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25W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

教材簡介:《落花生》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生活中的啟示”,要求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啟示,還要體會關鍵詞句的含義。由於文字的背景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父親的話又是難點,所以我在教學本課時,抓住課文主線——父親的話進行教學,用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課文去理解父親的話。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具體操作如下:1、你如何理解父親的話,有什麼感受?啟發學生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借物喻人。作者藉助落花生比喻哪一類人?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一類人有落花生的這種精神?還可向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2、指導學生把重要的段落背誦下來。採用理解重點詞語,如“鮮紅嫩綠、愛慕、矮矮地、分辨”,讓學生說並填空,在反覆閱讀中體會花生不徒虛名,踏實做事,樸實無華的優秀品質。3、抓好課後小練筆的落實。目的是讓學生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表達方法,通過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去寫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運用。

在教學中,我還大膽嘗試將兩課時的教學任務安排在一節課完成。字詞的學習、課文的梳理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因為本文條理清晰,圍繞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四件事,學生自學即可完成。課堂上我重點講解“議花生”,但因為在背誦父親的話部分用時較多,關於社會中有哪些人具有落花生的精神這一拓展問題沒有很好地展開,比較遺憾。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教學設計要再完善些,把握好教學時間,注重課堂的高效性。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2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的一位叫更羸的射箭能手,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只拉一下弓弦,大雁就從天上掉了下來。這篇課文語言大多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指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並進一步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是本文的情感目標。要重指導學生讀好兩個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讓學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態的幾個關鍵詞,體會人物從懷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驚”的情緒變化,而更羸的語氣多為鎮定、胸有成竹。讓學生練習帶著語氣自讀後,再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朗讀不僅讓學生弄清了事情的經過,還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以詞為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品詞。1、以詞為線。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為主線,展開教學,先讓學生找到這三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聯絡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從而讓整個教學有條清晰的線索。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品詞。“驚弓之鳥”一詞分為本義和喻義在文中一前一後理解,在整體感知時,學生說到本文主要講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事,老師順勢說明這隻聽到弦響就嚇得掉下來了鳥,就叫“驚弓之鳥”瞭解了詞語字面意思,在學到課文最後一段時,分析這隻鳥為什麼聽到弦響就會掉下的原因, “能手”之詞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 “大吃一驚”一詞采用比較的方法和驚訝作比較,體會這個詞語想不到的程度更深一些。“悲慘”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不敢相信”採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在詞語的理解中加深了對文字的感悟,有效地指導了朗讀。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3

對於國小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一、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促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本單元教材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關注數學的現實背景,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教學回歸社會、迴歸生活的願望。因此,領會教材這一意圖,用好教材,藉助數學知識的現實原型,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運算定律,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意義。進而,憑藉知識意義的理解,也有利於所學運算定律的運用。

二、注意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演算法的能力。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但是,只要把握“簡便”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定律、法則,就應該是正確的。簡便計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部分,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完成《數軸》這節課的教學,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有幾點還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較好的把握住了本節應讓學生掌握的內容:一、通過與溫度計的類比認識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二、藉助數軸瞭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一對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關係。學生上完本節課後,相信對於以上兩點應能靈活掌握。

2、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學生模仿溫度計,自己設計出能表示有理數的圖形,後教師幫助總結得出數軸的形狀及概念,此過程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其明白數學可來源於實際,以後也許對身邊的事物就會多留意,會去多一層的探索,培養創新意識;其次,為了調節課堂的活躍氣氛,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遊戲和一系列搶答題,遊戲為:請一列同學所在直線為數軸,任一同學為原點,定好正方向,請其他同學分別說出此列同學代表的數及相反數。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降低了學生的疲勞感,輕鬆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再者,在作業的選擇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選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也結合了部分第一章的所學知識展開,較為理想。最後,本節課我向學生較好的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為將來數學的學習奠定好基礎。

另不足之處也不少,如:在數軸的圖形與概念介紹前應讓學生將其模仿溫度計設計的數軸展示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總結,就更為完美了;在介紹相反數的概念時,竟將“0”的相反數是“0”忘記強調了。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5

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像含苞的即將凋零的花朵,他在靜靜地期待著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6

《荒蕪了的花園》是冀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啟智於身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幾個人想重修荒蕪的花園,但他們各持己見,卻沒有一人去行動,最終花園依舊荒蕪著。文章開始從“所見”——雜草和荊棘生長和“所聞”——蟋蟀悲鳴兩方面寫出了花園的荒蕪;接著抓住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麗的池水、美麗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鶯,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勾勒出過去花園的生機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園的荒蕪寂靜;最後,幾個人細細地討論、悉心地討論、滔滔不絕地討論和兩次辯論,但誰也未付諸行動,結果花園依舊荒蕪著。文章條理清晰,情節起伏,語言樸實無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諷和哀傷。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只說不做,最終結果是一事無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出示: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著。

