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精選12篇)

欄目: 實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17K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1

實習時間:20xx年4月20日——4月28日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精選12篇)

實習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地質實習基地

實習班級:20xx級地理科學 20xx級水文與水資源

帶隊教師:張威、尹善君、劉集偉、單良、孫雲笑

一.實習區域概括

(一)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於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並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二)實習區地形、氣候、水文

1、 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2、 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溼潤溫和,海濱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3、 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於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於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於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於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

(三)實習區土壤、植被及礦產

柳江盆地為半乾旱森林景觀與乾草原景觀和半溼潤夏綠林與森林草原景觀的過渡帶。表現為旱生闊葉林—山地棕壤。耕作土壤中有耕作熟化後的黃壚土和潮壚土。目前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自然植被是森林遭破壞後次生的灌草叢。次生植被中以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黃背草、白羊草佔優勢。枸樹、臭椿、文冠果、欒樹等為北極第三紀植物區系的殘留種。綜上所述,本區氣象資源(光、熱、水)條件較好,適於農業生產和旅遊業的開展,但本區又處於高低氣壓過渡帶,季風盛行,為濱岸沙丘堆積帶來動力。夏季雨量過於集中,暴雨頻發,20xx年週期的大雨和每年臺風的患擾,給第四紀沉積物的堆積帶來特殊的影響。如海岸帶的蝕退均為與大雨、颱風有一定的相關性。再如凍土深達70 cm,歷時長達140天左右,對岩石風化與崩解均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對山區的影響更加明顯,大片倒石堆的形成,均與寒涼風化密切相關。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硫鐵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雲岩等九種,未探明的礦產有鐵金銀銅鉛鋅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屬建材

(四)實習區經濟情況

實習區工業非常發達,以秦皇島為中心,有造船、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加工等,山海關橋樑工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場在全國享有盛名 ; 農業,主要是北方乾旱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紅薯等為主。山區盛產水果和藥材;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地層描述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 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岩,底部為砂岩。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岩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粘土巖—碳酸岩,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紀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分層標誌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區域性含碎屑。厚146m。

2. 饅頭組:

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岩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 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岩為主,含少量白雲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岩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4.徐莊組

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與暗紫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厚101m。

5 . 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 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岩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採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岩與頁岩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佈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岩夾礫屑泥灰岩。黃綠色鈣質頁岩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岩為標誌層。厚92m。

二、奧陶系

1.冶裡組

分佈於區內東、西部,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岩。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誌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於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岩。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裡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誌,風化後呈泥質條帶狀,區域性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雲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雲岩具"刀坎痕"。層厚 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佈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徵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互動相沉積。陸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岩、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岩、粉砂岩及頁岩,夾3—5層泥灰岩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徵,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互動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佈於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粉砂岩炭質頁岩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佈於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佈。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岩屑雜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徵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淨砂岩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層,包括粉砂岩、泥岩、夾少量礫岩、粗至中細粒淨砂岩和雜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 150m以上。

三.實習區人文景觀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於秦皇島市西南部,一脈青山,山光積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濱環境優美,風光秀麗。 風景區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聯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節,山上草木蔥寵,花團錦簇,各種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練,沿凶腳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蹟眾多,奇巖怪澗密佈,各種風格的亭臺別墅掩映其中,如詩如畫。 南面是悠緩漫長的海岸線,質細坡緩。沙軟潮平,水質良好,鹽度適中。沿海開闢的30多個專用和公共海水浴場,為遊客嬉戲大海,盡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二) 山海關

遊覽山海關主要是參觀東門鎮遠樓,也就是“天下第一關”。這座城門高約13米,分為上下兩層,造型美觀大方,雄壯威嚴,登上城樓,一邊是碧波盪漾的大海,一邊是蜿蜒連綿的萬里長城,令人豪氣頓生。樓西面上層簷下,懸有“天下第一關”匾額,是明代書法家肖顯所寫,筆劃遒勁雄厚,與城樓規制渾然一體。在山海關城樓附近,還建有長城博物館,展出與山海關長城有關的人文歷史,軍事活動情況和文物等。

