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檢閱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78W

檢閱教學反思 篇1

《檢閱》一課講述的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檢閱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在講授這一課時,我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句重點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觀眾為什麼說這個小夥子?這些小夥子真棒!在交流的過程中,抓住文字的重點字詞去突破,如寫博萊克真棒,抓住“忘記自己在拄拐”、“緊跟”、“保持一致”、“睜著大眼睛”這些詞句,體會到一個殘疾孩子博萊克走得非常投入,很有精神。再通過內容補白,想象博萊克為了這一刻,他曾經怎樣做?解決了課文學習的重點,學生比較順利地體悟到他的堅強、自信、勇敢。在體會這些小夥子真棒時,前後勾連,理解在作出決定前隊員們複雜矛盾的心理,感受隊員們美好的心靈。

為了讓學生理解博萊克的自強、自尊、自信這個教學難點,我尋找文中的空白點,讓孩子們展開合理的想象。然後我動情地說道:“一個殘疾人能夠走得和正常人一樣,他該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讀到這裡,我彷彿看到——”學生很多都理解成想象當時博萊克走過檢閱臺的情景,這時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搶著說:博萊克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練;博萊克練得都忘了吃飯;博萊克練得受了傷,但他仍然堅持練習;他一定想著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孩子們已經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師便不需要再作什麼分析了。學生就這樣一步步真正理解博萊克的自信、堅強!

檢閱教學反思 篇2

課文《檢閱》講述的是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節的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一致喝彩。

這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非常突出。特別體現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上:剛開始,大家都很猶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樣解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參加檢閱這個難題。因為明顯的,如果讓博萊克去,很有可能會使他們的隊伍受到影響,會讓他們的集體受到影響。又想使自己的檢閱隊伍整齊劃一,又不想傷害大家的好夥伴博萊克這讓大家左右為難。最後隊長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並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動自豪,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變化過程。從中,一群善良、純真的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課文洋溢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作為殘疾人,也應該像課文中的博萊克一樣,自尊自強。

檢閱教學反思 篇3

“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模式它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能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並且很好的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方式落到了實處。

因此,整堂課的教學我都是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進行的。如在課文的開始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2)標出自然段的序號。(3)再讀課文,想一想文中的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間:3-4分鐘)文中的主要環節,重點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1、自由朗讀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檢閱隆重的語句。

2、把博萊克的表現用“—” 畫出,體會他的心情,加上批註。

3、自由朗讀第2至9自然段,用“—”畫出能說明他們很為難的詞、句。

4、小組交流討論,兒童隊員為什麼會為難。

由於此次是初次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進行的教學。教學中也有不足、疏忽的環節。如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小組討論的興趣不是很濃,對這種學習方式還是運用的較少,有的學生覺得很陌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學生講清合作學習的方法、目的。多練習,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4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向我們描繪了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使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為一體,讓讀者充分領略火燒雲這一自然景物的絢麗多彩。用詞準確,描寫生動逼真,想象豐富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因此,瞭解課文怎樣描寫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積累材料,大膽想象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一、資訊科技與課文的較好結合。

直觀教具照片,增強了閱讀興趣,從看照片感受課文內容,理解詞句,做到了現實生活與教材聯絡的橋樑作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不斷提高閱讀效果,同時培養了閱讀能力。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與教師角色的轉換。

語文的閱讀教學有四大任務: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練習表達。在重點段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從整體上升到整體的教學模式,首先通過“兩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從整體感知,輸理文章思路;通過小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自主精神;通過品詞品句、“看誰說的顏色多”的小比賽來積累語言;通過句型練習和拓展想象發展口頭表達能力。最後,迴歸整體,用一詞去概括火燒雲的特點,並設計“當小配音員“一環進行鞏固。

在教學《火燒雲》這篇課文中,我覺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幾點,值得我以後在教學上要注意的。第一,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第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檢閱教學反思 篇5

今天講《林黛玉進賈府》,一節課的時間圍繞四個問題講了第一段。

第一是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林黛玉進賈府的路線圖是比較清晰的,學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謂的路線圖應該是由一些時間和地點的節點構成。“棄舟登岸”後由東向西先後經過“寧國府”—“榮國府”—“西邊角門”—“一射之地”—“垂花門”—“抄手遊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間廳”—“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理清這個路線圖對於把握本段的內容是有重要意義的,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應該是第一步,只有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去“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進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過哪些手法來展示寧榮街與賈府的繁華富庶。這屬於寫作技巧的問題,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中並非單純地平鋪直敘,往往會運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現。比如“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便使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幾個三等僕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襯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與性格特點。《林黛玉進賈府》初步展示了賈府的環境特點和幾個重要人物,特別是林黛玉的性格特點。而第一段有句話非常關鍵,學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點原因,一是寄人籬下的特殊心理狀態,二是她印象中與親眼所見賈府的與眾不同給她的心理壓力,三是她的性格特點。而性格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與她相同處境的薛寶釵並不會這樣,劉姥姥也不會這樣。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種怎樣的性格特點,就得注意“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為只是怕人恥笑,這應該說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個方面是自我意識強,自尊心強。

