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端午日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4.08K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

《端午日》這篇課文篇幅不長,才700多字。

端午日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全文從敘事詳略的角度來看,文章第一節的“賽龍舟”是詳寫,第二節的“捉鴨子”是略寫。所以,第一節是教學的重點。

為了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這課的教學改成了旅遊課。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積極配合。文章的重點是“賽龍舟”的場面,要求學生體會文中動作描寫的作用,學習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實寫、虛寫結合的寫法。我在教學中將這一塊講得倉促了些,學生的理解可能還不是很到位。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2

《端午日》這節課是由實習老師上的。在上課前看了看實習老師的教案,發現她的教案缺乏板塊性,而且問題比較瑣碎,幫助她重新確定了教學板塊後,整個教學設計基本上達到了常規水準,但是在問題設計方面我並沒有發現過於明顯的亮點,只是可以保證實習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完成這些教學任務。

在上課的過程中,亮點出現了。當老師丟擲一個情境設計:讓學生擔任現場解說員,根據文中對賽龍舟場景的描寫,組織一段解說詞。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課的話,我可能不會讓學生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因為去年我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使用了這一設計,但是學生在解說的時候變現並不是很突出,語言詞彙比較貧乏,而且學生過於依賴書本,並沒有大膽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卻在學生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平時我所教的這些學生在解說的時候表現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幾位學生表現異常搶眼,完全打破了他們在我腦中的常規印象。這個時候我非常慶幸當初我在看到這個環節的時候並沒有向實習老師提供我以前的慘痛經驗,現在才能感受到學生們潛在的魅力。

同時也讓我認識到有時候並不是我的設計存在本質上缺點,而是沒有在正確的環境中使用,這也讓我清晰地瞭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3

端午日是我國由來已久、家喻戶曉的民眾的節日。全文僅用700字,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划船競賽和趕鴨競賽的生動場面。

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我也從湘西人民的質樸生活中體會到很多。沈從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學成才卻能成為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說《邊城》中,為人們展示了湘西婚喪嫁娶、端午節龍舟競賽等有特有的風俗畫、人情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功底。

匯入新課,學生在說我國的傳統節日時說出了五一節、國慶節、聖誕節等,我及時予以了糾正。令我比較欣喜的是我們班的嚴春同學竟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而且強調了是七夕,讓我不得不仰視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視野看來比較開闊,在後來的搶答中也得到了體現。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4

本次體育課我安排的內容是蹲踞式起跑和小推車接力賽。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學生積極的學習,所採用的引導、鼓勵、表揚、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共同參與。從整體看課前的教學目標,計劃、教材的選用、設計,還算比較成功。

在教學中採用教師先示範,然後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起跑。結果,大部分學生起跑動作很慢。只有個別學生的爆發力好一點,跑的相對來講快一點,但也只是在那猜口令。究其原因,一是由於的動作不熟練而造成的;二是不會做專門的動作練習;然後我便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加以練習,先是兩人一組相發令練習,接著三四個人一組,一人發令,其他人一起起跑,比一比看誰的起動速度快。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問題後,及時糾正,並讓動作標準的學生到前面給同學做示範。最後我採用了蹲踞式起跑三十米練習。我發現通過小組練習使同學很快的掌握了起動腿和起動線的距離。並且起動速度也相應的有了提高。

在遊戲部分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在小推車遊戲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不怕困難的精神,好多同學由於上肢力量的缺乏,走到一半就支撐不住了,但是他們在全組同學的鼓勵下,還是咬牙堅持住了。

總之,通過本節課學生對蹲踞式起跑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基本掌握動作方法,但由於蹲踞式起跑是個技術性較難的動作,在以後還需加強練習,尤其是起動後重心提的太高還有待於改進。

在本節課中發現注重學生三基的培養很重要。

教師通過講解、示範、指導;注重學生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讓學生知道什麼而且更要讓他知道為什麼;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基本技術、技能的學習,是直接關係到動作質量的好壞,國小體育教師的技術、技能,對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至關重,所以加強教師自身素質也不容忽視。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一下幾點:

1教師的語言應接近學生的年齡,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紮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強組織紀律,加強課堂的組織。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不斷的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5