(三) 老龍頭

老龍頭坐落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這裡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名人手書的臥碑。自澄海樓南下3層城臺有一獨聳的石碑,鐫刻著“天開海嶽”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其龍頭伸於渤海之中掀浪戲水,人們俗稱此地為“老龍頭”,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是明萬里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海關景區的重要景點。

(四)板廠峪長城

板廠峪風景區位於秦皇島駐操營鎮北部山區,距市區28公里,景區內歷史遺蹟和自然風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長城依山勢而行,形似倒掛九天,山陡城險,還有被譽為長城歷史上震驚中外考古界的重大發現明長城磚窯群遺址。省重點保護文物板廠峪塔,神祕天然谷,百年古鬆盡在其中,臨榆縣縣委遺址作為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者的辦公地點,為景區平添了幾分政治韻味。景區內險峽陛谷,斷崖展露一線天,怪石嶙峋,可觀之處眾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氣勢磅礴的石簡峽,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區內群峰競秀,飛瀑流泉,充分體現了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五) 實習感受

刺激而艱辛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這七天的野外實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勞累而充實,艱險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難忘的經歷。每天的野外實習,每一個點,我都認真觀察,記錄,測產狀,畫地層素描圖,認真聽老師講解,力爭當場能夠理解。每天走過的路線也能大致描繪在地形圖上,地質界線也能比較準確的畫出來。比較實在的是,這七天裡,我學會了羅盤的使用,地層介面能夠判斷,能夠使用羅盤順利地測出產狀,野外巖性的識別基本掌握,岩漿岩,沉積岩大致掌握,具體巖性,各個地層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內順利而準確地識別。可以說,不枉此行。這次野外實習絕對是一次精神與意志的較量。如果意志不堅定,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次實習是很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堅持下來的。也可以說,能夠順利完成這次實習的人都是一個精神頑強,意志堅定者。山路的艱險,叢林的繁茂,有時在懸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沒有路,大家都沒有被嚇倒,都腳踏實地地走出來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從沒有一個人因此後退。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質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實習拉近了同學們與老師們之間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處。老師們也能更加隨意地言傳身教,寓教於樂。尤其是張威老師,一直帶領學生,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工作時一絲不苟,休息時還給我們唱歌舒緩心情,讓我們感受地質考察工作的樂趣。從這次實習中我們不僅體驗到了野外實習的艱辛與樂趣,也從新認識了自己,增強了信心,對今後各方面的學習和生活都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2

接下來我們前往飛鷹古道。在前往飛鷹古道的狹窄道路上,樑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質和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礫狀結構的礫岩。其成分相對複雜,常由多種岩石的碎屑和礦物顆粒組成。其膠結物有矽質、泥質、鈣質及鐵質等。矽質礫岩抗壓強度高,泥質礫岩膠結不牢固,而鐵質礫岩易風化。在這條道路上,一些巖體產生了節理裂隙(圖2),巖質變坡的失穩和隧道洞頂的坍塌往往與節理有關;還有一些巖體沿破裂面兩側發生了明顯的位移,形成了斷層。此斷裂構造對巖體的穩定和滲漏影響很大,也常對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評價和規劃選址、設計施工方案的選擇起控制作用。

在飛鷹古道里,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為砂質結構,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砂岩易於加工開採,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

參觀完飛鷹古道後,我們來到了觀音巖。此觀音巖為人工開鑿出來的巖洞,呈水平層理。觀音巖的巖性為沉積岩中的粉砂岩,其層理構造明顯。

接下來我們跟著老師來到了八仙岩(圖3)。八仙岩為一岩石群,板狀形態不一,但錯落有致,層理構造明顯,巖性為沉積岩中的粉砂岩。我們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築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穿過了碧蓮池,我們就來到燕子巖了。燕子巖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它由兩片高高的岩石組成,兩片岩石本為一體,經古人採石將下部鑿開,形成了兩片岩石高聳在湖面上壯觀景色。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採石場了,這個採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採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古採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採石場底下由於地勢低而形成窪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進過老師幾小時的介紹和講解,讓我們對蓮花山的地質形成有了更深的瞭解。

在午飯過後,我們開始了自由活動。蓮花塔、蓮花城等我們都一一遊玩了個遍,欣賞到了蓮花山的風景名勝,一睹了蓮花山的風采。

下午兩點,我們結束蓮花山的地質實習任務還回學校。

通過今天對蓮花山的野外地質實習,我深刻的瞭解了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認識了岩石的型別、結構和構造。同時,也使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3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

