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精選2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6.51K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

安妮,她用了25個月去躲藏,卻還是沒能逃開被蓋世太保抓進集中營的命運。安妮她不過13歲,卻要放棄屬於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由這些權利,轉而揹負起千萬種不幸和對命運的恐懼。而這一切都只因為安妮是猶太人。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精選24篇)

在書中,安妮寫道:“紙比人更有耐心”。在那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她用她的夢想,刻錄下了她在密室躲藏時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安妮是不幸的,而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她的願望——我希望我死後仍會活著。她才如此幸運。

安妮13歲開始寫日記,到她死於集中營還不到16歲。安妮從上帝那得來了寫作的天賦,她有著她自己的夢想——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她一直在堅持寫日記。在日記中,她記下了她自己的孤獨,對戰爭的恐懼,對生的追求和熱愛,以及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她寫下了原來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所應經歷的命運。

如果安妮沒有遭難,如果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那麼,她長大以後,或許不用長大以後,她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但這一切,誰又知道呢?

安妮在密室裡呆了25個月,她在密室錯過了原本屬於她豆蔻年華的自由和快樂。

安妮在密室裡能認識的人是那麼有限,安妮是一個正在成長期的少女,這樣的她,正是愛結交,好動,對世界,生活充滿了憧憬的年齡。在她所能活動的狹小空間裡,而她幾乎是沒有同齡人相伴,也享受不到同齡人的樂趣。

那愚蠢的戰爭猶如一個沉重的桎梏,把我們幸苦建設的家園就這樣囚禁於硝煙炮火中,毀於一旦。那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剝奪了不計其數的人的自由。

野蠻的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摧毀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彷彿看見了安妮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安妮一直在用著她的善良去看待這個世界,帶著她對生的渴望。

安妮的願望實現了,用令一種方式。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

《安妮的日記》這本書是猶太人安妮十三歲到十六歲的日記,它記載了安妮一家等八在祕密小屋裡提心吊膽的生活:

安妮十三歲生日的那天得到了一本日記本,於是從那時候她就開始寫日記。安妮原本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可是因為遭到法西斯的迫害,就與家人制造出逃離的假象,躲在了祕密小屋裡。在祕密小屋裡,安妮不能上學,不能與朋友在一起玩,不能讀書、學習,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生活條件也很差。她沒有知心的朋友,只有向“綺帝”(安妮的日記本)傾吐心事。她是個善於鍛鍊自己的坦率的女孩,她還是一個早熟的女孩,她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對身邊每一個人的評價,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發自心裡的渴望、憤恨和想法都寫在日記本上面。可在她十六歲的那一年,躲在祕密小屋裡的八個人最終還是被發現了。躲在祕密小屋的八個人除了法蘭克(安妮的父親)倖存以外,其他人都沒能活下。

安妮曾經在日記上寫到,她所在的祕密小屋對於其他遭到迫害的猶太人來說這已經是人間天堂,而對與法西斯卻是地獄。我可以體會到她對法西斯的憤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安妮實在是太可憐了。為什麼希特勒這麼殘忍呢?為什麼她不能放過小小的安妮呢?我在心裡默默地祈禱,祈禱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種族歧視,各民族永遠和平友好相處。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3

薄薄的紙張終結了安妮的篇章,卻燃起了我的無限憤怒與悲哀!

德軍竟這樣壓迫、剝奪猶太人的一切,要至他們於死地。

德軍與戰爭無法想象魚兒離開水面的痛苦,鳥兒折了翅膀的無助。就在小小的閣樓裡有一股力量在垂死掙扎,但面對冰冷的槍口,她怎能奈何得了呢?

這本日記本是安妮生日時得到的一個禮物,安妮很喜歡,給它取名為基蒂。呵!一本白白的本子,成了安妮兩年多的精神伴侶,而正是這位伴侶,將安妮的一切永恆的留下!

安妮每天都會寫日記,記下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身邊的事。基蒂的每一處無不凸顯出德軍的殘忍與惡毒,日記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個接一個的專制法律出臺,對猶太人尤為不利。猶太人必須佩戴有一顆星星的標誌,必須交出自行車,不許再使用電動交通工具,汽車就更不用說了。猶太人只許在三點到五點之間——而且在猶太商店——買東西。晚上八點後不許再在街上行走,在這以後也不許出現在花園裡或陽臺上。猶太人既不許進戲院也不許進電影院,其他的娛樂場所也不許涉足。也不被允許游泳、打網球和曲棍球,一概不許再做體育運動猶太人不許在進入--,猶太孩子必須上猶太學校。如今我們就是在這麼一大堆的禁令下生活。約皮總是說:‘我幹什麼都沒有信心了,因為我總是害怕,那是被禁止的……’”

不許不許,這麼多的不許,讓猶太人怎麼活,德軍啊德軍,你們好好想想,如果囚禁的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激烈反抗?人人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你們要給猶太人設下這麼多規定,難道猶太人是奴隸嗎,難道他們就不是人了麼,人人都要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能限制他人的權利,ok?

