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04W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學會了簡單的設計圖的畫法,學生能夠畫出簡單的設計圖。在筆的設計中學生體現了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大家為自己設計的筆加裝了各種不同的裝置,什麼電扇呀,太陽能電池呀,還有的學生設計出了智慧筆,實在是很有意思。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這節課中,我個人覺得我對學生的引導是較為成功的。教科書中的範圖多是科幻風格的作品,什麼加指南針呀,加手錶呀之類的。為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風格,作為補充範圖,第一是唯美風格的黃金羽毛筆,第二是可愛風格的不倒翁筆。我在向學生介紹完了書中的筆之後,又出示了自己的掛圖。使學生得到較好的啟發。讓學生知道設計的思路有不同的傾向,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從學生作業來看,學生的作業,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圖中的影象、尺寸、材料和功能介紹,形象生動的。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們相互啟發,開闊了思路。這對於培養創新精神,養成善於關注身邊事物的習慣是有幫助的。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2

在欣賞書中作品裡,主要指導學生通過欣賞其作品,從書中得到啟發。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創意時,這時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呀,學生的想法很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交流,提高互學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提出問題時,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研究,這樣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本課的課堂練習設計一隻具有實用、美觀的多功能筆。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體會設計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的理念,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資訊科技的優勢,對幾種筆的重點部位進行觀察,既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學生在進行設計練習的時候,能夠針對某個特定的人,設計具有不同功能的筆。如給老師設計的筆,不僅能自動檢索錯誤,還能自動修改,還能播放音樂讓老師放鬆休息;給商人設計的筆,具有衛星定位系統,MP4功能;設計的太空梭造型,表達了對科學的展望。學生的作業設計很成功,我真的沒想到學生會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品。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3

《筆的世界》是六年級上冊美術教材設計.應用領域的一課,和五年級教材《牙刷的設計》屬於同一型別的課。學習這一課時,學生已經有了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教學時,學生對造型設計的理解很清晰。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體驗美術創造給自己的心靈帶來的樂趣和精神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什麼是藝術,什麼是作品的藝術價值等,在教學設計中,根據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理解能力,我的側重點向學生的作品賞析能力的培養傾斜,同時,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嘗試,效果可見。

在本課的學習中,其亮點是:創設情境匯入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對筆的興趣。在匯入上,讓學生以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筆。 在授課中,我先從筆的“歷史”分析,提問:知道以前的筆是什麼樣子的嗎?出示課件圖片:毛筆。同學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毛筆是中國的“筆祖”啊。外國的是鵝毛筆。簡約、方便的筆已經開始取代了古代的筆,同學們就更加感興趣了。

在探究分析中,欣賞奇特的筆,主要介紹了三種的筆——仙人掌筆、口紅筆、香菸筆,指導學生了解設計作品的重要三點——造型、顏色、功能。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1、由於上課前電腦出點小問題,以至於課沒講完,時間的把握上不夠準確,每個環節應該設計好大約需要的時間。2、應該讓學生蒐集一些關於筆的知識,讓學生講給大家聽,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學生在設計作業時有的裝飾過於複雜,實用性不強。4、整堂課指導的太多,學生訓練的少。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4

1、問題設計不夠開放。

由於一開始怕學生找規律有困難,以及課件的侷限,我在設計問題時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觀察百數圖,說得比較細。沒有從整體上設計一個問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規律。這樣做使得課堂不夠開放,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目標相悖。我認為這是這堂課最大的弱點。

另外,在課堂生成時,我提出的問題比較隨意,沒有好好思考怎樣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想應該在課前設計中就明確要圍繞目標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問題不能太多太碎,要少而精,能連成一節課的主要學習思路,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投入學習。

2、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明顯。

在學生完成找規律的學習後,第一個練習是讓學生分析同學百數圖中的錯誤。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說明錯誤理由,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如果再精一點,兩三個改錯就夠了。

第二個練習是魔力框猜數遊戲。用幾個格子組成的框從百數圖中框出幾個數,告訴學生其中一個數,猜旁邊的數。學生通過記憶百數圖猜數,進一步認識百數圖排列規律和數的順序,同時滲透空間能力的培養。

第三個練習是運用百數圖比較數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數的位置和順序,就能比出數的大小,為下節課比較大小作好準備。

其中,第二個練習當中還可以挖掘、利用,分出層次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應用百數圖排列規律,同時加大思維訓練的力度,對杭州的這些孩子來說,有這樣的基礎和能力。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5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敘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眾多的網路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為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字。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著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字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群鳥食龜——搶救群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嘆),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敘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字,是名副其實的閱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6

