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3W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餘先生說,這是一干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丑。這句話,我認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它都是對的,王道士只是一個小配角,他沒有權力沒有勢力去改變什麼,餘先生也承認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論。至於對石窟的破壞,暫且跟從餘先生的說法。王道士用石灰把牆壁刷了一遍,但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她再細細刷上第二遍,接著,他又找幫手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結果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看到這,我不禁想為認真二字大笑,但那幾下錘子彷彿捶在我的心坎上,痛得我想放聲大哭。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我總算體會到了。文章快完結時,餘先生髮出感慨: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地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

俗話說:不知者不罪。王道士既然無知,那麼就應該無罪。除了可能有破壞文物的罪行外,我認為也應該無罪。因為他無知呀,又不是他願意這麼無知。如果他不是農民,深知其價值卻裝作無知,把文物以高價賣出去,那麼他是賣國賊,他無恥,他才有罪。但現在錯不在他,可惡的是那些官員。可幾遍官員們有一顆赤誠的心,運回宮中儲存,那又怎麼樣呢?八國聯軍原來,還是搶的搶,燒的燒,損失將會更大。

在這點上,我認為歷史是很公平的,有它必然的發展。當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就必定會失去自己的一切。外國冒險家盜取中國的寶物似乎也就成了必然,它們的精神應該受到讚賞,但當他們忘記一些極基本的前提,事實也不會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事實總會證明一切。

說實話,我真的情願它們存放在大英博物館或者盧浮宮這些地方,因為人家儲存得確實比我們好,在中國,博物館被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叫人怎麼安心呢?至於恥辱嘛,這個不好說。不能因為自己得不到這個東西也不讓別人得到,雖說文物是出自中國的。但我認為也可以這樣想,科學、藝術都是無國界的,放在哪其實都一樣,只要各方都享有同等權利.

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流淌了五千年,莫高窟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港口,載滿了歷史的可愛,然而一下子這裡的文化不屬於中國了,被一個叫王圓篆的王道士統統賣給了洋人:1920xx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我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

1920xx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1911,1914……莫高窟神祕的面紗全都 運到外國去了,中國的文化自己不保藏,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而我們的王道士呢?還自以為得意,笑咪咪地數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卻不料給自己留下了一個賣國辱民的罵名,可是這一切又都是他造成的嗎?恐怕不是吧!

那裡的中國,思想落後,文化落後,就連政府也得向洋人求饒,更何況一個不懂文化的農民出生的道士呢?

中國落後的可以任人宰割,中國人可以任人欺凌辱罵,甚至要把外國請到中國聽他們的指揮。

中國軟弱得似一個病人,無力還擊,只有喘息的力氣,只有任風雨飄搖,只有看別人耀武揚威了。

可是在二個世紀以前,中國還是世界上的強國,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外國商人,馬可波羅說中國黃金遍地,恐怕就體現了當時的繁盛局面吧!

但為什麼後來會如此的不堪一擊,也許就是自以為是了吧!閉關鎖國,搞自我封閉,在別人高速發展之時,自己吃老本,最終淪落得一些人靠賣國寶吃飯,把中國一批批文化遺產送給了洋人,等待中國人的卻是一堆堆感到破爛不堪的丟物。

中國的現在國,正在發展,然而,又更面臨著帝國主義的排擠,市場經濟的衝擊,被打倒的危險也許更大,中國正在發展需要的更是人才,我不希望中國再出現一個王道士,或者再轉入病態。

知道餘秋雨好像是個很意外的過程,以前就知道餘秋雨,知道是一個有名的作家,卻沒有真正看過他的文章,也不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作家,僅僅限於知道名字而已,呵呵.後來閒逛書店的時候買了他的書看,從此倒是對他很感興趣了,覺得他的文章寫的不錯,不像魯迅似的匕首,卻也不是一般作家的閒適純以事務風景.旅遊文學或者說遊記中還有對文化和人文的討論,也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人說老餘的文章都酸的可以,哈哈,不過這也正是他不同於人,而我又喜歡的原因吧.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剛拿到《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首先就被那隻紫色的手環給吸引住了,手環是套在一張卡片上面的。卡片上有這樣幾個醒目的大字:優秀的人,都不抱怨!看到這八個字,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這本書。

作者威爾·鮑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是為了要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就和我們做許多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發現抱怨會帶來許多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和認可。打個比方說,很多的人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生病了,而是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病人會有許多附帶的好處,比如能夠取得他人的同情,使大家可以更加關注自己,更可以逃避一些自己不想面對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考慮起來,我們平時的對朋友、對家人的抱怨,就不僅僅是心理或生理上的一種宣洩而已了。也許朋友、家人的關懷、同情才是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這才導致抱怨變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

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威爾·鮑溫寫這本書來推崇這個“紫手環”21天活動,將手環戴到手腕上,當自己抱怨,將閒話時就把手環一道另外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到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講閒話為止。這個說起來簡單但行動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堅持下去,21天不抱怨手環不換手。三週下來,你的行為和思想都回發生蛻變,同樣的一個世界,在你的眼中卻變得不同,你會發現這世界美好的一面。然後,自然而然的,你會對這個美好的世界充滿希望。就是這樣,一本心靈勵志書,1隻手環21天改變600萬人的命運。

