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精選11篇)

欄目: 實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95K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1

今天樑老師在一號大教室為我們召開了工程地質實習的動員大會。他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本次實習的進度安排和任務。之後,我們觀看了不良地質現象的相關影像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精選11篇)

首先是地震。地震是一種地殼運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它的成因是由於地球內部巖體所受的應力超過岩石的強度而發生瞬間位移所形成的彈性波達到地表所引起的震動。地震多發生在板塊邊緣及大斷裂帶上,每年造成數以萬計的人死亡。地震往往發生的時間較短,破壞力較大,至今在臨震預報上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工程建築中要考慮抗震設防的防災減災措施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對減小地震的災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後是火山爆發所引起的地質災害。火山爆發是由於在地殼裡的岩漿,其溫度極高,又承受著地殼的巨大壓力,所以一遇地殼較薄的地方或有裂隙,岩漿就猛烈地衝出地面。

火山爆發時,石塊飛騰翻滾,它所噴出來的火山灰霎時間吞噬著周圍的一切,方圓幾十裡都被籠罩在一片濃煙迷霧之中。目前,對於火山爆發我們還很難做到有效的預防。

最後我們觀看了崩塌和滑坡的相關影像。崩塌是山區常見的不良地質現象。它來勢迅猛,常可摧毀路基、橋樑和工程建築物等。因此我們要做好攔截防禦措施,如修築攔石牆、落石網、落石平臺等。滑坡也是山區常見的地質災害,破壞性很大。我們要做好排水,修築擋土牆等措施來防治滑坡。

看完這些影像後,讓我瞭解了各種地質現象發生的原因,經過和後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象發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增進了工程地質的知識。

今天樑老師在一號大教室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圖的閱讀和工程勘察的相關講座。其中在地質圖的閱讀中,樑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岩層、傾斜岩層、直立岩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讓我們認識了不同傾斜程度的岩層如水平、傾斜、直立岩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還有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徵。在工程地質勘察的講座中,樑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勘察的方法,勘察階段的劃分,勘探佈置等。

由於老師的詳細講解,讓我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我們也積極地查詢相關實習資料,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2

今年開學初,我們資源勘查工程20xx級的全體同學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整個實習過程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技能得到培養和訓練的有效途徑。

我們進行實習的具體地區是重慶市北碚區。在這裡,我們連續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野外實習,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組織學生對觀測路線上的各種典型地質現象和沉積相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實習期間,我們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野外記錄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實習結束後,又對學生的所寫的調查報告進行了批閱。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同學們基本上學會了應該如何進行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對沉積相的研究;如何確定野外的地質觀察點,在一個觀察點上如何進行規範化的記錄;如何寫每天的調查總結,如何根據在一個地區的野外地質調查記錄繪製該區的地形圖和構造等值線圖。

實習完全結束已經很長時間了,雖說實習報告裡面已經寫了很長的感想,但是這裡還是想對這一次野外實習做一下總結,主要是經驗和教訓。

我們同學中有很多從一開始就沒有很用心,這是第一個教訓:即無論做什麼,一旦做了就必須要認真對待,並且必須無條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時間怎麼辦,次要的任務要不要放一放?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在任何時候只能全神貫注做一件事,選擇主次,一件一件地來。以前的經驗證明同時做兩件事,是達不到那樣的水平。

有了第一個問題,後面的也就必然發生:在實習之前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工作。至少應該瞭解一下,地質實習應該注意些什麼,實習過程中要記錄一些什麼,實習要求有哪些知識準備的要求(包括學過又已經忘記了的)。還有就是有必要去圖書館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說前一個說明了預習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就是提醒我們時刻記得複習。每天實習之後,完全應該把一天的內容整理一下,寫一個日誌,以使以後的總結更方便一些。我起七年級直有這樣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過去了,結果到最後對每天實習的內容沒有一點印象,特別是在後期回校後整理資料,圖也繪不出來。這也說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須完成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時間來複習一天的功課,回顧一天的收穫。無論是實習還是其它的學習,絕對不能再像有些學生一樣在最後一個月臨時抱佛腳。

學習不能只是死讀課本,如果只看文字,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實際觀察,配合書本上的理論,如此一來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學到書上沒有的東西、經驗,說不定還會發現新的問題。

一個實習最終就是要得到一個報告,這也是實習的目的之一。因此對實習報告的準備一點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講的實習前的預習之外,還包括每天的日誌整理。每天整理的時候就應該標出來重點,繪出必要的圖形,如此一來完成報告也就很輕鬆了。

一邊寫著文章,一邊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實習的時候,一切都歷歷在目。這次的野外實習,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書本轉移到實際的操作,更能讓我們掌握和領會到了實際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表現在男生對女生的照顧上,在爬山時,男生總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對於我,感覺最深、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於對自己的鍛鍊上。這次出來實習,是對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練,雖然被太陽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結實了,在意志上更強了。每一次對體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鍛鍊,這對於今後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3

為了更好的瞭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野外地質實習——蓮花山實地地質勘察。

廣州番禺區內的歷史文化遺蹟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蹟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xx多年曆史和儲存得最完好的古採石場遺址,有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

蓮花山是具有二千多年曆史的古採石場遺址,其中的各種奇異石壁是長期地質作用的結果。蓮花山的構造位置處於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深斷裂帶上,形成於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期,為一典型的褶皺山系。深大斷裂為一條強烈擠壓破碎帶,共有120多條斷層組成,分東西兩斷層束,向東南有13條主幹斷層,向西有14條主幹斷層。此帶動力熱力變質作用強烈(屬低中壓型變質),可尋找到鉛、鋅、銅、鎢、錫等礦藏,是重要的導巖構造。中酸性岩漿發生多次裂隙式多間歇性噴發,深斷裂內,巖體達100多個。為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帶。其地層為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該群為一套複雜的陸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夾層組成,厚度巨大。

上午大概九點四十五我們到達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上山的路比較陡,沿途風景不錯。我們的車停在了山頂,在山頂小休息了一下就跟著老師去參觀踏勘蓮花山的地質地貌了。

我們首先來到望海觀音處。望海觀音背靠山,面向著大海,其規模巨集大,氣勢壯觀。

在望海觀音前,有個很長的石階梯。它是由花崗岩鋪設而成的。花崗岩為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其次為黑雲母、角閃石等其它礦物。花崗岩質地均勻,堅固,耐寒耐風化、顏色美觀,是良好的建築裝飾材料。

我們沿著石階往下走,就來到了獅子巖(圖1)處。獅子巖其外形像一獅子頭,故此得名。在很久以前,由於岩石不斷的受到海水波浪的撞擊和沖刷作用,還有受到海水侵蝕作用,從而使岩石形成海蝕蘑菇地貌。岩石的巖性為沉積岩的粉砂岩。粉砂岩是指顆粒直徑為0.05-0.005mm的粉粒含量超過50%的碎屑岩。其具有粉砂質結構,薄層狀構造。其主要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為長石和白雲母:膠結物以鈣質、鐵質為主。其結構較疏鬆,強度較小,穩定性不高。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4