檢閱教學反思 篇6

本單元教材以“動物”為主題,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要求學生能聽懂並準確運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重點掌握詞彙like, animal, cute, fat, cat, dog, panda.。

Story time板塊是單元的核心內容。該板塊以一節自然課為場景:Mr Green在桌子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玩具,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孩子們互相談論起自己喜愛的動物,由此呈現了本單元的句型。在匯入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已知,利用brain-storming遊戲鞏固已學的動物類單詞,啟用學生的思維。接著讓學生觀看課文背景圖,得出對話的人物、場景、事件。然後播放教學光碟整體輸入story,讓學生勾選故事中提到的主要動物,然後細讀課文找出文中人物最喜歡的三種動物,引導學生逐層理解課文意思。在朗讀過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符號標註,爭做"Super tape",看誰讀得最像錄音,特別注意一般疑問句的朗讀時要用升調。然後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模仿朗讀及表演,利用真實場景進行小組會話表演,重點指導學生在小組表演的時候讓其他同學養成傾聽的習慣,培養學生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課後,我讓學生上網瞭解“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name?”,舉出其他動物類單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今後的教學建議:

1. 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及時連結舊知,有效複習學過的祈使句,以達到溫故知新。如本課的場景是自然課,但Do you like …?句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以用來談論顏色、玩具等

可以創設其他場景拓展操練。

2. 儘管在教學句型Do you like…?時已經重點強調過like跟可數名詞複數形式後面要加s,表示一類。但還有一部分學生老是遺忘,要加強專項訓練。

檢閱教學反思 篇7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臺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說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說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說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說話,說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說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說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說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凶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檢閱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較、畫相等的角。依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從提高學生數學興趣入手,讓學生經歷同化新知識、構建新意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驗,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

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課時認真把握了以下幾點:

1.首先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匯入問題的設定,達到對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複習的同時引入角 的比較,引人與新知識的講解融會貫通,一氣呵成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的能力,用類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

2.在角的形象比較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

3.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著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4.作圖的摺紙操作應作為一個補充知識,不必強求知識的記憶。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動,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在畫時,畫相等的角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畫應是老師必須給予提示與講解的,特別是如何放角的頂點與邊。

6.角平分線的知識是一個幾何中的重要知識點,雖然在此不是重點,但在教學中,老師不能放鬆,而是要加強講解。

上課時採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景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公園導遊路線圖引入角的大小比較。

(2)利用課件,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展示疊合法的操作。

(3)回憶用度量法,使學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的一般方法。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與差的運算。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髮現角平分線,並歸納角平分線定義

(6)典型例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本課,自始至終滲透著實驗、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新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學習慣。

檢閱教學反思 篇9

我自己知道這節課遠沒有平時的課堂那麼活躍激動,學生有點緊張,害怕說錯。第一次面對很多人聽課,不放鬆。由於學生的緊張,造成主持人的一些被動和需要啟發帶動和鼓勵,鼓勁。可能平時的上得更理想。

不足:

1、教室佈置環境未改善。(這是我無能為力的事情)

2、最後的課堂檢測方式應該多樣法:如卡通法、小黑板法、手寫答案法。(能辦到,只是第一堂還沒有多想)

3、師說話內容和時間還應消減,讓學生更自在。(能。可有的學生無法明確和模稜兩可的概念,師必須給其明晰的答案,要消減還真不容易,學生的思想基礎和文化素質還沒有那麼高)

4、比賽記分是否在黑板上公佈記分(意見不統一,組員認為可以調動學生答題和學習積極性,而組長反對,認為上課是學知識的課,不能變成打分課,浪費精力和時間。我認為可以偶爾為之,不要常常這樣)

檢閱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並運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自我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但靜心思考,本節課尚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現對本節課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幾點成功與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題引入較自然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線段長度的比較》方法,所以上課時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然後讓學生比較三邊的大小,因為有了上節的基礎,學生能很快的比較出三條線段的大小。緊接著我又提出:我還想知道三個角的大小關係,怎樣比較這三個角的大小呢?這樣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課課題。