1、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4

對於這次野外地質實習,總體上還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經歷。在這次實習過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體會。最真實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質工作者的情懷。那一份對地質工作者對於地質事業的無比熱愛之情。

經過這次實習,我們真正的體會到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的艱辛,這份艱辛並不是我們坐在教室便能體會的,這份艱辛是用我們的汗水去把它澆灌出來的鮮豔之花。這花的明豔是我們現在所能體會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來自於那一份對於地質工作者應該收穫的喜悅與豐收。但這份喜悅來得並不易,因為這許多的成果來自於我們的雙腳,每天長途的跋涉換來的也許只有那幾頁紙的微小成果。但是我們卻倍加珍惜這幾頁小小的紙,因為它承載著地質工作者的一個偉大藍圖目標。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這許許多多的野外記錄一次次的拼接起來,從而在一張看似不大的地形圖上將其逐一呈現,使其變成一張地質圖。在地質圖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說是留下了地質工作者的腳印。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座汕頭的具體出露情況,但是我們卻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滿路荊棘;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個地層分界線的具體位置,但卻看不到尋找地質界線路上的滿地汗水;也許我們能在地質圖上看到每一條山脈的清晰走向,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在山腳小路上的滿目雜草地質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質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變的是對地質事業的熱愛,每一個地區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質工作者的開墾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祕,並將它的胸懷敞開去擁抱它自身的價值。我們在巢湖實習的過程中,首先學習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對前人工作的學習與認知,這個過程便是地質工作者的思想與精神的傳承。這條路雖然漫長,但是每一代地質工作者都沒有對其厭倦與拋棄,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獻著自己的熱情與青春,也許某一天,你的成績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質工作者繼續向前,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談了這麼多關於地質工作者的精神的話題,也該說說這次巢湖實習的具體收穫了。這便是我們以後為地質工作發光發熱的必備工具吧。首先,此次實習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區域地質調查的的基本流程與方法,首先學習的便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兵家經典。這個過程是我們大體瞭解工作區域的各方面情況,有助於以後工作的良好發展。其次便是到達工作區後的工作了。在工作區的基本流程分為踏勘、實測剖面、地質填圖。每一流程的先後順序基本不顛倒,在此我便不再贅述原因。其中最艱苦的要算地質投圖了,因為基本脫離指導老師的幫助,完全自己把握,這便給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堅持了下來,把工作完成了,雖然質量與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種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體吼吼的。因為滿路荊棘與懸崖陡坡也無法阻擋即將成為地質工作者的預備隊員們的腳步了。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5

在這一年之中,我參加了徐家溝南部鐵礦磁法測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對傳灣銅礦、金洞子、紅巖山激電測井5口,陶家溝金礦充電測量0.5平方公里(充電激發激化法已完成),也參加了雪花太坪鉛鋅礦以及徐家溝南部激電物探成果編寫等工作。

我是學物探專業,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學校只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實踐的機會很少,工地是我學習和實踐的好地方。到工地後發現以前在學校學的理論知識太膚淺,實踐起來十分困難,在工地我就向師傅虛心的請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問,經過一年的工作實踐,增加了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把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先後系統地學習了磁法、激電、充電、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虛心向老師傅學習,注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吸收教訓,很快就適應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以前聽說物化探幹活累,工人十分辛苦,來到地勘院後感受到了工人們的辛苦,物化探師傅們就用四個特別來形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幹活、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忍耐。前輩們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顧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們任勞任怨地工作,從來沒有一句怨言,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必須學習的。在和前輩的交流中我學會了怎樣面對困難,怎樣做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一年的工作和學習我感到作為一名技術人員必須要細心、認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對野外資料採集以及處理等流程要熟悉,對圖紙要熟悉,對規範更要熟悉,還要繼續學習和工程相關、和專業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6

今年開學初,我們資源勘查工程20xx級的全體同學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整個實習過程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技能得到培養和訓練的有效途徑。