請大家想一想,這篇寓言故事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著,是因為A、B、C君他們心動而不行動,只是在那裡幹討論,不幹真活。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著,是因為他們的決心夠,行動不夠!他們看到了這座荒蕪了的花園,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理好,於是開始討論,從黎明討論到傍晚還是沒有行動。就像有時候我們告訴爸爸媽媽、老師好好學習,但是總是沒有實際的行動。

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著,一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他們只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不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為他們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用我爸爸的口頭禪來說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還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著,是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做。”

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感嘆!孩子們有時真的值得我們刮目相看了。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7

講授了《0的認識》這一內容之後,感受頗多。課後,我及時進行了反思。設計《0的認識》一課中,考慮到學生對0的認識並不是一無所知,部分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的意思,並會計算簡單的有關0的加減法,因此設計該課教法時能從學生的實踐出發,主要有如下特點:

1、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課本主題圖。本課教材設計是先認識0表示沒有的含義,再認識0表示起點的含義,接著教學0的書寫,最後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由於考慮到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0,因此,設計教學過程時,把本課教學內容編成一個有關小猴子的故事,把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蘊涵在0的認識中。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對小猴子的情景很感興趣,並且教學情景有連貫性,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打破教學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熱衷於學習無需教師過多的組織教學.

2、就是在教學0的第二個含義是表示開始時,當讓學生拿出尺子時,學生們中有的拿的是鋼尺,上面沒有0,這對孩子們來說,並不能理解0作為開始的含義。這是我教學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夠周全,所以才在這個地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3、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讓學生觀察小猴的表情,然後再採用幫小動物排隊的動畫形式呈現,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其二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由交流(談談在什麼地方看到過0),你能想辦法用桌上的文具、書包裡的書或其它東西表示“0”嗎等想一想,動一動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4、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認數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0的認識》就突出體現了它的基礎性、價值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起點的理解中,老師反覆讓兩個學生在同一起點、不同起點進行跑步比賽,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門、黑板等來了解“起點”,加深“0”的兩種含義,在體驗中學習這一內容(0的意義)的必要性。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但是在整堂課中,一直能夠跟隨我,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大進步。但是還需繼續努力。

留下遺憾:就是教學0的第二含義時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於在家學0的書寫上沒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寫。還有,數學要與生活相聯絡,學習就是為了能學會運用。在這兒的時間也比較欠缺,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多鍛鍊自己。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此單元課文圍繞“生命”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重在讓學生理解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有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視訊,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為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9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領域的教學內容分散於各個年級,從最初的畫圖、列表到一一列舉、倒推,到現在的替換,“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版塊的教學整 體呈現了由直觀到抽象、有簡單到複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漸變趨勢。如何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領會替換的策略,初步學會運用策略分析數量關係、確 定接替思路,並有效地解決問題,這都是我們要從認識與實踐層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說說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一步探索新 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例1情境的出示,學生感受到新問題的複雜性,自 覺產生了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的意識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注重解決現實性問題,把數的運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與傳統應用題教學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應用意識表現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教學《解 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時,首先要明確一個認識問題是: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為主,而不是以引導學生掌握“策略”為主。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 在培養學生“策略意識”方面,而“策略”及其學習過程應成為發展學生“策略意識”的途徑和載體,所以,只有在具體的認識和使用“策略”的過程中,學生的 “策略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2、引導學生經歷策略形成的完整過程。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主要是讓學 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說想法,說替換的過程。

3、巧創練習,優化策略。

本節課教材只安排三道題,例1替換的兩個量是倍數關係,練一練替換的兩個量是相差關係,練習17第一題。為了體現練習的強度與坡度,我將例1進行了改動,這 道題旨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選擇把大杯替換成小杯解題會更容易,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一般要靈活的選擇簡潔、容易的方法,以達到 策略的優化。

4、多種策略,綜合運用。

課標指出:努力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圖把替換的過程表示出來。並且在檢驗後我提出“回顧一下,剛才這個問題有什麼特點,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 個問題的呢你覺得哪些步驟是解題關鍵?”引導學生既感受到用替換的策略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又讓學生感受到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著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題,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做完練習後,其實我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開來,比如說:問學生,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啊,我們的教學樓一共有幾樓?你們家住在第幾層之類的話,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個道理。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時,伴隨著叮咚的泉水聲,教師深情描繪泉水的美妙。然後指導學生讀出泉水的衝勁,引導學生想象泉水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看到了什麼。音樂的渲染,朗讀的感受,導語的創設,讓學生初步走進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接著老師通過學生聽教師的朗讀,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使文字的語言在學生頭腦中產生具體可感的畫面,讓孩子產生迫切去讀課文,去體驗泉水那甜美生活的衝動。