以前老是認為一節課順利按教案完成的課才是成功的好課,但是一年多的課改實踐,使我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閃光的金子》一課更使我認識到一節好課的評價在於課堂的生成多少,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滿活力。蘇教版第四冊第16課“閃光的金子”寫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講述了水電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崗位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熱心為附近居民排憂解難的動人事蹟,讚頌了徐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每上這種課文,學生們大都會無精打采,對課文內容提不起多大興趣。雖然徐虎就在不遠的上海,新聞、各類報刊上也都有他的報道,可孩子就是孩子,總對那有趣的寓言、知識性的童話或是描寫美麗景色的課文感興趣。

課上了大半進入了尾聲,師總結要讓學生從事例中體會到徐虎全心全意、熱情為他人服務的那顆像“閃光的金子”般的心。雖然根據自己的教案進行教學學生是能聽懂的,能答上來的,但也只是浮於表面。正在我要要想個好方法聯絡生活實際總結全文時,坐在第二排的一個男生嘔吐了起來,邊上的幾個學生在同一時捂起了鼻子,我看到這情況說:“某某同學身體不好,請大家諒解!”這突發情況我備課時可沒備到,這本來就不是能預設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這堂課,在講到最關鍵地方。我抓住這一生成,不緊不慢地說:“今天課上我們認識了全心全意、熱情為他人服務的全國勞模徐虎,那我們是不是也該用行動表示一下呀?”話音剛落,刷刷刷,不約而同舉起了大約30幾隻小手,有幾個嘴裡還叫著:“我來,我來,我去拿些沙子來。”“我來拖地。”我感動極了,沒想到效果這麼好,大家這樣積極。我隨意點了3個男生,我把他們稱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馬上笑開了,笑得他們怪不好意思的。他們利索地開工了,只一會兒工夫就把地面搞乾淨了,可見他們平時也是樂於為班級、為他人服務的好孩子,不然沒那麼麻利。在3個“小徐虎”工作時,我便在一旁抓住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總結了課文,並鼓勵學生要像徐虎學習,像身邊的“小徐虎”學習。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6

1.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音樂畫面,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引入病從口入的意境之中。

2.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感知慾望,注重誦讀。通過引導學生飲食的安全,領悟講究衛生的重要性。

3.通過自主、合作、探研的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現一學生為主體的位置。

4.設計一些有一定開放度,能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創造力。

多媒體教學活動是個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能較好的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運用動態、聲音、動畫等效果能增強幼兒學習的記憶力,對智障兒童而言利用多媒體進行認識教學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在對這教學內容《病從口入》的使用上利用不同的多媒體器材進行適當的相互整合,互補之間的不足之處,結合智障學生 特點設計課件,使整個活動更加的豐富。

生活語文教學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目標的一門課程。課文《病從口入》選自上海浦東教育出版社實用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根據本班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有限的學習能力,我對課文進行了部分的改編,讓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篇課文共分為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認知識字課。第二課時是寫字課。第三課為室外實踐課。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7

優秀的古詩大多語言凝鍊含蓄,意境深邃悠遠,有著無限的魅力,是陶冶情感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古詩,以增強自身語言文字修養。但是一直收效不佳,總感覺學生在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覺自願地愛上古詩。所以藉著這次上組內教研課時,我把握機會上了古詩《絕句》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美,從而真正愛上古詩。

《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詩歌以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氛圍。全詩一句一景但又合而為一,通過景物完整表現了詩人複雜細緻的內心活動。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理解詩意然後再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詩歌的色彩美,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感受詩歌的結構美、對偶美,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鳴翠柳——上青天”等。

另外還要感受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短短四句詩,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這麼美好的畫面,怎能不讓學生好好體會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出示一組春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個詞或是一句話來讚美春天,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這樣自然而然地將他們引入詩境。

其次,在講解詩意時,我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賞析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用講故事的形式融入詩人的生活,體會詩歌的意境。

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先出示兩個黃鸝在翠柳之間鳴叫的畫面,想象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這天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這樣把四句詩歌融入畫面,融入故事,學生的眼睛始終跟隨著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在觀察,在體會,自然而然自己也就彷彿置身於其中,也能夠切身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情感了。

另外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情感,我還挖掘了文字的空白點,把詩歌的創作背景滲透給學生,並結合《春望》、《草堂》這兩首詩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和杜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

最後,就是讓學生反覆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昇華情感,讓他們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盪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不過,在教學時感覺自己還是提點過多,應該多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品味,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只要當好一個領路人就足夠了!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8