當我平復心態,回到第一頁仔細去想想安妮的時候,我真的挺佩服她的,她的這股力量、勇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許嘴上說說很容易,但要是我們真的碰到了,就不會有當初的“霸氣”了。

1942年7月8日安妮對基蒂說:“從星期日到今天短短的幾天之間就好像過了好幾年。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彷彿天塌地陷了!但是基蒂,我還活著,父親說,這是最重要的。”一句“我還活著,這是最重要的。”讓我的心不禁一顫,活著原來是那麼的幸福——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而現在的我們卻不斷的宣洩心中對物質上的不滿,抱怨學校的種.種,當看了《安妮日記》後,才知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有一些孩子不敢去讀書,在家看著“世界名著”“數學公式”“科學道理”“英語單詞”這些沒有擺在他們面前的食糧,他們願伸手去奮力地抓,而我們呢?這些難道沒有明明白白的擺在我們面前嗎?而我們又是用什麼態度去對待?

1942年7月8日到當月的9日,安妮一家一直在奔赴他們認為安全躲藏的地方直至當月10日趕到,是安妮父親公司的倉庫裡,簡陋的住宅讓安妮覺得無聊,可是就是在這無聊的倉庫裡畫下了基蒂的“樣子”,寫下了《安妮日記》兩年多的這場完美的戲!

安妮把這兩年多的倉庫生活當做一場驚險、有趣的探險,她天真的想象沒有預料到這場探險的惡毒,1944年8月4日,警察進了後屋,逮捕了所有藏匿著,並把他們送進德國和荷蘭的集中營。

“‘後屋’被敵人洗劫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一些書籍、雜誌和報紙中發現了《安妮日記》,並將原文印刷”

在“隱匿者”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得以生還。克拉勒和科弗斯經歷了苦難,在荷蘭集中營僥倖存活,又回到家中。安妮於1945年3月——解放前兩個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

安妮雖死,但她的日記活著,會一直活到——世界末日!

魚兒離開水面,是多麼想念水中的快樂

鳥兒折斷翅膀,是多麼想念天空的自由

風箏斷了繩線,是多麼想念主人的牽絆

而人們被“囚禁”時,是多麼渴望得到釋放

然而只是掙扎,僅僅只是掙扎

漸漸的,慢慢的……

人們只是順從,僅僅只是、只是順從……

是因為習慣了麼?

某一種東西使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說不清是物質上還是心理上的

慢慢的他們感到勞累了

就微笑著看見遠方

遠方架起了一座炫麗的彩虹

他們仔細想了想

……

……

天依舊藍,水依舊清,雲依舊白,人依舊有情,日子依舊這樣過著,一天一天的過著

它們,不曾為誰改變過,不曾傷心過……

我想在這之後猶太人會更好的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一切安詳,就這樣過著幸福的生活!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我一直會在你的左右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4

我喜歡看書,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出生於猶太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和安妮都是猶太人。1940年,納粹警察四處抓捕猶太人,安妮一家、彼得一家和杜瑟爾先生都躲進了公司大樓的密室裡。為了不讓納粹警察抓到,他們不能拉開窗簾,只能在黑暗中生活,洗澡、聽廣播,看書……這些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大家都非常恐懼,經常在飢餓的狀態中。

雖然日子過得很苦,可是安妮還是堅持學習,不斷地寫日記,並且有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在戰爭之後成為一名記者或者作家。她說過:“只要我還活著,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裡看到這陽光,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還在日記中寫道:“我是自己的船長,終有一天我會看到我能停泊的岸。”

我要學習安妮的樂觀、信念、堅強,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著,不言放棄,而我自己,有時候學習上遇到一些小困難,比如,不會做的數學題,不會寫的生字,不能彈熟練的鋼琴曲,我就會有急躁情緒,甚至想到退卻,現在我要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而且,安妮經常要忍受飢餓,看看我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裕,爸爸媽媽帶我去超市,經常會買回來很多我愛吃的食物,可是我也會挑肥揀瘦,完全沒有感受過飢餓,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看著《安妮日記》,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彷彿自己就在安妮身邊,和她同歡樂,同悲傷,我建議爸爸媽媽也來讀,這是一本感動世界的日記,親愛的同學們,你也來讀一讀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5

最近讀了一本書,《安妮日記》,它是一本世界名著。雖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紀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讀過之後,思緒萬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裡生活了25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小的空間裡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安妮的勇敢讓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們都表現出畏懼的情感。而她,卻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愛情充滿了嚮往。書中,安妮多次提到,在那樣的環境下,學習是最好的狀態。啊,我們真的應該效仿她思想。

想一想,被困在灰暗、狹窄的小屋裡,看不到光明、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你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呢?能做到安妮那樣嗎?

