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43W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第一次是同學們站著“鬥”,一部分學生讀完,另一部分學生馬上站起來接上。大家“鬥志昂揚”。第二次是坐著“鬥”,第三次是扒著“鬥”,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聲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為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著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為利益鬥狠——“乾死你”“餓死你”。它們為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我想讓學生能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說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裡,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說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引出歷史故事:趙攻打燕國,燕王派說客蘇代去說服趙王,請他不要攻打燕。蘇代會怎麼說呢?讓個別學生扮演蘇代,自己扮演趙王,其他同學做大臣。扮演蘇代的學生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王聽,然後讓大臣判斷,還打不打,並說明了理由。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2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第一次是同學們站著“鬥”,一部分學生讀完,另一部分學生馬上站起來接上。大家“鬥志昂揚”。第二次是坐著“鬥”,第三次是扒著“鬥”,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聲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為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著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為利益鬥狠——“乾死你”“餓死你”。它們為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我想讓學生能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說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裡,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說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引出歷史故事:趙攻打燕國,燕王派說客蘇代去說服趙王,請他不要攻打燕。蘇代會怎麼說呢?讓個別學生扮演蘇代,自己扮演趙王,其他同學做大臣。扮演蘇代的學生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王聽,然後讓大臣判斷,還打不打,並說明了理由。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3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後,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後,引導血色很難過通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裡?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前幾天 的語文課上,《窮人》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 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抓住這一主線,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感情朗讀,深入分析人物內心,此時感覺 學生的情感已融入到文章角色之中,我認為已到了學生練筆的最佳時機,便不失時機地安排學生續寫漁夫一家今後的生活狀況,期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 正理解課文,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然而當學生的小練筆呈現在我眼前時,卻讓我大失所望,內容空洞、單一、學生的理解過於膚淺。我靜下 心來細細思考,發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5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汙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 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資料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 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為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6

1、精心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分蘋果”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創設了多個數學情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以形象的情景為媒介,縮短了國小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認識之間的距離。本課中的情境創設,其素材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如從開始的幫智慧老人把12個蘋果平均分在4個盤子裡,每個盤子分幾個?拓展為12個蘋果,每2個分一盤,可以分幾盤?再拓展為如何將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裝幾袋,還剩幾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也使學生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2、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讓學生親自經歷 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兩種“平均分”的形式。同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既重視學生的“平均分”的結果,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平均分”時你是怎麼想的,以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究怎樣給24名學生排隊,有幾種排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得出幾種不同的排法。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小組小組能力、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對小組合作的組織和任務交待應明確、具體等。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7

《家》是《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通過此次學校的教學活動月點菜課的活動,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看,《家》一文的教學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低段閱讀教學中對“隨文識字”的關注,以及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訓練的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著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匯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匯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裡流淌著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 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為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為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為契機運用句式“( )是( )的家”練習說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說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讓幼兒對顏色有初步的認識,感知兒歌的韻律。

活動目標

1、幼兒愉快地參加活動。

2、 幼兒學習兒歌並理解兒歌的內容,感受兒歌的韻律。

3、 幼兒會背誦兒歌。

教學重點、難點

1、幼兒對顏色的認識。

2、 幼兒背誦兒歌。

活動準備

1、“兒歌”:《公雞》(幼兒用書)。

2、配套CD《公雞》。

3、 電視機、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兒歌引入。

二、 欣賞幼兒用書中的畫面,提問幫助幼兒理解。

1、畫中你看到了什麼?

2、 這隻公雞長的怎麼樣?

3、 現在是什麼時候?

4、 公雞的嘴裡有什麼?它為什麼要吃個牡丹花?

5、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哪些顏色?

三、學念兒歌。

1、請幼兒傾聽兒歌。(老師完整地念一遍)

2、 提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這首兒歌怎麼樣?

