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條據 > 條例

國務院徵信業管理條例

欄目: 條例 / 釋出於: / 人氣:2.52W

徵信記錄了個人過去的信用行為,這些行為將影響個人未來的經濟活動,這些行為體現在個人信用報告中,就是人們常說的“信用記錄”。下文是徵信業管理條例,歡迎閱讀!

國務院徵信業管理條例
徵信業管理條例最新版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徵信業務,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資訊和個人的信用資訊進行採集、整理、儲存、加工,並向資訊使用者提供的活動。

國家設立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進行資訊的採集、整理、儲存、加工和提供,適用本條例第五章規定。

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為履行職責進行的企業和個人資訊的採集、整理、儲存、加工和公佈,不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從事徵信業務及相關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誠實守信,不得危害國家祕密,不得侵犯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

第四條 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法對徵信業進行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法推進本地區、本行業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培育徵信市場,推動徵信業發展。

第二章 徵信機構

第五條 本條例所稱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主要經營徵信業務的機構。

第六條 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設立條件和下列條件,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一)主要股東信譽良好,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二)註冊資本不少於人民幣5000萬元;

(三)有符合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保障資訊保安的設施、裝置和制度、措施;

(四)擬任董事、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任職條件;

(五)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第七條 申請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提交申請書和證明其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材料。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進行審查,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決定。決定批准的,頒發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不予批准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經批准設立的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憑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登記。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個人徵信業務。

第八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應當熟悉與徵信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徵信業從業經驗和管理能力,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並取得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核准的任職資格。

第九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合併或者分立、變更註冊資本、變更出資額佔公司資本總額5%以上或者持股佔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的,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變更名稱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辦理備案。

第十條 設立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設立條件,並自公司登記機關准予登記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辦理備案,並提供下列材料:

(一)營業執照;

(二)股權結構、組織機構說明;

(三)業務範圍、業務規則、業務系統的基本情況;

(四)資訊保安和風險防範措施。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原備案機構辦理變更備案。

第十一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報告上一年度開展徵信業務的情況。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告經營個人徵信業務和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名單,並及時更新。

第十二條 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應當向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報告,並按照下列方式處理資訊資料庫:

(一)與其他徵信機構約定並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同意,轉讓給其他徵信機構;

(二)不能依照前項規定轉讓的,移交給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徵信機構;

(三)不能依照前兩項規定轉讓、移交的,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下銷燬。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還應當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媒體上公告,並將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交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登出。

第三章 徵信業務規則

第十三條 採集個人資訊應當經資訊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資訊除外。

企業的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資訊,不作為個人資訊。

第十四條 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資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資訊。

徵信機構不得采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資訊和納稅數額資訊。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資訊主體提供該資訊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五條 資訊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資訊,應當事先告知資訊主體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不良資訊除外。

第十六條 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資訊的儲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在不良資訊儲存期限內,資訊主體可以對不良資訊作出說明,徵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

第十七條 資訊主體可以向徵信機構查詢自身資訊。個人資訊主體有權每年兩次免費獲取本人的信用報告。

第十八條 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資訊的,應當取得資訊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但是,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查詢的除外。

徵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資訊。

第十九條 徵信機構或者資訊提供者、資訊使用者採用格式合同條款取得個人資訊主體同意的,應當在合同中作出足以引起資訊主體注意的提示,並按照資訊主體的要求作出明確說明。

第二十條 資訊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資訊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資訊,不得用作約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資訊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第二十一條 徵信機構可以通過資訊主體、企業交易對方、行業協會提供資訊,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已公開的資訊,人民法院依法公佈的判決、裁定等渠道,採集企業資訊。

徵信機構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採集的企業資訊。

第二十二條 徵信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保障資訊保安的規章制度,並採取有效技術措施保障資訊保安。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應當對其工作人員查詢個人資訊的許可權和程式作出明確規定,對工作人員查詢個人資訊的情況進行登記,如實記載查詢工作人員的姓名,查詢的時間、內容及用途。工作人員不得違反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查詢資訊,不得洩露工作中獲取的資訊。

第二十三條 徵信機構應當採取合理措施,保障其提供資訊的準確性。

徵信機構提供的資訊供資訊使用者參考。

第二十四條 徵信機構在中國境內採集的資訊的整理、儲存和加工,應當在中國境內進行。

徵信機構向境外組織或者個人提供資訊,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四章 異議和投訴

第二十五條 資訊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採集、儲存、提供的資訊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或者資訊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

徵信機構或者資訊提供者收到異議,應當按照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對相關資訊作出存在異議的標註,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並將結果書面答覆異議人。

經核查,確認相關資訊確有錯誤、遺漏的,資訊提供者、徵信機構應當予以更正;確認不存在錯誤、遺漏的,應當取消異議標註;經核查仍不能確認的,對核查情況和異議內容應當予以記載。

第二十六條 資訊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資訊提供者、資訊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投訴。

受理投訴的機構應當及時進行核查和處理,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書面答覆投訴人。

資訊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或者資訊提供者、資訊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

第二十七條 國家設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為防範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發展提供相關資訊服務。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由專業執行機構建設、執行和維護。該執行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監督管理。

第二十八條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資訊。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為資訊主體和取得資訊主體本人書面同意的資訊使用者提供查詢服務。國家機關可以依法查詢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的資訊。

