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37K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峰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說:“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隻猴子望著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字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2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

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剛好班上鄧洪旭同學發言說:“老狐狸為了救小狐狸、想盡了辦法,冒著生命危險,給小狐狸餵奶,並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間的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使我非常感動,這讓我想起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這時,我插說:鄧洪旭同學的體會感人至深,發自內心深處。

我無意中又說,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對待孩子的愛是那麼偉大,那麼無私,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孩子有沒有象父母愛孩子一樣的心愛父母呢?沒想到同學們齊刷刷地回答:“沒有!”而隨即又馬上改口,齊聲道:“有!”這個自相矛盾、在幾秒鐘之內改變主意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說說為什麼同樣一個問題,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這下可打開了同學們的話匣子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幾乎每個人都舉起了小手,課堂沸騰了,有的人激動地回憶起自己生病時媽媽冒著雨揹她上醫院,並無微不至的照顧的事,有的後悔地回憶起自己頂撞父母,做了對不起父母的事,有的盡情地回憶自己孝敬父母的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認為,在對待父母的愛上,自己做得不夠,以後應該象父母愛自己一樣去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們都暢所欲言,一吐為快,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仍然沉浸在激動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同學還把自己的感情寫到了週記本上,出現了不少有血有肉,語言通順,內容具體感人至深的好讀後感。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歌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學生跟著音樂節奏展開想象做律動,但學生們都表現的過於拘謹,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於我過多的注重於在語言上的引導,而忽略了用我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帶動他們,動作的編排上也較為單一。孫丹老師也提到,我在語言引導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手上的動作,而忽略了除了手,我們還可以通過用腳、肢體來表現歌曲內容、體現歌曲情緒。在以後的律動教學中,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展現自己,並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多的滲入一些基礎的舞蹈律動。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同學們欣賞了維族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整個欣賞過程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如果引導學生去發現維族舞蹈中的特色舞蹈動作,並讓學生自己模仿,我想這樣他們會對音樂舞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有很多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對課程內容的安排、時間的掌控還不夠精準。個別教學環節內容較為單調,教學形式也比較傳統和單一,音樂教學不比其他主科課程,孩子是無意識地在學習,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像斯娟老師說的,讓孩子在“動中聽、動中做、動中學”。我也會把這個理念貫徹到我今後的教學中,擺正我的觀念,把新穎的、有趣的音樂課帶給我的學生。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4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字習得語言

古人有“感言、會意、得意忘言”之說,說的是人們閱讀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語言,進而理解它的含義,最後人們往往記住了這篇文章寫的意思,卻忘記了文章具體的語言文學。這是閱讀的規律,但我們的語文課則不然,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得意”,更要讓學生“得言”。學生的語言如何習得,運用課文的語言來表達是條捷徑,我的這堂課儘量讓學生多說,潛移默化中習得這種語言。

感情朗讀,使得書面語言不僅能形成立體形象,而且能轉化為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使文章的內在情趣和學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課堂上我用多種形式的讀來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個人讀、齊讀、小組讀、表演讀。課伊始,我讓學生帶著自豪之情反覆朗讀課題,讓學生逐漸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世界,為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調。用多媒體欣賞3-4小節的課文朗讀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暢談所見到的沙漠,當學生朗讀課文時一幅幅廣袤無邊而又荒涼的沙漠圖出現在學生眼前。隨後用“小駱駝明白了________”說一句話,待大家把句子說完時,文字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整堂課最後,我又深入挖掘課文中的言語實踐點,用“我自豪,我是一匹駱駝……”說上一句話,再遷引到學生身上,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說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說:“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今天這堂課上我得到劉老師的多次表揚。”這時,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一個個眉飛色舞,歡聲笑語,清真意切。這一對話使“潛在文字”轉化為“現實文字”,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彰顯生命,巧設平臺創造語言。

“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

這堂課上,我利用課文空白點,建構了一個續寫故事的平臺,它既巧妙地把書本語言的內化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悄悄地”落實在其中,又把課文的表達技巧“默默地”遷移,變為學生自己的表達技巧,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這堂課,學生能夠挑戰成功,一是因為學習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語實踐,對文中的重要語言已能靈活運用;二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眾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課文學習,學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鋪墊。於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平臺產生了,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所創設的小駱駝與小紅馬的再次見面充滿童真童趣,自然而然想到小駱駝也把小紅馬帶到沙漠中,小紅馬面臨種種尷尬,消除了對小駱駝的偏見。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而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愛的教育,故事的結尾很多同學都能想到小駱駝和小紅馬又成了好朋友。