3、 老師教幼兒念兒歌。(用動作輔助念)

4、 幼兒和老師一起念兒歌

四、表演兒歌。

老師邊念兒歌邊和幼兒一起做動作。

五、跟著CD一起鞏固兒歌。

老師和幼兒跟著CD學公雞一起動一動。

附兒歌。

紅公雞,

綠尾巴,

一天到晚不回家,

晚上回到家,

還要吃個牡丹花。

教學反思

通過活動,幼兒能感受兒歌的韻律,誦讀兒歌。能認識一些顏色:紅色、黃色、白色、綠色等個別幼兒還需反覆誦讀兒歌,認識顏色。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9

對於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絡。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定: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定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0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由“設疑”、“探究”、“應用”這樣三個教學環節組成。在“設疑”這個環節中,我能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精心尋找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過渡自然流暢。採用問題解決式展開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探究”是本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怎樣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比例的“祕密”,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整個環節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計中還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等。在“應用”這個環節中,強調及時應用及時反饋,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1

國中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鑑於教材中的影象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象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國小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象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藉學生們的空間想象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2

《小小商店》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後的內容,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目的在於:以模擬的方式展現一個小小的情景,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模擬購物”,使學生對人民幣有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的能力。

本節課,我藉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背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了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另一方面重點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這節課一開始,我就以逛商場,買東西為題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佈置三個櫃檯(兒童玩具、 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櫃檯內的商品價格有:整元的、整角的,也有幾元幾角的,利用猜價格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通過三個櫃檯售貨員、收銀 員的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產生積極濃厚的購買慾望。然後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回收什麼?怎麼回收?幫助小朋友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和意識(這部分內容,視教學時間而定)。

我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課內外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親身實踐的機會。課上,學生自己佈置櫃檯,能讓學生在分類中,培養做事有條理,歸類的好習慣。通過佈置櫃檯、招聘員工、模擬購物等環節,讓學生親歷開辦商店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紀律的進行自主活動,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成為數學學習的真正主人。

2、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招聘活動”實質上是為了提高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的應用意識。學生為了競爭上崗,便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購物中的數學問題,猜價格,計算總和、找零。而活動後又充分利用學生購物後的愉悅心情,及時組織彙報交流,這又是一次分享的過程。同齡小夥伴間無拘無束的交流,更能使他們收穫成就感,從而喜歡數學,多用數學。

當然由於匆促的準備,考慮的欠周,因此在教案的設計、活動的安排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不足。1、學生購物時間短,有操之過急現象,有個別學生還沒有真正學會如何購物活動便結束了。2、讓“顧客”學會討價還價,不夠錢時該怎麼辦?這類問題討論的還不夠,個別學生在做關於購物方面的練習時仍不會計算應找回的錢。3、作為“售貨員”的學生還不會引導“顧客”購買,如:請問你要什麼?4、因材施教不充分,對認知接受能力不同的同學不完全做到個別輔導,致使個別學生在做關於購物方面的練習時仍不會計算應找回的錢等等。 

這次的磨課歷程是短暫而又充實的。我們幾位新教師同心協力,共同磨課、研課,通過不斷的試教、聽課、修改,在比較中,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更收穫了患難的友誼!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3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2、讓學生自己歸納對比得出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過程中各部分作用的相似之處,使學生明確了電路各部分的作用,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師演示電壓表的使用之後,暫且不講解電壓表的讀數,先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在實驗中就會暴露出不會讀數或讀數錯誤等問題

本節課設計的不足之處: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具有侷限性,是否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2、從鞏固練習6反應出來的問題是:由於教師總是從正面介紹電壓表或電流表的使用,沒有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學生對這類問題不易識別。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儘量多的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在保證儀器不被損壞的前提下,多給自己探索的機會,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哪怕是先不講解,提供每一個學生儀表使用說明書,讓學生自己對照說明書去使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4

《出師表》在本單元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於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並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會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她的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這第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1、讀通、讀準全文。2、完成第1段的譯文。

