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通用2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6.62K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通用23篇)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絡,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寫風,通過句式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說:“。。。。。。”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髮言次數過多。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於聯絡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後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

上完這節畫風之後,心中感想頗多。雖然第一次上語文課,但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也明白了這樣三個道理,第一,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它的學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優秀的課,必須要體現它的學科性質。第二每門學科雖然表面上無關聯,實際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大體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師本身的積累很重要。通過老師們的評課,讓我茅塞頓開,才發現其實要真正的把一堂課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腦思考,該怎麼上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多麼的稚嫩是多麼的不成熟,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師們學習。從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幾個存在的問題。

在本堂課最後的部分是讓學生自己想象畫風。小朋友的想象裡真的非常的豐富,感覺他們的腦瓜裡藏著那麼多無窮無盡的創意,在小朋友們畫完之後,就讓他們把自己的畫拿到臺上展示。其實在這個部分可以增加一個說一說的環節,“風是…,風藏在…了。”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畫,再用這個句型說句子,既可以展示他們的畫,又可以讓他們練習說句型,也為他們以後的作文奠定了一個基礎。其實這也跟自己的沒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課,每個細節都要抓好,要落到實處。還要多想,多比較。

我還有很多問題還待自己在教學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不斷的改進中才能讓自己成長。在後面的教學中,自己該學的還很多很多。同時也很感謝學校給了我這麼好的一次鍛鍊機會,也讓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長必須的一步一個腳印來,實實在在的做事,踏踏實實的做人。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3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作為實驗教材的實施者我在不斷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課堂,如何能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字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字,是傳承文化的有形載體,課堂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場所。讓充滿靈性的人與靜態的文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畫風》這節課是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實踐,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我執教的這節課由始至終都是在愉悅、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說:“今天老師帶來一首古詩,你樣想讀嗎?” “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看看你都能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在小小組裡面說一說。” 我語重心長的說:“是啊,風看不見,摸不找,是很難畫。可是,他們通過畫與風有關的事物來說明有風,可真了不起呀!那麼,你們願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嗎?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關係,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於交流的好習。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4

第一課時

利用《識字一》學生課後蒐集的有關秋天的詞語作為匯入,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麗)抓住“美”,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圖畫。

本課識字環節避免了上節識字課出現的不足之處,但是在時間把握上做得不夠合理。第一課時,除了以識字、寫字,朗讀為重點,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看圖說話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只能說出圖畫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確使用一些動詞,顏色的詞語來給句子潤色。老師在學生講解時,適時地進行指導。例如:學生:樹上有雪梨。師:茂盛的梨樹上掛起了金黃色了雪梨。學生的詞彙量有一部分是耳濡來的。

最後,老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將插圖中的景色總體描述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詞語之後秋天的美。帶著這種美齊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主要以“美”為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為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藉助“勤勞的人們畫出秋天的圖畫”進行第二課時的拓展(我們身邊除了農民伯伯,還有哪些勤勞的人們呢?)

學生:父母、工人、老師······

小結:正是由於他們勤勞的工作,秋天才會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大自然才會變得如此美麗,社會才會變得如此和諧。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感受秋之美,體會人們的勤勞之美,同時培養孩子們懂得感謝他人)

第一課中,對生字書寫的知道不夠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總體佈局。對於每個詞的組詞應該全部板書。避免學生只會組,不會寫。

二年級的學生課堂上可以做些簡短的筆記。例如:多音字,組詞,課文難以理解的詞語解釋。一方面是筆記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可以為複習積累做準備。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5

《田鼠偷瓜》是大班的一節體育活動。本活動重點是要練習幼兒正面屈膝鑽的正確姿勢。作為大班的幼兒,對鑽的動作應是不陌生的。根據他們的身體發展情況,雖有了一定的動力定型,但還不鞏固。肌肉感覺有了發展,控制能力有了加強,大、小肌肉群也發展地較好。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我經常發現有許多幼兒非常愛鑽洞。雖然在動作上表現比較放鬆、協調、連貫和準確,但是多為手腳並用貼地爬行,或者橫衝直撞不管不顧,很少去注意對身體的控制,並運用技巧爬行。所以我將本活動重點定位於:探索正面屈膝鑽的動作。把難點定為:能有意識地控制身體,保持身體蜷縮狀態鑽過山洞。

