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精選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73W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1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精選7篇)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汙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汙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__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2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汙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汙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__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3

在本學期接近期末的時候,我們八年級語文組組織了一個同題課的公開課活動。我很有幸地加入開課的教師之列。所選課題《生物入侵者》。

課文已經上完了,從備課時到聽其他老師的課和我自己上課以及最後的組內討論都給了我不少的思考。那麼我就自己的課來談一談吧,也許不成熟,但是卻也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首先,說一說備課時對教學思路的設計思考。

因為我是三位老師中最後一位上的,前面兩位老師的發揮特別是朱老師的出色表現給了我不少壓力。在他們二位開課以後,組內討論形成了一些共識:要有大語文的觀念,課堂的教學做不到全面灌輸,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雖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課,但是圍繞的中心、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應該在語文這一特定知識內容上;自讀課文應該以學生的自讀為主,是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的訓練。

針對這幾點共識,我有了如下的設計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定位在“文章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因為只有抓住了這兩點,才是抓住了語文知識,而不至於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課。而且課前我們的討論其中就有一個方面是“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其次,設計中還有“對學生蒐集資料能力加以培養,並且對自己的資料加以整合”。設計這個目標是因為在一些綜合性學習課中,我的學生往往很會尋找資料,但是卻不會對這些資料的有效性加以鑑別,也不會對這些資料整合歸納分類。雖然對資料收集的培養應該是在綜合性學習中訓練的,但是我覺得此課趣味性較強,而且學生也在課前收集了不少資料。

現在再來思考這兩個目標設計,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在具體環節的設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備課中,還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問題。因為前面已經有兩位老師上過此課了,而聽課的都是同一批老師,我心裡總有一種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兩位老師不一樣。否則一樣的課程容易讓人乏味。

這樣的設計想法,現在來看的話,實在是一個不明智之舉。別的老師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鑑,借鑑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嗎?而且這樣的思考是為開課而設計,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讓學生得到知識,學到知識。所以,基於這樣一種思考,所以在設計上出現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對說明方法作用其實經過一個多單元的說明文學習,學生掌握的情況已經比較好了,但是我還是設計了在此環節上的小組討論,希望通過討論增強活躍的氣氛。雖然我的目標針對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師所說“好”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學生如何知道把握這個“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課來談說明方法和修辭的話會就全篇來談,但是我刻意沒有這麼做,我把說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來講,而修辭的內容重點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雖然我不認為這個刻意求新的設計不好,但是在課堂實施時沒有把握好,反而讓學生亂了方向。學生沒有按我設想的來“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尋找,而是如以往一樣在全篇當中尋找答案,而我卻沒夠做到好好引導,也因此有一些慌亂。

再來說一說我的課堂教學吧。

首先由“入侵”匯入,讓學生抓住“外來”和“災害”這兩個特點。接著整體感知尋找圍繞“生物入侵者”作者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接著進入課文,先探明什麼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徑”的意思;朗讀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討論探究有哪些說明方法;朗讀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尋找當中的修辭手法和其表達作用,重點在一個新的修辭——“仿擬”上。最後拓展探究,怎麼對待生物入侵者,學生的蒐集資料中有很多,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從“防”與“治”兩個方面歸納資料。

我無法說這節課上的還馬馬虎虎,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這節課是失敗的,或許不用這麼嚴重的詞,但是“糟糕”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首先,問題出現在課堂上我的緊張上。平時很少緊張的我此節課卻是緊張異常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緊張,但可能是潛意識裡覺得此課備得還是不夠充分的,也有前兩位老師的課讓我感覺到的壓力。由於緊張,出現了不少不該出現的失誤。有教學環節的遺漏:匯入中原本有學生蒐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資料展示,使和最後的拓展提示首尾呼應的一個環節,況且預習時的要求是尋找身邊的生物入侵者,但是這個可以給學生展示機會的環節卻漏掉了。既讓最後的拓展環節——對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沒有了針對性,也讓學生覺得失望沒有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有的學生收集資料時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學環節的混亂: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燈片做的時候還是很有條理的,原計劃在學生們說出舉了斑貝的例子來說明危害的時候就有相應的幻燈片展示。可是由於緊張卻漏了,然後講到後面的問題時卻又沒有點選超連結,結果就出現了原來應該展示的圖片。只好又反過頭來再提斑貝的危害。