精讀課文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以讀文字,讀中對話,移位體驗,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閱讀的樂趣。如,山裡姐姐那一部分,教師當作姐姐,和學生對話,學生很快進入泉水的角色,熱情地招呼姐姐“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體驗,孩子們的思維也活躍了,一個孩子質疑:“天然是什麼意思?”其他孩子紛紛發表意見“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來的”教師此時說:看來我不需要說什麼,你們都明白了。孩子們是都明白了嗎?我看這是教師在處理這些偶爾問題時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辭。確實,從孩子們的隻言片語來看,他們確實能悟到天然的意思。再如讀到果園那一部分,讓孩子們想象果樹喝了泉水後會是一番什麼景象,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作為泉水的那種自豪,那種付出的快樂自然表達得淋漓盡致。

整個讀書過程,孩子們都處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在對泉水的真切體驗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們動情的朗讀猶如一股清泉在課堂上流淌。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首先,我試著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 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對資料的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 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選擇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統計活動。其次,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 程,在自己的體驗過程中瞭解一格還可以表示2個數量甚至更多,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掌握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推理的能 力。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表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 要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出條形統計圖。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組織學生參與統 計活動時,教師應該精心創設情境,鼓勵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能看懂生活中常見的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 重要的數學素質。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表中資料的變化情況,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展開討 論,做出分析,進行交流。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著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著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填寫。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 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的語言不簡練等等。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文章,我覺得優點在於:莊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體體現在《逍遙遊》一課中也是如此。雖然課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話故事來體現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較隱晦含蓄。對此,我採用了先入為主的方式,先講了兩個莊子的故事,以便讓學生對莊子有大致瞭解,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話,將難度變小了。

另外,課文篇幅較長,難度較大,文言色彩濃厚,正常情況下需要兩個課時完成的,由於時間限制,我沒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課文,然後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礎上疏通字詞,也同樣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後,我引導學生思考莊子思想的作用,這一環節從思想上對學生作出了正確引導,對他們學習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導作用。也達到了教學上的情感德育目標。

不足的地方在於:學生朗讀課文和自主思考的時間不夠,有時自己還包辦代替,沒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

另外,由於時間的限制,我沒能給學生拓展莊子的思想和故事,從而學生對莊子的瞭解可能不夠到位,關於課文中的文言現象也沒時間總結,這些我都打算放在第二課時再帶領學生進行鞏固和落實。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寫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課文先寫一名孤兒在炮彈爆炸中受了傷,急需輸血;接著具體寫了阮恆獻血的過程,生動地描寫了阮恆獻血時的神情、動作,真切地反應了這個小男孩獻血時的複雜心情,同時設下了懸念;最後點明阮恆內心矛盾痛苦的緣由和堅持獻血的原因。因此,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理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閱讀中自由感悟。通過自讀讀準字詞,理順文章脈絡,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提出自己的問題。接著,我就把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情感變化上,通過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神情的語句,點撥學生圍繞中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快抓住文章的主線,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阮恆獻血前、獻血時動作、神態的句子。我想讓學生從阮恆的獻血前、獻血時的表現來感悟阮恆的心情是怎樣的,阮恆的心情究竟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並歸納:阮恆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害怕自己瀕臨死亡,另一方面為了朋友又堅決地要獻血。但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有些亂,一是老師沒有運用好所做課件,二是老師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處理阮恆獻血時的表現時,這時侯老師有點依著課件而進行下去的感覺了,沒有真正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導致課堂的死氣沉沉。因為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意圖是什麼,只顧著自己的想法說了,而老師也在急,心想學生怎麼光往別處跑啊!我不是在給他們指著路的嗎?其不知老師的引導已經偏向了。如在學生畫出表示阮恆獻血時的動作的詞時,老師只顧著出示自己的了,而捨棄了學生的一面。另外再讓學生依此來提出問題時,學生不該從何而提,一臉恾然。但這個環節還沒有處理清楚呢,接著老師就轉到下面的環節去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阮恆在抽血中內心的痛苦,更好地感受阮恆害怕但卻堅決獻血救朋友的美好心靈,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幾個自然段時,我就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中描寫阮恆哭泣的詞語進行一次梳理: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再演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隨著血液一點一點被抽出,阮恆感覺自己離死亡越來越接近,所以害怕越來越明顯。這樣,在理解了句子所表達的內涵後,再來讓學生模擬想象阮恆的心裡具體是怎麼想的?有了前面理解的鋪墊,後面的語言說話訓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然後再通過入情入境的模擬演讀,讓學生把內心的觸動通過感情朗讀宣洩出來,深化理解和感悟。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模擬記者採訪阮恆為什麼這樣做?再通過討論你認為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課文中的阮恆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學生再次感受阮恆那願為朋友而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並在《朋友》的歌聲中得到情感的共鳴。

