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精選1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1W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

讀師範時,我從教育學教材和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從那時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語便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之中。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精選14篇)

做老師以後,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帕夫雷什中學》全書分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見解和做法。而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絡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

他在談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時,總是強調要盡力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人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而教師的技巧就在於捕捉這一點,並提出相應的適合他提高的任務。以前我們講“成功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而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還是在吃“大鍋飯”,仍然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層的具體措施。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有必要來反覆咀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確信,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學內創辦了“家長學校”,並授之以“父母教育學”,而且他的可敬和獨到之處還在於這樣的體系範圍所及,不只限於學齡期,而是早至學齡前,這樣的認識使得帕夫雷什中學在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上得益非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學校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長會變成“批判會”、“告狀會”的情形也並不在少數。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的不夠專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無法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專業的、有建設性的建議。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大都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我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和條件即可。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學校與家庭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所造成的,這當中,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的學校恐怕難辭其咎。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環境,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在這樣的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進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形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興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創造的場所。在這個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嘗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餘時間,他認為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愛好、秉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專案。在這裡他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曾這樣自我表白說“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他確信,書如果沒有成為學生獲取精神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中也不會產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給學生列舉的書目中,僅文藝性書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說法絕大部分學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讀完。也就是十年不間斷讀的話,一年也要讀將近三十本大部頭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對“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從讚賞家鄉的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朵樹木、陽光空氣都是養身至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是綜合訓練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現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四個面向”的素質教育觀嗎?而且在書中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真使我受益非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集體力量最重要。“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更應該與全校教師團結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的火一般的熱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2

上學期,學校的組織閱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該書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學”,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和啟示,受益匪淺,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 “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對我觸動很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更是堅信不疑。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勵他們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是每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擔任的是機械製圖教學,是主幹技術基礎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為搞好機械製圖課的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合理的教學要求,降低學習難度

教學要求是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教學要求決定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練習設計,關係到課堂教學的全域性,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要求呢?

教師必須首先認真體會大綱要求,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應瞭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再者在實際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靈活調整既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

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輕鬆愉悅地學習,課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 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的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差異幾乎是絕對的。學生的智力水平、行為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的不平衡,都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此不能用整齊一致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應根據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目標分層,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悅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三、 優化緒論課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機械製圖課對技校的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知識,學生們往往對各種新生事物充滿著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作為教師應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設計出能產生學生興趣的緒論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緒論課成為一門新課成功學習的鋪墊。

在緒論課中應注意教授學生這門課程在今後工作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不瞭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無異於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達到教學目的,可將學生帶至生產實習現場,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在加工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可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到圖樣是工程界技術語言的具體含義,為後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 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培養空間想象力

直觀性教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物件,認識物件。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和直覺思維達到學習和發現的目的。直觀性教學不僅有利於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給了學生在“眼見為實”的學習過程中,自己進行猜測、探索與發現的機會。教學的直觀性使用得恰當,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機械製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需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活動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各種練習,這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學過的知識如不及時練習、運用,很容易遺忘,正因為如此,適量的練習非常重要。在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練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留有必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與課後練習,以使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和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發揮學生自主性,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學生只有在濃烈的民主氛圍中,輕鬆的情景下,思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爭強好勝、渴望成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而不是隨意批評甚至嘲諷學生,要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心理,以增強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嘗試表現的慾望。

在形式多樣練習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瞭解,建立了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這門學科,從而在本質上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學校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根據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提高教學效果。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3

作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封筆之作,本書是本很特殊的作品,與金庸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書名:《鹿鼎記》更是能引起讀者的深思,取自逐鹿中原,問鼎中原。

本書的特殊之處便在於其主人公,他完全顛覆了金庸先前筆下所創造過的大俠!不是《射鵰英雄傳》中憨厚、老實的郭靖,不是《神鵰俠侶》中用情專一的楊過……韋小寶武功平平,且為人貪財、好色、好賭、怕死,妓院出生的他,幾乎包羅了清朝社會中最底層流氓的所有陋習!更是與“俠”字南轅北轍。

可是,金庸卻以他來結束自己的武俠寫作生涯,更偏心地賜予他可稱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運氣。

被茅十八帶入皇宮的他,被收入海公公門下,卻逃過慘酷的宮刑。又在無意間結識了千古一帝——康熙。二人心心相吸,更是結為兄弟!此後,韋小寶除熬拜、除吳三桂、平中國臺灣……一路建立功勳,也一路搜刮錢財,從一個小太監竟升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鹿鼎公。以大量的筆墨諷刺了清朝腐敗、昏庸的官風。

不僅如此,他總能以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加上上帝賜予的運氣逢凶化吉。成為了陳近南的弟子,天地會香主,神龍島的白龍使,取得人們夢寐以求的八本《四十二章經》……

然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韋小寶與他的七為老婆。

幾乎一無是處的韋小寶所獲得的榮譽與豔福,一舉超越之前所有正直且武藝超群的大俠。

這難道真的只是因為猶如超自然現象的運氣嗎?