我們進行實習的具體地區是重慶市北碚區。在這裡,我們連續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野外實習,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組織學生對觀測路線上的各種典型地質現象和沉積相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實習期間,我們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野外記錄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實習結束後,又對學生的所寫的調查報告進行了批閱。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同學們基本上學會了應該如何進行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對沉積相的研究;如何確定野外的地質觀察點,在一個觀察點上如何進行規範化的記錄;如何寫每天的調查總結,如何根據在一個地區的野外地質調查記錄繪製該區的地形圖和構造等值線圖。

實習完全結束已經很長時間了,雖說實習報告裡面已經寫了很長的感想,但是這裡還是想對這一次野外實習做一下總結,主要是經驗和教訓。

我們同學中有很多從一開始就沒有很用心,這是第一個教訓:即無論做什麼,一旦做了就必須要認真對待,並且必須無條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時間怎麼辦,次要的任務要不要放一放?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在任何時候只能全神貫注做一件事,選擇主次,一件一件地來。以前的經驗證明同時做兩件事,是達不到那樣的水平。

有了第一個問題,後面的也就必然發生:在實習之前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工作。至少應該瞭解一下,地質實習應該注意些什麼,實習過程中要記錄一些什麼,實習要求有哪些知識準備的要求(包括學過又已經忘記了的)。還有就是有必要去圖書館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說前一個說明了預習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就是提醒我們時刻記得複習。每天實習之後,完全應該把一天的內容整理一下,寫一個日誌,以使以後的總結更方便一些。我起七年級直有這樣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過去了,結果到最後對每天實習的內容沒有一點印象,特別是在後期回校後整理資料,圖也繪不出來。這也說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須完成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時間來複習一天的功課,回顧一天的收穫。無論是實習還是其它的學習,絕對不能再像有些學生一樣在最後一個月臨時抱佛腳。

學習不能只是死讀課本,如果只看文字,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實際觀察,配合書本上的理論,如此一來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學到書上沒有的東西、經驗,說不定還會發現新的問題。

一個實習最終就是要得到一個報告,這也是實習的目的之一。因此對實習報告的準備一點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講的實習前的預習之外,還包括每天的日誌整理。每天整理的時候就應該標出來重點,繪出必要的圖形,如此一來完成報告也就很輕鬆了。

一邊寫著文章,一邊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實習的時候,一切都歷歷在目。這次的野外實習,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書本轉移到實際的操作,更能讓我們掌握和領會到了實際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表現在男生對女生的照顧上,在爬山時,男生總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對於我,感覺最深、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於對自己的鍛鍊上。這次出來實習,是對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練,雖然被太陽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結實了,在意志上更強了。每一次對體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鍛鍊,這對於今後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7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西南角公路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岩層產狀的方法,並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岩石,觀察其特徵;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後地質、岩土方面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絡實際,為今後的專業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到達南望山南坡後,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位置,鬆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稜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介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於走向線。由於走向有兩個方位,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介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介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位置,並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介面並且垂直於介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於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後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後,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進行辨認,並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研究區位於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區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窪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壟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壟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岩石破碎、斷裂發育,岩溶發育處,岩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內地下水化學型別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研究區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以上,基岩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露,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巖、白雲質灰巖、二疊系矽質岩等。志留系頁岩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岩層。

研究區由於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露不全,僅出露有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未見地表出露。

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圖1);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岩夾粉砂質頁岩,區域性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泥質粉砂岩。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岩,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岩、含礫石英砂岩,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未見出露。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矽質岩(圖2);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3、構造

研究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發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占主導地位,並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內現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區。

磨山向斜:位於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發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例項。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墳頭組泥質頁岩、粉砂岩、砂岩組成。岩層相向傾斜,北翼產狀為17030~40,南翼產狀為10~2030~50。近核部岩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於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位於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砂頁岩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孤峰組組成,地層發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域上長40公里,區內寬2公里,由於覆蓋區影響,褶皺形態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核部寬度和兩翼產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位於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統孤峰組、中志留統墳頭組,產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為箱狀向斜。

本區斷層主要是基於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誌為地層缺失、產狀突變、岩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育等,並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誌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佈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岩、砂岩、頁岩、灰巖及矽質岩。由於受到中晚三疊世後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並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對武漢地區地貌發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樑,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雲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雲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岩、砂岩構成山包或山丘;灰巖、頁岩侵蝕成溝谷或地窪地帶。基岩面上的疏鬆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窪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裡我們對道路兩側的岩層進行測量。最後,我們還來到了最後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並觀看了斷層。