1944年8月,因為有人告密,隱匿的8個人被捕並關進了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費蘭克一人得以還生。為此,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費蘭克先生曾經十分消沉。後在周圍友人的幫助下,他最終鼓起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他後半生致力於宣傳安妮的日記,希望能完成女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對世界作出貢獻的人”的願望。也就是現在我看到的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戰爭的殘酷,它簡直是一輪太陽,燦爛千陽,照耀我們的成長。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6

我讀過許多書,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描述二戰時期安妮和她的一家人被納粹黨追捕而被迫藏在荷蘭的一個密室裡的生活實錄.那段時日是猶太人最黑暗的日子,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而安妮這樣一個花季少女,卻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密室中度過了她最活潑、最美好的那段光陰.

在密室生活剛開始的時候,13歲的安妮差一點就被逼瘋了。幾乎不見天日的生活,嚴格的生活制度,這都是一個花季少女不應該承受的。這樣一個花一般的年紀,她不能和我們一樣自由、自在,而是天天躲在密室裡探照燈照不到的死角里,被逼迫著習慣陰暗以及白晝如同黑夜的生活。我甚至能夠體會安妮寫日記時的絕望與無奈的心情,但安妮的樂觀還是使我感到一絲欣慰的。我常常想,如果安妮在二戰結束前夕幸運地活下來,那麼歷史上是不是又會多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文字以及她筆下的生活都讓我深感震撼、悲憤。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度過了她兩年花季少女最重要的時光,而這兩年只有日記本陪伴她。在黑暗即將過去的時候,安妮卻離開了這個紛爭的世界,安妮一家只有她的父親一人生還,其他人都慘遭不幸。看到這裡,我對納粹黨十分憤恨。他們剝奪了安妮美好的童年,安妮她甚至沒有過感情的經歷和花季的幸福、快樂以及友情。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不只是對安妮一個人的惋惜,而是對所有猶太人的同情。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7

《安妮日記》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世界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本私人日記,真實記錄了安妮與家人等八個人躲避

納粹迫害而度過的長達兩年的密室生活。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十三歲生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從此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44年8月,他們的密室被德國衛軍查抄。不久,這個不滿十六歲的女孩便被傷寒

奪去了生命。這本日記成為人們對那場殘酷的戰爭進行深刻

的反思的珍貴資料。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8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這是出於以為13歲女孩之手的文字麼?如果是現在當然不相信,但請把時間調到二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寫出這樣既憂鬱又向上的文字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吧。

這就是安妮?弗蘭克,德籍猶太人.她留下來的日記使她名聞遐邇.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記裡傾訴這一切:對母親的不滿,對父親的敬佩,對彼得的愛意,對勝利的希望。有消極也有積極,有恐懼也有歡樂。日記裡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說小孩子怎麼會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是--點鐘的太陽。所以常有人將自己的文章寫的很假,並沒有"我筆寫我心”.而安妮的日記將一個少女的煩惱都實話說了出來,這讓我不禁又許多共鳴之處,即使我們並不生活在一個年代裡.

本書大致講了安妮一家為了逃避德國人把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慘劇,逃到了她父親公司樓頂的密室裡,在那裡度過了2年多的時間.與他們住在一起的還有凡達一家和一位牙醫.在那個密室裡,白天不能說話因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國人,而且始終不能拉窗簾.晚上只能靠聽收音機來了解外面的情況.炮聲不斷,隨時都可能被德軍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卻在日記裡仍表現出對戰勝的希望,這是我所敬佩的!

同時安妮在日記裡闡述著自己對彼得的愛意,這是每個少女都會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達夫婦的兒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安妮受不了母親的封建思想是就會去找彼得獲得思想上的寬慰.

在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可怕的,因為日記擱筆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發現送往集中營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裡受了多少的虐待……總之從她在密室的日記中也大可看出戰爭的殘忍.從此我比從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惡的希特勒,那個連一隻老鼠死了都會掉眼淚的人竟對自己對猶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感覺的人也配在這世界上存活過嗎?如果當初隆美爾暗殺死了希特勒,那麼百姓的苦難也會提前收尾!

“密室裡一陣強烈的騷動,大家苦盼已久、談了又談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話的解放,真的變成現實了嗎?今年,1944年,會給我們帶來勝利嗎?我們還不知道。不過,希望已經在我們心中復活了,這股希望給了我們新的勇氣,使我們再一次堅強起來。我們必須勇敢地忍受這所有的恐懼、窮困和苦難,現在我們關鍵是要保持鎮靜和堅定。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緊牙關不叫苦。”這是安妮日記裡的一小篇,讓我看了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對困難那樣,再壞的事情,再不安的過程也總有結束的時候.

