往來“,讓人想起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有康乾盛世,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滿足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排斥外界、自我封閉,施行”閉關鎖國“,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第二段中,司馬遷講述了人的各種慾望。並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壓制人的慾望的。所以,司馬遷主張順其自然。司馬遷認為”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可惜,後來的統治者,採用的都是下策。比如重視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縛民眾等。各種道德、各種規章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得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以致於最後遠遠的落後於西方。

司馬遷說,”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物品價格低廉,商人就會把商品銷售到可以貴賣的地方;物品價格昂貴,商人就會從價格低廉的地方運來銷售。各自勤勉而致力於他們的本業,樂於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徵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出來。“這其實是在論述”市場“這一無形之手的巨大力量。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能瞭解”市場“的作用,並具備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實在是讓人吃驚。

司馬遷對於人的逐利之心,給與了肯定。他說:”求富,是人們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對這種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義。《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認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夠極大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可惜後世的中國越來越重視道德教化,輕視人的逐利之心。

司馬遷後來遭遇悽慘,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是一位專制獨裁君主對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殘酷迫害。漢武帝這樣的獨裁君主,最熱衷的是權力,最痛恨的是自由。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定內朝,收回大臣權力。這些專制君王對思想的控制、對絕對權力的追求,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而司馬遷這樣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7

軟,讓心懷美好。

柔軟,讓人生靜美。

柔軟,讓世界春暖花開。

早就傾慕林清玄老師的文字,一本《你心柔軟,卻有力量》將林清玄老師溫暖的文字送至我的身邊,催生出心底無限的力量。文字如月光,撒滿一室清輝,慰藉和熨帖佈滿傷痕的靈魂,從此面對順境逆境都心靜如水,順其自然。

這些“入夢、入魂、入心”的話語,是作者靈感的觸動,是作者來自夢想的追求,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囈語。一點一滴,一字一句,融合生活中的懸念、玄想和殘心,等待有緣的人共鳴和律動。當琴瑟共鳴的瞬間,精、氣、神渾然一體,用柔軟包容生命中的不完美,用柔軟寬慰人生旅途中的鬱結。緩和,緩衝,快取,緩釋……超越的那一刻,找到另一個自我。

林清玄老師的文字,於卑微牽強的世間,尋覓到柔軟清淨的智慧之蓮,一切煩惱帶來的覺悟,滌盪所有的塵埃、霧靄和流嵐。小中尋幽,淡中得味,感知生活的價值和生命存在的意義。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歷練,我們也終將成為一朵智慧之蓮,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份芬芳和一份嫵媚。

花瓣,美麗著這個世界;雲朵,飄逸在天空;柔軟,讓力量匝地有聲。原來最平凡的一切裡,才有著最奇絕的睿智呀!讀《修得一顆柔軟心》,教會讀者學會用柔軟包容用柔軟生活;讀《白雪少年》,在白雪覆蓋下蘊藏、湧動、萌生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讀《在夢的遠方》,明白堅持的力量和神奇;讀《溫一壺月光下酒》,化實物為無形,將無形轉化實物,一切都讓歲月來詮釋和明證吧。

樸素的語言富含哲理意味,平淡的文字綿延前進的動力。不管你相不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林清玄,陪伴你一起生長,走向成熟。我心永恆,我心曼妙,我心柔軟。柔軟撫平流年傷痕,化解浮躁和焦慮,生活中的美好漸漸浮出水面,隨水面的落花一起盪漾著,盪漾著。

我不太懂生活的禪意,但是我順從餓來吃困來眠的簡單之道。因為喜歡,我看到《你心柔軟,卻有力量》一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朵美麗的花,正有香盈袖,一如四五月的薔薇滿架綻放。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8

《平凡的世界》是我讀過的少數長篇小說之一。之前一直不太喜歡看長篇小說,因為自己的耐心不夠往往看了開頭便等不到結尾。然而,路遙的這部著作卻成了例外。是什麼使我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呢?我想:是書中孫氏兄弟那命運多舛但卻面對困難艱苦奮鬥的精神鼓舞了我。正如本書的出版說明所提到那樣:“《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是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窮苦農村在1975—1985這十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作者在其中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但是平凡的農民形象。他們的生活是很平凡的,種地,挖煤,建磚廠,挖魚塘......都是農民從事的一些司空見慣的職業,然而正是通過這些平凡的人和事,讓我們真切體會到農民的艱辛。拿書中的男主人公孫少平來說,與那個特定時代的許多農村青年一樣,他似乎應該安於現狀。因為他沒有機會上大學,又出身貧窮本分的農民人家。他註定要像他父親那樣,在這個祖祖輩輩都周而復始的土地上以同一種姿態旋轉(做個老實本分的農民)。

