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檢閱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19W

檢閱教學反思 篇1

課文《檢閱》講述的是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節的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一致喝彩。

檢閱教學反思(精選16篇)

這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非常突出。特別體現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上:剛開始,大家都很猶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樣解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參加檢閱這個難題。因為明顯的,如果讓博萊克去,很有可能會使他們的隊伍受到影響,會讓他們的集體受到影響。又想使自己的檢閱隊伍整齊劃一,又不想傷害大家的好夥伴博萊克這讓大家左右為難。最後隊長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並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動自豪,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變化過程。從中,一群善良、純真的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課文洋溢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作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作為殘疾人,也應該像課文中的博萊克一樣,自尊自強。

檢閱教學反思 篇2

“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模式它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能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並且很好的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方式落到了實處。

因此,整堂課的教學我都是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進行的。如在課文的開始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2)標出自然段的序號。(3)再讀課文,想一想文中的誰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間:3-4分鐘)文中的主要環節,重點部分我設計了這樣的自學提示:1、自由朗讀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檢閱隆重的語句。

2、把博萊克的表現用“—” 畫出,體會他的心情,加上批註。

3、自由朗讀第2至9自然段,用“—”畫出能說明他們很為難的詞、句。

4、小組交流討論,兒童隊員為什麼會為難。

由於此次是初次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進行的教學。教學中也有不足、疏忽的環節。如讓學生小組討論時,學生小組討論的興趣不是很濃,對這種學習方式還是運用的較少,有的學生覺得很陌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學生講清合作學習的方法、目的。多練習,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檢閱教學反思 篇3

《檢閱》一課講述的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任務心理變化,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在講授這一課時,我抓住“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這兩句重點句,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觀眾為什麼說這個小夥子?這些小夥子真棒!在交流的過程中,抓住文字的重點字詞去突破,如寫博萊克真棒,抓住“忘記自己在拄拐”、“緊跟”、“保持一致”、“睜著大眼睛”這些詞句,體會到一個殘疾孩子博萊克走得非常投入,很有精神。再通過內容補白,想象博萊克為了這一刻,他曾經怎樣做?解決了課文學習的重點,學生比較順利地體悟到他的堅強、自信、勇敢。在體會這些小夥子真棒時,前後勾連,理解在作出決定前隊員們複雜矛盾的心理,感受隊員們美好的心靈。

為了讓學生理解博萊克的自強、自尊、自信這個教學難點,我尋找文中的空白點,讓孩子們展開合理的想象。然後我動情地說道:“一個殘疾人能夠走得和正常人一樣,他該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讀到這裡,我彷彿看到——”學生很多都理解成想象當時博萊克走過檢閱臺的情景,這時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搶著說:博萊克摔倒了爬起來繼續練;博萊克練得都忘了吃飯;博萊克練得受了傷,但他仍然堅持練習;他一定想著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孩子們已經完全理解了主人公的思想,老師便不需要再作什麼分析了。學生就這樣一步步真正理解博萊克的自信、堅強!

檢閱教學反思 篇4

在本節課中,我還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我先讓學生從找句子、讀句子再到悟句子,去體會人物不一樣的心理變化,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並通過指名錶演,小組表演,男女生分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角色體驗。最後,我參與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為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我讓學生說說在平時,你都保護過誰?為什麼?學了這篇課文後,今後你打算怎樣做?使學和說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檢閱教學反思 篇5

英國作家托馬斯說:“我喜歡那種以微笑面對困境,能夠從挫折中積聚力量,通過反思而產生勇氣的人。”懂得反思,善於反思,也是一種能力。從現在起,我要慢慢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不好:

一、過渡語不夠自然,有些形式化

當我 講到了讓孩子們也來感受一下海南島上的物產豐富,土地肥沃這一段時,我說“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可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在教案的設計這一過度語時,比這句要好,我又說了一遍。現在想起來,孩子們在我說讓我們一 起來讀讀時,他們就作好了讀的準備,我後面一說,反而顯得多餘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二、課堂生成還不能隨機應變,過於死板

我覺得現在我設想的課堂還是蠻“理論”化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我是以教案為標準,拼命地把學生的回答往我預設的方向靠,不是“標準答案”的,我就過濾掉;是“標準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其實這反映出我還沒有仔細地傾聽學生的回答。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再加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說出來,這就是本事了!