安妮 弗蘭克,她給了我充滿信心活下去的動力,給了我陽光,給了我少女的共鳴!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9

作者為塞林格,中英文兩種語言所寫,就看了中文的。

書本講述了霍爾頓,一箇中學生被學校退學(已多次被不同學校退學)後,到回家之間3天遊蕩時間內的見聞以及自己內心的想法。

霍爾頓是一個比較叛逆的小孩,也許因為自己從小就屬於比較聽話的那種,對於“壞小孩”的心理思想了解的還不是那麼多,這本書中讓我瞭解到叛逆的思維的中學生的想法,包括對待同學,親人,社會,以及對於自身未來的不是很成熟的理解。在這個時候正確的引導是很關鍵的,但是往往由於叛逆的思維會對師長的勸說置之不理,所幸的是一般會有一個對小孩有影響的人物,就如小說中的菲比,霍爾頓的妹妹——這些人必須對叛逆的小孩進行準確的勸說才能迴歸正途中……

看到此書中的人物,複雜的心理,就想到我親愛的妹妹——可惜我沒能很好的指引她,當初的自己並沒有那麼強的內心和魄力……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0

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於1720--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一看就知道主人公魯賓遜的傳奇故事。

魯賓遜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從小胡思亂想,一心想要出海遠航。但父母堅決反對,在一次偶然情況下登上一艘船。上天對他開課個玩笑,讓他留在了一座小島上。魯賓遜他是一個不畏艱險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他能鎮定、理智的去思考,懂得自我安慰。在孤島上為了生存,他與困難乃至死神作鬥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之所以他能生存下來,靠的就是他那不服輸的精神。他注重於行動,從不坐以待斃。

魯賓遜這一人物的形象,相當於現在的創業家吧,如果每個創業家能有魯賓遜的精神,那事業一定有所成就。

再來說一說這部小說的另一個特色人物星期五,星期五是一個野人。在躲避野人過程中,被魯賓遜意外所救,從此他將魯賓遜當作自己的主人。我一直很喜歡星期五的形象。他很熱心,比任何人都老實,知恩圖報,對待主任忠心耿耿、惟命是從。他雖然是一個野人,但他就像個孩子一樣聽話可愛,性格開朗,待人誠懇。願意犧牲自己保護自己的主人。他也很聰明。雖然他如同我們所說的奴隸、下等人,但上等人的品質也未必比他好。

當今社會能有多少人具有星期五的品質,有多少人具有魯賓遜的精神,雖然這兩位人物都是虛構的,但現在缺少的正是像這類人。畢竟現在好人實在不多了,人雖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本質是永遠不變的。

一本名著是一個作家的結晶,是他用一生總結出來的道理相信《魯賓遜漂流記》,《愛的教育》等書,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可要體會其中的道理卻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你能只憑自己一個人在荒島上建造自己的城堡、種植莊家嗎?你能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二十八年嗎?這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卻真的發生在了魯賓遜身上。熱愛航海事業的魯賓遜,在一次航海中,他遇到了暴風雨,船隻翻了,其他人都遇難了,只有他,僥倖的活了下來,但是他卻漂流到了那個毫無生機荒島上。在他剛到荒島上時,是多麼無助多麼孤獨啊!但逐漸的,他克服了,克服了無數的障礙,無數的困難,把生命延續了下去,並還找到了許多的樂趣。這之間需要多少的毅力與勇氣啊!在現代生活中,如果要找一個煮湯的鍋似乎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但在那個孤島上確是難於登天啊!魯賓遜絞盡腦汁,嘗試了許多辦法,也失敗了無數次,最後終於成功,做出了一個“鍋”,這一個個困難都被魯賓遜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所征服了。在孤島上,他會因為一個小小的成功而高興的無法形容。讀完這本書,感覺它給我的震撼實在太大太大了。在生活中,我想,只要像魯賓遜一樣,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有他那樣不畏困難的精神,在絕境中有強烈的求生信念,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就都會成功的。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就應該想一想,我們遇到的事與魯賓遜相比如何呢?我想,只要這樣就沒有什麼能夠難倒我們了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1

假期讀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工作漫談》,從這本書中,不僅獲取了當班主任的寶貴經驗,還領會了做人的準則,感覺它像一盞指路明燈,引領著我們走進神聖的教育殿堂,在這裡,教育成了一種藝術,教育成了一種享受。下面簡單的寫幾點我的心得體會。

一、自主管理,習慣養成。魏書生老師說:“堅信每位學生心靈深處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學生助手。”以前的班級管理中多半採取的是“孤軍作戰”,只挑二、三個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孩子協助管理班級,長久下來,其它學生失去了鍛鍊及施展的機會,班級管理模式單一簡單。

而魏書生班主任工作經驗的全部內涵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民主、科學。依靠這兩件法寶,在他的班中,形成了一種互助、互動模式,全員參與,相互制衡,人人既是管理者,同時又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時而動,權力彼此制約。而教師則處在一個駕馭、服務的位置上。這樣做,培養了所有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班集體的吸引力。可以著手嘗試“班長競選制”、“班委成員推薦制”,形成班級事事有人管、人人蔘與管的班級合力,使班級管理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在班級管理中,要注重關注每位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國小階段,好習慣的養成將使學生一生受益。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學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放飛雛鷹吧,讓他們自在飛翔。

