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02K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於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有趣的遊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為學習上的親密夥伴。

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於樂呢?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於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說”……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連結。從把文字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字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為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

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絡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願望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澱,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

古詩,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著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澱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為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的活動。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裡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遊,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捲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線著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並以此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為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啟用學生對文字的通靈感悟,與文字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字所蘊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

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嚮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湧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2

一、巧用教材塊狀編排,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整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得益於老師理念的轉變。教學過程展現的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個學生和老師都有被理解的權利。所以,老師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和活動,變知識的單向傳授為師生互動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有趣的遊戲和活動,老師和同學成為學習上的親密夥伴。

如何轉變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寓教於樂呢?我想到了一個新的點子──塊狀編排。塊狀編排的靈感來自於語文園地的“我會讀”,“我會認”,“我會連”,“我會說”……這些充滿了自信的標題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願望,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分的空間。不難看出,“我會讀”──“我的發現”──“我會想”──“我會寫”,這四個學習塊是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學習連結。從把文字讀正確,讓學生走進文字與其進行對話,凸現一年級識字為重點的學習目標定位,到構建學生學習古詩的知識系統,引發學生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活動中去。把課上得有情趣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情感是在認識過程產生的,認識越深刻,情感體驗也越強烈、越深厚。真正的學習興趣是在知道一點、會一點的時候產生的,是在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會的過程中鞏固、加強的。

所以,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讓每位學生取得他們他們能夠取得的成功,讓每個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比知識更重要!關注學情,緊密聯絡學生的認識實際,想辦法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產生學習創造的願望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

二、重視課外誦讀積澱,培養學生學習的志趣

古詩,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沿著時光綿延,把悠長歲月中天靈物華沉澱的點點精粹送到孩子們身邊。古詩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為了讓詩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浸潤傳統文化的精神甘露,我們班啟動了中華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的活動。三個月來,孩子們已經誦讀了三十多篇。現在,教室裡最多見的就是孩子們圍在一起搖頭晃腦地吟誦,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畫紙上,留下了孩子們自己心底煥發出的詩情畫意。可以說,古詩教學在我們班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在課外汲取的詩歌營養經過老師在“誦讀和導讀課”的展示,經過“小詩人”的評選,經過“古詩大點兵”等一系列活動情境的驅動,讓孩子們盡情地讀起來、動起來,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這“動”,決不是表面的熱鬧,而是視界的敞亮,精神的漫遊,思想的翱翔,心靈的舒展,理性的頓悟,智慧的迸發。

總之,是個體生命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當每個孩子都深深地捲入經典詩文的時候,你還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親臨現場”,你還擔心他們不“對話交流”,你還擔心他們不“動態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潑地舒展開來,學習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生活。語文課程是一個情感的世界,是一個詩意的世界,是一個豐富的生命世界。從教材、尤其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尋找出一個連線著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知識儲存庫”,並以此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為一條融匯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主線,就能夠啟用學生對文字的通靈感悟,與文字發生“內在的對話”,這樣,文字所蘊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會把學生生命的靈氣燃燒起來,由此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催發學生生長和發展。作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更讓我堅信了這一點。

新課堂應關注“人”的發展,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發掘生命的創造性,讓孩子們的興趣和嚮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追求生命的成長,讓老師和孩子們的潛能如花綻放,讓師生之間的情感親密交融。在快樂中學習,讓老師和學生的熱情如湧泉長流,讓師生之間的情思互動碰撞,盡情張揚成長的快樂!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3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說說你或你的家人喜歡的電視節目幾時開播”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過於拖拉,耽誤了不少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4