出現的失誤還有就是語言了:說明文的語言基本上是很規範的,教師在教的時候語言也更應該是規範嚴謹的,但是我的語言卻出現了很多語文老師不應該有的失誤,要麼表達不夠清晰,學生聽了很茫然,要麼有些用詞不當,甚至有的時候一時想不出什麼詞了,句子就說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地生硬,也是語言沒有能夠表達好。

最關鍵的問題出在具體環節的有效落實上。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及他們的表達作用,重點是明確的,但是落實確是不夠的。在小組討論中,有老師就指出了我讓學生找出了說明方法,但是這裡為什麼用這樣的說明方法,學生大而化之我也就這樣馬馬虎虎過去了。或許在這一點上有我自己意識的鬆懈,可能是覺得這一個單元都在說說明方法學生說得夠多了,所以也懶得讓學生認認真真地組織自己的語言,把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清楚透徹。這其實應該是對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的大好機會。這裡應該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甚至可以動筆寫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語言,而不是交由無意義的小組討論。因為說明方法的作用學生也可以說是比較熟悉的了,他們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語言的組建。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首先要有定位準確的教學目標,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是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然而最關鍵之處在於設計環節的有效性上,這要在對課本學情的充分了解下進行縝密思考。不過是否是好的教學設計還得要課堂的實踐檢驗,課堂上對設計環節的有效落實才真正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此次我對本課教學的最大認識。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沒有向一些教學理論向靠攏,只是個人對這一節課的一些感悟,算來只是成長道路上的一道痕跡,離厚重的腳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課後討論時候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個人思考。

一,有關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辭。討論中,有老師指出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就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說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學生卻又說到了比喻。這一課既然是說明文,那麼是否就乾脆不要說修辭,或者這一課也有修辭的設計環節,那麼幹脆就不提說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講越混了,學生很容易糊塗。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問題就越要一起來說。這個觀點源於我自己以前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異同,比較出了異同遇到題目才不會慌張,才能抓對方向。同一個語句,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果論說明方法該如何答題,如果論修辭手法又改如何答題。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錯,然而真正考試中學生如果對這些相近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分析能力的話還是會出錯。

二,關於仿擬的修辭。仿擬並不作為會考要考察的修辭,而課堂上把仿擬作為了本課修辭的一個小重點了,是否喧賓奪主。

其實我的課堂上我很喜歡這樣一些小修辭,或者說是一些知識點上的小細節。這些東西或許不會考,但是卻是很有趣的東西。學生平時自己也會仿一些古詩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仿擬。而它用得恰當卻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說它不會考,但是可以運用在作文之中;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也正是在這些小的甚至是對考分無意的知識上。

我們要的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而不僅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說的話,素質提高了,分數自然就高了。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4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說明文。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從實際上課情況來看,我覺得《生物入侵者》這一課合理之處有:

一、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正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好課文。新課標也強調學習生活中 “合作、探究”,本課正可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嘗試使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在“體驗反思”環節中設定了以下三個思考題:1.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2.我們該怎麼做?3人與自然如何相處?就此擬寫一則宣傳標語。合作學習的方式是班上同學組成4個學習小組,相互協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這項學習任務。這種學習方式既可以使我們獲得豐富的學習材料,又可以吸取他人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這一環節,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合理運用教學媒體,整合教學。本課的說明物件是生物入侵者,在匯入新課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取名為“你認識我嗎”?其中展示了文中提到的生物,請同學們認出來,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課堂氣氛,在此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效果不錯。

三、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多次接觸說明文,對說明文的特質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是告訴學生們,這節課我要教給你們什麼,而是讓學生自己思索,這篇課文我可以學到什麼。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已經理解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內容、方法和順序。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

一、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體驗反思部分,假如時間允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更充分些,另外我還準備了一則名人名言作為課外積累,這個教學環節沒有實現,到下一節課時才補上的。

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或表達看法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生物入侵者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教師基本功不夠紮實。在教學過程中,個別字詞發音不準。其實,這不是說我不會讀這個字,而是臨場吐字的準確率有待提高。教學課件上出現一個錯別字,在資料蒐集上整理上不夠細緻。

四、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聯絡《生物入侵者》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面對這篇課文只是一個文字,其意義是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責職並不在於對教材、教參或某種觀點的詮釋,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到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字的視角融合,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激發創新慾望。我真心地希望經過探究和剖析,發現不足,並在日後的教學中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5

在本學期接近期末的時候,我們八年級語文組組織了一個同題課的公開課活動。我很有幸地加入開課的教師之列。所選課題《生物入侵者》。

課文已經上完了,從備課時到聽其他老師的課和我自己上課以及最後的組內討論都給了我不少的思考。那麼我就自己的課來談一談吧,也許不成熟,但是卻也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首先,說一說備課時對教學思路的設計思考。

