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9W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在《沙漠中的綠洲》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以課文重點“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沙漠變成綠洲”作為線索展開教學,抓住難點“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認識到環境和人類的關係”進行突破。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上完課後我細心體會,總得來說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語文閱讀教學,整體的教學設計能結合學生實際,抓住課文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我能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在與文字的對話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共鳴,從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學生表現比較活躍,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環境惡劣的沙漠情境切入,過渡到綠樹成陰,鮮花遍地的綠洲,讓學生認識到“沙漠中的綠洲”的美麗,通過對比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份美麗是來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

接著,就自然地引出了重點阿聯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和怎樣愛護它們的。在這一重點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句子,出示重點句子讓學生進行圈划動作詞並配合動作體會他們的付出;在體會阿聯酋人民如何愛護花草樹木時就讓學生把看到的演出來,再讓學生說感受。這樣學生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來,也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中也有一些遺憾,就是學生讀的機會和演的機會還不夠多,指導學生在朗讀阿聯酋人下決心改造環境時那種語氣不夠到位,學生品詞品句還不夠深入。

最後,指導學生體會阿聯酋人民如何對環境的保護,同時聯絡我們的實際談談自己在環境保護中的看法和做法,這個內容源於學生的實際他們也就有東西可講,所以同學們都很踴躍發言,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但是,這節課也有一定的遺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朗讀課文的訓練,這節課學生朗讀課文的形式稍微少了一些。時間的安排有些前鬆後緊,課堂上的練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最後的課堂小結還做得不夠,沒能很好地總結全文,學生在整體認識上就沒有梳理好,還有就是在佈置作業“續寫愛的故事----迪拜街頭風光”時為了簡化難度本來是想讓學生先說的,但還是時間的不允許就匆匆收場了。這也使我認識到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注意調控,不斷在一節課中完善,並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受益。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是一句現代名言,也激勵著我們不斷地學習、研究、探索、實踐、總結,讓我在今後做得更好。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嗎?我個人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想到了這個問題,也不停地問自己。閱讀這篇文章會發現阿聯酋人把沙漠變成綠洲花的代價是世界少有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是許多國家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實)、“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炎,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鹹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並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還有為園林澆水的“黃馬甲工人”。讀到這些內容,會讓我們想得很多。

引導學生閱讀,學生會被“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這裡的第一株小樹,每一棵小草,都是國家花很大的代價培植的。”、“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園林工人高興地笑了,做了個洗臉的動作,說:‘你看,它們更漂亮了!’”、“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話感動,因為他們讀到這些語言,想到現狀,會發現我們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老師反覆引導學生讀課文,引導他們抽取文章之筋,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想這些話的意思,他們一定會慨嘆阿聯酋的偉大,會慨嘆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因為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需要花代價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能讀到建設,讀不到一點破壞,建設是要花時間的,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壞只需要一剎那。人們為什麼不去破壞?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覺遵守的規則,他們把花草樹木當作人來看待,當人來培育。美是怎麼來的?我想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探討這個沙漠變綠洲的過程中,其實也美育之過程。人怎麼創造美?這篇文章寫的非常具體,那就是要花大代價,要真心地去保護,最後才能永恆地享受。這篇文章給予學生的這種美的訓練,是非常好的。我們應該抓住!

我們心中的片片沙漠何時才能有綠洲?我們能創造如此的綠洲嗎?這是這一課的閱讀起點,學生沿著這個起點走,帶上綠洲之美前行,那未來就是“生活更加美麗!”。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三月二十四日參加了包河區舉辦的青年教師課堂評比大賽。通過這幾年的外出聽課,知道咱們包河區現在是新人輩出,許多年輕的老師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可是在教學方面卻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鮮明的特色。知道自己應該是這次參賽選手中的老大姐了,也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並無任何特長,可是為了讓自己的教學生活能夠多一些色彩,也為了抓住這“青年”稱號的尾巴,還是鼓起勇氣參加了這次比賽。

應該說在接到課題後也精心地備了課,並且在自己的學校進行了試教。當時就有老師說前半節有點兒拖沓,造成後半節時間不夠,目標不夠明確,顯得有點兒亂。針對試教存在的情況和幾位老師給我提出的新的建議,我又把教學思路進行了調整,可還是擔心時間可能會很緊張。我執教的四年級下冊的《沙漠中的綠洲》這篇課文,希望通過自己一節課的教學,學生能夠學會生字,理解字詞,知道課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並且能夠熟讀課文,初步感知阿聯酋人民為了改造環境所付出的艱辛。在教學方法上也沒有什麼新招,只是希望踏實而紮實的進行教學,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可是在衛崗國小上完了這節課後,感覺實際效果和自己預料的相差很多。