8月16號傍晚,我們整班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登上了前往鬆滋劉家場的客車。車子一路顛簸著跨過長江大橋,駛入鬆滋境內,望著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車內唱起山歌、玩起了撲克牌,好不暢快。

大約晚上九點鐘我們抵達劉家場目的地——劉家場飯店,進入飯店,住宿環境讓我們有點失望,但總體還算湊活,聽學姐講這裡的伙食有點讓人失望,見識之後覺得一般。

雖然不如在學校,但我覺得野外地質實習本來就是鍛鍊我們,不僅是知識上的,也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學會吃苦耐勞、學會合作等等。同時也讓我們體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號上午我們就去野外了,實習路線從實習基地到水巖屋,老師教我們使用地質羅盤、識別地形圖以及觀察中寒武統覃家廟群。

地質羅盤是野外地質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確定觀察點的位置。另外,它還可以測出各種岩層的產狀。

它的基本結構為:磁針,分別指南和北,其中繞銅絲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盤(上圈),從0°開始反時針方向刻劃1°計數至360°,在0°和180°分別記為北(N)和南(S),90°和270°為東(E)和西(W)。既南北線與東北線把360°分為四個象限;底盤水準器,水準器泡居中時,底盤是水平的;瞄準器,包括瞄準版、反光鏡等,作瞄準之用;測斜儀,包括垂直水準器(長水準器泡),垂直刻度盤、刻度指示器和活動扳手,用以測傾斜角,垂直刻度盤計數是從0°向兩側分別記至90°。在野外,我們測過樹的方位及傾角,也測過斷層的產狀。

地形圖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錯綜複雜的形狀測量出來,最後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成一張與實地相似的圖。所以,地形圖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狀、高低起伏、傾斜緩急和地物位置等情況的平面圖。地形圖是野外地質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為地形圖可以幫助我們工作前對工作區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認識,幫助我們初步選擇工作路線。在工作中我們把礦體、各種岩層和其他地質現象描繪在地形圖上製成地質圖。因此,地形圖的精確性是影響地質圖質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圖主要內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線。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圖用目測法或者是交會法可以確定自己所在的地點。目測法:在精確度不高時,利用目估在野外觀測點與周圍地形、地物的距離和方位,進而在地形圖上找到相應的位置,固定下來,標在圖上;交會法,首先在觀察點上利用羅盤使地形圖定向。

將羅盤指南北的長邊與圖的縱座標相重合,連同羅盤地形圖一起轉動是羅盤指北針指向正北,使指北針對準刻度的零度,此時地形圖的南北向就與實際的南北向一致,圖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與實際地北方相符,若目標在身後,則人可以轉過身來,倒著看地形圖;其次,在觀察點附近找到三個可以看清楚並在地形圖已標出的明顯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徵的三角點、山頂、建築物等),分別用羅盤進行瞄準,讀出指南針所指的度數,然後在圖上找出相應點並畫出該測線的方向,所作三條測線的方向線,理應交於一點,該點即為觀察點的位置。但由於各方面的誤差,三條側線往往並不交於一點,而構成一個小三角形,稱為誤差三角形。測點位置取誤差三角形中點即可。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5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洞山,羅山,茅仙洞和鳳陽韭山洞進行地質實習。目的是讓我們對學校周邊環境的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的影響得到初步的理解。我和馬紀倫,陳亮,陳文亮,任揚揚一組

路線一 洞山

實習內容:

1.觀察洞山地區的岩石、地層和古生物,瞭解其沉積環境;

2.練習羅盤的使用,測量岩層產狀;

3.瞭解洞山地區的構造特徵。

7月8日,我們的第一站是淮南洞山。洞山遊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東西走向

早上8點,我們就在淮南礦業集團公司門口集合。老師簡單的交代了一下今天的實習路線和目的,並且詳細的給我們介紹了羅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羅盤有兩套測量系統,其中5、6、7為垂直測量系統,用於岩石傾角,山坡

坡角等。其餘全為水平測量系統,用於水平方向的定向、定位測量。

羅盤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則在工作中要出大問題。

淮南地區磁偏角為偏西4°。校正時可以用羅盤配備小鑰匙或刀片,旋轉羅盤外殼合頁旁的手動螺旋,讓水平刻度盤逆時針旋轉4°,即以356°對準刻度盤上方正北標誌點即可定向要確定自己所在位置位於已知標誌物(樹、房屋、山頂等)的什麼方向時,具體操作如下:1)手持羅盤至腰部,開啟並將瞄準硯板大致對準標誌物;2)將羅盤保持水平;3)活動反光鏡,讓標誌物影像出現在反光鏡中;4)上下活動瞄準硯板,使之也出現在反光鏡中;5)在保持羅盤水平的情況下,轉動羅盤,使標誌物、硯板和反光鏡中線位於一條直線;6)讀南針(纏有銅絲者)所指度數,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測量標誌物在自己所在點的方位時,只要讀北針資料就行了。

方位的計量資料來自地理座標系,與數學中的幾何座標系明顯不同,它以縱軸正北方向為0°,順時針方向計量,東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劃分為北東(NE)、東南(ES)、南西(SW)、西北(WN)四個象限。二者可以換算。例如E30°S,讀作“東偏南30°”,實際為120°方向;260°可以標誌為W10°S。學習者可自己畫圖並練習換算,以熟悉地理座標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觀察點,除了地質內容的觀察和描述,還要記下它們的位置。這就需要進行定位測量。具體方法是:選擇兩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標誌,利用前面定向的測量方法確定觀察點在標誌物的方位,記錄在筆記本上。如帶有地形圖,選出地形圖上標記的實際標誌物,二個、三個均可。取得資料後作圖:⑴以標誌物為原點,建立地理座標系,其方向應與地形圖一致;⑵將測量的方位資料分別用直線表示出來;⑶兩條直線交會處應是觀察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果測了三個資料,三條直線交成一點,說明測量資料是準確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說明測量有誤差,三角形大小意味著誤差大小。觀察點應位於三角形中心。誤差過大時,須重測。

岩層產狀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層空間展布狀態、分析岩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資料。

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岩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後左右觀察一下岩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

將羅盤開啟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岩層面並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資料,就代表水平面與岩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岩層走向。

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岩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資料即岩層傾向。

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岩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誌所指度數即岩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岩層產狀資料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記錄形式如下:如記做90°∠45°,其中90°為傾向,∠45°為傾角。在平面地質圖上標記為┰45°,其中長線為走向,短線為傾向,45°為傾角。長、短線的方向參照地理座標系作出。從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東西,傾向南。

瞭解這些以後,我們就出發了。從新建成的洞山隧道穿過,走了大概一個小時15分鐘的路程,我們到了第一個觀測點,老師告訴我們這裡屬於四頂山組。巖性特徵:巖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雲岩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含疊層石Inzeriashouxianensis,osa,jiensis,Conophytonlijiadunensis,Gymnosolenf.,Jurusaniaf.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矽質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底部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雲岩、矽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含疊層石:Linellaf.及微古植物Laminaritesantiquissimus,Taeniatumsi-mp-lex,Leiopsophosphaerasp.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含疊層石Gynaosolenf.,Tungussiaf.,Baicaliaf.等及微古植物edahlii,Polyporataobsoleta等。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假整合覆蓋。主要分佈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

