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8W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1、使學生經歷用分數連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用分數連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並正確掌握分數連乘的計算方法。2、在研究演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例6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分數連乘,既為學生提供練習分數乘法計算的機會,又為學生學習分數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作準備。教材在呈現實際問題之後,先通過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分步解答之後,再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教學三個分數連乘,教材通過具體的示範,告訴學生:計算分數連乘時,要先約分,再把約分的結果相乘。學生已經掌握的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本節課主要突破2個重點內容,一是解決分數連乘的實際問題,二是對於3個分數連乘可以先進行約分,再計算出的數。在突破第一個重點時,要注意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生的資源要注意典型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問題出示之後讓學生直接在黑板上寫出來。要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可以在出示例6之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題意。而不要老師說什麼,學生就跟著做什麼。學生自己可以寫寫數量關係,也可以畫線段圖來理解題意。在學生自己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學生可能會出現分步式,也可能會出現綜合式。在進行3個分數連乘約分時,要注意約分時策略的指導,比如說以分子為準約分,或以分母為準約分,約分時也要有序思考,而不是胡亂約分的。最後教會學生約分的書寫格式。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2

在計算分數連乘的算式時,學生往往會犯如下的錯誤:

如計算4×8/9 ×3/5 時,學生經常會把4跟8約分,所以為了使學生認識到4不能跟8約分,防止學生犯這樣的錯誤,我引導學生在約分前,做了如下的改變:把4×8/9 ×3/5 化為4/1×8/9 ×3/5,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4是分子,8也是分子,就不能約分了。

課堂反映的效果還不錯哦!所以,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足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3

小數乘法是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對於我出示的例題,學生在課堂上做題的正確率十分高,但是作業本練習做下來發現學生的錯誤率極高。課後我也對學生的做題狀況進行了分析: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狀況,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探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管是獨立思考還是小組合作,教師都能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思維狀態才能充分展現,所存在的問題也才能暴露無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在課後的教學中,我也教學生一些檢查的方法,比如驗算,估算。我要求學生不但要會筆算,而且要學會“估算”。用估算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檢查作業,從而提高正確率。反思一單元的教學,我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再加強一點,也許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4

這一節課有學習的基礎,在前面已經學了2—7的加減法,學生對怎麼想加減法算式得數的方法已掌握得很好了。並且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會看圖說三句話。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例圖,引導學生看看圖中是怎樣的情景,然後引導學生說用加法列式的三句話,在優生的帶動下很多小朋友會說,並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也能說出每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教師再強調加法的含義,緊接著我又引導孩子們說說減法的三句話,並列式,說說每個數字的意思,師生共同強調減號前面是總數。完成例題教學後,半扶半放地讓學生做試一試,大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在此又提問怎麼想算式的得數。後面的練一練就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了。

學8和9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範文二

11月11日是光棍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謝老師以及各位兄弟姐妹能蒞臨我校進行教研活動,我非常的高興,遺憾的是未能獻上合格的公開課,在謝老師以及其他老師的點評中,發現了自己太多的不足,現則其重點簡要說明,希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數的認識,7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一圖寫二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能順利的進行9以內數的加減法以及根據一圖寫出四式,為後續學習數打下基礎。

教學第一個例題(恐龍圖)這部分我將課件上的恐龍製作成了動態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結果學生將其中一條減法算式理解成前面兩隻恐龍離開了視線,對另一條減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困難。謝老師指出,課件的動靜製作應該要充分的考慮,不能單純為了課件的美觀,我將這裡的“恐龍”製作成了動態的,無形中給學生的學習注入了無關刺激,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教學第二個例題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在教學中應不應該把如何擺規定死(同顏色擺一起),謝老師指出,這裡有三個層次的作用,第一層次是為了寫算式和解釋算式方便,第二層次是為了說明加法的意義方便,第三個層次是滲透集合的思想。經過謝老師的一番指點,才發現這樣一個小小的規定,還存在那麼多的深層含義,以後要勤于思考。

教學第三個例題的時候,有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是用手指頭點點算出來的。謝老師提出手指頭是如何點的,按什麼順序,一問三不知啊,慚愧。平時自以為很簡單的數指頭也包含那麼多的學問在裡面啊,學生的件件都不應該是小事,要認真對待,到底該不該讓學生繼續用手指來計算算式呢?