更因為他有一個道德底線,對於外人他可以如地痞流氓般可惡,可一但關乎兄弟、親人之時,他總會放棄自前所有的陋習。因為仗義,他總是在天地會與清朝朝廷間兩難!最後,不得不歸隱山林。

然而,書中其餘之人盡是些偽君子型的人物,一但涉及利害關係便會凶象必露。書中,鄭克塽如是,吳應熊亦是如是。比起小寶的“真”而言,更要遭人厭惡百倍不只。

金庸便以如此另類的方式,以筆下最後一位英雄,深入人心地詮釋了“武俠”二字。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保有人最真的外表。更應擁有一條明確的道德底線。

我們做不到如郭靖、楊過那般,可是高於韋小寶卻是很容易的!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著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心得讀後感三

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讀了于丹老師所寫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樸素、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初讀了《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其實,高官厚職的,生活得不一定快樂。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係,倡導良性競爭而非惡性競爭。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多能幹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幫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教授分析的《論語—心靈之道》,讀過之後,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同樣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態會不同,心情也會不同。就像平時開車,同樣是紅燈前的第一輛車,有的人會想:真倒黴,別人都能趕在紅燈前過,怎麼偏偏我過不去,心情就會變得很糟糕;而有的人會想:我真幸運,下次變綠燈時,我能第一個通過,心態就會很平和。《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自己。

感觸較深的還有于丹教授講的《論語—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書中說到的“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細細想來,頗耐人尋味。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朋友,特別是那些身世顯赫,家境優越的人,周圍更是不乏與其稱兄道弟的人,但是,當他們失去了這些優越的條件,或是當他們身處困境時,又會有多少真正站在他們身邊,肯為其兩肋插刀的人?怎樣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論語》也給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愛之心,二要有辨別能力,都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有了一個好的朋友,人生便開啟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相信我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就會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完美、強大,就會享受到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5

沒看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愛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無條件的母愛中知道付出與奉獻,從父親的嚴厲與寵愛中學到堅強與責任,這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愛的本質。在讀完《愛的藝術》之後才知道原來愛也是一門學問也有理論也需要實踐。雖然艾裡希——弗洛姆生活的時代和背景已經跟我們大相徑庭,但是他對愛的理解並沒有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產生很大的分歧。書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學的術語但是都不是很艱澀難懂,雖然不是完全贊同他的見解,但是他不同於一般人的對愛的詮釋也使我感覺對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度”的原因是:大多數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物件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物件則難的多;人們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牆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融為一體。但是這種型別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後他們的衝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痴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瞭他們以前是多麼的孤單。”確實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麼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痺。

愛的物件。“愛並不是某個具體人的一種關係,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物件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物件,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物件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並不贊同他這種說法,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並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於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並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在的創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對自己非常關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認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6

三毛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她只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在講故事。她的文字天真爛漫、樸實無華,但就是由這些簡單的字句組成的小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動不已。她和荷西兩個人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日子艱苦極了,好像越是生活艱苦的人,心境就越是平和。反而是我們這些沒怎麼受過苦的人,受到一點點委屈就憤憤不平。她的生活同樣是充滿瑣事和爭吵,她寫的也正是這些瑣事、爭吵和委屈。她受過許多苦,許多委屈,但筆下的文字永遠是那麼平和、樂觀,彷彿只是在玩遊戲而已。讓後人稱道的她和荷西之間的愛情,其實也是充滿了矛盾和爭吵,面對這些,三毛是一個懂得生活的姑娘,她和荷西用相互包容和妥協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是啊,生活的藝術就是相互包容和妥協,誰都得讓一步,硬碰硬只能不歡而散。

一般人受一點點委屈就憤憤不平,在心裡留下一個結,而三毛呢?她是那麼地好奇,彷彿永遠有新鮮的事物在等著她,吸引著她的眼球,根本沒精力去關注什麼委屈。她是一個往前看的人。然而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這樣的一個人曾有著嚴重的憂鬱症。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在面對黑暗時,寫下如此陽光的文字的?也許她的好奇心正是擺脫憂鬱症的工具,唯有專注於他物時,內心才能平和。她寫下這些文章的時候,應該一個遊戲人間的人,而不是一個憂鬱症患者。