應該說衛崗國小的四一班的孩子還是很配合我的。讓他們自己預習課文時,都在認真的讀書,完成預習任務。讓他們回答問題時,不管是自己主動舉手的,還是我隨意點名的,都能夠立刻站起來並且大聲地回答,課堂上,沒有孩子違反課堂紀律。可是,一節課上下來,我感覺十分對不起他們,因為佔用了他們一節課的時間,還是不能指導孩子們熟練的誦讀課文,甚至還有部分孩子生字詞讀得都不是太熟,感覺孩子們在一節課之內沒有學到什麼,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反思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自己的設計不夠合理,每一步的目標不夠明確,造成花了時間但效果不明顯。比如教學生字詞的時候,分三組把生字組 成的詞語和能體現課文主要內容的詞語一起出示,讓學生自讀,指名讀,解釋部分詞語的意思,練習用詞語說話,說出每組詞語蘊含的畫面,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花了很多時間,可是沒有很清晰地體現出生字詞教學時應該有的音、形、義的教學過程。

二是有些過程設計太繁瑣,耽誤了很多時間,可是課後回想起來是可有可無的。比如在匯入課文的時候,先是和孩子們做了自我介紹,又讓他們看了一組阿聯酋人民的服飾和舞蹈照片並進行解說,然後根據課題“沙漠”和“綠洲’,又讓學生看了沙漠的照片,讀了一組有關沙漠的詞語,並且談了綠洲應該是什麼樣。等匯入結束進入正題的時候,我一看錶,都過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了。什麼都想給學生,卻丟失了重點。

三是對學生可能會存在的問題預料不夠。讓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有這樣一個預習任務,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預習時遇到的難題,我希望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夠利用字典或是手中的參考書獨立解決難理解的詞,句和不瞭解的課文內容。我在瞭解孩子們平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問的幾個孩子大部分都說根據字面意思猜測,只有一個孩子說可以聯絡上下文解決問題,他們只想到理解詞語意思這一個方面。當我問他們有沒有帶字典或是參考書時,沒有一個孩子帶,我只好說就把老師當活字典吧,有問題可以問老師,但是在預習過程中問的學生極少,這樣這一部分的設計就落空了,而當時我還是按原來設計的那樣進行,沒有立即改變方法,可見對學生們的預料不夠,還缺少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

四是備課還是不夠充分。在問孩子們通過預習解決了什麼問題時,有一個學生說開始不知道“迪拜“是一個詞,而把句子讀成我們到迪/拜訪問,後來才知道迪拜是一個地方。我猜測學生們可能弄不清“阿拉伯”“阿聯酋”“迪拜”三個地點的關係,便想在黑板上畫這三個區域的結構圖。可是,首先我不知道阿拉伯的地形圖該怎樣畫,只好畫了一個大橢圓,也不知道阿聯酋的地形圖,就又在大橢圓裡畫了一個小圓形,接著又不知道迪拜應該在阿聯酋的什麼位置,只好又在小圓中隨意地點了一個點。畫完後覺得這樣的“簡筆畫”簡直是拿不出手。其實在備課時我都看到了有關的內容,可認為用不上,都沒有細看。如果記住了這部分內容,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看到清晰而準確的圖形了。

總之,上完課,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還有很多欠缺之處,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不斷地去探索。一節課,帶來的不僅僅是深刻的反思,還有不斷學習的恆心和銳意進取的決心。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一年級的國小生,開學第一課應該給他們講些什麼?我想最主要的還是激起他們對語文的學習熱情。於是我先出示“聰”字,問孩子們誰認識這個字的?他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因為現在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所以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口”、“耳”、“心”,還有的孩子說上面的兩點就像羊的角,姜沂彤小朋友說那是他的觸角……好可愛的孩子。那怎樣能成為一名聰明的孩子呢?這下可熱鬧了,答案五花八門的都有。其中徐浩陽小朋友的答案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他說:“聰明的小朋友要會用耳朵聽,用嘴巴說,還要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多了不起呀!於是,我乘機請同學們翻閱語文書,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同學們情趣盎然,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第三節是我班的公開課,上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社會行為》。說句實話,感覺這節課不適合進行公開課,感覺本節課表演性不強,或者說老師不好上。但是教學進度恰好在這裡,只好就這一節課的內容,畢竟課堂主人是學生。