在後面的2個練習中,謝老師指出我缺乏層次性,其實練習的層次性設計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這節課的 設計中,真的忘了,一點都沒有考慮到,其中有時間的關係,但更多的是自己意識的不足,練習大概可以分這3個層次吧,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第二層次是應用練習(與生活結合),第三層次是提高練習(為下步學習準備)。

謝老師還提了一個要不要設計合作交流的問題,首先是哪裡合作交流的問題,某個環節要不要合作交流,有沒有合作交流的必要,經過合作交流後學習效果是不是有提高,是不是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謝老師還提了2個建議,第一是開始時就明確要求,第二是分工要明確。

謝老師還提到了比如“不能完全按照教案,在課堂上遇到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不但是傾聽老師的發言,也傾聽同學的發言”,“教低年級知識,你的自我知識儲備必須擴張到更高年級相似內容”,等等。

兄弟姐妹們也提出了我在這節課中的種.種問題,比如備課要努力的研讀教材以及教參,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咄咄逼人,合作學習的時候要先說好要求等等。

也有兄弟姐妹很給面子,說我課堂順暢,言語還不錯,真是很難找到什麼好的方面! 

謝謝謝老師以及各位兄弟姐妹抽空來不吝賜教,也謝謝我們校長以及各領導各任課老師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援,只有你們的幫助,才有明日的我!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5

《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和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以後學習多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又為後面的加減法驗算奠定基礎。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是掌握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方法,會正確計算。難點是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算理。由於學習例1時學生已知道計算的法則,在本課著重解決百位上的數怎麼算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在本節課中,我先複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絡,溝通和運用遷移的方法,教學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學中,運用遷移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教學方法,它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上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從而,學生在捕捉聯絡和發現竅門的“頓悟”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以拓展。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時也體驗了成功,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另外,根據低、中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注意力不穩定的特點,鞏固練習時設計了"奪紅旗"比賽、“爭當小醫生”等遊戲,從而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根據例題教學後,有的學生能融會貫通,有的學生基本學會的情況,還設計了必做題與選做題兩種題型,因人而異,速度快的學生兩項都做,速度慢的學生可以只做必做題。

在教學時,我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並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一節課從頭到尾都在反覆強調。但課堂練習交上來一看,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計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著手指。頓時讓我大失所 望,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我的計算教學這麼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於以下三方面:

第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實現。教材上的練習少,再加上配套的作業題難度偏大,在課堂上得由老師扶著做,在家裡得由家長扶著做,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就太有限了,因此,每天光課本和配套練習的作業都讓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第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特別是在讀題的問題上。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馬馬虎虎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另外,在家裡孩子題目做錯了,都是家長檢查的錯誤,孩子們也養成了“做完就放到邊上等待家長檢查”、“錯了可以隨時改正”的壞習慣,從來不自己檢查,使得大部分學生在獨立計算後不檢查,錯誤百出。

第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孩子們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隻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於是,例題後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勉強還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為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們做題時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來的1”等要點。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要點聯絡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看來,為學生開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本節課我堅持以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學後教的課堂模式,但在集體交流反饋的過程中為突破教學難點、學生估算錯誤等問題的解決用時過長,造成整堂課前鬆後緊,節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學生認為問題簡單,自己都會,就沒有用心的聽講,導致計算過程中以前怎麼錯的現在還是這麼錯的,特別是在對向前進 “1”的處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記加了。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鑽研教材,紮實備課,認真反思上過的每一堂課,尋找每堂課的得與失,爭取一節課比一節課上的好。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較、畫相等的角。依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從提高學生數學興趣入手,讓學生經歷同化新知識、構建新意義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實驗,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體驗類比和轉化的思想。

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課時認真把握了以下幾點:

1.首先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匯入問題的設定,達到對舊的知識進行適當的複習的同時引入角 的比較,引人與新知識的講解融會貫通,一氣呵成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遷移的能力,用類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較。