1、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有一點:通過介紹九一八事變,使學生認識到九一八事變使中華民族陷入嚴重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在這一點的處理上我選擇了歌曲《在松花江上》,利用歌曲匯入,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感受到東北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當學生進入那種同情、憤怒的情緒時,提問“是什麼原因是東北人民這樣的呢?”順理成章,進入主題,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為學生進入狀態奠定基礎。

2、兩段視訊資料的選用起到了承上啟下、引導啟發的作用。避免了老師對眾多歷史史實的用空洞的語言簡單講述的方式來處理的弊端,拉近了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真正來感知歷史、瞭解歷史。九一八事變的那段視訊清楚地介紹了柳條湖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等內容。看完之後讓學生再次複述重點,不僅有利於掌握基本知識點,而且在之後的啟發,更讓學生知道它是日本蓄謀以久的侵華戰爭。第二段視訊重點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日本能佔領相當於其本土面積3.5倍的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學生很快能回答出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關。所以在恰當的場所選用合適的資料為教學服務是值得好好斟酌的,與教學無關的內容應果斷捨棄,特別是視訊資料要去粗取精,為教學服務。

3、西安事變是本課的重點,就知識點來說,基本的過程讓學生自己表述、提煉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在這點上沒有必要花太大精力。同時為了增加趣味性,讓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蔣介石的狼狽,介紹捉蔣亭。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式在合適的時候也有其用武之地。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7

人教版第19課《。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思路很清晰,主要講了趙州橋的三方面資料:雄偉、堅固、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此刻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學這篇課文,很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在教學設計上,匯入環節從學生預習和所獲資料入手,請兩名同學在白板上畫出常見的橋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避免了在“匯入”環節上兜圈子、浪費有效的教學時光。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語問題,細讀課文時首先引讀了第一段,引導學生明白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的時光及透過本段資料總結出的趙州橋的特點。第二三段的特點讓學生自由朗讀總結出並小組討論找出相關詞語。第四段的處理採用感情朗讀法,讓學生明確這段是作者對這樣一座雄偉、堅固、美觀的橋發出的由衷讚美。這樣做既體現了“課標”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的要求,又節省了教學時光。感情朗讀指導時,本想採用出示重點句子,在學生品詞析句,感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指導朗讀,但時光控制得不是太好,指導朗讀過程有些倉促,沒有十分到位,如果在朗讀時,再加大些力度,體會出層次性,就應會更好。拓展延伸環節放映一組現代橋的圖片和趙州橋做比較,對趙州橋有名的原因做1

進一步的瞭解。最後提到關於趙州橋的美麗的傳說,期望能激起學生主動查詢關於課文以外知識的興趣,為下個課時作準備。

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實際總是有著或大或小的差距,講完這節課卻一向羞於直視這個差距。但存在的很多問題還是想讓它們清晰一下:1。講完課後重新整理了一下教案,又在網上進一步查詢關於趙州橋資料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卻發現最新資料顯示趙州橋已經“長大”了,到此刻已經有一千四百年,而不是課本上的“到此刻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這讓我突然覺得自我備課太不細緻了,要明白知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埃2。缺少寫作方法的指導。三年級是寫作的起始階段,一些必要的寫作方法就應貫穿課堂教給學生。但我們的教材作用到底是什麼?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寫作潛力呢?《趙州橋》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起句、過渡句的運用。所以,在這方面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應當適當提醒他們在以後的日記上、習作上用上這種寫法。3。對整個課堂的掌控不夠好,語速過快,教學時光的預計上有偏差,所以臨時添加了對“衝擊力”“相互抵著”等詞語的解釋,雖然學生對演示部分詞語有較高的興致,但從整體的教學設計看來稍有些牽強。4熟讀課文是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的感悟是品味和咀嚼文字的重點詞句後油然而生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濃墨重彩。而反思本課學習,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力顯然不夠,朗讀的形式也

較為單一。5關於觀看視訊,本課沒有按照以往的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放映,而是放在了接近課堂的尾聲時放映,是思考到在課堂前半段學生精力一般比較集中,後半段有點兒鬆懈時觀看2