野外測量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測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絡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課的學習鋪下了道路。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樓,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後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8

野外地質實習是我們學習基礎地質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及實習報告的編寫,使我們在外觀,規模及深度上,都對自然界的真實風貌和地質現象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學會了對三大類岩石和常見礦物的肉眼鑑定;觀察地層剖面;識別古生物化石;判別褶皺型別及斷層性質;瞭解內外力地質作用等。將在學校所學的課本知識更好地與野外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地認識了常見岩石礦物的鑑定方法。

此外,我們還學習了作為一名普通地質工作者應有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學習使用地質羅盤;觀察並描述地質現象;繪製地質剖示意麵圖;採集岩石標本等等。通過對這些新技能的學習,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增強了學習地質科學的興趣。

任何一門自然科學都是建立在對實際事物的觀察研究之上,地質學自然也屬於這一範疇。在野外實際觀察學習中,有一些地質現象與老師的講述存在一些細小的偏差,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帶隊的專業老師積極進行探討交流,在互幫互教中學習知識。

在野外,面對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我們個人的力量顯得是那麼的渺小,這就需要我們團結協作,互幫互助,共同努力攻關,完成課題研究。在本次實習中,我們六人一組,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你採標本,我測產狀,認真、高效的完成了實習任務。在實踐中體會到團隊協作的力量。

總體說來,通過這次野外地質實習,我們看到了蔚為壯觀的地質構造,聽到了老師細緻生動的講解,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專業知識,體會到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的艱辛和大自然的令人震撼的神奇力量!

短短三天的野外地質實習已經結束,時間匆匆,帶走了身心的疲憊,卻留給我們值得珍藏的寶貴經驗。在這裡,我也呼籲學校能適當延長實習時間,能讓我們在實踐中更好的感受一名地質工作者的魅力所在!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9

一、實習內容: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西南角公·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二、實習目的: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岩層產狀的方法,並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岩石,觀察其特徵;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後地質、岩土方面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絡實際,為今後的專業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習過程: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到達南望山南坡後,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λ置,鬆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稜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介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於走向線。由於走向有兩個方λ,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介面走向就是方λ角的走向。

測量傾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介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測量傾角: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λ置,並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介面並且垂直於介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於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後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後,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進行辨認,並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1、自然經濟地理

研究區λ於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ò上以低山丘陵區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窪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岩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岩石破碎、斷裂發育,岩溶發育處,岩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內地下水化學型別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2、地層

研究區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以上,基岩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巖、白雲質灰巖、二疊系矽質岩等。志留系頁岩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岩層。

研究區由於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不全,僅出¶有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δ見地表出¶。

地層巖性組簡述如下:

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圖1);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岩夾粉砂質頁岩,區域性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泥質粉砂岩。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岩,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岩、含礫石英砂岩,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δ見出¶。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矽質岩(圖2);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

3、構造

研究區在大地構造λ置上處於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發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佔主導地λ,並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內現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區。

(1)褶皺

本區褶皺自北向南依次有:

磨山向斜:λ於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發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例項。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墳頭組泥質頁岩、粉砂岩、砂岩組成。岩層相向傾斜,北翼產狀為17030~40,南翼產狀為10~2030~50。近核部岩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於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λ於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砂頁岩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孤峰組組成,地層發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域上長40公里,區內寬2公里,由於覆蓋區影響,褶皺形態δ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核部寬度和兩翼產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λ於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統孤峰組、中志留統墳頭組,產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為箱狀向斜。

(2)斷層

本區斷層主要是基於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誌為地層缺失、產狀突變、岩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育等,並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誌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4、構造剝蝕地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佈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岩、砂岩、頁岩、灰巖及矽質岩。由於受到中晚三疊世後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並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對武漢地區地ò發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樑,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雲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雲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岩、砂岩構成山包或山丘;灰巖、頁岩侵蝕成溝谷或地窪地帶。基岩面上的疏鬆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窪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裡我們對道·兩側的岩層進行測量。最後,我們還來到了最後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並觀看了斷層。

四、實習心得:

野外測量實習是ÿ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測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Ψ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絡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課的學習鋪下了道·。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後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10