121課改模式改變以前教師的講為主,注重學生的學,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課堂節奏感覺還不錯,一節課還比較順利。但是感覺這節課還是有不滿意的幾個地方。

一是概念講解不到位。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概念:社會行為的特徵和通訊。書中用了兩個事例來說明“社會行為的特徵”,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課前收集一些具有社會行為動物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分享,或者老師列舉一些事例,在這個基礎上,得出社會行為的特徵,可能會更好一些,在此基礎上拓展出分工、合作和競爭意識等。在講解“通訊”這個概念的時候講解不夠透徹。沒有注意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講完以後並舉例說明哪些屬於動物的通訊,那些不是動物的通訊,在進一步探討資訊交流的方式會更好。二是難點突破不是很好。本節課的難點是:闡明動物群體中資訊交流的意義;認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兩個突破不是很好,後來想一下可以通過小品形式(學生看到詞語用比劃的形式來讓另一個學生猜測的意思,一個學生往下一個學生傳遞)來說明資訊交流的重要性,互動性、效果會更好。

三是在設計導學案中有兩個地方需要商榷。就是預習案中有一個題:6、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多種多樣,教材中探究“螞蟻的通訊”和P42科學家的故事“珍妮·古多爾和黑猩猩交朋友”分別主要運用了 和 。這個題難度偏大。第二個題就是檢測案中:9、傳說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行軍至烏江,天色已晚,只見岸邊沙灘上有幾個由螞蟻組成的大字“霸王死於此”。項羽心想:這是天意,遂大喊一聲:“天絕我也!”即拔劍自刎。原來這是劉邦手下軍師用蜜糖寫的幾個大字,招來許多螞蟻,項羽不知是計,而中計身亡。

(1)、螞蟻能夠按人的設計圍成幾個大字,這與螞蟻的食性有關,螞蟻喜歡。

(2)、螞蟻之間靠 傳遞資訊。當偵查蟻發現食物後,會在返巢的路上留下,返巢後向其他螞蟻做出動作,其他工蟻收到這種資訊後,會沿路尋著去搬運食物。難度有點大學生不好答。

(3)、螞蟻是靠頭部的觸角嗅到氣味的,若把一隻工蟻的觸角剪去,它還能搬運食物嗎? ,原因是 。

(4)、一窩螞蟻由不同的成員組成,螞蟻是具有明顯行為特徵的動物。

最後是為了符合121課改模式,後面檢測案中時間稍顯較多,時間分配不合理。

正因為有不足,才有下一次做得更好。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了書上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認識了zcs的音和形,然後讓學生結合表音表形圖,說說兒歌:像個2字zzz,仙人掌刺ccc,絲瓜鬚子sss,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認識了zcs,記住了他們的形狀。但是在小組開火車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好幾位小朋友發出的zcs的音不是很標準,他們的舌尖沒有抵住下齒背,有一位小朋友的門牙壞了,還總是漏氣,發出的z和c的讀音幾乎沒什麼兩樣,呵呵,怎麼辦?我不由得想起了南通教育部落格上“花信風”網友給我的留言,要注意學生的口型,我想嘗試一下,於是,我讓孩子們用石頭尖舔舔自己下邊那排牙齒背,並做示範給他們看,然後,讓他們聽我發zcs的音,聽完了,再自己試試看,然後開火車再讀,感覺這一次好多了!嘿嘿,學習了!但是,就那位漏氣的小毛頭,他的發音到傍晚他媽媽來接他時,還是沒發標準,看來只有等到牙齒長出來了再跟他“較勁”了。

