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精選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3W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1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 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 ...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精選5篇)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表於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論文,而是以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做評。《First Love, Last 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慾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並不明朗的男生們,遊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家庭製造》裡,“我”抑制不住突然意識到的情慾,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衝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到17歲的男人,最後只有在櫥子裡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慾,終於在《舞臺上的柯克爾》裡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 ...少年們急於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 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 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 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 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 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於任何社會, 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 ...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箇中亂倫、孌童、溺屍的因素,連同之後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盪文學”的驚悚標籤,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各種的“不適感”也許並沒有強調中的那麼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就像中國的餘華和蘇童,經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造了純文學虛構作品的商業奇蹟;後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可事實上,餘華和蘇童延續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 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紫,以至於當同樣是表現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裡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尾, 而是沉溺於這種優雅、乾淨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於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屍等情節或許並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慾和狂躁最高階的表現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於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裡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在,是虛構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慾、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幹活,所以才對那無數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後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週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後,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裡傳出同一套電臺節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麼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2

當你不再愛我,當愛你已成為你的負擔,當相愛已是一種痛苦,那麼,我選擇放棄。

放棄你,是因為愛你.因為愛你,所以不願看見你不快樂;因為愛你,所以不願看著你強忍內心的掙扎;因為愛你,所以不願看見你勉強的笑容;因為愛你,所以願意放了你。

當愛已成往事,又何必苦苦追尋?強求得不來幸福,強求只能拉大你我的裂痕,只能加劇你我的痛楚。如果你真的想走,我無言,只能任你離去。

曾經以為你是風箏,我手中握著那根線,無論你飛向何方,我最終都是你的歸屬。現在終於明白,其實愛你,就不應該束縛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往事如風,不如讓愛隨風而去。當一切成空,惟有回憶伴我。時間能沖淡一切,包括我對你的愛。

不願讓你看見我的眼淚,因為你會心軟,但你不會開心。因為愛你,所以不會用淚水強留,所以放了你。你的心已遠去,我又何苦留下你的軀體?

雖然我渴望“天長地久”,但如果這只是一種奢求,那我不如只求“曾經擁有”。曾經擁有過你的愛,這已足夠。

因為有一種愛,叫做放棄。

放棄不是無私的奉獻。放棄你,這不僅是對你的愛,更是對我自己的呵護。放棄你,我會傷心,當我不會後悔。讓你從我的生命中消失,是因為“長痛不如短痛”。當我容顏盡老、行將就木,我依然不會後悔。

因為曾經愛過你。

因為愛你,所以希望你快樂。

有人說這個世界不會有永恆的愛情。你我之間,如果連短暫的愛情也無法存在,不如放開彼此。

愛你,就該讓你去追尋你的幸福。當你快樂時,我也會快樂。因為你的一切,我都在意。

如果你要離開我,我不會怪你,只能怪我自己,怪自己太愛你。

也許是我過分的寵溺讓你習慣享受,也許是我過分的放任讓你沒有責任,也許是我過分的愛憐讓你壓力重重,也許是她美麗的容顏讓你迷失方向……

只怪你我有緣無分。

當你想要離去,請別管我,你只需告訴我,你不再愛我,你要走。我一定會讓你走,不會乞求你留下,哪怕聽見自己心碎的聲音。

當你離去,請別再回頭。回頭是一種錯誤,回頭是對你我的不公。去了,請別再後悔。

因為愛你,就該放了你。

我知道,有一種愛叫做放棄,那是對你最深的愛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3

愛情還是革命,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認為《愛情的三部曲》探討了它,雖說巴金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他曾說他是要通過愛情來考察人的性格及其性格的成長。可是他所塑造的幾個重要人物都曾被這個問題擊中過,包括堅定的陳真、熱情無所棲止的吳仁民、憎恨女人的德、還有死前發出此問的明。

雖然《霧》的主角是周如水,但周如水並沒有遭遇這個問題,他遭遇的是愛情與親情的矛盾,這類矛盾本來很值得深入展開,但由於巴金先生太厭惡周如水軟弱遲疑的性格,所以並未得以公正地探討。我倒是更喜歡陳真在受到秦蘊玉這個有著女性魅力的妖嬈女人挑釁的那一段,她使“機器”一般整天只會為工作“轉動”的陳真感受到,世界不光只有“速寫”一樣粗線條的革命工作,還有“工筆畫”一樣細緻的美麗異性,但是陳真的堅定能夠解決愛情與革命的衝突,他懂得“逃避”和“鎮壓”這種撩人情緒的必要,他留戀,但強迫自己與她們永別,所以在陳真的心中,愛情從來不曾出現過。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4

在這個夏天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告訴自己,冷暖自知,北方的城市,季節早已穿上了漂亮的外衣,四季模糊,服飾根本無法分辨溫差的標籤,我甚至分不出春天和夏天的區別,季節的變換緩慢的像電影的慢鏡頭,等我們醒悟過來,炙熱的空氣已蒙面撲來,雨季也已到來,朝南的那扇窗戶,打開了,就再也沒人關閉。

一些人,一些事,總停留在我們初識的那個年代,時間拉扯著我們一路狂奔,不經意間,你已在我心裡深深種下了根,當我不在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起我?我不知道我們的路有多長,望著通往遼寧的鐵軌,一直延伸,心總隨著火車的汽笛聲一起跳動。