抱怨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明真相,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夠利己利人,執著於自己的狹隘的見解,把他人及外界與自己對立起來,因為執著而不能靈活地應對周圍人、事、物的變化,所以處處碰壁,非常可憐。因此我們應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學理論並勇敢實踐,向所有“量大”的人學習,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做到這一點,而圓滿地實現“福大”。

無意識的抱怨,抱怨天氣、抱怨堵車,我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更沒覺得給我們帶來什麼壞處,真的是這樣嗎?威爾·鮑溫說:“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有表明了我們的想法。”不要總是去抱怨人家的不好,應該多想想人家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值得我們效仿的是那些做到理論完全 認識、實踐圓滿無差的人。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情緒上的高低起伏是總會有的,抱怨是正常的,但是,無謂的抱怨一切並不會改變生活中的不如意。在我們抱怨學習有多累時,不如想想自己是否已經把學習做到位,是否盡力把它做到最好。然後改變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換一種心情去尋找學習中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抱怨同學的時候,不如去想一想自己有沒有什麼做的不恰當的地方,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在抱怨家人的時候,不如多想想那些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忘記那些不愉快的。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選擇放棄、在惡勢力面前選擇低頭、在社會的不公正前選擇沉默不語。相反的,有時候如果我們在學習或者與人交往時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才是真正阻礙我們前進腳步的根本因素。

真正的踐行不抱怨,開放得包容接納所有的人、事、物,謙遜地從不同的人身上去學習,從不試圖勉強的去改變別人,最終自然影響了別人,改變了環境。

生活本來就是由快樂痛苦等多種元素構建起來的,我們不可能只擁有快樂而完全沒有痛苦。無論面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都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本就是美好的,要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要抱怨。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3

非常有幸我讀到了李志敏博士的《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讀完整本書後,感覺自己收穫了很多,自己的心靈也重新得到了洗禮。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通過它可以“看”到廣闊的世界,“看”到銀河裡的星星,“看”到中華瑰麗的五千年,“看”到風土人情和世間永珍……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書到手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後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後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說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後,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

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說,而且運用了發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述成功的祕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味,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如何實現。現在看了李老師的“成功”學後,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抉擇,但不需要為壓力過重而苦惱,更不需要為了失敗而哭泣,也不要讓事情來主宰我們,而是要用積極的態度來主導、推動事情往更好的方向進展。

最後李博士認為: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形式不同,成功的意義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實現理想,並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臺,只要在自己的舞臺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

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我們的理想和現實永遠存在著差距。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最好的自己。

讀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實做好自己並不難。作為一名普通老師,工作經常陷入一種疲勞的狀態,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搞得自己覺得很累,我知道這不應該是年輕老師應有的心態,但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開始經常抱怨這,抱怨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師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時的熱情減少了,這種心情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師的影響,“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

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我經常想: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多麼簡單多麼樸素的道理,為什麼我當初就沒想到呢,想想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難免會與人產生摩擦,如果我們只盯著別人的錯誤,那麼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但是我們如果想別人的優點,就會使我們很快的冰釋前嫌,問什麼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與老師的身上就這麼不可調和呢?

其實還是緣於“愛”,如果我們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責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師生關係會不會更和諧一點呢?在眾多的壓力與競爭下,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遇上什麼困難都不要氣餒,積極心態戰勝一切困難,一樣可以做到優秀。

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讀了《水滸傳》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書中的英雄們的豪情壯義,仗義疏財。先說智取生辰綱的七條好漢。智取生辰綱,是梁山好漢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發端。 這一段好漢壯舉,轟動了水滸世界裡的江湖。但是晁蓋一夥,做下這樁彌天大案,背後 的真實動機又是什麼?是為了劫富濟貧?還是說為了準備" 農民革命" ?顯然都不是。 黃泥岡上,這一夥好漢劫得了十萬貫金珠,而後大概經過坐地分贓,晁蓋、吳用等回了 晁家莊園,三阮則" 得了錢財,自回石碣村去了。" 隨後並沒聽說他們有濟貧的打算, 也沒見他們準備扯旗造反(或曰起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保不準他們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這樁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義之財,但其實質,說穿了, 就是一次黑道行動。

再看鴛鴦樓上那幕血-案,武松連刃十數人後,一片血泊之中,從容地將桌上銀酒器 踏扁,揣入懷裡帶走;而即使粗心鹵莽至極的角色如李逵,沂嶺之上殺了假李逵後,也 沒忘進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銀兩並幾件釵環" ,都拿了——李逵雖極端厭煩女色, 但也知這些沾滿了脂粉氣的釵環可以換錢換酒,照拿不誤。而後,還去李鬼身邊,搜回 了那錠被騙去的小銀子,在這種事兒上,黑旋風也足夠細心。

人為財死,鳥為食網,古今一也.只是大凡做點事情,總得有面旗幟,應和那所謂人類文明之說!水滸傳,好就好在寫得實在!歷史上的哪次革命,不是從無法生存開始的?民以食為天,革命革命,說俗點,就是改革現實中不佳的命運.水滸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跟我們周圍的人一樣,他們的所作所為,很容易理解!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皁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麼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鬥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釐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裡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昇華。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鬚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很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伕,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

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裡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醜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傷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很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

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很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