三、未能緊扣課題,不斷深化主旨。。

這是在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不足之處,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句關鍵性的話沒有在教學中做到環環緊扣,如果能在教學駝峰、腳掌、眼毛的作用時,不斷反覆地朗讀體會這句話,就能使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一步步地深入,使課文主旨的揭示有一個不斷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5

通過這幾天《升和毫升》單元的教學,更深刻體會到動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識最有效的手段。就我們學校目前而言,現代化教育教學裝置已經得到比較充分 的利用,課堂上運用先進的裝置輔助教學,也已經成為大部分教師的自覺行為。但課件的演示絕不能取代孩子的動手實踐。感受升、毫升容量單位的大小以及升、毫 升單位之位的進率等知識點,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去掌握,但這種稍顯簡單的視、聽覺刺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講,還遠遠不夠。學生動手活動 在一定程度上顯得費時、費力,沒有直接利用課件省事,但動手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畢竟愛活動是孩子的天性。當然課件對孩子來講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很 容易讓孩子感到麻木,失去興趣。而動手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的活動,可能都會讓學生以嶄新的狀態投入到活動中。

比如,用滴管測量1 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傢伙一齊對著螢幕數水滴,得出一致的答案,口和腦子處於一種比較機械的運動狀態,沒有能真正參與其中。而讓學生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 (眼藥水瓶)往土量筒(注射器)裡滴水來測量,學習的氛圍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課件所達不到的,答案雖然不統一,但孩子通過自己的活動,真正感受到了 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學具來研究升和毫升之間的坦率時,雖然最後會出現不精確的結果,但通過孩子自己眼、耳、手、腦的協同作戰得出的結 論,會讓學生記得更深、更牢。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6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記敘了居里夫人小時候不迷信權威,通過動手試一試來尋求問題正確答案的事,讚揚了她肯動腦、善思考、重實踐、敢發問的優良品質和可貴精神,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課文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依循“設疑--探疑--釋疑”的線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課文言近旨遠,極富人生啟迪意義。

今天,我講了《動手試一試》這篇課文,一上課,我就問學生們,一塊石頭方如今裝滿水的杯子裡,為什麼水不會流出來。孩子們個個舉起了手,有的說,因為石頭有縫,可以吸水;有的說,因為石頭輕,漂在水面上……雖然進行了課前預習,但是還是回答出了錯誤的答案,可見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並不是很到位。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學習完課文同學們就知道了。“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都能說出課文的大概內容。那麼,為什麼剛才老師說的話,你們不想一想就認為對,就猜是石頭的問題呢?記住,實踐最重要。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把醬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嚐嚐是什麼味道。”學生們親眼看著我把這幾樣東西放到一起,然後用手指沾了一下,嚐了嚐,我說什麼味道也沒有,孩子們都要自己試一試,學生們很快就一個個齜牙咧嘴的下去了,說不對味,又辣又酸。我不滿意的搖搖頭,請學生們再看一遍我的動作,這時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嘗的卻是食指。我讓他們說說剛才的試驗你知道了什麼,孩子們說還要聽老師的話,因為老師讓我們認真看我們沒有認真看。還有其他的嗎?老師做這個試驗可不是想讓你們聽老師的話。又有同學站起來了。說道,要認真觀察。對!我高興的肯定道。老師就是想告訴你們,遇到問題不光要自己動手親自試驗,還要多——“觀察”。學生接過話題。

“我說,孩子們科學需要實踐,更需要細心。剛才,老師伸到杯子裡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這非常重要的一點大家都沒有看出來。科學可來不得半點馬虎。說一說,這次試驗你有什麼收穫呢?”孩子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說出了要仔細觀察,要不然就會鬧笑話。我想,這節課孩子們不但從課文中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明白了道理,這對他們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7