2、多次運用類比思想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有線段大小比較做鋪墊,角的大小比較方法學生理解得很好;由於對線段和差符號語言強調得很到位,學生 在真正明確了線段和差的意義的基礎上,模仿來說角的和差語言,自然順理成章,不成問題;聯絡線段中點定義,學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線概念。然後,模仿線段中點的符號語言,得出角的平分線符號語言。

3、運用電化教學

教學設計中部分環節運用課件展示的益處很明顯,學生一目瞭然。如:疊合法的操作過程;畫一個角的角平分線兩種辦法;三角板拼畫角等,都起到了教學設計中預期的效果。

4、懶教師,勤學生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懶”一些,學生應該“勤”一些。在講如何畫一個角的平分線時,由於課前已讓學生各自準備了一張半透明的紙,讓學生在上面任意畫一個角,然後自己摺疊,從而探索出摺疊法。還有在探索用一副三角板可拼出多少度的角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前面講解過細,導致一節課的四個目標只完成了三個。

(2)由於小組合作學習放不開,導致探究活動作用降低。

“三角板拼圖”,學生沒有預想的那麼積極,而且明顯對小組合作比較陌生,,且時間有點倉促,學生探索與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課件彌補了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較好地總結出了規律。

結合這節課暴露出的問題,我會做如下的改進:

1、引領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自學落到實處,真正解決自己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

2、教師先解釋一下線段中點符號語言中各線段含義,再讓學生得出角的平分線的一些符號語言。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會有收穫和遺憾的。我要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提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為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累經驗,以便儘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

檢閱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在識字、讀書的同時,吸引學生關注科學,愛科學,學科學,引發孩子們研究、探索的慾望,既動口,又動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門,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佔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歎。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採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並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本課的教學,我改變了初衷:本以為學生脫離了農村和農業,其實是我們沒有真正引導他們接觸和認識農業及農業技術,而真正脫離農業的恰是我們自己。我想:如果我們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盆景花卉,學生更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12

人們常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但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都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就家長包辦的生活。根本就沒什麼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鍊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於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後,我首先佈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麼,然後小組內發表演說。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沒一個不喜歡的。尷尬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學生的感情態度嗎?我的這種做法是多餘的嗎?其實,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並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為活動,但這種行為不能持之以恆。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堅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恆的做事毅力。這麼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13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一、 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提問而“變”。

在教學《醜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醜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匯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說:“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醜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醜小鴨以後的命運會如何?後來大家喜歡醜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說“想知道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

有的說“醜小鴨為什麼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說“醜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說“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瞭解了醜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

當學生說到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哇?”學生說他的樣子醜,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

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說,他根本不是隻鴨子,是隻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醜小鴨顯然不是隻鴨子,那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裡?”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說,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裡;有的同學說,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說,是因為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檢閱教學反思 篇15

講完這節課後我及時的進行總結和反思,感覺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有幾點值得肯定:

1、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環境,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記者採訪,演歷史劇等活動來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歷史,讓歷史更貼近生活,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交流中分享知識,在思考中品味歷史。

2、設定探究性問題為歷史課增添思維美的色彩。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造的契機。對“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設計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有郊激法了學生思維積極性,課堂教學的氛圍也顯的更加活躍、和諧。

3、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師生共同對明清反擊侵略鬥爭的性質和意義進行探討,很自然地完成了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了新課和三維一體的目標。

檢閱教學反思 篇16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說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說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說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說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為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說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字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為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著“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為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字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說,“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為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為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為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為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說”。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說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才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為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說,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著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字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為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為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17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解最簡單的方程的方式是這樣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時覺得很好懂,但是現在五年級課本上是這樣的: x+5=8,x+5-5=8-5,x=3。看起來比較複雜。開始接觸到這個課程時看到教材例題中的解法感覺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新課程的“解方程”教學要“繞遠路”?如果單單從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方程來看,第一種方法無疑是簡單易懂而且步驟少,而第二種方法就相對複雜了。那教材這樣改的目的是什麼呢?深入研究教參後我體會很深,明白了新課程數學教學要 “瞻前顧後”的道理。

新課程的改革,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絡,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子號弄錯的現象了。所以雖然複雜,但是更容易掌握。

檢閱教學反思 篇18

記敘了爸爸與川川在爬山途中與地質勘探隊員交流的所見所聞,間接地揭示了神氣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的故事。本篇課文語言簡潔,以對話貫穿全文,將地質知識融於課文之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兒童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通過課文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從小關注科學、探索自然的意識。