因為我是三位老師中最後一位上的,前面兩位老師的發揮特別是朱老師的出色表現給了我不少壓力。在他們二位開課以後,組內討論形成了一些共識:要有大語文的觀念,課堂的教學做不到全面灌輸,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雖然可以“像”其它某些課,但是圍繞的中心、學生的能力培養都應該在語文這一特定知識內容上;自讀課文應該以學生的自讀為主,是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的訓練。

針對這幾點共識,我有了如下的設計思考:首先,我把我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定位在“文章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因為只有抓住了這兩點,才是抓住了語文知識,而不至於把《生物入侵者》上成是一堂生物課。而且課前我們的討論其中就有一個方面是“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其次,設計中還有“對學生蒐集資料能力加以培養,並且對自己的資料加以整合”。設計這個目標是因為在一些綜合性學習課中,我的學生往往很會尋找資料,但是卻不會對這些資料的有效性加以鑑別,也不會對這些資料整合歸納分類。雖然對資料收集的培養應該是在綜合性學習中訓練的,但是我覺得此課趣味性較強,而且學生也在課前收集了不少資料。

現在再來思考這兩個目標設計,還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在具體環節的設計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備課中,還有的主要的一方面思考就是求“新”的問題。因為前面已經有兩位老師上過此課了,而聽課的都是同一批老師,我心裡總有一種想法就是一定要和前兩位老師不一樣。否則一樣的課程容易讓人乏味。

這樣的設計想法,現在來看的話,實在是一個不明智之舉。別的老師好的地方大可以借鑑,借鑑得好不也就是我的成功嗎?而且這樣的思考是為開課而設計,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讓學生得到知識,學到知識。所以,基於這樣一種思考,所以在設計上出現了不小的偏差,比如對說明方法作用其實經過一個多單元的說明文學習,學生掌握的情況已經比較好了,但是我還是設計了在此環節上的小組討論,希望通過討論增強活躍的氣氛。雖然我的目標針對是“希望大家找得全,找得好”,但是就如朱老師所說“好”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學生如何知道把握這個“好”?再比如,一般上此課來談說明方法和修辭的話會就全篇來談,但是我刻意沒有這麼做,我把說明方法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來講,而修辭的內容重點放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雖然我不認為這個刻意求新的設計不好,但是在課堂實施時沒有把握好,反而讓學生亂了方向。學生沒有按我設想的來“乖乖地”在指定的段落尋找,而是如以往一樣在全篇當中尋找答案,而我卻沒夠做到好好引導,也因此有一些慌亂。

再來說一說我的課堂教學吧。

首先由“入侵”匯入,讓學生抓住“外來”和“災害”這兩個特點。接著整體感知尋找圍繞“生物入侵者”作者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接著進入課文,先探明什麼是生物入侵者,探究“非自然途徑”的意思;朗讀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討論探究有哪些說明方法;朗讀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尋找當中的修辭手法和其表達作用,重點在一個新的修辭——“仿擬”上。最後拓展探究,怎麼對待生物入侵者,學生的蒐集資料中有很多,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從“防”與“治”兩個方面歸納資料。

我無法說這節課上的還馬馬虎虎,因為清楚地知道自己這節課是失敗的,或許不用這麼嚴重的詞,但是“糟糕”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首先,問題出現在課堂上我的緊張上。平時很少緊張的我此節課卻是緊張異常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緊張,但可能是潛意識裡覺得此課備得還是不夠充分的,也有前兩位老師的課讓我感覺到的壓力。由於緊張,出現了不少不該出現的失誤。有教學環節的遺漏:匯入中原本有學生蒐集的生物入侵者的資料展示,使和最後的拓展提示首尾呼應的一個環節,況且預習時的要求是尋找身邊的生物入侵者,但是這個可以給學生展示機會的環節卻漏掉了。既讓最後的拓展環節——對生物入侵者防治的措施——沒有了針對性,也讓學生覺得失望沒有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有的學生收集資料時真的很是用心。也有教學環節的混亂:在“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部分,幻燈片做的時候還是很有條理的,原計劃在學生們說出舉了斑貝的例子來說明危害的時候就有相應的幻燈片展示。可是由於緊張卻漏了,然後講到後面的問題時卻又沒有點選超連結,結果就出現了原來應該展示的圖片。只好又反過頭來再提斑貝的危害。