我們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大家都愛她。這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的導讀文字,從這些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本單元是圍繞保護自然環境而展開的、愛護地球這樣一個深層次的道理,編者選用了形象有趣的童話故事《松鼠和松果》、《美麗的小路》來詮釋。而12課《失物招領》則這篇課文寫的是現實生活中一年級國小生去植物園參觀而發生的一件事,通過文中小朋友的事來作典範,讓學生明白無論我們在哪裡都不能隨手扔垃圾。內容很簡單,作者設計得卻很巧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卻稱作“失物”。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呢,那麼誰會去認領這些“失物”?主人又是怎樣處理的?通過朗讀、觀看插圖以及結合學校最近一直提倡的“撿起一張費紙,撿回一個美德”這種活動意識融合。大部分學生的確能很好的明白課題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明白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當分析到課文最近一段唐老師望望張爺爺,張爺爺望望唐老師,發出了會心的微笑時。沒等我提問就有孩子舉手說:“老師,我知道,唐老師和張爺爺為什麼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了,因為那些小朋友能知錯就改,並且領回了垃圾扔到了果皮箱。”不用我引領,孩子就能明白,這就說明他們理解課文了。這樣的感覺不錯。

一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有些學生有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光憑單純的說教和強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所以這篇課文真正引導學生自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想孩子們之所以能在短短一節課內深刻感悟,這與我們正提倡的“撿起一張費紙,撿回一個美德”也有很大關係,時時強調,處處做到,學生自然而然能保護環境,養成美德了。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5

易翠花

在新的學年裡,帶領新的班級,身為語文老師的我既緊張又欣喜。雖然只有一個班的語文課,但我對每一堂課都認真地和其他老師討論、積極準備著。這次彙報課《詠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簡單,文章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雖然沒有直觀評論,但文章最後對謝道韞身份的補充;讓我們很快就可以瞭解到誰的更好。現階段學生接觸的文言文較為簡單,理解不是難事。

文章簡短,自以為備課充分,預設環節清晰簡潔,自然流暢。課前,我預設是:以誦讀帶領學生疏通文意。首先,聽朗文。過程中我讓學生注意生字詞和朗讀節奏,並整體感知課文。隨後分小組齊讀,找同學示讀,在他們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讀錯的字,然後就寫在黑板上,讀完後給他們糾正。然而,由於我的疏忽朗文出現錯誤,同時多音字板書時沒有將詞語書寫出來。沒有做到嚴謹教學。將近十分鐘的時間,我認為很有必要。讀了幾遍課文,學生從整體上對文章的內容有所感知。

隨後進入到了“譯讀課文”環節。我原本設定,先讓同學提出預學階段不理解的重點字詞由學生協助講解,隨後小組討論通篇文章的翻譯。這樣可以培養了學生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是因為緊張看錯時間,將學生展示時間縮短;同時又沒有將“詠雪”的精采句子進行解析。隨著鈴聲的響起,就不得不中間掐斷;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做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需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成為一個合格的導學者。學習控制課堂、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經過這次的講課和聽課活動,感覺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還有非常多需要修煉的地方,教學之任於我,任重而道遠。感謝這堂課給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的機會。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我積極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故事情境中快樂地學習,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會成功。開課伊始,談話匯入:秋天到了,我們一般會做什麼?引出有一群孩子要去遠足。那麼遠足前,孩子們會做什麼呢?老師通過從孩子們身邊的事情入手,然後丟擲問題,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尋找答案。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啟發學生思考那個孩子為什麼睡不著?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結合自己出遊前的親身體會,踴躍發言。然後老師順勢問“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跟大家說一說”。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學生讀後很快能聯絡生活實際,切身體會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學生熟讀理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想一想,是自己去哪裡的時候呢?“學生甲說:”爸爸告訴我去長沙的時候,我晚上睡不著。“學生乙說:”媽媽告訴我說去漯河的時候,我睡不著。我想早點去。“我繼續追問:“將來你打算去哪裡?想看看哪裡的什麼景色?“學生丙說:”我想去長城,看看長城長不長?“學生丁說:”我想去沙漠,想去那裡看看,那裡的是不是金黃的?“出示詩的第一小節,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 嗎?”你能不能用你剛才的發言,完成這樣的填空呢?”一生說:“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黃 嗎?”我聽出孩子們在用詞上,還缺乏行文的優美。於是我追問道:“大家聽一聽,比較一下,那個句子優美好聽些?1、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黃?2、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金黃金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第二句好聽。”老師鼓勵道:“那我們再來讀讀我們寫的詩句吧。大家都成了會寫詩的小詩人了。”通過這樣的填空和朗讀,幫助孩子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7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裡。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些又讓他們難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匯入階段,我用最能夠活躍學生思維的話題引入新課:大家喜歡春天嗎?那麼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感受春天的美麗吧!隨著畫面的切換和輕音樂的響起,不由的把孩子帶入了課文情境,隨即,孩子們帶著對春天的嚮往和熱愛進入課文,聽老師範讀,然後自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不認識的生字用鉛筆畫出來,