三、在說話訓練時,我還出現了多次口誤

總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中改進吧!

檢閱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檢閱教學反思 篇7

《觸控春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以“熱愛生命”為主題,選有四篇美文,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熱愛生命。

《觸控春天》這篇課文,我依據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和大綱要求,制訂了兩條學習目標:1、細讀文字,品讀思考,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較深的句子。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悟文中的人生哲理。重點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感悟文中的人生哲理。依據制定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五項預習作業,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預習作業的內容進行交流展示。

通過一個大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安靜觸控到了春天?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發散學生的思維,找出與之問題相關的關鍵語句,通過理解詞語、聯絡生活實際、聯絡上下文理解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感受安靜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孩子。這是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

對於文中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較難理解,我先通過讓學生蒐集像安靜這樣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物故事,與大家分享;再寫一寫自己從這節課、從這些人物身上感悟到了哪些,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悟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這堂課,我嘗試著以高效課堂的模式呈現,以學生的自學、對學、群學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老師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參與者。探討實踐了三週的時間,小組的建立還不夠規範,學生的語言還略顯稚嫩,老師的身份還沒有完全轉變,但是,我每天都在課堂上探討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班的語文課堂一定能實現高效課堂。

檢閱教學反思 篇8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化簡與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簡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它是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多種解題思路為突破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和掌握。如比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可以互通的,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學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還是需要自己不斷的思考和提升的。

教學時我首先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髮現比可以化簡,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絡。在學生通過複習商不變性質與分數基本性質後,在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絡後,讓學生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裡,教材並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要比用比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學生更能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少數學生對比和比值區分不清)進行鍼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檢閱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按照“夕陽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後”的順序,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課文,讓心靈穿梭於在美麗的畫面和優美的語言文字之間,孩子們用眼睛去觀察夕陽,用大腦去想象夕陽西下的美景,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感受夕陽的神奇魅力,深入體會夕陽慢慢下沉時的變化和不同的美,一起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太陽西斜的景象,我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句體味“刺眼的光芒”,啟發學生與中午時太陽的光芒相比較來領會。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連綿起伏”的含義,我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孩子深入感知、體會西山的連綿起伏。我還帶領學生用手指比畫群山“連綿起伏”的樣子,使動手、動口、動腦結合起來,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的形象,也同時體會了西山日落的壯麗景觀。

課文第三、四段重點體會太陽下沉時自身及其周圍雲朵色彩的變化並感受夕陽落山後留在天邊的霞光的“燦爛”景象。我先讓學生自學文字,有選擇性地品悟語句,通過課件展現落日的景觀,進一步將課文中的優美詞句和直觀影像結合起來,採用多種方式感受到晚霞的多彩、霞光的燦爛,感悟夕陽的美。並通過進一步朗讀、體驗,深入感受夕陽的美麗。

我認為本課有特色的一個方面是利用簡筆畫來理解課文內容,這樣能使學生對夕陽西下的過程變得更形象、易懂。

其次,多媒體的適當使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課件表現夕陽落山全程中太陽位置、顏色的變化以及周圍事物的變化。調動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感悟,並用自己語言的表述,這一過程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語言能力,同時也使“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過程,由文字轉變成影象,由抽象轉變為直觀,留在學生的腦海裡。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體驗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使他們能更真切地感受課文中所蘊涵的感情。在指導學生朗讀《夕陽真美》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需要,採用了個別朗讀、集體朗讀、分角色朗讀,或讀句,或讀段,或讀全文等多種朗讀形式,並且注重讀前指導與讀後品評,努力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品評中進行情感的體驗和薰陶。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餘輝,顯得十分壯麗”,句子看來平淡,但用詞傳神,含義也深。我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連綿起伏、壯麗”這些詞的字面含義,然後聯絡生活經驗和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品詞析句,體會文中所描述的夕陽下山時周圍景色的美,那種動態、顏色變化的美,在指導朗讀時自然而然地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

這節課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時配合課件出示的三副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教師的過渡語言不夠優美,這是篇美文,教師的語言如果也能夠更富有詩情畫意就更能感染學生。