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時,有部分先行者早就學會了,我趁機讓他們當小老師領讀,看他們樂顛顛的,很想展示一番,也省得我多費口舌,“該出手時再出手”吧。齊讀沒問題,可是開火車讀的時候,吳鑫傑小朋友不知怎麼搞的,就是讀成z-i-zi,我告訴他:這是整體認讀音節,螞蟻站在後面當啞巴,發不出聲音,就直接讀zi,聽懂了,再讀,讀對了,可一會兒抽讀,又錯了!天哪。課後,我找來他,問他怎麼老是這樣讀呢?他說了,是他家裡就這麼教他的,呵呵,問題出在這裡!看來,這是“先入為主”了,今天晚上,讓他當一回小老師,教教他的“大學生”吧,或許能改正過來。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一、準備工作不細緻。課前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節是聽讀課文,結果這個階梯教室的多媒體硬體壞了,不能從網上直接聽課文錄音了,事先又沒有準備第二套方案,比如說準備一臺錄音機和磁帶,結果我臨時決定讓學生單個輪流讀, 這篇課文有44段,就有44個學生輪流著讀,雖然說這樣做體現了教學面向大多數的原則,可是效果一點也不好,也許由於是公開課,學生膽子太小,大半學生的讀書聲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強聽得到,也許是由於教室太大,很多學生的聲音即使不很小,但離得遠的學生還是聽不到,更別說坐在後排的聽課老師和評委了。因此,10多分鐘的學生讀書時間,課堂氣氛十分的沉悶和冷清。對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事先到教學場地去了解情況,提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準備好多種教學方案,準備好替代的教學裝置等,中心學校的胡中良校長也給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改學生的個體讀為小組讀或齊讀或輪讀,那樣,多人的聲音就會大些,課堂氣氛會顯得熱鬧些,效果也會好些。

二、教學設計不科學,沒有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導致“品讀最感人的句子”這一環節用時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激情,此時學生的激情剛被我調動起來,結果因為時間倉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讓學生跟著我轉入另一個環節的學習。我想時間之所以“不夠”可能是因為朗讀課文的時間太長了,如果把朗讀變成默讀用的時間會少些,但課堂氣氛會更冷清更沉悶,有條件的話讓學生提前預習來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環節也許會更好吧。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法國作家布封的《馬》無論從結構上來說,還是從內容上來說都是較淺顯的。作者通過寫人工馴養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比較,表達了對前者馬的同情及對後者馬的欣賞。一節課的容量很單薄,那怎樣把這節課上得既有語文味又豐厚呢?

一、匯入。可以讓學生說說關於馬的成語和俗語。這一環節較簡單,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緊扣本課的描寫物件馬,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默讀課文,整體感悟。1、落實生字詞。本課生字詞很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有必要落實。2、找出兩種不同狀態下馬的特徵。3、找出作者對這兩種馬的感情傾向。

三、 欣賞評價1、那你喜歡那種馬呢?為什麼?讓學生參與評價,融入文字的感情。2、如果讓這兩種馬在現實生活中不期而遇,它們又會有怎樣的交流呢?3、提升本文的主題。動物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善待它們,與它們和諧地生存在地球上。

四、拓展延伸。請欣賞樑曉聲的《如果我為馬》,並請依據文章的開頭接下去仿寫:

“是的,如果在對 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

設計構想:本課較簡單,對於學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識,教師沒有必要翻來覆去霸佔著課堂講個不停,要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享受自己摘果實的樂趣。在欣賞評價環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談談對馬的認識,可以自然而然對馬滲透自己的情感。從而得出了本課的主題:人類應該善待動物,與動物和諧共處。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一、創造有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這節課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際情境圖,創設這個情境有五方面的考慮:一是使學生通過現實情境體會比例的應用;

二是“四面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因為是按照一定的比製作的,它們的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

三是依據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為比例意義的教學提供較多的資源;四是為以後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做鋪墊;五是有助於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使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通過教師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總結得出比例的意義。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節以計算為主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分數連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分數連乘運算;藉助已有知識,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幾個環節設計的:

一為複習鋪墊,為新課做準備;二為提出和課本同步的嘗試題;三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四學生嘗試練習,檢查自學效果;五學生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說說為什麼這麼做;六教師評講、引導總結歸納;七為課堂反饋練習提高。

整節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探索新知。

課前備課,雖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費盡腦力了。課本78和79兩頁知識點較多,有連乘、連除、乘除計算,還有分數混合運算應用。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閱人教版相應的課題,仔細研讀教學用書和他人教學案例,翻閱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筆記,最後把課本濃縮的知識一一挖掘出來,讓課堂目標變得單一明瞭。

課堂回顧:

一、在自學環節,總是擔心學生自己學不會,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本78頁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有點動搖。還好,堅持了原來的想法。回顧以前的課堂和這節課,發現一個問題:學生不善於向同學或老師提問題。比如“這個是怎麼計算的”、“這步計算,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在碰到不理解問題的時候,不敢甚至不會求助。這除了師生關係影響外,更多是“提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沒有做好。如何讓學生學會求助,這是一個要嘗試解決的問題。

二、這一個關於學生討論交流引發的問題。習題做完後,學生的一個鮮明舉動是高舉小手並“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在你的課堂中,請留意這一點。當然,學生完成練習後,問老師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訴老師,從而得到肯定——這是一種被動的肯定。我們能不能針對這個“被動”再做些動作呢?比如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來自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就先來自他的同學、好朋友、好夥伴,而不僅僅是他的老師。這就需要有時間有空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

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後,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學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和過程,最後統一答案。當然,整個課堂需要學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課堂紀律會比較亂。和學生約法三章,當聽到老師說回座位等停止討論的資訊時,沒有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將不能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學生也是願意接受的。如果學生直接來找老師交流答案,當然你可以建議他先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統一答案後再回來和老師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節課的額外語。今天的課堂,只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敢離開座位,說明學生還是很守紀律卻又比較膽小的。總想:公開課也讓學生大膽離開座位討論,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同桌或前後四人。

三、本節課的連乘計算脫離了情境題,為了計算而計算,沒有讓學生結合例題說一說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雖然學生學會了連乘計算,但沒有聯絡實際問題解說,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機智不足,缺少有效調整。在絕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連乘計算之後,還是按著教案上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跳開教案上課,導致後面的練習趨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語言趨於平淡,教學環節處理不夠有趣、不夠活。針對這點,覺得我們是否應該多看一些綜藝節目等節目,向主持人好好學習呢?因為我們也是整節課的“主持人”。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建築上混凝土的配置、醫藥上藥水的配置、科技上圖紙的繪畫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學生所能體會的只是一個比,所以課中安排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比例?”學生舉例後,由學生就提出“按藥粉與水的比為1∶100”中“1∶100” 只是一個比,而非比例,這時引導學生討論,當要配置的藥水的重量發生變化的時候所需要的藥粉和水的重量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藥粉和水的比總是1∶100,所以這個比例就是“藥粉∶水=1∶100”,這就是一個比例,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義,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絡,學數學用數學。

反思這節課,突出了常態下如何紮實有效的組織學生學習好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用的,它能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學生掌握知識、課堂參與情況來看,整節課的設計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在結構上,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崔巒老師指出,現在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也即從教會學生固定的知識,轉向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語文教學要實現“從內容分析的閱讀教學向策略指導的閱讀教學的美麗轉身”。基於這樣的理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由表及裡地瞭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對比、借物喻人等寫作特點。

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教學設計一開始由許地山的筆名切入,教學中緊緊圍繞談花生展開閱讀,引導學生由花生的可貴之處體會出做人的道理,最後拓展環節介紹成年後的許地山的相關經歷,補充許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樣的人的話,再次回顧許地山的筆名,首尾呼應,整個教學環節力求做到簡單清晰。文字的三個特點,“主次分明”,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內容的詳略安排初步感知,點到為止,不做過多的說教;“對比”,通過引導學生感受花生與桃子它們的不同感受對比的寫法,並進一步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學結束後引導學生感受這種寫法特點,並適度拓展進一步理解這一寫作手法。

質疑問難的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教學第十自然段上,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段提問題,梳理後由這些問題展開教學,本節課結束時再次回顧,問一下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自信滿滿的走進課堂,一節課上下來發現問題真的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聲音過大,缺乏美感。

本以為自己的聲音很清脆,看錄影時發現自己的聲音很大,缺乏張力,句與句之間的聯絡缺乏層次感,連帶著課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鳳老師說的話,課堂上說話一定要輕輕柔柔的說,不要太用力,這樣課才有美感。這句話早就記在心裡,可是當局者迷,自己在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在意。這次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看這節課,才知道自己的聲音原來是這樣的,以後一定努力改正。

二、關於質疑能力方面的教學

教學結束後評課時,別的老師評課時提出:學生圍繞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問題,交流後老師梳理總結主要有三個問題,這個環節有為了質疑而質疑的嫌疑,梳理出的問題像是老師出示的。針對這樣的說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課時,這三個問題我之前確實預設到,但上課時,確實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啊,學生們說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這是三個問題啊!