其次,是在生字教學上,學習生字課本來就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認識的時候,我採用自由識記生字的辦法,運用學過的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編兒歌等方式識記,學生興趣較濃,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男女生比賽、開火車,摘水果等多種形式加強記憶。學生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掃除了生字的障礙,為我順利進行下一個目標打下了基礎。

最後就是在朗讀上下功夫,當學生在對於課文讀熟的情況下,接著就是理解和感悟。由於在課前,我先找了幾幅春天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充分體會春天景色的美麗,在此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緊接著,我讓學生讀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昇華他們的感情,讓他們自己說一說讀了這篇美課文後對春景的熱愛之情。在讀的過程中,我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以多種形式激發他們朗讀的熱情,比如說:“聽到你的讀聲,我感覺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課文擴充套件方面,等同學們體會到了詩歌的美之後,由於他們還不能準確完整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心中的春天,用肢體語言也可以,用歌聲來讚美春天也可以,孩子們各抒己見,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興趣,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教無定法,設計規設計,思路規思路,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於生字的講解,特別是二類生字的指導不夠到位,沒有顧及到後進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書寫以及朗讀不夠準確,比如,前後鼻音的區分,字的間架結構。

其次是學生的朗讀不夠,我叫讀的大都是平常朗讀的比較好的,對於接受能力慢一點的,感悟差一點的,沒有具體落實,有蜻蜓點水之意。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積極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故事情境中快樂地學習,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會成功。開課伊始,談話匯入:秋天到了,我們一般會做什麼?引出有一群孩子要去遠足。那麼遠足前,孩子們會做什麼呢?老師通過從孩子們身邊的事情入手,然後丟擲問題,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尋找答案。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啟發學生思考那個孩子為什麼睡不著?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結合自己出遊前的親身體會,踴躍發言。然後老師順勢問“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跟大家說一說”。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學生讀後很快能聯絡生活實際,切身體會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學生熟讀理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想一想,是自己去哪裡的時候呢?“學生甲說:”爸爸告訴我去長沙的時候,我晚上睡不著。“學生乙說:”媽媽告訴我說去漯河的時候,我睡不著。我想早點去。“我繼續追問:“將來你打算去哪裡?想看看哪裡的什麼景色?“學生丙說:”我想去長城,看看長城長不長?“學生丁說:”我想去沙漠,想去那裡看看,那裡的是不是金黃的?“出示詩的第一小節,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 嗎?”你能不能用你剛才的發言,完成這樣的填空呢?”一生說:“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黃 嗎?”我聽出孩子們在用詞上,還缺乏行文的優美。於是我追問道:“大家聽一聽,比較一下,那個句子優美好聽些?1、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黃?2、翻過來,唉--------睡不著,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說的,那麼金黃金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第二句好聽。”老師鼓勵道:“那我們再來讀讀我們寫的詩句吧。大家都成了會寫詩的小詩人了。”通過這樣的填空和朗讀,幫助孩子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9

《秋姑娘》是蘇教版第一冊第7課。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在教學的時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整體把握文字,以多種形式地朗讀使孩子感受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

在備課時,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嘗試將教材進行重組,大膽創新,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裡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咦”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咦”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如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說“ 是秋姑娘的朋友。” “ 、 、 和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再讀課文後利用“秋姑娘給 寫信。”、“秋姑娘給 、 、 和 。寫信。”這種句式讓學生說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準備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說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0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打破了日常一板一眼的教學,抓住幾個重點來突破,使得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整堂課上笑聲陣陣,每個人都在快樂中收穫著。

笑點之一:我是壞蛋!

