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馬說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84W

馬說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中感覺最開心的是同學們不像前幾週上課那樣不自然,開始有一點自由了,這可能對於教學秩序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同學們在課堂上心情放鬆,對於今後的教學來說是一件好事。

馬說教學反思(通用21篇)

同學們表現最好的是多數同學能根據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給同學們十分鐘的時間自由理解課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與同學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只有極少部分同學坐在課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主要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可能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激情有關,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習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和學生目標的培訓教育,只有從根本上才能解決部分學生厭學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馬說教學反思 篇2

讓學生來編、來導、來演,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學生就會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資料更深入的理解文字,為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直到將人物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才罷休,這也正達到了學生深層次感悟詩歌思想的目的。

同樣在《馬說》中我讓學生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並通過採訪演員的方式,就 “誰來為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在欣賞李白的《靜夜思》時若能配以相應的音樂,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悟會更深刻。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建立一個濃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學也就不是難事了。

農村國中生閱讀量少,家長几乎無輔導能力,學生文言基礎較弱,還應加強文言基礎訓練,加重理解文意的閱讀分量,夯實基礎,才能消除農村學生對文言的畏難情緒,方法:閱讀、辯論。

本文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的關係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難點,農村國中學生辯證觀尚處初始形成階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進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發展。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要打有準備之戰”課前充足的預習是課堂成功的一半,《馬說》這節課的成功就是學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信心十足,在課堂上學生展示才遊刃有餘。這樣的課堂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這堂課還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地方:組長在翻譯課文的過程中,有同學有不同的意見沒給他們機會討論;重點詞語解釋應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才更有益於記憶;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前鬆後緊,導致最後的課堂達標倉促完成一部分,有些知識並沒有達到課前備課時間的預想。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我一定發揚本節課的優點,吸取本節課的教訓,把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馬說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教學,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一些文言句子。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採用課前三分鐘學生講“伯樂相馬”的故事匯入,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由初步感知課文引到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說“讀”也是本課的又一個亮點。本節課的 “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和“拓展延伸,聯絡現實 ”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總的來說,從教學的全程來看,全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步驟比較明晰,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充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後,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的時候,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絡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馬說教學反思 篇4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師所要做的是在課堂45分鐘內儘可能的把準確的要點傳達給學生,而這種傳達不應該是“灌”,而是基於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理解,關鍵句周到分析後自然得出的結論,否則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為是篇古文而忽視了這點,扮演了'拔苗助長'的角色,其結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其精湛的描寫技藝,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繪的典範,所以我深刻反省......

總之,公開課要公開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創意作秀還是我們平時真實的課堂風采?我曾經以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開課,常常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後來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們的設計多麼經典,能體現在課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謂“是馬是驢,總要拉出來遛一遛”。在備好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這個“也”字,對它的語氣的理解和把握是備課備不出來的,而最終的解決卻是從學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雖然看起來好像是“靈光乍現”,但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能力的增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業務水平。

馬說教學反思 篇5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很喜歡上古文,因為簡單.也因為即使在會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詞的解釋和語句的翻譯.因此更多的時候我所做的也僅僅如此.

前幾天我上了《馬說》,依照慣例我也讓孩子們進行了翻譯,對一些重要的字詞進行了解釋和辨析後,我提了個問題:你覺得作者對千里馬和食馬者的態度如何?為什麼?你覺得作者分別把他們喻指了什麼人?學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會賞識人才的統治者後,我也簡介了韓愈的人生經歷,也便順理成章的為他們歸納了一下: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忽略了對文章第三段中食馬者形象'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釋 )

此後學生在作業本和考卷上對食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為愚蠢無知的統治者或者是不能發現人才的人.雖然我在其後也多次重新補充分析,也讓孩子們重新探討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別,但依然還有孩子會用錯.

馬說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閱讀中積累。”

“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就無“悟”。《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溫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內涵。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造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藉助朗讀、反覆品讀,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與文字對話,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

一、以讀為本,讀中增情。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教學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變化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以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告訴學生這是一段精緻的文字,用心去讀讀,在描寫珍珠鳥可愛樣子的詞句上做記號,並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品讀、比較讀。一番反覆感情朗讀之後,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

二、以境助讀,境中動情。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薰陶。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悠揚的音樂為一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打出課件,小珍珠鳥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這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多麼溫馨的一幕啊!此時小珍珠鳥已經把作者當成什麼!”學生交流後,“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著音樂美美地讀文。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已不單單是理解閱讀了,而是帶著對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喜愛、讚美去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較中培養欣賞語言能力。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於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出示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隻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傢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讓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學會賞析的方法,使學生養成閱讀時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在說中體會。

說,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認識、情感等精神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和精神共同構建、生成、發展的過程。國小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慾望。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麼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 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 讓我們在快樂中歌唱;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信賴是一盞燈, ——————————

-------------------------------------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信賴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熱”多麼精闢,多麼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熟則能悟,悟則能化。結合語境、結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只要我們堅持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