仔細反思後發現,這個教學環節確實有問題。學生在默讀課文質疑時,我巡視瞭解學情時發現,有些孩子提的問題關注的是花生、石榴它們各自不同的生長特點,如:“花生為什麼長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們說這樣的問題意義不大,找到大的問題才會有大的收穫。雖是輕聲地說,前後桌的孩子們一定聽到了,並且這樣的話我說了兩遍,聽到的孩子自然不少。當交流時,孩子們的問題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預設的那三個問題了。表面上學生說的就是老師接下來的要教學的,課上的很順,細想卻沒有百發齊放的美麗,當然也就沒了生成的精彩,難免給人走過場之嫌,雖然這三個問題確實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這個環節教學時有畫蛇添足之嫌。

三、關於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的教學

教學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時,我估計孩子們可能會結合課文內容來說,準備在學生們自由發言後總結給出“不圖虛名、默默奉獻”這些詞的。沒想到上課時學生們直接就把這兩個詞說了出來,我當時把這兩個詞板書後,這一環節的教學就結束了。課上完後,我很後悔,當時應該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說他們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因為課後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課前看課課通都把這兩個詞寫到了書上,其實大部分同學似懂非懂。因為缺乏教育機智,這個環節沒處理好。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本次小迴圈教學,我們三年級組選的課例是經典課文《驚弓之鳥》。剛開始設計教案,我們以突破課後的兩個訓練題為重點來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新穎性方面就不敢過高要求,顯得比較平實。但後來又考慮到要體現出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現新課改的精神,結果就感覺我們的初步設計太過普通,於是又進行修改。後來不同的建議多了,結果自己也就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這樣也缺點什麼,那樣似乎也缺點什麼似的。也許這也屬正常現象吧。但是經過及時的評課,我也馬上意識到設計教案的最關鍵的地方不在於某個環節如何精巧,能否有亮點,而是必須先從整體上把住該節課的脈搏,也就是一節課要突破的重點是什麼。

經過前面兩位老師的課例,加上評課的意見,我把重點放在了通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物品質,著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上沒有進行繁複的“因為……所以……”的句式訓練,但是學生也已經能夠很輕鬆地完成有關本課內容的因果關係的填空。

在引入課文後,先是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大意。接著訓練朗讀,在訓練朗讀過程中理解、體會更羸的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品質。最後進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就感覺在朗讀、理解、感悟這個環節上,由於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互相質疑,會出現花時多,導致拓展不能深入開展的可能。但有考慮到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風,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因此就沒有再作修改。同時也由於小迴圈教學安排的時間太緊張,今天你上,明天我上,中間很難抽出時間進行深入的再討論,再提升。上課前,我也就教學設計,特別是這一問題,瞅空“抓”了幾個老師討教,可惜時間太倉促,沒能妥善解決。上課時果然就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原因是前面的環節花了較長的時間,導致朗讀、體會時時間不夠,而學生的發言又不能很快進入中心,還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恰恰就是因為時間的緊迫,導致上課時沒能耐心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這個地方我覺得很非常遺憾。如果時間再多五分鐘左右的話,我就可以把學生從對魏王的話感興趣進行不著痕跡的轉移,引導、啟發學生去朗讀、體會更羸的話,學生邏輯推理的思維訓練這一重點就更能體現,體會、學習更羸的品質也落實得更到位。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引入花時不多,初讀解決字詞,瞭解課文大意,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也必不可少,後面環節出現時間緊迫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在這節課的“探究新知”中, 在這個運算過程中用到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同底數冪的乘法(或乘方的意義),但是學生在回答時除了回答以上內容外,還有一部分同學回答用到了乘法分配律。我聽見後反問:“用到了什麼運算律?”學生聽我這樣問頓時有幾個不說分配律了,但仍有兩三個同學還堅持。因為有領導聽課,我想做到完美,所以就直接說:“這裡 用到了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沒有分配律。”而並沒有講解為什麼沒有乘法分配律,課堂教學繼續進行。在學生板書解決練習題時,一位叫李晴的同學這樣做了一道題目:(-2xy)3=(-2)3(x)3(-2)3(y)3=64x3y3.評析時很多同學都說“錯了。”而這時我看了一下教室後面的鐘表,時間不多了,於是我就畫了個錯號。下課後,我 向其他老師請教,讓他給我提一下缺點,在給了一番肯定之後,提到學生做的那道題,說我應該給學生講解清楚這道題李晴為什麼會錯,錯在哪裡。我當時就想:學生這樣做只是單純的做錯,沒有這樣講的必要,並且只是她自己這樣做,她知道錯之後就會改正的。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可是等到下午我改作業時竟發現:學生作業中的一道題目還是按上午的思路完成的。這時我意識到學生對這樣的題目真的理解成了乘法分配律,於是,下午自習的時候我特地講解了這種題型,給學生講清了上午探究中的題目為什麼沒有用到分配律以及分配律應該在什麼時候用。