在準備上有些倉促,球準備不太多,一次玩了就得把球送回去。浪費了不少時間。遊戲可以使整個體育活動變得更加有趣味,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積極熱情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所以我加入了"田鼠偷瓜"這個遊戲。此環節的目的旨在鞏固幼兒正面屈膝鑽的動作。在開始遊戲前教師雖有提出明確的要求,但是幼兒往往會記不住,所以我採用了個別幼兒先嚐試,具體演示遊戲方法,並及時提醒幼兒糾正錯誤動作,在確認大部分孩子都瞭解遊戲方法以後,再進行集體遊戲,以便遊戲順利有序地進行。當然在遊戲前,還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防止碰撞,同時關注孩子們的體力狀態,適當調節孩子的活動量。在此主要採用演示法,讓幼兒直觀地感受遊戲方法,方便幼兒理解運用。在洞口的高度從80釐米降低到50釐米,難度有些加大,大部分孩子也都完成了。

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遵循大班幼兒的生理及心理髮展特點,科學地制定各個環節,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激發幼兒自主探索的興趣,通過示範法、情境創設法、遊戲法等方法引導幼兒主動發現並練習正面鑽的動作,在此基礎上,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鬆愉悅的活動氛圍,以此來達到該次活動的最終目標。孩子玩得還比較盡興,只是自己參與的意識不夠濃。規則意識仍需加強,一活躍常規就有點難把控。自己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細節方面總是考慮不周全。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6

一、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徵。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麼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著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麼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字讀、自悟;第二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第三次是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瞭解。

二、表達中領悟:

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麼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說:“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說:“正鼓著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著頭,多麼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7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溫暖。古今中外流傳著無數頌揚人間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單元,我就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一趟愛的旅行,感受了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既體會到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摯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而《給予是快樂的》以其新穎的故事和獨特的觀點感染了每一個人,這個外國文學作品有很強的人文性,在謀篇佈局上也很有特點。

在匯入部分,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曾經因為什麼而獲得過快樂?”大部分同學都會因為獲得了別人的給予而快樂,這和我要上的《給予是快樂的》的觀點剛好相反,但沒關係,因為他們將會因為本節課的學習而知道,不僅僅被給予是快樂的,給予同樣是快樂的。

接著,我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弄清一個問題“文章中都有誰在給予?”學生邊回答我邊板書,然後讓學生根據人物示意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白我們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幹了一件什麼事”的方式,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接下來的環節,我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學,看看文章哪個部分最讓自己感動?說說讓自己感動的原因。在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抓住了人物的對話來感悟,如從“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為弟弟著想的美好心靈。有的同學抓住小男孩和保羅的動作來感悟人物的心靈……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圍繞著“給予”,談論著感動,教室裡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最後,我照應開頭,問了同學們另一個問題“學了本文,你還會因為什麼而快樂呢?”現在同學們都能圍繞“給予”來說,有的說會因為幫助同學搞衛生而快樂,有的說會因為幫助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樂,有的說會因為不讓老師操心而快樂……此時此刻,看著學生的回答,不得不誇獎他們長大了。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指導上我時刻以學生為主體,重點著眼學習方法──自讀自悟。全文以“給予是令人快樂的”貫穿始終。本課教學沒有華麗的課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重點句子的賞析,但卻讓學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靈,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課。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反思

《給予是快樂的》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閱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絡語境,探究詞句意蘊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裡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蘊。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裡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著自己敏銳的心,到文字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著……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字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為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說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絡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字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字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字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 “給予是快樂的”。

《給予是快樂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聖誕節前夕,保羅偶然結識了一個生活貧困的小男孩,在短暫的相處中,小男孩的言行強烈地震撼了保羅的心靈,使他深深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文章的重難點是從文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為中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和保羅的心理感受。