讀書是一種很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很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很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很富有的人。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朽,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很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很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當我得知國慶節有十本書要讀時,心裡是十分懊惱的,本還想著好好玩玩,放鬆放鬆呢,但轉念一想,我確實已經很久很久未曾讀過書了。這樣的一個假期能安心的讀讀書,也是十分愜意的事。

當我翻開這本厚厚的研修與成長,發現我們學校某些現狀與實小剛起步處於相同時,我開始越讀越有興趣。我校的某些做法是創造性的學習實小,這使我對學校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讀完本冊書的一大半,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師素養在研修中的提升。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目前所急需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良性迴圈是在每天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的,也只有通過研修性的變革實踐才能更好的將是教師的各種素養轉化為教師新的行為能力習慣與專業生存方式。我覺得,實小的研修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構建的:

(一)完善教師研修制度,變“專門”為“日常”。

實小的研修形式很多,如“自我研究性學習研修”“論壇式學習研修”“沙龍式研修”研修組織有校級的,有以學科為單位的,也有教研組的組織形式。注重以課題和專題研究為抓手,促進教研融合。在日常教學中,每一單元的整體設計,每一節課的創新亮點,都營造了濃厚的教研氛圍,形成了教研文化。

(二)建立教學反思與重建制度,讓教師學會思考

教師的反思與重建促使實小教師們持續主動的發展,反思形式也十分多樣,如研討後的教學隨筆,課題式反思,學校通過“上交,上選,上榜,上網”等方式評價,促使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不斷地放大,修改完善,達到提升。

(三)探索新型研修方式,提升有效性

各學科帶頭人立足學科,深入瞭解教材,開展課型研究,創出“案例對比”“前移後續”等校本研修方式,形成“全科教師一個不少”的校本研修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明顯提升,教學研究方向更明晰,方法也更具針對性。

(四)強化骨幹隊伍建設,突破自我,發展自我

實小為教師們搭建了豐富的成長空間和平臺,有傳統的師徒結對,還成立了“磨課俱樂部”,“名師工作站”等,並建立了專項的經費,鼓勵骨幹教師發揮出他們的引領作用。

這些教研活動讓我想到我們康園大家庭,雖然我們缺少骨幹教師,但教研也日漸深入。我們每個年輕教師的心中,拜師活動在校長的努力下正式啟動,我們每個徒弟都有了自己的師傅。外出聽課,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讓我們每個人變得更主動。在辦公室裡,各教研組就班上出現的問題,各抒己見,想對策。真的希望,在這種教研氛圍中,我們每位新教師都能在康園這個大家庭中快速成長。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好的書當然是要精心細讀,細心品味。讀好書有如品嚐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的書,確實是給我在幼兒教育的一個角開啟了一扇門。這本書裡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例項,掌握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裡面還有教會教師如何更好的去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如何跟家長溝通使家園合作更有效。

一、教師與兒童

這個世紀的孩子都是在“6+1”的環境中長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全部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從小生活在被關心的氣氛中。所以當一個孩子要從家庭進入幼兒園時,總是有很多的問題會出現,比如情緒不穩定哭鬧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體較弱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問題強烈要求我們幼兒教師要“隨機應變”,最好能擁有像孫悟空般的72變。既然沒有悟空那種能耐,那就只有看書吸收本領了。

碰到孩子如果哭鬧,要是以前我便會跟孩子進行移情情緒,但是如果移情還是不管用時便只是用放任的態度處理,讓他一個人冷靜會。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緒,正確引導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重要。老師首先要對這個情緒進行識別,深入的瞭解觀察這個情緒產生的原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首先鼓勵幼兒將事情表達出來,一般我們常見的有移情情緒的方法,其實讓幼兒宣洩情緒也很重要,讓幼兒用活動來發洩不愉快的情緒,如讓他去踢球、跑步、跳躍、大聲吼叫等,在劇烈運動中將積累的情緒能量發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經常問幼兒不愉快的事情。

到了4-7歲的幼兒在活動時,已經具有與夥伴友好合作的願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時候卻出現了搶或是沒有計劃沒有組織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頭痛,覺得教師參與到活動中去好像影響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如果不進入活動,再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矛盾。而書中呢也是極個小朋友在建構區搭建房子,由於分工不明確而發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師沒有急於介入,而是抓住機會引導他們獨立解決交往中的問題。老師首先是說:“你們搭建的的東西都很好,地方不夠怎麼辦?”於是孩子們開始搭建遊樂場。老師繼續引導說:“遊樂場真好玩,想想看,遊樂場裡還有什麼呢?”於是孩子們又開始搭建木馬、滑梯、小橋、遊船等。孩子們自己開始分工忙起來。這樣做有利於化解矛盾,減少衝突發生。因此,當幼兒發生矛盾衝突時,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與小夥伴之間的矛盾。

班上的孩子都是小年齡的中班,動手能力比較弱,開學初我就已經給他們訂好計劃,打算一週上2節手工2節美術課。一開始可能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喜歡在紙上兔兔畫畫,但是,時間一長,只要我說上美術課,他們就是嘆氣的聲音,連最基本的塗色也是草草的了事,應付我,我又氣又急。看了這本書給了我啟發,教師要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肯定和接納他們表現的方式和感受。以前我一般都讓孩子臨摹我的範畫,如果孩子畫的跟我差別很大我就讓他重畫或是直接說他畫的不對,否定了幼兒對畫的理解。從而有些幼兒開始不喜歡畫畫,一說美術課就嘆氣,膽子小的幼兒便不敢再紙上下筆。反思過後,我便開始引導,我不在是每次都臨摹,由幼兒自主選擇主題的方式,在命題畫時也要適宜幼兒的認知能力。同時也要給幼兒創造機會,引導幼兒欣賞各種藝術品,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因為我知道畫畫光光練的是技巧是沒有用的,只有讓幼兒有豐富的體驗,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和學習的慾望才行。