所以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受是:

1、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2、由於要面對會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會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

3、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4、由於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採取自願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任務明確,學習方法簡單,老師主要是答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學們學習很認真,絕大部分人都能積極發言,並認真做好筆記。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因為時間緊,我沒有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就過去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加註意。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5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的一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去找水,愛心使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神奇變化。這篇課文意圖在於,讀有關愛心的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執教本課我嘗試用郭思樂的生本理念,現將我執教後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小組交流時效率較低。

在剛開始嘗試生本的階段,我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我就指定我認為語文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擔任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由他組織開展交流並展示交流的成果。我又發現有的組長並不熱衷老師給他指派的差事。我想怎樣才能調動學習組長的積極性呢?我們班正在實施的班委競選制度讓我豁然開朗,我就讓學生公開競選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學生的需求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這也體現了生本理念中有關小隊建設的重要性。

二、全班交流的形式過於單一,參與面較窄。

水罐的五次變化我可以讓五個小組進行展示,這樣登臺展示的學生就會有更多的鍛鍊機會。這不正是大班額情況下生本理念的體現嗎?學生參與面寬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更為高漲。

三、缺乏語文味。

1、本節課,學生讀書時間太少,談體會感受較多。其實,這不是傳說中的生本理念的內涵。生本理念中,特別是升本語文,要體現四個引: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言、以讀引寫。這是我執教本課的敗筆。如果再讓我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引導學生:先圍繞前置性作業中的問題,先讀相關語句,再談體會,然後其他小組補充,最後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2、王主任讓我看薛法根的一篇教學實錄,讓我明白了我應重視語文學習的學法指導。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用品詞析句的方法體會小姑娘的善良品質。而我卻沒有對理解體會語言的學法進行及時的歸納和提升。3、課文中心主旨昇華不夠。課題為什麼以“七顆鑽石”為題?這個問題我是有設定的,但是由於課堂時間原因我沒有進行。如果我能從第一環節創設情境來理解體會大旱災的嚴重中刪掉學生寫話的環節,我就會擠出時間讓學生來讀書來昇華。

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引入了“積分評價機制”。大家的各種表現都會被我用加分來肯定。特別是在課堂展示時,能在別人的答案之上進行補充的學生。最後,以周為單位評選“星級小組”。

以上只是我嘗試生本課之後的一點收穫和感受。我將繼續嘗試生本。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感悟。教學本課我採取以下步驟:

1. 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感知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實踐、自覺朗讀來完成的。完成這一過程教師應有意引導,讓學生對課文的含蘊有所感知。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 精讀揣摩,使學生有所悟

在初讀的基礎上,精讀的重點首先應放在深入領會“媽媽”兩次說話的用意上:第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第二句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是在激勵孩子。可變換形式反覆朗讀,然後進行句式練習:“媽媽”說的第二句話還可以怎樣說?(①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護別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讓學生理解“媽媽”對薩沙的良苦用心。

同時,聯絡前文一家人遞讓雨衣的情景,讓學生對“媽媽”的話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點讀好薩沙說的三次問話:第一句“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幹嗎這樣做呢?”指導學生體會薩沙不懂他們為何這樣做的心理,讀出天真幼稚的語氣;第二句“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薩沙不甘為弱、也想保護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後說的話,“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為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語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7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詳實的課文。作者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課文的主旨是要使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可愛的地方,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作者為了生動描述神祕的西沙,大量運用了書面語言,如: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交錯、五光十色、綻開、蠕動、威武、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龐大、成群結隊、棲息等。這些文字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但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西沙是個遙遠、模糊、神祕的地方。如何讓三年級的國小生也走近西沙群島,與西沙群島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呢?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視覺效果,在指導學生瀏覽西沙群島圖片的同時,進行文字介紹,幫助學生建構起對西沙群島感知認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增強感性認識。在教學設計中,要設計並製作課件,先讓學生欣賞海水的奇妙,學生非常感興趣,都看的十分認真和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看完後他們能大膽發表自己的感想。接著讓學生看海底的各種產物,非常形象直觀,學生猶如身林其境,感受深,有話可講。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8