《北京》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為讀者介紹了首都北京的美景。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開課時我讓孩子演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並聆聽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讓孩子意識到今天學的課文和北京有關,然後把孩子帶入情境,請對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說說北京有哪些景觀,從而揭題。學生還停留在剛才美妙的歌聲中,興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說,幾乎都沒去過。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北京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蹟、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瞭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說有難度。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採取的相應對策是充分運用多媒體網路,讓學生更直觀、更準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北京風景以及風俗民情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受北京的偉大、美麗,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在課外我還收集了許多北京的圖片在課上給學生欣賞,目的是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北京,當圖片播放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發出讚歎,與此同時,圖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學生紛紛猜疑起來,如果在這裡我再向學生作一下介紹就更好了。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8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絡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裡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9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者首先以情感為紐帶,尋求一種師生的雙向互動,以體現新課程理念。

(一)師生之間只是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溝通交往,創設了和諧、寬鬆的氛圍。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i、u、大y媽媽和大w媽媽,一起出去玩耍,以刺激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貼近教材,走進教材,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過程在師生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達到最佳狀態。這時,學生個個猶如身臨其境,他們興趣盎然,顯得躍躍欲試,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的“實踐性”。

(二)進行了多層次的互動。因為每一層次的互動都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真正使教學達到一定的有效性,激活了他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這次教學已不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來真正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看待,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關係的創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突現學生的價值,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想學、樂學、愛學。我們更必須有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信心和決心,扭轉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理念,從而真正發揮師生的生命力和主體性,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讓我們的課堂大放異彩。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0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兩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價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勢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佈的認識。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

2、認真組織教學,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我採取如下教學思路:什麼是地勢?→由分層設色地形圖感知地勢特點→由各階梯地勢海拔資料探究地勢特點→繪製地形剖面圖展示地勢特點→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把課本中“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改為學生繪圖比賽,然後與課本中對比,既讓學生感覺有趣,又讓學生們在相到比較中加深對“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緯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離有了更深的認識。把活動2-4轉化為學生提出證據證明地勢特點。如此的特點,勢必給氣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提示學生從日常現象、諺語、古詩詞等方面考慮。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部分,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最後收穫頗豐:“東風不到,大雨不了”(說明地勢與氣候的關係),“一江春水向東流”(說明地勢與河流流向的關係),“飛流直下三千尺”(說明地勢與水能資源的關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地勢無情,阻礙東西方來往,河流有情,溝通東西交流)。因涉及到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興致格外得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處: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我國東西向(北緯32度)地形剖面圖”以及要求作圖時,沒有刻意強調注意橫座標下的經度數,因而當我換了一幅地形剖面圖(北緯30度)時,要求學生在圖上劃出地勢三級階梯的範圍時,學生劃錯範圍的有不少!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1

它通過一群小動物對春雨色彩的爭論,向人民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麗畫卷:草地綠了,桃紅紅了,油菜黃了……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情趣盎然。

本課我主要以情景教學法為主。通過聲像情景,即課件中優美的畫面,音樂,飽含感染力的課文範讀,將學生帶入美妙的濛濛春雨之中,使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欣賞,感悟,體會,表達。

課上我首先啟發談話,創造情境,引發想象。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師真情描述:“老師跟你們一樣喜歡春天,春天來了,春雷哥哥喚醒了大地,小金蛇、小青蛙們都醒了,春雨姐姐也唱起了歡快的歌兒,你們輕輕地閉上眼,仔細的聽—”大螢幕演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歌曲。

教學本課後,我體會到了情境的創設對實現教學目標起到的巨大作用,學生在情境中讀得開心,讀的投入,讀得入味,本課教學中錄音、錄影、文學圖片等多媒體手段的恰當運用把學生帶進了富有情境和趣味的春雨的世界,使學生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表達的暢快,想象的美好,語文課成了他們最美好的享受,這不正是我們每一位語 文 老師追求的境界嗎?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為了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更好地服務於本課內容的學習,我從多個渠道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找出知識聯絡,大膽新增部分教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知識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只著眼於本節課的教學,而應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知識系統。比如匯入時我大膽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通過出示覆習題:六年級有學生160人,已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有120人。達標學生的人數佔六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然後把問題由“幾分之幾”改成“百分之幾”,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這樣編排後為“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教學作了鋪墊,實現了知識的連結。

2、找出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

為了更好的理解“達標率“、”“發芽率”等的意義,我採用從什麼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佔總體數量的百分之幾。在具體教學時,我利用點撥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貫通於整堂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從前段時間自己學校統計的體育達標率引伸到課本上所說的達標率;從實際生活、生產和自身的學習中聯絡到段考的及格率、農作物的發芽率、產品的合格率、小麥的出粉率和學生的出勤率等有關百分率的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潛移默化地向學生說明發芽率對於農民種田是十分重要的。農民伯伯需要根據發芽率的高低來選擇種子品種和決定播種面積。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了學生害怕學習應用題的心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新知。