2、在指導朗讀方面,教師對於朗讀的指導還不到位,教師的評價語言過於單調,還沒有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3、在課文剛開始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的自讀要求:太陽的位置和它的顏色有什麼變化?在太陽的映照下,景物又有什麼變化?可以一邊讀一邊把你找到的地方用筆圈圈劃劃。教師只是簡單地說了一遍,有的學生沒有聽清楚,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教師其實可以在做課件的時候把這些要求打出來,上課時出示出來。

4、總結課文時,對課題“夕陽真美”挖掘得太深。沒有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只要點到為止。在這一環節花的時間比預期的多了些,以至於最後教學生字這一環節匆匆帶過。

一節課上下來,仔細琢磨有有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我將繼續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

檢閱教學反思 篇10

《葵花之最》借物喻人,借葵花謳歌了守衛在崑崙山的邊防戰士為了祖國和人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樂觀頑強的精神。

小小的葵花在畢淑敏的筆下呼之欲出,它居世界最高,也更美。而作家畢淑敏在崑崙山11年。人與花如此相似,花就是人的寫照啊!怎樣使學生能夠理解到作者的借物喻人呢?看來還需要循序漸進,找到葵花與邊防戰士的相似之處。

令我非常遺憾的是:這節課的情感體驗被忽略了。體會戰士的心情與感受時與情感朗讀相脫節,顯得“悟深情淺”。這也是我在教學語文時的一個頑症,即為了能完成既定的每個教學環節,經常擠佔朗讀時間。今後應極力彌補這一缺憾,還給孩子一片體驗情感的天空。

檢閱教學反思 篇11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著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說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說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絡作者的生平經歷,說說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巨集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裡,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檢閱教學反思 篇12

在專家推門聽課的活動中,我講的是17課《金色的草地》的第一課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要求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第二課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這篇課文的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只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相信孩子能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通過佈置的預習作業,學生大體都能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作了課前準備,對蒲公英的生長特點及性質作了些查詢。因為我們的周圍沒有蒲公英,孩子很少見到,在預習的時候要求孩子去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瞭解蒲公英。這個過程學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樂於完成。孩子們都知道蒲公英的花開放的時候是黃色的,也因此為學習課文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開始教學的時候,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幅草地圖,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在草地上玩,你眼中的草地是怎樣的呢?你們喜歡在草地上玩些什麼呢?”就這樣學生說了很多,在草地上玩了很多的遊戲。我再出示蒲公英,孩子的興趣更濃了,我就給孩子介紹蒲公英,讓學生了解蒲公英,從而理解草地為什麼從綠色變成了金色的。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朗讀訓練,讓孩子在想象中朗讀。先開始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再一次體會草地明明是綠色的,怎麼變成金色的呢?通過朗讀課文,結合圖片觀察,說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從感受中體會文章中的感情,充分的朗讀課文。

通過王老師的評課指導,我覺得我在字詞的理解的方面還做的不足。王老師指出朗讀是語文外在的表現,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課堂中還應更注重讓學生想象畫面,通過抓住字詞的訓練讓學生達到有感情的朗讀。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王老師還提出在生字教學的時候,我們不能單純的去教學生識字認字,而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把識字教學穿插在閱讀教學中。聽了王老師的話,我覺得受益匪淺啊!原來生字的教學還可以這樣做啊,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讀中體驗,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從而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字中所蘊涵的美。想象永遠是孩子們最樂意去做的,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學來興趣盎然,教師就真正做到和孩子們同樂,教學相長。

檢閱教學反思 篇13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並通過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裡,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於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並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後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範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課採用了以生為主師為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並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並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人的。然後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彙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紮實了。

一節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資訊科技,製做一組列寧找養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為本節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瞭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蜂人之間的關係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檢閱教學反思 篇14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臺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說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說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說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說話,說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說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說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說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凶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檢閱教學反思 篇15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從把握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絡開始,從分析它們的相似之處入手,通過讓學生聯想、猜測、觀察、類比、對比、類推、驗證等方法探討“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由於在推導比的基本性質時要用到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因此教學新課時對這些知識做了一些複習,引導學生回憶並運用這兩條性質,為下一步的猜想和類推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事實也證明,成功的鋪墊有利於新課的開展。學生通過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通過類比,很快地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這樣一來節省了很多的時間,二來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識。整節課無處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時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不論是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的語言描述,還是對化簡比的方法的總結,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腳印。同時採用講練結合、說議感悟、對比總結、質疑探索、概括歸納的方法,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愉快!

檢閱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我相機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並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餓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