第二十九條 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信貸資訊。

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或者其他主體提供信貸資訊,應當事先取得資訊主體的書面同意,並適用本條例關於資訊提供者的規定。

第三十條 不從事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查詢信用資訊以及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接收其提供的信用資訊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制定。

第三十一條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執行機構可以按照補償成本原則收取查詢服務費用,收費標準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規定。

第三十二條 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適用於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執行機構。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的規定,履行對徵信業和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執行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可以採取下列監督檢查措施:

(一)進入徵信機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執行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對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資訊的機構遵守本條例有關規定的情況進行檢查;

(二)詢問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其對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事項作出說明;

(三)查閱、複製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檔案、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銷燬、隱匿或者篡改的檔案、資料予以封存;

(四)檢查相關資訊系統。

進行現場檢查或者調查的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調查通知書。

被檢查、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檔案、資料,不得隱瞞、拒絕和阻礙。

第三十四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資訊的機構發生重大資訊洩露等事件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採取臨時接管相關資訊系統等必要措施,避免損害擴大。

第三十五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對在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祕密和資訊主體的資訊,應當依法保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未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擅自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或者從事個人徵信業務活動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未按照本條例第十條規定辦理備案的,由其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三十八條 徵信機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執行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資訊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竊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獲取資訊;

(二)採集禁止採集的個人資訊或者未經同意採集個人資訊;

(三)違法提供或者出售資訊;

(四)因過失洩露資訊;

(五)逾期不刪除個人不良資訊;

(六)未按照規定對異議資訊進行核查和處理;

(七)拒絕、阻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檢查、調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檔案、資料;

(八)違反徵信業務規則,侵害資訊主體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徵信機構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吊銷其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第三十九條 徵信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規定報告其上一年度開展徵信業務情況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詢資訊的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資訊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提供或者出售資訊;

(二)因過失洩露資訊;

(三)未經同意查詢個人資訊或者企業的信貸資訊;

(四)未按照規定處理異議或者對確有錯誤、遺漏的資訊不予更正;

(五)拒絕、阻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檢查、調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檔案、資料。

第四十一條 資訊提供者違反本條例規定,向徵信機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非依法公開的個人不良資訊,未事先告知資訊主體本人,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資訊使用者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與個人資訊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資訊或者未經個人資訊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資訊,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資訊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洩露國家祕密、資訊主體資訊的,依法給予處分。給資訊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資訊提供者,是指向徵信機構提供資訊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向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資訊的單位。

(二)資訊使用者,是指從徵信機構和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獲取資訊的單位和個人。

(三)不良資訊,是指對資訊主體信用狀況構成負面影響的下列資訊:資訊主體在借貸、賒購、擔保、租賃、保險、使用信用卡等活動中未按照合同履行義務的資訊,對資訊主體的行政處罰資訊,人民法院判決或者裁定資訊主體履行義務以及強制執行的資訊,以及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其他不良資訊。

第四十五條 外商投資徵信機構的設立條件,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

境外徵信機構在境內經營徵信業務,應當經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施行前已經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個人徵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本條例施行前已經經營企業徵信業務的機構,應當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3個月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備案。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自20xx年3月15日起施行。

徵信的型別有哪些

1、按業務模式可分為企業徵信和個人徵信兩類

企業徵信主要是收集企業信用資訊、生產企業信用產品的機構;個人徵信主要是收集個人信用資訊、生產個人信用產品的機構。有些國家這兩種業務型別由一個機構完成,也有的國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機構分別完成,或者在一個國家內既有單獨從事個人徵信的機構,也有從事個人和企業兩種徵信業務型別的機構,一般都不加以限制,由徵信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決定。美國的徵信機構主要有三種業務模式:

(1)資本市場信用評估機構,其評估物件為股票、債券和大型基建專案;

(2)商業市場評估機構,也稱為企業徵信服務公司,其評估物件為各類大中小企業;

(3)個人消費市場評估機構,其徵信物件為消費者個人。

2、按服務物件可分為信貸徵信、商業徵信、僱傭徵信以及其他徵信

信貸徵信主要服務物件是金融機構,為信貸決策提供支援;商業徵信主要服務物件是批發商或零售商,為賒銷決策提供支援;僱用徵信主要服務物件是僱主,為僱主用人決策提供支援;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徵信活動,諸如市場調查,債權處理,動產、不動產鑑定等。各類不同服務物件的徵信業務,有的是由一個機構來完成,有的是在圍繞具有資料庫徵信機構上下游的獨立企業內來完成。

3、按徵信範圍可分為區域徵信、國內徵信、跨國徵信等

區域徵信一般規模較小,只在某一特定區域內提供徵信服務,這種模式一般在徵信業剛起步的國家存在較多,徵信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大都走向兼併或專業細分,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徵信隨之逐步消失;國內徵信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最多的機構形式之一,尤其是近年來開設徵信機構的國家普遍採取這種形式;跨國徵信這幾年正在迅速崛起,此類徵信之所以能夠在近年得以快速發展,主要有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原因:內在原因是西方國家一些老牌徵信機構為了拓展自己的業務,採用多種形式(如設立子公司、合作、參股、提供技術支援、設立辦事處等)向其他國家滲透;外在原因主要是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各國經濟互相滲透,互相融合,跨國經濟實體越來越多,跨國徵信業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跨國徵信這種機構形式也必然越來越多。但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文化背景不同,跨國徵信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