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實習 > 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十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23W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1

一、緒言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十篇

實習時間:XX年12月20至24

實習地點:重慶市陳家橋、縉雲山、天府煤礦及北碚區水文站

實習路線:沙坪壩—歌樂山鎮—土主—歇馬—磨灘—青木關—陳家橋為第一條路線;沙坪壩—縉雲山為第二條路線;縉雲山—天府煤礦—沙坪壩為第三條路線;沙坪壩—水文站—沙坪壩為第四條路線。

實習目的:野外實習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理性認識,鞏固課堂教學成果,而且經過野外基本技能的訓練,還可以提高野外觀察和分析地理的現象的能力,為綜合運用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識奠定基礎。

實習要求:

1、通過野外實習,認識土壤、植物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並能辨別土壤、植物的型別和特徵。

2、能夠辨別各類岩石的分佈規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點和掌握水迴圈的基本規律及它的作用。

4、掌握各種地貌的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

實習人員:XX級地理科學專業全體同學79人與本專業何太容老師、劉春紅老師、李陽兵老師、張友明老師。

二、實習區概況

實習區為重慶市沙坪壩、九龍坡、北碚三個主城區,他們分佈於四川盆地東部,屬盆東平行嶺谷地貌區。其中沙坪壩區地處重慶西部,地勢南高北低,工業基礎雄厚;北碚生態環境優美,青山常翠,碧水長流。縉雲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亞熱帶闊葉林植物寶庫,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減少了主城區的“熱島效應”;九龍坡區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功能完備。水陸空交通便捷,是重慶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一)20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陳家嶺、歇馬、青木關、中梁山涼風埡

實習記錄:

1、陳家嶺:緩丘帶壩地貌,細分:深溝、淺溝以及長溝、短溝;背斜、向斜

2、歇馬: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其過程特點是: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

1)樑灘河瀑布的形成:河流的河道中硬性岩石不易被沖蝕,軟性的岩石容易被沖蝕,從而產生了河底地形的高低差別,經過對那裡岩石的`分析,結果表明:上層是砂岩,下面是泥岩,總體是一個長形崗地。從瀑布的形成來看,那裡還有可利用的位置,周圍的那個小發電站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冬天,還可以明顯的看到是冬季的枯水期。從地貌學的角度來看還涉及到“裂點”:河谷縱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點叫“裂點”,常由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河流產生新的溯源侵蝕,或因構造、巖性原因造成的差別侵蝕所形成。在這裡侵蝕基準面都是地方侵蝕基準面。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侵蝕後退。

2)小磨灘:隴崗溝谷隴崗砂岩——山崗泥岩——溝谷從河床延伸是砂岩到頁岩,小磨灘的形成原本是一座山,由於巖性的不同,下面泥岩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下慢慢減少,於是後來形成了砂岩的河床。

3、青木關:石灰岩菱形盆地,石灰岩土壤肥力差;有溫泉,同縉雲山溫泉形成原因相同,地處一山兩嶺一槽,縉雲山南坡。

4、中梁山:

1)、北倍中梁山背斜低山西槽,谷內發育有地表河,古時自北向南流動,直接注入嘉陵江,後被明家溪支流翁家溝溯源侵蝕,切傳後300餘米的須家河組砂岩,在代家溝南的土地埡襲多了地表水西流,造成地表斷流,向南至文星場地表始見小溪,並形成文星場地表溶蝕窪地,寬500米,溪河兩側尚存古河道的兩級階地。

2)、水庫汙染嚴重,XX年時水還可以飲用,後來就逐漸被汙染了,這兩年來汙染是最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歌樂山上的工廠將大量的工業廢水陫到水庫,由於水庫地處歌樂山長條帶狀與平狀高丘(寨山平:從下到上紫色土、黃土所以上面栽桃樹),整個地貌形態是一個向斜。因此,汙染非常嚴重,原來面積大約有500畝,現在也只有400畝了。共3頁,當前第1頁123

(二)21日—22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縉雲山

實習記錄:1、縉雲山海拔最高980米,在地質地貌上,屬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西緣華鎣山褶皺帶,走向北北東—南南西。褶皺帶系一複式背斜山脈,向東南分出瀝鼻、溫塘、觀音三支背斜,構成“一山三嶺二槽”、“一山二嶺一槽”地貌地點,背斜兩翼不對稱,東陡西緩。