二、以人為本,發展個性。“用孩子心靈深處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顯然是最節省能源的方法。”魏老師認為自己班級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意願,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當作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馴服物。因此,他引導學生們“培養自信心從揚長開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強者”,先從思想上給學生一片自由的藍天;在知識引導上,他引領學生們放眼未來,放眼世界,關注國內外科技動態,暢想月球,暢想廣褒的宇宙,讓學生從知識到精神領域都在一個自由的空間任其遨遊。而我們現在的班級管理模式死板,教育教學模式處處束縛住學生手腳,“閉門造車”,不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開放式教育,而是“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封閉式教育。放棄了以學生為主體,教育不就成了一盤散沙嗎?我們師生都在累著。在今後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要學會走進學生心靈,堅持以學生為本,讓他們也能在知識與精神的無限空間裡翱翔。

在新課程改革中,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教師站在展望未來的高度,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就教師個人文化素質提高方面,“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應當是自來水”,形象說明了教師應當具有紮實的鮮活的知識。現代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還要不斷學習並嘗試運用新課程理念,注重課堂知識的生成,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樣,學生才能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接受學習。

正是魏老師豐厚的文化涵養以及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新理念的有效實施,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才能做到教師工作遊刃有餘,學生學習輕鬆愉快。這不正是我們為人師者所要努力追求的境界嗎?魏書生老師還告訴我們:“許多事情是沒有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是的,人們不是已經總結出“態度決定高度”嗎?只有我們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執著去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我們才會自豪:我驕傲,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2

在《復活》中,這個黑暗社會出現了一絲曙光,是精神復活產生的光芒。聶赫留朵夫本來也是審判者的一員,但是他與其他審判者不同,他曾有過純潔的時候,骯髒的靈魂中仍然存有純潔。而瑪絲洛娃天資聰穎,閱歷豐富,能看清許多嚴酷的社會現象,識透上層人物的醜惡靈魂,但有時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輕信別人的花言巧語,結果上當受騙。她在苦難的深淵中感到絕望,以致自暴自棄但這樣只是為了麻痺自己,要不然她就無法生活下去。這些都說明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並沒有完全滅亡,一旦時機成熟,他們精神上就會“復活”。

另外,“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咖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希望每一個有幸閱讀本書的同學,都能尋找到前進的動力!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3

作為一名女生,我一直以為對科幻類別的小說不感興趣,但《三體》這本小說完全改變了我這樣的看法。

《三體》系列小說分為三部,而昨天剛剛看完了第一部。

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巨集達、神祕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展,我也隨時準備著百度百科,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醜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儘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儘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

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

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儘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著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

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但是就作為一個個體的我們,我還是希望不同的民族、種族、宗教、國家等能夠引以為界,找到一條超出武力威脅的和平之路從而相互理解相互認可,共同構建更加美好的將來。

所以,一個好的方法是太空城自轉軸與木星自轉軸同向平行,然後在中段的一些支撐位置建造不旋轉的固定環,環上有推進器,用這個推進器調節高度。或者就是不構造這樣的支撐環,就在旋轉的外表面安裝可以改變方向的推進器,然後計算好旋轉的角度來控制方向和推進器的開關。後面一個方案比較適合無中軸(也就是無骨架型的太空城)。

而且,事實上,考慮到太空城最終在打擊到來的時候需要作出各種不可預知方向上的規避動作,這種建築在環(或者球等各種不同形狀)上的多方向推進器本身也是必須的,不然規避動作只靠兩極附近的推進器是很難完成的。

而對於太平洋一號這種當作衛星在運動的,就更加應該和木星的自轉方向一致了,不然潮汐鎖定效應會對整體造成極大的影響(包括導致無謂的機械金屬疲勞)。而且,就算太平洋一號不自轉,在木星強大潮汐力下還是會自轉的,這就是潮汐鎖定的威力。木星對其衛星的潮汐鎖定效應就是造成其衛星表面冰層裂縫、地下火山活動和高溫的一個重要影響源,所以不能小看。

當然,這依然是小問題,因為說不定未來科技的推進器完全不用考慮能耗、機械疲勞和方向問題。

比較好的技術設定,就比如說通過將空間降到零維,然後“再降低”來實現全部十個維度都廣延的“新世界”。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4

《變形記》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記得剛看完變形記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就沒了?”

的確,那就是結束了。

很多人看變形記後,都說看不懂,不知道它到底在寫什麼,而這樣一部不知道寫些什麼的短篇小說居然代表了“卡氏藝術上的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剛開始看完,的確不解,但如果你試著換種方式去理解,比如類比的方法,如果主人公格雷戈爾不是變成了個甲蟲,而是生病了,得了一種怪病,使得自己的身體都變了樣,那你會怎麼看?一個人生了病,變了個形狀,家裡的人漸漸的不把它當個正常的人看,然後慢慢地排斥它,最後最後那個生病的人為了不拖累他的家人,選擇了死去,而他的家人,因為這個生病的人終於死了,不會再拖累他們了,一起出去郊遊了,這你會怎麼看?

