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7.91K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

老師讓學生拿出年曆卡,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學生如魚得水,激情高漲,因為他們從年曆卡上發現了許多從未明白的知識。我順著學生的思路整理板書,當提到平年和閏年有什麼區別時,一生說:“二月份的天數不同”,另一生說:“閏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說出二月份的天數不同不足為奇,但能說出平年與閏年全年的天數相差一天,確實是了不起,說明學生的思維上升到了必須的高度。在學生思維碰撞最激烈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引出公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就應除以400這個決定方法,既解開了學生的疑惑,又恰倒好處,學生自然理解。一節課,我拋開了自己原先設計的思路,完全跟著學生的思路走,既不把老師的想法強加於學生,又能在關鍵的時候拉學生一把,使每個學生的思維有機會得到最佳的展示。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學生只有親手“做數學”,才能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探究:首先,要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將教學過程變成機械兌現教案的過程;第二,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不要急於得到圓滿的答案;要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個性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思考。

學生不僅僅要獨立探索,還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忙,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培養聽、說、交往等各項技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處於一種“放鬆的警覺狀態”中,這種放鬆著的思考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於激發學生靈感和創造欲的狀態。]

思路一變天地寬,只要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變了,學生就會變得好學、樂學、會學,我們的課堂就會煥發新的生機!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2

教師教學過程應當是教師帶領學生主動認知、探究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以探究為切入點組織教學活動。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圍繞認識每4年有一個閏年,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索新知。而教師善於調動各種感官的作用,更是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高潮,(一個肯定的眼神、會意的微笑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力量;一個皺眉讓這群足智多謀的學生又一次陷入思考;一句鼓勵性的評價會讓好勝的他們得意洋洋;而一個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更是讓他們爭論不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用心向上的學習氛圍。對於教師而言像這樣善於利用多種方法、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個“支點”,對課堂教學將取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學生總是能夠充分地應用每個“支點”的輻射作用,繞出令我們意想不到、拍案叫絕的色彩斑斕的“舞臺”!在上述教學片段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表格,然後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發現了什麼?看似簡單的安排,但是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因為學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讓他們在同學之間的知識的啟發下,引起自己的知識聯想,才是教師的用心所在!

學生正是在教師設計的一個個“支點”下,逐步旋轉出一個大舞臺來的。當群眾彙報時學生回答20__年是閏年,教師又充分利用當時的教學情景適時地讓學生總結出決定一個年份是不是閏年的方法來,(“教師側著頭,皺著眉做不解狀:‘你們怎樣那麼肯定呢?說說你們的想法。’”、“‘但是為什麼除以4呢?’教師不滿足學生的答案,故意拉長聲音繼續追問。”)教師的語言、動作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想高潮,看看他們是“爭先恐後搶著回答”。其結果是:“‘太棒了,同學們!’教師不由自主地為學生的出色表現喝彩,而學生呢——個個喜形於色。”而“我發現了奧運會是每4年舉行1次的”這位學生的回答更是教師的驚喜的收穫!教師的這個“支點”創設得恰到好處、無懈可擊。

可見,善於捕捉課堂教學資源,是教師創造好的“支點”的關鍵所在。教師善於利用多種方法、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個“支點”,得到的將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局,學生將會把利用這一個個“支點”旋轉出一個絢麗的大舞臺!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3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十分感興趣,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構成、各月之間的聯絡、星期的迴圈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忙,於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

1、“製作年曆”數學活動,學生受益多多

本課教學設計,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年月日知識,又進行了知識的拓寬,並與手工勞動、美術、語文(詩詞)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我也能製作年曆!)。由此可見,透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

2、數學活動的主旨首先是“數學”的,千萬不能偏離

在設計中,我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的“數學”的東西是不是太少了?因為它畢竟是數學課,而不是手工課或美術課。

為了手工和美術等的東西不佔用過多的課堂時間,首先,我把第一步“佈局設計”放在課前。課前,我就讓學生蒐集材料,透過討論交流,自主選取和確定年曆的主題。然後,我又大膽放手讓進行佈局設計,並把要畫的畫、要填寫的詩詞等進行先期處理。其次,對於第三步“完善加工”,有些同學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我鼓勵他們在課後繼續不折不扣地高質量完成,還透過評比,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收穫,體驗製作的成功體驗。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學”上來,以重點完成第二步“製作年曆”。具體如下:開始,我透過安排必須時間的複習,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為下一步製作年曆打下了基礎。