2.在角的形象比較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學生靈活地學習知識。

3.問題的設計給學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隨著問題的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課時的重點,也分散了難點,最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4.作圖的摺紙操作應作為一個補充知識,不必強求知識的記憶。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動,又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在畫時,畫相等的角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如何畫應是老師必須給予提示與講解的,特別是如何放角的頂點與邊。

6.角平分線的知識是一個幾何中的重要知識點,雖然在此不是重點,但在教學中,老師不能放鬆,而是要加強講解。

上課時採用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1)創設情景以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公園導遊路線圖引入角的大小比較。

(2)利用課件,疊合法比較角的大小展示疊合法的操作。

(3)回憶用度量法,使學生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較的一般方法。

(4)問題探究,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和與差的運算。

(5)問題引申,引導學生髮現角平分線,並歸納角平分線定義

(6)典型例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

本課,自始至終滲透著實驗、觀察、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重視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新理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學習慣。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了一些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在教學預想中,沒有估計到學生角這部分知識的遺忘,部分題目的設定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分析起來有些吃力,對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激發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外,在活動和提問的過程中分析過細,講解過多,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明晰的時間和空間。

三、改進措施

針對本節課暴露的問題,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備課;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設定問題要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將角的比較與運算這節課分作角的比較和角的運算兩節課來完成,努力使課堂教學向著嚴謹、有序、高效的方向發展。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7

數學課堂中,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讓學生說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對學生理解不正確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據學生錯誤所在,通過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認識除法,學生表達不完整時,我應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互動課堂學程導航理念才能得到發展。

從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絡,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選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用學具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理解除法的意義。同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知道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明確該用什麼方法。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8

在二次函式教學中,根據它在國中數學函式在教學中的地位,細心地準備《二次函式》的教學,教學重點為二次函式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教學難點為a、b、c與二次函式的圖象的關係。根據反思備課過程和講課效果,感受頗深,有收穫,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學是我對選題有了進一步認識,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有實際意義。要體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學生分析。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二次函式的概念,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的研究出發,通過建立函式解析式,歸納解析式特點,給出二次函式的定義.建立了二次函式概念後,再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和解決,促進學生理解和建構二次函式的概念,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到列二次函式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式思想去描述、研究變數之間變化規律的意義.

接下來教學主要從“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座標、增減性”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二次函式的性質,並幫助學生總結性的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式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式增減性等的訓練。這部分內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學生容易混淆,還需掌握方法,加強記憶,強調必須利用圖形去分析。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建模思想、圖形結合思想及分類討論思想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式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藉助多媒體,動態的展示了二次函式的平移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很形象,便於記憶。

二次函式 中含有三個字母系數,因此確定其解析式要三個獨立的條件,用待定係數法來解.學習確定二次函式的一般式,即 的形式,這方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方法沒有問題,計算能力還有待加強。

在學習了二次函式的知識後,我們嘗試運用於解決三個實際問題.問題1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函式解析式並學習如何確定函式的定義域;問題二是根據二次函式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式的性質,並通過畫函式影象檢驗作出的分析和判斷是否;問題三是綜合應用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的知識確定函式的解析式和定義域,並嘗試解決銷售問題中最大利潤的問題;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初步體會二次函式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再次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雖然有部分學生尚不能熟練解決相關應用問題,但在下面的學習中會得到補充和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自認為熱情不夠,沒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言,感染力不足。今後備課時要重視創設豐富而風趣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善於設疑置難,而且要理論聯絡實際,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9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只有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一、課前的思考與預設

針對本課內容,看似簡單,實質內涵非常豐富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大多數基礎薄弱的現狀。認真思考了本節課中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力爭能讓學生聽的清楚,練的活潑,學的輕鬆。所以課前思考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本課的知識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倒數的認識”即對倒數的認知與識別。如何能夠讓學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數的意義呢?以及如何找準一個數的倒數呢?