學習“蛋”字,我讓孩子們組組詞看,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於是乎,一連串與“蛋”有關的詞語就撲面而來:雞蛋、鴨蛋、恐龍蛋、鳥蛋、鵝蛋、龜蛋、蛇蛋……“炸蛋!”一個聲音突然響起,教室裡一下子靜默了下來,也就1、2兩秒的時間吧,馬上有人說:“不對!不對!炸彈不是這個‘蛋’。”也有人說:“對的,炸蛋!”為了事態不至於發展成爭論,我馬上示意孩子們看著我,並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炸彈”二字,一本正經地說:“不好意思,‘炸彈’應該這樣寫。”

接著,孩子們繼續為“蛋”組詞。有個孩子說“王八蛋”,引起下面一陣鬨笑。我連忙說:“這個詞我們一般不太用,也希望大家不要用到它。”又有一個孩子說:“滾蛋!”再一次引起鬨笑,我一看勢頭不對,趕緊翻過生字卡片說:“我們再來讀讀卡片上的詞語吧。”於是,學生們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鳥蛋、蛋白、壞蛋。孩子們讀完,我笑眯眯地說:“嗯,壞蛋。我們這裡誰是‘壞蛋’啊?”想不到孩子們幾乎同時用手指指向我,還一臉的壞笑呢。

“原來我才是那個‘大壞蛋’啊!”——我只能這麼自我解嘲地說了。

笑點之二:捧、抬、投

“捧、抬、投”這三個生字都是帶有提手旁的,表示手的動作的詞。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三者之間的相同點:一都是動詞;二都是帶有提手旁,說明與手有關。但如何區別這三個動詞呢?我採用了讓學生模擬練習的方法來理解。

【捧】:首先做做捧的動作,再問孩子們都捧過些什麼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鳥蛋、雞蛋、飯碗、書……我繼續問:你為什麼要捧著呢?孩子們說著各種理由:怕它掉地上破(碎)了;胖弄髒,等等。於是,我便和孩子們一起得出:原來,“捧著”的東西往往是易碎的,小小的,你非常喜歡的,很珍惜的東西。

【抬】:你在什麼情況下要用“抬”?第一個爽爽迫不及待舉手了,嗯嗯呀呀了好久才表達清楚,說是小的東西要用“抬”。馬上被顥顥反駁,說:“小的東西還需要‘抬’嗎?你一個人就可以拿了。‘抬’的東西肯定是大大的,你一個人拿不動的,就需要兩個人一起來抬嘛。”一番話引得大家再次哈哈大笑。看他那一臉的激動樣,我忙說:“那你都抬過些什麼呀?”他接著說:“我幫爸爸抬過電視機。”“嗯,電視機是很大,又很重的,爸爸一個人搬不動,需要有人來幫忙。”然後,其他孩子還說道:來客人了,幫爸爸抬餐桌;全家人一起抬鋼琴……

看大家說得起勁,我話鋒一轉,說:“那麼‘抬頭’是怎麼‘抬’的呢?”孩子們馬上一個個抬起頭,我問:“抬頭,你看到了什麼?”“天花板!”“電燈!”孩子們喊成一片。

【投】:我問大家:“你有沒有投過什麼東西?”“沙包!”一個孩子喊道。“好!投沙包,試試看!”孩子們快樂地投著、笑著。“還投過什麼?”“壘球!”“好!投壘球,開始!”“還投過什麼?”“鉛球!”“嗯,鉛球來了,看好了!”我做出投鉛球的樣子,惹得孩子們一個個向我學。“注意了,現在把目光投向我!”孩子們一下子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又說:“目光怎麼投向我呢?也把目光丟過來嗎?”哈哈哈哈……孩子們笑成一片。“這當然不行,那誰聰明的告訴大家該怎麼做呢?”有孩子說:“把目光投向沈老師其實就是看著沈老師的意思。”“你太聰明瞭,這裡的‘投’啊,不再是丟出去了,目光怎麼丟啊,所以在這裡‘投’其實就是什麼意思。”“看——!”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