因此我在教學中著力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指導,特別要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通過抓標點符號(!、?、……)、語氣詞、重點詞朗讀,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讓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研究、探索的願望。比如:1、叔叔告訴川川岩石上有圖畫的句子: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抓住“小魚”一詞理解叔叔開心的心情。平時我們看到小魚,都會很開心,因為小魚很可愛。今天我們在哪裡看到小魚呢?(在岩石上)除了開心的心情,叔叔的心還帶著驚奇、感到意外,特別的高興。2、叔叔講到岩石書用處時:它能告訴我們,哪裡埋著煤礦,哪裡藏著鐵礦……省略號代表還有什麼呢?還有什麼寶藏呢?拓展學生的思維,有的說是鑽石、有的說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感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這節課比較重視雙基,有改句式、填空題。特別是填空小練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幫助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將剛的知識鞏固。比如:講完到岩石的字時,出示小練習:岩石上,( )、 ( )、( )都是字呀!出示:雨痕、波痕、礦物3幅圖,先出示圖,再出示名稱。講岩石上的圖畫時,練習題一樣。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比較完整,但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不夠自然、流暢。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較少,課堂的語言不夠精煉。在今後的日子,我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謝二年級的老師們,特別是廖老師和李老師,在教學和業務工作中,她們常常指點我,讓我學到知識、積累了經驗。

檢閱教學反思 篇19

上週我在八年級年級聽了張雲雁老師一堂課,課題是《孫權勸學》。語文老師都去聽了她的課並提出了各自對這堂課的意見,聽評課之後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為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於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並能對自己今後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

經過聽課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課改課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教學設計>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就各有特點,二班學生喜歡活躍、互動的學習方式,遊戲、競賽用於他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學生則不善表現,好獨立思考,這時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就更加適合了。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講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

檢閱教學反思 篇20

課文記敘了小鹿在家門前種了一叢玫瑰,因為腳受傷而沒有看到玫瑰花開的境象。但聽到了黃蓉和微風的感謝後,又非常高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快樂。在寫作特色上,本課從不同角色的角度進行描寫,安由淺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內容。故事的表層,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巧合中表現出趣味,從而也蘊含著美化環境的意義。(結合3月12日植樹節讓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突破文字深層意義。)

本人在教學本課的思想上,力求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從讀中感悟課文中所蘊涵的情感。”以“讀為主線”採用不同的方式讀,個人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範讀、表演讀等。力求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以“讀”達到教學目的。(“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會幸福;給予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這是本課的難點)

結束本課後,本人認真反思與探討了本課教學的成敗,從表層看還是成功的。具體遵循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一、 本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情感變化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感悟為手段”的新課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讀中,以具體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出小鹿的玫瑰花所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樸素哲理。

如、在這一環節中,本人用“引讀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知敘述情節的順序與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自然段裡表示時間的詞句和表達心情的詞句,作為引讀的詞句。(“春天到”“過了些日子”“小鹿高興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讀。從讀的層次上,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從讀的形式上,根據學生實際,課文的特點及教學目標,分別採取了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表演課本內容等。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如、指名錶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創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細心地揣摩小鹿沒看到玫瑰花的心情,從中感悟“惋惜”一詞的含義。接著又是“黃鶯”“微風”的出現,體會小鹿心情變化。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角色體驗,體悟到小鹿前後心情的強烈反差。同時,文中“弟弟”的兩次說話具有拓展性,“既源於本義,又高於文字”引導學生紮實而靈活地訓練。)

三、分角色朗讀,表演讀去激發學生興趣,去啟用學生思維,這是深化閱讀的有效“靈方”(從動作、表情、語氣等方面進行評價)“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語言”是實實在在的閱讀感悟過程。

四、拓展實踐。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寫法”(作者通過“惋惜”與“高興”前後對比,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當小鹿一朵花也沒看到時,鹿弟弟惋惜地說:“這玫瑰你白栽了。”與“當聽到……說:“你的玫瑰沒有白栽。”)指導學生練習寫話時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適當簡介對比的種類“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橫向對比”是指貶低一個,褒揚另一個。“縱向對比”是由於時間的變化而形成對比。本文就屬於縱向對比。(緊抓課後問題,共渡難關。如、為什麼說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呢?)

通過以上教學思想,課堂氛圍很好,學生的學習情緒濃厚,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渴求獲知的慾望,作業效果較為理想,本人認為本課的教學是務實的。

總之語文是“情感劇本”只要你去認真探究,教學是不需要“專業的課程模式”的打造,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理念。

檢閱教學反思 篇21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裡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