但是,孫少平究竟讀過書,他了解農村,也瞭解自己。他從不懼怕勞動,決不同於他那個遊手好閒的姐夫王滿銀。但也不願和他哥哥少安一樣,單純追求一種物質生活上的富足。他決不鄙視農民,但卻不想在土地裡平淡一生。他高中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只做了一名教師,但他並沒有消沉,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並且在朋友的幫助下關注著外部世界。後來,少平青春的夢想和追求激勵著他到外面去“闖蕩世界”,他從漂泊的攬工漢成為正式的建築工人,最後又獲得了當煤礦工人的好機遇。最後,親愛的人不幸離開人世,自己為了救人受傷毀容,但少平還是沒有被不幸壓垮,他從醫院出來,面對了現實,又充滿信心地回到了礦山,迎接他新的生活與挑戰。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平凡的人,身處這平凡的世界。可為什麼多數人處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卻只有少數人能取得成功(即過得不平凡)?我想:這是因為只有那少數人願意並且堅持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奮鬥。雖然你平凡,但是隻要你有一個目標,再加上一顆上進的心,你就可以過得不平凡!即便自己身處逆境,也不要放棄繼續奮鬥的信心和從頭再來的勇氣!我們應該要像薩迦格言所說的,“火把雖然下垂,火舌卻一直向上燃燒”一樣,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應為其所生活的世界不斷奮鬥!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9

夜已深時,深更露重,唯有荷花立在心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一方荷塘,就在小巷盡頭。

暖暖的月光如舞臺的燈光,打在演員紅撲撲的臉頰,美麗動人,使路過者蠢蠢欲動,忍不住去摘上一朵,別在心間。

一篇《荷塘月色》,一番動人的美景!字字句句映在心頭。

文字也如荷花的美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靜靜的荷塘上,荷花無比美麗。高高在上的碧綠的荷葉,轉一個圈,就如女孩子們一直夢寐以求的“蓬蓬裙”。但月光“奏響”,恐怕這條裙子要變成黃綠相間的顏色了!真美麗!零星點綴著的白色花朵,正是這方荷塘的“點睛之筆”。淡淡的刻在心間的粉色,純潔的美麗無瑕的白色,如翡翠般暗而魅力無比的墨綠色,微微的暖人心間的黃色。他們彼此屬於荷花、荷葉、月光。如此這般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動呢?

想想夜晚,或許有一兩滴晶瑩的露水悄然無息的落在荷花或荷葉上,稍許微風,他們就會有一絲的顫動,自然,露珠就會滾來滾去,像一個孩子般活潑,如在草地上歡快的滾動著。但最後,可愛的小露珠還是會隨之滾落而去啊。

奶奶的村子上也有一方荷塘,但他是荷葉多,荷花少。炎炎夏日裡,仔細的尋找,才能發現藏在一片片荷葉下的一朵朵小荷花,有的還是可愛的小花骨朵。小花骨朵的花瓣上方,好像唯一一點淡淡的紅色都聚集到這兒來了。

雨天的早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都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蓮子可真多!但採蓮人卻見不著。有可能是家務繁多,沒有時間來吧。這時,我忽然想起了《西洲曲》裡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但可惜的是,“蓮花並不過人頭”。若過些年再來看看,恐怕剛好如這首詩所提了。

回到朱自清的世界裡的荷花,彷彿比這荷花更加那人尋味了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0

我是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情去看這本書的,現在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當我讀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卻是那麼清晰……

作品主人公曹七巧,怎麼說呢,確實很複雜,複雜到變態,對,應該說他就是一個變態的老女人。開始的她確實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憐。可是後來的她又讓我覺得是那麼的可恥,可憐,可悲…… 對曹七巧而言,內在的情慾滿足和感性的寄託才是最為真實的感受。在七巧的一生中地位關鍵的男人有三個,第一是她殘廢的丈夫,姜家二少爺,第二是她所喜歡的三少爺姜季澤,最後是她的兒子姜長白。這三個人在 小說 中都是面孔模糊,因為他們同是地主家族的沒落子弟,社會的寄生蟲;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吸鴉片,出門逛窯子。他們和出身市井的 “ 朝祿 ” 、 “ 丁玉根 ” 、 “ 張少泉 ” 等本來是兩個不同群體的男人。這一點便已預示了七巧不可能由他們身上獲得實實在在的情愛。與此同時七巧也不可能通過放棄自我來滿足情慾:三人之中丈夫有軟骨病,娶她只是一個婚姻擺設;長白是她兒子,而季澤,起初便向七巧表明了他 “ 並不是一味胡來的人 ” 。他的所謂 “ 不胡來 ” ,自然是指絕不肯做危及到他利益、破壞他寄生蟲生活的事情。