路線二羅山

實習內容:

1.觀察舜耕山斷層;

2.瞭解組成羅山山體的岩石和地層;

3.觀察“淮南蟲”的產出層位,認識疊層石,瞭解寒武紀前的生物特徵;

4.觀察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

5.認識岩石風化剖面,瞭解土壤的形成。

7月9日,我們按計劃到了羅山。早上8點,大家在羅山油庫門口集合。

在羅山南側山餘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圖4—1),自上而下:

A.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板結成塊狀,垂直

節理髮育,厚10—50cm。

C.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岩石結構尚儲存,但已疏鬆。

D.基岩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岩。

基岩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

候帶,粘土礦物、或圖4—1山餘家風化剖面

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淮南地處溫帶,這種情況較難出現。

沉積岩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後,也會殘餘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岩石縫隙中、凹地裡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何以為生?

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誌,它們代表岩層由沉積轉變為風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後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經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

路線四 茅仙洞——韭山洞

實習內容:

1.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2.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7月10日,由於今天的實習地點較遠,我們在早上7點就集合出發了,乘車先到了鳳台茅仙洞。目的是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形成各種礦產,孕育著人類文明。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頭,目前已無法記錄它的原始長度。一一九四年南宋時期,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決口,洶湧的洪水攜帶數以萬億噸的泥沙衝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蘇江陰以下的河道被淤平,從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河”,只得藉助洪澤湖匯入長江。演繹了一幕慘烈的“黃河奪淮”的歷史。於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兩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解放後,人工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東流經淮南市區。在西部鳳臺縣城附近由於受到八公山的阻擋,迂迴繞行形成“幾”字型。繞行中河曲發育,河道狹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在茅仙洞附近,位於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於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裡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後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展下去,也許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後,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圖4—3),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

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床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雲母、岩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床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佈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

上午十點,我們從茅仙洞出發,經過快4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鳳陽韭山洞。目的是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不斷改變地表形態。其形成的岩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但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也會造成各種地質災害,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來黃淮地區普遍發生的煤礦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關,它們都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岩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岩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巖與頁岩互層,節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岩溶順著石灰岩層發育,隨著溶洞擴大,下伏頁岩層亦被沖蝕,上覆岩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岩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翩。

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

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為碳酸鹽巖,岩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裡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南方的溶洞一般以鐘乳石為主,其特點可概括為娟秀、精巧、玲瓏剔透。北方的溶洞則以石幔見長,具有寬闊、粗獷、險峻神奇等特點。韭山洞屬典型的北方溶洞,以深、大、險、奇、古而著稱。洞內景點絕大部分為石幔,輔之石筍、石柱、石鐘乳,各呈其形,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越往前走,感覺溼度越大,溪水越多,快到出口處時,一段水路擋住了去路。原以為徑直即可出洞,不曾想遇水而阻,正當我們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柳暗花明,只見一葉小舟象箭似的駛了過來,我們乘上小船,船伕以手撐壁頂,逆水泛舟,行至數十米,露出光亮,靠岸之後,登上天洞,穿過石林,拾級而出洞口。

為期三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野外實習。在實習中,同學們頂著烈日,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個實習任務,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沒有一個人抱怨。通過這次實習,我學到了許多在蝕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也對我們的家鄉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謝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實習機會,也謝謝老師給我們做的詳細的講解。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6

這次生產實習是為畢業前的頂崗生產實習的一個鋪墊,也無疑是對我們課程上理論知識的一次實際訓練。這次親臨煤礦的機會來之不易啊,因此倍感珍惜這次外出的實習!

我深知煤礦是一個高危行業,但從未置身面對過它。心裡有一絲的喜悅也有幾分擔憂啊。現在國家的礦難事故層出不窮,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煤礦都是這樣的嗎,難道真的沒有好的煤礦嗎,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我們班全體同學來到澄河礦務局生產實習,希望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東西,找到更多的答案,希望從中學到我們祖國煤礦將來的出路問題。

帶著一系列的疑問我們於20xx年9月7日的早晨出發了,在澄河縣城經歷了短暫的調整休息,我們便進入我們艱苦的實習任務。我們先後去王村斜井和董家河煤礦參觀實習,礦上參觀由礦方組織的各項活動很多,包括聽講座、地面生產系統設施參觀、安全報告、地面運輸系統參觀、地面變電所、絞車房和主要通風機的參觀等。我們嚴格遵守礦井有關規章制度及安全作業規程,尊重礦上一切人員,虛心學習,認真提問,不怕髒,不怕累,常動腦,大家一切行動聽指揮,團結互助,密切協作,保障了實踐鍛鍊的安全順利進行。

在這所有的活動中最讓人難以忘記的是我們最擔憂而又是最渴望的井下參觀實習,9月14日早晨,經過煤礦領導下井前的精心部署,我們班將近30名同學下井體驗生活。首先,我們來到更衣室,換上乾淨、整潔的礦工服裝,佩帶好礦燈和自救器,然後來到了小火車前,等待著一次充滿好奇的體驗。由於下井小火車的容量有限,我們分批下井,伴隨著一陣轟鳴聲,我們徐徐下降來到了+355水平,看著周圍陌生的地下環境,心中有種莫名的激動。來到井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衛生、齊整的安全警語和工人有序的行走。在巷道里,通風氣流從耳邊呼嘯而過,腳下不時有溼滑的水坑,加上靴子並不合腳,行走時就更顯吃力了,剛下井那陌生和新奇的感覺不到半小時就發生了180度大轉彎。不論走多遠,兩旁的牆壁和腳邊的鐵軌不知伸到何處,好像看不到盡頭。也不知在礦工師傅的身後走了多久,又繞過了幾個風門,我們來到了皮帶大巷,整個運輸巷道都是用鋼筋網扎的結結實實,煤炭隨著皮帶的旋轉不斷地運輸到煤倉。隨後我又到了想、井下的中央變電所和水泵房,那裡好像是深山老林似的神祕,兩道防護門並有專人看管,真讓人猜想不透啊„剛一到井下變電所就被它的整潔所震撼,在我想來,煤礦都是又黑又髒、灰塵滿天的代名詞,可是不然,煤礦也有它的可讚美之處。

由於煤礦正在處於整改期間,我們沒有機會到採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參觀,在那裡才是煤礦井下最艱苦的場所。我留下了遺憾,懷著憧憬,伴隨著小火車的緩緩上升,我又看到了那久違的陽光,此時心中的愉快之情溢於言表。回想起剛剛度過的兩個小時,下井的整體過程雖談不上驚天動地,但在井下的艱難情景已經在我腦海中銘記終生。

