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71W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在這裡我只想簡單的說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裡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裡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裡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部落格多多的交流。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2

高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3

高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4

通過近一年的高中新課程歷史必修二教育教學的實踐,我有如下體會,與同仁商榷。第一、高一歷史必修二以經濟史為專題,經濟決定政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幫助學生理清線索,突出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和世界近現代經濟史發展歷程的基本線索。

第二、幫助學生辯證地分析、比較、評價歷史事物、歷史現象及歷史人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辯證的、歷史的思維方法,即一分為二,全面地、客觀地、辯證地評價歷史事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突出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功大於過?還是功過參半?例如辯證地評價重農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經濟全球化……

第三、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主要是加強歷史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兩大題型的訓練,具體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輔導的課堂訓練,及時練習鞏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單元、階段及期考模擬試題的自測訓練,教師及時講評。

第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講到 羅斯福新政 ,給學生介紹羅斯福這個歷史人物,羅斯福總統是一位傑出的美國總統,是唯一一位終生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總統,但他身殘志堅,為美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成就在美國總統史上僅次於華盛頓與林肯,受到美國人民的懷念與尊敬。請牢記他的名言:Firstofall,letmeassertmyfirmbeliefthat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首先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其不畏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五、繼續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學史興趣及探究歷史的求知慾。

第六、注重發揮多媒體電腦教學優勢,精心準備課件,力爭做到課件最優化,把文字、圖片、地圖、表格、動畫融為一體,講練結合。

第七、有機引進遠端直播課,採取拿來主義,聽名師講課,吸收其優點,為我所用,“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第八、教學生讀熟課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重教給學生背記+理解+運用=收穫。

第九、針對高一學生自控力較差的弱點,與學生約法三章:凡是上課、自習講閒話、做閒事、閒思者寫出說明書。變檢討為說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即養成教育)。

第十、以說服教育為主,忌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忌諷刺、挖苦及辱罵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不做教書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多學習、學無止境,多反思,寧靜以致遠。多虛心聽取學生、同行的意見與建議,教學相長,謙虛謹慎,與時俱進,善於開拓創新,最終獲得教育教學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5

一、課堂一詠三嘆,昇華情感。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線索走進文字,走進劉老師的內心世界。“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裡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這句話是課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我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嘆,曲折迴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二、品細節,悟情感。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有效地學習,我抓住了劉老師的三件事:“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品味文字,體會情感。達到了長文短上的目的,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長課短教,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複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

在教學“談腿疾”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的笑的神情和講的故事感悟劉的樂觀幽默的特點。並且抓住了學生聽故事後的情感變化“笑——酸澀——尊敬”,進行情感補白,更能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感受人物情懷。在教學“寫板書”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劉老師寫板書的動作:“撐地——離地——急速地一轉——轉向——轉向”來品味,通過老師動情地朗讀,讓學生想象情景後談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動辭發。學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動、擔心摔了一跤,如果沒有想象怎能有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劉老師放風箏的動作和語言,感受他的堅強、自信、熱愛生活的品質。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6

《祖國的春天》是一首現代詩歌,描寫的是祖國各地春天的美麗景色。由於我們這裡現在春天的特點還不明顯,學生缺乏感受,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突破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特點,感受春天景色的美麗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根據學生實際,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對第一課時進行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和精心的設計。

1、視訊短片,把學生帶入情境。

在講課前,我讓學生觀看了春天景色的視訊短片,從直觀上使學生對春天有了清晰的感知,喚起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印象,從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師範讀,把學生帶入文字。

學生對文字產生了興趣,學習起來,就會容易多了。這此,我先通過範讀詩歌,為學習詩歌定好基調,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為內容的學習,目標的實現做好鋪墊。

3、花樣練習,落實字詞目標,為理解詩歌體會情感掃除障礙。

為了紮實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字詞教學時,我根據目標,設計了多樣的練習內容和形式,來鞏固夯實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看拼音讀詞語,去掉拼音再讀生字,給生字組詞,給易讀錯的字先選擇字音,區別形近字,給詞語選意思。