她在精神上一無所有,只有金錢。但是金錢所帶給她的抽象的、虛假的滿足從未讓她真正快樂,反而更深刻地讓她感覺到可怕的空虛。這時金錢唯一能暫時地緩解她內心痛苦的作用,便是成為她奴役折磨別人的工具。她的女兒長安恰成了滿足她虐待心理的物件。長安有兩次擺脫母親走向幸福生活的機會:其一是去學校讀書深造,其二是與留學生童世舫的戀愛。但是因為母親的反對,她最終都主動放棄了。這便體現出被虐狂的心態,也就是通過放棄自 己作為一個人最有價值的事物,而將這價值轉嫁到虐待者身上。長安是渴望幸福的,然而她卻沒有勇氣承受這幸福,於是她向母親屈服了。在她的臆想中七巧會因為她的自我犧牲這個 “ 美麗蒼涼的手勢 ” 而覺得感動、快樂,於是她便在這假想中獲得了一種悽楚的甜味。包括對待自己兒子的那種愛——一種變態的愛,總讓我感覺非常的可恥。

可他畢竟是一個女人,他的一生有讓我覺得他是那麼的不幸。是的,一個女人都想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總有軟的地方。而在所有的欺騙中有改變了這一切,又是如此的可悲!所以,他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又是我所能理解的,那個社會的女人是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

所以當我讀完的時候,心情是沉痛的,為他感到可悲,而尤為他的孩子感到可惜……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1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居家關漢卿的雜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民眾基礎的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竇娥是這部劇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不幸的生活讓她只能守著其父教導的“三從四德”和婆婆孤苦過活。屋漏偏逢連日雨,賽蘆醫為了免債欲謀害蔡婆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的蔡婆婆從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張驢兒誤殺了自己的父親,憤怒之下將罪名栽到竇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竇娥對官府還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時局腐敗,貪官橫行,被張驢兒買通了的知府為了逼迫竇娥認罪,竟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場上的竇娥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她悲憤的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一句話道出心中的激憤、委屈、埋怨、指責……更道出官場的黑暗,窮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為了表達自己的反抗決心,在臨行時她提出三樁誓願,第一樁誓願——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她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第二樁誓願——六月飛雪,通過這種違反常規的自然現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第三樁誓願——亢旱三年,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無心正法。這三樁誓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表達了竇娥希望通過三樁誓願直接懲戒殘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沉冤昭雪。三樁誓願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樁誓願的實現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果。

竇娥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可以說狹隘落後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們結婚生子操勞一生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的被當成繁殖勞動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樣被買來買去。究根結底是落後的封建道德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男人們覺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規律,應該享有對女人的控制權;而很多婦女們欠缺自省意識,看不到自身的處境。竇娥雖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時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主宰。竇娥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迫害的婦女的縮影,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竇娥的後塵。竇娥三樁誓願的實現也說明自身反抗的無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於外物或虛無縹緲的天地。

生長在新時代的女性們在地位上比封建社會雖有所提高,且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對性別的要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但在很多工作崗位和地區對女性還是存在差別對待的,所以希望新時代的女性們時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現象矇蔽了雙眼,可能的話用一切手段維護自身的基本利益。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2

前幾天讀了餘秋雨教授的封筆之作《借我一生》這本書。其實一直都很喜歡他的書,從最早轟動文壇的《文化苦旅》,裡面有中學學過的《老屋視窗》,以及後來的《霜冷長河》裡面的文章我都仔細看過,感覺不錯,但是給我震撼最大還是《借我一生》這本,裡面寫的是他自己的家庭以及長輩和文革時期的一些事情。也從他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流露中真正瞭解了他的家庭,他的父輩以及那個悲苦時代發生的一切悲苦事情。