二、教師與家長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和合作夥伴。教師有責任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任務,以便雙方能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家長工作難做,但是很重要。家長一直以為孩子在幼兒園只是在玩,有的家長自己早上想睡懶覺,便很晚才送孩子來園,不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教師在有時間跟家長個別交流的同時,還應經常召開家長學校的交流會,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可以讓家長和教師保持一樣的教育觀念。家長可以親自參與孩子的活動中去,可以更快的轉變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觀念。這個學期我們組織了好幾次親子型別的活動,以便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孩子的活動中去。成立家長助教自願者隊伍,請家長來體驗做老師。

三、教師與社群

作為教師還要利用好周邊社群的資源。教師不僅要發揮專業人員的創新能力,而且需要有與有關部門、各方人士聯絡和協調的能力,要有動員社會力量,與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對幼兒教育持有不同認識和態度的社會群體交流、合作的能力。

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扇門,成為我學習新技能的一把鑰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門需要開, 既然選擇了教師,就意味著要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尋找更多的鑰匙……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鬚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伕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伕,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

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裡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醜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

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

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剛拿到《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首先就被那隻紫色的手環給吸引住了,手環是套在一張卡片上面的。卡片上有這樣幾個醒目的大字:優秀的人,都不抱怨!看到這八個字,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這本書。

作者威爾鮑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是為了要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就和我們做許多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發現抱怨會帶來許多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和認可。打個比方說,很多的人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生病了,而是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病人會有許多附帶的好處,比如能夠取得他人的同情,使大家可以更加關注自己,更可以逃避一些自己不想面對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考慮起來,我們平時的對朋友、對家人的抱怨,就不僅僅是心理或生理上的一種宣洩而已了。也許朋友、家人的關懷、同情才是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這才導致抱怨變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

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威爾鮑溫寫這本書來推崇這個紫手環21天活動,將手環戴到手腕上,當自己抱怨,將閒話時就把手環一道另外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到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講閒話為止。這個說起來簡單但行動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堅持下去,21天不抱怨手環不換手。三週下來,你的行為和思想都回發生蛻變,同樣的一個世界,在你的眼中卻變得不同,你會發現這世界美好的一面。然後,自然而然的,你會對這個美好的世界充滿希望。就是這樣,一本心靈勵志書,1隻手環21天改變600萬人的命運。

抱怨的深層次原因是缺乏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明深層的意思,不知道怎麼做才能夠利己利人,執著於自己的狹隘的見解,把他人及外界與自己對立起來,因為執著而不能靈活地應對周圍人、事、物的變化,所以處處碰壁,非常可憐。因此我們應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學理論並勇敢實踐,向所有量大的人學習,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做到這一點,而圓滿地實現福大。

無意識的抱怨,抱怨天氣、抱怨堵車,我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更沒覺得給我們帶來什麼壞處,真的是這樣嗎?威爾鮑溫說: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有表明了我們的想法。不要總是去抱怨人家的不好,應該多想想人家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值得我們效仿的是那些做到理論完全認識、實踐圓滿無差的人。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情緒上的高低起伏是總會有的,抱怨是正常的,但是,無謂的抱怨一切並不會改變生活中的不如意。在我們抱怨學習有多累時,不如想想自己是否已經把學習做到位,是否盡力把它做到很好。然後改變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換一種心情去尋找學習中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抱怨同學的時候,不如去想一想自己有沒有什麼做的不恰當的地方,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在抱怨家人的時候,不如多想想那些和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忘記那些不愉快的。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選擇放棄、在惡勢力面前選擇低頭、在社會的不公正前選擇沉默不語。相反的,有時候如果我們在學習或者與人交往時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才是真正阻礙我們前進腳步的根本因素。

真正的踐行不抱怨,開放得包容接納所有的人、事、物,謙遜地從不同的人身上去學習,從不試圖勉強的去改變別人,很終自然影響了別人,改變了環境。

生活本來就是由快樂痛苦等多種元素構建起來的,我們不可能只擁有快樂而完全沒有痛苦。無論面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都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本就是美好的,要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而不要抱怨。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既然北大縱橫是學習型組織,那國慶節裡自然更要學習。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在《文學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並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鳳棲梧》,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王國維先生將三首詞的名句和在了一起,確實獨具匠心。雖然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它可以理解為:

第一:發現問題,並有意去探索;

第二:辛苦坎坷的探索過程;

第三:經過千錘百煉,有了一定成就, 非常欣慰。

自己目前學習情況在哪個階段呢?自己是否達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

忽然聯想到房地產週期和股票市場週期,我們的樓市和股市現在哪個階段呢?