2、縉雲山土壤為酸性黃壤。

3、縉雲山屬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綠闊葉林的分佈範圍,故無植被型別分佈的垂直帶普表現。在人為作用與生境條件下,發育成多種多樣的植被型別。主要分佈如下:

1)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以殼鬥殼、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杜英科為代表。群落外貌終年常綠,春、夏季相變化明顯,上層喬木樹冠渾圓,林冠波狀起伏。群落包括四個層次:喬木層、灌木層、草木層和層間植物。

2)常綠針、闊混交林:這是一類次生林向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演替的過度型別,它的喬木層一般含2—3個亞層:第一亞層多由高大挺拔的馬尾松構成單純的層片:第二、三亞層則為種類較多的常綠闊葉樹種組成,並含有少量杉木。

3)亞熱帶暖性針葉林:是我國亞熱帶東部溼潤地區四季長青的針葉林型,是常綠闊葉林分佈範圍內的次生林。在北碚地區指馬尾松林、杉木林及柏木林三個群系,共同特點是群落層片結構簡單、層次分明、林相稀疏。

4)竹林:竹類是一類特殊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適生於溫暖溼潤地區,廣佈熱帶及亞熱帶範圍內。我國竹類豐富,近300餘種,竹林面積佔世界竹林的四分之一。竹類分喬木狀和灌木狀兩種生活型,但竹類的生物學特徵及生長規律和樹木有明顯不同,竹稈壽命短,開花週期長短不定,開花後易死亡。竹類傳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過營養體的分殖方式,根據竹類地下莖分生繁殖的特點和形態特徵,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別: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型。

5)灌草叢:灌草叢是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區廣泛分佈的一類次生植被,北碚地區灌草叢的種類組成,受母巖性質的影響很大。

4、植被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種植物群落被另一種植物群落代替的程序。演替包括“順向”和“逆向”兩個方面的涵義。

(三)23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北碚水文站

實習記錄:

1、北碚水文站建於1993年,由長江水利委員領導設立至今,為嘉陵江干流下游控制站。今年嘉陵江發生了自1984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洪水,北碚水文站為控制嘉陵江干流和上游渠江、碚江來水及時掌握資訊。

2、水文站有兩個基本任務:

一、收集基本的水文資料,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二、防洪當好耳目為國防洪搶險服務。主要工作是算好“水帳”(有多少水量經過)和“沙帳”(多

少泥沙經過).

3、水文測站佈設:

1)測驗河段的選擇;

2)斷面、基線、高程點和測量標誌。的佈設。

4、測驗專案:水位、水溫觀測、漂流流量觀測、漂流懸移質泥沙觀測、漂流泥沙顆粒分析、降水量觀測、水質水汙染觀測,水文水情、降水量播報、水文資料整編、新儀器裝置煌研究,比測驗試,測驗方法及研究。

(四)24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北碚天府煤礦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號

二、實習地點

翠華山

三、實習目的

1、複習地質羅盤的使用,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岩層的產狀和確定目標物的方位角;

2、觀察山崩地貌,解釋各種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

3、認識山地土壤的特點,分析山區土壤的形成原因;

4、瞭解山地水文特徵,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機制。

四、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手持GPS、數碼相機

五、實習內容

(一)實習區概況

翠華山位於西安市以南23公里處的秦嶺北脈(長安區太乙宮鎮),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國內罕見的山崩地貌使翠華山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翠華山高峰環列,峭壁聳立,險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稱“天池”,又稱“太乙池”或“龍移湫”,池水面積約5萬平方米。 這塊終南山的遊覽勝地上,漢唐兩代曾建過太乙宮和翠微宮,是歷代帝王祭祀神仙和遊樂避暑之所。翠華

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湫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位於池西的風洞,為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進入洞中,涼風襲人,頓覺涼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雖夏亦有堅冰,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勝。

(二)地質羅盤的使用

(1)羅盤儀的構造:羅盤儀的種類很多,但其構造大同小異,都是由磁針、度盤和照準裝置等主要配件組成。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八角羅盤(下圖),磁針用人造磁鐵製成,其中心裝有鑲著瑪瑙的凹圓形軸窩,以便支於度盤中心的'鋼頂針上,並可靈敏地自由轉動。當磁針擺動靜止時,其北端即指向磁北方向;在停止使用時應利用制動器把磁針托起,使之固定,在使用羅盤時,由於受磁傾角的影響,磁針並不水平,而是磁針北端向下傾斜,這是由於我國位於北半球的緣故。愈靠近兩極,磁針下傾就愈大。磁針的下傾對實際操作很不方便,所以,在北半球的國家都在羅盤儀的磁針南端繞以銅絲,以使磁針受力平衡,位於水平狀態。