看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再看《雨季不再來》。懂得了原來三毛也曾是神經質,整天嘴裡叼著煙的憂鬱女子。所謂的豁達,樂觀,不過是時間和經歷把人磨成了那副磨樣罷了。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需要時間。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7

《十萬個為什麼》裡有許多深奧的祕密,也有許多常識性的知識,《十萬個為什麼》主要講的是生活中的疑問,它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過去的事例,比如:星星為什麼會發光、人為什麼會打呼嚕、人為什麼會做夢,打蛇為什麼要打七寸,鱷魚的眼淚是怎麼回事,含羞草為什麼會害羞,地球上的生物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月食等等,這些都是平時生活中我們會想到的難題,十萬個為什麼讓我瞭解了生活中的許多知識,這本書不但增長了我的知識還開闊了我的眼界。這是一本科普知識大全,一本令我百看不厭的好書。這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它讓我開闊視野,提高學習興趣。

以前,我並不瞭解月亮,總以為月亮上有宮殿、嫦娥和玉兔。讀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月亮是一顆冷冷清清的,沒有空氣的星球,並不像我想象的哪像美麗,相反,他還有一點令人厭惡。

《十萬個為什麼》中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有趣的自然現象:海水為什麼發藍?為什麼會有地震?四季是怎樣形成的?從這些問題中我明白了許多常理,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

《十萬個為什麼》中介紹了一些小常識:為什麼地震前狗會不停地叫喚?原來狗比人類聽覺高,自然也就聽的遠,聽的聲音小,也能聽見。為什麼雨後會有彩虹?為什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讓我知道了許多“為什麼”。

“大蛇為什麼要打三寸和七寸?”書中告訴我們,打三寸,是因為三寸是蛇脊椎骨最容易打斷的地方,打七寸是因為七寸是蛇的心臟部位,如果蛇的心臟被打碎,蛇自然就沒命了。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讓我知道世界的許多奧祕,宇宙的龐大;讓我知道了科學的無窮力量,知識的無窮無盡,豐富多彩。

《十萬個為什麼》是一本很棒的書,建議大家讀一讀,你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8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假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裡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裡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裡,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這豈不悲哉?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這就是我讀《圍城》從中得到的讀後感。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9

前幾天,我讀完了文豪金波的作品《烏丟丟的奇遇》,它使我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因為它讓我知道了人間的真善美。

“有愛滋養的生命,才是鮮活、美麗和不朽的生命”是金波在《烏丟丟的奇遇》中的一句名言,剛讀到這句名言時,我還有些似懂非懂,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句話解答了兩個問題:1人生的意義是什麼?2人生的財富是什麼?這句話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當然不只這句話吸引了我,整本書同樣吸引了我,它的主要寫了:主人公烏丟丟從木偶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並在珍兒和吟老的感召下成了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真正的人,之後,烏丟丟一意孤行,不辭而別,這讓對他呵護有加的珍兒和吟老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到是,他又回來了,卻聽到學校著火的事,他一路飛奔去學校,衝進火場救珍兒,不幸的是他被燒的只剩一條腿。後來,被燒剩的腿融進了珍兒的腿裡,珍兒的腿好了,可烏丟丟卻從此化為烏有了。

烏丟丟是這麼勇敢,不顧自己會怎樣,就衝進火場救人,我連他的萬分之一都不如,有一次,我和媽媽在南潯逛街,剛走到索菲特牛排店門前,一幕讓人心酸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一位老太太要從平地跨上一節階梯,將手裡的垃圾扔進垃圾桶,可腳被階梯絆了一下,眨眼間摔在了地上,發出了疼痛的叫喊聲,我的心像是被刀子插了一下,我剛要跨上前去扶那位老太太,轉念又想:新聞上經常爆料有一些老人假裝摔倒,讓一些好心人扶他們起來,卻被他們誣賴,怎麼幫呢,失去幫她呢還是不去呢,這兩個念頭在我腦海裡爭鬥。我一狠心,算了,如果那個老太太訛我們的錢也就算了,要是爆料到電視上,我和我親人的臉往哪擱呀,我一轉頭,頭也不回地走了。說到這,我真是無地自容啊!