在製作過程中,我注意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重點進行一月份和二月份的表格填寫。因為一月份是一年的開始,既要注意與上一年銜接好,又要注意如何把一個月的天數填到為星期為週期的表格中;二月份的既要注意與一月份的銜接,又要注意它是29天,而不是28天。

透過兩個月的填寫,學生會在其中逐步熟練,並會慢慢體會到一些規律性,以後的填寫就容易多了。以後,我開始由慢到快,但注意每月的月尾進行一次核對,以防發生連瑣性錯誤。

在填寫過程中,我總是注意讓學生不斷總結注意點,循序漸進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髮現規律性的東西。比如在一、二月份填寫完成後,讓學生總結注意點,在填寫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原先上下兩排的數字之間正好相差7;前一個月的最後一週剩餘了幾天,後一個月的第一週就要空出幾天,這才是正確的銜接;如果前一個月沒有剩餘的天數,是後一個月從第一格填寫起;我把一些重要的日子、爸爸媽媽和我的生日都用紅筆進行了標註,這樣看起來比較醒目明瞭……)

3、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享受快樂

這堂課下課後,我把學生製作的年曆掛滿了教室,讓大家欣賞、交流和評比,又把這些好訊息告訴家長,許多家長也很感興趣。一天,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說,這天我家不買掛曆,說我的掛曆製作得夠水平,準備掛在客廳裡呢!”這對學生來說,但是最大最大的表揚和鼓勵了。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4

透過這次上年月日的複習課,我有了深刻的體會,而且這次課也是作為我們組內的共同研究課,之前,很多老師都在研討如何才能上好數學的複習課,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作為剛接觸數學教學的我來說,更要虛心的學習,向他們請教了。大到一個環節,小到一句導語或者板書都十分重要。

我在分校上課,與組內的同事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討論,只能利用每週開會的時間與他們交流,他們都十分樂意的幫忙我。由於我們組內研討出上同課異構的研究課,對於本校的老師來說,都要用到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而唯獨我那沒有這些,所以就不好統一教案,我們最後商量出每個老師都不用試講,剛好本校有剩餘的一個班級,所以就讓我用那個班級上,我也在充分的準備教案,板書都修改過好幾次,但是臨近上課時,我反倒有點不安,因為我對這個班級的學生不太瞭解,據說一班的孩子很好,所以我也不用擔心了,但是最後因為1班有外教課,所以不能佔用,那隻能臨時調整,上五班的課,跟著教案走下來,再加上臨場的發揮,總感覺學生說不到點上,而且他們連基本的閏年什麼的都不明白,我才當場給補充的這個知識點,在課上我就有點鬱悶了,但是還是繼續上下來了,上完後,老師們才說我抽的那些學生都是差生,但是我感覺很納悶,差生為什麼舉手啊。他們說他們這個班級就這樣,好學生不愛舉手發言,偏偏是那些差生喜歡回答,但是這節課這幾個差生肯定有收穫,因為都跟著你的思路走的。

聽到這些,我才恍然大悟,在上課過程中,我看到那幾個聽課的老師為什麼老跟那笑了,可能是因為那幾個差生總是舉手,我還總是叫那幾個舉手的人回答問題的原因吧,畢竟用別人的班級就有這樣的弊端,我想用同樣的教案,上我自己的班級,效果會更好,畢竟他們已經熟悉了我的教法和語言。

在這節課中也得到了幾個肯定的地方,最為顯著的就是我在講解一個習題的過程中用到了數形結合的方式,把抽象的問題,難懂的問題轉化成比較直觀的容易的問題了,也能幫忙學生理解。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認識年、月、日,並明白他們年、月、日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點是認識年、月、日,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學難點是掌握決定平年和閏年的方法,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帶著問題看幻燈片(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進行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為什麼會用28天和29天之分呢?讓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平年和閏年的概念,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閏年,告訴學生通常4年裡有一個閏年。大月和小月的記憶用一個拳頭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些學生還是不感興趣,於是我採用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忙他們記憶,這一資料本來很枯燥,但透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兒歌也是一種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更貼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因為兒歌記憶既簡單又便於記憶。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6

《I like dogs》是一節英語活動課,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初步認識單詞dog和cat並且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在課前我準備了背景圖,上面懸掛小狗和小貓圖卡,狗骨頭魚骨頭25份。我分為四部分進行了教學,發現了一些問題,使我獲得一些體會。