出現的失誤還有就是語言了:說明文的語言基本上是很規範的,教師在教的時候語言也更應該是規範嚴謹的,但是我的語言卻出現了很多語文老師不應該有的失誤,要麼表達不夠清晰,學生聽了很茫然,要麼有些用詞不當,甚至有的時候一時想不出什麼詞了,句子就說了半截就放下了。也有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地生硬,也是語言沒有能夠表達好。

最關鍵的問題出在具體環節的有效落實上。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及他們的表達作用,重點是明確的,但是落實確是不夠的。在小組討論中,有老師就指出了我讓學生找出了說明方法,但是這裡為什麼用這樣的說明方法,學生大而化之我也就這樣馬馬虎虎過去了。或許在這一點上有我自己意識的鬆懈,可能是覺得這一個單元都在說說明方法學生說得夠多了,所以也懶得讓學生認認真真地組織自己的語言,把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清楚透徹。這其實應該是對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的大好機會。這裡應該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甚至可以動筆寫下自己所想表述的語言,而不是交由無意義的小組討論。因為說明方法的作用學生也可以說是比較熟悉的了,他們缺少的也就是耐下性子去完成完整語言的組建。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首先要有定位準確的教學目標,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是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然而最關鍵之處在於設計環節的有效性上,這要在對課本學情的充分了解下進行縝密思考。不過是否是好的教學設計還得要課堂的實踐檢驗,課堂上對設計環節的有效落實才真正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此次我對本課教學的最大認識。

我的思考是零散性的,也沒有向一些教學理論向靠攏,只是個人對這一節課的一些感悟,算來只是成長道路上的一道痕跡,離厚重的腳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課後討論時候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個人思考。

一,有關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辭。討論中,有老師指出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就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說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學生卻又說到了比喻。這一課既然是說明文,那麼是否就乾脆不要說修辭,或者這一課也有修辭的設計環節,那麼幹脆就不提說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講越混了,學生很容易糊塗。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問題就越要一起來說。這個觀點源於我自己以前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異同,比較出了異同遇到題目才不會慌張,才能抓對方向。同一個語句,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果論說明方法該如何答題,如果論修辭手法又改如何答題。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錯,然而真正考試中學生如果對這些相近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分析能力的話還是會出錯。

二,關於仿擬的修辭。仿擬並不作為會考要考察的修辭,而課堂上把仿擬作為了本課修辭的一個小重點了,是否喧賓奪主。

其實我的課堂上我很喜歡這樣一些小修辭,或者說是一些知識點上的小細節。這些東西或許不會考,但是卻是很有趣的東西。學生平時自己也會仿一些古詩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仿擬。而它用得恰當卻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說它不會考,但是可以運用在作文之中;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也正是在這些小的甚至是對考分無意的知識上。

我們要的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而不僅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說的話,素質提高了,分數自然就高了。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6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首先要有定位準確的教學目標,要做到有的放矢,接下來是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然而最關鍵之處在於設計環節的有效性上,這要在對課本學情的充分了解下進行縝密思考。不過是否是好的教學設計還得要課堂的實踐檢驗,課堂上對設計環節的有效落實才真正是考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此次我對本課教學的最大認識。

有關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比喻的修辭。討論中,有老師指出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就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明明在說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但是學生卻又說到了比喻。這一課既然是說明文,那麼是否就乾脆不要說修辭,或者這一課也有修辭的設計環節,那麼幹脆就不提說明方法?放在一起是不是越講越混了,學生很容易糊塗。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容易混淆的問題就越要一起來說。這個觀點源於我自己以前學生時代學習的經驗,放在一起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異同,比較出了異同遇到題目才不會慌張,才能抓對方向。同一個語句,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果論說明方法該如何答題,如果論修辭手法又改如何答題。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所以不是很容易出錯,然而真正考試中學生如果對這些相近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分析能力的話還是會出錯。

關於仿擬的修辭。仿擬並不作為會考要考察的修辭,而課堂上把仿擬作為了本課修辭的一個小重點了,是否喧賓奪主。

其實我的課堂上我很喜歡這樣一些小修辭,或者說是一些知識點上的小細節。這些東西或許不會考,但是卻是很有趣的東西。學生平時自己也會仿一些古詩名句放在作文中,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仿擬。而它用得恰當卻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說它不會考,但是可以運用在作文之中;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說它不會考,但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也正是在這些小的甚至是對考分無意的知識上。

我們要的是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而不僅僅是考分。套用一句常說的話,素質提高了,分數自然就高了。

生物入侵者課後反思 篇7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