視訊比較好,此刻看來效果也能夠。

還有很多,無法一一贅述了。雖然這節課有著很多的缺漏和不盡如人意,但給予我的卻不只是教學上的收穫,還有同事們的鼓勵與幫忙給我的溫暖和感動。感謝成麗,在講課報名的最後一天給我鼓勁,讓我有了去嘗試的勇氣。感謝校領導和教研組長的信任,讓我有了這次嘗試的機會。感謝我的互助小組師傅畢研花老師講了課文思路,讓我做出講這一課的決定。感謝孫志剛老師在講課前一天給我們的寬心和祝願,感謝司濤老師在我做課件和使用白板時的答疑解惑,感謝秀錦老師在備課時當學生配合我的試講,感謝崔老師講課那天中午送到教室的美味的午餐,感謝董麗娜老師選來的她班上的孩子,感謝董老師榮老師魏老師我們那一天的並肩作戰。還有很多的感謝,也許沒有提及,卻會一點一滴融入心底,化作動力,然後,去努力。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8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在執教《雷雨》一課時,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本課生字及其詞語。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獨立地獲取領悟知識這樣一種新理念。首先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學生們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後,再讓他們自己找出難寫的字,並說出理由。(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在說理由的同時,也再次強化了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於學生的記憶)。

學生們先自學容易學或自己已經掌握了的字,因為每個字都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們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將本課的生字的重點進行歸類後,再到前面來自己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為他補充。(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訓練學生們的組織語言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們傾聽的好習慣。同時這種合作學習也是為了使得他們在今後與人交流時做到認真傾聽、尊重別人。)學生在講解詞義時,他們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如表述、朗讀、結合生活實際等等方式,(他們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能激起低年級學生的求知興趣)。

然後學生們開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討論課前提出的難學的字應怎樣寫好,討論過後,學生們在黑板上邊寫邊講解幾個字怎樣寫好。其他學生再來點評。(學生們對這幾個字的間架結構、佔格位置進行非常仔細的觀察過後,再在小組內發表合理的見解,這不僅是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加強合作意識,及重點、難點也在互學、彙報的過程中得以突破,同時也為日後自學生字打下了基礎,而且學生們在寫字的過程中也加強了他們寫字的基本功。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9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字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

其次,應該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裡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字,通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通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字。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通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裡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字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說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說明潭小;有的說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說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說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說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字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說“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說“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說“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說“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說。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字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說,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脫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

努力改進中。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1

不足之處:我本人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進行探究兩角的大小關係和光路可逆時不夠精煉,由於是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空氣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這地方進行了角度的準確讀數並且三次,顯得有點囉嗦又耽擱了一兩分鐘的時間。

2: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做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才能掉的他們的興趣和課堂氣氛。

3:讓學生做鐳射斜射入玻璃時學生的實驗效果不太好,並沒有真正得出規律,只是玩了一把,老師的指導還要朝有效、到位的方向去努力。

4:畫光的折射光路圖解釋水中的物體看起來升高了,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這裡說的虛像。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2

本篇課文以 “通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為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字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為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通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著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為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國小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為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蘊,才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國小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為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講授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通過“引導、啟發、參與、倡導、總結”,提高學生自主分析、掌握和運用相關概念的能力,促進學生自己構建概念和相應的知識體系。

1、把知識教學點與能力訓練點及美育、德育滲透點結合起來。課前,教師在自己準備一些多媒體課件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收集了許多關於珍稀動植物的圖片、文字資料,在課前就讓學生充分領略到世界上生物的奇妙無窮。形態各異的生物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這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充滿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能夠感覺世界的美麗,進而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課堂中,教師先後採取了播放多媒體課件、組織小組討論作答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存、地球健康的關係,幫助他們從小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收集資料,進行非同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用教材教而非簡單地教教材,把身邊的各種資源引入課堂。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並在很大程度是我們衣食住行的依賴,因此本課教學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這不僅給科學課教學及科學探究活動帶來了極大便利,並且能夠讓學生獲取最直觀的認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我們生活中哪些方面是與其它生物息息相關的呢?”進行討論,學生們發散思維,舉出了食物、衣服、塑料、藥品等大量身邊的事例,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了解目前生物性遭受到的威脅和挑戰,關注我國珍稀動植物,讓學生在感知生物多樣性與人類關係的同時,開動腦筋探究面臨威脅的原因、尋找“關愛生物”的措施,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潤物無聲般滲透進孩子的心靈。

3、昇華主題,讓知識的增長伴隨學生的成長。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會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對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本課教學中,教師在總結以往課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掌握概念,並自我總結出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認識到亂砍濫伐、濫捕濫殺和環境汙染給人與自然和諧帶來的破壞,再讓學生自我發現和糾正危及其它生物生存的不良行為,學會尊重、愛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課堂上,教師還特別準備了《熊貓咪咪》的MTV課件,美妙的音樂和珍稀動物熊貓的可愛畫面,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中產生強烈心靈震撼,油然而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很好地達成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努力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用充滿親切感的教學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4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文。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裡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裡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著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後,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最後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筆的世界教學反思 篇15

這篇課文,講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蘊含著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說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裡,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訊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著、鋪著、披著”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著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著“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著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著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臺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