羅盤的刻度盤是銅或鋁製的圓盤,一般最小分劃值為1°,按0°~360°逆時針方向刻劃,以便於直接讀取磁方位角。此外,在度盤上

還附有改正螺絲。若轉動它,刻度盤就隨之而轉動,可以起到改正度盤讀數的作用(用於校正磁偏角直接顯示真北方向)。

照準裝置為裝在0°~180°方向上的一對摺疊式覘板,與裝在盒蓋上的反光鏡配合使用。底盤上還裝有圓水準器、管水準器和傾斜指示器。圓水準器供保持度盤水平之用。羅盤盒的底面裝有操縱測斜指示器的手把,轉動手把可使管水準器與測斜指示器同時轉動,供測傾斜角時使用。羅盤的矯正由於地磁南北兩極與地理南北極不完全重合,因此地球上任一點的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地理北方存在一定得夾

角 。在使用前要根據當地的磁偏角大小校正羅盤:旋轉羅盤的水平刻度向左或向右移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育水平刻度盤0°~180°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使得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2)岩石產狀的測量:斜面的產狀要素測量(傾斜的岩層、斷層):包括斜面的傾向和傾角、走向、傾向

1、岩層走向的測量 ○

岩層走向是指岩層層面與水平線交線的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向兩端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的讀數都可以用來表示岩層的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

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與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地域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野外實習能夠提供給我們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使我們能夠通過在實地的研究學習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對所看到的各種地理現象進行分析,提高了地理綜合素質,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習的主要目的具體為:

1、擴大地理視野,提高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野外實習是我們充分接觸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實踐過程。不僅能開闊視野,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得到印證,而且能讓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許多地理學問題。

2、培養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野外考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理野外實習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重要環節。

3、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 野外實習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在實踐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思考,使我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二、實習內容

區域自然環境概況

2.1 地理位置

赤水市位於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東南與貴州習水縣接壤,西北與四川省的古藺、敘永、合江三縣交界。城區距遵義300千米,距貴陽450千米,距重慶240千米,距成都350千米,距瀘州70千米。

赤水位於東經105°36′35″、北緯28°17′02″,全境跨東經105°36′~106°15′,北緯28°16′~28°46′,東西軸線長61.85千米,南北軸線長55.35千米,地處貴州遵義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與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門戶。

2.2 氣候

赤水市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冬暖春早,夏季炎熱多伏旱,全年日照少,初夏晚秋多陰雨,立體氣候和地區差異顯著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日照時數1297.7小時,年均相對溼度82%,無霜期340~350天,並隨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800米以下地區無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區無霜期210~300天。赤水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左右,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7.9℃左右,氣溫年較差為20.1~20.5℃,極端最低氣溫為-4℃,極端最高氣溫39℃。由於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傷害性高溫罕見。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分佈在4~10月,約佔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達383~681毫米,佔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僅58.3~166毫米,佔年

雨量的6.5%~10.5%。 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北風。極端風速可達27米/秒,風力10級。平均風速1.6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常發生在3~9月,7、8月最多。

2.3 地貌

赤水處於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境內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壯觀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為高原峽谷型和山原峽谷型,東南部重巒疊嶂,峽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開闊平緩。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最高處海拔1730米,最低處221米,相對高差1500米以上。境內地層出露有中生代的侏羅系、白堊系和新生代的第四系地層,分屬3統6組,是貴州省內侏羅系、白堊系地層發育最好、出露最齊的地區。赤水土壤型別多,分佈比較零散,有“數步不同土”之說,以紫色土壤為主,佔赤水市土地總面積60.61%,耕作層含鉀最高,但含磷低,保肥力較強。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基本情況

實習地點:四川省內江市城區沱江沿岸及三元塔。

實習時間:20xx年12月6日。

實習目的:自然地理實地學習,認識內江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同時瞭解內江地區的人文。試著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便今後將在工作中能夠將學校裡學到的理論只是運用到實際中去。