這堂課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濃濃的語文味。人物心理細膩的變化,是這個文字的特點。我在上這篇課文時,首先是從“快樂”一詞去匯入,讓學生說說自己認為什麼是快樂的,很多學生談到“過年了,會很快樂,因為可以得到紅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兒童節,也會很快樂,因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得到老師的表揚,會感到很快樂”……我抓住他們回答中的“得到”說“得到確實是讓人快樂的”可是今天學習的課文——《給予是快樂的》“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為什麼是快樂的呢?然後讓學生根據自讀要求自學課文,在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後,引導學生如何抓能表現小男孩的內心世界的語句,通過朗讀和感悟,引導學生走進小男孩的心靈深處。學生的理解就此走向豐滿而深刻。最後,在學生充分感受了保羅和兄弟倆相互的給予和關愛之後,再一次回到“快樂”一詞上,現在,你認為什麼是快樂的呢?很多學生談到了“幫助別人,別人快樂我也快樂”“幫助媽媽做家務也很快樂”“別人傷心時去關心安慰他人,為別人分解憂愁自己快樂”……這堂課,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捕捉教學的資源,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與文字展開對話,學生對快樂已經由簡單的“得到是快樂的”上升到“給予他人也是一種快樂”上,感情升成自然,達到心靈的共鳴。

當然,本節課是一節閱讀課的教學,因此,對閱讀課上教的深與淺我把握得還是不夠,整堂課下來,課堂上提問的問題過於細碎,沒有完全體現出閱讀課教學“放”的特點,這是今後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對文字的解讀和捕捉關鍵詞、關鍵句的能力,對於一個語文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語文教師理應憑著自己對語言獨特的感受,帶領學生走進語言的精微隱祕的深處,指點學生髮現並欣賞琳琅滿目的語言世界,進而將自己的言語睿智傳遞給他們,喚醒他們沉睡的言語感覺,點燃他們的言語悟性和靈性,使他們逐漸獲得言語領悟能力和創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說的“語文教學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是用教師的言語感悟和言語睿智,喚醒鴻蒙未啟的學生的言語靈性和悟性。一個缺乏言語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師,是無法敲開學生的言語心智法門的。”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8

在丹陽市推行活力課堂教學的活動中,我執教的是八年級的一篇遊記散文《藍藍的威尼斯》,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後的一些思考。

反思之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一開始時,我讀了課文,確立了三個目標,即①感受威尼斯的自然風光和文化藝術;②學習移步換景的手法,注意比喻手法在課文中的應用;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再讀課文時,我發現如果一節課要完成這三個目標,就只能蜻蜓點水,為達成目標在趕任務,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因為目標要達到要從對內部和外部條件的研究來決定。老師和學生是農夫和莊稼的關係。種子發芽、生長,要靠自身生長規律,而農夫的作用就是施肥、澆水、防蟲。考慮到學生的因素,我重新制定了目標,改為兩個目標,即①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②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這節課我是本著“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想知道什麼”的教學理念來完成的,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目標的達成是順利的、也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基本能掌握並運用。

反思之二:從教學過程來看,我認為我的教學是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原則的,幾個環節的處理我還是較滿意的。首先是導語,能緊扣題目的色彩“藍藍的”作為突破口,激起學生的興趣。其次,注重朗讀,反覆讀,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加深對威尼斯的印象。在讀中,也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威尼斯的感情。這樣使得學生感到與作者一樣,能體會到威尼斯的美了,學生就有種成就感。第三、在講“移步換景”的方法時,我認為引導較到位。先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表示作者行蹤的句子,並劃出相應的景,作者的觀察點和立足點不同,寫的景也就自然不同了。水到渠成,學生就認為這種寫作方法就是移步換景。我再因勢利導講一下這種方法的好處,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至此目標一就達成了。第四、前面由於加強了朗讀,完成“體驗感悟”這一塊就很順手,再加上我配以例子,教給了他們賞析散文語言的方法。至此目標二也達成了。兩個學習目標都達成了,最後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巡視了一下,學生都能寫寫,有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得很精彩。交流了一下,學生的達標率較高。整節課上,學生的精神都是很飽滿的,師生始終處於圍繞問題的互動中,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思考,不斷感受到挑戰,最終解決認知衝突使知識內化、活化,並在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發展了能力。是的,真實,是課堂的生命。結束語,又緊扣“藍藍”和“美”,課堂結構完整。