對於這件事我進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在備課時備的不全面,沒想到學生會把分配律與交換律、結合律混淆。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提到分配律時,為完整的完成自己設計的教學流程而沒有認真的對待,給他們講解清楚,致使學生模稜兩可;而在練習學生出現錯用分配律時,我又為了不拖堂,又是一提而過,使學生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產生錯覺,一錯再錯。究其原因,是自己上課前對學情分析不夠,教學時太死板,只是一味追求自己所要的完美,而忽略了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識的能力。

這件事之後,我深刻的剖析了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教學前的準備一定要細緻認真,上課時要靈活駕馭課堂,因材施教;課下要經常與其他老師交流,取長補短。同時,也體會到反思對於老師的重要性,經常反思會使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促進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經常反思、堅持反思。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回聲》是國小二年級的一篇課文,科學性很強,它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回聲的形成,讀起來生動有趣,激發學生注意發 現自然現象,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尋找解決途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上課之前,我在網上查找了一些教學設計,發現大多數的教案除了基本的識字外,更多的 時間放在了告訴學生回聲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上。而我認為,畢竟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學生,而且也是一堂語文課,識字、讀文是重點,通過學生對文字的朗讀感 悟,教師只需在關鍵的地方加以引導,回聲的形成問題很容易就解決,即使不能夠讓學生徹底的明白回聲的知識也不要緊,利用這一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後通過各種途 徑和方法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基於上述思想,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在識字和學生朗讀方面下的工夫比較多,識字方面因為課文中的生字並不是很 多,我採用是隨文識字,教學方法上多一點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識字經驗大膽的交流識字方法,但總的效果沒有我預想的好,究其原因,我在課堂的活動方 面還因動點心思,用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識字過程中,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對於字的理解,可以用字到詞,詞到句或一字多詞的方法幫助學 生更好的理解生字的含義。而在讀文這一塊,我藉助了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看到的說說課文是怎麼寫的,這樣比較直觀形象的把課文內容先展示出來,一來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二來給學生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日月水火》是國小語文入學準備的第10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學習4個象形文字“日、月、水、火” 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看圖理解字義,並依照田字格里的範字把字寫端正。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為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打基礎。因此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的匯入環節,我先已談話匯入:“小朋友們,十一長假剛剛結束,小明明把自己度假的情景畫了一幅畫,你們想看看嗎?”接著出示了圖畫,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上面有太陽。”我引導糾正:“我們說話要說完整話,應該說圖畫上有太陽。”後面的同學學著說完整話了,但仍然只說出看到的一方面內容,我又進一步引導說:“看看哪個同學觀察得更仔細,能夠把自己看到的內容都說出來。”學生在小聲交流後,紛紛發言,內容完整且趨於多方面了。我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後接著說:“我們今天要認識的4個生字朋友就藏在這幅畫裡面,你們想不想認識它們呀?”學生們躍躍欲試,學習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說話的媒介,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是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口吻寫了外公和外孫女兩代人之間互相為對方打雨傘的場景,表達了爺孫間純真的至愛親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親情之愛,教學時,我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認真讀懂課文,在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課文對前後兩個場景的描寫,並通過想象再現兩幅畫面。一幅是:雨的世界裡,一個鬢髮雙白的老人和一個小姑娘同行。老人撐著一把墨綠色的傘,傘外向了小姑娘。老人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溼了,但他微笑著毫不介意。另一幅是:雨的世界裡,一個鬚眉皆白的老人和一個女青年同行,老人步履蹣跚。女青年同樣撐著那頂墨綠色的傘,傘歪向了老人。女青年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溼了。她似有所思。學生從當年外公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孫女,到後來外孫女也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公的畫面中,體會到外公的愛幼之愛和“我”的愛老之愛都是一種親情之愛,體會到這種親情的至純至真。感悟“傾斜的傘”所傾注的所傳遞的那種溫馨的情意。