二、實習過程與內容

該次自然短途實習由三位老師帶隊,早上參與實習人員到齊後,我們就進行了從師範學院西區學校大門開始的沿沱江至三元塔的短途實習之旅,在校門口謝老師就開始介紹學校門口的園藝植物了,後來實習隊伍穿過校門口的馬路,沿著沱江一路認識學習著沱江邊的園藝植物,筆者記憶猶新的就是胡老師和謝老師介紹的花葉姜,這是一種與我們平時所吃的生薑、洋姜同一個科的植物,沒想到姜類植物居然也會有這麼好看的。後來我們到了三橋的橋下面,在這裡胡曉東老師講解了一部分沱江相關的水文知識,然後我們逆行過了三橋,又沿著沱江的另一邊走到了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廣場大洲廣場,在這裡胡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內江的歷史沿革,並且欣賞了廣場的園藝植物,接著我們大夥兒在大洲廣場解散了,各自組隊去吃了午餐後,乘車到了三元井,然後在三元井與三元塔的岔路口集合後,我們就一起往三元塔上走,在山腳處胡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內江的水文、地貌、土壤、地質等內容,然後我們就繼續向山上走去,一路上老師們繼續給我們講解植物,到了山頂後,塔在維修,我們只能通過老師介紹與在外面參觀塔身來了解三元塔。最後我們合影,大家各自乘車回了學校。

三、實習總結

經過該次自然短途實習,我知曉了內江地區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地質等各方面的特徵。內江位於川中丘陵區,其中東南、西南、西北三面低山環繞山體海拔高度不大一般為500900米,相對高差150350米,有倆母山、白雲山等山峰,中東部為丘陵,海拔高度多為350450米,相對高差3080米,河谷平壩主要分佈在沱江沿岸,由河流侵蝕堆積而成。內江地區的土壤為紫色土。內江市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由於海拔高度懸殊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礦產資源豐富。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非金屬與建材礦產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與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與稀散元素有鐵、鉀、金等以及鹽礦、鉀礦和煤層中共生的鋁、鎵、銣及鋰等分散元素;化工礦產有鹽礦和含鉀水雲母粘土礦等。

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內江地區的水文。沱江是內江市轄區內的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區及市中區,也是內江地區水能資源的主要來源。沱江內江城區段被成為甜城湖。沱江又名中江,發源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茶坪山脈九頂山,出漢旺入成都平原,穿龍泉山入盆地丘陵區,經簡陽、資陽、資中入內江,然後至瀘州入長江,全長629公里,流域面積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內江沱江鄉龍門鎮以上流域面積19329平方公里,市境內(含內江市市中區)於流長71.68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800千瓦,佔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億立米。

內江城區段的沱江尤為曲折,由此,在以前內江地區用水量還沒有目前那麼大的時候時常發生水患,例如1981年和1998年發生的特大洪災。在河岸還沒有很好的保護措施時,凹岸的.侵蝕作用更是明顯,清朝時就在現在的桐梓壩大橋處修了很多丁字壩以緩解凹岸侵蝕對城區的影響,在幾年以前都還能看見這種丁字壩,但是目前已經全部拆除,修建護岸堤可以防止河岸侵蝕,而斜面又可以增加河水與護岸堤的接觸面積,減少河水沖刷時的力道,因此護岸堤一般為斜面狀,但是沱江內江段修建護岸堤時為了保證城區面積使護岸堤是豎直的而非斜坡,為此原內江市相關負責人還被免職;曾為此有人還考慮過對沱江內江段進行裁彎取直,但是由於所需財力人力物力等原因最終沒能實施。城區河流的相對上游區最好建設成為高檔住宅區,但是由於內江的原棉紡廠、火車站、以及又火車站衍生出來的搬運站都位於此處,此處的房屋十分陳舊,與不美觀,且對甜城湖的水質影響比較大,沱江內江城區段的水為五類水,城區下游為劣五類水,連農業用水的指標都達不到,為此市上已經爭取到了將內江火車站搬遷到其他方位,將該區域翻新成高檔的居民住宅區。目前由於工農用水的增加,天宮堂水電站的修建內江的洪災幾乎已經難能見到了,但是旱情與水資源的缺乏卻尤為突出了,河流流速的減小也使得河流的侵蝕堆積作用也得到緩解。

