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4W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暢談讀書、笑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告訴我們伯父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敬愛之情。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抓住涵義深刻的句子理解並感悟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之後通過朗讀表達人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精選16篇)

一‘‘質疑問題’’,強調教師的點撥、點化。

對於學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首先應組織學生討論,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教學‘‘暢談‘碰壁’’’這一段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有什麼問題,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決不了的,再前後四人討論,任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大家討論。目的在於學生能夠發揚協作的學習精神,做到思維互補。而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及時地加以點撥,點撥不夠,還需點破、點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的含義,這是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裡我及時向學生資料,瞭解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學了‘‘談《水滸傳》’’這個故事後,學生只懂得魯迅對侄女的關心和愛護,還不能理解他對廣大青少年的關心和幫助,這時我適時地給學生出世補充介紹魯迅關心愛護青少年的品格。

二、強調求實、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獲得創造的成功。在課結束前,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想象的拓展訓練:假如你現在在萬國殯儀館裡,你想對魯迅說些什麼?讓學生給魯迅寫副輓聯或寫一兩句話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通過前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教師對一些必要的課外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對魯迅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魯迅的敬佩之情也隨著課文的深入學習而越來越厚,情到深處不吐不快,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又一次被啟用。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進行著創造性思維,體驗著創造成功後的喜悅。

只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多引導學生根據閱讀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學生之間最大限度地開展互說互評。答案模式也可多樣化,拓寬多樣思維。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2

“救助農夫”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然後再讓同學們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最後讓學生們去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通過3個角度去找理由,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最後問學生,這一跪,跪出了什麼?學生自然能說出很多。再說女傭,這樣的一張一弛,舒展自如。

課文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理解這個句子是很困難的,因為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句子中的含義,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啟發和點撥。這裡我及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魯迅面對白色恐怖堅持鬥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魯迅說這句話的社會背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魯迅敢於同反動勢力作鬥爭的品格。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如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3

葉聖陶說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於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孜其如,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堪稱紀念魯迅先生文章的經典,課文通過周曄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熱愛勞動人民;憎恨黑暗的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表現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怎麼讓學生能讀懂課文,領會文章中心,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呢?這無疑是教學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懷。

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字內和文字外的內容聯絡起來,把文字和擴充套件內容結合起來。“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每講學一個小故事,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嘆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字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博大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4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5

課堂教學中,我採取以讀為主進行閱讀教學。讀是悟的基礎,沒有很好地讀懂、讀透,悟出的往往有失偏頗,或是一知半解,因此,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以讀為主進行閱讀教學,但要力爭做到讓每位學生明確每次讀書的目的,而不是機械、重複、盲目地讀,體現一定的層次性。用輕聲地自主欣賞性讀和全班自主朗讀後集體交流的形式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特別是對學生不熟悉的課文內容,教師儘量採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讀通、讀懂,最後讀有所悟。在學習中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知道這些植物靠什麼傳播種子,再理解感悟怎樣傳播種子,從而瞭解節的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為今後理解段篇打基礎。

為了幫助理解重難點,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引導,藉助一些媒體加深理解。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 初讀課文采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注意學生個體差異,尊重每個學生,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中學習。

2、 鼓勵課外收集資訊,調動學生主動收集的積極性,開闊視野。

3、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情境,引入新課。學生產生疑問,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興趣。

4、利用各種媒體激發興趣,使學生直觀主動地去理解內容,促進學習。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6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著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著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建立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字進行心靈對話的“啟用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裝置的優勢,在匯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影,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7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資訊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資訊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巨集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路課的匯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路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路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定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 “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定,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8

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裡,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本課伊始,我先給學生聲情並茂地講了一個切合文章寓意的故事,再根據故事提出問題匯入新課,學生興趣濃厚。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在理解古文每句話的意思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交流自己預習了哪些詞語的意思,再讓他們質疑,最後運用老師提示的方法,自主、合作譯文。

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著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更正。

我認為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分工合作解決疑難,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高年級的古文教學。在彙報交流中,暢所欲言,打破了傳統,形成了開放式課堂,也紮實、深入地理解了古文每句話的意思,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是這次教學的可取之處。

但是,指導學生理解寓意的教學缺乏層次性,加上對教學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前鬆後緊,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寓意的時間不夠充分,所以有些學生對《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意思理解得可能還不夠深刻。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對葉公這個人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啟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進行多元評價,這節課上教師對這一點也關注得不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9

首先,本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匯入新課讓看圖比較大小以激發閱讀興趣。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學生自然會被文章生動活潑的語言所吸引。接下來的“自由談”,教師設計什麼問題,而且讓學生自由自在的發表感想,不阻礙學生自由思想。最後請學生將學習與個人生活體驗緊密結合,是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其次,教學環節清晰明瞭,以課文朗讀為載體,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初讀課文,熟悉內容”——“研讀課文,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體驗課文”,很有層次感。

第三、文章前三段以優美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落日的色彩絢麗,變化多端,可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奇思妙想,不妨設計以“他在落日的餘輝中,走去”為題進行合理的想象。期待學生寫出下面的文字:在落日紅色的餘輝中,大禹浮躁地在坡頂上走步,他走來走去竟使人看出他是有規律地走。不過,他好象沒有走對。大禹了停片刻,深呼吸,再深呼吸。他重擺架式走,這次,他走得很平靜,很有力,也很穩。

我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花時間、下功夫,引導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0