2、本課的關鍵點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倒數的意義教學,進行了仔細的剖析,把意義分為幾個部分:“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三個部分,看起來簡單,但是每個部分再仔細推敲,就發現“怎麼才能得到1;幾個數,是幾個什麼樣的數;“互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類似的思路可以遷移的事物嗎?這些方面對學生清楚理解倒數的意義非常重要。

3、本課的著力點

基於對關鍵點的認真思考,發現“互為”一詞比另兩個關鍵點更難理解,難說的清楚。因此,必須在這個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氣,因為理解這一關鍵點是學生掌握倒數意義的標誌,也是幫助學生能識別“倒數”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課的深化點(預設)

基於對倒數的意義的思考,發現定義中的“兩個數”這一關鍵點的外延非常豐富,兩個怎樣的數呢?能不能 都是整數?能不能都是分數?能不能都是小數?……有沒有特殊的數呢?比如整數都有倒數嗎?小數都有倒數嗎?分數都有倒數嗎?因為整數中有0、1這樣特殊的數,還有負整數。小數中有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無限不迴圈小數。它們有沒有倒數這樣的情況課堂中學生會出現這些疑問嗎?出現瞭如何處理呢。如果不出現又如何處理呢。

二、課堂的實施與體會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課的匯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合作探究學習

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找到倒數的意義,並與學生一起剖析,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後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小組合作討論:0和1的倒數問題,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練習形式多樣

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每人出題同桌互說”,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也在課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課後思考與感悟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教師在教學中應相信學生的能力,並積極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學中處理好扶與放的關係。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 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在教學中,我對於探求“0和1有沒有倒數”環節,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為深入淺出的理解“互為”,我舉例“互為同桌”,“互為朋友”,讓學生覺得“互為”就在身邊,對於理解關鍵點,就能引起共鳴。

在練習中,緊緊圍繞關鍵點設計了三條判斷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成為倒數的條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與不足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但有少數學生對於倒數的認識,僅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顛倒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兩個數的乘積為1這一本質條件,於是他們錯誤的認為小數和帶分數是沒有倒數的。後來,雖然大部分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討論,明白了小數和帶分數也是有倒數的,但是在找倒數時還是出現了0.5的倒數是5.0, 1 的倒數是1 錯誤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感覺有些困惑,為什麼教材僅在整數和真、假分數範圍內教學倒數呢?後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數和帶分數的倒數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是否需要補上相關的內容呢?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0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全體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思維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學生關注的情境。

情境創設要體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或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入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節課的情境設計緊扣教學主題,富有數學味。這個情境看似簡單,但不會給學生一覽無餘的感覺,因為每棵樹上都有兩種顏色的蘋果,簡潔中蘊涵著層次性。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兩棵樹為基準,大多數學生能很快列出8+5=13的算式,直奔本節課的主題,顯示出該情境的直觀性,滿足大多數學生成功的願望。以蘋果的顏色為基準,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7+6=13的算式,這樣給資訊獲取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個機會,顯示出該情境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現。同時該情境把8、7、6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和協地統一起來,極少其他非數學因素的干擾,使教學環節的銜接非常自然,在教學中發揮了高效性。

進一步用“湊十法”口算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我以此為支點,在教學中進行生成點的選擇。當讓學生說說兩棵樹一共有13個蘋果用算式怎樣表示時,居然有學生列出了10+3=13的算式。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1

反思《分餅》一課的教學,有三點啟示和三點不足,啟示是:(1)當要求每個學生寫出3個帶分數時,有一個學生報了一個:4又3/2,出現了問題。我能及時利用這個素材,指導學生觀察前面的幾個帶分數,瞭解到帶分數是由一個整數和一個真分陣列成,從而查出4又3/2錯在分數部分。(2)創設故事情境要很好的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服務。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教學任務和發展學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為其服務的,別本末倒置。(3)要有實踐空間。在經歷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實踐空間。學生只有親歷動手、動口、動腦過程,才能提出屬於自己的發現、假設、問題,才能充分驗證、得出結論。