注:大清流河(安嶽縣清流鄉段)沱江有清流河、小青龍河、烏龍河等支流。清流河又是由大清流河和小清流河匯合而成大清流河源於安嶽縣新民鄉唐石壩清流鄉、清流鎮等於天林鄉窩子入內江,小清洗河源於大足縣中敖鎮陳家寨,過安嶽縣李家、元壩等鄉鎮入內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鄉松林壩匯合後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長121.74公里(境內94公里),流域面積1538.3平方公里(境內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64立米/秒。小青龍河發源於安嶽文峰鄉文峰寺.經大治、高粱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烏龍河源於資中縣五皇鄉藍家壩,全長33.15公里,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這些支流除了清流河稍有規模外,其他的都很小,如不加以保護是很容易斷流的。

三元塔是挨著三元井的一座用於鎮水的寶塔,在三元塔上可以看到三面環水。塔位於河流的凹岸,其寓意為寶塔鎮河妖來避免河流凹岸的河水侵蝕,該塔始建於唐代,於明末倒毀,清嘉慶九年重修,在塔倒期間內江地區未有名人,於是該塔又原先的鎮水寶塔衍生成為文運塔與鎮水結合之塔,該塔無疑地反應了內江的水文,同也時是內江文化的一個標誌。

四、實習體會

經過此次自然地理短途實習,我明白了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體會了地理科學的意義,淺顯地明白瞭如何將理論用於實際,要將理論用於實際還必須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同時還體會到了自然對人文的影響與人文反是怎樣作用於自然的。今後我還要更多地在實踐中學習,化理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5

實習目的:

1、人印證課堂上學習的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培養並提高學生對自然現象觀察和獨立研究的能力以及專業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資料,為解釋相關現象和自然演化規律、瞭解實習地的地質地貌演化過程。

3、發現問題,培養並激發興趣點,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4、開闊視野,增加閱歷,為將來相關專業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實習方法:

1、勘探法通過對實習地線路的觀察和資料分析,瞭解地質地貌總體特徵。

2、定量研究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3、地圖法

利用已有的地形圖資料,填注調查區的相關內容,並進行專業分析。

實習相關課程

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學,主要內容有礦物和岩石的識別,地質地貌型別與構造岩石關係、瞭解地層分佈火山活動及其產物的特點、河流地貌、生物分佈與地理特徵間的關係、不同土壤與母巖間的關係等。

第一部分地質地貌

實習第一地點:南京六合縣瓜埠鄉的瓜埠火山

通過觀察和老師的介紹我們得知

1、該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紀中新世浦鎮組,是一套膠結疏鬆的砂礫岩,中上部為棕黃色砂礫岩夾砂質層,礫石形狀圓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為主,有清晰的大型單向斜層理,含矽化木化石,屬河流相沉積物。

2、覆蓋在浦鎮組上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塊巖及火山角礫石等火山碎屑岩。主要成分是火山彈(岩漿拋到空中飛行旋轉形成)火山渣、火山礫(玄武岩碎塊),填隙物為火山灰。

3、火山碎屑岩上為橄欖玄武岩,呈新月狀圍繞山頂分佈,厚大約50-70米,岩石呈暗紅色或深灰色,具氣孔構造。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目的

1.瞭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瞭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實習內容

瑞晶洞位於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岩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實習報告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線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岩石縫隙緩慢從岩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位,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裡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於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於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後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在校實習是英語幼師專業在大學學習階段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在校實習,使學生在所學的各類課程的基礎上,瞭解該專業在建設工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社會需求;為畢業設計收集和準備相關的資訊和資料;對本專業建立相應的感性認識;為畢業後...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我在中共開平市委黨校進行了十多天的實習。這一次的工作和學習經驗真的讓我獲益匪淺,無論是工作能力,人際關係處理的能力,還是修養知識的'積累程度,我都感到有所提高,就像經歷了一次成人的社會課程,良莠不齊盡...

通過這次實習我更加了解並熟悉了b2b及b2c的流程,收穫很多.下面先闡述一下我對b2b的認識:b2b電子商務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internet或專用網方式進行的商務活動。

實習的幾個月過得很快,這個期間,學會並懂得了很多,不僅僅是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理論知識得到堅實的鞏固,更知道如何做一名科研人員,如何去思考問題,實驗中遇到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社會實踐單位:東海岸教育諮詢機構實踐日期:xx年7月8日xx年8月31日一、實踐目的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英語師範生,帶著對教師職業的崇敬和投身其中的熱情,我首先開始從事家教的職務。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雖然20天的時間活動讓我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我從中鍛鍊了自己,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也通過20天的實踐,使我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實習時間:20xx年xx月—xx月單位名稱:xx公司實習單位介紹:xx有限公司成立於xx年,有著50多年的服裝製造經驗.是擁有上千人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廣州市有關部門批准組建的以國有股為主體,吸納社會法人和自然人入股的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