實習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努力實踐,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專業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以後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儘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本次實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並對煤礦井下生產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實習的這段日子裡,總的說來,很有收穫。我學習到了從課本上學習不到的東西,見到了一些不曾遇到的場面,也感觸良多。這次實習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經驗,更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不能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磨掉我們彌足珍貴的品質,包括我們的善良、正直、虛心和刻苦耐勞等等,這些品質將是我們未來立足社會和在群體中脫穎而出的基石和籌碼!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實習就結束了。回顧實習生活,感觸很深,收穫頗多。這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憶。在這段時間裡您們給予了我足夠的寬容、支援和幫助,讓我充分感受到了領導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感受到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豪氣,也體會到了煤礦工人的艱難和堅定。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7

實習生活就要結束了,回顧一下感觸是很深的,收穫是豐碩的。實習期間,我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領導和同事們求教,認真學習政治理論,黨和國家的政策,學習法律、法規等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專業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以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矗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儘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期間能夠遵守工作紀律,不遲到、早退,認真完成領導和檢察人員交辦的工作,得到實習單位領導及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通過本次實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並對煤礦井下生產有了更深的認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對一些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

這次實習雖然時間只有兩年,但我覺得這樣的經驗卻是很寶貴的。我零距離的接觸到了煤礦工作者的生活,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瞭解到做一名好礦工的不易,每一噸煤、沒一米進尺裡都有這些礦工辛苦的汗水。他們的生活規律完全被打亂,有時為了井下生產連飯也顧不上吃,正是有了這些敬業的煤礦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平煤的強大發展。經過這次的實習,讓我對礦工這個職業更加肅然起敬,更想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成為一名優秀的礦工。下面我就吧實習情況做以總結報告:

一、實習單位簡介:

平煤集團公司現有生產礦井14座,20xx年原煤產量2669萬噸;選煤廠3座,精煤生產能力500萬噸/年。公司資產總額114.7億元,年銷售收入76億元,先後榮獲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煤炭行業質量信得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等榮譽,在20xx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22位。企業設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級礦山救護中心、國家a級勞動安全衛生評價諮詢中心。平煤集團以“以煤為主、相關多元化”為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逐步建成煤炭主業突出、煤電一體化、核心競爭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特大型能源企業,成為國內重要的火電基地、煤化工基地和冶金用煤基地,步入全國企業百強行列。

二、生產知識-採煤機

參考採煤機課本15頁:抄習題及答案2,什麼是綜合機械化採煤?它有什麼特點?和3、5、7題及答案。

三、生產知識-綜掘機械

課本14頁:3、4題。190頁1、37題202頁1、2、題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經過實踐烤煉的理論永遠都是紙上談兵。實踐,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成長的必修之路。然而,當你邁開了實踐的第一步時,你就會發現,原來這條路從來不會寬闊綿長、平平坦坦。這裡的規則不容你隨便打破,前行的方向也要自己把握;這裡沒有想像中的多姿多彩,也沒有傳說中的高深莫測;這裡樸樸實實,卻也暗藏波瀾。這裡才是知識的真正的源泉。我想,平職學院是一個由學校到社會的過渡地帶,它應當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生存的本領和技巧。大概正是基於此,學校才會安排我們進行社會實踐。而作為一名剛剛井下生產的我,雖然尚不具備紮實的煤礦專業知識,對各種問題的看法更多的侷限於感性認識的階段,但是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我的的確確走進了社會這個大課堂,體驗著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為今後一步步走進社會打下了基矗。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8

砂岩、夾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臺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岩、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泥質頁岩,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峰組(d3m)的頁岩、粉砂岩、砂岩互層、夾灰巖和天子嶺組(d3t)的灰巖和泥質灰巖、夾鎢質頁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於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岩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質頁岩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巖夾泥質頁岩,阿波巖為壺天群(c2+3ht)白雲石化灰巖、微粒灰巖、夾角礫狀灰巖。

5. 二疊系(p)

龍潭組上部(p2lb)石英砂岩、頁岩與粉砂質頁岩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於高要市東北部。

6. 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佈。為礫岩、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岩與泥質頁岩互層、夾灰質頁岩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岩(〥32(3)),這是在發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佈於西江南岸,形成黑雲母花崗岩群;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也有較多出露。

7. 第四系(q)

主要分佈於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代河床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 褶皺

肇慶地區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岩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都處於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巖為主的複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首先沉積了砂岩和頁岩,後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岩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 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岩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岩,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於地殼發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岩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餘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通過,並無錯斷這類地貌。

這一斷層屬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於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

三、肇慶地區主要地貌型別

(一)侵蝕低山

由於肇慶地區的岩石多為石灰岩、煤系砂頁岩、紅色巖系以及風化強的花崗岩。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在這一地區內,相對高度大於200米的由侵蝕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蝕低山,最高的是雞籠山(海拔高度1000.3m),在正斷層下降盤,由桂頭群(d2g)組成,這是由於巖性抗蝕性差異形成的。在地貌型別圖上,我們把北嶺山(從西郊三榕峽以東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劃分為侵蝕低山。

(二)侵蝕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區,多為坡度較高的侵蝕丘陵,甚至有些陡崖。與侵蝕低山相比,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個別超過200米的。在這裡一般發育有較厚的紅色風化殼。

(三)侵蝕臺地

零星分佈於西江北岸的沖積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於15度。許多村莊和城市建築就位於侵蝕臺地上,在洪水時期,它們不會被淹沒。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個典型示範。

(四)河流階地

在西江兩岸可以觀察到保留下來的三級河流階地:第一級河流階地多呈現半埋藏狀態,且多被交通線路和工農業生產佔據,不易於觀察其上的沖積物,習慣上把它歸於第七類沖積平原中;第二、第三級階地都屬於基座階地,即河流下切時切過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級階地分佈在上南岸碼頭公路旁小山咀、新興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沖積物與第三級階地相似,時代屬中更新世。

第三級階地位於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沿江四路的自來水廠高地,是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劉尚仁、王鴻壽教授近年發現的階地。高程50m,沖積層是2m厚混有紅土地河床相磨圓卵礫石,屬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徑多小於5cm,現已被蓄水池遮蓋住,下伏為中泥盆統桂頭群砂岩。

(五)沖積平原

從地貌型別圖可看出,其它的許多地貌型別,如侵蝕臺地、喀斯特丘陵、溶蝕窪地等都分佈於沖積平原之上。肇慶沖積平原由全新統的高河漫灘和上更新統的半埋藏階地組成,並以後者為主體。 高程約為3—11m,在西江兩岸都有分佈。

①河漫灘(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黃色粘性土和砂層組成。河漫灘的分佈,在西江北岸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沖積層組成。當地半埋藏階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階地由於地殼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於階地基面相對變化,使原先的階地面與高河漫灘類高,能被數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沒,但階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蝕低的地方有補償沉積外,基本上沒有被新沉積連續覆蓋,或約有一米的新沉積蓋層。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它佔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我們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沖積平原大部分都屬於第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在西江北岸主要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峽附近。