今年開學初,我們資源勘查工程20xx級的全體同學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整個實習過程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技能得到培養和訓練的有效途徑。

我們進行實習的具體地區是重慶市北碚區。在這裡,我們連續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野外實習,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組織學生對觀測路線上的各種典型地質現象和沉積相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實習期間,我們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野外記錄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實習結束後,又對學生的所寫的調查報告進行了批閱。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同學們基本上學會了應該如何進行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對沉積相的研究;如何確定野外的地質觀察點,在一個觀察點上如何進行規範化的記錄;如何寫每天的調查總結,如何根據在一個地區的野外地質調查記錄繪製該區的地形圖和構造等值線圖。

實習完全結束已經很長時間了,雖說實習報告裡面已經寫了很長的感想,但是這裡還是想對這一次野外實習做一下總結,主要是經驗和教訓。

我們同學中有很多從一開始就沒有很用心,這是第一個教訓:即無論做什麼,一旦做了就必須要認真對待,並且必須無條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時間怎麼辦,次要的任務要不要放一放?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在任何時候只能全神貫注做一件事,選擇主次,一件一件地來。以前的經驗證明同時做兩件事,是達不到那樣的水平。

有了第一個問題,後面的也就必然發生:在實習之前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工作。至少應該瞭解一下,地質實習應該注意些什麼,實習過程中要記錄一些什麼,實習要求有哪些知識準備的要求(包括學過又已經忘記了的)。還有就是有必要去圖書館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如果說前一個說明了預習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就是提醒我們時刻記得複習。每天實習之後,完全應該把一天的內容整理一下,寫一個日誌,以使以後的總結更方便一些。我起七年級直有這樣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過去了,結果到最後對每天實習的內容沒有一點印象,特別是在後期回校後整理資料,圖也繪不出來。這也說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須完成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時間來複習一天的功課,回顧一天的收穫。無論是實習還是其它的學習,絕對不能再像有些學生一樣在最後一個月臨時抱佛腳。

學習不能只是死讀課本,如果只看文字,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實際觀察,配合書本上的理論,如此一來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學到書上沒有的東西、經驗,說不定還會發現新的問題。

一個實習最終就是要得到一個報告,這也是實習的目的之一。因此對實習報告的準備一點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講的實習前的預習之外,還包括每天的日誌整理。每天整理的時候就應該標出來重點,繪出必要的圖形,如此一來完成報告也就很輕鬆了。

一邊寫著文章,一邊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實習的時候,一切都歷歷在目。這次的野外實習,不僅在專業知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書本轉移到實際的操作,更能讓我們掌握和領會到了實際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表現在男生對女生的照顧上,在爬山時,男生總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對於我,感覺最深、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於對自己的鍛鍊上。這次出來實習,是對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練,雖然被太陽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結實了,在意志上更強了。每一次對體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鍛鍊,這對於今後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11

實習時間:20xx年4月20日——4月28日

實習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地質實習基地

實習班級:20xx級地理科學 20xx級水文與水資源

帶隊教師:張威、尹善君、劉集偉、單良、孫雲笑

一.實習區域概括

(一)實習區位置及交通

秦皇島市石門寨北方地質實習基地位於秦皇島市北28KM。該區自然地理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實習區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陽)鐵路貫穿實習區南部,並有地方鐵路秦(皇島)——青(龍)線,能通往山區。公路以秦皇島市為中心,四通八達,客運可通省內的青龍、承德、平泉、灤縣、遷安、撫寧、興隆、昌黎、盧龍等地,省外可達遼寧綏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陽和天津等地。海運目前尚無客運,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貨運從秦皇島港可同我國沿海各綱和世界各地。

(二)實習區地形、氣候、水文

1、 實習區地形:

實習區南鄰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綏中、西與昌黎接壤,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東、西三面群山懷抱,山脈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勢由北向南漸低,屬冀東北的中底山區和低山區,最高點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點南部沿海地區,海拔僅0。8-5米。

2、 實習區氣候:

實習區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1℃,一月份平均氣溫為-5℃,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達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無霜期179天。實習區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溼潤溫和,海濱海濱地帶夏季涼爽宜人,古為避暑勝地。

3、 實習區水文情況:

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除大石河發源於青龍縣牛心山區以外,其他均源於撫寧縣北部山區,各河均為獨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隨季節變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達2-3米。

燕山塞湖位於山海關城西北6KM山口處,在燕山腳下,是一個人工湖,於1994年建成,蓄水量為7000萬立方米。

(三)實習區土壤、植被及礦產

柳江盆地為半乾旱森林景觀與乾草原景觀和半溼潤夏綠林與森林草原景觀的過渡帶。表現為旱生闊葉林—山地棕壤。耕作土壤中有耕作熟化後的黃壚土和潮壚土。目前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自然植被是森林遭破壞後次生的灌草叢。次生植被中以灌木以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黃背草、白羊草佔優勢。枸樹、臭椿、文冠果、欒樹等為北極第三紀植物區系的殘留種。綜上所述,本區氣象資源(光、熱、水)條件較好,適於農業生產和旅遊業的開展,但本區又處於高低氣壓過渡帶,季風盛行,為濱岸沙丘堆積帶來動力。夏季雨量過於集中,暴雨頻發,20xx年週期的大雨和每年臺風的患擾,給第四紀沉積物的堆積帶來特殊的影響。如海岸帶的蝕退均為與大雨、颱風有一定的相關性。再如凍土深達70 cm,歷時長達140天左右,對岩石風化與崩解均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對山區的影響更加明顯,大片倒石堆的形成,均與寒涼風化密切相關。已探明的礦種有煤、螢石、硫鐵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雲岩等九種,未探明的礦產有鐵金銀銅鉛鋅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屬建材

(四)實習區經濟情況

實習區工業非常發達,以秦皇島為中心,有造船、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加工等,山海關橋樑工廠,秦皇島耀華玻璃場在全國享有盛名 ; 農業,主要是北方乾旱的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紅薯等為主。山區盛產水果和藥材;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地層描述

本實習區出露地層屬華北地臺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較普通缺失中上奧陶統至下石炭統、下中三疊統、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誌清楚,地層特徵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區範圍內所有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至二疊,中生界的上三疊統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一) 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龍山組

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岩,底部為砂岩。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岩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岩—粘土巖—碳酸岩,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岩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紀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分層標誌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區域性含碎屑。厚146m。

2. 饅頭組:

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岩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岩、頁岩為主,頁岩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 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岩為主,含少量白雲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岩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4.徐莊組

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岩,夾暗紫色粉砂岩、細砂岩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岩與暗紫色粉砂岩互層為標誌。厚101m。

5 . 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 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岩;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岩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採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岩與頁岩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佈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岩夾礫屑泥灰岩。黃綠色鈣質頁岩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岩為標誌層。厚92m。

二、奧陶系

1.冶裡組

分佈於區內東、西部,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岩。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誌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於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岩。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裡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誌,風化後呈泥質條帶狀,區域性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雲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雲岩具"刀坎痕"。層厚 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佈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徵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互動相沉積。陸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岩、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岩、粉砂岩及頁岩,夾3—5層泥灰岩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徵,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互動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疊系

1.山西組

主要分佈於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岩屑雜砂岩,粉砂岩炭質頁岩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佈於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佈。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岩屑雜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徵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淨砂岩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層厚72m。

4.石千峰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層,包括粉砂岩、泥岩、夾少量礫岩、粗至中細粒淨砂岩和雜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 150m以上。

三.實習區人文景觀

(一)北戴河

北戴河位於秦皇島市西南部,一脈青山,山光積翠;一汪碧水,水色含青。北戴河海濱環境優美,風光秀麗。 風景區西面是婀娜俊美的聯峰山,山色青翠,植被繁茂。每逢夏秋季節,山上草木蔥寵,花團錦簇,各種松柏四季常青。戴河如練,沿凶腳婉蜒入海。山中文物古蹟眾多,奇巖怪澗密佈,各種風格的亭臺別墅掩映其中,如詩如畫。 南面是悠緩漫長的海岸線,質細坡緩。沙軟潮平,水質良好,鹽度適中。沿海開闢的30多個專用和公共海水浴場,為遊客嬉戲大海,盡情享受海浴、沙浴、日光浴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二) 山海關