我們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學習者,在不久的將來將肩負起祖國的歷史重任,為祖國的水利事業創作佳績。我們水利工作者的任務是防止水患,減少和降低洪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吞食,和對國民經濟損失的加劇。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目的:

通過溼地和灕江上游貓兒山的調查,瞭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實習時間

實習時間:第十八週

20xx年6月15日,實習動員以及實習準備——瞭解本次實習是主要任務注意事項;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貓兒山調查,於下午三點左右驅車返校,

20xx年6月21日(星期四),會仙溼地調查,早上八點半乘車出的出發,於中午12點左右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書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成果

3.1貓兒山簡介

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距興安縣55公里路程,離桂林市區81公里路程。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跨興安、資源2縣,面積5.3萬公頃。是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峰,也是華南第一峰。因山頂峰酷形似蹲伏的貓兒而得名。貓兒山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型別,主要保護物件為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鐵杉,水源涵養林。1976年秋,國家在這裡建立了貓兒山林區保護站,劃出1.7萬公頃為絕對保護範圍。整個保護區地勢呈葫蘆形,中部高,四周低,向東南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為山間盆地,其餘均是山巒連綿的峰叢地帶。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是廣西主要的水源林區之一,是灕江、資江、潯江三條江的發源地,連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發源於此的河流有39條,其中流入灕江的有19條,匯入資江的有4條,匯入潯江的有16條。

實習內容:

3.11:當天十一點左右,自貓兒山景區經烏龜江,往山上觀察,行至海拔約500m處返回

從山腳往山上觀察,發現貓兒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蓋,山頂處,可觀察到覆蓋的植物比較低矮。沿途經過烏龜江,水清澈見底,無明顯的汙染,表明水質較好,河床中發育鵝卵石,並可見明顯的階地。途中,可見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交錯生長,蝴蝶等昆蟲易見。沿途裸露的岩石為花崗岩,併發育有落水洞。

從山腳至山上海拔約500m處,由於人工竹林的覆蓋以及高差不足,難以觀察到植被的分佈規律。但,可觀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闊葉林和竹林為主,山頂部分植物較為低矮,由此可見貓兒山的植物分佈基本符合垂直分佈規律。

貓兒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植被生長茂盛,土壤礦物分解較徹底,成土過程主要是脫矽富鋁化過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過程。主要土壤型別為紅、黃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佈規律明顯。土壤質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層次發育明顯,鹽基和粘粒的`淋溶遷移和澱積作用強烈,表土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高。根據實地觀察,有機土的厚度約為10—20cm,發育較好。

3.12:下午兩點左右,步行至十里峽谷處。

該處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塊隨處可見,流水澄澈,潭中水由於含沙量小,泥沙顆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分外迷人的青藍色。該處的岩石巖性為花崗岩。然而,該處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為主,原始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