反思之三: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學生與老師配合還是比較默契的,學生思維也始終處在比較活躍的狀態。但從全域性看,學生自發主動舉手的面還不夠寬,還比較拘謹。另外,由於我事先不知道多媒體的清晰度不好,造成了有些時間的不必要的浪費,也給學生的視角上、聽課效率上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的,一切儘可能的準備充分,考慮問題要周全。

總之,我認為課要上得真實、質樸,不刻意雕琢,讓課在自然的狀態下逐步生成,讓學生能通過這節課學到知識,增強能力。雖然我做得還不夠好,但我會努力始終朝這個方向發展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的反饋和思考,不妥之處,萬望諒解。我只是希望自己在打造“活力課堂”的春風下,迅速成長起來。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9

反思主題:主要內容的概括如何操作更合理。

1、主要內容的概括在本節課中是否需要具體地展開。

新教材中,關於主要內容如何概括的方法是沒有具體闡述的,而老師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勁渾身解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方法不得當,訓練不紮實,收效也是不大的,學生的概括能力仍然是順其自然地發展著。檢視學生交上來的閱讀記錄,在主要內容這一欄的描述中不難發現,有的學生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有的則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有時出去聽課,在概括主要這個內容卡殼的課堂也不在少數,這一切不得不讓我感嘆: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他們自然發展提高的,教師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從五年級開始,幾乎每一個單元都有“把握主要內容”的要求,因此,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是教學一篇課文的必要之訓練。今天,在我的課堂中,是不是也需要訓練呢?我覺得要。但是,我覺得自己的方法不合理,如果要將這個訓練落到實處的話,必須先將每一件事情的主要意思進行概括,而後串連成完整的一段話。

2、說主要內容前必須進行準備和鋪墊。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找出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或片語,並以此為基點,讓學生去發現作者描寫事例的詳細和簡單之別,領會有詳有略的寫作方法。然後我要求學生抓住詳寫的事例來說說蘇珊和“我”的交往過程。我的想法很美,但是想法和現實終究是有差距的,事實勝於雄辯。課堂上,學生都默不作聲,舉手發言者寥寥無幾。我反思後發現,一下子要說清好幾件事,而且還要連起來說,確實是有些難度的。看來再連起來說之前,還需要作一定的鋪墊才行。比如先說說詳寫事情的主要意思,再引導學生用上時間詞或便是先後順序的詞語去說,難度就降低了。還有一位老師說蘇珊對我的幫助可以從“生活、學習、心理”去概括,這樣就無須一件一件的去概括了,避免了許多話語的重複,更加精煉。我覺得這種方法也是可取的,但似乎和我的整個設計有些不配套。

3、主要內容和交往過程是否屬於同一個概念。

我發現,無論是課文還是我自己的教案學案,我其實用的一直是“交往過程”這個詞彙,而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內容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嚴謹,讓學生有點望而生畏。而交往過程可以是侃侃而談,無須太過凝練簡要,只須瞭解基本的過程,話語通順即可。可是我在教學中,沒弄清這兩個概念的區別,說著說著,交往過程就成了主要內容,使課堂的氣氛顯得凝重起來,學生也噤若寒蟬,不敢出聲了。看來,教學任何一課,完成任何一項任務,教師自己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問題概念都有自己既定的一個度,達到這個目標即可,不能隨意偷換也不能隨意加深難度。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

九色鹿的美麗在課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寫得比較美,怎樣通過學生的朗讀傳遞一種美的感受呢?我引導學生抓住“潔白如雪”、“九種鮮豔的毛色”等詞進行指導朗讀。

在教學九色鹿痛斥調達的那段話時,好多學生讀不出味來,無法體會九色鹿的切齒之恨,因此我就設計了一些導語:“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呀!那調達回報她的究竟是什麼呢?”學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沒有回報他,竟然還出賣了九色鹿!”孩子們情緒一下子激昂起來,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

除了重視學生的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多次讓學生進行想象練說: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國王聽了之後的內心活動以及國王會如何懲罰調達等,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豐富的體驗。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1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著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為激動。我為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為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這節課,不同於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__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為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匯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麼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後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還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緊接著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麼?”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延伸