(六)洪沖積階地

西江的洪沖積階地主要分佈在北嶺山、雞籠山、龍門山和欄柯山的山前地帶。大致可分出老、新兩級洪沖積階地。

老洪沖積階地為出露的,高出山前傾斜平原,形成於中更新世(距今73-12.8萬年間),少量可延續至晚更新世早期,許多屬基座階地型別。廣東省電力職工休養所、933冶金地質隊、肇慶地質隊、林業科學研究所(舊址)、肇慶黨校等就建在該階地上。該階地高出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見紅土漂石、卵礫石,礫徑多在30cm以下,最大達1m以上,呈次稜狀和次圓狀,巖性為該山區河流流域內的砂頁岩,常深度風化,用手可摳動。東崗村西北側海拔26.2m 的高地是源自北嶺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沖積階地。

新洪沖積階地呈半埋藏狀態,沒有完全出露,與山前傾斜平原屬同一地貌面,在扇頂部位可呈埋藏階地。該階地由晚更新世(距今12.8-1萬年間)的紅、深黃、灰黃色粘性土與漂卵礫石組成。該漂卵礫石的大小、巖性和磨圓度與老洪沖積階地相似,但風化不強烈。如七星湖北岸與禾婆巖北側的緩坡地、林業科學研究所新址、肇慶學院(原西江大學) 等就位於新洪沖積階地上,常為水稻田景觀,地面坡度5°~1°,並與沖積平原中的第一級半埋藏階地在七星湖附近銜接過渡。該階地是山前傾斜平原的主體。由於植被茂密,半埋藏的衝洪積階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覺。

(七)洪(衝)積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發育著洪沖積階地和洪沖積扇,具下述條件時規模大:谷底與平原高差大;溪流的匯水面積大;山前平原寬度不能限制洪沖積扇發育;河流對洪沖積地形侵蝕弱。

洪(衝)積扇一般形成於全新世(1萬年以來),尚未被切割成階地狀態,它僅在上述新洪沖積階地的扇頂附近發育,在肇慶學院北面可見, 到扇中、扇緣, 全新世的洪沖積物一般成為新洪沖積階地被蝕低後的補償性堆積。正像西江沖積平原由q3 第一級半埋藏階地與q4 河漫灘共同組成那樣, q3 半埋藏的新洪沖積階地與小型的q4 洪沖積扇共同組成山前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丘陵

七星巖就是喀斯特丘陵,原來的許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後來的流水沖積作用破壞了,現在僅僅殘餘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波巖(119.6m),肇慶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槍巖(124.0m,與阿波巖合稱禾婆巖),東湖的校杯石(38.8m),石牌、獅崗出米洞和水泥廠的幾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組成。⑤

我們考察經過的石峰有阿波巖、石室巖和天柱巖。

阿波巖地形上東西走向,呈條狀石山;巖性上為白雲質石灰岩,是石炭紀中上統壺天群的岩石。淺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雲石為主,岩石顏色內淺外深;地質構造上為七星巖背斜的北翼,岩層向北傾斜,傾角在45°-70°之間。

石室巖呈長條狀,由堅硬厚層的石灰岩構成,有灰白色、純白色兩類,且夾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礫岩一層。它屬於七星巖背斜構造南翼。

天柱巖與石室巖的地質構造相同。它的地層傾角較大,山坡陡峭壁立。這裡岩層傾角達80-86度,幾乎垂直。

2. 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們考察的為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另外還有經過構造抬升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幹溶洞。在七星巖的天柱巖巖壁,保留著四層水平溶洞。

第一層高度3-12米;第二層高度25-30米;第三層45-50米左右;第四層65-75米。在天柱巖考察的溶洞為第一至第三層的水平溶洞。

3. 溶蝕窪地

肇慶還有很多由溶蝕窪地形成的湖泊。溶蝕窪地的形成是由多個溶鬥逐漸擴大融合而成。因此,地殼相對穩定時期越長,溶蝕窪地面積越大。有時溶蝕窪地積水,可形成湖,稱岩溶湖。如七星巖公園內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蓮湖、中心湖、紅蓮湖、裡湖),以及水泥廠附近的一些零散窪地湖就是溶蝕窪地積水所成的岩溶湖。它們四周多被峰林圍繞,山水纏繞形成了秀麗迷人的風景。

4. 落水洞

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

在七星巖還能觀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態。其中有一些由於石山和巖洞間的岩層不厚,當石山上的落水洞擴大後崩塌,形成“天窗洞”。我們在馬欄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裡正好是岩層層面和岩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八)滑坡體

我們考察的滑坡體遺址,位於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緊貼渡口),此處曾於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時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長200米,沉降深度10米,馬安煤場及一幢大樓下沉水底,3人失蹤。 滑坡舌伸入西江,由於規模不大,沒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於河砂過量超採,導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穩定而易於產生滑坡,特別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國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脅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後果不堪設想。另外,由於長期開採,形成邊坡過陡,部分懸空,上部巖體(土體)失穩而崩塌,或礦山開採形成採空區,也是產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從地質構造上看,滑坡後壁為泥盆系中統粉沙質砂岩、泥岩,而滑坡體為第四系鬆散堆積物,這樣在二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機率。

四、肇慶地區地質地貌發展歷史

(一)地質發展史

肇慶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是與廣東省的地質史無法分割的。按照廣東省地質史看,肇慶地區在地質歷史發展程序中,經歷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臺和中新生代地窪的大地構造發展階段, 形成褶皺基底、沉積蓋層和上迭盆地三個基本構造層。[10]本區地質史上發生的主要運動有鬱南運動、加里東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以及燕山運動。

1、震旦紀—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發展階段(pz1)

震旦紀及早古生代(pz1),廣東地域為一個地向斜,屬於華夏古陸華南地臺(加里東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發生明顯的海退,出現含炭質沉積層。寒武紀(∈)是一個由海進到海退的過程,但僅表現在海盆中海水深淺變化而已。肇慶地區的海槽沉積物來自華南的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

寒武紀末(∈)、奧陶紀的早奧陶世初(o1)在廣東省範圍內發生了鬱南運動,造成粵西、桂東之間的雲開大山一帶的升起。志留紀(s)開始,地殼明顯上升,肇慶地區奧陶系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系地層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由深變淺。

志留紀末,席捲華南的加里東運動發生,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態——複式背斜帶,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2、泥盆紀—中三疊世,晚古生代準地臺發展階段(pz2)

從泥盆紀(d)開始進入相對穩定的準地臺發展時期。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陸相互動,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群的不整合地層。

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於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澱,石磴子灰巖(c1ds)由此形成。後來又發生海退,許多地區都形成了濱海環境,出現濱海和沼澤,形成含煤碎屑岩-測水灰巖(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濃縮形成層理不發育的白雲石灰巖,即壺天組灰巖(c2+3ht)。

早二疊世(p1)晚期(茅口期) 是東吳運動的前奏,地殼普遍上升,陸地範圍擴大,海盆範圍縮小,形成早二疊世煤層。早二疊世末,東吳運動發生,表現為大範圍、大幅度的地殼上升,而在晚二疊世(p2)的早期,東吳運動以後,地殼又輕微下沉,此時呈海陸互動相,肇慶地區成為濱海沼澤。