如果說樓市和股市的週期是呈螺旋型上升,那治學當然也可能出現類似現象。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覺得樓市和股市週期有大週期和小週期之分,王國維先生的三部曲也有大小之分。

以上粗淺心得,望朋友們指正。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國慶假期有一個粗讀精讀10本書計劃,假期過半讀書過半,而且超額,3天讀完6本書。儘管從10月4日期開始加班,但完成既定計劃還是有保證的,因為假期還有三天半,只是邊讀書便抄下來的幾處文字和些許感悟急於與博友分享,便如此這般寫下來了。

001.理想體現於精神狀態和氣質

伏爾泰說:“追求理想是人類最偉大的本能。”然而,現今社會多強調“食色性也”,亦即飲食、男女,人之本能也。孔老夫子講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收穫之一是知道了“食色性也”不是孔子所言,而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說的。

李江樹在《有狼的風景》書中寫道:“沒有一個人心中不存在消極心態,但智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智者不會讓自己沉溺之中。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的一生都是一個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如果不持續地修身養性,就是強者也會逐漸弱下來。事實上,理想在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精神狀態和氣質”。

002.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

何謂知識分子?書中說“知識分子”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歐洲。如今由於許多“精英”或“被精英”醜聞頻出,“知識分子”的概念忽然變得模糊甚或莫衷一是。

抄李江樹《有狼的風景》一書中的一段:“長期以來,我們對知識分子一直沿用一個錯誤的感念,似乎受過高等教育、有專業知識技能,並用以換取生活資料的人便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而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那些掌握人類創造的文化,具有使命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思考終極關懷的人。他們具有叛逆的氣質和批判的精神。他們儲存文化創新文化。他們匡貧濟世,傷時憂國,守護正義,抨擊時弊和社會的種種痼疾”。

許多真正的知識分子,思想敏感又精神痛苦,既有自卑感,又有無端的清高和帶有傲慢的苦悶。需要現實社會卻又無法融入,不斷地逃避又不斷地追尋。

然而,在精神塌方的季節,在世風日下、亂象叢生的時代,還有幾多知識分子推燥居溼,固坷勞瘁並守護心中的聖燈?現時所指稱的知識分子,相當大的一部分只能說是一些從事知識產業的腦力勞動者。

003.自省與反思應該是每個人的自修課

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不能沒有煩惱,有人拜廟焚香,尋求精神寄託;有人親近自然,享受天人合一;有人釋卷捧讀,字裡行間解疑答惑。這些都是自我選擇的自由。我的選擇是自省與反思。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之患在自以為是,人之患在自命清高,這些毛病我都有。因此,我選擇自省與反思,絕無矯情和做作。許多天裡,我在悔恨、懊喪、自責中度過,想起那些無知和自負,那些懵懂和虛妄,真真無地自容。過去的我太想追求一種轟轟烈烈的生活,實際上,“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平靜而絕望的生活。”美國作家索洛如是說,因為“陽光並不是公平地向每個生靈分配”。

蘇格拉底說:“未被反省的生活是無意義的。”谷文雨說,自省與反思可以使人重新獲得生活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讀了《水滸傳》後,很大的感受就是書中的英雄們的豪情壯義,仗義疏財。先說智取生辰綱的七條好漢。智取生辰綱,是梁山好漢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發端。這一段好漢壯舉,轟動了水滸世界裡的江湖。但是晁蓋一夥,做下這樁彌天大案,背後的真實動機又是什麼?是為了劫富濟貧?還是說為了準備農民革命?顯然都不是。黃泥岡上,這一夥好漢劫得了十萬貫金珠,而後大概經過坐地分贓,晁蓋、吳用等回了晁家莊園,三阮則得了錢財,自回石碣村去了。隨後並沒聽說他們有濟貧的打算,也沒見他們準備扯旗造反(或曰起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保不準他們真的就此安心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這樁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義之財,但其實質,說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動。

再看鴛鴦樓上那幕血-案,武松連刃十數人後,一片血泊之中,從容地將桌上銀酒器踏扁,揣入懷裡帶走;而即使粗心鹵莽至極的角色如李逵,沂嶺之上殺了假李逵後,也沒忘進房中搜看,搜得些散碎銀兩並幾件釵環,都拿了李逵雖極端厭煩女色,但也知這些沾滿了脂粉氣的釵環可以換錢換酒,照拿不誤。而後,還去李鬼身邊,搜回了那錠被騙去的小銀子,在這種事兒上,黑旋風也足夠細心。

人為財死,鳥為食網,古今一也.只是大凡做點事情,總得有面旗幟,應和那所謂人類文明之說!水滸傳,好就好在寫得實在!歷的哪次革命,不是從無法生存開始的?民以食為天,革命革命,說俗點,就是改革現實中不佳的命運.水滸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跟我們周圍的人一樣,他們的所作所為,很容易理解!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皁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很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麼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鬥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釐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裡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昇華。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國慶假期有一個粗讀精讀10本書計劃,假期過半讀書過半,而且超額,3天讀完6本書。儘管從10月4日期開始加班,但完成既定計劃還是有保證的,因為假期還有三天半,只是邊讀書便抄下來的幾處文字和些許感悟急於與博友分享,便如此這般寫下來了。

001.理想體現於精神狀態和氣質

伏爾泰說:“追求理想是人類最偉大的本能。”然而,現今社會多強調“食色性也”,亦即飲食、男女,人之本能也。孔老夫子講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收穫之一是知道了“食色性也”不是孔子所言,而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說的。