《趵突泉》一課是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要求精讀的課文。課文記敘了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美麗景色,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趵突泉的讚美之情。課文先介紹趵突泉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濟南風景名勝中的地位。然後依次描寫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淺、鮮潔和大泉、小泉優美動人的姿態。

教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看圖和閱讀課文,讓學生了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培養愛美的情趣;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想象的能力。

一、抓重點句,貫穿全文。

我抓住能夠貫穿全文的重點句“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層層深入學習挖掘文章內涵。從文章開頭質疑為什麼三大名勝趵突泉卻佔據一半進入課文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引到老舍爺爺遊覽了趵突泉後,怪不得發出這樣的感嘆:“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欣賞完大泉的氣勢美,小泉的姿態美后,再次誦讀“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時加深對此句話的理解、感悟。而在學完小泉的有趣之後,有迴歸到:“假如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迴歸,讓學生逐漸地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二、課後整體感悟。

課已經結束了,靜下心來反思這一節,有欣慰,也有遺憾。一、課前引領學生拓展性閱讀不夠,因此孩子語言的積累不夠豐富,影響學生更好的瞭解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二、小泉一段中的省略號省略的是什麼啟發引導的還不夠,一方面省去的是前面出現過的小泉有趣姿態,另一方面是學生產生的無盡遐想,當時我只考慮到了後者。我覺得每一次試講都促使我更深入地去與文字進行對話,都能幫助我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握教材,更好地體現教材的彈性,在今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三,在處理學生理解小泉水泡變化錢姿百態時,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讀課文後想象並畫在畫紙上,然後由學生說一說所畫的是哪個情景,這一環節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還不夠明顯,還應重新設計,精益求精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19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聽課領導的評點及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下面我從教學設計的幾個方面來說說指導不夠好的地方。

首先是匯入,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說聽了後的感受,其實這個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如果換成先板書“幸福”讓學生說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效果會更好一些。

接著是默讀課文,簡單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說,我為了降低難度,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可能會限制學生自己的思維,侷限在一個框裡。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我在這裡沒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讀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也沒有讓同桌檢查讀音,基礎知識沒有抓牢固。對於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這6個生字可以在課外認識,但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稍差,所以還是在課堂上提醒一下會加深印象。

當找出理解幸福的重點句,我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這句話,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選擇分角色朗讀的佔多數,當我檢查時就發現學生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這句話,純粹在讀書。請了一個小組上臺表演,本想讓臺下與臺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對話,藉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但是我沒有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也沒有讓學生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所以學生的小組表演結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依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重點句,

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仿寫幸福“格言”。本來的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讓學生理解為寫格言原來是這麼簡單,四年級的學生寫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這裡可以換為寫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可以挑幾句好的感受在電腦中打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20

《選舉風波》的閱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巨集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路查詢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著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為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為,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裡,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為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絡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說說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定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為“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說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為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啟用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定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資訊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說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說比較脆弱,總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21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著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為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著,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為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為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著,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裡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裡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絡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22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字,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字。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裡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字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說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說明潭小;有的說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說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說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說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字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說“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說“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說“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說“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說。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字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說,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脫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

努力改進中。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 篇23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就已聽過,早先也看過兩三遍,有幾位老師開課也談起過這篇課文。而我自己現在也要教學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發現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為生動?為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不能含糊的。所以,現在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題目出錯了,課文中本來就沒有這類語句?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沒能找出來。怎麼辦呢?俗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把其它內容準備得充分一些,這一問題就交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

果然,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當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我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甚至喪失殆盡,這真是我們的不幸。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誠地相信,對兒童來說,感覺比知識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