三疊紀(t)是印支運動的前奏,整個廣東地域以大面積大幅度上升為標誌,海水急劇向北和東北撤出。

3、晚三疊世—近代,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

三疊紀末,印支運動發生,結束了廣東大規模海浸的歷史,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並由相對穩定的準地臺階段轉入強烈活動的大陸邊緣發展階段。

早侏羅世(j1)末期,由於庫拉—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加劇,導致燕山運動首幕的發生,表現為大範圍陸升和斷裂,岩漿活動也相當活躍。侏羅紀末,燕山運動第二幕發生,使中侏羅世連同以前的地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晚侏羅世的地層以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

晚侏羅世,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進一步加劇,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岩漿活動席捲廣東大陸,這是燕山運動的第三幕,也是燕山運動的主幕,距今1.55—1.35億年。這一時期黑雲母花崗岩體入侵,熔岩侵入,後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群。

晚侏羅世末到早白堊世(k1)這段時間,板塊俯衝速度減慢,故使早白堊世成為燕山期內的相對穩定時期。至此,肇慶地區的地質發展也趨於穩定。

(二)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1.5億至70萬年之間,由於燕山運動與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的侵蝕,溶蝕,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北面侵蝕低山,南面丘陵,中間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後抬升為洪沖積階地;此時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為高位幹溶洞;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礫石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衝洪積階地。

在晚更新世時期,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七星巖的地下河在此後繼續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後,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蝕;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大陸構造下降,第一級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一級半埋藏階地。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9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洞山,羅山,茅仙洞和鳳陽韭山洞進行地質實習。目的是讓我們對學校周邊環境的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的影響得到初步的理解。我和馬紀倫,陳亮,陳文亮,任揚揚一組

路線一 洞山

實習內容:

1.觀察洞山地區的岩石、地層和古生物,瞭解其沉積環境;

2.練習羅盤的使用,測量岩層產狀;

3.瞭解洞山地區的構造特徵。

7月8日,我們的第一站是淮南洞山。洞山遊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東西走向

早上8點,我們就在淮南礦業集團公司門口集合。老師簡單的交代了一下今天的實習路線和目的,並且詳細的給我們介紹了羅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羅盤有兩套測量系統,其中5、6、7為垂直測量系統,用於岩石傾角,山坡

坡角等。其餘全為水平測量系統,用於水平方向的定向、定位測量。

羅盤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則在工作中要出大問題。

淮南地區磁偏角為偏西4°。校正時可以用羅盤配備小鑰匙或刀片,旋轉羅盤外殼合頁旁的手動螺旋,讓水平刻度盤逆時針旋轉4°,即以356°對準刻度盤上方正北標誌點即可定向要確定自己所在位置位於已知標誌物(樹、房屋、山頂等)的什麼方向時,具體操作如下:1)手持羅盤至腰部,開啟並將瞄準硯板大致對準標誌物;2)將羅盤保持水平;3)活動反光鏡,讓標誌物影像出現在反光鏡中;4)上下活動瞄準硯板,使之也出現在反光鏡中;5)在保持羅盤水平的情況下,轉動羅盤,使標誌物、硯板和反光鏡中線位於一條直線;6)讀南針(纏有銅絲者)所指度數,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測量標誌物在自己所在點的方位時,只要讀北針資料就行了。

方位的計量資料來自地理座標系,與數學中的幾何座標系明顯不同,它以縱軸正北方向為0°,順時針方向計量,東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劃分為北東(NE)、東南(ES)、南西(SW)、西北(WN)四個象限。二者可以換算。例如E30°S,讀作“東偏南30°”,實際為120°方向;260°可以標誌為W10°S。學習者可自己畫圖並練習換算,以熟悉地理座標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觀察點,除了地質內容的觀察和描述,還要記下它們的位置。這就需要進行定位測量。具體方法是:選擇兩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標誌,利用前面定向的測量方法確定觀察點在標誌物的方位,記錄在筆記本上。如帶有地形圖,選出地形圖上標記的實際標誌物,二個、三個均可。取得資料後作圖:⑴以標誌物為原點,建立地理座標系,其方向應與地形圖一致;⑵將測量的方位資料分別用直線表示出來;⑶兩條直線交會處應是觀察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果測了三個資料,三條直線交成一點,說明測量資料是準確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說明測量有誤差,三角形大小意味著誤差大小。觀察點應位於三角形中心。誤差過大時,須重測。

岩層產狀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層空間展布狀態、分析岩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資料。

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岩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後左右觀察一下岩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

將羅盤開啟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岩層面並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資料,就代表水平面與岩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岩層走向。

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岩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資料即岩層傾向。

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岩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誌所指度數即岩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岩層產狀資料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記錄形式如下:如記做90°∠45°,其中90°為傾向,∠45°為傾角。在平面地質圖上標記為┰45°,其中長線為走向,短線為傾向,45°為傾角。長、短線的方向參照地理座標系作出。從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東西,傾向南。

瞭解這些以後,我們就出發了。從新建成的洞山隧道穿過,走了大概一個小時15分鐘的路程,我們到了第一個觀測點,老師告訴我們這裡屬於四頂山組。巖性特徵:巖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雲岩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含疊層石Inzeriashouxianensis,osa,jiensis,Conophytonlijiadunensis,Gymnosolenf.,Jurusaniaf.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矽質白雲岩、泥質白雲岩,底部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雲岩、矽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含疊層石:Linellaf.及微古植物Laminaritesantiquissimus,Taeniatumsi-mp-lex,Leiopsophosphaerasp.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含疊層石Gynaosolenf.,Tungussiaf.,Baicaliaf.等及微古植物edahlii,Polyporataobsoleta等。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假整合覆蓋。主要分佈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

路線二羅山

實習內容:

1.觀察舜耕山斷層;

2.瞭解組成羅山山體的岩石和地層;

3.觀察“淮南蟲”的產出層位,認識疊層石,瞭解寒武紀前的生物特徵;

4.觀察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

5.認識岩石風化剖面,瞭解土壤的形成。

7月9日,我們按計劃到了羅山。早上8點,大家在羅山油庫門口集合。

在羅山南側山餘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圖4—1),自上而下:

A.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e3+,板結成塊狀,垂直

節理髮育,厚10—50cm。

C.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岩石結構尚儲存,但已疏鬆。

D.基岩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岩。

基岩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

候帶,粘土礦物、或圖4—1山餘家風化剖面

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淮南地處溫帶,這種情況較難出現。

沉積岩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後,也會殘餘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岩石縫隙中、凹地裡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何以為生?