2、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等,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課文注意寫了人物(特別是外公)的神態,透過人物的神態可以窺見人物的情感變化。寫外公的神態,是由當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語”“開心地笑”,到多少年後的聲音“微微顫抖”“渾濁的雙眼淚光點點”,由其神態可以看出其情感的變化時由當年施愛於晚輩而高興,到後來得到晚輩的關愛,受到了愛的回報而激動。“我”則是有當年的“驚訝”“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後“心熱”“不知不覺中”“做著外公當年做過的事”。在外公愛心的浸潤和潛移默化的到的影響下有所感悟。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受愛的力量,感悟不僅親人之間需要互相關愛,而且應該推而廣之,珍惜人間真情,使所有人都生活在愛的世界裡。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端午日是我國由來已久、家喻戶曉的民眾的節日。全文僅用700字,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划船競賽和趕鴨競賽的生動場面。

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我也從湘西人民的質樸生活中體會到很多。沈從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學成才卻能成為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說《邊城》中,為人們展示了湘西婚喪嫁娶、端午節龍舟競賽等有特有的風俗畫、人情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功底。

匯入新課,學生在說我國的傳統節日時說出了五一節、國慶節、聖誕節等,我及時予以了糾正。令我比較欣喜的是我們班的嚴春同學竟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而且強調了是七夕,讓我不得不仰視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視野看來比較開闊,在後來的搶答中也得到了體現。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寫的一篇散文小品。這篇短文僅用84個字就巧妙地勾畫了一幅月夜景色圖,用淡淡的月景訴濃濃的愁情,似從胸中自然流出,迴旋激盪,煙波生色。教讀此文,歷來不會忽視這樣幾個問題:賞析月色,理解“閒人”,感受蘇軾的人生態度。在呈現的這堂課上,我的努力方向與此相同,只是在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容易、更真切、更深刻地達成這些目標上費了些腦筋,其中自己比較滿意的設計有:

教學結構完整、嚴謹。我一直認為,設計一堂課猶如構思一篇文章,要做到線索明晰,結構嚴謹。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安排了兩個關鍵詞:黃州、蘇軾。首先,匯入時,我引用了蘇軾自己的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感受“黃州”在蘇軾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黃州”是蘇軾的福地的印象。在教學環節“悟閒愁”之前,我又為學生提供了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關於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落魄經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黃州本是蘇軾的受難之地。最後在學生讀懂了“閒人”的豁達之後,再次以蘇軾在“黃州”的政績作結,生髮學生的人生感悟。這一結構也為學生把握蘇軾的人生態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撐。

教學環節新穎、巧妙。為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緊扣一個“閒”字,主要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知文意—品閒情—悟閒愁—懂閒人。這使得整個教學流程環環相扣,層層遞深,把對文章的理解條理化,簡單化了,達到了化整為零的效果。其中之巧還體現在背景資料的適時出示上。在日常的備課中,我一直堅持先要“裸讀”的原則,即不借助任何課文以外的資料,讓自己沉浸文中,先要捕捉到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初讀此文時,我相信很多人包括學生的第一感受就是:蘇軾好有閒情雅緻,好清閒啊,文中的月色寫得太美了,太妙了。根據這種初讀的體驗,我首先設計了“品閒情”這一環節,其中包括了對月色的賞析。是不是“閒人”的內涵僅止於此呢?此時出示蘇軾被貶官黃州的資料是適時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遞深,既而再通過“悟閒愁”來理解“閒人”的更多內涵。這要比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要有益得多。

當然,更值得反思與總結的還應該師本節課的遺憾。

我希望自己能夠切記:一節課45分鐘,任何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結果就是全面平庸。選擇價值點、興趣點深入挖掘,方能成就精彩課堂。我想本節課嚴重拖堂應該也與此點沒有處理好有關。

正確的理念踐行得不夠。很同意張老師的說法: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正是看它是否是以“學”為主。本節課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主要是為著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搭建橋樑,課堂上聽到的最多的還是老師的聲音,學生的精彩展現得不夠,。我想對於我來講,要將理念變為思維方式,轉化為行動,還有更多的問題要思考,更多的事要做。

總的感覺,此次比賽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穫一縷清風,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感謝所有給我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