整節課創設了一個去我家做客的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去學習,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我採用的是律動《Wheels on the bus》以及簡單的問好環節。

亮點:律動匯入,符合了苗班孩子的一個最主要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唱唱跳跳的愉悅氛圍中開始今天的課程,而且這一首律動也是寶寶所熟悉喜愛的,更能調動寶寶在課堂的積極性。

接著新授單詞,通過播放狗叫、貓叫,唸咒語把我的兩個好朋友dog以及cat叫出來,扮演dog、cat等方法進行單詞的操練,使原本枯燥的單詞操練顯得有趣

亮點:幼兒對聲音,誇張的動作都比較感興趣,讓幼兒在多感官下刺激下進行新單詞的接收,而且唸咒語也不是單純的讀單詞,而是把讀單詞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是在叫喊小狗小貓,這樣會使單詞的朗讀更有感情,也不會讓幼兒覺得枯燥乏味。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7

《穿串鏈》這節課更討女孩子喜歡一些,整節課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學生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學生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學生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學生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後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穫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為我們要認識到美術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這節課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但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帶的材料太少,不能充分作品,還有的同學沒帶材料,只能在圖畫本上畫,感受太少。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8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9

“主問題設計”,就是用精、少、實、活的問題啟用課堂,精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直指教學目標,達到高效目的;“主問題”的問題,就是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 “牽一髮而動全””的重要問題;

“主問題”要具備“三力”,即要具有吸引學生參與的牽引力;具有在教學過程方面形成一個教學板塊的支撐力;具有在課堂活動方面讓學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

閱讀教學的“主問題”的設計,一般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入手來進行思考:從文章的結構脈絡方面入手;從文章的主題思想方面入手;從文章的語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從激發學生的聯想想象,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方面入手……

“主問題”設計,要確保學生有大塊的圍繞問題進行活動的時間。

“主問題”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來”,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運用強調、點撥、牽引、總結、校補、提升……等手段,確保學生活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主問題”設計要充分考慮到文字實際與學生學習的實際,要保證學生在這個主問題下能夠迅速充分展開活動。“主問題”出示後,如果還需要不斷追問“子問題”來展開活動,這樣的“一子多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問題”。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0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解最簡單的方程的方式是這樣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時覺得很好懂,但是現在五年級課本上是這樣的: x+5=8,x+5-5=8-5,x=3。看起來比較複雜。開始接觸到這個課程時看到教材例題中的解法感覺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新課程的“解方程”教學要“繞遠路”?如果單單從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方程來看,第一種方法無疑是簡單易懂而且步驟少,而第二種方法就相對複雜了。那教材這樣改的目的是什麼呢?深入研究教參後我體會很深,明白了新課程數學教學要 “瞻前顧後”的道理。

新課程的改革,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絡,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子號弄錯的現象了。所以雖然複雜,但是更容易掌握。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1

首先,盲目求全。由於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如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後再有感情地朗讀,並進行拓展練習,但由於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其次,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字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採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並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後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覺得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我不能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導致師生交流不夠充分,沒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課堂上更多的是教學機智,是動態生成,為了不使每一節課匆匆而逝,我還要不斷地深入學習。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2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說“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說“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說“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著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著讀著,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3

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嘆,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4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對學生強調學習詩詞不但要思考,理解詞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開想象,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體會寫作意圖,從而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教學主要分三個環節:一、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的意思。二、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三、品析“漁翁”形象,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這首詞淺顯易懂,學生的理解沒有遇到什麼障礙。在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詩中寫景的詞語進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如詩如畫的春景圖。美麗的西塞山、展翅飛翔的白鷺、豔麗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鱖魚、微風拂面、春雨如絲……清新宜人的畫卷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學生的臉上洋溢著陶醉的表情——他們顯然已經享受到文字帶來的美感。接著,引導學生把目光聚焦在畫面中的“人”。學生抓住“斜風細雨不須歸”體會到他的悠閒自在,聯絡“白鷺飛”理解他漁夫生活的無憂無慮。我還補充了作者的背景資料:時局動盪、官場黑暗、退隱江湖、寄情山水,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嚮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思想。學生的朗讀與背誦明顯更有感情了。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2、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4個方向。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3、會辨認平面示意圖,並根據平面示意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旨在促進孩子們的發展,重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發自真心帶著笑意去學習,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在教學設計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變成活動的學具進行合理使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完成了從生活空間中辨別方向到辨別平面圖中方向的抽象認識過程。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掛圖旁邊,或者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在掛圖的旁邊標註好方位,給學生參照的物件,我發現學生在敘述的時候有點困難。同時,在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應緊湊,不拖拉,同時點學生髮言的時候應注重他們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學。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讓學生的身子隨著方向板一起面對北面坐好後再開始辨認方向,學生辨認起來會更方便。教學語言在激起學生情緒、發言積極性方面不夠完善。今後需要注意。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6