最尊敬的是他的祖母,那個不知道真實姓名的毛姓婦女。呵呵……這個老太太真不知用什麼字眼才能形容的更透徹。她的倔強,好強,驕傲,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餘家的重擔,她獨自撫養十個孩子的壓力,她看著狠命想攥在手心中的十個孩子一個個先她故去的時候,她所承受的那種悲慟。這些,只讓我想到一句話:“女人!你的名字不只是弱者!”她,這個半大腳的,無名字的舊式女人,無疑是偉大的,她是真正的強者。最佩服的是他的媽媽,那個從上海大城市下嫁到農村的穿旗袍的有點靦腆的大家小姐。她在小村莊的所做所為;她獨自一人在荒野的樹林裡描繪餘家墓碑的孝心;她對餘家上下老小的忠心;在那個丈夫長時間關押,沒有經濟來源獨自撐家的境況下、,瘦弱女人身上的壓力,分量,不得不讓人佩服!最羨慕的是他的童年,那樣的有趣,闖墳場,走山林,玩火燈…… 最喜歡的是他出生的那個餘姚村的叫高地地的小村莊,那個有著大山嶺,裡面充滿神奇故事,有著古老歷史的地方。最敬佩的人是他的小叔叔,那個做了荒謬文化大革命犧牲品的倔強的,剛烈的年輕人。裡面很多都很有印象……

其實讀到他的童年,因為他的祖母沒有真實名字,他和他的小弟弟給他祖母捶背猜名字的那段時,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多麼調皮的舉動。嘿嘿……我於是也突然想起我在小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不過,他和小弟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猜了無數次也沒猜著,後來給她戴了個半俗半雅的“素娥”了事。呵呵……好玩。可我就不一樣了哦。因為那時候調皮心起,家裡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都知道他們叫什麼,連爺爺的名字我也在別人叫的時候偷聽來記住了。奇怪的是奶奶的名字好像從來沒人提起,問身邊的人,居然沒人知道。後來我乾脆自己問她,她在紡線只是笑怎麼都不說,只說姓徐。自那以後我每天沒事就去纏她,她也總是笑不說,於是沒辦法我也就學起了餘秋雨先生小時候的那套,一個字一個字的猜,看她有何反應,只記得真的是猜了老長時間,嘿嘿……後來居然猜中了,奶奶敲著我的頭笑罵我“人小鬼大”。那件事可是我小時候一直引以為豪的事,家裡所有人都奇怪我怎麼會知道奶奶的名字。嘿嘿……這也難怪嘛!他們都還不知道呢。想想那時還真是頑皮。

這本書真的不錯,我喜歡!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3

這是汪曾祺一個很出名的短篇。這篇小說的“序曲”很長,前面三章或描寫或敘述當地的風土人情,到第四章主角才出場,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這個故事很悲慘有很感人。漂亮的農家女孩巧雲和一個錫匠好上了。但軍隊的劉團長看上了巧雲。劉團長看到巧雲和小錫匠的濃情蜜意嫉妒不已,派人打死了小錫匠。巧雲端來尿鹼水,救活了小錫匠。劉團長則被大夥趕出了當地。聽起來好像有點像《啼笑因緣》的故事情節,但最漫不經心的讀者也可以發現,《大淖記事》和《啼笑因緣》是完全不同的。

這裡人家的婚嫁極少明媒正娶,花轎吹鼓手是掙不了他們的錢的。媳婦,多是自己跑來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們在男女關係上是比較隨便的。姑娘子在家生私孩子;一個媳婦,在丈夫之外,再“靠”一個,不是稀奇事。這裡的女人和男人好,還似乎惱,只有一個標準:情願。有的姑娘、媳婦相與了一個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錢買花帶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們的錢,反而把錢給他花,叫做“倒貼”。

看到這裡覺得好有趣,多麼大膽直率的姑娘啊。雖說風氣好像有點太無拘無束了,但相對於現代文明的遮遮掩掩和虛偽客套而言,這樣的直率有一種久違的原始野性美。

他們倆呢,只是很願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這句話也很好,雖然好像我以前看到過類似的話。若有若無的感情最難以表現,無論在文字中還是電影裡。用飄來飄去的淡淡的雲彩來形容這樣淡淡的感情我覺得很到位,虛無縹緲的感情變成可以琢磨可以感受到的實體,是很成功的描寫。

