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發展社群教育,建設現代生活

欄目: 會議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2.86W

——武漢市青山區社群教育探微

發展社群教育,建設現代生活

“所謂社群教育是實現社群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社群發展的一種社群性的教育活動和過程”。從人的生存環境看,教育分為三類:學校教育——存在於學習環境,由初等、中等、高等學校提供,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組織教育——存在於工作環境,由職工的從業單位提供,通常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社群教育——存在於生活環境,由居民居住、生活的社群提供,它對社群成員具有促進素質全面提高的綜合性和促進生存能力增強、生活質量改善的人文關懷。由於社群教育具有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基本特徵,所以,它是對國民實施普遍性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最佳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開展社群教育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基於以上認識,從1999年伊始,武漢市青山區社群教育委員會在調研的基礎上,依託政企共建,資源共享的方略,整合各項教育資源,緊貼民眾需求推動開展了序列的特色教育活動,提高了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有效地促進了社群建設的發展。現將我區發展社群教育的認識和做法進行小結,以求教於方家。

一、 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發展社群教育

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社群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建立一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之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中國社會持續不斷髮展的重要手段。建設小康社會,要大力發展社群教育,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決定的: 首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指標之一是人們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國25至64歲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如1998年美國為12.7年、日本為12.3年、英國為11.9年、德國為13.5年。經過努力,到2020年,我國從業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10至11年,也只是進入高中的水平。由此可見,我們的從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發達、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實現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全民素質,必須發展社群教育。 其次,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發展,需要依託社群教育? 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資訊科技,實現資訊化,是我國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人們如果不能適應資訊時代的要求,不斷地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就可能成為資訊時代下的“功能性文盲”,我國的資訊化就可能受阻。要排除這種“文盲”和阻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只能“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而社群教育是最好的載體。

第三,為社群民眾提供教育服務是我們的責任。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率的提高,人們工作節奏加快,工作時間縮短,閒暇時間增多。與此同時,人們收入逐步增長,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在基本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以後,對文化、健康的需要就顯得尤為迫切,不僅要求有良好的社群環境,更要求有良好的社群教育。

東漢的王充說過“人有知學,則有力矣”。英國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人們提高物質、文化生活質量的力量在於知識。面對人們享受生活、健康人生的需求,作為政府,我們應該創造條件,滿足人們精神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而社群教育是滿足這種需要的重要途徑。 武漢市青山區的社群教育正是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貼緊需求,務求實效,我們首先在社群調查摸底,瞭解社群居民思想文化、職業技能、專業特長等方面的素質狀況,並通過召開社群居民代表座談會、發調查問卷的形式,徵求人們具體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此基礎上確定社群居民經過培訓教育後應該達到的價值素質目標,從而據此制訂社群學校教育培訓活動計劃、內容及開展的教育培訓形式。其中以建立“學習型家庭”為抓手的“學習進萬家”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廣大社群居民的認可和歡迎。 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需要社群教育

經濟和資訊的全球化,使綜合國力的競爭更趨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高素質人力資源的競爭。21世紀我國面臨著國力競爭的強大壓力。國家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掌握知識技術的人,這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素質,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培養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專業人員。

提高全民族素質和人力資源開發都強調每個人需要有機會發展自己,而這一發展是一個持續的、終身的學習和教育的過程,需要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銜接起來,需要把工作的、職業的培訓與社群教育銜接起來,這樣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質,才能形成高素質人力資源。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目標,其中文化目標中包括了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習型社會的學習要覆蓋全民貫穿終身,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人本身的發展,包括人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發展;二是人從學習型社會中及時獲得所需要的知識營養,在自身的素質得到提高的同時,也使建設小康社會其他目標實現成為可能。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在於學習。

形成學習型社會不是隨意提出來的,而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產物。當今世界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社會生活的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人們普遍感受到了發展、競爭的壓力,由此產生了普遍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因此構建學習型社會勢在必行。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在農業經濟階段,人們接受教育的年齡到14歲左右就可適應社會需要,大約是國中水平;在工業化時代,接受教育的年齡到22歲左右,是大學畢業的水平;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年齡段到80歲,已經基本進入了終身學習的階段。

《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自由發展的重要基礎,今天發展社群教育,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為了明天人的自由發展。

三、社群教育成為人們最佳的生存發展方式

1、學習是人的本能本性。

由於人的生理結構(大腦)和文化屬性,決定了人天生是一種學習的動物。歷經億萬年進化發展的人腦,為我們認知無限發展變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這種可能必須“有一種東西去激發、引導它們……這種東西就是學習。”學習是人類的本質屬性,正是學習和創造,讓人類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的主宰。也正是學習和創造,決定了人自身永無止境的發展和世界的飛速變革。人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在於人的未完成性。人不僅是生物人,更是社會人、文化人、學習人。人類不但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訴求,而且人的生物本能也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為一種文化的存在。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一個沒有經過文化意義上學習的人,不能稱為一個完全的“人”。學習決定人成為“人”。事實上,人必然需要一種力量來推動他從未完成狀態向完全的“人”過渡,儘管這種過渡可能永遠沒有終點,這種力量就是學習力。你是否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往往取決於你的學習力潛能的挖掘、培養和提高。

2、人的每一步發展都須靠學習實現。

在現代社會中,學習已經成為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方式,是學習讓我們體味到人生的幸福。學習化生存——最佳的生存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一種途徑,通向哲明、睿智、豐富、幸福生活的途徑。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而今邁入了以資訊化為標誌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生產的資訊化,使人類勞動具有鮮明的智慧化特徵。知識經濟是以學習為基礎的經濟,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是學習化社會。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只有不懈地學習,才能適應當今的勞動,只有不懈地學習,才能使用花樣翻新的勞動工具。在當代社會,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施展你的能力,增強你的技能,更新你的知識,而這一切均離不開學習。對於門檻低,求學方便靈活的社群教育當然是個體學習者的首選。