3、挖掘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

編者在編寫教材時,也考慮了學科、時間等因素,留下了諸多空白,我們使用教材時,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訓練空白,及時填補教材。比如複習匯入和鞏固應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訓練空白,讓在學生複習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突破難點,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我認為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時間把握不準,不能完善、精確地做好時間的分配。二是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討論為什麼在求百分率時別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深入反思,爭取昇華自己。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3

北師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訣作為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是因為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5個5個地數數,並且比較熟練,這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比較輕鬆。而學生順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訣,又為後面學習其它乘法口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得有效。

1、創設情境,讓孩子自覺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課堂的開始,我就呈現了秋天到了,松鼠們在森林裡忙著採集松果準備過冬的糧食的情境圖。學生情境中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的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先引導再模仿學習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由於學生沒有乘法口訣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採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簡單、明白的語言讓學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訣一五得五表示。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口訣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數,後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積。接著,再讓學生進行模仿,編2×5=10、3×5=15的乘法口訣。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著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的聯絡,同時也體會著編口訣的一些要領(先編乘數,再編積)和編口訣的一些習慣(積少於10才加上“得”字)。當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一定的認識、體會後,我再讓學生獨立嘗試列式計算,編寫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訣,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得到了落實。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知識儲備,他怎麼能探究出一點什麼來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擺正教師角色的定位,需要學生探究的,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究;需要老師指導的,教師也要敢於站出來進行指導。當然,我們並不提倡總是牽著學生走的做法,教學中不要怕學生出現錯誤。很多時候,學生的錯誤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就肯定會出現“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兩種情況,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會體會到“五六三十”讀起來比較順口。又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一定會出現“五七三五”的情況,學生通過觀察、朗讀,知道整數的讀法裡不是這樣讀數的。正是這樣一些簡單的對比過程,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就自覺地避免以上錯誤,比老師直接告訴把小的乘數編在前面,積是幾十幾時不要漏掉中間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是我實踐“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小課題眾多實踐課中的一節展示課,本節課的展示內容有三:一、複習詩歌教學的基本步驟--“知人論世、整體感知、品味意境、對比鑑賞”四步驟,引領學生按照四個步驟閱讀詩歌,明確詩歌閱讀“讀什麼”的問題;二、引領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走進詩歌,運用聯想與想象品味詩歌意境,抓住關鍵詞語品悟詩情,從而獲得精神愉悅和審美體驗,解決詩歌閱讀“怎麼讀”的問題;三、引領學生與學過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詩人比較,評價鑑賞,即跳出文字,走出詩歌,獲得啟迪,解決“為什麼讀”的問題。

以上三方面的設計,其意圖在於引領學生掌握一套規律性的詩歌閱讀的方法,即“走進文字品味意境、品悟詩情---跳出文字評價詩人、反思自我”。既要讓學生明確詩歌閱讀要“讀什麼”、“怎麼讀”,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讀”,從而讓學生有“線路”指引,儘可能地學會自主閱讀。

經本節課實踐,得到詩歌閱讀課的以下經驗:

(1)只要課前課前導學案精心設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課上的交流就會比較充分,“知人論世”和“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知人論世”,是為解讀詩歌服務的,為走進文字深層認識作者服務的,所以在學生介紹作者之後,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作者進行淺層評價,以便與學完本首詩歌之後的深層認識作對比。

(2)“品味意境”環節,“用散文化語言描述意境”不失為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學生,抓住意象特徵品味意境、抓住關鍵詞領悟詩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師還要在這方面設計問題適時點撥,所以詩歌閱讀“品味意境”環節可以大體設計為四個階梯型的問題進行引領或引發研討:你從那句詩裡讀出了這種情感基調?你可以試著讀出這句詩的感情嗎?你能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句詩所寫的畫面嗎?你覺得這句詩裡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這四個問題,聚焦於詩歌閱讀的以聯想與想象品味意境,以關鍵詞品讀詩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閱讀,都是透過文字在於作者對話,所以在引領學生解讀了本首詩歌之後,一定要引領學生拓展閱讀或比較閱讀,從而讓學生對詩人作出客觀而全面的評價,這才是詩歌閱讀的深層閱讀,它更利於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更能展示語文課堂的人文特性。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6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閱讀。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圍繞本年段研究的小專題,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為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並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再自由說說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去感悟,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閱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覆朗讀體會,為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一來,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統一發展。