4、圖片吸引,調動學生學習興致。

文中的插圖太小,又不是很吸引人,我就上網查了好多詩歌中景色的圖片,做成幻燈片,在學生初步瞭解詩歌內容的時候放給他們看,使他們進一步瞭解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感受祖國各地春天景色的美。再通過品析文字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感受春天景色的美麗,進而體會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為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絡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尋,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閱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著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說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說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說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2、學習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來仿寫其他的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並且歸納出荷花的三種姿態,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來了,一種是才開,一種是全開了,還有一種是花骨朵兒,接著,我讓學生看著板書,把荷花的三種姿態進行復述,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熟讀的基礎,現在又有板書的提醒,讓他們複述下來輕而易舉,這樣既體會到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就積累了好詞佳句,課後背誦課文時就比較輕鬆了。最後,我讓學生進行想象,除了這三種姿態,還會有哪些姿態?有的說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說低頭不語,像害羞的小姑娘……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寫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課後佈置作業時,我把學生分為三類,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其中的一種花,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如果有一點困難,可以採用大家剛才討論過的,如果還是不會寫,可以利用荷花這一課中的第三自然段。這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了。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9

開學的第一節語文課,孩子們似乎長大了,聽得那麼專注,朗朗書聲那麼動聽,每一個學生都在用心投入地學習。

兩節課上得都很順利。《燕子》是一篇老課文,篇幅短,借對燕子的描寫讚美可愛的春天。一開課,先指導了“燕”字的寫法,接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說說小燕子的樣子:烏黑的羽毛、雪白的肚皮,剪刀似的尾巴,輕快的翅膀。順勢引入第一段,讀出小燕子的機靈可愛。

第二段的教學側重於理解“像趕集似地聚攏來”一句,感受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象。第三段閱讀前創設情境:“我們就坐在綠草如茵的小河邊,看到小燕子在空中飛翔,有的.....有的......”你能想像到小燕子怎樣飛嗎?學生提出幾個很有價值的字詞:“掠”“沾”“一轉眼”。通過能這些字詞的品味,使孩子們理解到燕子飛行的特點:輕盈、歡快、敏捷。

最後一段是全文很有詩意的段落,呈現了一幅安靜的畫面:藍藍的天空,碧綠的原野、清澈的河水、空中的細線和音符。

比喻更增加了燕子與春天的美感。本段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同樣引導學生促進會作者用詞的精妙:“為什麼用幾‘痕’細線,而不用幾‘根’?”

全文的教學體現了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樂的朗誦讓學生入情入境,重視朗讀和對語言的品味與積累。學生覺得比較投入,多數孩子已經能在當堂背誦重點段落。不足是段落間教學似乎還缺少更為精妙的過渡,全文體現了閱讀的“整體到部分”的框架,而缺少再回到整體的迴歸,如對燕子整體特點的回顧,如果最後讓學生再來說說是不是更好呢?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地圖的基本要素的教學目標是知道比例尺的三種表現形式,學會換算和判斷大小,學會在地圖上量算距離並換算成實地距離,學會運用地圖辨別方向的三種方法,記住基本的圖例。在教學中講解辨別方向的方法很容易,但是運用方法辨別方向卻不容易,為此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座標定向法,學生在地圖上先按照老師講解的三種方法即“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指向北方。”確定一個基本的方向,然後在指定的點上畫一個一個座標,標上東南西北,那麼,再判斷它和另外一點的相對位置就輕而易舉了。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這個方法屢試不爽,起到了化難為易的效果,聽課的教師們都認為這個方法行之有效。

成功之處

①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都是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二是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小遊戲、多媒體手段等方法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積極性,學生參與的情緒高昂。

三是關注了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讀圖、識圖、析圖。

②正確把握教材內容,重視了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互動。

③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一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我看到了學生的變化是意想不到的,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不足之處

一是學生討論學習的自由度不夠寬鬆,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二是由於害怕課堂組織教學不能收放自如,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學生們顯得意猶未盡。如在經緯網上確定方向,老師生怕學生找不對,方向領著學生分析,而沒有發揮出學生主動性。等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有所得。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一隻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繪了一隻貝經受痛苦、磨難、忍耐之後沒有像其他的貝那樣成為一隻光彩奪目、色彩斑斕的貝殼,但他卻孕育出了一顆珍貴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學上,我讓學生充分讀書、感悟文字。在此基礎上抓住文中出現的“漂亮”與“醜陋”、“可憐”與“可敬”等幾處矛盾點入手研讀,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允許學生多元解讀,以學生讀、說、議、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

1、對比朗讀 感受貝的醜陋:

通過聯絡上下文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無論在海里,還是在沙灘上,這隻貝和其它美麗的貝相比顯得那麼醜陋。他沒有漂亮的顏色、圖案,它只有兩片瓦礫似的殼,殼已經很破爛,很不完全。這是一隻醜陋的貝!