在我中學時期,我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個世界很冷。我不知道的是在地球的另一半,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並且還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把它寫出來了。變形記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但這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真真確確的存在。

我最佩服這本書的還有一個地方,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冷酷的社會現實,可作者併為對此做任何批判,這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說,作者寫書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基調,最明顯的屬三國,在三國中,劉備一定是仁慈的,曹操一定是-的,因為他不是漢室正統。而這本書卻並沒有任何的批判。這個我只在紅樓夢裡面見過,能寫這樣的文章,其作者非有大胸襟不可。

我看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信,僅僅5、6頁的內容竟用了上百個不同的描寫心裡的詞彙,其內心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我非常欣賞他的才情,也很同情他的遭遇。據說他當年寫了很多文章,在臨終前讓他的朋友把他的文章全都給燒了(很多文人都喜歡這樣做),但他的朋友因佩服他的才情最終沒有按照他的遺囑行事。我想,卡髮卡也還是想把他的文章讓世人看,不然他大可以自己一把火燒了,而不用假手他人,之所以假手他人,是內心還儲存一個希望,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面世……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5

讓歷史退回去,讓我們仔細想想,新中國沒有成立之前,誰不想弄個官來當,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這也就對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考個文狀元;武工出採,能拼能打的贏個武狀元,這樣也就對得起自己,像朱自清所說“不在這世上白走一遭”。看看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雖有些才氣,但始終沒有落個舉人。可憐他被社會所吞噬。

孔乙己好說也是個知識分子,說起話來也是滿口“之乎者也”之類的,他將精力全部投入書本之中,使得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成為一個“痴書人”標準模範。但他選擇的這條“知識之路”並非完全正確,我想他應該不曾想過有多少人能通過科舉而登上仕途,他不應該不屑於從事體力勞動。他沒過於就是個被文學所殘害的低層社會中的人。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6

《蘋果樹上的外婆》是奧地利作家米拉·洛貝的作品寫的,主要寫的是主人公安迪沒有外婆、奶奶,所以他覺得非常孤單,經常坐在樹上幻想著能有自己的外婆。終於,幻想中的外婆出現了,她雖然外表很搞笑,可是她卻有意思極了。外婆帶著安迪去遊樂場玩碰碰車,盪鞦韆,開著車帶安迪去套馬、當船長……後來,安迪家搬來了一位新鄰居,是一位老奶奶,是一位有風溼病的老奶奶,不能彎腰幹活,安迪也常常幫助老奶奶,這個奶奶把安迪當成親孫子一樣疼愛,經常關心安迪,安迪和奶奶接下了深厚的感情還愛聽安迪講外婆的故事,安迪也經常幫助外婆,安迪再也不感到孤單了,反而覺得很幸福。

我也有外婆和奶奶,外婆和奶奶都對我可好了,每次回老家,外婆和奶奶都要給我弄很多好吃的,把我的肚子吃得圓圓的,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給外婆和奶奶做很多好吃的東西,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7

我沒有去過瓦爾登湖,但通過此書,亦可足不出戶便一覽湖光山色。這也是我喜愛閱讀的原因之一。書中有大段大段的優美文字描寫瓦爾登湖的迷人,譬如對其顏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澄澄的,然後是淡綠色的了,然後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在這種時候,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難以形容的淡藍色,就像波紋綢或閃光絲綢以及劍身使人聯想到的那樣,比天空本身更蔚藍,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交替閃現,後者對比之下顏色更渾濁些。這是一個透明的、藍色帶淡綠的顏色……”細緻入微而富有層次感,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比真實的瓦爾登湖更為夢幻。

梭羅崇尚心靈的本真,於是他遠離塵囂,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開荒墾殖,自食其力,以一種近似於隱居的方式生活著。只是他雖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卻沒有後者消極避世的心態。完全脫離世俗的人同樣極為罕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評價說:“梭羅的本質主要的還不在其對‘返歸自然’的倡導,而在其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為兩面,在當時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美國,大多數人都屬於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硬是將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來,拂去上面的塵埃,並鼓勵別人也去追求這種人性的完整。他沒有強迫任何人像他在瓦爾登湖的兩年那樣生活,僅僅是提醒:還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為學生,我們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個把月,但我們可以在週末同家人一起騎自行車出遊,享受鄉郊的陽光空氣水,享受更簡單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聽從心靈的召喚,選擇了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生活,從而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幸福與滿足。雖然在當時這並不被人看好,但通過本書中關於他生活的一些瑣碎的記錄與感悟,可以發現,梭羅自己在湖邊的兩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說是“任性”,任著自己的天性,隨心而動,在極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讀書,或種豆,或漫步於瓦爾登湖畔,靜靜凝視湖中若隱若現的一株水草,甚至什麼也不做,在陽光普照的門口坐下來,在時間的轉瞬即逝中幻想、思考,從日出到日落。“這樣做不是從我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在我通常的時間裡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他如是寫道。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是寧靜的,所以書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樣沉靜和清澈。這就要求讀者心無旁騖,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鳥掠過湖面,看一朵雲彩變換形態。一個浮躁的人是永遠讀不下去的。很喜歡一句話: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再開啟這本書。心靈的寧靜是進入此書的唯一有效途徑。