讓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還要拓寬學生的眼界,注重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後我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更加完美,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件,如在開始部分,出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講話,就會更能把學生引領到當時的情景中來。還有文章結尾部分的課件能多出示幾張20__年奧運會上優秀運動員比賽時的場景會更好,今後在製作課件上還要多下些功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2

在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字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字,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字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踴躍。但靜下心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不足及啟示:

1、有些課必須提前預習。公開課、評優課課前讓學生拼命預習、拼命準備確實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是,絕對的不預習,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無論是常規授課還是公開課。像本課文言文,不短,想40分鐘讓學生有收穫、有突破,不預習,難。像《社戲》,那麼長,不預習,上課變成了自讀課文了。

預習與否,都應該依課文長度、難度及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收穫最大化來定。 2、朗讀的指導如何更生本一些?我們看即便是餘映潮老師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是師本的痕跡非常明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示範,朗讀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這篇文章有什麼讓人感到奇“異” 的地方呢?這個問題太難了,七年級的學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異。

4、文筆的簡約是《聊齋志異》的一大特色,但我卻沒有好的辦法進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絕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文言文都簡練,不必講。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講,是我們不會。文言文為什麼都簡練?《聊齋志異》的語言又有什麼特殊的魅力?這其中當然有原因,只是我們不知道。近來,我在想,一個教師,即便是他擁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絕不是據此便可以大有作為的,其關鍵還是要看自身的學問根底。

我們可以沒有高學歷,但一定要有深學力。餘映潮老師只有高中學歷,但國內中語屆誰看小視他?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3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裡,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裡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裡,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影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影,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影,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4

學生學得有效: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感染著學生、鼓舞著學生,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清晰、生動有吸引力,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問題得到合理、機智地解決,充分反映教師的基本素養,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

大氣壓的測量是本節的難點,如何設計實驗?我用逐漸增高的管子,把無形的大氣壓的測量轉換成液體壓強的測量,學生輕鬆理解、掌握該難點。

多媒體使用合理有效:一個是托裡拆利實驗用水銀,不方便在課堂上演示;另一個是大氣壓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無法完成的,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與實驗同樣的效果。

不足之處:課堂上兩個女生拉吸盤偶然拉開了,應及時讓他們解釋問什麼拉開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兩位同學在做馬德堡半球實驗時不慎將細玻璃管踢碎,給後面的講解帶來不便,我靈機一動用試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達到了同樣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堂非常難得的有效教學示範課,充分展示了授課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學素養。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5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講述的是國王御廚裡的鐵罐自持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教學重點為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由於在第七單元中類似課文已經學習過,再加上本文語言生動,貼近兒童實際,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做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並受到教育。

我在上這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構環節,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採用範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後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並通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瞭解。之後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看著孩子們意猶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並請學生說說悟出了什麼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資訊,使學生有話可說,樂於寫作。

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如下:精講環節中,在總結學法的時候我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對細節之處沒有講得更清楚,導至小組合討論走形式,不知從何入手進行學習。有些小組長在組織小組學習時,人員分配不夠合理,沒有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還需加強。通過國培學習我能認識到自己不足。要及時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6

這節課是六年級上冊《能量》的第一課,本課將“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指導學生做科學家奧斯特做過的實驗——通電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經歷對新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思維過程;第二,做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用線圈代替直導線做電生磁實驗,為理解電磁鐵原理打下基礎也為研究玩具小電動機埋下伏筆。本節課的科學概念是:電流可以產生磁性。通過三個班級的教學,這節課我也有幾點反思:

第一:根據本課的重難點修改了教學時教材的順序。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先運用通電導線和指南針來模擬科學家奧斯特的實驗,然後再運用短路電路和指南針繼續來做實驗觀察現象,再通過這兩個實驗來總結髮現,最後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在第一、二次教學時我遵循了教材的安排順序,但是在做最後一個通電線圈實驗的時候,總是顯的過渡很愣,孩子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製作一個通電線圈,因此這裡孩子們顯的有一些茫然。基與此,在後幾次的教學中,我修改了教材的順序,先做通電導線的實驗,然後就總結髮現。而把短路電路實驗與通電線圈實驗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為這兩種都是讓導線磁性變更強、實驗效果更強的方法,當然其實他們也有一個小層次,就是通電線圈的磁性要比短路電路的磁性更強。這樣教學以後,我發現教學目的更明確了,教學的效果也更好了。