略讀課文《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第八組課文的最後一篇課文。課文介紹了經過航天旅行的植物種子所發生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以及經選育之後果實的實用、藥用及他用。在教學這篇文章的過程中,令我最困惑的是一點:題目《飛船上的特殊乘客》究竟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呢?教學參考書說是“擬人”,但是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卻不少學生說了“比喻”,他們認為這是把植物的種子比作乘客。忽然,我也愣住了。想一想,其實學生說的也不無道理。

我們一直強調所謂擬人,就是賦予事物人的思想、動作、語言等等。但題目卻沒有顯示出相應的思想、動作、語言,如果硬說是“擬人”的話,確實與之前定下的判斷原則相矛盾。有老師也認為是“比喻”,他也這樣教給學生。但是,令我顧慮的,是教參······經過短暫的掙扎後,我決定還是跟隨教參的說法,勉強跟學生說這是“擬人”。我知道有不少認為是“比喻”的學生不服氣,但那種連我自己也說不清的情況下,只有跟著教學大綱走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裡,必須解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1

關於課前備課:我們級部選擇了課題之後,曾經多次集體研討備課,最後將課的整體環節設計確定下來:匯入新課、識記生字、朗讀感悟、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腦海中,剩下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每一個環節很自然的銜接起來,成為一體。我借鑑了網路上的一些設計,用運動會的流程來實現環節之間的銜接,宣佈運動員入場引出動物的名字;宣佈比賽專案引出問句;宣佈比賽結果引出答句。孩子對於小動物本來就很有興趣,而且運動會孩子也經歷過,對於運動會的大體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這樣的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

在解決生字的問題上,我決定採用小老師領讀、交流方法,對比識記等方式來落實識字目標。本節課的寫字環節我安排的是書寫“雲和公”,練寫鞏固“撇折”。另外還設計“的尾巴”這樣的練習,拓展孩子的思維,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2

松鼠學生不常見,我就利用課件,先出示一條關於松鼠的謎語,再播放鬆鼠的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松鼠.重點學習松鼠的外形描寫的一段,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感覺到松鼠的可愛,並讓學生看著圖片向同學進行介紹,激發了學生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指導學生學會描寫時要按一定順序進行描寫.然後帶領學生歸納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並通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綱.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按照提綱的要求進行學習,彙報.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為了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設計了“做一隻小松鼠,介紹自己的特點”這一個環節。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文所介紹的內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文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為了幫助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理解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先讀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後出示課件填空,教師進行對本段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鼓勵學生運用這些詞說一段話,可以同桌試說,再在班上說。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為了把學生的認識與創造結合起來,我設計了採訪,表演這一環節,使學生體會交流、合作的快樂,並加深對課文的感悟,猶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提高了語文素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3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如能機智地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於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今後,我需提高自己在課堂上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機智。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由於缺乏評價的機智,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如廖梓俊同學在談到自己是否喜歡文中的同學們時,他說:“我有點喜歡又有點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同學們很愛笑,不喜歡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畫的就笑了。”我聽了後一帶而過:“哦,你喜歡他們的哈哈大笑,其他同學喜歡嗎?”“不喜歡!”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喊道。“為什麼?”“因為那是嘲笑。”在得到滿意的回答後,我繼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其實,在處理該生這個問題時,我不應該轉移評價,如果我果斷地進行到位的評價,就能使問題的解決趨於更理想。如,可以這樣引導:“‘笑’,有很多種,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開,你一定也喜歡笑,但是文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學生回答:“是嘲笑。”“那麼你還喜歡同學們的這種笑嗎?”這樣自然引導讓這位學生本人在談“笑”中明辨是非,然後隨之引導:“此時你想對那些發笑的同學們說些什麼?而文中的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地進行過渡,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中心。

另外,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得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有一處地方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在小結環節,我問學生:“課文學完了,你覺得它主要講了些什麼?你受到了什麼啟發?”當盧嘉俊同學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像複述課文一樣講了一大串時,我看到快要下課了,就有點急噪地打斷了他並取而講之。回過頭想想,我當時這樣處理就好了: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後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複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4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 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 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湧呢?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5

《一面五星紅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寫了“我”──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拒絕了麵包店老闆“用國旗換麵包”的要求。表達了“只有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才能贏得外國人尊重”的思想內涵。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課文思想性比較強,不好把握。因此,我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讀讀悟悟求發展”的理念來執教本課。

下面,我想從這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

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快活的事情,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科學的,是順暢的,是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規律的。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麼多的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定那麼多的障礙,沒有必要弄得那麼複雜,那麼深奧。

《一面五星紅旗》這一課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為了讓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在設計本課時,我緊扣情感主線,刪繁就簡,全文學習以品讀“作者斷然拒絕用國旗換麵包”的關鍵句子輻射“處境艱難”、“熱愛國旗”、“麵包店老闆的態度變化”三個版塊的學習。通過反覆研讀品味,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讓“愛國旗、愛祖國”的精神內涵,自然融入到學生的腦中,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二、讀讀悟悟求發展

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恆的主題,那麼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讀”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領悟文字內涵的重要手段呢?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認知、感悟、體情。作為教師,應做好“導”的工作。那麼,有效的指導該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教師的指導應針對學生的朗讀,既肯定優點,同時指出存在問題,並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吸納指導意見並帶上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披情入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反思總結 篇16

《化石吟》這堂的教學,使我深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實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準備。這篇課文我抓住了重點性的語句展開教學。“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問題丟擲,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後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 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於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幹啥呢?”

“照片,恐龍照片。”

什麼,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於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遊見聞。

“我在公園裡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一定生活著很多恐龍… …”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在公園裡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後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乾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著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鬆愉快,不著痕跡,我想是我的教學機智幫助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