我非常喜歡 讀《烏丟丟的奇遇》這本書,它使我明白了:“有愛滋養的生命,才是鮮活、美麗和不朽的生命”,讓我們像烏丟丟一樣用愛來回報他人吧,世界將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0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後頗為感慨!《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於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為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訊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物件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物件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1

這本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

雖然我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著膚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

人們都瘋狂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埋沒愛情。

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

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璞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被認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出版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遭到評論屆的猛烈譴責,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是一部“奧祕莫測”的“怪書”。

直到近半個世紀之後,人們才發現,艾米麗遠遠走在人們前面。

原因在於它一反同時代作品普遍存在的傷感主義情調,而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鬱。

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詩,字裡行間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和狂飆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希斯克利夫的到來,使一個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愛的亨德雷自然會不滿,我們不必要一個小孩子去寬容,世上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寬容呢?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報復:亨德雷對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對亨德雷和林頓。

佛曰;冤冤相報何時了。

哈里頓成了亨德雷的犧牲品,伊莎貝拉成了林頓的犧牲品。

只是因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寧願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終死去,仇恨已將他完全控制。

當然,他也有愛,對凱瑟琳的愛。

彼此相愛的沒能在一起。

愛與恨之間,有時那樣遙遠,有時卻又那樣接近。

在愛與恨的選擇中,希斯克利夫不是個悲劇,無法想像,當他陷入對往事的回憶與對凱瑟琳的嚮往時,他是多麼得痛苦。

但最後的他是幸福的——當他笑著死去時——他也應該由恨而得到了解脫。

山坡上有三座墳墓:凱瑟琳在中間,一邊是林頓,一邊是希斯克利夫。

這便是對愛與恨最美的詮釋。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2

曾經有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寫了一輩子,最終免不了回到過去,寫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如同一罈成年老酒,歷時越久就越覺得醇香。

看了沈從文的童年生活不免為現在的孩子而惋惜啊!幾乎在孩子剛出生甚至是未出生,父母就已為孩子鋪好了道路。忙於掙錢的父母把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送去幼兒園,託兒所。甚至可笑的是有傳言說孩子沒有幼兒園的畢業證書不讓孩子上學。稍微大一點,有能力的家長就讓孩子上特長班,學跳舞,學畫畫。小小的年紀就肩負起父母的使命,甚至許多孩子的記憶裡只有學習而沒有豐富的”玩“的記憶。最可怕的是高中,學生的生活單調又乏味,每天五點起床,凌晨睡覺,生活範圍也僅是”教室,寢室,食堂“這樣單調的三點一線的生活。更有趣的是學生不敢在教室裡大張旗鼓的看小說,雜誌,就趁上廁所的室猛蹬一下,出來時一個個都一瘸一拐的。

不過我還甚是有幸,生活在九十年代的湘西的一個邊遠的山村。那裡現代化程度低,現代化的步伐也比其他地區慢半拍。我生活之地離邊城不遠,人們的生活差不多,在我的記憶中還是能找到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貌。臘月時,幾家人相邀一起大粑粑。年輕有力的兩人對站著用木錘使勁的錘石槽裡的糯米,一群婦女手裡擦滿黃油吧糯米擠成圓團,擺在木板上,擺滿了一聲令下,所有孩子就跳上木板死勁的踩,直到壓扁為止。

家中有個弟弟,看了沈從文的童年生活總免不了想起他。只是我那弟弟最終隨波逐流,國中沒畢業就成了無業遊民。在我那家鄉,如同弟弟經歷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他們也打架,也泅水,也偷別人家的桃兒,梨兒,逃課對他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染上賭博的惡習也不少。又一次,我和母親在田裡種菜,由於是秋收不久,田裡空蕩蕩的。幾個國中生躲在稻草堆裡賭博,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是上學的日子。當時母親就取笑道 : ”他們那也是讀書?萬一輸掉了這一星期該怎麼過?“我只是笑,”現在你該明白為什麼那是你兒子一學期在外面佘那麼多賬了吧!那也沒什麼,一代文人沈從文小時候也拿他家買菜的錢賭過博。“只是他們現在還不知且不覺,而沈從文卻是先知而先覺。有時在想:不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 ? 卻不料養的人卻是千差萬別。

過著沈從文童年般的生活,而沈從文卻走出了湘西,走進了中國文壇,並且成為中國文壇一顆耀眼之星。沈從文一路走過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他處處做個有心人。小小年紀就充滿疑問!並且自己去尋找答解,清醒的意識到”我知道的太多!所以知道的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就為的是白日裡太野!各處去看,各處去聽!還是各處去嗅聞!死蛇的氣味,腐草的氣味,屠夫身上的氣味!燒碗處的土窖湘雨以後發出的氣味!要我說出雖當時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要我辨別卻十分容易。