李江樹在《有狼的風景》書中寫道:“沒有一個人心中不存在消極心態,但智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智者不會讓自己沉溺之中。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的一生都是一個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如果不持續地修身養性,就是強者也會逐漸弱下來。事實上,理想在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精神狀態和氣質”。

002.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

何謂知識分子?書中說“知識分子”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歐洲。如今由於許多“精英”或“被精英”醜聞頻出,“知識分子”的概念忽然變得模糊甚或莫衷一是。

抄李江樹《有狼的風景》一書中的一段:“長期以來,我們對知識分子一直沿用一個錯誤的感念,似乎受過高等教育、有專業知識技能,並用以換取生活資料的人便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而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那些掌握人類創造的文化,具有使命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思考終極關懷的人。他們具有叛逆的氣質和批判的精神。他們儲存文化創新文化。他們匡貧濟世,傷時憂國,守護正義,抨擊時弊和社會的種種痼疾”。

許多真正的知識分子,思想敏感又精神痛苦,既有自卑感,又有無端的清高和帶有傲慢的苦悶。需要現實社會卻又無法融入,不斷地逃避又不斷地追尋。

然而,在精神塌方的季節,在世風日下、亂象叢生的時代,還有幾多知識分子推燥居溼,固坷勞瘁並守護心中的聖燈?現時所指稱的知識分子,相當大的一部分只能說是一些從事知識產業的腦力勞動者。

003.自省與反思應該是每個人的自修課

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不能沒有煩惱,有人拜廟焚香,尋求精神寄託;有人親近自然,享受天人合一;有人釋卷捧讀,字裡行間解疑答惑。這些都是自我選擇的自由。我的選擇是自省與反思。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之患在自以為是,人之患在自命清高,這些毛病我都有。因此,我選擇自省與反思,絕無矯情和做作。許多天裡,我在悔恨、懊喪、自責中度過,想起那些無知和自負,那些懵懂和虛妄,真真無地自容。過去的我太想追求一種轟轟烈烈的生活,實際上,“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平靜而絕望的生活。”美國作家索洛如是說,因為“陽光並不是公平地向每個生靈分配”。

蘇格拉底說:“未被反省的生活是無意義的。”谷文雨說,自省與反思可以使人重新獲得生活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學,可以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一個人越是知識淵博,越覺得自己微小、淺陋。之前的我,總以為自己可以勝任國中教學這份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與淺陋,真是書到用時方很少,於是在教學之餘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

《歷史竟可以這樣讀》一書是一名歷史愛好者所作,非常有趣,作者用形象幽默的語言,描繪了一幅伸手可及、活力四射的歷史畫卷,讓我在輕鬆愉悅中瞭解到歷史知識,而這一點正是我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借鑑的地方。讀完該書之後,我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學行為,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活動明顯缺乏趣味性,春秋之前的內容,由於史料缺乏其中有很多歷史神話。該書很好的抓住了趣味性這一特點。對比自己所製作的課件,考古資料和圖片挺多的,但自己卻忽視了神話,如果能在課堂教學當中能偶爾穿插些歷史故事、神話等,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肯定能提高很多。因此我計劃在講《西周的興亡》一課時,牧野之戰時借鑑其中涉及到的小插曲,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認識到武王伐紂是正義的、不可阻擋的。如果早閱讀了此書,之前在講原始社會和遠古的傳說這些內容時肯定會更有趣、更形象生動,學生在快樂學習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

讀完該書之後,我覺得自己今後一是要自己加強專業的學習,二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一定要多看書,使自己在教學中能左右逢源,講知識點時能信手拈來,如能借鑑該書的表述方法用來上課的話,那課堂一定有趣,充滿歡聲笑語,但同時也不能忘記歷史知識也有它的嚴謹性,趣味在教學中就像做菜的調味品,不可或缺但也不能過分強調,要恰如其分。同時我覺得對於學生學習成長有益的書,可以推薦給有時間有精力的學生課後借閱,一是可以幫助學生增長知識,二是可以更好幫助他們掌握上課所學內容,很多東西都是課堂學不來的,漸漸地讓學生去發現歷史的有趣,這比上課老師單一的講述更有效果,因為這是學生自發的學習與興趣。

在八中這個學習氣氛濃厚的的校園裡,讓我們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讓書籍成為我一生的摯友!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當我得知國慶節有十本書要讀時,心裡是十分懊惱的,本還想著好好玩玩,放鬆放鬆呢,但轉念一想,我確實已經很久很久未曾讀過書了。這樣的一個假期能安心的讀讀書,也是十分愜意的事。

當我翻開這本厚厚的研修與成長,發現我們學校某些現狀與實小剛起步處於相同時,我開始越讀越有興趣。我校的某些做法是創造性的學習實小,這使我對學校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讀完本冊書的一大半,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師素養在研修中的提升。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目前所急需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良性迴圈是在每天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的,也只有通過研修性的變革實踐才能更好的將是教師的各種素養轉化為教師新的行為能力習慣與專業生存方式。我覺得,實小的研修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構建的:

(一)完善教師研修制度,變“專門”為“日常”。

實小的研修形式很多,如“自我研究性學習研修”“論壇式學習研修”“沙龍式研修”研修組織有校級的,有以學科為單位的,也有教研組的組織形式。注重以課題和專題研究為抓手,促進教研融合。在日常教學中,每一單元的整體設計,每一節課的創新亮點,都營造了濃厚的教研氛圍,形成了教研文化。