在這個過程中,教室裡笑聲不斷,孩子們一直沉浸在快樂之中,而就在這個說說、玩玩、笑笑的過程中,掌握了“捧、抬、投”三個動詞的不同用法。

笑點之三:理解詞語方法多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採取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再交流的方法,期間孩子們善於讀書、善於學習的鑽研勁兒感動了我。

1.畫圖理解“樹杈”。讀完第1小節,彤彤就率先亮出讀後的收穫:“這兩個鳥蛋是從樹杈上取下來的。”那麼,樹的哪個部位是“樹杈”呢?我讓孩子們通過畫簡筆畫【畫在黑板上】的方式進行直觀理解。儘管花了一點時間,請了三個孩子,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樹杈”和“鳥蛋”大家都認為“可以”了。而在畫的整個過程中,大家的心情是愉悅的。【沒有把這張畫拍下來,挺可惜。】

2.體會“小小的鳥蛋涼涼的”。從這裡可以獲得兩個資訊:一這是一枚小小的鳥蛋;二這鳥蛋摸上去的感覺是涼涼的。於是,我讓孩子們跟著我畫一畫:小小的鳥蛋、鳥蛋涼涼的。再結合課後“我會讀”,引導學生讀後發現:前後的位置調換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拓展說話,孩子們說得興致勃勃,如:小草綠綠的,綠綠的小草;蘋果紅紅的,紅紅的蘋果;月亮彎彎的,彎彎的月亮……從課內到課外,學生的思維發散了,答案是多元化的,這也可與《課堂作業本》上的作業結合起來完成。

3.感受“焦急不安”。首先讓學生用換詞的方法,說說“焦急”可以換成什麼?(著急)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歷,讓他們說說你有沒有曾經讓媽媽“焦急(或著急)”的事?孩子們思考一下後,說出以下事例:過年和小夥伴玩,媽媽找不到我了;放學時和媽媽沒有約定好在哪裡接,媽媽接不到我的時候【這是一件真實的事,因為我也參與了其中,看到了這位媽媽當時的焦急樣,滿臉通紅,大冬天的已經出汗了,看到我們直嚷嚷,伸開雙臂摟住兩孩子。】然後,再來感受鳥媽媽的“焦急”,孩子們也就說得有模有樣了。

4.細細品味“小心地、連忙、輕輕地”。在品讀第3小節時,孩子們不再浮躁,沉靜了下來,細細地讀著,便有了不小的發現,從“小心地、連忙、輕輕地”讀出了這個小朋友很聽媽媽的話、知錯就改、小心翼翼、生怕傷害了小鳥或鳥媽媽、對鳥蛋的愛護等。

讓我感到激動的是,以上的發現都來自於孩子們,可見他們真的已經慢慢學會了讀書,學會了讀懂一篇課文,這次的笑不僅在學生,更在我的心中。

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時,孩子們不禁感嘆道:“這節課怎麼這麼快呀?”是啊,快樂總能把時間縮短,讓我們意猶未盡。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韻文,講的是一群“小畫家”在雪地裡“畫畫”的事,課文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課文語言簡練,內容淺顯易懂,充滿童趣。縱觀楊穎潔老師這堂課有如下特點:

一、 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教學。

在低段國小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點,課堂中楊老師很重視這一點,採用個別認讀、開小火車等多種形式來認讀生字,生字教學很紮實。

二、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在教學中楊老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中依次跳出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腳印,十分逼真生動,小雞的腳印象竹葉,小鴨的腳印象楓葉,小狗的腳印象梅花,小馬的腳印象月牙,學生一下就全能領會了,而且興趣盎然!是啊!孩子的世界是個童話般純淨的世界,只要能在他們童話般的世界裡摩擦出智慧的光芒,誰就是成功的教育者。在這一點上楊老師做得很成功。