相對於原有教材,20____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訊。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訊,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7

通過網上研修學習,乘著我縣課改的春風,我上了一堂教改課——《金色的魚鉤》。上完之後,我感受頗多。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徵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複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運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明標。對於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做的,先請學生齊背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然後請學生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在學生了解長征的基礎上,老師作一個小結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並說一說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的語句找出來,並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合作展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臺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慾望,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 表現出奇地好,他們的發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四、當堂測試。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題。題目是這樣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著那枚金色的魚鉤,你是一名講解員,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故事。這個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學生一看到這道題,情緒高漲,都想上來試一試,有些同學的講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學開頭是這樣的: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鉤,就是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鉤,包含著一個十分動人的事故……學生的表現讓想起了一位科學家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我覺得學生也可以自豪地說:給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會表現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結。這個環節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穫之後,我適時的總結了一下,並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說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些,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後,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臺,爭著講述自己蒐集到的故事。

從以上事實證明,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麼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後習題,要麼會直接將課後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並不知道課文裡講了些什麼,問題的意思是什麼?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說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後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麼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麼,老師的啟發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在我縣教體局的引領下,在我縣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縣中國小“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的課改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惠,也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升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8

(一)這一課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對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二)《奇怪的大石頭》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頭》題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這位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蒙發的精神更對學生求知慾和好勝心的激發得到啟發,故事也點出了一個精髓: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通過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啟發和對學習的動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是啊,“思考”與“閱讀”。記得自己孩堤時,全然不知上學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機械的去上學和放學,對老師的害怕也遠遠大於父母,那時就樹立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特別親切,角色中我是他們的老師,而在我老師眼裡我永遠是她的學生,今天我把小時候的迷惑問了我的學生:“父母為什麼送你們上學?”面對這群三年級孩子的回答,讓我既為之懈動又驚歎,內心深深的感慨。

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三)《奇怪的大石頭》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教學中我首先明確教學目標:1、讓學生們正確流利的朗讀全文2、瞭解童年李四光對石頭產生的疑問及他後來震驚世界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係,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上課時先讓學生們通讀全文,搞清處“奇怪的大石頭”到底奇怪在哪裡?讓他們去思考,去提問,積極發言,並針對提出的問題去展開教學,逐個分析問題,最後探討李四光是怎麼樣解決內心疑惑的?說實話因為是隨堂上課,我在上課之前是做好準備的,我想好了上課應該說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什麼,我又該怎樣回答他們。可是一上課,好多東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樣。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19

本課的優點:

1、整節課的設計是一種讀書方法的指導,具體來說,是閱讀故事類文言文的三種境界,即初讀——讀通文意,再讀——讀出情景,三讀——讀懂特色所以說,本課是比較有高度的。

2、本課試圖以一則《狼》的學習來讓學生領略《聊齋志異》的特色:內容上“奇異”,情節上曲折,文筆上簡練。應該說,本課是比較有深度的。

3、對朗讀的指導是比較有成效的。四步走:讀出形勢的急緩,讀出屠戶的動作,讀出屠戶的心理,讀出作者的態度。幾遍朗讀下來,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讀出《狼》的驚險與曲折。

並且四步的指導儘可能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勢之急(第二段)是老師分析引導示範,學生齊讀;形勢之緩(久之……意暇甚),是學生找出原句,老師朗讀,學生聽出拖音,然後齊讀;屠戶的動作是老師問如何讀?快還是慢?學生自由讀,單個展示;屠戶的心理是老師告知心理:吃驚與放鬆,加入“啊”與“呼”,問應該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讀,同桌交流,然後學生說理由,單個展示朗讀;最後是老師問什麼態度?齊讀。以朗讀帶動分析理解,從而以朗讀達到體味情節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較新穎。本課的朗讀學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讀出屠戶的心理”。

年月日的複習課教學反思 篇20

《烏塔》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裡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 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再引導他們反覆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裡,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為夷。”俊潮反駁。

“我認為課文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錦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著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溫此語,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