三、培養了學生蒐集資訊和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課前佈置預習,讓學生收集一些植物,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瞭解植物種子傳播的一些辦法。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各自介紹瞭解的一些植物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我還模仿課文自己編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細細品味,自己也試著編一編詩歌。

為了讓他們上課認真傾聽,我採用了課前講清要求,課中評讀、賽讀,想象閱讀,交流資料、編詩歌等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效果還不錯。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7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說,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尋到217000條資訊,這足以說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著長征。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資訊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說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閱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著“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說:‘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著。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著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說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資訊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裡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8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我很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從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來,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寫出一份人間摯情。我因為這份平凡和真實而感動,所以選擇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交流展示課。

考慮到這節課要上出高效課堂的模式,又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所面對的也是一群聰明的五年級學生,基於這幾點,備課時,我牢牢記住這三個關鍵詞:情感朗讀、小組學法指導、課堂的多元評價。我想,教學中只要學生在這堂課上充分地進行展示、談出自己對文字理解,提高閱讀能力,受到一定思想啟迪,這就足矣。

自主高效課堂不是學生學得熱熱鬧鬧,教師閒得無事可做。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學什麼,還要指明怎樣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讀完自學提示後,指出學什麼、怎麼學,這樣學生就在自學時有章可循,學習效率自然提高上來。在學生自學時,提示裡明確了學習的步驟:一是先自己畫,二是獨立品讀,三是有感情朗讀,四是與同學交流彼此的感受。這是小組學習的必要過程,讓學生經歷獨學、互學、群學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小組學習得法,效率自然提高。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我還真正親歷了每個小組的學習,掌握各組的學習情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各個小組進行知識和學法指導,對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全班交流時統籌安排、互通有無。小組學習後,在展示交流前,我適時地對可取和不足之處做以評價,這樣的評價既是對學法的指導,又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取長補短,得到進步。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19

反觀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努力做到聲情並茂,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爭取做到抑揚頓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字中去,讓自己的情感吸引學生。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都能踴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教學重點、難點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教法的選擇,靈活多樣,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講解法以及探究歸納法,把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很好的“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是學生飽嘗了語文課堂的樂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得當,這節課,我精心製作了影音課件,圖文並茂,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有豐富了課堂內容,感性與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板書設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20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解決一些常見的、較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能在實際應用中加強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問題可以採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解答。例5的編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後,適宜用比的知識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數,“小鳥”卡通把比看作分數,都是從3∶2的具體含義出發,經過推理形成解題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圖上,通過塗色得到啟發。如果每次塗5個方格,其中3個紅色方格、2個黃色方格,那麼要6次(30÷5=6)剛好塗完。所以紅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黃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圖裡的3行(列)塗紅色、2行(列)塗黃色,那麼就能直觀看到紅色方格是30格的3/5,黃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兩種顏色的格數分別用30×3/5和30×2/5計算。

教學例題時要溝通兩種解法的聯絡,要提倡“小鳥”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

“試一試”裡出現了1∶2∶3,對連比的概念不需要作過多解釋。學生會從兩個數的比來體會這個連比的含義,只要能夠說出紅色方格佔1份、黃色方格佔2份、綠色方格佔3份,就能應用解答例5的經驗完成這道題。

“練一練”第2題給出了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數,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配。這道題變式呈現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沒有直接給出班級人數比,要求學生根據人數先想出比,然後按比例分配。教師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就是把180按35:31:24進行分配。這道題還是解答練習十四第2、8題的平臺。

課後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由於在學習比的意義時學生已能根據兩個數量間的比用分數來表述兩者的關係,所以在教學例題5時,我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和解答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在交流解法時,很多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想出了很多種解法。這時我再及時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進行總結,並突出了用分數乘法來解題的這種方法。在新知的學習中,我還請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檢驗,學生們聯絡題中的資訊想到了可以將求出的兩個數量組成比進行化簡,再將這兩個數量的和求出來,與已知資訊進行比較進行檢驗。

整節數學課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