3.2會仙岩溶溼地簡介

溼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溼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溼地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降解汙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會仙溼地位於會仙鎮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鄉大灣村委和雁山區竹園村委,地跨東經110°08′38″-110°16′57″,北緯25°05′08″-25°08′34″。溼地範圍涉及2縣(區)3鄉鎮6村委47個自然村約2.2萬人,總面積約78km2。唐朝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開鑿的古桂柳運河(相思埭)由溼地中心穿過,是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使灕江與洛清江相連線。會仙溼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勢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於500m。該區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太陽強熱幅射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發量1569.7mm。溼地內的植物主要有:樟樹、楓香、苦楝、烏桕、松樹,黃荊、柃木、水楊柳、十大功勞、蘆葦、三角葦、黃茅草、野苦草、五節芒、野牡丹、藍絲草、馬尾草和厥類。主要動物有:鯉魚、草魚、塘角魚、斑魚、鰱魚、黃鱔、白鱔、鰱拐魚、鯽魚、龍蝦、鰍魚、福壽螺、燕子、燈鳥,白鷺等。前往溼地的途中,發現溼地附近的水稻田邊各種農藥瓶隨處可見。沿途觀察會仙岩溶溼地的水質,發現水質一般,並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對該溼地造成嚴重的汙染。外來物種水葫蘆、小龍蝦及福壽螺,因為缺少天敵,大量的繁殖,對當地的生態多樣性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甚至導致某些物種失去生存空間而從該地區消失。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對溼地蠶食圍墾、開荒造田、圍湖造塘,擠佔河道,使原有溼地不斷受到破壞,水面逐漸萎縮,地面逐漸疏幹,沼澤和溼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據瞭解會仙溼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體屬輕度汙染,獅子巖一帶屬中度汙染,運河新橋一帶屬重汙染,灌塘南處屬嚴重汙染。由於向會仙溼地傾倒生活垃圾或者農田中未被莊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殘留,使部分水體中氮、磷等營養成分含量過高,導致水體中,特別是靜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蘆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壞溼地景觀,更嚴重的是逐漸將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陸地。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水量減少,加上近年開荒造田、圍湖造塘行為的增多,會仙溼地的面積已從25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6平方公里。,但溼地卻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畝的速度“縮水”。捕魚現象十分嚴重:湖面上隨處可見小塊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經過它們的身邊也沒能改變它們的位置。一小塊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隻地籠,一般直徑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約7寸(0.23米),裡面投放餌料,幾乎所有誤入地籠的魚蝦都逃不掉。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竟然沒有發現一隻飛鳥,這也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邊的蘆葦,現在全都不見了,充斥視線的,是人工開挖的魚塘和荒草地。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8

一、前言

xx年春季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學習了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對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此次實習,我們通過路線考察的方式,從森林公園到龍王洞實地觀察了張家界的自然結構,並對張家界的自然環境有了切實的體驗。此外,在考察過程中我們還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方法,為將來繼續深入開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本文著重記錄此次實習的實習內容。

二、張家界的自然地理概況

張家界市(原名大庸),位於湖南西北部,距省會長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區計算)。張家界距長沙全程高速3xx年平均降水量為 400毫米),陽光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 6℃ 左右。夏季最熱月氣溫27℃ ,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3 ℃(以 月最冷,極端氣溫在零度左右到4℃ )。這樣的氣候,不僅適合動物的繁衍與植物的生長,更適合觀光旅遊。

由於張家界市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東臨魚米之鄉八百里洞庭湖,西頻湘、鄂、川、黔四省邊界地區,所以歷史上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據地方誌書記載,早在明代,這裡就商賈雲集的地方,不僅周邊貿易發達,同時,還有來自福建、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客商到這裡經商辦企業。今天,這裡的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民航也已開通。可以肯定,一個朝氣蓬勃,現代化的旅遊新城正以她的嶄新面貌崛起在世人面前!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概況

為了配合自然地理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成果,使同學們對自然地理知識有更加感性直觀的認識,我們山西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科學專業10級的同學們在高老師、郭老師和衛老師的帶領下,到西部進行了為期13天的自然地理實習。

本次暑假實習從8月7日開始,從山西師範大學出發,途徑楊凌鎮、西安市、蘭州市、青海省、中衛市、銀川市、包頭市,經過了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地貌單元。到8月20日結束,返回臨汾市。主要認識了崩塌地貌、堰塞湖、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背斜、向斜、斷層、草原、沙漠等,不僅使我們見識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和壯觀,也使我們對已學過的地貌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二、實習內容

1、翠華山崩塌地貌、冰洞與風洞、堰塞湖翠華山是自然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嶺北脈,海拔2132米,面積1785公頃。以“終南獨秀”和“中國地質地貌博物館”著稱。翠華山旅遊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

山崩時,巨大的礫石相互碰撞、擠壓、壘疊,在巨礫間留下許多幽深的縫隙。冰洞和風洞就是這類縫隙中最特殊的兩種。冰洞和風洞位於翠華峰崩積體的上部,海拔約1200米。冰洞較深,洞內地勢低陷,形成形狀不規則的外洞與內洞。由於缺少與洞外進行冷暖空氣交換的條件,因而洞內外夏季溫差可達到23℃以上,外洞陰冷,內洞結冰常年不化。風洞是由兩塊巨大礫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撐而形成的狹長縫隙。洞呈狹長的三角形,長30餘米,高15米。洞內常年不見陽光,氣流經過時,速度加快,風力變小。遊人進入洞內,便覺涼風嗖嗖。