2、抓住文眼 重現貝的痛苦:

出示重點句:“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有稜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

這一段話,我把它聚焦成一個詞——“折磨”。由這個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厚讀深。為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貝所受的折磨,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同學們都有被沙子咯著眼睛的經歷吧?那誰來說說自己被沙子咯著眼睛時的感受?”學生肯定會說到想盡辦法想把它驅除,覺得十分難受、痛苦,備受折磨。我順勢問:“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們搞的痛苦不堪,更何況鑽入貝體內的是一顆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折磨啊!”然後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邊讀邊想象石子在貝身體裡的情況,體會這隻貝在肉體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體會這是一隻飽受折磨的貝!

3、緊扣默默 品味貝的孤獨:

出示重點句: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但他默默的,他說不出來。通過教師引讀,緊扣“默默”引導學生理解這隻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緊接著讓學生將他和別的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頸上受讚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說不出”的貝!

4、聚焦磨製 感受貝的可敬:

這僅僅只是一隻可憐的貝嗎?我簡簡單單的運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學生帶入對貝可敬之處的研讀。這時聚焦“磨製”一詞,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磨製”的意思,緊扣“血與肉”想象日復一日磨製的痛苦。面對身體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選擇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製。我拓展設計瞭如下練習:一年又一年,這隻貝,周而復始的在用自己的血與肉磨製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沒有停止努力,他從不埋怨,從不退縮,默默承受,直至磨製出稀罕的珍珠,這真是一隻……。此時追問學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貝的榮譽嗎?”引導學生明白色彩斑斕的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華麗的外表取悅於人,這是一種膚淺的美,醜陋的貝雖然外面不美,但卻孕育出了珍貴的珍珠,它以它珍貴的內里美展示於人,所以後者的美更有價值,更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它沒有失去做貝的榮譽,而是得到了更大的榮譽。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始終是少數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缺少面向全體,另外在拓展中學生談的多是大人物,沒在關注生活中的身邊人。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書本問題一是瞭解全班同學對於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開展統計調查,將數學與實際生活,學生身邊的事兒聯絡到一起。

請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前,可以先分析下要調查的主題:

要了解我們班同學“對於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的準確情況,可以作如下提問:

(1)問題的設計

我們調查的目的是什麼?瞭解同學對於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

如何提問?

(2)答案的設計

對於這一個問題,一共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可以合為一個活動。

我們可以用劃計法整理資料,先跟學生解釋下劃計法具體如何操作,演示一下。

收集資料的活動形式稍作改變:首先請全班同學填寫調查問卷,後將答案提供給組長,每小組輪流由組長彙報本組成員答案,一同學板演用劃計法紀錄資料,其餘同學直接記錄到作業紙上。

用表格整理資料時,表格最後一列是百分比,由於班級人數是48人,故在求百分比時結果不是整數,四捨五入後,百分比的合計不是100%。實際操作中多保留幾位小數,提高精確度。

學生知道條形圖和扇形圖能更直觀展示資料資訊,並且國小時已學過如何畫條形圖,對於扇形圖則是隻會看圖而不會畫,故在請學生畫之前,先提示一下扇形圖的畫法,尤其是如何求圓心角。

資料的收集大多數同學都明白,知道用條形圖和扇形圖來描述資料,也知道分析資料,知道什麼樣的資料適合用間的抽樣,什麼樣的資料用全面調查,但是絕大多數同學不能根據題意畫出所要求畫的圖形,也不能根據圖形的資訊來回答問題,掉進出題人的圈子裡,所以課後需加以講解,讓同學們知道如何畫準確的圖形,如何根據圖形描述問題。

整節課中,我們要注意向學生強調:

1、調查目的:調查的目的直接關係到調查的方式的選擇,有時必須是普查,有時只能是抽查,所以在分析相關問題時,首先要搞清調查的目的。

2、考察物件:許多同學在學習中,經常搞錯“考察的物件”,其實我們在分析相關問題時,可以從需要被收集的資料這個角度去分析,從而找出考察的物件。

例:為了瞭解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調查了我校七年級全體學生的期末數學成績,這個問題中,被收集的資料是學生的期末數學成績,因此,考察的物件是學生的數學成績。

不斷接近生活中的數學,感知生活中的數學,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聯絡起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為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匯入,先入為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新增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裡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脫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絡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絡,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著與山林禽鳥為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裡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著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匯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裡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裡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嫋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鍊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高一的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並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淨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七年級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字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一年的教學中,我的引導語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後,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麼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後也覺得很難想象。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後的反思。我以為,語文教學是不斷髮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