在教學中,我感覺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還不夠,如學生思路開啟後,要講的很多,我沒有那種收放自如的機智,導致授課時間不足,有些重點部分只是匆匆收場,也沒有給學生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還有對這節課的準備不是太充足,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預設太少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讓課件成為你的依賴和累贅。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建構主義學習的實質是:主體通過對客體的思維構造,在心理上建構客體的意義。所謂“思維構造”是指主體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識與多方面的各種因素建立聯絡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意義。學生通過觀察具體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將新知識與已有的適當知識建立聯絡,又要將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結合,通過納入、重組和改造,構成新的認知結構,建構出新的概念。本課中,引導學生觀察了兩組比的特徵後,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絡起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通過對比、思考、重組等思維活動。

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應用概念解決問題其實就是進一步鞏固概念知識。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本課中,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方法不只一種,不管採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合符規律,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隨後還安排了綜合性練習,這些練習不僅能起到鞏固、深化概念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在引導學生探究核心問題時,授課教師不僅查閱了很多資料,還善於發現學生討論和展示的成果,並努力將自己原有的知識與他們相融合,多角度、多層面地看待問題,拓展問題的寬度和深度,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評價絕不是單一的,單一的評價絕不是最有效的。只有將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只有將單向評價與多元評價相統一,評價才能發揮它更大、更多的優勢,教學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讓我們看到了自主推薦的優越性,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學生的知識、能力、閱讀水平等,讓我們感到欣慰。其實,只要我們敢於放手,學生將會飛得更高;只要我們願意放手,學生將會飛得更遠。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jqx的拼音教學中,我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們學會聲母jqx,認識聲母jqx的形,能夠讀準聲母jqx的音,jqx與ü相拼時,ü上的兩點要省略。jqx與ü相拼是這堂課的難點。在課堂上,我講故事的形式開展課程,課堂上學生喜歡聽故事,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也較好。

我在教學jqx時,我首先出示圖片母雞、氣球、西瓜讓學生記憶jqx的讀音,然後結合文中插圖讓孩子們認寫,最後利用兒歌加強學生的記憶:小雞小雞jjj,一個氣球qqq,刀切西瓜。在教學jqx與ü相拼時,我又加入了 童話故事,童話故事將jqx與ü 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觀察組合在一起的音節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ü兩點去掉了。我讓學生自己編順口溜,孩子們興趣盎然,編出來的順口溜既好聽又好記,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再一次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我也用課件出示順口溜“jqx 淘真氣,從不和u在一起,它們和ü來相拼,見到帽子就摘去”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喜聞樂見的形式也讓他們著迷,喜歡上了小ü,這堂課的課堂紀律也特別好。我覺得這一環節特別成功,實現了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正確引導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的慾望,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生自讀自悟,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學得也會很輕鬆,所以在鞏固練習中,通過判斷,填空,進一步讓學生掌握jqx的拼讀規則。整堂課中,我設計故事情節,運用做遊戲,編口訣等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學習,開發學生智力,使兒童在積極熱烈的學習氣氛中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的規律,比單純的死記應背效果要好的多!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的問題,往往比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吸引力。巧設問題環節,讓學生主動參於,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的慾望,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符合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古人尚熟知“教無定法”。拼音教學的方法需要我們來創造,只要我們善於把乾巴巴的抽象符號變活,善於尋找規律,善於抓住兒童年齡特徵,讓學生感受到漢語拼音的優美與奇,就可以使孩子好學,樂學拼音,為識字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讓學生初讀課文,根據“銘”的特點,將文中的韻腳找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語言特點,產生整體感知。2,學生再讀,體會駢體文的句式上的特點,進一步瞭解本文語言的特點。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教師指導朗讀技巧。4,學生觀看視訊,聽配樂朗讀,加強朗讀的節奏感的把握,並通過視訊感受陋室的環境等,5,全班齊讀,配合視訊音樂,再次感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銘”的特點,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讓學生說座右銘的方式,既起到激勵同學們的作用,同時自然的引出“銘”,瞭解是警戒自己或稱頌功德的文字,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落花生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