不足之處:(1)儘可能地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2)在解決課本第3題時,要分步驟地教會學生確定整數部分、分母、分子,讓學生在填空的同時,知其所以然。(3)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時,應注意培養學生語言描述的規範性、邏輯性和嚴密性。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2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定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裡,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說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著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閱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3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著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永珍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絡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閱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例項,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臺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臺,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麵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資訊,如何提取有效資訊和運用資訊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著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後記;應付學校檢查!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創設“分餅”的情景活動分成兩個成次進行展開教學。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在這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分數能正確讀寫,瞭解假分數、帶分數的關係。這節課我先以豬八戒分餅這一故事引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齊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與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兩個實踐活動中,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氛圍都比較強。在小組彙報階段,大家積極發言。“金星組”還彙報了兩種和書上不一樣的辦法:一個是徒弟三人孝順師傅,每人把一塊餅的1/4敬給師傅,那麼唐僧得到3個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餅相同。(可惜,當時時間太緊,我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弄明1個3/4與3個1/4是相同的,只是單位1不同,一個是把1個餅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一個是把3個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單位1不同,一個單位1為一個餅,一個單位1為3個餅。)另一個是:先把三張餅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這點為以後的約分打下了基礎。反思這一節課,小組活動開展得很成功,得益於課前的結構化預習,平時的培養,和本節課的安排,孩子們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與個性,小組活動動而不鬧秩序井然,這是與上幾節公開課相比最大的進步。但是,由於彙報交流的時間拉得過長,沖淡了練習的時間,使得安排的訓練題沒能完成。今後還要在時間安排上多動腦,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5

本堂課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因此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一點其他新知識來為學生以後學習打下根基,就像在這堂課之前認識其他數時帶著學生按一定過程來學習,那麼這堂課上起來就會很輕鬆。

這節課直接用主題圖匯入,讓學生通過數的方式知道10的數量,先數出9個小朋友,加上老師就有10個人,為之後9與10比大小打下基礎;再用擺小棒來加深學生的10數量的認識,同時還滲透:10根小棒就是10個一,我們把10根小棒捆起來後就知道10個一也就是1個十,為以後學習兩位數埋下伏筆;在比較大小時,通過撥珠子來比較數的大小,在計數器上,告訴小朋友們,個位滿十了我們就要退回去向前進一位,這樣提早讓學生了解了兩位數的數位,不用要求他們一定記住這個知識點,但是可以保證在以後兩位數的認識時,有一部分小朋友回憶起來,我們曾經接觸過;但是在數比較大小練習時,出現了一些浪費時間的現象,其實小朋友們都能找出知道正確答案,但是面對問題還不會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回答,這就證明以前教學這方面的內容時還沒有給小朋友最好語言訓練,以後還需較強引導練習;在學習10的組成時,通過以前學習,小朋友能夠一次完整地說出10的所有的組合,但是在這個環節我沒有好好的給小朋友們自己說的機會,10是組成只用記5個組合就可以了,這是小朋友能夠發現的,但是我卻提前引導,有部分小朋友可能之前還沒有來得及發現這個規律;在組合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看組合把所有於10有關的加減法列出來,之後再練習反饋,讓學生加深認識,反饋練習時可以先口算在看圖列式,在看圖列式時一定要問列什麼算式?(加法或減法)列完算式還應問一句為什麼是列(加法或減法)算式?讓學生回憶加深認識加法減法含義。最後讓學生知道怎樣寫10。

雖然我打破了傳統陳舊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同桌合作交流討論及評價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時,做得還不夠,收放得不夠自如,似乎有點擔心一年級小朋友沒有完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學環節,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很多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一個成功的好老師就是要在教學上敢於突破和創新,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後我也會努力地朝這個方向去做。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二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一開始就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釐米的長度估計木條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釐米的長度。然後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控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接下來設計的趙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測量4.5釐米的木條時學生意識到大約是5釐米,但是有不夠,就有學生向大家介紹可以用小數或者用毫米進行表示,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從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

在學習1 dm = 10 cm的時候,我讓學生通過測量進行學習並利用舊知1m = 100 cm 、1分米=10釐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進行目測激發學生的遷移思維,再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用1分米的小木條去測量1米,較直觀的數出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從而得到結論1m=10dm。毫米是學生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就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在尺子上尋找毫米,數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數學分數連乘教學反思 篇17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說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嘆了口氣說:“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說,這個人說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說:“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絡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 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臺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說,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裡霧裡,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