對於喜歡逃課的學生來說莫過於兩種:一種是成績差的,一種就是成績好的。如沈從文所說: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稀奇,最稀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們那份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 , 柳樹,果實全把樹枝壓的彎彎的!等到待我們為他們減除一份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裡,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吃它,讚美它,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埋。”偷東西本是一件可恥的事,而在沈從文的筆下卻連偷東西都如此理直氣壯,如此理所當然。沈從文的童年是許多人的童年,童年之後,卻有著與眾人不同的人生道路,生活總在捨棄與追求中渡過。他捨棄了令他一生回味的“美好”的童年而邁入新的生活,他捨棄了在軍隊中的職位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一路上,為了尋夢,在北大當旁聽生?最終成就了自己。這也許就是他與別人最大的不同。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3

在當今社會中,一個商人如果想要賺到錢,就必須努力工作,但是在幾百年前的威尼斯,有一位商人叫夏洛克,他不是靠努力工作發財的,而是專門靠放高利貸發財。這個人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這個故事是英國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寫的,它的名字叫《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_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故事的內容講的是: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好友巴薩尼奧向鮑西婭求婚,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幣。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給別人錢不要利息,影響了他的生意,又侮辱過他,所以藉機報復,在借約上戲言三個月期滿還不上錢,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債。後來巴薩尼奧的求婚成功了,安東尼奧因船失事,所以不能如期還錢,夏洛克就提起公訴,要安東尼奧履行借約,從身上切下一磅肉。

開庭審判的那一天,鮑蒂霞假扮安東尼的律師,替安東尼辯護。她用聰明的辦法,救了安東尼的性_命,也懲罰了夏洛克:法庭判決只許割肉,不準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準多一點也不準少一點,即使是一絲一毫,也要訴訟者抵命。夏洛克驚愕之餘要求撤回原訴,但鮑西婭依據法律,剝奪夏洛克全部財產,將其一半充公,將另一半判歸受害一方,夏洛克徹底敗訴。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最喜歡作者塑造的安東尼奧這個人物,他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商人的代表,作者對他是有所美化的。他珍重友情,為了朋友而向高利貸者借錢併為此死而無怨;他寬巨集大量,面對夏洛克的無恥-陰-謀,竟逆來順受;面對死的威脅,他具有古羅馬英雄那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氣概。總之,他身上具有正派,重情,溫文爾雅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為之漚歌的品質。

在我的腦海中想象著安東尼奧的樣子:頭戴一頂彆著羽毛的帽子,穿著一套具有威尼斯地方特色_的外衣,瀟灑英俊,正直熱情……

這個故事真實地告訴我們:錢財固然重要,一個人可以追求財富,但絕對不能做守財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更重要更珍貴的東西,也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感情和一顆正直仁愛的心靈。

讀《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錦集 篇14

大千世界因為書而絢麗多姿,長輩給我的書充滿了豐富的知識,每一本都象孜孜不倦的老師,陪伴著我成長,不知不覺中,我開闊了視野,懂得了道理。在我成長的路途中,書也讓我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睿智!

我愛讀書,特別愛讀班主任畢老師推薦的書,因為每一本都是她精挑細選出來經典之作。前一陣子她推薦讀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我可喜歡了,書中的故事和情節深深吸引了我。故事講述了一個神奇而又怪誕的夢遊故事!主人翁愛麗絲天真善良、活潑可愛。我最佩服愛麗絲的勇敢了,她敢去任何陌生的地方,也不畏懼任何陌生的事物。

一天,愛麗絲在草地上讀書,讀著讀著就睡著了,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在夢中,愛麗絲開始了神奇的漫遊……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後,愛麗絲在草地上追逐著一隻會說話的兔子,突然掉進了一個洞裡,於是就來到了奇妙的地下世界。在那裡他喝一口水就可以變成個小不點,再吃點東西又能變成個巨人,最後變小時,竟然掉進了由自己眼淚匯聚成的池塘裡,差點兒就淹死了。後來她遇到了總愛說教的公爵夫人、會隱身的柴郡貓、老喊著砍別人頭的撲克牌王后和一群撲克牌士兵,她又參加了一個瘋狂的茶會、一場古怪的槌球賽和一場由十二隻動物擔任陪審員的糊里糊塗的審判。直到最後與王后發生衝突時才猛然醒來,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個長長的夢……

這本故事書帶我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就像我自己也在童話中漫遊一樣。我希望自己也象愛麗絲那樣聰明、善良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