我們想象不到感情是什麼樣子,但我們想到天空中的雲彩,飄來飄去最後無跡可尋,,來來去去從不由人,你看到它剛才還在那兒吧,但轉眼間它就不知去向了,是飄走了?還是消散了?沒有人知道。就像感情一樣,你說不清自己對他是什麼樣的感情,只是願意跟他說話、談心。有時候不經意的一瞥你似乎看到他眼中貯滿了對你的喜愛,但再大起膽子細看,又發現他好像根本沒有看著你。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好像愛上他了,但見面時看到他你又猶豫了,甚至可能害怕和他說話,害怕和他對眼。你是怕他看穿了你的心思嗎?少女情懷總是詩啊。也只有在那樣懵懵懂懂的青蔥歲月,才會有那樣雖然朦朦朧朧但卻讓人如痴如醉的情思。不就想天空中漂浮的雲嗎?絲絲縷縷牽牽掛掛,似乎總在糾纏著變幻著,誰也說不清它下一秒的樣子和最後的去處,就像誰也說不清你和他之間最後的結局。

巧雲一家有了三張嘴。兩個男的不能掙錢,但要吃飯。大淖東頭的人家都沒有積蓄,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變賣抵押。結魚網,打蘆蓆,都不能當時見錢。十一子的傷一時半會不會好,日子長了,怎麼過呢?巧雲沒有經過太多考慮,把爹用過的籮筐找出來,磕磕塵土,就去挑擔賺“活錢”去了。姑娘媳婦都很佩服她。起初她們怕她挑不慣,後來看她腳下很快,很勻,也就放心了。從此,巧雲就和鄰居的姑娘媳婦們在一起,挑著紫紅的荸薺、碧綠的菱角、雪白的連枝藕,風擺柳似的穿街過市,髮髻的一側插著大紅花。她的眼睛還是那麼亮,長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顯得更深沉,更堅定了。她從一個姑娘變成了一個很能幹的小媳婦。

巧雲應該也算汪曾祺小說中一個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對比《受戒》中伶俐可愛的小英子,巧雲身上帶有更多現實生活的無奈,但這個堅強的女子從來沒有因為生活的殘忍活著重負失去信心和勇氣。當父親和愛人都不能工作,生活的重擔羅在她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她沒有退縮,她勇敢的挑起生活的重擔,,堅韌不拔的精神讓人感動。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900字 篇14

讀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媽媽給我講圖畫書《爺爺一定有辦法》,那時候我就認識了小朋友約瑟,和他的白鬍子爺爺。約瑟的爺爺很能幹,他在約瑟剛出生的時候,給他縫了一條奇妙的毯子。這條毯子既舒服又保暖,還可以把噩夢趕跑。不過,約瑟漸漸長大了,奇妙的毯子變得老舊了,爺爺用針縫進縫出,把它”變“成了奇妙的外套;後來,爺爺縫進縫出,把老舊的外套”變“成了一條奇妙的背心;把老舊的背心”變“成了奇妙的領帶;把老舊的領帶”變“成了奇妙的手帕;把老舊的手帕”變“成了一顆奇妙的鈕釦……

我覺得老爺爺好厲害啊,他就像一位魔術師。約瑟好幸福啊,有一位魔術師爺爺。我說:”如果我的爺爺也這麼神奇,那該多好啊!“爸爸笑著說:”你爺爺也是一位魔術師啊!“爸爸騙我!誰都知道,我的爺爺是種田的農民。

今年暑假,我又讀了《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書。我發現老爺爺 不光能幹,還很愛約瑟,他把愛藏在毯子裡,藏在外套裡,藏在背心裡,藏在領帶裡,藏在手帕裡,藏在鈕釦裡……他是一位愛的魔術師。

我的爺爺是農民,他不會縫衣服,但他也是魔術師。他對我的愛藏在大地媽媽的懷抱裡。

春天,爺爺給我們送來綠油油的香菇菜,圓滾滾的土豆……

夏天,爺爺給我們送來紅彤彤的西紅柿,紫瀅瀅的茄子,香甜可口的白銀瓜……

秋天,爺爺給我們送來金燦燦的稻穀,酸酸甜甜的柚子……

冬天,爺爺給我們送來有營養的花菜,風乾的落花生……

我也要做一位魔術師,愛的魔術師,我把愛藏在涼拌番茄裡,讓下班回家的爸媽品嚐我做的菜;我把藏在手指間,給勞累了一天的爺爺奶奶捶捶背;我把愛藏在積攢的零花錢裡,幫助災區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