遊覽山海關主要是參觀東門鎮遠樓,也就是“天下第一關”。這座城門高約13米,分為上下兩層,造型美觀大方,雄壯威嚴,登上城樓,一邊是碧波盪漾的大海,一邊是蜿蜒連綿的萬里長城,令人豪氣頓生。樓西面上層簷下,懸有“天下第一關”匾額,是明代書法家肖顯所寫,筆劃遒勁雄厚,與城樓規制渾然一體。在山海關城樓附近,還建有長城博物館,展出與山海關長城有關的人文歷史,軍事活動情況和文物等。

(三) 老龍頭

老龍頭坐落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這裡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雄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名人手書的臥碑。自澄海樓南下3層城臺有一獨聳的石碑,鐫刻著“天開海嶽”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其龍頭伸於渤海之中掀浪戲水,人們俗稱此地為“老龍頭”,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是明萬里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海關景區的重要景點。

(四)板廠峪長城

板廠峪風景區位於秦皇島駐操營鎮北部山區,距市區28公里,景區內歷史遺蹟和自然風光各具特色,巍巍古長城依山勢而行,形似倒掛九天,山陡城險,還有被譽為長城歷史上震驚中外考古界的重大發現明長城磚窯群遺址。省重點保護文物板廠峪塔,神祕天然谷,百年古鬆盡在其中,臨榆縣縣委遺址作為解放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者的辦公地點,為景區平添了幾分政治韻味。景區內險峽陛谷,斷崖展露一線天,怪石嶙峋,可觀之處眾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氣勢磅礴的石簡峽,更造就了87米落差的九道缸瀑布。景區內群峰競秀,飛瀑流泉,充分體現了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五) 實習感受

刺激而艱辛的地質實習結束了。這七天的野外實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勞累而充實,艱險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難忘的經歷。每天的野外實習,每一個點,我都認真觀察,記錄,測產狀,畫地層素描圖,認真聽老師講解,力爭當場能夠理解。每天走過的路線也能大致描繪在地形圖上,地質界線也能比較準確的畫出來。比較實在的是,這七天裡,我學會了羅盤的使用,地層介面能夠判斷,能夠使用羅盤順利地測出產狀,野外巖性的識別基本掌握,岩漿岩,沉積岩大致掌握,具體巖性,各個地層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內順利而準確地識別。可以說,不枉此行。這次野外實習絕對是一次精神與意志的較量。如果意志不堅定,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次實習是很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堅持下來的。也可以說,能夠順利完成這次實習的人都是一個精神頑強,意志堅定者。山路的艱險,叢林的繁茂,有時在懸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沒有路,大家都沒有被嚇倒,都腳踏實地地走出來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從沒有一個人因此後退。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質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實習拉近了同學們與老師們之間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處。老師們也能更加隨意地言傳身教,寓教於樂。尤其是張威老師,一直帶領學生,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工作時一絲不苟,休息時還給我們唱歌舒緩心情,讓我們感受地質考察工作的樂趣。從這次實習中我們不僅體驗到了野外實習的艱辛與樂趣,也從新認識了自己,增強了信心,對今後各方面的學習和生活都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幫助。

地質野外實習心得 篇12

在實習進行的過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難就是腦子裡沒有像樣的知識網路或者說是地質體系,由這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才是我處處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觀察,資訊量繁重,干擾條件太多,自己沒有堅硬的理論來作為依託是根本不行的.雖然旁邊有老師的細心啟發和講解,可是在野外還不像在教室,書本就放在面前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識點,一旦知識點反映不過來,再加上野外實地中必須去掉相當大一部分無關的現象,才能中從挑選出有價值的資訊.對於我來講,沒有雄厚的知識儲備做鋪墊,無怪乎會產生對老師的啟發詢問產生不知所措的感覺了.

在野外實地觀測,一個觀察點和下一個觀察點之間應該相隔很長的距離,更有甚者一天就只能觀察一個地點,而每一個點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構造,形態,以及以後將會產生的變化等等,所以對於每一個觀察點的記錄與測量都是相當重要的,這是為以後的進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結論都是至關重要,由於是第一次野外實習,野外行動,記錄,測量都沒有任何經驗,完全靠老師的講解才能記錄,對於有些測量還得在老師的幫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資料,這些都是缺少實習經驗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這次經驗之後,對於以後學習及野外實習便能有更好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