四、大力發展社群教育,努力構建學習型城區

學習型社會是21世紀的基本特徵。從世界範圍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浪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許多國家都先後提出要建設“學習型國家”。1991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了教育發展的“四大戰略”,其中第三項戰略就是“把美國成就為人人學習之國”,第四項戰略就是“把社會變成大課堂”。新加坡不久前提出建設“學習型新加坡”,他們在教育投入達75億新元相當於人民幣385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4.5%的基礎上,又設50億新元相當於人民幣250億元的“終身學習”基金,鼓勵全體市民終身學習,提高素質。

為什麼發達國家不惜花費鉅額資金來建設學習型社會呢﹖

大家知道,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本質是科技實力的競爭,核心是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學習的競爭。20世紀發展起來的核能技術、航天技術、資訊科技、鐳射技術、生物技術等5大尖端技術和一系列高新技術,引起了人類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有許多新知識、新技術大多數人還來不及消化,還不會運用,一批新的技術又湧現出來了。21世紀新技術的運用和影響將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因此,建立學習型城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學習型城區,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大教育觀念,在各級政府和每個公民中提倡人人學習的觀念,提高終身學習的意識。為此我們武漢市青山區在政企共建,資源共享的方略下,制訂和頒佈了“建設學習型青山”的社群教育行動方案,用制度來保障社群教育的實施;以社群居民的文化需求為抓手,開展了序列的教育活動,努力形成從幼兒園、國小、中學、大學教育到嬰幼兒、成人、老人等貫穿人的一生的、比較完善的現代城區終生教育體系,形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的學習氛圍。

青山的社群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他育與自育相結合,自育和自律相結合;提倡人人當先生、個個當學生,促進人人蔘與、人人提高,通過自我教育形式,培養社群居民主體意識,最大程度調動居民大眾參與社群活動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促進社群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啟迪民德,開發民智,學有所獲,增強實效

青山的社群教育堅持緊貼需求、服務大眾,既講道理,促進自律啟迪民德;又辦實事,釋疑解惑開發民智。如社群學校的職業技能培訓、青少年特長培訓、中老年衛生保健知識培訓、親子教育講座都是極受居民大眾歡迎的教育培訓活動,不少社群學校都有生動的例項不勝列舉。堅持緊貼需求,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開展務實培訓的做法,突出了教育的服務功能,突出了教育在社群中的地位,取得了教育實效,促進了社群教育與社群發展良性互動,更煥發了社群教育的生命活力。

2)寓教於學,寓教於樂,學有所樂,提高生活質量

文化休閒教育是受社群全體居民歡迎的活動,不論社群教育進入何種階段,學習化社群達到何種程度,社群文化休閒教育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標誌之一。社群成員雖分屬不同的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但是提高生活質量、愉快生活是其共同心願,青山區社群學校有針對性的、娛樂性的、寓教於樂的非正規教育形式和科學、規範的教育形式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求樂求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廣大社群居民參與社群教育活動的熱情,增強了社群教育的影響力和教育效果。

3)促進居民崇尚文明,熱愛知識,利於學習型社群建設

青山區以社群教育為載體,以知識科學健康文化娛樂為導向,營造學習氛圍,根據人們衣食住行、優生優育,職業技能、閒暇娛樂、衛生保健等多方面多層次需求,依託社群學校有計劃地開展“五進社群”?的活動,引導居民熱愛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覺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將知識和科技融入生活,提高個人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學習化家庭、學習化門棟、學習化社群建設。

4)增強社群凝聚力,促進人的民主意識的發展與社群發展的互動。

貼緊需求,貼近生活的社群教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居民突破傳統生活空間和封閉的生活方式,走出家門,走出門棟,走進人群,融入社群,以集體娛樂和學習活動為紐帶,在學習中交往,在娛樂中溝通。同時,開闢廣泛的民主渠道,如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青山社群教育學院網站論壇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廣泛宣傳政府開展社群教育的主張,深入到群眾中去談心、對話,及時瞭解民意,傾聽建議,使社群教育有效地為居民服務,從而增強了人們對本社群的認同感、歸依感、責任感。青山121社群在開展社群教育短短几年中,儘管社群成員貧富不一,追求各異,但通過多種形式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教化,居民的主體意識、社群自治意識明顯增強,逐步形成了“博愛,誠信,互助,寬容”的社群精神,成為營造文明、健康、寧靜、祥和的121社群生活環境的良好思想基礎,也是121社群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和動力。青山121社群教育的實踐被海峽兩岸三地的專家稱為“社群教育的典範”。2003年12月武漢市青山區光榮地被確定為全國社群教育實驗區。

人才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提高的過程,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據有關資料報道,德國有36%的家庭平均訂閱報刊4份以上,每4個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在職業學校進修,他們以“一輩子都讀書”為榮。學習、培訓已經成為德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力量,直接造就了德國發達的社會經濟。因此,我們要抓住機會,大力發展社群教育,並加以改革創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要充分調動學校和社會方方面面,尤其是社群和企業的積極性,積極地、科學地發展多層次、多型別和多形式的社群教育。

中華民族素有興學重教之傳統,正在走向強盛的現代中國人應當銘記先賢教誨,抖擻精神,融入到社群教育的大環境中,儘早將中國建設成學習型社會,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青山區社群教育實踐推展之初探》,作者:賀一丁

《學習化生存—你別無選擇》,作者:趙幼華 《展望21世紀我國社群教育》,作者:厲以賢

Tags:社群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