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誌,它們代表岩層由沉積轉變為風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後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經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

路線四 茅仙洞——韭山洞

實習內容:

1.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2.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7月10日,由於今天的實習地點較遠,我們在早上7點就集合出發了,乘車先到了鳳台茅仙洞。目的是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形成各種礦產,孕育著人類文明。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頭,目前已無法記錄它的原始長度。一一九四年南宋時期,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決口,洶湧的洪水攜帶數以萬億噸的泥沙衝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蘇江陰以下的河道被淤平,從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河”,只得藉助洪澤湖匯入長江。演繹了一幕慘烈的“黃河奪淮”的歷史。於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兩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解放後,人工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東流經淮南市區。在西部鳳臺縣城附近由於受到八公山的阻擋,迂迴繞行形成“幾”字型。繞行中河曲發育,河道狹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在茅仙洞附近,位於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於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裡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後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展下去,也許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後,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圖4—3),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

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床內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雲母、岩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床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佈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

上午十點,我們從茅仙洞出發,經過快4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鳳陽韭山洞。目的是瞭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物。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不斷改變地表形態。其形成的岩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但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也會造成各種地質災害,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來黃淮地區普遍發生的煤礦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關,它們都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韭山洞位於淮南市東南鳳陽縣宋集鄉境內韭菜山。區內出露下寒武統地層,為一單斜構造,岩層產狀一般為180°∠20°。其原為隱於淮北平原下淮南復向斜北翼東延部分。因受北北東向武店正斷層的影響,西部上盤下降,隱於淮北平原新生代鬆散層下,東部下盤上升得以出露。據測算,此斷層垂直落差在1500米以上。

岩溶發生於毛莊組,灰巖與頁岩互層,節理密集,為地下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溶洞全長近1500米,初始時岩溶順著石灰岩層發育,隨著溶洞擴大,下伏頁岩層亦被沖蝕,上覆岩層發生重力垮塌,導致溶洞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囊括五嶽”、“峽谷幽深”等壯麗景觀。洞穴延伸受岩層和節理控制,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瞬息萬變,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地下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更因其奇特造型引出許多美麗的神話與傳說,讓人浮想聯翩。

進入洞中,遠離塵世的喧囂,猶如到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讓人真切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將來,當我們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應該有一個怎樣的生存環境?這也許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會繼續,溶洞會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地面塌陷,溶洞消失。但新一輪的侵蝕又會開始,形成新洞穴。只要其它條件不變,這個過程就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將山體夷平。

溶洞是人類最早的“家”,許多古人類化石就是在洞穴堆積中發現的。淮南地區山區多為碳酸鹽巖,岩溶發育,如上窯東洞山的溶洞,舜耕山洞山的溶洞規模都不小。這裡緊靠淮河,有充足的水源,應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方。中國古人類學者曾將其列為古人類化石發掘的重點地區,但無所獲,這些珍貴的地質遺產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南方的溶洞一般以鐘乳石為主,其特點可概括為娟秀、精巧、玲瓏剔透。北方的溶洞則以石幔見長,具有寬闊、粗獷、險峻神奇等特點。韭山洞屬典型的北方溶洞,以深、大、險、奇、古而著稱。洞內景點絕大部分為石幔,輔之石筍、石柱、石鐘乳,各呈其形,千姿百態,蔚為壯觀。

越往前走,感覺溼度越大,溪水越多,快到出口處時,一段水路擋住了去路。原以為徑直即可出洞,不曾想遇水而阻,正當我們一籌莫展之時,忽然柳暗花明,只見一葉小舟象箭似的駛了過來,我們乘上小船,船伕以手撐壁頂,逆水泛舟,行至數十米,露出光亮,靠岸之後,登上天洞,穿過石林,拾級而出洞口。

為期三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雖然時間短暫,卻是我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野外實習。在實習中,同學們頂著烈日,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一個個實習任務,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沒有一個人抱怨。通過這次實習,我學到了許多在蝕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也對我們的家鄉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瞭解。謝謝學校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實習機會,也謝謝老師給我們做的詳細的講解。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10

一、實訓目的:

這次生產實習是為畢業前的頂崗生產實習的一個鋪墊,也無疑是對我們課程上理論知識的一次實際訓練。這次親臨礦井的機會來之 不易啊,因此倍感珍惜這次校園的實習!

我們機電班已學完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實訓,本次實習為礦井安全生產實習。

通過實習應達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驗證、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並與實踐相結合; 2、熟悉礦井開拓開採系統和生產系統;

3、參加採煤工作面勞動,掌握各工種的進行方式和配合方式,熟悉操作基本技能;

4、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調查研究,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實訓內容:

我深知煤礦是一個高危行業,但從未置身面對過它。心裡有一絲的喜悅也有幾分擔憂。現在國家的礦難事故層出不窮,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煤礦都是這樣的嗎?難道真的沒有好的煤礦嗎?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我們班全體同學來到安全與環境工程系實訓基地實習,希望能夠感受到更多的東西,找到更多的答案,希望從中學到我們祖國煤礦將來的出路問題。我們先後去主樓和基地實習,礦上參觀由礦方組織的各項活動很多,包括聽理論、地面生產系統設施參觀、安全報告、地面運輸系統參觀、地面變電所、絞車房和主要通風機的參觀等。

在理論課上老師重點講了瓦斯,瓦斯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但有時可以聞到類似蘋果的香味,這是由於芳香族的碳氫氣體同瓦斯同時湧出的緣故。瓦斯對空氣的相對密度是 0.554,在標準狀態下瓦斯的密度為 0.716kg,所以,它常積聚在巷道的上部及高頂處。瓦斯的燃燒、爆炸性是礦井主要災害之一。他是我們初步認識了礦井地面設施及其各裝置之間的關係.

參觀和聽專業老師講完理論課後,我們來到更衣室,換完衣服後,閆老師帶領我們來到專業基地。我們嚴格遵守礦井有關規章制度及安全作業規程,尊重一切指導老師,虛心 學習,認真提問,不怕髒,不怕累,常動腦,大家一切行動聽指揮,團結互助,密切協作,保障了實踐鍛鍊的安全順利進行。

在這所有的活動中最讓人難以忘記的是我們最擔憂而又是最渴望的井下參觀實習,經過煤礦領導下井前的精心部署,我們班將近 30 名同學下井體驗生活。在巷道里,通風氣流從耳邊呼嘯而過,腳下不時有溼滑的水坑,加上靴子並不合腳,行走時就更顯吃力了,剛下井那陌生和新奇的感覺不到半小時就發生180度大轉彎。不論走多遠,兩旁的牆壁和腳邊的鐵軌不知伸到何處,好像看不到盡頭。也不知在指導老師的身後走了多久,又繞過了幾個風門,我們來到了皮帶大巷,整個運輸巷道都是用鋼筋網扎的結結實實,煤炭隨著皮帶的旋轉不斷地運輸到煤倉。隨後我又到了想、井下的中央變電所和水泵房,那裡好像是深山老林似的神祕,兩道防護門並有專人看管,真讓人猜想不透啊!由於煤礦正在處於建設期間,裝置還不太完善,我們到採煤工作面和掘進 工作面參觀,在那裡才是煤礦井下最艱苦的場所。我留下了遺憾,懷著憧憬,我們離開了。我又看到了那久違的陽光,此時 心中的愉快之情溢於言表。回想起剛剛度過的1個多小時,下井的整體過程雖談不上驚天動地,但在井下的艱難情景已經在我腦海中銘記終生。實習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努力實踐,嚴格要求自己, 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專業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 識,為以後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儘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本次實 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並對煤礦井下生產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實訓心得與體會:

剛開始同學們在建元煤礦實習第一個體會到的就是一個字——“累”,但後來慢慢的習慣下來,因為同學長期身處校園,沒有經歷過很大風吹雨打,更沒有經歷過什麼艱苦磨難。可以說大部分同學一直以來在保護傘下走過,這次學校組織的實習生活可以給這些同學真正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做為煤礦企業承擔著為國家生產建設提供能源和化工材料的重任,作為工作在生產一線的煤礦工人他們的工作強度是十分大的。老師告訴我們有38制和46制兩種工作方式,勞動強度挺大,每間工作房子都有床可供休息。

在實習的這段日子裡,總的說來,很有收穫。我學習到了從課本上學習不到的東西,見到了一些不曾遇到的場面,也感觸良多,豐富了自己的視野。這次實習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經驗,更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總之,本次實習,使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同時,實踐中有給了我們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通過學習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我們的專業技能,從而為將來做一名合格的煤礦工人做紮實的準備!

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不能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磨掉我們彌足珍貴的品質,包括我們的善良、正直、虛心和刻苦耐勞等等,這些品質將是我們未來立足社會和在群體中脫穎而出的基石和籌碼!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實習就結束了。回顧實習生活,感觸很深,收穫頗多。這是我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憶。 在此感謝閆老師和各指導老師對我們的培養與教導。在這段時間裡您們給予了我足夠的寬容、支援和幫助,讓我充分感受到了領導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感受到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豪氣,也體會到了煤礦工人的艱難和堅定。

野外地質實習心得_野外地質個人見習報告 篇11

一 實習目的和任務

1. 目的是使學生通過野外實踐,進一步鞏固、充實地質學基礎知識,開闊眼界,瞭解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為後續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實踐基礎。

. 2. 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以地球科學發展變化的觀點去認識各種地質作用和地質現象,加深理解地學知識,啟迪科學思維。

3. 初步培養學生在野外實踐中準確、全面的獲取第一手地質資料,以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從事專業學習打下基礎。

4. 體驗煤礦地質工作的特點,瞭解煤礦地質工作的內容,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對工作的事業心,樹立嚴謹的科學工作作風。

二 實習內容

1.觀察基礎地質現象,如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地下水作用及褶曲、斷裂、陷落柱等現象;

2.用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觀測、描述岩層露頭;

3.認識地層的新老關係、層序、地層的接觸關係;認識主要煤層和煤系主要標誌層;

4.學會採集岩石和化石標本

三 實習隊建制

隊長:樊行昭 徐平 副隊長:汪振宇 冀相宇 韋振超 付偉 隊員:採礦09級全體同學

四 實習地

太原西山西銘礦(6月27日 雨)

踏勘路線:學校→南寒→斜坡→西銘礦→七裡溝→駱駝脖溝→原路返回 觀測內容:太原西山月門溝煤系。

No.1

點位:西銘礦食堂大煙囪以北50米,電車道旁。

點性:C2b/O2f接觸關係以及C2b第一段的巖性、巖相特徵。

內容:回顧華北古生代地層特徵。中奧陶世後,華北地區地殼整體抬升,成為陸地,遭受剝蝕,歷經大約1.5億年,致使缺失地層O3、S、D、C1,直到中石炭世才又復下沉,再度接受新的沉積。

O2主要為灰色、深灰色厚層緻密狀石灰岩夾白雲岩和薄層泥灰岩,頂部夾有兩層石膏層,含動物化石頭足類珠角石。由於長期風化剝蝕,頂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剝蝕面,非常明顯,與上覆地層C2b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

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特徵:新老地層平行接觸產狀一致,但其間存在明顯的剝蝕面,表明沉積或長或短有間斷,地層或多或少有缺失,剝蝕面上有底礫岩。它表明地殼發生了上升(剝蝕)、下降(沉積)的過程。其意義在於:有助於我們瞭解該地區地質構造運動的性質和時代,是劃分地層、建立地層順序的重要依據;同時,剝蝕面是地質發展階段性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個軟弱帶,成礦帶,並且還是儲油儲水的良好場所。

上覆地層C2b平行不整合於O2灰巖之上,根據沉積特徵分為兩段:下部—鐵鋁巖段,6—8米;上部—畔溝段,16米。鐵鋁巖段主要由紅褐色、褐黃色的鐵鋁巖、淺灰白色的鋁土巖、灰中帶紅色的鋁土質頁岩、細砂岩、粉砂岩和粘土礦組成。

鐵鋁巖工業型別叫“山西式鐵礦”,即褐鐵礦。黃褐色,多孔狀、塊狀或土狀,硬度隨含鐵量多少而有所變化,2—5,含鐵量較低。

鋁土巖灰白色,鮞狀、豆狀結構,能否成為工業礦床,需看Al2O3的含量,若大於40%,即為鋁土礦;或者鋁矽比值大於2.6,稱為“G層鋁土礦”。

沉積環境為濱海相、瀉湖相,由於風化林濾作用,使Fe2O3、Al2O3富集起來,因其膠體帶電,與海水發生化學反應,於是沉積下來,鮞狀、豆狀結構是受到波浪、潮汐的影響所致。

此段基本沒有化石,至少說沒有標準的海生生物化石。

點位:食堂對面,倉庫後邊。

點性:本溪組C2b的上部—畔溝段巖性及巖相特徵。

內容;本段厚度16米。主要是一套由海陸互動相的砂岩、頁岩、粉砂岩、煤層和灰巖組成的巖系,因為其中既有海生的、又有陸生的動植物化石,故稱海陸互動相;且其中含煤,又叫煤系地層。畔溝段自下而上有灰巖三層,且每一層灰巖下都有一層煤,這是太原西山月門溝煤系地層的特點。畔溝段煤層大多不可採。動植物化石有脈羊齒、蜓類、腕足類、牙形刺等。沉積環境為沙壩—潮坪沉積。

No.3

點位:機房背後西側山坡上。

點性:上石炭統太原組C3t晉祠段的巖性及巖相特徵。

內容:太原組C3t分為三段,晉祠段、毛兒溝段、東大窯段,厚度100米左右。晉祠段因晉祠砂岩發育而得名,厚20米,起於晉祠砂岩底面,止於西銘砂岩底面,整合接觸於本溪組之上。本段巖性特徵為一套海陸互動相沉積,由砂頁岩、薄煤層和灰巖組成。晉祠砂岩是由石英、岩屑和火山凝灰物質組成,舊稱“晉祠雜砂岩”,為一標誌層,代號K1。

標誌層是指煤系地層中那些巖性特殊、層位穩定、分佈普遍、易於識別的煤岩層。其作用在於劃分和對比地層。

吳家峪灰巖L0灰色,藕節狀,其中含大量的蜓類化石—麥粒蜓,是太原組的下部化石帶。

沉積環境為潮坪沉積,濱岸、海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