教要教的有效那就要教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我課堂教學設計追求的一種理念。在備課時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大膽嘗試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裡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啊”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啊”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生字的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加偏旁的方法識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生字、利用想象字意的方法識字、利用聽讀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這不僅僅是教學生字,更是一種識字方法的教學。

在指導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動筆標標畫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辨析多音字(多音字“著”的教學,同時在這裡也應該感謝劉越同學的默契配合,當指導學生讀zhe時,當然就不是詞語“著涼”了,她非常默契的用課文紙將“涼”字擋了起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等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些學習的方法便會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先讀帶有拼音的文字,然後讀老師寫在楓葉上的沒有拼音的信,再到學生利用板書的提示敘述書信內容,再要求學生將相關的詞語貼上到相關小動物的後面,學習的要求難度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課堂上的發展也在一步一個臺階的提高。如在學生(張海林)張貼“好朋友”一個詞語時,學生已經理解到了不能貼到任何一種小動物的後面,該同學都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貼完了才發表自己的建議將“好朋友”一個詞語貼到中間。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學生的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紮實有效,學生能力的提高也是實實在在,因此課堂是紮實的。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9

《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絃,感情深刻強烈,課堂上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教學中,我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學生很容易通過自讀自悟來體會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引導學生尋找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美妙幻想,與現實的冰冷對比解讀中,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在感情朗讀中深化孩子的認識,勾起情感深處的同情,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

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悽美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大年夜裡天又黑又冷,下著雪,當我們和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的時候,而這個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了暖和自己,一次次擦亮手中的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暖和的烤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祥的奶奶,直到跟奶奶一起飛走。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嘴角還帶著微笑。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深深地牽動著我們的心,美麗善良的小女孩凍死街頭卻無人問津,可見當時的社會是多麼冷漠,勞苦人民的生活是多麼悲慘!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0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緻。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說:“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著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1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物的文章,描繪了晚飯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者準確地用詞、生動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為一體,抓住火燒雲顏色、形狀極多和顏色、形狀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雲,體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啟發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大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在本組中是精讀課文,而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作文材料。這就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作文材料的。全文分為三大段分來寫,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天上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火燒雲下去時的情景。 本節課我帶領學生通過對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學習,體會了作者描寫這一幅絢麗多彩的晚霞畫卷,展現了大自然的瑰麗景象和看到火燒雲的喜悅心情。課中我抓住“多、變”的特點,根據聾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採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受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找一找等活動,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在分析、對比句子的異同中,加深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句子好在哪兒,有效地為突破難點。 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具體進行教學的:

(一)、運用多媒體視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訊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著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四)、加強練習,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1、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一學生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一學生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另一學生又說:“用了‘燒’字。他跟‘著了火’相互照應。”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裡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2、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著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3、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著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4、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一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學生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訊錄象在匯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不足之處:

一、複習階段我讓學生說說每個段落大意的意思,加大了難度,學生沒能回答出來。這就讓我感到問題的提出要有階梯式,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是比較重要的。

二、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整節課,讓聽課的老師和我也感覺得老師總是牽著學生來走。缺少了讓學生來討論、質疑的時間。

四、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課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現,可以在課堂上點明一下在寫作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做。

五、拓展延伸的教學還應該深入一些。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2

聞一多是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名字。最初我對他的認識是很淺顯的,我甚至只知道他是一個詩人,後來參加革命了,至於他是怎樣做學者,怎樣做革命家,怎樣做大寫的人,直到今天領著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才從心底裡認識了這個不一般的人物。對於這個人物,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想談談我的理解。

按照常規教學思路,讓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講了人物什麼內容,那麼這個課堂是一個死氣沉沉的課堂,沒有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人物不夠立體,不夠有血肉,不夠有感染力,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沒有挖掘出來。學生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課本上的知識,而沒有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上的共鳴。

所以我覺得深入理解文字,挖掘文字內涵,對於閱讀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教師首要做的是深入理解文字,確立閱讀要達到的目標,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教學設計上要做大膽的創新。過去的那種介紹作者,歸納段落大意,說說思想感情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介紹聞一多做學者時,要充分理解他為什麼要做學者,他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他為了完成這個目的具體是怎樣做的,他做學者的態度如何,我們能否做到他那種實實在在做學問的態度,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感受人物的不平凡之處。既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積極性,也能實現閱讀的目標。否則,僵死的接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特別是分析他做學問的態度,嘔心瀝血,兀兀窮年,足不下樓,夜不入眠,這種一絲不苟刻苦勤奮的態度,如今的我們何人能及呀!我們真的應該找找差距,緊跟先烈。