馬說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匯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匯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馬說教學反思 篇8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文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來提高閱讀、寫作說明文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利用學校的問題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因為本校地處鄉村,學生們關於橋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節課匯入時,我給學生們放了有關橋樑的圖片,使他們從家鄉的獨木橋這一層面一下子開闊了視野,勾起了他們學習本課的慾望。接著,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字詞和作者簡介等,通過檢查情況來看,學生們完成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然後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生在自學中把不會的問題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學生們以組為單位相互合作,重點商討這些不會的問題,對於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決不了的,老師重點講解。然後教師針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設定,對趙州橋和盧溝橋、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兩個方面進行精講點撥,然後老師找出文章中的例子進行訓練,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並且通過親身參與加深了印象。

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課後延伸環節,目的是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時間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課堂不是很緊湊,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馬說教學反思 篇9

我教學《頂碗少年》一課時,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眾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馬說教學反思 篇10

幼兒喜歡聽故事,通過聽故事,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

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適當,讓幼兒字字聽的清楚,節奏要比平時談話稍慢,使他們一邊聽一邊想;講述故事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小班的的語言表達起輔助的作用。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現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說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絡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馬說教學反思 篇11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建立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彙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佈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定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彙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蔘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並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馬說教學反思 篇12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 單,學生通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通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通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通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馬說教學反思 篇13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字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裡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裡,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著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著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裡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馬說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張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要想*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全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其中蘊含的道理比較深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感悟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對彼得說的話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討論來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脈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 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 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出來。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整個課堂是輕鬆民主的,我對孩子們充滿了信心, 在孩子們一次次地突破難點的時候,我的內是愉悅的,然後我想到我平時對孩子們的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小瞧了。我驚歎他們可以輕鬆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彼 得.弗雷特種的是花,為什麼他說自己找到了真金?他為什麼要無比驕傲地說?他為什麼說他是唯一的?等等。他們一針見血的切中了文章的要害。當然,他們在解 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語言不是組織的特別恰當和到位,這和他們的語言積累和表達水平是相關的,這時候我及時地幫助他們歸納和總結這個深刻而有哲理的道 理,我覺得這不是代替學生說話,而是有效地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

在一步一步孩子們突破難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心急了,有的地方處 理的不是太到位,比如:我讓學生找彼得和大多數淘金者表現不一樣的地方的時候,沒有耐心地讓孩子們找準那些詞語,比較不同,有些泛泛而談了。在對“真金” 的討論展開的時候,我有些高估了孩子的語言水平,怎麼用淺顯的語言表達,這成了我要探討的方向。

這節課,我定的第一個目標,是要引導學生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我覺得正確流利可能做到了,但是有感情遠遠不夠。因為讀的太少了,沒有對全文的整體朗讀,對關鍵句段,沒有細緻地指 導。這可能和時間不太夠有關,但是主觀原因還是存在的,教學環節的缺失和朗讀訓練安排的度不足,這都是造成學生沒有能夠有感情朗讀的原因。以後在備課和教 學中在這方面要加以改進。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有很多驚喜,我希望的是我給予學生更多可以發揮個性的空間,能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能給予學生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另外,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課堂不呆板,課堂上有驚喜,課堂上有創新,我會朝著自己預想的目標努力!

馬說教學反思 篇15

星期五上午的數學活動學習《等分》,我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我先請幼兒將一根繩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躍躍欲試。我請小朋友來分,同時請他向大家驗證分出的兩根繩子是否一樣長,老師點評。通過這個方法,小朋友瞭解了什麼是二等分,如何來驗證。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我還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形紙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我結合幼兒用書操作各種長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又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蘋果等,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馬說教學反思 篇16

面對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分的言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該怎樣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止,是不加指責、悄然無聲地息事寧人,還是用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與眾不同、還他們個體生命的發展權,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呢?答案應該是後者。試想如果當時我一口否定了他們的這份感受,當堂批評文文的做法,那我們就無法看到他們心靈中的某些亮點,也無法以此為契機,引導他們達到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境界,甚至會傷害到文文幼小的心靈,給其善的一面抹上陰影。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於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作為教師,我們應扯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

同時,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說、大膽地去做。

馬說教學反思 篇17

上了此次課,感想很多,感受最深的則是教學設計問題。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後的教學產生不良後果,而設計複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後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教材的理解,學情的把握,教學模擬式的創新~~~~~~~

對於教學,我還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我可以原諒自己設計問題沒有坡度和不夠有針對性——雖然這種情況不大出現。但我決不能原諒自己,居然會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去思考問題並試圖逼迫學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學任務,嚴重違背了教學相長的規律,破壞了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難道我不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嗎?難道我能將學習的責任單一的怪罪到學生身上而不改變自己不恰當的教學方法嗎?難道我能視學生的困難而不顧卻一味地逼迫他們實現所謂的目標嗎?