(二)建立教學反思與重建制度,讓教師學會思考

教師的反思與重建促使實小教師們持續主動的發展,反思形式也十分多樣,如研討後的教學隨筆,課題式反思,學校通過“上交,上選,上榜,上網”等方式評價,促使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不斷地放大,修改完善,達到提升。

(三)探索新型研修方式,提升有效性

各學科帶頭人立足學科,深入瞭解教材,開展課型研究,創出“案例對比”“前移後續”等校本研修方式,形成“全科教師一個不少”的校本研修格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明顯提升,教學研究方向更明晰,方法也更具針對性。

(四)強化骨幹隊伍建設,突破自我,發展自我

實小為教師們搭建了豐富的成長空間和平臺,有傳統的師徒結對,還成立了“磨課俱樂部”,“名師工作站”等,並建立了專項的經費,鼓勵骨幹教師發揮出他們的引領作用。

這些教研活動讓我想到我們康園大家庭,雖然我們缺少骨幹教師,但教研也日漸深入。我們每個年輕教師的心中,拜師活動在校長的努力下正式啟動,我們每個徒弟都有了自己的師傅。外出聽課,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讓我們每個人變得更主動。在辦公室裡,各教研組就班上出現的問題,各抒己見,想對策。真的希望,在這種教研氛圍中,我們每位新教師都能在康園這個大家庭中快速成長。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以前還未放假時總是覺得沒有時間學習和讀書,現在剛好趁著國慶這個假期,把想要讀的書列個表單,讓自己實現吧。

國慶假期有一個粗讀精讀10本書計劃,假期過半讀書過半,而且超額,3天讀完6本書。儘管從10月4日期開始加班,但完成既定計劃還是有保證的,因為假期還有三天半,只是邊讀書便抄下來的幾處文字和些許感悟急於與博友分享,便如此這般寫下來了。

001.理想體現於精神狀態和氣質

伏爾泰說:“追求理想是人類最偉大的本能。”然而,現今社會多強調“食色性也”,亦即飲食、男女,人之本能也。孔老夫子講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收穫之一是知道了“食色性也”不是孔子所言,而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說的。

李江樹在《有狼的風景》書中寫道:“沒有一個人心中不存在消極心態,但智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智者不會讓自己沉溺之中。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的一生都是一個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如果不持續地修身養性,就是強者也會逐漸弱下來。事實上,理想在不斷使自己變強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精神狀態和氣質”。

002.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

何謂知識分子?書中說“知識分子”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的歐洲。如今由於許多“精英”或“被精英”醜聞頻出,“知識分子”的概念忽然變得模糊甚或莫衷一是。

抄李江樹《有狼的風景》一書中的一段:“長期以來,我們對知識分子一直沿用一個錯誤的感念,似乎受過高等教育、有專業知識技能,並用以換取生活資料的人便可以稱之為知識分子。而真正的知識分子是那些掌握人類創造的文化,具有使命感,具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有獨立品格和社會良知,思考終極關懷的人。他們具有叛逆的氣質和批判的精神。他們儲存文化創新文化。他們匡貧濟世,傷時憂國,守護正義,抨擊時弊和社會的種種痼疾”。

許多真正的知識分子,思想敏感又精神痛苦,既有自卑感,又有無端的清高和帶有傲慢的苦悶。需要現實社會卻又無法融入,不斷地逃避又不斷地追尋。

然而,在精神塌方的季節,在世風日下、亂象叢生的時代,還有幾多知識分子推燥居溼,固坷勞瘁並守護心中的聖燈?現時所指稱的知識分子,相當大的一部分只能說是一些從事知識產業的腦力勞動者。

003.自省與反思應該是每個人的自修課

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不能沒有煩惱,有人拜廟焚香,尋求精神寄託;有人親近自然,享受天人合一;有人釋卷捧讀,字裡行間解疑答惑。這些都是自我選擇的自由。我的選擇是自省與反思。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之患在自以為是,人之患在自命清高,這些毛病我都有。因此,我選擇自省與反思,絕無矯情和做作。許多天裡,我在悔恨、懊喪、自責中度過,想起那些無知和自負,那些懵懂和虛妄,真真無地自容。過去的我太想追求一種轟轟烈烈的生活,實際上,“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平靜而絕望的生活。”美國作家索洛如是說,因為“陽光並不是公平地向每個生靈分配”。

蘇格拉底說:“未被反省的生活是無意義的。”谷文雨說,自省與反思可以使人重新獲得生活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國慶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愛的教育》心得體會

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有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這一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圍繞著熱愛學生,很好地為學生服務,但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的“愛生”都選為師德崇高,必須看教師對學生愛的動機和愛法是否正確,特別還要看教師愛的效果如何,正如敬愛的周所說的那樣,要“愛生教好”,教不好學生的教師何談愛生?談何師德?為此,相互信任就時下幾種被人們說是“愛生”的表現,略談一下我自己心裡的認識:

一、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恨鐵不成鋼”的愛,某些教師抱著對學生“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態度,對學習和品德行為不夠好的學生,一味批評訓斥,甚至採用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這樣的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因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強,教師這樣教育學生,只會讓學生加大恨老師,使其品德行為就更為放蕩,日益失掉爭取進步的信心。記得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有厭學的情緒,上課常走神或做小動作,作業糊塗至極,甚至乾脆不做。我屢次直接嚴厲地批評了他,沒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緒反而更加低落,一副無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樣子,我差點為之氣昏。過後,我頭腦冷靜下來,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驚地感覺到對他的態度過於偏激並且簡單草率。後來,我重新從另一個角度支觀察揣摩他,抓住他愛表揚的特點,儘量找出他們的閃光點,當他老毛病再犯時,不是再一味批評他,而是避開這事,表揚他愛動腦,聲音響亮,這樣一來,他可來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會神,那節課的提問,他回答得正確而且聲音十分響亮,課後的作業也做得不錯。所以,經驗教訓讓我深深覺得,做老師的不要動輒就批評學生,或用單調的罰抄、罰背、體罰等來對付學生,因為這種表面看似乎“愛之深”,但實際表現出來的卻是“恨之切”的行為,常常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摧殘,學生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尊嚴,擁有為人權利的人,當老師兵貴神速或踐踏了他們為人尊嚴和權利時,學生就會產生越批評、越懲罰、越偏跟教師對著幹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學生不尊重的態度和行為,都是應當予以遺責的。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讓學生一口吃成胖子”的愛。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考試是教育結果檢測的手段,考試是為教育服務的,但由於社會總是用考試來檢查、評價教育的結果,並以此為依據來區分各個學校教育效果的好壞,決定學生的升學率。由此,大部分教師為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大幅度採用題海戰術,大量的作業讓學生簡直喘不過氣來,教師卻不為之所動,仍不知疲倦地蒐集資料,絞盡腦汁不停的出題,讓學生不分晝夜地做!做!做!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就高興;學生考試成績差,教師就不高興,甚至大發脾氣,責怪、漫罵、歧視、課業懲罰、肉體懲罰等相繼出現。這樣的教育只會造成學生對學習恐懼的心理,日益把學習當作苦差事。試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來,尚可會覺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還可以停歇下來休息,悠閒地坐在沙發上聽聽音樂,看看電視。而學生一整天除了上課時間外,課後還有大量的作業在等著他們,甚至連星期六和星期日兩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書、作業一大堆,學生真是比大人還忙累!長期下來,學生吃得消嗎?知識掌握得了嗎?這樣的教育適應現當今的素質教育嗎?答案是顯而易見。

三、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只重優差生而忽略中間生的愛”。一個班中有幾十個學生,先天條件、心理素質、文化素養、學習成績不可能完全一樣,總有強弱優差之分,當然,也就有夾在優差的兩頭的中間生。有些教師重視的大都是冒尖的“兩頭”,由於應試教育的泛濫,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少教師總是比較喜愛品學兼優的學生,少數開學有望“尖子”平時對他們總是給予更多的注意和關心,甚至常開“小灶”而“轉化後進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全社會的重視。因此,“厚愛”後進生,關注後進生,促進後進生轉化是教師必須堅持不懈的工作,而處在“中間層次”的學生,學習平平,能力一般,平淡無奇,沒有出眾的表現,但也不會帶給老師麻煩,不少老師常常任其自然,對他們的長處熟視無睹,對其缺點了心不在焉,使“中間生”處在“受冷落的尷尬之境地,”這樣“中間生”就容易因被冷落而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他們中一大部分人就會對周圍的事物反應冷淡,學習的勁頭也不高,參加集體勉勉強強的,他們心裡認為“沒人注意我的存在,幹好幹壞一樣。”其實,這些學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心,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表揚,一個關節的眼神,一聲親切的問候,都會帶給他們很大的影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本學期,我新接手一個班,班上有一個女生,學習默默無聞,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並且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特別膽小,連課堂上站起來回答問題都會臉紅。對此,好也很苦惱,我發現了她的這個弱點以後,特意選她為語文科代表,早讀要她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女孩的心裡感動極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她變了,變得活潑開朗,膽子也大了許多,對班級的工作熱情參與,對各類活動,比賽都積極投入,學習成績也有驚人的進步,一位教育家說得好:“教師應當把愛心分給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那些平平常常的,不聲不響的學生也是需要關心、重視的一群,他們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師去挖掘,他們同樣渴望著老師鼓勵的目光和讚許的點頭,還有善意的批評。教師對學生的“愛”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結果呢?我想這裡存在著一個“愛”的方式方法的問題,以及如何表現教師的“愛”的問題。有不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強制的愛、盲目的愛、粗暴的愛、變味的愛。教師如何愛學生?我想教師應該正確把握好“愛”的藝術,用好自己神聖的愛。第一,愛應該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愛。教師不僅要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更要愛學習成績及表現差的學生,對於成績及表現差的學生,教師應該多發現其優點,找出愛的理由,用真心去愛他們,用熱情去感化他們。第二,愛應該是細膩的,要做到無微不至的愛。學生是人,是一個多樣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感是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用真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用愛心去化解學生的矛盾與痛苦,讓他們體會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去愛他們。第三,愛應該是嚴峻的,要做到剛柔相濟的愛。教師愛學生並不是無要求的愛,並不是爺爺奶奶式的愛,並不是無限的愛。愛中有要求,愛中有希望,愛中有原則。

顯然,教師對學生愛的正確動機,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師愛,是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教師要力求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理,這樣,才能把正確的愛生動機和真正教好學生效果統一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這樣努力去做的教師,才堪稱師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做一個真正有愛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