三、 存在的一點遺憾。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在這堂課中楊老師過於側重生字教學,花在課文朗讀上的時間少了點。

每堂課的設計意圖總是完美的,但在實際的上課中,總有許多的遺憾。上課時,教師如何把握一個“度”, 進行很好的課堂調控,達到預期的效果,一直是每一個老師的努力方向,相信楊老師今後會越上越精彩的!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我積極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故事情境中快樂地學習,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會成功。開課伊始,談話匯入:秋天到了,我們一般會做什麼?引出有一群孩子要去遠足。那麼遠足前,孩子們會做什麼呢?老師通過從孩子們身邊的事情入手,然後丟擲問題,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尋找答案。

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啟發學生思考那個孩子為什麼睡不著?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結合自己出遊前的親身體會,踴躍發言。然後老師順勢問“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跟大家說一說”。鼓勵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3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雲彩裡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課文用了擬人的方法,讓學生感悟雨點能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一年級的基本任務是識字學詞,讀通讀順讀好課文,並注意積累語言。

首先,把識字融入到句子教學中。

我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裡飄落下來。這句話中有很多的詞語:數不清、雲彩、飄落等,我把這些詞語的學習放在句子教學中穿插進行,巧妙地連線,這樣既不會斷了文章情感學習的線,也使詞語教學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與生字反覆見面,從整體上把握字形。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理解兩個詞語:“數不清” 和“飄落” 當學生讀到“數不清的雨點從雲彩裡飄落下來。”一句時,我問學生:“課文裡說什麼數不清?你們還知道什麼東西也是數不清的”?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星星”還有的說“頭髮、羽毛”等。在學生理解“飄落”一詞後,能仿照文中的句子進行說話練習。如:“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冬天到了,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還學會運用這些詞語。收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注重朗讀的體驗和朗讀的指導

開課伊始,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讀課文,請學生說說:讀了課文知道了些什麼?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在設計中教師不設定統一的感知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後交流,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變到質變。設計還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主人翁意識。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我不追求朗讀的技巧,不追求整齊劃一的朗讀效果,在學完全文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聽眾,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有所創新,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學習語言的環境。

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薰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間。讓他們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張揚個性,陶冶性情,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的特點,查詢相關資料圖片,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空間,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比如:讓學生看動畫——草綠花紅與枯枝敗葉的強烈對比,一目瞭然。聯絡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給花和草帶來的變化,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又如:為幫助學生理解“飄落”一詞,我在出示圖片之前,首先採用了現場演示的方法,直觀而具體,為後面詞語的運用做好鋪墊。

但課無完課,經過反思,發現本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這是比較靠後的一篇課文。而當時上這一課時,孩子們還只學到第4課,還沒有認識幾個偏旁部首,沒掌握多少識記生字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的環節落實不夠到位,顯得倉促不夠紮實,學生的識記方法稱不上靈活多樣。

一次教學實踐一份教學反思帶來的將是一份成長,雖然課上得不盡如人意,但卻讓自己收穫多多。

一年級畫教學反思 篇14

《詠雪》是一篇小短文,內容極為簡單,學生通過“讀——再讀——誦讀”掌握了課文內容。於是我便講古詩寫作方法,然後讓學生練習補詩,將文中“白雪紛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三句看做是七絕的前三句,啟發學生補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學生開動腦筋寫出了許多語句,最後大家一致認為“自然美景各相異”一句與前三句聯在一起很順口,而且還起到了總結全詩的作用,因而便選了這句構成了一首詩。

通過練習,學生學會了仿寫古詩。遷移練習找出古詩中“詠雪”的名句,更讓學生在比較中瞭解了觀察的好處。學生們還將這些詠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為一種積累。

不足之處在於:未找出詠雪方面其他體裁的文章,使學生失去了一次比較閱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