山崩地質形跡和地貌型別儲存齊全,特別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風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區由於巨石相互疊置,高低錯落,植被茂密,通達性極差,加之石體本身的耐受性,遺蹟儲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後山谷兩側形成的垂直斷裂面,天然大壩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間流水,在壩後1公里處,形成一個面積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釣等。此湖有“秦嶺明珠”之稱,為秦嶺72峪唯一一處堰塞湖。

2、劉家峽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發育於中上、白堊系紅色陸相砂礫岩地層中、由流水侵蝕、溶蝕、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牆、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巖穴等造型地貌,是紅層地貌的一種型別。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是一種水平構造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這種地貌以粵北地區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稱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佈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型別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3、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湖,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到200萬年前形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洩入黃河,是一個外流胡。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於是青海湖逐漸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幹,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乾溼季分明。

4、中衛騰格裡沙漠、草方格沙障

中國第4大沙漠。位於阿拉善地區東南部,介於北緯37°30′至40°,東經102°20′至106°。面積約4.27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主要屬阿拉善左旗,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於甘肅民勤、武威和寧夏的中衛市。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里兩部分,習慣統稱騰格裡沙漠。

沙漠內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錯分佈。其中沙丘佔71%,湖盆佔7%,山地殘丘及平地佔22%。在沙丘中,流動沙丘佔93%,餘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為10至20米,主要為格狀沙丘及格狀沙丘鏈,新月形沙丘分佈在邊緣地區。高大複合型沙丘鏈則見於沙漠東北部,高度約50至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佈在沙漠的外圍與湖盆的邊緣,其上植物多為沙蒿和白刺。在流動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蘆葦、沙拐棗、花棒、檉柳、霸王等,生長較巴丹吉林沙漠為好。在沙漠西北和西南的麻崗地區還有大片麻黃,在梧桐樹湖一帶沙丘間有天然胡楊次生林,頭道湖、通湖等地,有1949年後營造的人工林。

騰格裡沙漠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乾旱和風。加上人們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令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蓋,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乾旱氣候條件與濫伐森林樹木,破壞草原外,還要有豐富的沙漠物質來源,它們多分佈在沉積物豐厚的內陸山間盆地和剝蝕高原面上的窪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來自古代或現代的各種沉積物中的細粒物質。如中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於古河流沖積物;騰格裡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小騰格裡沙漠的大部分沙源於古代與現代的沖積物和湖積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庫爾勒西南滑幹河下游的沙漠都來自現代河流沖積物;騰格裡沙漠和賀蘭山、狼山-巴音烏拉山前地區的沙丘來源於洪積-沖積物;鄂爾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來源於基岩風化的殘積物。

氣候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屬中溫帶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終年盛行西南風,主要害風為西北風,風勢強烈,風沙危害為主要自然災害,但光熱資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潛在優勢。

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在中國的典型應用是寧夏的沙坡頭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為了保護此地鐵路線(如附近的包蘭線)免受沙漠淹埋。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減小風力,再一個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於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費工大,但對於保護交通幹線非常有效。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 篇10

自然地理學是地理專業中的主幹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實踐性、區域性、地方性很強的科學,並在國民經濟與生產建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許多內容、資料、許多程式、環節、許多方法、手段,需要進行大量地實地調查、考證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自然地理學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既是自然地理教學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開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時、空方面的思維等方面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野外實習與實踐活動,驗證、落實課堂和書本上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擴充套件學生的實踐科學能力和整體素質,讓學生初步掌握野外調察和研究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配合自然地理學的理論教學,以及適應省級試點課程“自然地理學”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我院21世紀教改專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方式及其考核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地理學科特徵和教學的具體要求在野外實踐。

一、實習目的

實習目的是對野外教學工作的總的目標和具體任務的敘述。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目標是要使我們得到綜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訓練。實習內容包括了地質、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關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使我們在較短的實習時間內,能夠接觸比較多的和比較典型的自然地理內容,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野外教學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尤其是野外調查的方法和步驟。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圖的判讀,地質羅盤的作用及地質測量,地質地貌現象、植物等的觀察與描述,上述這些方法與野外技能的訓練對我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將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實習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按實習的先後順序,實習的地點依次為:口鎮、冶峪河;乾縣大北溝、水土保持所;張家山、涇惠渠;咸陽博物館;南五臺;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等。

四、實習工具

羅盤,捲尺,GPS,地質錘,植物標本夾等。

五、實習區自然地理概況

陝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曆,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蹟。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4-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

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鹼淖。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xx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