感謝梭羅,給我們留下了《瓦爾登湖》,一份如此珍貴的禮物。他教給我們簡單、自由與寧靜。梭羅在書中還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迴歸自然的真善美。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大概就是《瓦爾登湖》中的人生哲學。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8

小巷中,走過的人們相視一笑,互問你好;涼蔭底下,互相依偎著的老人嘴上掛著一絲笑意;和平廣場上,和平鴿擁攬著一縷金色的陽光……這些安然的場景卻不能讓我忘記了《安妮日記》……

初涉《安妮日記》在上個學期,我花了很長時間在這本書上。好奇的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上的溝通。

正式這番不尋常的溝通是我的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與觸動……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安妮的小女孩,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這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小女孩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有那麼悲慘的遭遇。二戰爆發後,布拉特便對波蘭突襲,便對猶太人進行大肆屠殺……安妮一家人躲到一個密室裡,但是這有用嗎?敵人發現他們後便把他們關進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小安妮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每天她都在發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麼一個對生活充滿嚮往的小女孩有理由活下去,並且活得更出色。無奈的她還是喊著熱淚倒在血泊中。但她的精神並沒有倒塌,直到法西斯倒臺了,他們才獲得了重生……

讀完這本書,我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敬佩,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更多的是對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恨,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麼人要製造那麼多不必要的不幸,難道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百般不解、惆悵……

為什麼文明不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像蒙大奇一樣,像烏托邦也罷,至少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其樂融融,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裡,怎們就不能呢?是的,或許我覺得可能。因此,我希望,希望時間停止戰爭,希望白色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放下橄欖枝,希望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知道今日,我仍不願去回想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惡戰,一場可怕的戰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屍首和撕心裂肺的痛苦呻吟,不要讓我想起那些人們不幸的眼淚,不要看到他們絕望無助的眼神,不要看到他們孤苦無依的身影。我要聽到全世界人們高聲朗誦和平的讚美詩,要看到渴望和平放飛和平鴿,而不是呻吟無助的詠歎調……

看看周圍人,一切都是多麼的祥和,盲童也不焦躁了,老人他們嘴上也洋溢著彩虹弧度的微笑。每一樣事物,每一個人,甚至每個微生物都是那麼自在,看起來是那麼幸福。

讓我們停止戰爭,愛護生命吧,讓和平永遠伴隨我們左右,讓世間沒有那麼多痛苦與不幸,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19

我看過很多英雄故事書,也瞭解了很多英雄的事蹟,但是讓我影象最深的就是《小兵張嘎》這本書了。尤其是被裡面的主人公——嘎子那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動。

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叫鬼不靈的村子裡,有一位姓張的老奶奶,她為了保護村子裡的一個八路軍,被日本鬼子給殺了。老奶奶的孫子張嘎從小就沒有父親和母親,一直和奶奶相依為命。奶奶死後,嘎子從此就成了一個孤兒,他覺得這幫日本鬼子真是太可惡了,就立下了重誓:一定要為奶奶報仇。在摩雲渡村口張嘎巧遇偵察員羅金保,羅叔叔就帶嘎子去見錢隊長,當上了部隊裡的小偵察員,他跟著部隊到許多地方打伏擊戰,最後張嘎依靠八路軍和自己的信心,殺了殺害張奶奶的偽軍,報了仇,又經過上級的批准,得到了一把駁殼槍,使他一下子成了村子裡的小英雄。

嘎子當時十三歲,跟我們差不多大校我們生活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美好環境裡,而嘎子那時吃不飽,睡不好,還經常受日本鬼子的欺負,但他還是勇敢堅強的活下去,為八路軍做臥底,在敵人的地盤佈置了很多的機關,引誘敵人上鉤。他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甚至還把敵人引到八路軍的埋伏圈裡,消滅敵人。他的勇氣、聰明和才智實在令人佩服。要是換成我早就嚇的全身發抖,在那裡哇哇大哭了。我們中國正是有嘎子這樣的英雄,才能使我國變得這樣繁榮富強,才能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看過《小兵張嘎》後,使我受益匪淺。我從中感悟到我們要學習小兵張嘎的精神,勇敢的面對一切,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低頭。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處處以嘎子為榜樣,學習他的勇敢和才智,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0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優雅的散文。寫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來散步,走到了荷塘邊,欣賞荷花、葉子和月色。之後,又想到了寫荷詩。“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讀著讀著我也似乎也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從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內心的彷徨與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隨著波動起來。

朱自清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描寫了一個寧靜,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人靜時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他覺得自己是個完全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裡要做的事,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走著走著,我彷彿看見了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零星地點綴些白花……”