第二:“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基礎”這節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節課的實驗材料很多,例如有電池盒、電池、開關、導線等,如果那一個小電路出現了故障燈泡不亮,那麼這個小組的實驗就會必然失敗,所以材料的準備才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可靠基礎。

第三:課堂上對細節的處理我還是不到位。

片段一 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標發生了偏轉呢?一個孩子猶豫但洪亮的回答:電流。我非常的高興,但是我說:你評什麼認為是電流呢?由於我的鹵莽行為與強硬態度,這個孩子害怕了,就再也說不出原因了。這時我好後悔,我想這時我應該耐心的鼓勵和引導這個孩子,說:“你可真勇敢,而且想的也非常有道理,你能說說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我想這時正是我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的時候,但是我卻錯過了這次機會,而機會卻不會再來。

片段二 問:根據這個奇怪的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回答:我想知道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多麼好啊,但是當時我卻由於緊張不知道怎麼和學生交流好,因此我選擇了按照我事先備的教案走,即沒有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也沒有引深這個問題,而是不做任何回答的問了我想問的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使指標發生了偏轉呢?課後我反覆思考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提的問題真好,其實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是我想問的問題,只不過問的形式不一樣而已,我可以順著這個孩子的問題。我想我可以這樣引導:“這個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電難道能夠讓磁鐵轉動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誰能說出你自己的看法嗎?能說說為什麼嗎?”我想如果這樣處理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的話,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也能夠可以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我想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是這樣在課堂的點滴中一點一點的培養出來的。

這節課總體來看教學層次設計的比較合理,結構比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對於課堂中的細節處理確是有很大的遺憾,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把握課堂中的細節問題。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7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後,我引導學生髮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麼?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麼”?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於秋天的意象紛紛湧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著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淒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麼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唸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後又做了件什麼事?詩人為什麼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麼?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後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8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裡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嫋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鍊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19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訊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檢視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說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說,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說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字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字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說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字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0

這節課去年穀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鑑。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並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裡並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後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於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瞭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並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於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是因為下午學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於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於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後,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著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1

1、“我把小鳥關進籠子裡,給它食吃,給它水喝,可它一動也不動”,這裡我問孩子“為什麼小鳥一動不動的?”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說“因為它難過”,有的說“它想媽媽了”。有的說“因為它不開心”,後我小結說:“大自然才是小鳥的家”。學生們已經能站在小鳥的角度去思考去想象了。

2、當講到鳥媽媽來找孩子了,我問孩子們,如果你是小作者,你會怎麼做,很多學生都說我會放它走。我提醒學生如果把它關在籠子裡不吃不喝,有一天它會死去,你們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希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也替小鳥的命運擔憂。

3、小鳥終於回到了媽媽的懷抱中,獲得了自由。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課本的畫面,也告訴學生通過這個“像”字讓我感覺小鳥在對我說聲“謝謝你”,體會“我”此刻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感受我此刻快樂的心情。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2

本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頁的內容,教材選用“遊樂園”主題圖的一部分——“學生購買麵包”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麵包”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現實問題的情境,創設學生樂學情境。本節課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的買麵包的計算問題。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通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資訊,再通過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創設了現實的情景,促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在練習設計上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讓學生在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課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學習用品的價錢,再告訴學生給你80元,你喜歡買哪兩樣文具,算一算還剩多少錢?使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理解今天學習的數學知識具有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問題情景中提取數學資訊並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反饋;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著重說明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絡,同時強調不同演算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三、課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號將分步計算的式子列成綜合算式時要更加註重理解分步計算時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加強分步與綜合的聯絡。另外在小括號的引出時,應該放手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自己想改變運算順序所做的記號,從而得出統一用小括號表示先算部分,改變原來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充分明確小括號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畫風》教學反思感想 篇23

本人自認為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為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援,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為開放,形式應更為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為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