原諒我總是擺出一副大哥的模樣,總是尋找藉口來排擠憂傷,讓自己像一隻狂轉的陀螺。可是,我知道那是愛再生長,如野草般散滿了我單薄的肺葉和胸腔。

我也會唱“在雨中”了,我也不不管什麼滋味了,記得的只是“在那場淅瀝瀝,嘩啦啦,紛紛揚的雨中,我們能否相擁……我們經常為永遠爭得面紅耳赤,可我不知道,比愛還遠的愛是什麼,有時候承諾不實用一個簡單的概率來決定的,很多事情由不得我們,身不由己,是我常常想用自己的思想來要求你。我是一個害怕孤單的人,害怕失去,總活在自己的夢中,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我卻總在說一定可以天長地久,時針和分針在互相追逐,總有擁抱的那個時候,我和你也會有。

而在年少時我愛的你,總會退去少年的青澀,青色得鬍鬚沒有修剪,不再是單純的少年,揚起脖子喝酒,卻不知道自己不勝酒力喝得頭昏腦漲。愛情總會有傷痕,別以為喝醉了就會過去。

除了我沒有人會督促你去學習,也沒人會在你受傷時拉起你的手,而有些習慣我卻無法改變,每晚必須和你聊天,必須聽那首歌,依然會敲擊鍵盤,為了我們未了的故事絞盡腦汁,就像我依然會將自己的文字拿給別人分享,迫不及待,像一個小孩。

但,依然有什麼,--依然有什麼是永遠也忘不掉的。

遠方的兄弟,遠方的愛人,以及很多素未謀面的人,感謝你們陪我走了這麼長的旅途,在這個充滿愛的季節裡,我想我是幸福的,不管過往如何壓得我搖搖欲墜,我深信有你們。

有些人註定越走越遠,有些人,雖然相隔兩岸看不到彼此的容顏,卻始終會心手相牽,儘管有千萬條路阻隔在你我中間,比海更深,比愛還遠。

讀《最初的儀式,最後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5

1、編輯MM給我寄了麥克尤恩的《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說我應該會很喜歡,還說讓我看完給寫兩句。我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就想,為什麼認為我會很喜歡啊。我又不是變態。為什麼我會喜歡這種東西?好吧,我現在要很正式的說,這本書我一點都不喜歡,甚至有些厭惡。

2、我看了幾個書評,然後就看樂了,因為覺得大家寫得都有點難受,當然了,也許是我看本書的書評僅限於我自己的朋友的,大家物以類聚。不過要說其實贊這本書真不難,因為年輕的麥克尤恩的確是相當的有天分,20幾歲能把文字駕馭成這個樣子真不簡單。而且故事也夠哥特,夠暗黑變態,冷酷無情而詭異。因此反正你要想贊點它什麼能寫得出來的不是一點半點。

3、餘華在序裡感到納悶,為什麼中國讀者對這麼牛B的小說卻可以視而不見。嗯。你得承認人家的確是很牛。不過,畢竟不是每個普通的讀者都是拜牛B教的。但作家有時候會喜歡文字意義上的評判標準大於其他,文字牛B就可以惺惺相惜,完全不在乎其他。但是普通讀者不是這樣的,除了牛B,還是需要點別的,所以就連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感情用事,一時忘記了自己也是個寫東西的人,由著自己的性子說討厭就是討厭,直接無視那些牛B轟轟的才華橫溢。

4、如果一本書就是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氣息的話,我討厭麥克尤恩這個人和他的這本書。這和他的寫作水平,這本書的水平無關。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經常想起一連跟了五季的《犯罪心理》,那裡面的犯罪心理小組專門破解連環殺人案,麥克尤恩故事中的那些“我”,也許是他們骨子裡散發的那種氣息,常常讀著讀著,就讓我想起那些可怕的面孔。他們很多人也都是天才,都是藝術家,他們精心策劃殺人,沒有同情心,拿人的生命如草芥,他們犯下的罪惡就是他們的傑作。他們高高在上,自鳴得意。

5、這本書讓我想起他們,就好像在看一個連環殺人犯早期的日記一樣。當然了,很多人會覺得這些殺人狂很酷,他們進監獄之後也會有無數粉絲給他們寫信。同樣的道理,麥克尤恩的小說也會讓一些人感覺很酷。但是我真的無法忍受和這樣的人呆在一起。讀《蝴蝶》的時候,我一直想起的,就是《犯罪心理》裡Hotch說的那句話,這種人,一旦開始,就永遠不會停止。你說這是不是人性?當然是。但一個人還可以選擇喜歡或者討厭另外一個人呢,何況令人討厭的人性。

6、就短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和技巧來論,麥克尤恩的敘述可以和卡佛不相上下,但是卡佛的孤獨,是內斂的,安靜的,不傷人的,甚至是讓人心疼的。而這本書裡的孤獨,那種陰鬱的孤獨氣質,不是那種善良無害的孤獨,這種孤獨,是那種陰溝裡的,見不得光的,髒兮兮的孤獨。是咄咄逼人的,有進攻性的孤獨,是那種守在你的身邊,默默的注視著你,陰沉的監視著你,心中懷著仇恨,伺機就會咬你一口的孤獨,讓人感覺毛骨悚然。我不喜歡它不是因為它邪惡,而是因為它髒。

7、我並不迷信那些溫情脈脈的東西。也很少用厭惡這個詞兒來描述一本書,但是這次我真的要感情用事了,我的確厭惡這本書,厭惡他的冷酷孤傲又得意洋洋,沾沾自喜的變態。沒有同情心卻渾身噼裡啪啦的往下掉才氣給你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情感的表達,不代表人家文筆水平不好。我想我和這本書的相遇就是一種錯誤。如果我不讀這本書,就不會忍不住在這裡表達我的厭惡了。

8、當然了,這世界上有的人就喜歡髒兮兮,陰乎乎的東西,所以誰要是想體會一下什麼是髒兮兮的孤獨,倒是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和這本書乾乾淨淨又清新的書封比起來,這到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很有諷刺意味。

9、我想我得和編輯MM說聲對不起了,但是我一向只說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