風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簡直就是月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深深陶醉……這篇文章寫得很美,尤其是對荷花、葉子以及月色的描寫,以人心曠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讀完以後,覺得好像學到了什麼人也不知道的知識。每讀一遍,都是那麼愛不釋手,彷彿手裡捧著金子似的。文章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這篇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1

人民藝術家老舍筆下的《茶館》真不愧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全劇的人物複雜多樣,卻簡單到從陳設的古樸變為新式,最後淪為簡陋,昭示出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徵、時代特徵。

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藥是全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現實社會的特點。為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畫了各色人物。從舊社會小資產物、小商人的典型任務王利發的經營方式的改變,充滿愛國熱情、最後淪落為賣菜的常四爺……無不時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這家老茶館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滅亡。

老舍行雲流水的筆法在語言特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濃烈的“京味”語言籠罩了整個劇本,代表了中國的藝術劇本。精練而又個性的語言,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廊來更能突顯老舍的戲劇特點。當然少不了像“將,你完啦”這樣一語雙關的潛臺詞,讓人讀了很有味道。語言中蘊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寫作手法。

茶館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一個茶館的興衰,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濃縮的典範。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2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讀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藉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3

《蘋果樹上的外婆》,一看題目,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就在今年暑假,我兩天就看完了這本奇特的書。一個男孩,他體諒父母,樂於助人,以為外婆,她與眾不同,富有童心。如果大家想認識他們,請跟我走進《蘋果樹上的外婆》,去探索他們之間的事吧!

幾乎所有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安迪沒有,這讓他很傷心。可是一天外婆從天而降,來到安迪家的蘋果樹上,這位外婆打扮奇怪:羽飾帽子,白色鬢髮,胳膊上的大挎包,裙子下面帥氣的花邊褲子。自從安迪見到外婆以後,他就和外婆做了一些很新鮮大膽的事情,去遊藝場,去套野馬,甚至還去了海上冒險……直到一天,鄰居家搬來了一位新奶奶,因為奶奶有風溼病,所有安迪總是幫她收拾好屋子,採購好東西,忙得不亦樂乎,甚至忘記了外婆……

現在我要給大家仔細介紹安迪的樂於助人,體諒父母,外婆的與眾不同,富有童心了。首先,我認識的安迪,他是非常善良的,舉個例子吧!那次,安迪見到從“魔鬼宮”返回的孩子哭了,他就把自己得到的禮物都送給了他,並讓外婆給他們擦去淚水,多慷慨大方。而外婆富有童心,也要舉個例子。一次在遊藝場,平時外婆和奶奶從不吃芥末香腸和棉花糖,可這個外婆不一樣,她會覺得芥末辣,就會吃棉花糖。如果覺得棉花糖太甜,就會吃芥末香腸,就這樣反反覆覆吃了好多次,直到吃飽為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外婆像孩子一樣逗人!

其實,我的外婆也是很與眾不同的,大家想聽聽嗎?我的外婆平時穿得很時髦,頭上還扎著一個美麗的花夾子,像個小姑娘一樣漂亮,她還在保險公司上班呢!記得有一次,外婆去廣場上參加跳舞比賽,她還穿著一件紅豔豔的紗裙呢!猶如一位新娘。你們說有趣吧?

閱讀了《蘋果樹上的外婆》,我和安迪一樣浮想聯翩,我和安迪一樣快樂!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優秀文章 篇24

在太陽下,詩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憶,為我們展示出一片太陽光照之下的曾經蠕動著痛苦靈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頌了受傷戰士的高大的形象,詩人說,他“比拿破崙的銅像更漂亮”,因為這是陽光下最真實的姿態。廣場上,人們高喊,“看我們 /我們/笑的向太陽/”。少女們揹著募捐袋,唱著清新的歌,太陽照著她們的,驕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著的兩臂,他們,她們,在陽光下,沐浴著午後的陽光,享受著陽光,珍惜著陽光。

這些發自胸腔的語言與歌聲,沒有任何渲染和誇張,痛苦已成為過去,平平實實的自白,更能使讀者能從詩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觸到歷史的沉重和濃濃的抒情氣韻。

生命內部殘留的痠痛,只說明必須掙扎好久才能站立起來。這些誰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覺都切切實實能引起讀者許多聯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實的詩句有了很大的張力和重力。

事實上,這種交織著昨夜的傷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甦醒時帶淚的歡欣,絕不能認為只屬於曾經是囚徒的詩人自己對人生的回顧。應當看作是一個為了拯救民族的危難和命運與千千萬萬祖國的兒女們奔走抗爭的赤子的心聲。

那個時期的人們,格外珍惜陽光,不是因為那時候的天氣不好,而是這陽光,是他們所奮鬥而來的,而現在的我們,在陽光的呵護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陽光呢?

我想這也就是愛國的意義,珍惜前人所留下的,發揚現在所擁有的,就是為了,讓這抹陽光,照耀的更加絢麗,燦爛,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