對於做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我們則可以聯絡中國的時代背景,結合他的《最後一次演講》,切身的去感受他所經歷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常規學習他做了哪三件事,課本上給予我們的東西實在是太少,而要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學生去了解他那樣一個偉大的人。僅僅依靠課本遠遠不夠。課堂應該是一個洋溢著生命激情充盈著幸福體驗的課堂。應當有利於學生的感情世界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不斷得到陶冶和美化。因此作為教師要汲取廣泛的知識,深入挖掘聞一多這個人物本身蘊含的人格魅力,從而讓學生和你一起全身心投入,以情動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事實證明學生在缺乏情感感染的環境下,是很難從英雄人物身上,得到啟示和激勵,更難在情感美的陶冶裡,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的。

同時對於匯入課題時,我建議採用一些偉大人物讚頌聞一多的話匯入課題,比如:朱自清曾寫詩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瞭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燬了自己!遺燼裡爆出個新中國!冰心:“聞一多的死是一首偉大的詩,他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最偉大的詩篇。”周恩來:“魯迅和聞一多,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周恩來,鄧穎超:“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董必武,李維漢:“我輩猶生 變悲哀為力量公等不死 繼傳統有人民。”

最後教師設計“感動中國”活動場景,讓學生為聞一多寫一段頌詞,從另外一個角度,形成更高更深的理性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悟、評中充分發揮思維,充分鍛鍊能力。

總之,一個好的課堂,就是讓每一個生命都能迸發出新的活力,讓每一個智慧都能閃爍出新的光芒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3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外聘教師公開彙報課活動,通過我精心的準備以及劉老師和全組同事們的熱心幫助,我順利完成了這一活動,並

且有了很多收穫,現在就這節課做以簡單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型別,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通過對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

在匯入部分,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利用CAI課件演示:公雞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處理教材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 、說、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

這一課的難點我通過課件這一直觀工具解決。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課堂的拓展部分,我訓練學生整合資料,仿寫詩歌。課前,我佈置孩子們收集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為仿寫詩歌,做好了素材準備。在品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這首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和寫作形式,抓住這個訓練點,運用課前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編寫詩歌。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語言。再用課件出示向日葵、驗資、彩虹等大自然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然後我展示自己編的詩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時我引導學生當小詩人,根據收集的資料模仿詩歌編一編。在小組內學生自由暢想,不一會兒充滿童趣的詩歌從他們口中誕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並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後,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

通過講這節課,我有許多的收穫,並且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捨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慶賀的。同時,我認為課堂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辦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將教學互助、教學互長真正落到實處,我堅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4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著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定“讀詩—說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說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定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說”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裡,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字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字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字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字語言的學習缺少文字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5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說是乾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並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匯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複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通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櫃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演算法:(1)12+12+12+12=48,(2)畫圖(3)口算(4)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演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後最後得出列豎式,並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演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裡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裡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演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鑑、反思,達到演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6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收放有度,處理好講授與探究的關係。

講授與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與發現對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學習方法。在數學知識領域,有許多內容是人為規定的,這時教師就要發揮“傳道”的作用。比如本節課初步介紹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我採用講授的方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概念。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7

《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重點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說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讚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我們談到梅花的精神時,學生能說出"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進而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中,體會到梅花的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

我順勢提出:"外祖父僅僅是在讚美梅花嗎他的一番話還讚美了什麼 "他們立刻認識到:外祖父不僅僅是在讚美梅花,也在讚美我們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然後讓學生回憶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時,將梅花和民族精神聯絡起來認真體會,對於理解老人的愛國心是水到渠成。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通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通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說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能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通過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通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說說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19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學生身邊挖掘素材,誘導學生髮現問題

比如:在引入階段,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我們熟悉的教室,並且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畫法,把教室的8米畫成了8釐米,6米畫成了6釐米,另一種是8米畫成了4釐米,6米畫成了3釐米。然後進行了對比,說出了圖形的大小變了,但是形狀沒變,無論怎麼畫,我們的教室還是原來的樣子,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

從上可知,學生有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只要挖掘知識的生活原型和適當創設探究內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慾望。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20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端午日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訊看了兩個,教學實錄列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說“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著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