這是一次教訓,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學觀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覺得自己不再需要思進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該離開三尺講臺,回家了;不過那時女兒也會鄙視我的!

馬說教學反思 篇18

講故事時,要換方式多講幾遍,激發幼兒傾聽的積極性。我在講述第一遍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結果發現有的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活動來看效果不明顯。其實現在來看,一般講第一遍的時候,可以不用直觀的教具為宜,因為直觀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不利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

在提問中,要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只能提一些簡單,細小的問題。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樣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讓他們連貫的回答,而我忽視了到小班的水平,提了一些不容易或者說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其實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去回答,答案雖然長些,但不要求一個幼兒連貫的回答,教師自己或請智力較高的幼兒示範,再讓幼兒按順序聯絡連貫的講述,這樣的效果會要幼兒跟容易接受、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錯的了的幼兒,不應該表示厭煩,而要肯定他們願意回答。教師應該是啟發和提示,儘量幫助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總之,要讓全體幼兒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以提高語言能力。

馬說教學反思 篇19

早上教的是《隆中對》,文言文教學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如果重視文字的積累,那麼,上課就會變得很枯燥,學生很不喜歡,如果重視了“文”的教學,學生積累方面又會成問題,那麼,考試則無法應付,所以,文言文總是搖擺於“文”和“言”之間。

早上我和學生一道,分析隆重對話中關於蜀國最後失敗的原因,原文如此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一部分主要分析兩個人,何人是敵何人是友。曹操是強者,不可與之爭鋒,那麼能不能和曹操結成盟友?學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結為盟友,一旦曹操滅掉了孫吳,那麼,回過頭來肯定會吃掉劉備;東吳為何能為外援,因為東吳和蜀國一樣,也面臨強敵曹操,他們顧慮的應該和蜀國一樣,就如現在俄羅斯和中國的聯盟,目的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美國。劉備在關羽被殺之後,出兵東吳兵敗,破壞了蜀國戰略,把蜀國帶入了亡國的境地,這就是戰略的重要性。

第三個人是劉表: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雖然劉表和劉備有一點親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沒有感情的,無論《三國演義》怎麼說,諸葛亮在隆中和劉備談了這麼一些話之後,劉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騙還是搶,劉表如果不讓出荊州,都會別劉備給滅掉了,還好劉表早亡。這就是戰略的需要,劉備太需要一個戰略的立足點,劉備前半生就是因為缺乏一個戰略的立足點,所以如喪家之狗,到處依附,何況,就算劉備不奪荊州,劉表也守不住荊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劉備取走荊州是勢在必行,赤壁之戰之後,曹孫劉都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備擁有零陵、武陵、桂陽、江夏等地,實際上是控制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三國演義》說東吳為了聯劉抗曹,借了荊州的這和時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無論如何,得到荊州是劉備的戰略決策,非得擁有不可。同樣的道理,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也是勢在必行,無論是騙還是搶,都只不過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講感情只講利益的。

荊州對於劉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關羽失荊州動搖了國本,再加上劉備進攻東吳,再次動搖國本,這直接導致蜀國後來的一蹶不振。

馬說教學反思 篇20

《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級上學期的第一節繪畫課,整個課堂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1、你理解的“小天地”應該是怎樣的地方?

2、你擁有這樣的小天地嗎?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3、你準備怎樣改進或設計自己的小天地?

在學生們對這樣一個現實的或想象的空間有了一個大致印象後,我設計了一個小情景,幫助他們選擇構圖:學校要對各班教室佈置進行評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張最能顯示班級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機,你覺得站在哪個角度,拍教室裡的哪一部分最好?從幾個班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們能恰當選擇畫面內容,畫出自己對的生活的感受。

我給學生提出了用油畫棒塗色的要求。為此,我還專門利用近二十分鐘時間進行油畫棒塗色指導——主要是均勻、細緻的基本要求,以及顏色漸變的銜接處理。學生們從我的範畫對油畫棒塗色的效果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

馬說教學反思 篇21

當時我是這樣引導的:2的倍數有哪些?學生說:有2、4、6、8、10都是雙數,有無數個?我接著問:既然有無數個,能不能全找出來?學生說:不能全部找出來,接著我又問:5的倍數能不能全找出來。學生說:也不能全找出來。“既然它們的倍數都找不全哪怎麼去研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去解決,接著就有學生說:可以選擇一個範圍來研究。

這樣學生就有了“小範圍”的意識,在資料比較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確定一個範圍,在有限的時間裡研究這個範圍中的數的特徵,當得到在1-100這個範圍內5的倍數的特徵的時候。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結論僅僅適用於1-100這個小範圍,是不是在所有自然數中都使用?還需要驗證。在這樣引導下,學生開始認識到還要繼續拓展範圍,研究大於100的自然數中所有5的倍數特徵,通過共同的驗證,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嚴謹的態度,同時有了一定的“範圍”意識,知道了在進行一項數目巨大的研究過程中,可以從小範圍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後逐漸擴大範圍,最後得出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